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是慈禧,溥仪是他哥哥,光绪是大伯,他却低调教书活到2015年

爱新觉罗·溥仪作为中国的末代皇帝,人们对他一生的经历也都非常熟悉,同时他的弟弟傅杰也为很多人所熟知。

而他们的另一位弟弟溥任,则要低调很多,很多人只觉得他是一名普通的老师,却不知道他背后皇弟的身份。

事实上溥任的一生同样精彩,他也为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胡同里的任四爷

在北京的一座老宅子里,住着一位老人。

他年轻时,在西板桥小学以及厂桥小学教书,他在讲坛上默默耕耘了一辈子,一直到1988年才退休。

在40多年的教学生涯里,他桃李满天下,他教出的学生们都很爱戴这位“金老师”。

而在胡同里,街坊邻居们更愿意叫他“任四爷”。

但事实上,这位看起来再平凡不过的老人,既不姓金也不姓任,他的本名是爱新觉罗·溥任。

他还有一个身份就是末代皇帝溥仪,同父异母的弟弟。

而他在担任老师之后,就没有对外再使用过这个名字,而是使用金友之这个名字。

在退休之后,溥任俨然就是一位普通的北京老人,他的生活和其他街坊邻居,没有任何的区别。

加上他为人随和,是邻居眼中的老实人,因此虽然邻居们都知道他是曾经的皇族,可是却从来没有用特别的眼光看待他。

溥任在平时的生活中有两个奇怪的习惯。

第一个就是每次他出门,都要到书店去转一圈,而且一定要买过书之后才回家,不然在他看来这就算不上出门。

另外就是他在外出的时候,一定会低着头,只要看到路上有石头,就会捡起来在手中把玩,而且还会把这些石头带回家。

久而久之,溥任家的小院子里,摆放了大大小小的石头,甚至连他的书架上也放着一些小石头。

他的这个做法也让身边的人感到不解,他们觉得溥任出身皇家,肯定见过无数的宝贝,怎么会喜欢平平无奇的石头。

邻居们没有猜错,溥任的确曾经见过很多的宝贝,不过他并没有像对待那些石头那样,珍藏在家中。

而是将这些珍贵的文物都上交给了国家,前后他捐献的文物总数量,超过了一千件。

这里面不仅有钦定殿本《清实录》、《大清会典》等古籍善本,此外还有康熙御题古砚,以及慈禧太后手书等珍宝。

这些文物如今都价值连城,可是生活清贫的溥任,却毅然将它们都上交给了国家,晚年时他更是将自己的传家宝——醇亲王金印上交给了国家历史博物馆。

溥任之所以主动上交这些珍贵的文物,和他从小接受的教育,以及早年的经历是分不开的。

晚年的他从来不主动提起自己特殊的身份,也不愿意讲起自己的过去,但他早年的经历其实也堪称传奇。

从王爷到百姓

溥任出生在醇亲王府,虽然他生于亲王府中,不过他这一家却并不一般,在醇亲王府中,已经走出了两位皇帝,分别是他的二伯父载湉,也就是光绪皇帝。

还有一位就是他的大哥溥仪了。

另外他的祖母,则是慈禧太后的亲妹妹。

因为这个原因,溥任的祖父奕譞,在自己的孩子载湉登基之后,成为了朝廷中的实权派,拥有极高的地位。

到了溥任父亲载沣这里,他早年的人生经历和父亲几乎没有什么不同。

光绪帝驾崩之后,因为没有留下子嗣,最终由溥仪继承大统。

作为溥仪的父亲,载沣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摄政王。

彼时的他虽然大权在握,可是清王朝的覆灭,已经是大势所趋,随着辛亥革命的爆发,载沣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事实上如果不是辛亥革命的爆发,作为载沣的四子,溥任也很可能成为又一任掌握实权的摄政王。

