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一个自觉的孩子,学会这4个“黄金治愈法则”,立竿见影

最近,闺蜜跟我吐槽:“放个暑假,孩子的自觉性真的太差了,总要时刻盯着他才行。”


进入暑假,很多孩子就会像脱缰的野马,开始放纵自己。整天想着玩、玩手机、看电视,就是不想写作业。


教育界的一位前辈曾说:


“假期最容易拉开孩子之间的差距,一个超长的假期之后,既会杀出一群黑马,也会陨落一片星辰。”



闪现的黑马,必是自律自强有着良好自主学习能力的同学;


而那陨落的星辰则是有心动没行动,舍不得花精力、不自觉的孩子。


假期考验的不仅是孩子,更是父母。


如果你想培养出一个自觉又快乐的孩子,这4个养娃法则,非常值得收藏!


家庭教育,不要指望孩子自觉


教育孩子这条道路上,很多父母表示操碎了心,因为这条路上的坑实在是太多了,一不小心就会掉进去。


而你踩过的最大的坑,莫过于指望孩子能够“自觉”。


好孩子都是管出来的,熊孩子都是惯出来的。


在教育孩子这条道路上,永远不要指望孩子能够自觉。



没有哪个孩子一生下来,就喜欢读书、学习,不用父母操心,不用父母监督。


有些孩子之所以“不自觉”,是因为他身上的“惰性”,而这种“惰性”直接来源于父母本身。


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曾国藩,其天资并不是很好;


却凭着自己的勤奋和努力,出将入相、著书立说,终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目标。


曾国藩曾告诫世人:


“人生纵有百种弊病,皆从惰生。


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


每个人身上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这些“毛病”的根源在于惰性。


每个人的气质一生下来就注定了,只有读书可以进行改变。



所以,不要再嫌弃孩子懒惰了,一个自觉的孩子背后,往往离不开父母的管教和监督。


育儿路上,我们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指望孩子能够自觉,自觉学习、自觉读书、自觉成为更优秀的人。


而这,都是父母的一厢情愿。


一个自觉的孩子,都是父母“管”出来的,教育路上,千万不要指望孩子自觉。


学会介入,让孩子养成好习惯


养育孩子就像牵着一只蜗牛去散步,是一个需要倾注大量耐心的过程。


过度焦虑、太多催促,只会扰乱孩子成长的节奏。


许多父母喜欢看着孩子写作业,寸步不离,然后给孩子挑各种毛病。


一会嫌他字丑,一会说他写字太用力。


孩子感觉总是有双眼睛在盯着自己,甚至不敢轻易下笔,害怕写错会迎来家长的责骂。



智慧的父母,学会恰当介入,拥有敢“慢”下来的勇气,给孩子建立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


比如,什么时间看书、什么时间写作业、什么时间运动,增强孩子做事情的目的性,保证规律的作息。


教育界流传着一句非常耐人寻味的话:一二年级不努力,三四年级拉开差距!


一二年级,是孩子学习态度和习惯养成的关键期!


一年级的时候认认真真抓上1个月,比六年级盯1年更有效。


所谓的“抓”、“盯”不是让你真盯着孩子,而是让你盯着孩子的学习习惯。


优秀的孩子,背后都离不开父母的默默付出和支持。



科学家将孩子的3-6岁称为“潮湿的水泥期”,意思是说孩子的85%性格、习惯和生活方式都在这一时期形成。


将7-12岁称为“正凝固的水泥期”,这一时期孩子85—90%的性格、习惯等已形成。


那些真正有远见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都会有点狠心。


在孩子养成自觉习惯的关键期,从不心软。


事实上,在孩子的性格、习惯尚未形成时,家长做一些必要的干预,提高孩子的自觉与自律性,其实是十分有必要的,这将伴随、影响孩子的一生。



制定规则,内化成一种习惯


孩子天性贪玩,若没有父母的监督,家庭规则的约束,很容易“偷懒”。


家庭规则的建立,关键在执行!


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模仿能力越来越强,并且会做出自己的判断和思考。


父母的一言一行,都被孩子看在眼中,所以父母自然成了孩子的参照物。


在给孩子立规矩之后,很多父母都是一边教孩子守规矩,而自己却在一边破坏规矩。


这样嘴上一套,行动却是另外一套,父母对规矩/规则的漠视,自然也会造成孩子对规则/规矩的漠视。



一定不能让孩子感觉到家里所有的“规”,都是为他一个人“定”的。


所以在制定计划的时候,可以多跟孩子沟通,给孩子更多的选择权、参与感和仪式感,在制定规则的时候,还要尽量的照顾孩子的情绪和感受。


好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适当放手,收获一个自觉的孩子


父母适当放手,才能让孩子养成内驱力。内驱力是培养孩子自觉性的关键。


当孩子拥有内驱力的时候,学习就成了自己的兴趣,在学习中获得快乐和满足激发他们主动去学。



1、让孩子自由探索。


儿童生命的发展是走向独立,教育应该打造一个以他们为中心,让他们可以独立“做自己”的“儿童世界”。


什么样的环境适合孩子呢?其实也很简单,很重要的一点原则是,生活物品,方便孩子使用。


比如:家中的物品应该摆放要整齐、有条理,有利于孩子的活动,让他的书、玩具有固定的位置,从小养成物归原处的好习惯。


只要孩子不违背三点原则:不打扰他人不伤害自己不破坏环境,就放开双手让他自由探索吧。



2、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


虽然在孩子习惯养成的早期,要给孩子适时地督促,但是随着孩子的成长,我们要逐渐给孩子学习的自主权。


因为过度干预会导致孩子的依赖,不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家长要做得是抓大放小,把握方向,虽然原则上的事情没有商量;


但是在一定的范围内,孩子是有自主选择权的。


学会放手,是作为父母最大的教育智慧。


替代孩子做事情,不仅剥夺了孩子体会自己能力的机会,也让他失去了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说白了,其实就是父母没有把孩子看作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网上有句话流行的话:“三流的父母做保姆,二流的父母做教练,一流的父母做榜样。”


教育亦是如此,进入什么样的环境,就会拥有怎样的人生。而父母的榜样力量,对孩子的影响最大。


有些事情,你做了,自觉了,孩子自然就会吸收到他的心智中,成为自觉的人。

*每日蒙台梭利:蒙台梭利成长交流平台,一个有内容、有深度、有温度的公众号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5

标签:自觉   孩子   关键期   立竿见影   惰性   规矩   法则   事情   父母   习惯   规则   能力   黄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