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毛泽东挽救了中国

鸦片战争以后,旧中国一直遭受列强欺凌,以致在外国人眼里是一个国际地位低等,被瞧不起的国家,这个印象已经刻在了他们的脑海里。

直到中国出了个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经过十几年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终于在1949年成立了新中国。

而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美国就肆无忌惮地入侵朝鲜,发动朝鲜战争,轰炸鸭绿江地区,严重威胁到我东北边境的安全。

毛主席顶着国内百废待兴的压力,经过反复考虑,最终毅然作出了抗美援朝的决策。战争最终使得美国不得不坐下来与中国政府谈判,双方以“三八”线为界,签署了停战协定。

抗美援朝打出了中国的威风,极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维护了亚洲及世界和平,巩固了中国新生的人民政权,打破了美国不可战胜的神话 ,顶住了美国侵略扩张的势头,极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改变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一直被列强欺凌的地位,极大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为国内经济建设和后来的社会经济改革赢得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当然了,还有对印自卫反击战。

在这两场战争以及在毛泽东制定的国际战略思想和对外工作方针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逐步冲破西方敌对势力对新中国的孤立、遏制、包围和威胁,有效地维护了民族独立、国家主权和安全。

1964年,中国原子弹试爆成功,更加让外国不敢轻视中国。

1971年10月,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此后毛泽东还亲自开创了中美关系和中日关系的新阶段。毛主席生前同中国建交的国家已经达到113个,已经占当时世界上大多数的比例。

因此西方对中国封锁禁运的局面也开始被突破,这些都为后来中国逐步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所以邓小平说:“我们在今天的国际环境中能够着手进行四个现代化建设,不能不铭记毛泽东同志的功绩!”

因此,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引起了西方国家的瞩目,许多西方国家领导人或政要希望能够到访中国,以能够同毛泽东会见一面为荣幸。

法国总统戴高乐未能到访中国,成终身遗憾。

戴高乐是二战中领导法国人民抗击法西斯侵略,并实现法国解放后的第一任总统。他反对美国的干预,带领法国人民走独立自主的道路。

因此戴高乐很赞成毛泽东独立自主、和平共处的外交政策,于是在1964年,中法两国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建交后,戴高乐非常想到北京访问,与毛泽东进行会见,见识一下这位神话般的人物。

戴高乐认为到了下个世纪,说不定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事实上,戴高乐为了促使法国早日走出美国的控制,以及苏联扩张的外交困境,因此希望尽快同中国领导人实现互访,他已经把这件事作为法国外交的一个重要方向。

不过,法国又希望中方在两国领导人互访的问题上迈出第一步,也就是希望中国领导人率先访问巴黎。

但由于当时中法两国的外交都奉行“你先我后”的原则,以及当时复杂的国际背景,使得中法两国领导人互访之事被暂时搁置,迟迟未能实现。

法国总统戴高乐

直到1969年,戴高乐终于忍不住了,于是他决心自己先迈出第一步。但是他还没迈出去时,就遇上法国国内形势发生了变化,使得戴高乐被迫辞职。

不过戴高乐虽然辞职,但并未就此放弃访华的愿望,反而更加努力争取机会。为此他还曾经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出访华之事,甚至已经计划把“与毛泽东的会见”作为他回忆录的最后一章。

1970年秋,经过中法双方私人途径的沟通,周恩来总理向戴高乐发出了邀请,于是戴高乐决定次年的6月18日访问中国。

可是,就在作出此决定后不久的1970年11月9日,戴高乐由于动脉瘤引起了胃动脉血管破裂,经抢救无效,突然辞世。

未能访华和会见毛泽东成了戴高乐的终身遗憾,也成为了中法两国人民的遗憾。

毛泽东吸引了太平洋彼岸的尼克松!