因为溥仪一生都没有留下后代,而溥杰的妻子,又是一名日本人,他的后人不可能继承皇位。

如果清王朝可以延续下去,那么有很大的可能性是由溥任的孩子登上皇位,这也可以看出溥任的家世有多么的不同凡响。

可是在辛亥革命之后,载沣变成了前朝的王爷,曾经的权势如同过眼云烟。

面对这一切载沣却非常淡然,因为他性格淡泊,并不留恋权势,加上他已经看清了时势,所以在革命爆发之后,他很快就卸去了摄政王的职务回到了家中。

他不仅没有感到失落,反而觉得很开心,他和自己的夫人说从此就好了,自己可以回家抱孩子了。

曾经的摄政王安于普通百姓的身份,希望可以过安稳的日子,可是身边的人却无比希望他可以再次出山。

当初张勋复辟时,就有很多清朝的皇亲国戚登门拜访,希望他可以出面,集合满清遗老的力量,不过这些请求都被他拒绝了。

这不仅是因为他本身就很厌恶政治斗争,更是因为他已经看穿大清的灭亡是必然的,他其实也是支持革命的。

在1925年1月的时候,载沣更是在家中招待了孙中山。

在交谈的过程中,他表示担心因为自己同意让宣统皇帝退位,所以会被满清遗老指责是自己丢掉了大清的江山。

不过孙中山告诉他,他在辛亥革命之后,主动辞去摄政王的职务,是一种爱国的表现,同时这种行为也是很有政治远见的。

与此同时孙中山也表扬了他在重大事件前的政治定力,表示载沣在这种时候,可以把国家与民族的利益放到自己家族利益的前头,这是非常可贵的做法。

而孙中山的话都被一旁的溥任听了进去,当时他只有7岁,但这件事却被他记在了心里,这对他之后的人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逃离满洲国

