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老蒋炸开汪精卫墓,开棺发现尸体完好,口袋里藏着一张小纸

1944年,国民党高官汪精卫死后,被葬在了中山陵附近的梅花山山顶,只因其一生独爱梅花。

汪精卫的夫人陈璧君,考虑到汪的墓穴可能被毁,于是在修建时,命人将五吨碎钢铁块,掺在了混凝土之中,将整个墓穴浇灌成了一个厚厚的壳子。

可以说汪精卫的墓穴,完全就像是一个巨大的乌龟壳子,就连钢钎都无法轻易将其打穿。

但是在汪精卫死后的第二年,老蒋就下了一个命令——将汪墓平毁。

这是一项大工程,平毁汪墓的工兵营士兵,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最终还是将它给搞开了。

就在开棺验尸之际,汪精卫虽已死两年,但尸身未腐,亦如下葬时的样子。并且在尸体的口袋里面,有人发现了一张纸条。

那么,蒋介石为什么要和一个死人过不去?汪精卫的墓中有什么秘密?发现的纸条上又写了什么?

汪蒋二人的恩恩怨怨

汪精卫和蒋介石,在国民党历史上都曾留下了浓重的一笔,二人都属于国民党的重要领袖人物,为各方所瞩目。

但是随着蒋介石的权力不断上升,他与汪精卫的矛盾不断加深,日益不可调和。

由于汪精卫势大,令蒋介石感到了巨大的威胁,这使他感到进退维谷,惶惶不可终日,于是处心积虑,寻找摆脱困境的办法。

1926年初,蒋介石和汪精卫之间爆发了公开冲突,相较于以前藏着掖着,这一次的冲突直接被摆在了明面上。

时值蒋介石抓军事,汪精卫抓政治。但是在军费分配等重大问题上,蒋介石对汪的安排十分不满。

不久之后,蒋介石开始在军中清除汪精卫的党羽,而汪精卫也不逞多让,直接将蒋介石的把兄弟给撤职了。

这件事情似乎成了一个导火索,一时之间蒋汪二人剑拔弩张,大有一种要鱼死网破的决心。

面对各种各样的矛盾,蒋介石陷入了无可奈何的境地。最终思前想后,决定以退为进。想用辞职、出国来威胁汪。

1926年2月1日,国民党军事委员会任命蒋介石为“国民革命军总监”,蒋表示不就职,并且呈请辞去“军事委员会委员”及“广州卫戍司令”两职,要求赴俄休养,企图以此要挟汪精卫,使汪不好下台。

只是,蒋介石没有考虑到一件事情,那就是当时汪是指定的国民党南京政府接班人,希望蒋下台的人其实不少。

所以对于蒋介石的辞职用意,汪精卫心知肚明,于是将计就计,除了例行公事地劝说了一句“不宜辞职”,并没有坚持让蒋留下。

此时国民党政府大量官员,对蒋介石议论纷纷,几乎都是在等着看他是否真的会辞职?前往俄国休养。

俗话说“说出去的话就是泼出去的水。”老蒋也是要点脸面的。他一度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留下被笑话,走了又不甘心。

