谥号是啥?庙号又是个啥?

和以往一样,我只能讲讲皮毛。

谥号是对前朝皇帝和已故肱骨之臣过往的评价,分为上(美)谥,中(平)谥和下(恶)谥,按《谥法》而定,是君臣都能享用的。不同的是,皇帝的谥号是由礼官议上,贵族大臣的谥号则是朝廷赐予。

先说皇帝的谥号。但在此之前,需要先说一下《谥法》。《谥法》是追谥的准则,这个东西何时出现的到现在也没个定论,有说三皇五帝时期的,有说是周公制定的,还有说是战国时期的,各执一词,咱们了解一下就好,毕竟不是做学问,没必要钻牛角尖。整个《谥法》一共205个谥,上谥140个(文武成康昭穆孝宣平桓景襄等等,都是好词儿),中谥37个(夷哀殇沖怀愍闵悼恭鼎厘凯慧坚俭懋彭强顷伤绍慎声舒庶息僖熹玄野逸隐婴渊远质终),下谥28个(桀纣厉幽灵炀出携荒荡戾剌丑缪褊丁干惑僭开夸使虚易愿专纵爱),咱们用到哪说到哪。

明成祖 明文帝 永乐大帝 朱棣

“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这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朱棣的全谥。在这当中,最主要的是“文”字,其他的都是美谥。《谥法》曰:“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学勤好问曰文;慈惠爱民曰文;湣民惠礼曰文;赐民爵位曰文。”看看,都是好话,全是褒奖,这就个是上谥。这也是朱棣又被人称作“明文帝”的原因。当然,关于他大家印象最深的一定是“明成祖”或“永乐大帝”,这个咱们后面再说。

说完上谥,咱们再来举个下谥的例子:隋炀帝杨广。《谥法》曰:“好内远礼曰炀,朋淫于家,不奉礼;去礼远众曰炀,不率礼,不亲长。”是不是和电视剧里描述的差不多?荒淫无道,弑父杀兄。妥妥的下谥,差评!但大家知道吗?这个在大家印象中无恶不作的隋炀帝,还曾有两个谥号:“明(照临四方曰明,上谥)”和“闵(慈仁不寿曰闵,中谥)”。分别是当时留守东都的越王杨侗和窦建德上谥的。而“炀”字则他的老表,唐高祖李渊给的……所以功过是非,不是几本史书就能给盖棺定论的。

至于中谥的例子,这里就不列举了,小弟才疏学浅,搜肠刮肚也找不到什么太出名的例子,大家按照上边说的对照就好,中谥的意思也都差不多,大概是中规中矩,性格好但少寿,可惜了的意思。

说完了皇帝的谥号再说说大臣的。臣子的谥号分为文谥,武谥和通谥。咱先从文谥开始。

曾文正公

顾名思义,文谥,是给文臣的,基本上都是两个字,第一个字是文,第二个要从“正贞成忠端定简懿肃毅宪庄敬裕节义靖穆昭恪恭襄清修康洁敏达通介安烈和僖荣愍思”这些字中选取。注意,这些字,是有排位的。古代文臣终其一生的奋斗目标就是“文正”二字(唐时文臣谥号之最为文贞,并无文正。宋时,为避仁宗赵桢讳,将文贞改为文正。元朝时又恢复文贞谥号,次第在文正之后)。这个谥号可以说是传说级称谓。自宋开始,一共只有二十八位大臣获此殊荣,被后人尊称为文正公。这其中就包括范仲淹,司马光,方孝儒,刘统勋,曾国藩等治世能臣。文正之难得,通过另一串名字也可见一斑,他们是王守仁(谥文成),张居正(谥文忠),张廷玉(谥文和),李鸿章(谥文忠),左宗棠(谥文襄),张之洞(谥文襄)。这些人一生鞠躬尽瘁但仍与文正失之交臂,可见彼时皇帝对此二字的珍惜。

再多说一句,文谥虽说基本都是两个字的,但也有一个字的,其中之一就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改革家,王安石。他的谥号只有一个字“文”,称王文公。按理说此谥号应该是文谥之极致,甚至高于文正。但由于他执政期间主导的变法褒贬不一,有人甚至认为他祸国殃民,故此隐去第二个可能是恶评的谥,仅以一字“文”为谥,是美是恶,至今仍争议不断。

岳飞 岳武穆

文谥说完了说说武谥。武谥是给武将的,也是俩字,第一个字是“武”,但后边的搭配要按宋朝和明朝区分一下。宋朝时,武将谥号排第一的是武忠,然后依次是勇,穆,刚,德,烈,恭,壮等;明朝以后,武将谥号依次是宁、毅、敏、惠、襄、顺、肃、靖。为什么要这么说明一下呢?因为如果单按明朝的规制来讲,我们大名鼎鼎的岳飞岳王爷,就无法解释为什么会被人尊称为岳武穆了。而以宋朝的武谥做标准,明朝开国元勋徐达徐武宁也是找不到出处了。