1969年尼克松上台后,看到欧洲大国法国及其他欧洲多个国家先后跟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于是也想向中国示好,一来以便会见一下毛泽东,二来拉拢中国可以增强对付苏联的力量,于是打算调整美国对中国的政策,多次作出寻求“与中共改善关系”的姿态,比如主动建立了通过巴基斯坦和罗马尼亚与中国互传口信的渠道等等。

鉴于美国有所主动,中国也从调整中、美、苏大三角关系的外交战略需要出发,通过请美国作家斯诺传话、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等方式,表示要与美方接触,争取打开中美关系的僵持局面。

不过,中国政府向美国提出,如果美国要想举行双方高层对话,从根本上恢复中美关系,美国就必须从中国的台湾和台湾海峡地区撤走美国的一切武装力量。

但是这个问题需要两国高级负责人直接商谈。随后两国都同意先由基辛格赴华与中方高级官员进行一次预备会议。

1971年7月9日,基辛格进行了三天的秘密访华,与中方讨论了国际形势及中美关系问题,并发表《公告》说:尼克松总统表示希望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国邀请尼克松于1972年5月前的适当时间来华访问。尼克松高兴地接受了这一邀请。

1972年2月21日上午11:30,美国总统尼克松乘坐的“空军一号”飞机降落在北京机场。尼克松及其夫人急忙走下舷梯,向前来迎接的中国总理周恩来伸出了手。中美两国领导人的手握在了一起,结束了20多年的隔绝状态,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进入一个新时代。

通过尼克松这次访华,中美双方经过反复蹉商,最终发表了《联合公报》。

《联合公报》承认中美两国的社会制度和对外政策有着本质区别,但是强调指出,双方同意以和平共处5项原则来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

双方郑重声明,中美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是符合所有国家的利益的,双方都希望减少国际军事冲突的危险;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任何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行为;任何一方都不准备代表任何第三方进行谈判,也不准备同对方达成针对其他国家的协议或谅解。

双方还认为,大国相互勾结反对其他国家,或者在世界上划分利益范围,都是违背世界各国人民利益的。

中方在《联合公报》中,重申了台湾问题:台湾问题是阻碍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关键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早已归还祖国,解放台湾是中国的内政,别国无权干涉;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必须从台湾撤走;中国政府反对任何旨在制造“一中一台”、“一个中国两个政府”、“两个中国”、“台湾独立”以及鼓吹“台湾地位未定”的活动

美方则表示:它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并重申美国对由中国人自己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关心。因此美国确认从台湾撤出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作为美国的最终目标。

公报还规定,双方将为逐步开展中美贸易以及进一步发展两国在科学、技术、文化、体育和新闻等领域的联系和交流提供便利;并将通过不同渠道保持接触,包括不定期地派遣美国高级代表前来北京,就促进两国关系正常化进行具体磋商,并继续对共同关心的问题交换意见。

尼克松访华,加强了中国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联系,关系得到改善,为以后的改革开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在当时,也很利于中国。

毛主席巧妙化解尼克松就反美标语的疑问。

尼克松访华期间,发现了一处墙壁上有“打倒美帝!”的标语,于是找了个机会问及毛泽东。

毛主席笑着说:“放空炮!”尼克松不懂得是什么意思。在一旁的周总理于是对他解释说:“主席的意思是以前蒋介石也整天喊着剿共,但是他越剿,我们越强大,就像你们天天喊着消灭社会主义一样,都是只闻其声,这不就是放空炮嘛。”

尼克松听了之后大笑不止,同时十分佩服毛泽东的智慧。

蓬皮杜:毛泽东改变了世界格局。

接替戴高乐任法国总统的蓬皮杜,在对外政策上基本和戴高乐一致,在看待中国问题上也相同,都反对美苏管控世界。

因此蓬皮杜非常希望能够访问中国,并在多次不同外交场合发出明确表示,蓬皮杜为此还派法国部长几度访华,部长也代表法国政府多次邀请周恩来总理访法。

在得到中方的明确回应后,蓬皮杜计划于1974年4月对华访问。但是后来蓬皮杜考虑到自己身体健康的原因,担心会像戴高乐一样访华未成,而且更担心会落在意大利、加拿大的后面,影响法国作为西方第一个同中国建交的优势地位,于是提出要在1973年9月访华。

1973年9月11日,蓬皮杜总统怀着激动的心情,应中国政府之邀,对中国展开国事访问,成为西欧第一位访华的在任国家首脑。

因为周恩来总理提前报告过毛主席,说蓬皮杜访华主要是想巩固他在法国的地位,认为最大的荣誉就是毛泽东见他。

因此12日下午五时,毛泽东在中南海自己的寓所会见了蓬皮杜。毛泽东表示热烈欢迎他来华访问。蓬皮杜说,毛泽东领导中国能够与美苏对着干,因此有机会会见这样的国家领导人,让他感到非常荣幸