最终蒋介石思前想后,为了顾及脸面,还是决定离开广州。1926年的3月19日,蒋介石乘坐汽车,前往广州的长堤码头,准备乘船离开。

如果蒋介石真的离开了,那么中国的历史一定会重写,但是他的一位下属,也就是后来蒋培植的特务头子陈立夫,一番话将老蒋给留了下来。

欲走还留,这就意味着蒋介石准备武力夺权了,并且代表了从此以后,他和汪精卫、以及国民党左派彻底决裂。

汪精卫遇刺,成为他9年后身死的原因

1935年11月初,这是蒋、冯、阎三人经历中原大战以后,国民党召开了一次大的会议。

在侵华日寇的步步紧逼之下,这次会议颇受关注。南京、上海大量报社、通讯社纷纷派出新闻记者前来采访。

但是在大会初期,记者们是不准进入会场的,只能聚集在大院里面互相寒暄,只能等开幕式结束,才有机会和礼堂里的政客近距离接触。

与礼堂外的焦急等待不同,礼堂内的“行政院院长”汪精卫,此时在台上是精神焕发,致开幕词。

他认为这次会议是扩大影响力的绝佳机会,因此在讲台上显得神采奕奕,讲得是口若悬河。

坐在讲台后边的蒋介石,和汪的春风得意相比是截然不同,他端坐于位子上,表情无比严肃,内心更是五味杂陈,几乎一句话都没有听进去。

随着一声掌声响起,蒋介石回过神来,原来是开幕式已经结束,全体人员要到礼堂外合影,但是蒋却不想过去,他不愿意和昔日的反对者站在一起。

可是谁都没有想到,就在这一次国民党政客云集的聚会上,竟然发生了一场震惊中外的“大刺杀”。

看到大家几乎都走光了,蒋介石才缓缓起身,拄着文明棍,向礼堂外走去。刚一走到门口,蒋看到门外的嘈杂人群,他的内心突然一跳,立即转身退回了礼堂,心中升起了一股不祥预感。

没一会儿,国民党政客们都排行了队形,第一排座位正中,汪精卫座位的旁边,留下了一个空座,是给手抓军权的蒋介石留下的。

迟迟不见蒋介石入座,记者议论纷纷,以为这是蒋汪之间又发生了什么矛盾,顿时感觉兴奋不已。

时间等得久了,在场的政客们也开始心生不满,特别是平日里和蒋介石不对付的那些人,此时已经是怒火中烧。

纵然素有恩怨,甚至恨不得对方立即身死,但是平日里的表面功夫还是要做的。于是汪精卫示意众人稍等,自己则走进了礼堂,打算寻找蒋介石。

在礼堂的休息室内,汪精卫小声地对闭目养神的蒋介石说道:“蒋先生,该去拍照了!”

蒋睁开眼,看到是汪精卫,于是报以微笑地说道:“兆铭啊,我就不去参加了,身子有点不舒服。”

汪精卫又邀请了一次,蒋介石反而力劝汪精卫:“你最好也不要去,今天秩序太乱。”

诚如蒋所言,汪也知道当前形式,本次聚会各路人马虽然表现得其乐融融,但是亦如他和蒋一样面和心不和,却是有一些风险。

想了一下,汪精卫心中暗笑老蒋多疑。既然他不去,也就罢了,正好我可以独占鳌头。

“我是一定要去的,不然无法向大家交代。”说完,汪便大步流星走出礼堂,径直来到合照的正中位置,告诉众人老蒋身体欠佳,不用等他了。

在几声“咔擦”声响起后,合影结束了。但是一声枪响却惊醒了在场的所有人。

刚才还在台上春风得意的汪精卫,突然面色扭曲,鲜血从额角涌出,紧接着又是“砰砰”两枪射向肩部和背部,身中三枪的汪应声倒地。

政客、记者们乱成一团,喊声、尖叫声四处可闻。就在现场无比混乱之际,行伍出身的张学良迅速窜到一位记者身前,脚起枪落。

持枪卫士们也如梦初醒,对着这位记者进行射击,刺杀汪精卫的记者立刻倒在血泊中。

蒋介石听闻凶手此刻已被击倒,便放心大胆地出来,并且三步并作两步地冲到了汪的身前,大声喊道:“兆铭兄!兆铭兄!”

