胡适评价毛主席的《蝶恋花》:没一句通的!看不上还是有意为之?

1

1962年4月,胡适在他人生中的最后一场演讲中给自己做了总结,就是被人骂了四十年,从来不生气,因为这是言论自由。

毛主席说过:“到21世纪的时候给他平反一下吧!”

在民国时期,有这样一句流行语:“我们的朋友胡适之。”

这是因为胡适交友很广泛。

季羡林先生说胡适从不摆名人架子、教授架子 ,待人亲切和蔼,见谁都是笑容满面。

胡适妻子在他去世后说:“他一生可悲可叹,花钱像个百万富翁,‘装’的像个慈善家。”

胡适在他们眼中是一个矛盾又有趣的人。

2

1919年,林语堂在哈佛留学时,生活艰难,在走投无路的时候只好写信给到胡适,问胡适可不可以借1000美元,学成回国时归还。

不久之后,林语堂就收到了汇款,汇款留言:工资预支款,归国后来北大工作

后来,他毕业了又继续博士学位的深造,这一次他写信给胡适:“再预支工资1000元。”同样很快就收到了汇款。

林语堂一直以为这是北大给他的预支工资,所以,毕业回国他就来到北大工作,他跟当时的北大校长说,他能完成学业多得校方给了他工资,对此非常感谢。

他的一席话让校长一脸懵,学校根本就没出资2000元。林语堂这才明白这是胡适自己掏的钱。

胡适不仅资助学者、才子。

他还资助了贩夫走卒,台北有个卖烧饼的袁瓞是他的朋友。

这天来他家做客,闲聊中,袁瓞说他可能患有鼻癌,胡适立即修书一封让袁瓞转交给台北医院院长,信上写的是我好友袁瓞前来贵院看病,一切治疗费用有我负担。

许多人多说交友要交胡适这样的人,这样看来人缘并不差,为啥会被人骂了四十年呢?

其实,被骂是因为政治主张不同、学术观点不同。正所谓道不同,不相谋。

在众多对胡适的评价中,季羡林的评价是最中肯的,他说:

“在中国近百年来的学术、思想、文化、文学史上,胡适即使是矛盾重重的人也是沸沸扬扬的人。”

3

1917年,胡适撰写的《文学改良刍议》发表后,瞬间如平地起惊雷,在中国文化思想的大地上掀起了惊涛骇浪。

他也因此集文学家、思想家、史学家、著名学者于一身挤进中国文化圈的顶流,一时间光芒万丈。

他有着西方文化的思想又有先进的治学方法,聚集了不少的志同道合的朋友,比如陈独秀、鲁迅等诸多学者。

但他留洋多年,信奉自由主义几乎到了盲目的地步了,忽略了中国的国情,将他的这种观点照搬到中国的文化和政治上来,自然就遭到很多人的人抨击谩骂。

1931年日军发动918事变,学者们怒发冲纷纷发声:驱逐外寇,还我河山。

但胡适却着不一样个观点,他说中国是农业国,想打赢一个工业发达的国家,那是不可能的。

以其打不过,不如承认伪“满洲国”划定双方边界,与日军停战,日后壮大后再一雪前耻。

他甚至写信给到国民党政府高官阐述自己对日妥协主张,幸好中国人民决心抗战,淞沪会战让他看到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放弃了对妥协的主张,去美国替蒋介石拉赞助。

临上飞机前他说:“我再也不再期望和平,这一场战争我们能打也肯打就是大收获。”

虽然胡适已经改正了,但那些抨击谩骂他的人并没有打算放过他。

当然,文化人的谩骂并不是像泼妇一样骂街,而是从文字上下手。其中骂的最凶的就是鲁迅先生,之前两人可以说是很好的朋友,互通书信,一起讨论问题。

后来两人的主张不同了,一个是现政权的拥护者,一个是现政权的反对者。不但分道扬镳了,甚至是水火不容。

鲁迅对胡适成见很深,写了不少讽刺批判胡适的文章。

在他的文章《出卖灵魂的秘诀》里是这样批评胡适的,说他不愧是日本侵略者的军师,但在中国小老百姓看来,这是出卖灵魂的唯一秘诀。

但相对于鲁迅先生的冷言冷语,胡适就显得大度了,他觉得这是人家的言论自由。

鲁迅的友人在鲁迅去世后立即对他进行了口诛笔伐,说:“心理完全变态、人格卑污、简直连做人的资格。”

但胡适并没有落井下石,他发文说:“不必攻击其私人。"

在鲁迅的夫人想出版《鲁迅全集》但没人愿意帮忙时,胡适主动帮忙担任编辑委员,利用自己的职位疏通关系。我们才得以看到如此优秀的鲁迅巨著。

4

胡适被人抨击谩骂。他说这是言论自由,既然是言论自由,那他有没抨击过别人呢?

