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年,刘亚楼请求指挥打天津,林彪却说他“有野心”,为啥?

1955年,开国将帅授衔时,55名开国上将中,论资历,刘亚楼不是最老的,很多人都能稳压他一头。论战绩,他长期担任参谋长,较少独当一面,建国以后才担任空军司令。

不过,论军事才能,刘亚楼是相当突出的。

这不是我一家之言。

毛主席很欣赏刘亚楼,给了他三句话的高度评价:

“刘亚楼一路敢打敢冲,战功卓著 。刘亚楼雷厉风行,仗打得不错。刘亚楼当空军司令,很有成绩。”

这三句话,讲得分别是刘亚楼在土地革命、解放战争和建国以后的成绩。

周总理深知刘亚楼的军事才能,组建空军之初,他向毛主席推荐的空军司令第一人选就是刘亚楼,与毛主席不谋而合。

刘亚楼病逝后,周总理悲痛万分,不停地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亚楼同志走得太早了,空军司令人选难挑啊。”

三军总司令朱德,见惯了百战名将,却推崇刘亚楼为“军人标杆”,这个标杆不仅是指军事才能,更肯定了刘亚楼的忠诚、正直和人格魅力。

整个解放战争期间,刘亚楼都是林彪的参谋长,也是他最倚重的高参。林彪心高气傲,很少表扬人,对刘亚楼却不吝美誉:“一个刘亚楼顶三个参谋长。”

刘亚楼到底有何过人之处?最能体现他军事才能的一件事,莫过于攻打天津。

天津一役,堪称刘亚楼军事指挥生涯最高光的时刻,毛主席说:“你们建议夺取天津是完全正确的”,周总理评价:“前线指挥员很聪明”,而林彪则表扬:“你可是扭动平津大战的‘乾坤’呢……”甚至调侃说:“怪不得你这么积极,原来有"野心"……”

他们评价的对象,正是刘亚楼。

刘亚楼在天津战役中究竟做了什么?引来毛主席、周总理、林彪的高度评价?他向林彪提出了什么请求,就连一向严肃的林彪都调侃他有“野心”?本篇文章,作者带您一起回顾刘亚楼在天津战役的精彩表现,领略刘亚楼的名将之风。


1949年3月24日,刘亚楼在河北涿县,见到了毛主席、周总理和朱德总司令。

毛主席紧紧握着刘亚楼的手,哈哈大笑说:10年未见的刘亚楼,来接我们进京赶考喽!

周总理、朱德颔首微笑,一一与刘亚楼握手。

刘亚楼激动地热泪盈眶:是啊,一别十年,人生有几个十年!

1939年,刘亚楼被党中央派往苏联,进入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

伏龙芝军事学院被誉为“苏联红军的大脑”,系世界四大军事名校之一,培养了无数名将,毛主席和党中央派刘亚楼赴苏学习,无疑是看好了他的才能和潜力。

刘亚楼感激不已,刻苦学习,以惊人的毅力刻苦学习俄语,很快攻克了语言关。

这一学就是六年,再回国时,已是1945年8月,抗日战争到了尾声。刘亚楼随苏联百万红军一起打回东北,横扫日本关东军,回到了魂牵梦萦的祖国。

刘亚楼归国,毛主席、周总理都很高兴,但最高兴的人莫过于林彪。

林彪和刘亚楼的感情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井冈山时期。

1930年,20岁的刘亚楼进入红4军,结识了林彪。彼时,23岁的林彪已是红一军团第4军军长,而刘亚楼任第4军第3纵队第8支队政委,是林彪的下属。

据说林彪第一次见刘亚楼,就很欣赏,对他说:“20岁就能干支队政委,很不错!”

刘亚楼一点都不紧张,大方回应道:“你才23,都是军长了!”

