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迁民历史真相揭秘

本人查阅了一些家谱、县志、明史发现,有的家族,在续修家谱时出现杜撰的现象,有的叙述明朝洪武二年由平阳府山西洪洞县迁出;有的叙述明朝永乐年间由太原府洪洞县迁出;有的叙述由山西喜鹊窝迁出;还发现兄弟几人各自续修家谱,更可笑的是同族人家谱的堂号不一致。如山东汶上、郓城王氏家谱记载兄弟六人,信、忠、谭、成、孝、兴,信留山西侍家祠,其余兄弟五人忠、谭、成、孝、兴迁山东汶上、郓城。忠迁山东汶上枣杭、谭迁汶上战湾村,成迁郓城(原寿张县)枣杭,孝迁新城县后迁郓城井屯村,兴迁郓城朱店村(高才刘村),由于兄弟五人居住两县市,交通不便,交流甚少,其后人各自续修家谱,五兄弟后人续修的家谱有很多误区,堂号不一致,迁民时间不一致,有的家谱兄弟六人误写兄弟五人、兄弟三人。为了还原历史真相,本人整理了一些明朝历史资料分享给大家: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创建了大明王朝,结束了元朝末年以来长达20多年的战乱。战后的中原地带十室九空、遍地疮痍。特别是战乱的重灾区山东、河南、河北等地,出现了大片的无人地带。据《明太祖实录》记载: 明初,全国总人口为59873305人,而山西人口却达4103450人。山西差不多是全国人口的十五分之一。

明太祖朱元璋分析了国内的现状对大臣们说:“中原诸州,元季战争受祸最惨,积骸成丘,居民鲜少。”他要求大臣献计献策,明朝洪武二年,朱元璋采纳了郑州的知州苏琦、户部郎中刘九皋、国子监宋纳等人奏议,决定向四个方向移民,一是向东齐鲁淮北,二是向南豫皖等地,三是向北燕京等地,四是向西陕甘和陇西。先向东、南两路迁民,后向北、西迁移。于洪武二年下诏,洪武三年(1370年)开始组织向东、南两个方向迁民,后来永乐帝即位,仍采取这一策略。历史记载从洪武初到永乐十五年,约有五十年移民历史。朱元璋在位期间,从山西大槐树地区移民十次,后来,明成祖朱棣继续了父皇的政策,又进行了八次移民,前前后后十八次移民。

明初山西省为五府、三直隶州、十六散州、七十九县。被迁移民从晋南、晋东南为最多,当时被迁移民主要有:汾州府辖七县,辽州辖二县,沁州辖二县,泽州辖四县,潞安州辖八县,平阳府辖二十八县,总共五十一县。而平阳府移民最多,洪洞县属平阳府管辖,该县地处要冲,曾设驿站,北达幽燕,东接齐鲁,南通秦蜀,西临河陇。因此明政府在洪洞城北二里广济寺大槐树下设局驻员,集中移民,编排队伍,发放凭照。移民条例规定:“四口人之家留一,六口人之家留二,八口人之家留三”。同时朝廷出台“免其赋役三年”“户给钞二十锭”的移民政策,但响应者寥寥无几。当时具体负责迁民事宜的后军督都金事李悦,为了落实朝廷的旨令,先在其府县放风说:各县都是应迁之地,惟洪洞县人免迁。于是附近府县之民都想方设法搬迁到洪洞县之内。随后又放风说:凡愿迁之民,可在家等候,不愿迁者可到广济寺大槐树下办理准留手续。人们不知是计,纷纷来到大槐树下。几天之内,大槐树下聚集了十几万人。李悦等瞅准时机,让大队官兵蜂拥而至,把大槐树周围之民团团围着。一官员宣读大明皇帝圣旨:凡大槐树下之民一律迁走。我们的始祖就是这样从山西洪洞县迁出的。


山西洪洞大槐树,留下了移民史迹,山东流传两句话:“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这两句话数百年流传至今,现在广济寺和大槐树遗迹仍存,移民后裔都来这里寻根祭祖,寻根人们都自觉到祭祖堂上香祭拜,查询资料,所能见到的只有记载移民情景,但没有何姓何时从何地到广济寺集中点迁往何处的资料。移民集中进行编训,官兵押解送到屯垦安置地办理交接文书,这是真实的。当所迁之移民启程时,依依惜别不忍离去,走走回头望,只能看见大槐树上老鹳窝,直到看不见时还是回头望望。为此大槐树和老鹳窝就成为惜别家乡的标志,几百年传来传去就将这景象传成村庄——喜鹊窝。大多数迁民后裔都说从山西喜鹊窝迁来的。综上所述,根据查阅的资料,验证了洪洞县广济寺大槐树,是移民的集结地,不是移民的居住地,移民的居住地到底在哪里,还待进一步考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8

标签:明朝   洪洞县   汶上   洪洞   郓城   平阳   家谱   槐树   山西   移民   真相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