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不灭,中国必亡”的确是鲁迅所说?专家坦言:鲁迅说得很对



随着《觉醒年代》火爆出圈,当代青年人跨越百年时空回到了那个追求真理、燃烧理想、救国救民的峥嵘岁月。

那时的中国已如垂暮老人,新文化运动是对复古逆流的釜底抽薪,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实行文学革命。

为了完成约占世界五分之一的四亿中国人的启蒙工作,白话文推广与汉字改革工作迫在眉睫。

百余年来,一批又一批的文人志士投入到这项有益于千秋万代的工作。

文坛大家鲁迅先生甚至有“汉字不灭,中国必亡”的言论,在圈内引起了不小的震动,是危言耸听还是字字珠玑,一切还要从这句话诞生的年代说起。

文坛地震——汉字不灭,中国必亡

1936年5月30日出版的《救亡情报》上,发表的《前进思想家——鲁迅访问记》中,刊登了这样一句话“汉字不灭,中国必亡”。



这不是某个觊觎中华文化瑰宝的小人所言,而是来自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之一的鲁迅先生。

那时刚刚爆发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不久,国家正值危急存亡之秋。

在呼吁全民族抗战的同时,作为新文化先锋的鲁迅先生着眼于文学在革命浪潮中担当的角色。

他提出“以新文字来替代这种阻碍大众进步的汉字”。俗话说:“读书可以明智,读史可以鉴今”。

然而晦涩的繁体字难读难写,对于文盲或者半文盲出身的底层百姓来说,通过当时的汉字来开智是不现实的。

他在《关于新文字》中说:“方块汉字真是愚民政策的利器,不但劳苦大众没有学会的可能,就是有权有势的特权阶级,费时一二十年,终于学不会的也多得很。”



如果说将“薑”和“鸞”这两个字不偏不倚地写到方格里就要花费小一年的功夫,那么危弱累卵的中国还能等到四万万人民思想觉醒,救亡图存的那一天吗?

落后就要挨打,身为中国文化届的先知人物,鲁迅先生看到了思想启蒙的重要性。

他急呀,他写《狂人日记》、写《孔乙己》……他想敲响每一个沉睡的中国人。

然而这些作品哪怕是白话文,依旧有那么多的老百姓看不懂,艰深的汉字将大多数中国人和文化隔离开来。



“汉字不灭,中国必亡”的观点便是在这个时候应运而生的,一经提出便在在文坛产生了巨大的震动。

反对派认为汉字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不可动摇。支持者如陈独秀、钱玄同等都相继提出过废除晦涩难懂的汉字,采用易懂、易推行的字母的相似观点。

非常之时采用非常之法,国家惨遭侵略,山河日下,启蒙国民以积蓄全民族的力量抵抗外族侵略是可行之策。

然而繁体字却大大阻碍了新文化的传播,先进的思想传达不下去,“废除汉字”是剑走偏锋,也是无奈之举。

对于任何观点的评判都不应该脱离时代背景,换句话说“废除汉字”在20世纪30年代代表的绝不是对中国文字的全盘否定,而是对一些不利于传播学习的复杂文字的改革。



当代人们拥有更为开阔的眼光,可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用更为智慧的方式来解决汉字问题,但不应该忘却在特殊年代里先驱们的奋斗。今之视昔,不可苛求。

文字改革——化繁为简,拼音加成

汉字并不是千秋万代永久不变的。

从商周时期的甲骨文开始,汉字经过千百年的锤炼与精进,已经在逐步走下高不可攀的舞台,变得更加贴近生活了。

鲁迅先生所言则是指明了汉字继续前进的道路——化繁为简,这是顺应时代潮流应运而生的结果。

早在封建腐朽的清王朝末期,维新派就提出了汉字改革的命题。



卢戆章先生提出切音法,以此使汉字更易于习认,将省费十余载之光阴,用来专攻于算学、格致、化学以及种种实学。

国家通过此法培养更多掌握科学技术的有识之士,富国强民。可惜的是这一次的文字改革随着维新派的下台而宣告流产。

与比较温和的维新派对汉字改良方案相比,新文化运动中不少学者对于汉字的看法更为激进。

其中钱玄同曾高声呼吁:“汉字不革命,则教育绝不能普及,国语绝不能统一。”为了更好地传播新思想,废除汉字的呼声甚嚣尘上。



鲁迅先生的惊人言论是在日本全民侵华的野心暴露之后,需要唤醒整个国家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其中不识字的工人、农民阶级是动员的主力军。

文化战线上针对汉字问题的争论、实验屡见不鲜。

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汉字改革的问题依旧是新中国文化建设事业的一个重要内容。

无论是汉字简化还是引入拼音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更多人受教育,实现了扫盲任务。

汉字简化减少了异体字的数量,精简了常用字的笔画,使人们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使用更加方便。

引入拉丁文为汉字注音,辅助学习汉字更是加大了教育的普及率。

随着大众文化水平的提高,汉字的学习似乎也变得容易了很多。对于那些曾经被搁置的晦涩文字,人民已经有了更高的学习能力去钻研和欣赏。



百余年汉字改革任重而道远,其中掺杂着浓重的政治色彩和深刻的社会背景。它绝不是某一个人凭空提出来的想法,而是结合实际情况所作出的选择。

困于时代的局限性,有些言论可能矫枉过正,但其中的进步意义不可磨灭。

结束语

大多数专家认同鲁迅先生“汉字不灭,中国必亡”的言论,这不是单纯地认同这句话,而是赞赏这句话背后蕴藏的大智慧——用更为简单文字使更多国人获取知识。



这是属于一个时代的选择,战火纷飞,国民尚处于混沌之中,唯有教育能使国民由愚变智,使国家转贫为富、转弱为强。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的载体,凝聚了先人的高度智慧,是中华民族历史进程的见证者和书写者。

它在每一个困难的时刻都给予人们最大的支持,国家危难之时汉字作为工具担负着重要的启蒙任务。

如今,国家蒸蒸日上,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心大大增强,可以用更加全面、开阔的眼光看待汉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7

标签:汉字   新文化运动   中国   文字改革   鲁迅   大众   晦涩   文坛   坦言   所说   言论   文字   专家   国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