林彪一向严肃,不少下属对他敬畏有加,刘亚楼的表现让林彪对他高看了几分。

从此以后,林彪和刘亚楼结下不解之缘。两人一起并肩战斗,参加了反围剿、长征,刘亚楼对林彪虽然敬重,却不畏惧,敢于坚持真理,直言敢谏,让林彪十分欣赏。

到了陕北,刘亚楼进入抗日(红军)军政大学工作,而林彪兼任抗大校长,两人还是上下级关系,配合娴熟,一如既往。

1938年冬,林彪因枪伤复发到苏联治疗,特向毛主席和中央推荐刘亚楼到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刘亚楼得以来到莫斯科,与林彪重逢。

1945年8月,刘亚楼学成归国,旋即被任命为东北民主联军参谋长,上级还是林彪。十年前的老战友,再次成为新搭档,林彪怎能不欣喜?

十年转瞬,物是人非。林彪、刘亚楼面对的还是十年前的老对手,但他们指挥的人民军队已不是原来的红军,而是日益壮大的人民解放军。

国共双方的决战,首先从东北拉开序幕。

期间,刘亚楼全力施展毕生所学,协助林彪、罗荣桓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取得辽沈战役的伟大胜利,打出了一支战无不胜的“钢铁雄狮”,“林罗刘”三人名扬天下,威震敌胆,也让毛主席、周总理和中央军委赞叹不已。

解放战争期间,中央军委发给东北野战军的电报,抬头都是“林罗刘”,将三人并列,而其他野战军往往只提司令、政委两人,对刘亚楼的肯定可见一斑。


辽沈战役胜利后,毛主席和中央军委果断决定,东北野战军挥师入关,协同聂荣臻指挥的华北野战军,发起平津战役。

平津战役的战略目标十分清晰,攻取北平、天津两座大城市。

不过,兵力怎么部署,先打哪座城市,谁来负责指挥,却是一个重要问题。

中央很快有了指示:成立平津战役总前委,林彪、罗荣桓、聂荣臻为前委成员,林彪为书记,东北、华北两大野战军归总前委统一指挥。

至于进攻战略,先清扫外围,再攻打北平、天津。

刘亚楼虽然不是总前委成员,却成了最忙碌的人。作为参谋长,他既要协助总前委制定战略部署,又要组织付诸实施,可谓日理万机。

清扫外围之战进展十分顺利,新保安、张家口等据点先后被拿下。看到捷报频传,刘亚楼虽然繁忙,心情却无比振奋。

不久,中央军委再次发来电报,指示下一步战略部署:

东面先歼灭塘沽之敌,控制海口,西面拿下新保安,“只要塘沽(最重要)、新保安两点攻克,就全局皆活了。”

读毕,刘亚楼准备立即将电报送到林彪处。正要出门时,瞥了一眼墙上挂着的作战地图,突然停住脚步,不由自主地走到地图跟前,仔细观察起来。

塘沽,东面是开阔的平原,纵横的河流,壮阔的大海。塘沽东边紧靠大海,敌舰就停在附近海面,如果敌人放弃塘沽,一声令下,随时可以逃往大海,登舰远遁。

我们没有海军,只能眼睁睁看着敌人逃跑,但我们的目标是要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即便拿下塘沽,敌人全跑了,又有什么意义?

想到这里,刘亚楼情不自禁喊出了声:“塘沽不能打!”

可这是毛主席的决策,是中央军委的部署,并且明确强调塘沽是“关切全局的最重要之点”,区区一个刘亚楼,能比毛主席更英明,能改变中央军委的部署吗?

犹豫了几分钟,刘亚楼还是憋住了,把电报给了林彪。

林彪看了看电报,没作声,看来他是决定坚决执行中央军委的部署了。

事实上,不光是林彪一个人,整个总前委都没什么异议,因为事实证明,自从解放战争以来,毛主席和中央军委的决策部署从未有过失误。

但刘亚楼心里还在纠结,先打塘沽,后取天津,是正确的吗?

