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毛主席支开警卫,与周总理密谈半小时,定下一件百年基业

前言

1965年10月24日,正在办公桌伏案工作的周总理突然接到了毛主席的电话,电话中,毛主席只叫他过来商议要事,但丝毫没提要说些什么。往常,不管要商讨些什么,毛主席在电话中总会透露一些信息,但这次却很反常,周总理逐渐意识到这次要谈的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

没过多久,周总理便急急忙忙赶到了中南海,进入办公室后,毛主席摆了摆手,让身边的警卫员和秘书全部离开了,只剩下了他和周总理两个人。

大约半小时后,周总理推开门,一脸平静地走了出去,没有人知道他们谈了些什么,也没人知道谈的是私事还是公事。

只不过,几天后,西南地区的一个小镇和6万人便一起消失在了当时的记录中,后来,人们才逐渐意识到,这和毛主席与周总理商谈的事情有关系。

毛主席和周总理密谈半小时,究竟谈了什么重大事情,人们的猜测是否正确,这一年,为何西南的小镇和6万人突然就失踪了呢?其间有何隐情呢?究竟发生了什么?

新中国饱受核威胁,毛主席下令搞自己的原子弹

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向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掷了原子弹,建筑物被摧毁殆尽,大量平民和军人伤亡,火海和浓烟笼罩了整座城市,爆炸现场简直就是世界末日.

消息传出后,世界为之震惊,美国没有一兵一卒的伤亡,就对日本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一时间,人们都疯狂陷入到了原子弹威力的巨大魅力中。

几天后,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毫无疑问,美国在日本境内投掷原子弹的行为加速了日本投降的进程。随着日本正式接受《波茨坦公告》,宣布无条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反法西斯同盟的正义胜利宣告结束。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主要在欧洲和亚洲,因此,二战结束后,欧洲和亚洲的许多国家在连年炮火的轰炸下,国内一片狼藉,千疮百孔,而美国本土则完好无损,与此同时,美国还利用战后各国亟待恢复的时机,向这些国家提供了大量有条件的援助,让美国赚得盆满钵满。

在原子弹的巨大威慑作用下,美国在世界上可谓“一家独大”,除苏联能与之抗衡外,没有国家敢与之叫嚣。这段时间,在任何国际事务中,人们谈核色变,原子弹的蘑菇云始终笼罩在人们的心中。

1949年,经过对从德国获得的资料展开精细研究和自身的努力下,苏联也成功爆炸了自己的原子弹,由此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苏联拥有了能与美国抗衡的武器。

随着世界两极格局的形成,美国和苏联继续疯狂发展核武器,展开核竞赛,同时,其他强国也对核武器的发展十分重视,纷纷支持研发自己的核武器。

在这一国际环境中,刚刚成立的新中国若是没有自己的原子弹,恐怕很难在国际社会上立足。尤其在1950年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期间,美国曾多次对中国进行核威胁,叫嚣要对中国使用原子弹。

当时,由于苏联等其他国家的干涉和处于国际舆论的考量,美国最终放弃了向中国投掷原子弹。朝鲜战争胜利后,中共中央更加深刻认识到了拥有原子弹的重要性。

实际上,早在1949年12月16日至1950年2月17日,毛主席在第一次访问苏联期间,与斯大林会见时,毛主席便提出了希望苏联能够帮助中国研制原子弹的想法,同时,苏联方面还为毛主席播放了当年8月29日苏联刚刚成功试爆的第一颗原子弹的视频画面。

或许正是视频画面带给了毛主席深深地震撼,在回国途中,毛主席更加坚定了中国要研制自己的核武器的想法,他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

“这次到苏联,开眼界哩!看来原子弹能吓唬不少人。美国有了,苏联也有了,我们也可以搞一点嘛。”

但研制核武器是一项巨大的工程,要想独立完成,这对刚刚成立的新中国而言几乎是件不可能的事情。

1952年6月,中国再次向苏联方面提出请求,希望苏联方面能够为中国研制核武器提供援助,但再次遭到拒绝,中国也暂时被迫放弃了研制原子弹的想法。

朝鲜战争中,美国动辄威胁要使用核武器,让毛主席认识到想要不受核威胁就必须首先拥有核武器,他曾说:“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原子弹)”。

因此,在1954年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访华期间,毛主席旧事重提,希望苏联为中国的原子弹事业提供帮助,毛主席说:

“我们对原子能、核武器感兴趣。今天想同你们商量,希望你们在这方面对我们有所帮助,使我们有所建树。总之我们也想搞这项工业。”

