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型关战役,林彪估计伤亡200人,实际数字报上来,久久未说话

首战平型关:8月22日,红军刚刚改编为八路军,115师即从陕西三原地区出发,东渡黄河,于9月中旬抵达晋东北抗日前线。9月25日,林彪指挥115师在平型关前,以685、686、687团在乔沟设伏,以独立团在驿马岭阻击,688团为预备队,经6个多小时的激战,全歼日军第5师团第21旅团1个大队及辎重部队,击退日军第9旅团第11联队的增援部队,共消灭日军1000余人,八路军出师抗日首战即告捷。乔沟伏击战斗结束后,115师随即按预定计划,向东跑池日军发起攻击,攻占了日军第21旅团野战指挥部,缴获许多机密文件,包括日军华北作战计划及标示详细的作战地图。当时为了保密,这一战果没有对外宣传。在东跑池战斗中,由于晋军未按约定出击,致使日军从晋军阵地突围逃走,打了一个击溃战。

平型关战斗是中共军队首次与日军交锋,也是一场恶仗,115师自身伤亡在600人以上,其中牺牲200多人,多是经历过长征的精华骨干。此战地形十分有利,弹药也比较充足(每个士兵发了30发子弹,红军时期一场战斗最多只发5发子弹),战前林彪估计我方伤亡应在200人以内。战斗结束,伤亡数字报上来后,林彪久久没有说话。

八路军115师师长林彪

115师源自红一方面军,是红军和八路军中的“老大哥”和精锐主力。在这样一场周密准备(师长林彪3次现场察看地形)、地形极为有利的伏击战中,伤亡仍然较大,而且没有抓到一个日军俘虏,足见日军之凶顽(现在的抗日神剧还是少放为好)。平型关战斗是自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第一次主动进攻并取得胜利的战斗。此战规模虽然不大,但意义却非常重大:一是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二是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抗战信心;三是提高了八路军的威望。这些完全不是大话:自七七事变以来,上百万国军虽英勇抗战,可从无胜仗;日军长驱直入,如入无人之境,中国军队总是被动挨打,非常渴望一场胜仗来提振民心士气。

影响巨大:近年来,一些人对平型战斗提出一些疑问。当时七七事变才过去2个月,日军就已经从河北攻入山西,淞沪战场正打得尸山血海。八路军一参战就主动出击,歼敌千余人,是全面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个胜仗(比台儿庄大捷早半年)。战后,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和八路总部先后报捷。收到报捷电报之初,蒋氏根本不相信装备简陋的八路军一出手就打败了日军,但他在28日终于信了。原因是他在26、28日先后接到2份电报,一封是军政部派往晋军第15军刘恩茂部联络参谋介景和发的,一封是保定行营主任徐永昌和副主任林蔚联名发的。

平型关大捷,被八路军115师伏击的日军辎重部队

这2封嫡系下属的电报,都证实了115师在平型关取得的胜利及战果。尤其是徐永昌和林蔚这两个亲信的电报,让他不得不信。高兴之余,蒋氏于28日连发2封贺电:有日(25日)一战,歼寇如麻,足证官兵用命,指挥得宜。捷报南来,良深嘉慰,尚希益励所部,继续努力,是为至盼。稍后又致电朱德:接诵捷报,无任欣慰,着即传谕嘉奖。

八路军一出师就告捷,极大地提高了我方威望,可用以下2个事例说明:一是数日之内,八路军总部收到友军及社会各界的贺电贺信达百余封,连美、英、法及东南亚国家的报纸电台都报道了平型关大捷的消息;二是时任686团组织处股长的欧阳文曾(1955年授中将军衔)回忆:“平型关之战后,我们到晋南招兵。我们团的招兵处和蒋军紧挨着,他们那边根本没人去,我们一个星期就招了3000多人。”以上足以说明,平型关之战的影响之大。毫不夸张地说,平型关之战是八路军发展壮大的奠基之战。

敌后抗日:1937年11月,115师第一次分兵,由副师长聂荣臻率领独立团等部队,创建了以山西五台山为中心的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即晋察冀根据地。1938年武汉、太原失守后,正面战场的战事基本平息,敌后战场的游击战开始成为抗日战争的主角。八路军和新四军5万多人先后挺进山西、河北、绥远、察哈尔、热河、河南、山东、湖北、江苏、安徽等日军占领的广大敌后地区,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组织抗日政权,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迅速发展壮大抗日队伍。

需要说明的是,坚持敌后抗战的不仅有我方军队,也有蒋军部队。在日本进攻阶段,曾有上百万蒋军部队滞留在敌后,蒋氏也有意识地派遣一些兵力进入敌后,建立一些支撑点。1938年以后,日军根据《1938年秋季以后对华处理方策》,把军事打击的重心转向对付后方的抗日武装,维护占领区的“治安”,采取分进合击、铁壁合围、梳篦拉网等战术,对抗日根据地不断进行“扫荡”。日军还实行极野蛮的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以及制造无人区等残酷手段,试图消灭敌后武装。并且,日军在敌后“扫荡”的频次逐年增加,于1942年达到高峰。以华北地区的根据地为例:1942年日军发动千人以上的“扫荡”77次,其中1-5万人的“扫荡”15次。无论是我军还是蒋军,在敌后都面临极为困难的生存条件。

此消彼长:在同样极其艰苦的环境下,我方和蒋氏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是一消一长。从创建晋察冀根据地开始,到抗战后期,中共军队先后创建了晋察冀、晋绥、山东、晋冀豫、冀鲁豫、陕甘宁、冀热辽、苏北、湘鄂赣、鄂豫皖等19个抗日根据地。这些根据地人口超过1亿人,军队也从5万多人发展到120万人,另有200万民兵。而与此同时,蒋军在1938年有100多万滞留或进入敌后,在晋西、冀豫、苏鲁以及大别山、中条山等10多个地区开展敌后抗战。但由于缺乏坚强的意志,也不懂得发动群众,这些留在敌后的蒋军或被日军打散,或公开投敌。

据不完全统计,这100余万国军一半以上、即50至60万投敌,成为伪军的重要来源。客观地说,投降日军的大多是蒋军中的地方实力派,嫡系军成建制投降的少。到抗战后期,国军在北方仅剩下晋军的晋西根据地,在南方只剩下桂军的大别山根据地。国军在敌后的总兵力从100多万,减少到3万人左右。山西本就是阎锡山的地盘,政权完整,靠周边晋察冀、晋绥、晋冀豫三个我方军队根据地的支持以及与日军的勾勾搭搭,晋西10多个县的根据地才勉强坚持下来;而大别山根据地占有地理优势,另外不得不说桂系军队也是具有相当韧劲的。

对国军的敌后抗战,不能一概否定,尤其是前期,在八路军和新四军初入敌后、规模尚小时,蒋军在敌后是起到作用的。只是后来,双方此消彼长,八路军和新四军逐渐成为敌后乃至整个抗日战争的主导力量。此时,无论在正面战场还是敌后战场,由于军事打击均迟迟不见成效,日军开始对中方采取软的一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5

标签:平型关   大别山   晋察冀   敌后   山西   根据地   日军   我方   伤亡   战役   军队   部队   说话   数字   林彪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