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希濂晚年回忆:倘若当时让30万人撤到缅甸,后果不堪设想

宋希濂,国民党脾气最倔的将军之一,属于是典型的“湖南骡子”。

他在1949年末,跟胡宗南一起密谋,想要将三十万大军撤到缅甸,就不信解放军能追到国外,而缅甸更不敢拿他们怎么样。

可宋自认为“绝佳”的计划,晚年却认为那样做后果不堪设想……

而本期文章要带来的内容,便是宋希濂的东南亚“滇缅计划”。

一,脾气倔强,惨遭排挤  

国民党“鹰犬将军”宋希濂,这是他自己起的绰号,带有一股自嘲的意思,可笔者更愿意将他称之为抗日名将。

宋希濂1907年出生在湖南湘乡,跟一代名将陈赓是老乡也是同学,1924年他和陈赓一起,进入了广州的一家军校进修。

军校打着新式军队教育的名号,可搞得依旧是旧式训练,动不动就打骂体罚学生,宋希濂倒是逆来顺受,忍了教官的蛮横;陈赓则一万个不服气,多次向校方抗议。

军校才刚刚开学没多久,猛然得知隔壁黄埔军校开学,贴出告示招天下英才。

于是乎,陈赓带头向校方施压,随后直接带着宋希濂等人去了黄埔,促使两所军校合并,组成了黄埔一期生的班底。

同样是陈赓带着宋希濂,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俩人会是终生的莫逆之交。

因为宋希濂是黄埔一期最年轻的学生,所以成了名副其实的“小老弟”,也可能是因为黄埔三杰名号太响亮,所以宋希濂当时的光芒被掩盖了。

中山舰事件之后,国共分裂已然有了苗头,宋希濂则选择无条件跟随蒋介石。

陈赓无意间看到蒋介石的日记,上面写着陈赓是共产党不能重用,所以陈从那之后,坚决跟随共产党。

老同学分道扬镳,也就有了各自不同的命运,宋希濂脱离了中国共产党。

当“阶级斗争”四个字,出现在了中国历史之后,师生开枪,同窗相残,在阶级斗争的面前,过往的传统被打了个粉碎,黄埔师生血染河山。

从1927年到1937年,陈赓运气属实很差,负伤、被捕、入狱、遭围攻、带病走长征。

从1927年到1937年,宋希濂的官运倒是顺风顺水,深得蒋介石器重,获陆军中将军衔。

在抗日战场,宋希濂表现突出,是国民党众多将领当中,难得的一员猛将,他不怕死,对蒋介石绝对忠诚,敢打攻坚战。

可让人疑惑的是,擅长前线打硬仗打进攻的宋希濂,却被调到了西北地区,担新疆警备司令一职,又兼了个西北行辕主任,跟胡宗南混到了一起。

事实证明,西北虽需重兵,但的确无大仗可打。苏联刚刚打完二战,不可能会出兵,马家军给点甜头就臣服,很难翻起风浪。

看似让人费解,实际上原因也很简单,宋希濂性格过于耿直,居然敢得罪“财神爷”孔祥熙,真是胆大包天,所以才被“发配边疆”。

在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至少也要先打掉胡宗南之后,才有可能对宋希濂动手。

给人一种错觉,宋希濂放到大西北,仅剩的作用,就是保存国民党的几十万部队。

在解放战争的前三年,宋希濂大仗硬仗没有打过,倒是各种荣誉拿到手软,总是接到蒋介石发的嘉奖令。

一直到解放军发展壮大,已经势不可挡的时候,蒋介石担心刘邓大军进西南,才在1948年8月,让宋希濂去防守四川和湘西。