答案是有,被他抨击的还不是普通人。

第一个是蒋介石。蒋介石派他担任驻美大使,是因为胡适和美国总统罗福斯是校友,蒋介石想利用这层关系直接对话美国政府,能得到美国的援助。

但当时美国奉行中立政策,不愿卷入战争。所以即使是总统校友,胡适也没有拉得赞助。但后来反而宋子文在美国拉了八个亿的赞助,这让胡适有一些面子挂不住。变得消极怠工。

他坚持“四不”外交作风,坚称他的演讲就是最好的宣传。

这把蒋介石气得直骂娘,他在日记中写道:胡博士真是当今文士名流的典范,出使美国四年,除了为他自己谋的十余个名誉博士,对国家和战场毫无贡献,怕得罪美国连话都不敢说话。

1942年蒋介石罢免了他的驻美大使,胡适也重新回到学术生活中。

后来随着解放军连连得胜,蒋介石准备逃往台湾之际,知识分子也面临着抉择,对于胡适这些文化界的名人来说,是国共两家必争之人。

但胡适既没有答应共产党也没答应国民党。他独自一人去了美国。但去了美国后的生活并不好。

1952年胡适来台湾演讲,蒋介石用高规格接待他,甚至邀请他共同阅兵。这一波操作下来,让在美国落魄好几年胡适认为蒋介石还是很看重他。

于是在宴席上,胡适针对台湾的民主、自由问题对蒋介石进行了批评。

面对胡适的尖锐的批评,蒋介石却很耐心地听着一副虚心接受批评的样子,只是在第二天的日记上写道:昨晚一也不眠,吃了药也没有效果,都是胡适害的。

1956年,胡适又在《自由中国》中写文进谏,让蒋介石不要独揽大权,应该做个无能无为无智的“三无”领导。最后《自由中国》被禁了。

在胡适去世后,蒋介石长舒一口气送去一副联命称颂暗嘲讽之意挽联:

“旧伦理新思想的师表,新文化旧道德的楷模。”

后来,蒋介石又对胡适做出最真实的评价,说他的死就是扫除革命事业与民主复兴路上的障碍。

5

第二个遭到胡适批评的人是毛主席,确切地说是毛主席写的一首词。

1957年毛主席写下一首《蝶恋花》,是写给杨开慧的闺蜜李淑一的。

李淑一给毛主席寄来的一首表达了她对已故丈夫深深地缅怀与思念之情《菩萨蛮.惊梦》,请毛主席能够回赠她一首词,以寄哀思。

因为杨开慧同志跟李淑一的丈夫都是为了革命不幸牺牲了的,毛主席和她一样两人的遭遇,便写下《蝶恋花》表达自己与李淑一有着同样的哀切之情。

这首词随着李淑一在课堂上读出后瞬间风靡全国,胡适在报纸上看到后说:“没有一句通的。”

他认为《蝶恋花》是既然是词牌名,就要上下阕同调,八个韵脚缺一不可,但这词下阕的“舞、虎、雨”和“袖”字不仅不同韵,还和阕四个韵脚字也完全不同。

其实严格按词牌调来说,胡适是的是对的,但这首词是毛主席有意为之写的,他说认为这样才能抒发情感,情到浓时不能因要遵守格律而淡化了情感的表达。所以他宁可“破格”也要如此用韵。

其实,胡适这番点评也有些打脸,他在《文学改良刍议》里早就表明了在写诗的时候,不必过于讲究声律的和谐。

但是为什么到了主席这里他却非要“抠字眼”呢?原因是他被气到了,有些气不过,只好把撒在《蝶恋花》上。

胡适跟毛主席除了政见不同外,并没有什么其他的过节。当年毛主席在北大图书馆当管理员,好学的他空闲时都会去大学教室旁听蹭课,毕竟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

而那时胡适正好在北大任教,他的才华横溢,思想开阔让毛主席非常钦佩,因此会常去拜访胡适请教问题,胡适也愿意与毛主席一起探讨学术问题、人生的问题。

后来两人政见不同外,但毛主席仍对他人说过胡适是他的老师,可见毛主席还是对他有师生情意的。

但在民国时期胡适就遭到很多人的批判,这个“批胡之风”并没有因为改朝换代就停止了,一直都在不温不火的进行。

直到1954年,胡适的学生俞伯平创作了《红楼梦研究》,此书一出就遭到很多人的批判。

俞伯平也就成了点燃“批胡之风”的高潮导火线,人们明则批判俞伯平,实则指桑骂槐,批判胡适,称他是“洋奴买办文人”,“人套着美国项圈的走巩狗”。

一时间,曾经的学术界的泰山北斗成了人们的人们口诛笔伐的对象。

短短的几个月就有多达30多部批判胡适的作品出现,共有三百多万字,其中郭沫若领头组建的“批胡委员会”就出版的《胡适思想批判》就有两百多万字的。

胡适是讲究的言论自由,所以他把批判他的作品全部看完了,而且幽默的写上了批注整理成册,来准备对大陆的“批胡之风”做一个反击,但他的好友劝他息事宁人。

一肚子气没地方撒的胡适,正好看到报纸上刊登了的《蝶恋花》。气头上的他哪里记得自己当年说过的话,做出了打脸的事情。

对此毛主席说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上是有功劳的,应当实事求是不能一笔抹杀。

说到21世纪的时候,替他恢复名誉。

胡适作为一位文人,在政治确实没啥建树,但在中国近现代史上,还是对中国文化学术思想上有杰出的贡献。最起码他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就让我们日常不用“之乎者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6

标签:胡适   鲁迅   言论自由   美国   蒋介石   中国   北大   批评   学术   评价   思想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