恰在此时,塘沽前线的第15兵团司令员邓华发来电报,认为攻取塘沽时机不成熟,可能促使敌人迅速东逃大海,于整个战役不利,建议缓攻。

刘亚楼心中一振,原来不止自己一个人是这个想法!他立即前往前线,与邓华等人见了面,听取前线指挥员的意见,心中终于有了定计:塘沽不能打,要打先打天津。

要改变中央军委的决定,首先要说服林彪,光这一点就很难。

换做别人,可能放弃了,反正不管对错,最后不需要自己承担责任,但刘亚楼觉得必须坚持原则,对组织负责,他立即赶回总部,见了林彪和聂荣臻。

刘亚楼把自己的想法全盘托出,建议中央军委收回成命,不打塘沽,先夺天津。

听完刘亚楼的话,林彪“哦”了一声,没有表态。

对于林彪的反应,刘亚楼不奇怪,他也没有发声,静静等待。

一旁的聂荣臻说话了:“电令原文是‘先打塘沽,后取天津’,要求先打东面塘沽之敌,这是中央军委的指示,是指示,不是建议,几乎没有商量余地。”

刘亚楼听出了聂荣臻的顾虑,给出了自己的解释。

中央军委下令先打塘沽,是为了堵住天津守敌的外逃通道,但敌人不傻,他们甚至更清楚塘沽的战略意义,一旦塘沽打起来,平津方面的敌人意识到危险,极有可能发兵增援,甚至倾巢突围,届时我军准备不足,必将是一场恶战。

另外,刘亚楼到前线考察了解到,我军在攻打塘沽外围守敌的过程中,发现敌军利用外围盐滩作为防御前沿,构筑了层层防线,并有强大的炮兵和舰炮火力支援,我军缺乏遮蔽,伤亡较大,强攻不是好办法,所以前线才建议暂缓进攻塘沽。

更糟糕的局面是,如果加大兵力强攻,塘沽方面的敌人担心被全歼,很可能因为害怕而弃城逃跑,那就无法实现歼灭敌人的目标,在战略上很不合算。

总之,塘沽暂且打不得,应该先打天津,再打塘沽。

“你说一说,先打天津,比先打塘沽,有什么好处?”聂荣臻问道。

刘亚楼胸有成竹,提了三点好处:

第一,攻打天津,北平、塘沽之敌只顾自保,不会救援,我军压力较小;

第二,天津位于塘沽西面,打天津同样能截住北平敌人的海上退路;

第三,天津是华北最大城市,有十余万敌人,打天津大量歼敌,能打到敌人痛处,伤其元气,孤立北平,迫使傅作义接受和谈,保护千年古都。

与之相反,先打塘沽,北平、天津、塘沽三处敌人,都可能趁机突围,不战而逃。

不管怎么衡量,先打天津,比先打塘沽好。

聂荣臻不自觉地点了点头。

其实,他前些日子也想过打平、津、塘,该先从哪一处入手,觉得打塘沽的时机需要斟酌,但中央军委下达指示后,便没有细想,今日听了刘亚楼的分析,感觉颇有道理。

这时,一直坐在椅子上没发话的林彪终于开口了:“先打塘沽,还是先打天津?这个顺序弄不好,要影响到整个战役呢!”

看林彪没有明确表态,刘亚楼心中开始忐忑起来。

这个时候,聂荣臻说出了自己的意见:“亚楼所讲,甚觉有理。”

林彪双手按在桌子上,眉头紧锁,凝神思考,仿佛在做最后的决断。

几分钟后,林彪沉声道:“参谋长考虑得对,向军委发报吧。”

刘亚楼深吸一口气,心中一颗石头落地,他连夜起草了一封长电报,建议“先不打塘沽这头,而打中间的天津,拟以五个纵队的兵力包围天津,进行攻打天津的准备。”

经林彪签批后,这封电报于次日上午发往河北西柏坡。

电报发出后,刘亚楼的心又提起来了,自己能说服林彪,但能说服毛主席和中央军委吗?如果让自己当面汇报,或许能做到,但仅凭一封电报,能实现吗?

