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武峭山公黄氏在南宋的三部族谱序分析

——兼谈宋朝三位与邵武峭山公黄氏有关的黄震


作者简介:黄铭光,祖籍福建,生于1964年11月,1986年基础数学硕士研究生,私企公司董事长,福州大学经管学院兼职教授。

一、邵武峭山公黄氏在南宋的三部族谱序及分析


邵武峭山公黄氏在南宋有三部族谱序,分别是:

1、黄洽于南宋淳熙甲辰十一年即1184年所作的《黄氏族谱原序叙》。

2、黄震于南宋咸淳元年即1265年所作的《黄氏族谱序》。

3、太康知县周士枢于南宋咸淳七年辛未即1271年所作的《禾坪黄氏重修大成宗谱源流序》。

黄洽与黄震两序,时隔82年,都把江西信州(今上饶)的黄志当做是邵武峭山公黄氏的入闽始祖(笔者注:黄志是东晋人;黄震序未明确写明从黄志开始入闽),而三国时期的黄权,是黄志的祖先,即这支黄氏不是从江夏迁到河南固始再入闽的,而是从江夏迁到四川的巴西(今阆中)再迁到江西信州再入闽的。黄权是东汉末年跟王允一起计杀董卓的三公之一黄琬的儿子,而黄琬为黄香的曾孙。

黄洽与黄震两序,都认为峭山公为北宋人,祥符元年即1008年登进士,峭山公的官秩也基本相同,即:江夏太守、平章阁大学士、追赠少保、谥文烈。两序不同之处,一是从黄琬到黄志,及从黄志到峭山公之间的世系略有不同,从黄琬到峭山公,黄洽序写24代人,而黄震序写26代人;二是黄洽序二十一子只点其数,而黄震序将二十一子的名字及迁徙地点一一列出。


但目前挖掘发现的众多史籍资料说明,黄洽与黄震两序说法是错误的,峭山公不是北宋人,他应生活在唐末与五代十国期间,主要有以下依据:

第一:黄洽、黄震两序,均称东晋时期从信州(今上饶)入闽的黄志,是峭山公这支黄氏的入闽始祖,但两序对从三国时期的黄权到黄志之间的世系描述,与信州黄氏的族谱记载完全不符;

第二:两序称峭山公在宋祥符戊申元年(1008年)登三甲第九名进士,这与《宋登科记考》等官方史籍记载的峭山公曾孙黄迪在景德二年(1005年)登进士甲科,时年十八岁的说法相矛盾(即:峭山公不可能比自己的曾孙黄迪还晚三年登进士),也没有任何北宋之后的官方史籍有记载,峭山公在北宋登进士过;

第三:两序描述峭山公身居高位,黄震序甚至说,峭山公功高可与魏徵、裴度媲美,那为什么有如此高历史地位之人,其姓名未见任何史传?

第四:与黄震同朝为官的南宋太康知县周士枢,对黄洽、黄震两序观点持完全不同见解。在黄震发表序后的第六年,即南宋咸淳七年(1271年),周知县发表《禾坪黄氏重修大成宗谱源流序》,明确提出峭山公是生活在唐末与五代十国时期的人,不是黄志后裔,否定了黄洽、黄震之说。

第五:《峭公行录》已被证实是真实可信的(笔者将另文分析)。《峭公行录》记载了峭山公生于唐末唐懿宗咸通十二年(871年),卒于后周太祖广顺三年(953年),享寿82岁。

第六:与峭山公同时代的邵武禾坪上官氏家族,在当时的社会地位十分显赫,官方史籍如《嘉靖邵武府志》、《福建通志》卷四十八、《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三等,对当时禾坪上官氏家族有众多记载。

据《闽樵和平上官氏宗谱》、江西的《上官氏族谱》同时记载,峭山公之女嫁给了上官氏家族中的上官仁郁。上官仁郁的父亲是上官舍;祖父是上官兰。

对比同时期上官氏与峭山公家族世系如下:

上官兰(844年生)—上官舍(875年生)—上官仁郁

黄锡(845年生)—峭山公(871年生)—峭山公女儿

把上官舍生于875年作为参照,峭山公生于871年,是合理的。

第七:官方史籍记载峭山公曾孙、进士黄迪生于988年,说明峭山公绝对不可能出生于北宋,因为他的曾孙黄迪是北宋初人。

第八:漳州黄玉磐宗亲发表在2002年10月《黄氏研究》的文章《峭山公历史功绩和开拓精神》一文,详细分析了宋英宗、宋神宗分别给峭山公的二道封赠诏书不符合古代皇帝诏书的基本格式,及清朝乾隆时期石印版古谱《循州谱》对黄洽谱的篡改之处,从而否定了峭山公是北宋人之说,细节不在这里赘述。

第九:对照峭山公(或者与峭山公同辈份的亲兄弟与堂兄弟)有官方史籍记载的后裔的辈份与出生日期,可以倒推算出峭山公必须出生于唐末,才合理。

官方史籍记载的峭山公(或者与峭山公同辈份的亲兄弟与堂兄弟)后裔有:

1、嘉靖年间编撰的《邵武府志》卷八记载的峭山公(或者与峭山公同辈份的亲兄弟与堂兄弟)后裔登进士者有:

皇祐五年(1053年)郑獬榜:黄仅;嘉祐元年(1056年)上舍释褐:黄伸;嘉祐六年(1061年)王俊民榜:黄侑、黄伸;元丰二年(1079年)时彦榜:黄德裕;元祐三年(1088年)李常宁榜:黄邦彦;绍圣元年(1094年)畢漸榜:黄中美;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张孝祥榜:黄永存;隆兴元年(1163 年)木待问榜:黄遹;绍熙元年(1190年)余复榜:黄静夫;绍熙四年(1193年)陈亮榜:黄大全;宝祐四年(1256年)文天祥榜:黄公立;咸淳元年(1265 年)阮登炳榜:黄公绍。

2、另有其他官方史籍或墓志铭等资料记载:峭山公(或者与峭山公同辈份的亲兄弟与堂兄弟)后裔黄龟朋、黄大全、黄公立、黄静夫、黄清老等为进士。这里不再列出出处,因为文字太长。

以上列出的这些登进士者,均能在官方史籍、墓志铭或族谱中,找到他们的辈份与生卒记载,从而可以倒推算出峭山公必须生于唐末而不能在北宋,才是合理的。这里不再展开细述。

注:以上仅列出了邵武籍宋、元两朝的邵武峭山公(或者与峭山公同辈份的亲兄弟与堂兄弟)后裔登进士者。


以上所列九条,均可以排除峭山公是北宋人的说法。因此黄洽、黄震两序对邵武峭山公信息的描述,及以两序为基础在清咸丰年间所编的《邵武县志》称峭山公是北宋人的记载,均是错误的。


太康知县周士枢序与黄震序只间隔了6年,完全推翻了黄洽、黄震两序的观点。

一是峭山公的上祖全变,从原属黄香长子黄琼、黄琬世系,变为属黄香四子黄瓒、孚礼之后;二是入闽始祖从东晋时期江西信州的黄志,变为唐朝时期河南固始的黄膺;三是开始出现黄膺,字惟淡,号五经先生这个邵武峭山公黄氏史上的关键人物;四是峭山公兄弟从一人增至五人;五是峭山公名字从黄峭改为黄峭山,名岳,字仁静,号青冈;六是峭山公从“宋乾符元年进士”改为“后唐庄宗时,官征为工部侍郎”;七是长夫人的姓从官氏改为上官氏;八是二十一子的名字、排列次序、迁徙地都有改动。


虽然周知县序对邵武峭山公黄氏的世系描述,有些还需要进一步考证,但邵武峭山公的历代后裔通过查行录、族谱、墓志铭、有关碑碣等史籍资料,证实周知县序中所说的:

1、峭山公入闽始祖叫黄惟淡(有朱熹替黄中美、何澹替黄永存与黄遹、苏天爵替黄清老写的墓志铭;及黄龟朋的墓志铭等为证);

2、峭山公为生活在唐末与五代十国期间的人(有本支黄氏族谱与峭山公女婿上官氏族谱相互印证等为证);

3、后唐庄宗时,官征为工部侍郎(有族谱等为证);

4、长夫人姓“上官”而非“官”(有长夫人墓地的墓碑为证);