尽管苏联还是拒绝了这一请求,但同时赫鲁晓夫也松了口,决定帮助中国建设一座小型的原子堆,并同意中方人员来苏联学习相关技术的请求。

1955年1月15日,中共中央正式作出了发展原子能事业、研制原子弹的决定。从此,中国的原子弹研发事业就此展开,此后几年间,以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对我国的国防事业有了更深入更先进的认识,1958年,在召开的中共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毛主席指出:

“我还是希望搞一点海军,空军搞得强一点。还有那个原子弹,听说这么大一个东西,没有那个东西,人家就说你不算数。那么好,我们就搞一点。搞一点原子弹、氢弹,什么洲际导弹,我看有十年功夫完全可能的。在我国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科学文化发展的基础上,国防力量的建设,不仅要作好积极防御的战争准备工作,同时还要准备一旦帝国主义向我发动侵略战争时,在打败敌人进攻之后,实施战略反攻和战略追击,把侵略者赶出去。”

1959年,中苏关系恶化,苏联一夜之间撤走所有专家,带走所有图纸,中国的原子弹研究彻底陷入了低谷,美苏两个拥核国家对中国虎视眈眈,中国的一切举动饱受巨大压力。

中央领导人心中关于依靠自己的力量研发核武器的想法前所未有的强烈,陈毅元帅曾愤怒表示:“就算是把裤子当了,我们也得把原子弹给搞出来。”

在历经国际风云动荡和实际工作中的各种挫折后,中国于1964年在新疆罗布泊成功试爆了第一颗原子弹,当巨大的蘑菇云腾空而起时,无数科研人员激动得泪流满面,消息传回中南海,中央领导人多次要求通讯人员确认消息准确与否,当官方发布相关报道后,无数人民群众欢呼雀跃,热烈庆祝中国有了自己的原子弹,不再受制于人。

中国一跃成为拥核国家,彻底打破了美苏的核垄断和核威胁,为中国未来百年基业的创建奠定了根基,使得毛主席“十年内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的构想成为了现实。

历史已经证明,发展原子弹事业是一项有远见卓识和伟大胆略的战略决策,对中国的国防科技事业和国防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新中国打破核垄断,筹建816地下核工程

中国在研制出自己的原子弹后,一个新的问题随之而来。中国虽然研制出了自己的核武器,但与美苏相对已经成熟的核技术而言仍然有较大差距,在当时处于冷战的国际背景下,美国和苏联更是想摧毁刚刚有了进展的中国核武器。

在1959年至1962年间,美国时常派出侦察机对中国执行侦察任务,几乎分析出了我国秘密研制原子弹的地点,苏联也曾叫嚣在一个小时内就能够摧毁中国的所有核武器。

为了保障中国的核力量,毛主席决定除了继续提高核打击能力外,还要建设核防御,建立地下核长城。

1965年10月的一天晚上,毛主席叫来周总理进行密谈,周总理觉察到要谈的事情不简单,他给两人倒了茶,便安静等待着毛主席开口。

毛主席坐在沙发上,深深地吸了一口烟后,直接开门见山说道:“我们的原子弹虽然已经研究成功了,但是核工业的发展却十分缓慢,为了预防美国和苏联的威胁,我们应该有一座地下核长城,具备有经受核打击的能力。”

周总理与毛主席有着一样的看法,对此十分赞同,他说道:“我们的核工业绝不能在原子弹这步就停下不动。主席的决定是明智的,这个核长城必须足够隐蔽,才能躲过美苏的侦察。”毛主席和周总理这次谈话的内容便是816工程的来源。

确定了这一计划可行后,中共中央开始制定816工程的建设计划。首先是选址问题,建设核长城是为了维护国家安全,因此,在隐蔽性、牢固和空间方面有着严格要求,毛主席和周总理提出了“山、散、隐”的三字原则,即靠山、分散还要隐蔽。

其实,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国就已经先后建设了几座核工厂,不过,这些都建在了郊区或是荒凉的开阔地带,当时选在这些地方,一方面是为了不影响人民群众的生活,另一方面是出于经济考虑,核工厂占地面积大,而西北荒漠多,正好合适。所以,在1965年为816工程的建设寻找地址时,便参考借鉴了这个思路。

根据这些要求,从事核工业研究的专家小组将目标定在了西南地区,于是,他们深入西南地区,进行实地勘探,最终,选在了重庆涪陵的白涛镇,这个西南小镇背后是武陵山,山高林密,十分隐蔽,不仔细看根本发现不了

