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不凉”是最好的“致谢论文”

街谈

四川凉山索玛花开,彝族小伙苏正民又回到了家乡。生长于凉山喜德县小山村的他,曾在国家助学政策和社会帮扶下,一路克服贫困,成长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优秀毕业生。今年6月,他在毕业论文中用6000余字的致谢,感谢了65个帮助过自己的人。如今,他用知识回馈家乡,成了大凉山青年支教队伍中的一员。

当初,苏正民的“致谢论文”引发了全网刷屏。其实,人们并不是在赞美苦难,而是赞美面对苦难的态度;也不仅仅是同情苦难,而是欣慰于苦难中那些不曾泯灭的希望。在苏正民的“致谢论文”中,人们读到了他的坚强,他的感恩;读到了他背后的大山,国家和社会的努力,这一切融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了“凉山不凉”,这才是打动人心的力量。

苏正民经历的苦难,正在成为过去,今天凉山的孩子,才是最值得关心的。苏正民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讲述了今天凉山的孩子,没有想象中的内向,而是整个精神面貌特别好,还比较乐观开朗。他曾在“致谢”里说,汉语是求学路上第一道难关,可现在遇到的孩子,“普通话讲得非常标准”。而且,相对于苏正民那个时候,现在孩子们的学习和成长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到凉山的任何地方去看,修得最好的建筑一定是学校”,现在很多学校教室有电子白板,还有书法室、美术室、音乐室、舞蹈室,带塑胶跑道的运动场等,“已经可以和大城市的学校媲美”。

可以看到,今天的凉山,今天的凉山孩子,相对于他当年,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也充分说明,大凉山还是那个大凉山,但也已经不再是过去的大凉山,大凉山没有被遗忘,与时代一样在进步着。这一切变化的根源,除了社会捐助外,最根本的还是苏正民所说的,“凉山摆脱贫困后,大家的条件其实好了很多,国家的助学体系也很健全”。

雨不会一直下,苦难也不会一直延续。这是为什么?还是“凉山不凉”。苏正民现在的选择,同样可以归纳到这四个字上。

苏正民曾经用自己的经历勉励学生:“我也是大凉山的孩子,大家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好的高中和大学,走出凉山。”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毕业后,苏正民选择重返凉山成为一名支教老师。早在2017年,苏正民就跟着公益组织做志愿者,从2019年起,也开始做教育公益项目。由是来看,这次苏正民回乡支教,并不奇怪,也不意外。在成长道路上,苏正民遇到了一个个伸出援手的好心人,“带着知识回到大山,帮助更多孩子走出大山”,这就是他的报恩方式。

“人生天地间,长路有险夷。”没有一个人的人生,永远一帆风顺,像苏正民这样,经历如此苦难的人并不多,但在人生某个阶段经历痛苦折磨的人并不少。面对痛苦,是选择坚强不屈还是自暴自弃?面对帮助,是选择心存善念还是淡然遗忘?面对他人,是希望不再延续自己的痛苦,还是对他人的痛苦无动于衷,甚至还在想无辜的人再经历一次?传递善意,延续爱心,连接希望,苏正民用自己的行动作出了回答。人世间,爱不可缺,善不可少,希望最为难得,这也是当初“致谢论文”能够流行的一个原因。

在苏正民的最新经历和介绍里,闪耀着爱和善良,其实是“凉山不凉”的第二篇章。苏正民介绍,今年暑假,有很多志愿者加入了他们的队伍,“我们这群受国家社会帮助长大的孩子,走出来之后是会深深地感恩的,会贡献我们力所能及的力量”。“凉山不凉”,才是最好的“致谢论文”。 □毛建国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7

标签:彝族   喜德县   坚强不屈   论文   苦难   志愿者   贫困   公益   当初   痛苦   孩子   学校   人生   社会   国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