5、二十一子名字、排列次序、迁徙地(有族谱等为证)。

均与实际相符。因此,南宋之后,邵武峭山公后裔每次修谱,多以周知县所作序,做为本支黄氏世系的基础,虽然有些世系描述需要再考证。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有关峭山公上祖世系的族史,除了以上所说的南宋三部族谱序外,还有存在于二十一子不同朝代族谱里的其他版本,主要有七种说法,有些说法如同黄洽、黄震两序一样已经被证明是错的,而另有些说法还有待考证,笔者将另文分析,这里不再赘述。

二、宋朝的三位黄震(笔者注:北宋灭亡于1127年。)


1、北宋时期的浦城黄氏黄震,字伯起,建州浦城人,生卒年不详。北宋太宗端拱二年即989年登进士(《福建通志》卷三三)。

累迁著作佐郎,通判遂州,擢江淮发运使。后知饶州,又徙广东转运使。(《宋史》卷三O三有传。)


据2014年版《江夏黄氏峭山公宗史》第80页记载,这位黄震携同朝为官的黄朝,于大宋瑞拱元年岁次戊子暮春月 谷旦,一起向宋太宗赵光义呈交了《三修黄氏宗谱进呈表》。同年四月初三日,宋太宗御批着翰林院学士杨亿代为黄震、黄朝进呈的族谱撰序。

但2014年版《江夏黄氏峭山公宗史》未注明此信息转载自何处。

这位浦城黄氏黄震携黄朝向宋太宗呈交的《三修黄氏宗谱进呈表》,落款时间是:大宋瑞拱元年岁次戊子暮春月 谷旦;落款职务是:广东转运使臣。而这些信息,与黄震的履历时间严重不符。

据《福建通志》卷三三记载,浦城黄氏黄震,于北宋太宗端拱二年即989年登进士,另据《宋史》卷三O三记载,黄震先后担任过著作佐郎、遂州通判、江淮发运使、饶州知州,最后任职广东转运使。

根据以上史籍记载,黄震是在北宋太宗端拱二年即989年,才登进士,并且肯定是在989年的至少十几年之后,才有可能担任广东转运使一职,而他携黄朝一起向宋太宗呈交的《三修黄氏宗谱进呈表》,落款时间却是“大宋瑞拱元年岁次戊子暮春月 谷旦”,也就是比黄震登进士还要早一年,即黄震还没有登进士之前,就向皇帝呈交《三修黄氏宗谱进呈表》了,这怎么可能呢?

同时,落款职务是“广东转运使臣”,就更加不可能了,因为这一年黄震都还没有登进士,何来官职?何况“广东转运使”还是他晚年的官职。


因此,浦城黄氏黄震携黄朝一起向宋太宗呈交的《三修黄氏宗谱进呈表》,与官方史籍记载的黄震履历时间严重不符。是浦城黄氏黄震根本就没有携黄朝一起向宋太宗呈交《三修黄氏宗谱进呈表》,还是确实有呈交但后人转载多次后,落款时间搞错了,现已不得而知。


2、峭山公在江西的后裔黄震

峭山公黄氏中,著名的海龙公是由江西瑞金入粤,于1112年生(北宋),1201年卒(南宋)。

黄震是海龙公的曾祖父。世系传递是:震公—文公—景升公—海龙公、海虎公……


峭山公这位在江西的后裔黄震,字中瑾,生于宋仁宗宝元二年即1039年,是宋嘉祐丁丑科即1061年进士(但在官方史籍中未查到记载,待考),翰林苑编修,在元丰元年即1078年,录族谱进呈宋神宗,但所录族谱内容不详。

峭山公这位在江西的后裔黄震,生卒年均在北宋。


3、金华黄氏,浙江慈溪人黄震,生于南宋嘉定六年即1213年,卒于1281年,字东发。是著名思想家,东发学派的创始人。

南宋宝祐四年即1256年登进士,授迪功郎、吴县尉。

咸淳三年即1267年擢国史馆检阅,参与修纂宁宗、理宗两朝《国史》《实录》等。

后被下放到广德郡(位于安徽与浙江交界处)任通判。

咸淳七年即1271年,任江西抚州知州,正碰上抚州饥荒,黄震凭借超强的意志与能力稳定了局面。

德祐元年即1275年,黄震从江西提点刑狱调任浙东提举。

元朝至元十八年即1281年正月,69岁的黄震在故里去世,门人私谥文洁先生。


黄震的《东发日钞》(又作《黄氏日钞》),是一部满含睿智与哲理的读书笔记,为“东发学派”的代表作。另著有《古今纪要》《古今纪要逸编》《戊辰修史传》《读书一得》《礼记集解》《春秋集解》等。

三、邵武峭山公黄氏在南宋的第二个族谱序作者黄震,应该是宋朝三位黄震中的哪一位?