淮海战役开战之后,蒋介石想让宋希濂去徐州做个“剿共”副总司令,但宋坚持不肯去。

三大战役打完之后,已经是1949年春天,蒋家王朝兵败如山倒,国民党的蒋系已经再无卷土重来的可能性,宋希濂才奉命上前线。

而这个时候的所谓前线,已经退到了湖南湖北一带,国民党的地盘犹如春日里冬雪,正在迅速收缩。

二,滇缅计划,蒋坚决反对

与此同时,胡宗南被三大战役吓破了胆,带着二十多万部队,一路撤到了四川。

蒋介石仅剩的地盘,便是所谓的会战大西南,想凭借四川、云南、做最后的挣扎,至于广西地区,那是人家新桂系李宗仁和白崇禧的地盘,断然不可能会跟胡宗南和宋希濂联合作战。

宋希濂接到命令,要他去支援胡宗南,那是蒋家嫡系仅剩的王牌军。

宋带着部队走在路上,他脑海当中全是当年的滇缅抗战,想着在南疆抗日的岁月。

他熟悉云南,在昆明待过很长一段时间,倘若云南王卢汉也就是龙云的表弟,能够坚持跟解放军作战的话,云南能不能成为国军最后的退路呢?

宋希濂脑海中有个大胆的想法,那就是收缩国民党的剩余兵力,一路退到东南亚的缅甸,解放军即使再厉害,总不能追到国外吧?

就在宋希濂思考的时候,胡宗南突然联系他,说要一起坐坐,私下里谈点重要的事情。

1949年8月11日夜,宋希濂坐车,来到了胡宗南的住处,俩人在深夜商谈了许久。

不难猜测,对于胡宗南这只惊弓之鸟来说,谈论的自然是如何保存实力,撤出当前糜烂的局势。

任谁都能想到,国军一批又一批的部队战场起义,投到了解放军的那一边。而今西南除了中央军之外,只剩下川军和滇军,如果这两只部队突然反水或者说起义的话,他胡宗南也就成了薄皮大馅儿的饺子。

从正面战场来说,胡宗南清楚地知道,即使川军和滇军坚持抵抗解放军,他们也很快就会被打败。

既然明知道会战败,为何要在四川跟解放军的刘邓二野硬碰硬呢?属于是没有意义的牺牲。

倘若将蒋家仅剩的这几十万部队,全部都退到云南甚至是退到缅甸的话,是有很大可能支撑到第三次世界大战的(事实证明,三战是痴人说梦)。

于是乎,宋希濂和胡宗南,属于是一拍即合,就要退往缅甸。

可蒋介石拿到了宋和胡的计划之后,自然是决不允许部队放弃四川的,他带着儿子蒋经国,要亲自在成都指挥作战。

蒋介石因为此事,将宋和胡狠狠臭骂了一顿,蒋是不甘心失败的人,再有就是如果丢失了大陆的全部地盘,国民党在国际上,也会同时失去地位。

对于“收缩兵力,人在地在”这一方略,已经有很多人当面向蒋介石提出,早在济南战役的时候,王耀武就提出过放弃济南。

毕竟只有两个瓶盖,根本盖不住三个瓶子,兵力不够的情况下,保不住半壁河山。

杜聿明、范汉杰、乃至于廖耀湘、白崇禧……等等等很多国军名将,都在不同的时间,向蒋介石提出建议,收缩兵力稳固根基,有多少部队就防守多少城市。

面对解放军“农村包围城市”的阳谋,除了被动防守之外,根本就没有别的应对之策。

但蒋介石这辈子,每次都会拒绝这样的建议,他向来是坚持防守城市(包括败退台湾之后,蒋连金门都不愿意放弃)。

而这次宋希濂想要退到国外,也不知蒋介石听到后,自然会激烈反对;毕竟以前仅仅是放弃北方城市、放弃东北城市、放弃南方城市、这次要放弃大陆最后的西南城市……蒋某人根本不愿意接受这样的结局。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也就众所周知了,二野刘邓大军进入西南横扫。

