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第一背锅侠赵括:长平之战四十万人被埋这事儿,全是我的锅?

长平之战四十万人被埋这事儿,全是赵括的锅?

说起战国时期的赵括,大家的第一反应一定是,我知道,这货就是个夸夸其谈,只懂得纸上谈兵的饭桶官二代。当年要不是赵孝成王昏庸不查,中了秦国的反间计,用年轻的赵括换下了老将廉颇,赵国怎会在长平之战一败涂地,进而四十万人被坑杀呢?

但事实当真如此吗?赵括当真是毫无可取之处吗?换赵括作为统帅,仅仅是因为秦国反间计奏效吗?号令赵军离开营寨与秦军展开决战,当真是他赵括的一时兴起吗?

接下来,让我们将视角拉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大争之世,去看一看两千多年前,秦赵两国爆发的这场史诗级大战吧。

说起长平之战的起因,那还得从秦国进攻韩国说起。

公元前262年,奉行“远交近攻”战略方针的秦国大举进攻韩国,成功将韩国国土打穿,分割为了南北两部分。面对气势汹汹的秦国大军,韩王只得认怂,将事实上已经沦为秦国囊中之物的北部上党地区,割让给了秦国。

出乎意料,上党郡的郡守冯亭是一个硬骨头,眼看上党就要被秦国吃掉,他一咬牙一跺脚,索性带着众人投了隔壁的赵国。总而言之,说什么也不能便宜了你老秦人。

这一下子可把秦昭襄王气得火冒三丈高,这到嘴里的鸭子都能飞了?我赳赳老秦啥时候受过这种窝囊气?再联想到十几年前的阏与之战,被赵国一顿胖揍,颜面扫地的事情,秦昭襄王更是气不打一处来,当即决定派遣秦将王龁率领四十万大军,去找赵国的晦气了。

说到这里,可能有小伙伴就会感到奇怪了,他赵孝成王是财迷心窍,疯了吗?人家秦国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死了那么多的人,不就是为了得到上党地区吗?你这样堂而皇之的借人家胡,这不是找打吗?

关于这一点,其实也不复杂,实在是因为上党地区对于赵国而言,也同样非常重要。一旦让秦国占领了上党,会令赵国完全丧失战争的主动权。届时,秦国可以俯冲而下,直接杀到太行山下,赵国的核心腹地。

这是赵国无论如何也不能接受的事。

可既然决定接收上党郡,那也就意味着彻底与秦国交恶,一场大战在所难免。为了抵御即将到来的秦军,赵孝成王派遣了作战经验丰富的老将廉颇前去迎战。出乎廉颇的意料,秦军的动作非常之快,在赵国大军尚未到达之时,就已经吃下了上党。在与秦军进行了一番小规模的接触之后,廉颇惊讶地发现,对面那位名不见经传的秦军统帅王龁,实在是一位非常厉害的人物,自己竟然丝毫没有站到便宜。于是乎,经验丰富的他立刻改变战略,退至长平一带构筑防御工事,任凭秦军如何叫阵,就是坚守不出,这摆明了要与秦军打消耗战。

面对龟缩营中,拒不出战的赵军,秦军也是非常的头疼。强攻吧,肯定是打不下来;撤军吧,上党就会被赵军拿下;对峙吧,自己劳师远征,也是耗不起。

面对这种局面,秦昭襄王和丞相范睢,决定实施反间计,诱使赵孝成王换掉老成持重的廉颇。结果也正如秦昭襄王和范睢所期望的那样,赵孝成王果真用赵括换掉了廉颇。

在这里有必要多说几句,赵孝成王之所以要用赵括替换廉颇,并不仅仅是中了反间计的问题,这里面实在是有着太多的不得已。

单从军事的角度来看,廉颇的战法无疑是正确的,秦军的粮草补给线长,赵军的补给线短,长期对耗下去,秦军肯定会因承受不住巨大的战争消耗,从而选择撤兵。

但问题在于,地处游牧与农耕交界处的赵国,本身耕地面积就小,又恰逢连年天灾,粮食歉收,此时物资供应早已跟不上来。如果不速战速决,尽快结束战争,自己很快就要被拖垮了。