根据《邵武禾坪黄氏大成宗谱》记载,邵武峭山公黄氏在南宋的第二个族谱序 —《黄氏族谱序》,是黄震于南宋咸淳元年即1265年所作的。那么此序的作者黄震,应该是宋朝三位黄震中的哪一位呢?

生于北宋的浦城黄氏黄震,于989年登进士。

同样生于北宋的峭山公在江西的后裔黄震,出生于宋仁宗宝元二年即1039年。

生于南宋的慈溪人黄震,1256年登进士,除了在1271-1275年之间的四年时间在江西任职外,其他时间均在浙江任职(广德郡曾属浙江),卒于元朝。

从以上信息可以看出,邵武峭山公黄氏在南宋的第二个族谱序作者黄震,只能是南宋慈溪人黄震。当然黄震所作的谱序,与黄洽所作的谱序,所述内容都被证明是错的。


备注:

1、 邵武峭山公黄氏在南宋的第一个族谱序作者黄洽,生于北宋的1122年,卒于南宋的1209年,字德润,号东里,侯官县(今福州闽侯县)人。隆兴元年(1163年)登榜眼,后官至宰相。闽清六叶黄氏及莆田黄氏,均声称黄洽属于他们这支黄氏,待考。

2、 邵武黄氏峭山公后裔联谊会并未保存有黄洽、黄震序的原版,但保存有周士枢序原版。

黄洽、黄震序,散落在民间,根据目前查核,发现有不同版本,有些文字差异上千字,比如广东龙川循阳黄氏谱记载的黄洽序,就比另一些黄洽序版本多出一千多字。

这些不同版本虽然文字多寡不同,但记载的峭山公本人及其祖上的信息大同小异,但均被后世如文章所分析证明记载不实。

3、 太康县在今河南周口市。南宋时期,太康县属南京路开封府。

根据邵武峭山公黄氏族史资料记载,太康知县周士枢是在1271年写邵武峭山公黄氏族谱序的。又根据史籍记载,蒙古人刚好是在周士枢写序的1271年在北京建国“大元”, 但早在1267年的时候,忽必烈就开始攻打南宋的重镇湖北襄阳了,襄樊之战开始,而河南周口太康县位于湖北襄樊的北部,1271年周士枢给邵武峭山公黄氏写序的时候,太康县已被蒙古人占领,所以这个时候周士枢肯定不是太康知县了,应是之前太康县还没有被蒙古人占领时担任的知县,而写序的时候,应是离开了太康县回到还没有灭亡的南宋居住多年了,所以他才有时间给邵武峭山公黄氏写序。

峭山公黄氏有些族史资料写太康县为江夏太康县,是错的。江夏是在湖北,太康在河南,河南太康怎么可能属于湖北江夏郡下属的县?因此这种族史记载,违背地理常识。


附:蒙古大军灭亡南宋大事记

(1)、1253年忽必烈攻占云南大理城。

(2)、1258年蒙古大汗蒙哥发动三路大军进攻南宋。

(3)、1259年蒙哥病死于军中,忽必烈急速撤兵北上争夺汗位。

(4)、1267年忽必烈攻打南宋的重镇襄阳,襄樊之战开始。

(5)、1271年忽必烈在大都(今北京)建国,号“大元”。

(6)、1273年蒙古军攻破襄樊,吕文焕投降。

(7)、1276年南宋临安朝廷宣布投降。

(8)、1279年,南宋流亡朝廷在广东崖山与元军展开决战,全军覆没。陆秀夫背着小皇帝赵昺跳海自尽,10多万军民也跳海殉国。南宋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参考文献:

已在文中列出每一部参考文献,这里不再重复。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4

标签:太康县   南宋   浦城   太康   宗谱   史籍   族谱   部族   北宋   后裔   上官   邵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