蓬皮杜还传达了戴高乐生前一直希望与毛泽东会见的愿望。对毛泽东景仰已久的蓬皮杜不仅讲了许多敬慕的话,还赠予了毛泽东一幅艺术壁毯。

当蓬皮杜佩服毛泽东很了解中国人民时,毛泽东说:“了解一些,但不完全了解。我年纪大了,搞了一些官僚主义,打了二十几年的仗,把精力也耗费的差不多了。我是小学教员,形势把我逼去打仗,后头还跟美国人在朝鲜打了一仗。”

毛主席还说,十年前法国在戴高乐将军的推动下,在西欧国家中第一个同中国建立了完全的外交关系。毛泽东还请蓬皮杜回国后向所有他见过的法国朋友问候。

回国后,蓬皮杜在巴黎举行了记者招待会,赞扬了中国取得了巨大成就,称中法之间的关系为“友谊的长征”。

毛泽东会见蓬皮杜

蓬皮杜还同中国签订了海运协定,并加强航空运输方面的合作,另外还签订了12亿法郎的辽阳化工合作项目。

1974年4月,蓬皮杜因癌在巴黎病逝。其夫人对采访的中国记者说:“蓬皮杜一生感到最荣幸的就是,在访华时会见了毛泽东主席,因为当时很少人能够会见这位世界伟人!”

澳总理惠特拉姆:毛泽东是创造崭新历史的伟大人物,对历史的影响将永世长存。

1967年,56岁的惠特拉姆被选举为澳大利亚工党领袖。早在1954年他就提出要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

在基辛格秘密访华前的1971年7月3日,惠特拉姆就率团开启了访问中国之旅。美国得知后立即对惠特拉姆提出了反对,澳政府更是指责他犯了“叛国罪”。

可是,惠特拉姆访华后回国途经日本时,就得知了美国基辛格秘密访华的消息。惠特拉姆对代表团成员说:“美国向来是说一套做一套,幸亏我没有听从他们。”

1972年12月,惠特拉姆被选举为澳大利亚总理。上台后他正式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与中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尼克松访华后,澳大利亚人民不得不佩服惠特拉姆的远见。在惠特拉姆的政治生涯中,与中国建交可以说是他最成功之举,后来他被尊称为“中澳建交之父”。

1973年10月31日,惠特拉姆率政府代表团进行了第2次访华。令他欣喜若狂的是,这一次他见到了毛泽东。据澳时任驻华大使后来回忆,当时惠特拉姆正在人民大会堂和周总理交换孟加拉问题的意见,当听说毛泽东要接见他,高兴得连茶桌上的茶杯等东西都被惠特拉姆不小心翻倒在了地上。

顺带补充一下,惠特拉姆出生于1916年,于2014年去世,享年98岁,可谓长寿老人。他一生前后共访问了中国11次,得到了中国三代领导人的接见,而被毛主席接见这次是他感觉最幸福的一次。

据他后来在2002年6月,纪念中澳建交30周年的记者招待会上回忆说:“毛泽东是一个改变了世界历史、创造了崭新历史的伟大人物,他对历史的影响将永世长存!”

惠特拉姆向毛泽东讲了许多政治、历史、哲学以及所学到的其他东西。当惠特拉姆说到社会主义是历史进化的产物时,毛泽东对他的观点不置可否,并幽默地说:“原来你们的观点是’达尔文’派的嘛!”

接着,毛主席随意地问惠特拉姆:“你们澳大利亚的达尔文港,跟生物学家达尔文是什么关系呢?”