陈赓兵团犹如长了飞毛腿一般,打广东、进广西、杀奔云南……追着国军残部的屁股穷追猛打,好似是铁棍扫过了棉絮。

二野成了四大野战军当中“歼敌数量最多的部队”刘邓大军能拥有这样的荣誉,胡宗南和宋希濂这三十万人“贡献”很大。

宋希濂被解放军团团包围,荆门惨败,川东惨败,领着剩下的人想要逃到西昌,军心涣散的情况下,很快就被团团包围。

同年12月19日,宋希濂兵败大渡河,他在沙坪地区举起配枪,对准了自己的脑门。

警卫团的排长袁定侯,突然冲出来夺过手枪,俩人在河边抱头痛哭。  

似乎国民党蒋系的高级将领,都有这样的惯例,彻底落败之后就举枪自杀,然后被身边人拦住,再然后一起抱头痛哭,范汉杰如此,廖耀湘如此,宋希濂也如此……

其实说白了,按照蒋介石的习惯,这三人即使回去,也大概率好不到哪去,被解放军俘虏至少保住了性命。

三,宋希濂本人回忆战败经过

以上是正史记载,针对宋希濂兵败的这段历史,除了国共两党的官方史料之外,还有很多将领的个人回忆录。

而沈醉写的《战犯所改造见闻》是最有参考价值的文献之一。

因为当时的历史背景,是宋希濂被捕入狱之后,闲着没事跟沈醉聊天,宋本人亲自谈起了兵败经过。

(军统大特务沈醉)

也就是说,俩人在监狱里已经完全没有了政治立场,也没有胜败之争的较量,只有狱友跟狱友之间的闲聊,以此来打发高墙中的苦闷时光。

而沈在八十年代,又将这一段完整写了出来,他们在监狱里除了讲荤段子之外,自然也会讲战火岁月。

根据宋希濂本人的讲述,大致经过如下:

宋希濂谈起自己的过往,三十岁就当了南京守备部队第36师师长,可因为脾气太大了,为人过于耿直,所以总是得罪高官。

宋爱打抱不平,从不耍两面派,在他看来是就是非就非,以至于得罪了孔祥熙,被发配边疆做了个中央训练团副教育长,丢掉了集团军司令的职务。一直到孔消了气,才让宋当新疆警备总司令。

到1949年,宋希濂回忆说:“那是我最不幸的一年,也是国民党对大陆统治完蛋的一年。在这一年里我父亲死了,妻子也死了。自己屡屡打败仗,弄得身败名裂,家破人亡……”

才仅仅42岁,就已经有了两鬓白头发,洗头的时候一看水,盆里掉了一把又一把的头发。

最让宋希濂愤怒的是,他跟好友钟彬,被称之为“国民党送终兵团”。

主要是因为1948年,蒋介石组建第14兵团,想让宋希濂做司令,总兵力约有14万人。

但宋希濂总跟白崇禧过不去,俩人到一起就争执,于是乎宋把兵团司令的职位,让给了好友钟彬。

三大战役过后,也就是说到了1949年春,宋希濂出来收拾残局,将包括钟彬兵团在内的多个部队,合编成宋希濂兵团,所以才被称之为“送终兵团”。

据宋本人所说,到1949年11月,蒋校长派儿子小蒋,带着校长的亲笔信,送到了四川武隆县的江口镇(今属重庆)。

蒋经国和宋希濂二人,总结出川东失败的原因,可以大致总结出四个原因……

第一,解放军实力强大,而且部队斗志高昂。反观你宋希濂指挥的六个军,要么是残兵败将,要么是新编的部队,不仅战斗力脆弱,而且长官普遍缺乏信心。

第二,湖北西部山多地少,没有足够的粮食供给部队,以至于官兵总是饿肚子。

第三,气温骤降的情况下,无法为部队补充棉衣,官兵又冷又饿,再加上山地作战,所以处在劣势。

除此之外,蒋经国又说出了第四个原因,按照宋希濂口述、沈醉落笔所写的内容是:“这次与共军作战失败的根本原因,是20年来国民党没有搞好政治、也没有领导好军队,只有彻底改造,才能产生伟大的新生力量。当然,这不是短时期能办得到的,我是希望知道当前打算怎么办?”

蒋军将胡宗南的一个军调到了这边,想着能不能强撑一段时间,问宋对此有没有更好的安排。

宋希濂面对糜烂的局势,他只能回应说:“尽人事,以听天命面已!”

当宋看了蒋的亲笔信之后,非但没有生出新的希望,反而内心倍感失望,因为蒋要求宋希濂和钟彬,抵抗到最后一滴血。

也就是说,蒋介石从未想过实施滇缅计划。

而钟彬得知了蒋的亲笔信内容之后,钟说:“现在还有什么办法?我们绝不会投降,只有打光算了!”