选在白涛镇,一是因为该地处于云贵川三省交界处,背靠武陵山,有大山做掩护,隐蔽性便有了保障。加之这里山体庞大,除了能满足核工厂对空间大的要求外,还能抵挡得住氢弹的打击。二是这里临近乌江,水源充足,无论是人们生活还是工业发展,都离不开水源,尤其核反应堆是需要大量水来稀释的。

想来想去,已经没有什么地方能比这里更合适的了。

1966年,周总理签署绝密文件,批示了在重庆涪陵白涛镇建设地下核长城的计划,为了保密,该计划对外统一称为“国营建新化工机械厂”,并调派代号为8342的部队负责警戒和施工,另有来自各地高校的科研人员和技术工人一起到这里建设项目。

这一项目占地约10.4万平方米,先后有6万多人投入建设,他们严格遵守保密规则,父母妻儿都不知道他们在干什么,施工区外围四处贴着写有“军事禁地,严禁进入”的标语,白涛镇从此消失在地图上。

而这6万人如果想回家探亲需要经过层层申请,签署保密协议,但是,为了国家建设,时间里几乎不曾有人离开过。自从来了这里,他们就像失踪了一般,全身心投入到816工程的建设中,流过血流过泪,但却不曾有过抱怨。

整个工程的建设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先后经历了急建、缓建、停建和转产这四个阶段,仅在山体内部大洞就耗费了近8年时间,安装相关设备花费了9年,整个工程期间,前后共耗费的资金总额累计达到7.46亿元。

当时,修建这座核工厂的目的是计划将这里作为生产原子弹的后方基地。在人工开凿的山洞里,最深处有400多米,顶层覆盖的厚度能有200米,在这样牢固的山体保护下,这座地下核工厂几乎能承受住氢弹轰炸甚至是8级地震。

按照毛主席和周总理的设想,816工程建设完工后,这座地下核长城总长能达到5000多里,除了能作为生产原子弹的后方基地外,还可储备大量的物资和武器装备,就算是在战时,也可以迅速展开反击。

816工程背后是一代人的使命与激情

从1966年周总管理批准建造816军工洞到1984年国家战略调整,停建816工程的这十几年间,6万多人埋头苦干,挖出了18个大型洞室,在一些洞体狭小的地方,时常有战士们被突如其来的塌方掩埋而丧生。

816工程建设的背后是一代人的使命和激情,为了维护国家的安全,他们拼尽生命也要完成修建任务,在急建期间,战士们争分夺秒,开山凿洞,一刻不停歇,先后有76名官兵牺牲在这里。

到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国际形势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党中央根据新的时局作出了新判断,开始为中国现代化建设谋求和平的国际环境。

1979年1月1日,中美两国正式建交,两国关系进入到了新的历史时期,苏联也因深陷阿富汗战场而自顾不暇,这时,中国的外部环境相对和平,美苏也不再对中国构成威胁,更重要的是,中国的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有了质的飞跃。

邓小平同志指出“和平与发展将是未来国际社会的主题”,基于这一判断,中共中央对816工程下达了缓建的指令。

到1984年6月,全球局势已经基本稳定,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流,中国的国家建设也转移到了经济方面,因此,中共中央正式叫停了816工程的建设。

此时,历时17年之久的816工程已经成为了85%的建筑建设和60%的安装工程,但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这个地下核长城只能被全面封闭,连同它的秘密被彻底隐藏在深山里,当地的人们只知道曾经有个816计划,但具体是干什么的,在哪里,一概不知,这里似乎在渐渐地被人们遗忘。

但不可否认的是,无论是在中国还是放眼全球,816工程始终是独一无二、震撼人心的一项伟大工程。

2002年4月8日,国防部同意对816工程进行解密,这座地下核长城也终于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许多战士家属们找到工程附近,进入了国家为牺牲的战士们设立的烈士陵园,看着几十年来杳无音信的家人变成了墓碑上冰凉的名字,不禁放声痛哭起来。就连曾经参加过816工程建设的战士都感叹道:“我怎么都没想到,816地下工程还有解密的一天,我想回去给那些老战友们扫扫墓。”

2010年4月,816工程的部分区域对外开放,成为了旅游项目,当游客进入这里时,无不惊叹于当时战士们数十年间的奉献和牺牲,他们用自己的青春筑造起了中国的钢铁长城。

如今,中国已经跻身世界前列,军事实力达世界一流水平,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那些曾经为国捐躯的英雄们永远被会留在共和国的历史和人民的心中。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4

标签:核威胁   苏联   中共中央   长城   核武器   基业   原子弹   美国   警卫   中国   国家   工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