当惠特拉姆向记者回忆到这个细节时,惭愧地说:“我作为澳大利亚的总理,竟然不知道我们国家有一个达尔文港,更不知道达尔文港和生物学家达尔文有什么关系。当时只能尴尬地向毛泽东摇了摇头。”

惠特拉姆回国后,通过查阅资料,才知道达尔文在1836 年乘坐“比格尔”号双桅帆船来到澳大利亚,到过悉尼和巴瑟斯特内陆地区。后来比格尔号船长在1839年到达达尔文港时,用达尔文的名字给这个港口命了名。

惠特拉姆随后给毛泽东写了封信,汇报了查阅的结果,并认真地做了自我批评,同时不得不钦佩毛泽东的知识广博。

后来,惠特拉姆专门写了一本《毛泽东的影响将永世长存》,表达了他对毛泽东的推崇。

英国首相希斯:毛泽东是一位非常令人愉快、和蔼可亲的领导人。

1970年,西斯当选为英国首相后,努力推动英中关系。西斯认为,中国在毛泽东的领导下,统一了拥有好几亿人口的大国,并且轰轰烈烈的搞经济建设,这样一个大国必将影响世界,因此他对英国内阁成员们也说:英国没有理由不与中国全面建交

1972年3月13日,英国与中国正式建立了全面的外交关系。西斯原本计划以首相的身份于1974年1月访华,但由于大选推迟了行程,而那次大选又使他成为了前首相。

即便落选,西斯还是坚持访华,从1974年5月首次访华,到他2015年7月去世,总共访问了中国26次。

在第一次访华时,西斯就向周恩来总理提出请毛泽东接见的请求。在中南海会见毛泽东时,西斯一见面就激动地对毛泽东说:“见到你非常高兴,非常荣幸!”

当毛主席得知在机场迎接西斯没有仪仗队时,于是让周恩来在西斯走的时候给加上。这令西斯无比激动。

毛主席这么做,说明了他对有功于两国友好的西斯重视之致;另外也显露出毛泽东的一个战略期待:希望欧洲能够早日团结,成为世界格局中有力量的一块,那必将有利于中国国家安全的形势。

毛主席还对西斯说,中国现在虽然有进步,但还做得很不好,进步太慢,我们正想办法希望进步更快些。

通过对中国的访问以及和毛泽东的谈话,西斯了解到毛泽东最关心的国内问题是,确保8亿人口或者将来的10多亿人口都能吃得饱,穿得暖,医疗、教育有起码的保障。

总之,西斯觉得,毛泽东跟他谈话时,总是从世界战略的角度出发。

1972年,在英国与中国建立了大使级外交关系后,日本和德国也决定与中国建交。

早在1971年基辛格秘密访华后,时任西德国防部长的施密特就力劝西德总理勃兰特与中国建交。因为施密特关注到:毛泽东使历经战乱,又非常衰弱的中国,重新成为一个自信的国家,而且开始扮演起地缘政治的角色

1972年10月,西德与中国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德国总理施密特:毛泽东在驱逐日本侵略者,解放中国方面,的确功不可没!

赫尔姆特·施密特是德国和世界政坛备受尊重的政治家。1975年他应周恩来邀请来华访问,成为第一位访问中国的德国总理,也是唯一一位与毛泽东见过面的德国总理。

德国总理施密特

施密特从政期间,积极促成德国与中国建交。他在西方世界被认为是经济政策上卓有建树的伟人,政治军事上杰出的战略思想家,因此也被称为欧洲的“基辛格”。

施密特著有《理解中国》,里面阐明了他对中国、中国领导人、两岸关系和中国与其他国家关系等方面的独特深刻观察和真知灼见。

在毛泽东去世30周年之际,施密特回忆起当年毛泽东的印象说,毛泽东见他的第一句话就是,说施密特是康德学派者,而他自己则是一位马克思主义者。

他们谈了三个小时。当时毛泽东身边有三位女英语翻译,把毛泽东所讲的话译成英语。有时她们也不明白他的意思,就彼此商量,把毛泽东的话写在纸条上,问是不是这个意思,毛泽东点头,有时就亲自修改纸条上的文字。

施密特说,在驱逐日本侵略者、解放中国方面,毛泽东的确功不可没;在对外关系上,有一点值得称赞的是,曾认为中苏之间会爆发战争,但他没有挑起这场战争;在朝鲜战争期间,他的态度一直比较审慎,直到美军北上直逼中国边境,才决定出手;在外交政策上,毛泽东的立场令人惊讶的非常克制和温和,包括对台湾。

敬请关注,随手点赞,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5

标签:施密特   基辛格   戴高乐   尼克松   达尔文   中国   法国   德国   台湾   美国   毛泽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