在辛亥革命之后,溥任就和父亲一直在北京的醇亲王府中生活,他们也很享受这种与世无争的感觉。

可是很快因为溥仪的缘故,他们再也不能安然地生活下去了。

1932年,溥仪出任伪满洲国“执政”,1934年他成为了满洲帝国皇帝,不过实际权力都掌握在日本人的手里,溥仪不过是一个傀儡。

在这个时候载沣也带着溥任从北京移居到了天津,虽然他不问世事,可是却心系天下,一直都在关注着事态的变化。

作为一名父亲,他自然很挂念不在身边的溥仪和溥杰,虽然知道伪满洲国在日本人的统治之下,但是他还是决定带着溥任,前去探望自己的两个孩子。

这次他的出行完全是以一个父亲的身份,也不带有任何的政治色彩。

在看到溥仪之后,载沣发现他的生活状态,和自己想象的有很大的差别,他发现溥仪生活中的一切都被日本人所控制,完全没有皇帝应该有的威严。

看到这幅场景,他偷偷和身边的溥任说,这样做日本的儿皇帝有什么好?连石敬瑭都不如,溥任也很认可父亲的这个观点。

尽管溥仪的日子并不如意,不过在看到溥仪的安全有保障之后,载沣想要带着溥任离开。

就在这个时候他们遇到了麻烦。

日本人很看重载沣的影响力,他们也希望他们父子二人可以留在长春。

载沣很清楚留在长春可谓危险重重,但是迫于日本人的压力,想要直接离开长春是不可能的,于是两人开始思索逃回天津的办法。

没过几天,原本身体状态很好的载沣突然卧床不起,连续很多天不吃不喝,看起来病得很重。

不过他并非每天都不吃东西,溥任每天都会偷偷给他一些饼干去吃,可是当时载沣在日本人严密的监控之下,做这件事难度非常大。

当时溥任只有十三四岁,但是他非常机警,没有露出任何的破绽。

在日本人看来,载沣的确得了重病,无奈之下他们只好放行,就这样父子俩顺利回到了天津,逃离了日本人的控制。

在这次事件中,溥任展现了自己的沉着冷静。同时,他也没有被日本人提供的虚假权势蒙蔽双眼。

回到天津一段时间之后,载沣和溥任又回到了北京的醇亲王府生活,两个人也一直都没有分开。

这段时间里,无论外界的情况如何变化,他们都过着自己的日子,尽量不和外界有瓜葛。

可是醇亲王府却被日本人,以及后来的国民党盯上了,两个人为了保住王府,他们决定用王府里闲置的房子来办学堂,因为在当时办学的地方是不会被强行没收的。

老师生涯

就这样在1947年,溥任出面筹办了竞业小学,由载沣担任董事长,溥任则担任校长,他的妹妹也在学校担任老师。

一开始学校里没有学生上课用的桌椅,他们就用王府中的旧物改造,虽然有很多困难,不过最终这所小学还是顺利建了起来。

学校建成之后,招收的主要是一些贫苦人家的孩子,所以当时很多学生,学校都是免收学费的。

尽管如此,最开始竞业小学也只有20多名学生。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孩子来到这里学习,学生的总数也达到了200多名。

这样一来,仅仅依靠溥任和妹妹来教学,就有些力不从心了,于是他们聘请了一些老师来授课。

因为学校老师数量吃紧,作为校长的溥任经常要自己代课,这个时候他就使用了金友之这个化名。

他主要代的是语文课,在上课的时候他非常的用心,他自己也很享受教学的过程,不过这也导致溥任在讲课的时候,时不时会咽炎发作,但是他却乐在其中。

在众人的努力之下,这所原本只是为了保全醇亲王府的小学,被办得有声有色,这所小学也开到了新中国成立。

溥任回忆起那段时光,总是感叹那是他人生中最艰难的一段时期。

当时载沣年事已高,身患重病的他只能依靠轮椅行动,他也失去两位哥哥的消息,不知道他们在战争中是生是死。

家里的所有事务都落到了他的肩上,除此之外他还经常受到国民党驻军的骚扰。

在这种情况下,溥任顶住了压力,沉稳应对,不仅护住了一家人的周全,醇亲王府也得以保全。

而在1949年1月30日,北平和平解放之后,溥任听到了一个好消息,他们得知醇亲王府作为载沣的私人财产,政府将会出钱收购。

在当年的10月,溥任把王府卖给了高级工业学校,随后一家人搬到了东城魏家胡同的一个大宅子里。

这个时候溥任已经不需要继续教学了,可是他却很喜欢这份工作,于是他们在搬家之后依旧坚持办学,他们也把教室搬到了家庙里。

他们这次办学持续了8年,直到1957年,他根据国家统一办学的政策要求,他把竞业小学和房产一并交给了国家。

可是他的教师生涯仍然在延续,他之后一直教书育人,直到1988年才退休。

在溥任看来,做小学教师的时光是最幸福的,他表示那时候虽然只赚4、50块钱,可是没有人觉得累,工作也非常来劲,生活的很充实。

告别讲台之后,溥任醉心于晚清历史的研究,因为特殊的家世,他了解很多不为人知的秘辛。

他整理了父亲写下的《使德日记》,后来又在一些杂志上,发表了一系列自己对晚清生活的回忆,这些都是研究那段历史的重要资料。

此外因为家庭的熏陶,溥任在书法以及绘画上也很有造诣,现在北京很多地方都有他的墨宝。

他的书画作品也多次在海外展出,很受海外华侨的欢迎。

晚年时溥任用自己拍卖书画作品的钱建立了“友之奖学金”,用于资助少数民族学校的贫困学生。

溥任对待生活的态度,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家训的影响,如今祖父奕譞亲手写的治家格言,还被镶嵌在一个木框玻璃镜子中。

这条家训朗朗上口:

“财也大,产也大,后来儿孙祸也大。借问此理是若何?子孙钱多胆也大。天样大事都不怕,不丧身家不肯罢。财也小,产也小。后来儿孙祸也小。借问此理是若何?子孙钱少胆也小。些微产业知自保,俭使俭用也过了。”

2015年4月10日,溥任病逝,享年97岁。

在将近一个世纪的漫长人生中,他历经了世事的变迁,而在大风大浪之中,他一直保持着平和的心态。

他的一生虽然平凡,但他也做出了不平凡的贡献,他那种不计较个人得失,甘于奉献的精神也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5

标签:辛亥革命   光绪   摄政王   大伯   亲王   日本人   王府   北京   慈禧   低调   皇帝   奶奶   父亲   哥哥   老师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