汪虽身负重伤,却没有死,在昏倒之前还说道:“蒋先生,我死以后,你就要单独负责了。”

其实汪这句话是话里有话,在场诸人都知道,意思是蒋介石是刺杀的主谋,二人明争暗斗多年,自己死后,蒋介石就能名正言顺地“单独负责”了。

此事以后,在凶手未抓到以前,蒋介石都是有苦说不出,而汪精卫在送到医院以后,经过强力抢救,最终还是被救下了性命。

而刺杀汪精卫的记者,被严刑逼供后,至死未曾开口。蒋介石怒不可揭,因为他还打算借此洗刷自己身上的疑点。

刺客身死,汪精卫的夫人陈璧君大吵大闹,身负疑点的蒋介石也是百口莫辩。大怒之下他开始下令四处抓人,最终从一名安插的特务口中,得知了一个让他震惊的消息。

刺杀汪的记者,第一目标并不是汪,而且他老蒋,这让蒋介石后背瞬间湿透、心里发毛。

之后经多次抓捕,刺杀汪精卫的主犯被指向一个名字——王亚樵。

提起王亚樵,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那个风起云涌的上海滩,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被人称为民国“暗杀大王”。建立了恐怖暗杀组织“斧头帮”,控制势力达十万之众。

所以说在历史上,“斧头帮”是真实存在的一个组织,而它的创始人正是王亚樵。

“斧头帮”创立之初,专门策划暗杀贪官、汉奸及日军高官,活跃在上海、南京、武汉、香港、两广等地,策划了一系列震惊中外的暗杀事件:

日军侵华淞沪司令部被人捣毁;日本海军第三舰队“出云”号险被炸翻;日本早期侵华最高司令官白川大将被炸成碎片;日本驻华共识重光葵的一条大腿不知去向……

这一系列事件,都是王亚樵策划的,可以说当年的王亚樵,就连上海滩的黄金荣、杜月笙,见到他都要礼让三分。

在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后,王亚樵打算“反蒋、抗日”,寄希望于通过暗杀震动社会,促使变革。

知道事情是王亚樵做的,蒋介石庆幸自己身上的疑点被洗脱了一半,但是王亚樵不除,他依然寝食难安。

老蒋立即命令手下特务戴笠等人,通过各方关系摸查,查出了王亚樵藏身于广西梧州。

之后,戴笠逮捕了王亚樵的手下余立奎,又用钱收买余立奎妻子余婉君,并派她赴梧州求援。王亚樵为了朋友义气,没有对余婉君设防。

正是因为王亚樵重义气重感情,所以在去余婉君住处时,不幸进入了戴笠设下的埋伏圈。

刚一进门,一大把石灰粉就撒在了王亚樵的脸上,他立即左突右冲,打算冲出重围。但终因双眼不能视物,寡不敌众,被击倒在地,身中五枪,被刺三刀,当场毙命。

一代民国“暗杀大王”,最终还是没能逃脱被“暗杀”的宿命。

旧伤复发,汪精卫一命呜呼

汪精卫伤势好转以后,唯有背部的那颗子弹取出来的晚了一些,只是被取出来以后,伤口却常常发炎,折磨得汪常常痛不欲生。

1944年11月10日,也就是汪精卫遇刺后的第9年,61岁的汪,在日本名古屋的帝国大学医院里病死。

他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人物,他的病死,其实在某种意义上,也标志着汪精卫一手只要的汪伪政权即将走向覆灭。

汪精卫,本名汪兆铭,字季新,广东山水人。在正式的文件和日本官方的称呼中,都称他为汪兆铭。

但是,为什么世人都称他为汪精卫呢?因为他早年发表的文章,上面的笔名就是精卫,所以被人习惯称为汪精卫。

汪精卫投降日本前,地位仅次于蒋介石。1940年以后他建立了南京伪政府,成为国人唾骂的汉奸,这一生的曲折颇值得让人回味。

他的一生东摇西摆,立场多变,毫无气节,加上他长的一幅女人像,普遍被嘲笑为“政治花瓶”。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汪精卫被推举为国民党副总裁,但他对抗战一向没有信心,武汉失守以后,1938年12月他从重庆跑到越南,公开投降日本。