与此同时,河北西柏坡。

毛主席看过发来的电报,立即意识到这是一步妙棋,一下子就“将死”了傅作义,弄得傅作义打又打不过,逃又逃不了,最后只能接受和谈,这一招比先打塘沽的“隔靴搔痒”,更加直接、更加更有力,于是他马上决定改变既定部署。

是夜,刘亚楼心中焦虑,午夜时分,仍然没有困意。

“参谋长,军委急电!”

刘亚楼一跃而起,接过电报,双手忍不住地颤抖。

“林聂刘:同意你们放弃攻击两沽计划,集5个纵队先夺取天津是完全正确的。”

刘亚楼立即叫来值班参谋,把电报送给林彪,林彪倒是很淡定,似乎早就料到了这个结果,他一贯冷静,经历的大风大浪多了,极少激动。

相比来看,刘亚楼还是年轻了几岁,一夜兴奋,没有睡好。

第二天一大早,刘亚楼没有去作战室,而是一个人来到了林彪的住处。

“林总,我有个请示。”刘亚楼欲言又止。

刘亚楼直接到住处找他,已经让林彪颇感意外,看到刘亚楼的神态,林彪更添几分狐疑:这个刘亚楼有什么事?不能晚一会儿,到作战室商量?

“我向总前委请求,请组织把进攻天津的指挥任务交给我。”刘亚楼庄重地说道。

林彪愣了一下,刘亚楼的这个请求让他略感意外,但惊讶的表情稍纵即逝,他随即明白了什么,好像窥探到了刘亚楼心底的秘密一般,瞧着对方说道:

“难怪你这么积极,要求先打天津,原来是有‘野心’的呀。”

话虽如此,露出的却是一脸微笑,极为罕见。

刘亚楼倒不掩饰,语气诚恳地回答:“淮海战役的胜利指日可待,平津战役一结束,敌人的精锐差不多就打完了,以后很难再有大仗,我想借此机会,锻炼锻炼自己。”

刘亚楼这番话说得十分真诚。

自从归国以后,刘亚楼一直担任东北野战军参谋长,为东北解放做出的贡献,一点不比带兵打仗的兵团司令差,甚至更有过之,但他还是有一丝遗憾——没担任过兵团司令,独立指挥千军万马,纵横驰骋,那才是真正的军人!

对于刘亚楼的心思,林彪心知肚明:“我知道你的心早就痒痒了。你来东北时,我就说过会给你机会的,这好办,你这回可是扭动了平津大战的‘乾坤’呢!”

刘亚楼知道,自己担当攻城总指挥的请求,如愿以偿了。


自告奋勇担任天津前线总指挥后,刘亚楼不敢怠慢,对战役的方方面面进行了全盘又细致的考虑,提出了作战方针和意见建议,迅速得到中央军委的批准。

1949年1月4日,刘亚楼组织召开高级将领会议,部署了作战方针,总结成一句话,就是“东西对进,拦腰斩断,先南后北,先分割再围歼,先吃肉再啃骨头。”

这个时候,刘亚楼的参谋优势显现出来了,他充分考虑到多兵种协同作战问题,编写了《关于天津攻坚战的协同计划》,层层下发到各连队,真正把方针贯彻到最基层。

跟刘亚楼对垒的,是国军名将、天津警备司令陈长捷。

傅作义曾多次举荐陈长捷,算是他的恩人,陈长捷知恩图报,拍着胸脯保证:“请总司令(指傅作义)放心,有我陈长捷在,天津万无一失。”

陈长捷是个实干家,也是一个顽固派,他在天津大修武备,大搞练兵,大肆搜捕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颇得蒋介石的欢心,夸奖他说:“好,好的,各地守备将领如果都像陈司令这样认真负责,把防御体系搞得好好的,共产党还能有什么办法?”