即使有蒋的亲笔信,即使宋和钟都喊着死战到底,即使小蒋亲自来提振军心,实际上部队依旧是边打边撤,想要逃出一条生路。

对于宋希濂来说,他内心是绝望的,明知道此战是死路一条,但他依旧想带着部队周旋到底。

据宋本人所说,部队快要接近大渡河的时候,恰逢背后的解放军追来。

身边有个士兵,嘴里念叨着:“七十二战,战无不利,忽闻楚歌,一败涂地……”

士兵此言一出,宋希濂心里一哆嗦,他从迷信的角度考虑,这乃是不祥之兆。

士兵说的并不是他宋希濂,但宋想起了大渡河边的石达开,想起了乌江边的楚霸王。

宋希濂是个骄傲的人,他跟沈醉聊到这里的时候,满脸都是羞愧,即使他愿意往下聊,沈醉也赶紧劝他别再往下说了,大家都能懂你。

当“宋钟兵团”被包围,宋希濂自杀失败后,解放军很快就来到了面前,询问谁是宋希濂?

周围的国民党官兵,谁都知道哪个是宋希濂,甚至对面的解放军也知道哪个是宋希濂。但刚开始时的那几分钟,谁都没有说出哪个是宋希濂。

有个姓王的国民党军官,一年本是中共特工,奉命打入宋希濂创办的军校,因为身份暴露,要被抓去枪毙。

宋希濂看王年轻有为,于是让他知错就改,反而留在了身边工作。

王军官在大渡河边,站出来走到了宋希濂面前,立正敬礼之后,说解放军优待俘虏……让宋不要担心安全问题。

到这一时刻,宋希濂站了出来,承认了自己的身份,随后被送到了后方。

有战地记者要去拍摄国民党被俘将领宋希濂,坚持要拍照登报纸。

宋则一直扭头,故意摆侧面姿势。记者很生气,要求宋给个正脸。

宋很愤怒,大骂着让记者枪毙自己,宁愿被枪口了断,也不愿意被照相机拍下狼狈的一面。

宋希濂被关进了战犯所,他性格耿直重感情,最爱唱古代诗词,尤其是是唱起“十四万人齐解甲,宁无一个是男儿”这一句,他眼角泛红泪花闪烁。

因为宋希濂兵团,也是是十四万人,也是在四川兵败。

没过多久,战犯转移到白公馆改造。

(钟彬)

宋希濂和钟彬爱下棋,王陵基喜欢看他俩下棋。

可宋脾气太耿直,恰恰钟棋艺很臭输多胜少,总想着悔棋。宋一怒之下,就把棋盘给掀了,俩人因为一颗棋子,就把桌椅板凳全推翻。

冷静之后,又把桌椅板凳摆好,重新画线下棋。

王陵基嘲笑他们,宋宁愿将兵团司令让给钟,但下棋的时候,却不肯让半步。

重庆战犯所的高级战犯,在重庆呆了五年时间,因为群众去参观白公馆的时候,总想为亲人报仇,所以这些高级战犯,被迫转到了北京功德林。

1959年国庆十周年,宋希濂获得了特赦,他一改往日的臭脾气,坚决拥护两岸统一。

宋希濂在政协担任要职,改革开放之后去美国探亲,之后定居在美国。

他一整个晚年,都在为祖国的和平统一而奔走,因而得罪了很多人,被骂成是“中共鹰犬”。

李敖为宋打抱不平,说宋41岁之前为国民党呕心沥血,却被国民党百般辱骂;宋晚年到了美国,有自由反共或者不反共。

宋希濂到了晚年,在他写的自传《鹰犬将军》一书当中,谈起了解放战争时期的滇缅计划。

宋希濂反思,当时这一计划欠考虑,如果他那十多万人,加上胡宗南十多万人,三十万部队进了缅甸的话,极有可能后患无穷。

即使不考虑战争因素,对于贫穷的缅甸来说,三十万大军单单是军粮,都会成为一个巨大的难题。

1993年2月13日,黄埔一期最年轻的学生在纽约逝世,享年86岁。

后来湖南省的一位领导,曾在宋希濂的墓前写下:抗日名将宋希濂之墓!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5

标签:缅甸   大渡河   亲笔信   战犯   不堪设想   云南   兵团   蒋介石   晚年   国民党   解放军   部队   后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