汉丞相,武乡侯,诸葛亮字孔明

最后再说说通谥。也可以将其归纳在武谥之内,它以忠字开头,搭配文,武,定,烈,简,肃,毅,敬等字。以“忠武”为通谥(武谥)的最高等级,从古至今获此殊荣者无不威震华夏。被赐予“忠武”谥号的名臣有:诸葛亮,郭子仪,韩世忠,岳飞(宋理宗追谥),常遇春等,他们在世时都是出将入相,肩负社稷的国之柱石,身故后也是让我们为之骄傲的古之先贤。

说到这有的同学会发现,我们的武圣人,关圣帝君,伽蓝菩萨,忠义千秋的关羽关云长为何不在上面的名单里,他的谥号是什么?那就也说一嘴吧。关羽在死后被后主刘禅追封为“壮缪”侯。谥法曰:名与实爽曰缪,言名美而实伤。这完全是个恶谥,不符合二哥一直以来的高大形象。但在我看来历史只是后世之君想让大家知道的故事而已,孰对孰错又有什么关系呢?一点也不影响我搬砖,所以,爱咋咋地吧!看着过瘾就行。

谥号大体就这样了,最后咱聊聊庙号吧。

清太宗文皇帝,爱新觉罗.皇太极

庙号,是古代皇帝死后在庙里被供起来所用的名号,起源于商朝。隋朝以前,并不是所有皇帝都有庙号,称呼他们时更多使用的是谥号,比如汉高祖,汉文帝,魏武帝,汉昭烈帝,隋炀帝等等。但在唐以后,称呼就变成了唐太宗,宋太宗,明太祖,明成祖,清太宗,清圣祖等等,一眼望去全是祖宗。那么这些祖宗都是咋定出来的呢?一般来说,开国称祖,守业为宗。也就是说打江山的皇帝是祖,守江山的皇帝为宗。比如赵匡胤,打下江山,为宋太祖。后边的继世之君是他弟弟赵光义,为宋太宗,虽然俩人平辈儿,但也是一个祖一个宗。但是,有的朝代开局就好几个祖,比如明朝,开国皇帝是明太祖朱元璋,建文帝之后又有明成祖朱棣。再比如清朝,开国皇帝是清太祖努尔哈赤,之后是清太宗皇太极,然后第三任皇帝是清世祖福临,福临之后他儿子玄烨又是清圣祖,开局三祖一宗,甚是奢华。这些都跟“开国称祖,守业为宗”的原则不符,这又是拥呼啥呢?其实这是因为这些非开国的祖们在位期间都有经天纬地的不世之功。明成祖朱棣(年号永乐,故也称永乐大帝),庙号本为明太宗,但他迁都北京,征蒙古,下西洋,编纂《永乐大典》,为我国军事,文化,外交等方面的发展起了非常巨大的推动作用。所以,明嘉靖年间,皇帝朱厚熜改太宗庙号为成祖,以念祖宗之功德。清世祖福临,在位期间,满清入主中原,是清廷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也有开国之功。清圣祖玄烨,平三藩,收台湾,征葛尔丹,任何一项均为不世之功。所以,结合这些,史学家又总结了道祖称宗的另一原则:“祖有功而宗有德”。这样一来再结合“开国称祖,守业为宗”的标准,总算画圆满了,两头堵,再也挑不出毛病啦

除了这些个祖宗们,统治时间较长的朝代还会有世宗,仁宗,高宗,景宗,神宗等等庙号,这些个庙号,往往不是很遵循《谥法》,可以根据其功过自由发挥。但一般来说都是压过《谥法》的美号。举个例子,世宗和武宗哪个更显威仪?当然是世宗。个人觉得武宗名褒实贬,像说反话,听起来就是个胡作非为的昏君。

最后再补充一个在皇帝谥号里面没有说到的点,那就是皇帝的老婆们在死后一般都会跟皇帝同用一个谥号,前提是皇帝要比皇后先走一步,如果皇帝还在,那么已故皇后就要等皇帝的谥号下来,再追谥。比如说皇太极,清太宗文皇帝,他的谥号是“文”。而他的老婆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的谥号也是文,孝庄文皇后。对,就是我们的斯琴.我孝庄.高娃老师。

天塌地陷 岿然不动 日月星辰 唯吾独尊的孝庄太后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0

标签:庙号   谥号   不世之功   明朝   太极   江山   武将   永乐   祖宗   皇帝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