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士异:侃侃:“中山君飨都士”


近来夜读刘向《战国策》,其中有一篇《中山君飨都士),感到很有意思。原文是这样的:

中山君飨都士,大夫司马子期在焉。羊羹不遍,司马子期怒而走于楚,说楚王伐中山,中山君亡。有二人挈戈而随其后者,中山君顾谓二人:“子奚为者也?”二人对曰:“臣有父,尝饿且死,君下壶飡饵之。臣父且死,曰:‘中山有事,汝必死之。’故来死君也。”中山君喟然而仰叹曰:“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国,以一壶飡得士二人。”

战国中山青铜器铭文

这篇短文翻译成白话文就是:

中山国君宴请国都里的士人,大夫司马子期也在其中。由于羊羹没有分给自己,司马子期一生气便跑到楚国去了,还劝楚王攻打中山。楚攻中山时中山君逃亡,有两个人提着武器跟在他身后。中山君回头对这两个人说:“你们是干什么的?”两人回答说:“我们的父亲有一次饿得快要死了,您赏给壶熟食给他吃。他临死时说:‘中山君有了危难,你们一定要为他而死。’ 所以特来为您效命。”中山君仰天长叹,说:施与不在多少,在于正当人家困难的时候;仇怨不在深浅,在于是否伤了人家的心。我以一杯羊羹几乎亡国,而以一杯残囊剩饭而得了两个勇士。”

这篇短文总共170个字,却说明了很深刻的道理:人性有贪婪的一面,也有容易满足的一面。贪婪者需要的是锦上添花,容易满足者人需要的是雪中送炭。锦上添花只可以满足那些爱慕虚荣的人,而雪中送炭才可以使人铭记一生。美国有个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他的《人类激励理论》一书中指出 ,人类需求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一个人只有在满足了第一层次的需求之后,才有可能去追求更高一层次的需求。

文中的司马子期作为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士大夫,他需要的是尊重,所以当“羊羹不遍”时,他就“怒而走于楚”,最后导致“中山君亡”的严重后果。从文中可以看出,司马子期是一个胸怀狭窄之人,为了一碗羊汤居然叛国出走,并且下狠手对中山国实施报复,致使国破君逃。难道司马子期就是为了一碗羊汤才和中山国君闹翻脸的吗?其实不是。他在乎的不是这一碗羊汤,而是在乎他在国君心目中的地位。但是在宴会上分发羊汤的,应该不是国君本人。如果是赐酒,那是要国君亲自开口说话的,但分发羊汤的事,作为国王是不会亲自动手的,说不定是哪一位官中的侍者一时疏忽。可司马子期却把这笔账算到了国君头上,而且还因此引起了一场楚国攻打中山国的战争。由此看来司马子期是一个很爱面子的人,别的士大夫都有一碗羊汤喝,为什么唯独我没有?那肯定是国王不待见我。于是他就产生了一个想法“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所以才跑到楚国,说服楚王兴兵攻打中山。如果当时中山王能预知此前因后果的话,就可以避免弃国逃亡了。

而文中的两个平民百姓,在中山王逃亡途中“挈戈而随其后”保护他,也仅仅是因为他们的父亲“尝饿且死”之时,中山王“下壶食饵之”。

赏一杯羊羹和用剩下的饭食来救人一命,对于中山王来说,都是举手之劳。前者是中山王的疏忽,造成了几乎亡国的严重后果,后者是中山王一时的善心萌发,一杯残羹剩饭的恩惠救了自己一命。这真是“锦上添花未遍及,落荒而逃尚不知。一杯残羹施恩惠,无意得来报恩人。”有人说,做大事者应不拘细节,而由此看来却是“细节决定成败”。中山王直到最后才明白了这个道理,所以慨叹有加:“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国,以一壶飡得士二人。”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还可以得到一个启示,那就是人性是一种最难捉摸的东西。有的人善良,有的人丑恶;有的人豁然大度,有的人斤斤计较;有的人深谋远虑,有的人鼠目寸光:有的人知足常乐,有的人贪得无厌。更主要的是,人的这些相互对立的人性品格体现在一个人身上,并不是绝对纯粹的,而是犬牙交错,有时候是相互替换的。所以要从人性的角度把一个人看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人性决定一个人人生的轨迹。一个人一次大的失误可能会毁掉一生的事业。然而由于人性的某一弱点导致的小小误会也会对人生造成致命打击。如果把人性放在社会中检验,那么人性弱点所带来的后果则一目了然。

(本文摘自吴士异著《侃 侃 侃》第三辑侃“人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4

标签:中山   国君   楚国   羊羹   司马   楚王   亡国   锦上添花   人性   需求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