可惜,陈长捷遇到的对手是刘亚楼。

刘亚楼智谋过人,不仅擅打硬仗,还喜欢用“巧计”。攻城之前,他打算把敌军主力调到城北,这样就能更好地实施“东西对进,拦腰斩断,先南后北”的既定方针。

为此,刘亚楼搞了一个疑兵之计,把大炮、坦克和装甲车等重武器趁夜间向北边移动,布设阵地,摆出一副从城北发起强攻的姿态。

我军一动,陈长捷就侦知了我军动向,生性多疑的他唯恐是计,便搞了一个“工商代表团”,以斡旋谈判为名与我方接触,刺探我军的主攻方向。

刘亚楼将计就计,演了一出“蒋干盗书”,亲自接见代表团,言谈之间,故意泄露自己从天津北边匆匆赶回的信息,让敌人以为他在城北部署攻城事宜。

怕陈长捷不上当,过了几天,刘亚楼又安排炮兵在城北打了几轮炮弹。

一环套着一环,陈长捷上当了,相信了我军的主攻方向就是城北,果断将大部分主力调到城北,造成中心城区兵力空虚,落进了刘亚楼的“圈套”。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大战在即,中央军委给了刘亚楼3天时间,3天之内务必攻下天津。天津守敌众多,防御严密,3天的时间并不算长,甚至有些急迫。

但林彪却层层“盘剥”,“克扣”了刘亚楼24个小时,限定48个小时内结束战斗。

“48个小时,有没有把握?”林彪盯着刘亚楼问道。

刘亚楼猛然立正,一拍胸脯:“打锦州我们只用了31个小时,现在我们有了1300门大炮,几十辆坦克、装甲车,保证在30个小时内把天津的敌人打趴!”

这是何等的气势!这是何等的自信!

看到这一幕,林彪和聂荣臻相对一笑:天津稳了。

1月14日上午10时,总攻正式开始。

仗一打起来,陈长捷才发现对手的可怕,万炮齐发之下,他构筑的防御工事被打了个稀巴烂。随后,步兵发起凌厉攻势,按既定方针分割穿插,迅速击溃敌军各部。

次日上午9时左右,我军攻占天津警备司令部,活捉了不可一世的陈长捷。

倒是城北的敌军主力151师抵抗颇为激烈,一直坚守阵地12个小时,直到得知陈长捷被被俘,自己陷入被围歼的绝境,才放下武器,乖乖投降。

至15日下午3时,战斗全部结束,敌军13万余人被歼,天津解放。

刘亚楼抬手看了一眼手表,整整29个小时,提前1个小时结束战斗。

被俘的陈长捷捶胸顿足,长叹一声:“我上了刘亚楼的圈套!”

接到捷报后,毛主席高兴地说:“拿下天津,华北的问题就解决一大半了。”

刘亚楼没有时间庆祝胜利,16日下午,他下令塘沽方向的部队,向塘沽发起进攻。

敌军17兵团司令侯镜如见天津失守,大势已去,无心战斗,塘沽、大沽守敌5万余人仓皇登舰南逃,但留在最后的3000多“尾巴”被全歼,塘沽迅速解放。

战役的进程,果然如同刘亚楼事先的预料。

从14日上午10时到17日晨5时30分,不到3天时间,天津、塘沽两地先后解放,成了压倒“傅作义”这只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为北平和平解放奠定了坚实基础。

纵观天津、塘沽战役的全过程,刘亚楼用精准的判断、果决的担当、卓越的谋划、出色的指挥,促使中央军委重新决策,更改战略,为平津战役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正应了周总理对他的评价“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谨以此文,致敬并缅怀刘亚楼将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4

标签:平津   天津   中央军委   北平   塘沽   电报   我军   司令   野心   战役   敌人   林彪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