反观秦国,经过了商鞅变法后,国力强盛,物资充足,而且在物资供应的过程中,还占据了水路运输的优势。所以,尽管赵军占据了主场,反而是耗不过远道而来的秦军。

对此,史学界的主流观点是,赵军之所以放弃防守,改为主动出击,其实并非赵括的个人意志,而是整个赵国的国策。

它赵国,实在是扛不住了。

之后发生的一切就如同史书上记载,成为统帅后的赵括,率领赵军全力出击,进攻秦军,结果掉进了秦军统帅白起精心设计好的包围圈。46天的时间里,被截断粮道的赵军,犹如困兽一般,进行了无数次的冲锋拼杀,但始终都无法冲破秦军不断加固的包围圈。最终,被饿了一个多月的赵军,在统帅赵括被射杀后,残存的赵军军心大乱,不得已才选择了投降。然后,这数十万人就被秦军给活埋了。

客观地来讲,作为一名年轻将领,首次率领数十万大军的统帅,赵括的表现其实还是很不错的,算得上是一位合格的指挥官。尽管前期由于情报失误,对敌方主帅已经更换为了白起的事一无所知,对于秦军的战力估计不足,进而犯了轻敌冒进的大错。但中了埋伏后,他沉着冷静,从容应对,先后组织了五次大规模的突围行动,可惜都被老辣的白起一一化解了。

而且在断粮46天的时间里,被围的赵军竟然没有出现过大规模的哗变投降,这足以证明赵括的统御能力。要知道后来三国时期,马谡统帅的蜀军,在被围断粮几天后,就出现了军心涣散,逃亡不断的现象。

更为难得是,即便是被围,以少敌多,面对极其不利的局面,赵括依旧做到了重创秦军,斩杀了秦军三十余万人的战绩。

可以说,秦军虽胜,也是惨胜。正是由于在长平之战严重伤了元气,这才使得秦昭襄王能够接受赵国割地停战的建议,之后十多年的时间里,秦国都无力再次发动战争。

当然,也不是说赵括就全然没有责任。

首先,他在开战后,没有很好的侦察清楚敌情,就轻率地将全部主力压上,结果铸成了不可挽回的大错。

还有,作为全军统帅,他竟然带头冲锋,去逞那匹夫之勇,简直就是不可理喻。要知道,他并非一名普通先锋将军,更不是游戏里那个喜欢蹲人,只会平A的赵信,他是一名关系到几十万大军生死,以及赵国兴衰成败的赵括赵大将军。他完全没必要,也不应该搞什么一骑当先,兄弟们跟我冲的戏份。他的死,直接造成尚有不俗战力的赵军,瞬间没了主心骨,陷入了群龙无首的状态。假如他能够狗一些,指挥剩下的赵军拼杀到底,给予秦军造成更大的伤亡,指不定会发生什么奇迹呢。

即使最后仍旧避免不了兵败身死,那也会在之后的谈判中,为赵国增加一些筹码。

絮絮叨叨聊了这么多,是想说明,赵括并没有人们想象中那么的不堪,就其本人的军事素养而言,他还是一个水平在线的优秀指挥官。造成长平之战悲剧的原因,除了他赵括的轻敌冒进以外,还与赵王的决策,以及秦赵两国巨大的实力差距有关系。从古至今,打仗就是在打钱。即便是没有长平之战的惨败,赵国也必然会在漫长的拉锯中,逐渐被强大的秦国拖垮。(全文完,谢谢阅读)#你怎么评价长平之战的赵括#​#为国捐躯的赵括真的是罪人吗谁才能为赵国赢下长平之战#​#你觉得历史上的赵括到底冤不冤#​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5

标签:秦国   战力   补给线   反间计   包围圈   军心   韩国   统帅   大军   战国   战争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