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驾崩前最后一天,连下3道懿旨,每一道都决定大清未来的走向

请大家在阅读前,先点击上面的“关注”,感谢各位的支持,希望能给大家带来良好的阅读体验,并与您分享阅读的快乐!笔者后续将会为大家带来更多的精彩故事。

1908年,大清王朝的统治者慈禧太后在宫中度过了她七十四岁的生日,生日当天,清廷为慈禧太后在宫中举办了极其隆重的生日庆典,文武百官悉数到处庆贺,令慈禧太后面露欢喜之色。

就在满朝文武为慈禧太后七十四岁的生日欢欣雀跃之时,慈禧太后却在生日宴上病倒了,不仅出现头晕目眩的病态,而且还咳嗽不停,近身侍从见慈禧太后的身体状况不好,就赶忙请来了御医为慈禧太后诊治,但是御医为慈禧太后诊治后,慈禧太后的病情非但没有缓解,反而越发的严重。

《清史稿·后妃传》记载“光绪三十四年十月,太后有疾,上疾益增剧。

这个时候,慈禧太后已经深知自己的生命已经到了尽头,便在驾崩前最后一天,连下了3道懿旨作为自己的临终遗言,而作为大清王朝实际统治者的慈禧太后连下的3道懿旨每一道都是分量十足,每一道都决定着大清未来的走向。

那么慈禧太后驾崩前最后一天,连下的3道懿旨内容是什么,对大清王朝未来的走向又起着什么作用呢?

第一道懿旨:确立皇位的继承人

慈禧太后驾崩前,光绪帝皇帝在瀛台涵元殿病逝,这就使得作为大清王朝实际统治者的慈禧太后拖着老迈的病躯不得不从清廷皇室中挑选皇位继承人。

经过“精挑细选”,慈禧太后最终下达了懿旨,令醇亲王载沣之子、年仅3岁的溥仪成为皇位继承人,同时还令溥仪之父载沣为摄政王,代年幼的溥仪管理朝政。

《清史稿·后妃传》千申,太后命醇亲王载律为摄政王。癸酉,上崩于诚台。太后定策立宣统皇帝,即日尊为太皇太后。甲戌,太后崩,年七十四,葬定陵东普陀峪,曰定东陵。”

慈禧太后这一道懿旨的象征意义比较大,预示着慈禧太后的时代正式下线,而后慈禧时代正式开启,我们都知道慈禧太后历经三朝,分别是咸丰,同治,光绪三朝,执掌了清王朝近半个世纪。

而在这半个世纪里,曾有许多人曾试图挑战过慈禧太后手中的皇权,但最终都沦为了慈禧太后的手下败将,这就使得慈禧以女人的身份成为了清末时期“铁打不动”的统治者。

而如今,慈禧太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下发的第一道懿旨就是大清王朝的皇权正式传承给清廷皇室中的男性们,之所以说“正式”,是因为先前的同治,光绪皇帝虽然名义上是执政皇权的最高统治者,但实际上他们仅仅是坐在龙椅上的“傀儡”,受慈禧太后摆布和操控。

而现在,慈禧太后已经到了生命的终点,不得不交出手中的权利,还政于清廷皇室中的男性们,让他们引领大清王朝走下去。

第二道懿旨:不许女人干政

慈禧驾崩前最后一天,下达的第二道懿旨的内容这些写道:哀家死后,朝廷不能够在允许妇道人家涉政,干预朝政,女人涉政,是违背大清王朝祖宗家法的,因而必须禁止这样的事情出现。

《清史稿》:“此后,女人不可预闻国政。此与本朝家法相违,必须严加限制。尤须严防,

常言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鸟之将死其鸣也哀,慈禧太后在自己生命最后的时光里,能够下达这个懿旨,说明她不仅经过了刻骨铭心的反思,更是鼓足了勇气。

这道懿旨字里行间的反应出慈禧太后对于自己作为一个妇道人家执掌清王朝近半个世纪是极度厌恶的。

她作为一个妇道人家,本应该相夫教子,管理好后宫,但是她却干起了男人干的“政务之事”,这就使得同治,光绪两朝皇帝沦为傀儡,先后忧郁而终。

而她执掌的大清王朝更是在她的错误指引之下,不仅内外交困,被洋人随意欺凌,更是令大清王朝足足落后了西方列国足足一个世纪。

因此在慈禧生命最后的一天,她对于她的人生进行了回顾和深刻的反思,最终鼓足勇气敢于去承认妇道人家干政行为是错误的,因而在她临终前的懿旨中禁止后宫干政和摄政。

第三道懿旨:不许太监擅权

慈禧驾崩前的最后一天,下达的第三道懿旨这样写道:哀家病逝后,禁止太监擅权和揽政,明朝亡国就亡在太监的手中,一定要引以为戒。

《清史稿》:不得令太监擅权。明末之事,可为殷鉴!

我们都知道大明王朝是太监横行的一个时代,先后出现了四位权势滔天,霸权揽政的太监,这四人分别是王振,刘瑾,汪直,以及魏忠贤,这四个人专断国权,使得大明王朝朝局混乱不堪,最终被满清取代。

而慈禧太后执掌大权时期,她手下也有两个权势滔天的太监,一个叫做安德海,还有一个叫做李莲英,一个在前,一个在后。

同治七年,安德海成为总管大太监后,便开始仗势欺人,结党营私,当时,恭亲王奕訢与慈禧太后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张,势同水火,安德海察觉出这个情况之后,为了讨好慈禧太后,便怂恿官员弹劾奕訢,使得奕訢失去了权势,无法再和和慈禧太后分庭抗礼。

1869年,安德海奉慈禧太后之命,去往江南采办服饰,一路上,安德海一行人打着宫内的旗号,十分的张扬,途径山东时,山东巡抚丁宝桢素闻安德海的恶名,见他做事嚣张跋扈,行事张狂,影响极为恶劣,便将其扣押治罪,就地处死,以儆效尤。

《清史稿·丁宝桢传》:“同治八年,太监安德海私出山东,矫称采办御衣。宝桢奏闻,即饬属严拿,获之泰安,讯实具奏,得旨就地正法,并随从太监人役等,斩绞如律。”


安德海死后,李莲英顶替了他的位置,成为了总管大太监,李莲英吸取了安德海之死的教训,做事比较圆滑,不给自己树敌,同时,李莲英两边讨好,不仅对慈禧太后言听计从,还将光绪皇帝服侍的舒舒服服。

相较于安德海的干预朝政,广植私党,李莲英则是大肆敛财,上到李鸿章,左宗棠这样的重臣,下到地方官员,都被李莲英强行索贿过,这就使得朝中的文武百官十分痛恨李莲英的贪婪之举。

而对于慈禧太后来说,李莲英很会来事,办事也令他满意,因此慈禧太后对于李莲英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默许他的贪婪之举。

1908年,慈禧太后弥留之际,审视了自己的为政之举,发现安德海和李莲英这两个太监在他执掌大权时,恃宠而骄,为所欲为,因此她下达的第三懿旨,就是不许太监擅权。

慈禧太后病逝后,清廷也遵从慈禧太后的懿旨,令李莲英告老还乡,离开京城。

总结:

慈禧太后驾崩前最后一天,连下的3道懿旨,分别是确立皇位的继承人,不许女人干政,以及不许太监擅权,这三道懿旨可谓是慈禧太后个人的“治国良方”,确实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清廷未来的走向,但是大清王朝已是一个垂暮的“老人”,任何良药也无法救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8

标签:懿旨   光绪   妇道人家   王朝   清廷   皇位   同治   继承人   统治者   太监   慈禧   走向   未来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