1940年3月,汪精卫在南京建立伪国民政府实际上是日本的傀儡,一切听日本的指挥。

1944年夏天他看到日本败局已定精神更加沮丧,9年前遇刺时候的伤情发作,只好到日本名古屋治疗。

有一次动手术时,突然遇到美国飞机空袭,汪精卫被转移到防空洞,又遇上停电,结果着了凉后病情恶化。

当天晚上,汪精卫高烧41℃不止,早上起来也就一命呜呼了。

1944年11月12日,汪的尸体被装在楠木棺材里,由日本军部用“海鹣”号飞机运回南京。

汪精卫生前曾有遗言,要葬在距离中山陵不远的地方,他的夫人陈璧君和汪伪的高层官员,将汪精卫的墓址选在了梅花山山顶。

也许是预料到汪精卫墓难逃被毁,陈璧君特地命人将五吨碎钢铁块,掺在混凝土中浇灌,浇铸成厚厚的壳子,这样,一般的钢钎是无法打穿汪墓的。

蒋介石下令平毁汪墓,开棺尸身未腐,口袋里面藏纸条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还都南京。蒋介石授意何应钦组织炸毁汪墓的行动。

何应钦请派陆军总部工兵指挥部马崇六和74军军长张灵甫等人具体经办此事。

1946年1月21日晚,也就是距离汪精卫死亡的第二年,74军51师工兵营用150公斤烈性炸药炸开了汪精卫墓。

时任南京市市长的马超俊,亲自开棺验看。只见汪精卫尸体覆盖一面青天白日旗,身着伪政府文官礼服。

由于下葬时,汪的尸体使用过防腐剂,所以尸体尚未腐烂,除了面色变暗僵硬以外,尸体保存完好。

棺材中,有一本汪精卫手抄的诗稿,字迹还可辨认。多数诗作,已经发表,最后一首,字迹歪斜,很可能是汪的绝命诗:

“心宇将灭万事休,天涯无处不怨尤。纵有先辈尝炎凉,谅无后人续春秋。”

参与平毁汪墓的马超俊,在汪精卫的尸体上面摸索了一遍,在他穿着的衣服口袋里面,拿出了一张被折叠得整整齐齐的纸条。

这张纸条3寸长,两寸宽,上面是汪精卫的夫人陈璧君用毛笔写的“魂兮归来”四个字。

“魂兮归来”四个字,出自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之手,其寓意是呼唤君王的魂魄归来。

而陈璧君此举,必然有为汪精卫“招魂”之意。但是汪是配不上这四个字的,所以这也可以称得上是陈璧君对他的无耻颂扬。

1946年1月21日晚上,汪精卫墓被开棺以后,尸体被迅速装进了一个袋子,随之被送往了清凉山火化,骨灰则被随手扔进了路边的水坑里。

一夜之间,汪精卫的愤怒被夷为平地,工兵营平整好坟地后,离开了现场,仿佛一切都没有发生后一样。

不久之后,在汪精卫的墓址上,修建了一座小亭,两边修建了长廊,这就是现在梅花山上的观梅轩。

观梅轩三个字,出自孙中山先生之孙孙科之手。如今这里已经成为了一处旅游胜地,风景十分优美。

1946年下半年,蒋介石还专门去游玩了一番观梅轩,看着昔日头号政敌的短暂埋骨之地,老蒋春风得意,好不自在。

跟随老蒋游玩的人,罕见地发现昔日不苟言笑的老蒋,这一天一改常态,笑声连连,但是大家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显而易见,蒋汪之间长达几十年的明争暗斗,最终蒋介石成了赢家,但是他千算万算,最终还是——人定难以胜天。

也不知道蒋介石死前,是否想过一个问题:那就是他自己,其实也没有资格安葬在中山陵附近。

纵观中国近代史,这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历史著作,涌现了无数英雄中华儿女,也出现了像汪、蒋这样的民族败类。

但是在历史的进程中,民族败类的下场都很凄惨,也只会永远地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这不,“汪精卫跪像”五官虽略模糊,但是那股子卑躬屈膝的样子,却一如当年一样令人恶心。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6

标签:中山陵   尸体   壳子   南京   政客   日本   礼堂   完好   蒋介石   国民党   记者   发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