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第1年,东野40万人华野27万,为何主席说东野不如华野?

解放战争第1年,东野40万人华野27万,为何主席说东野不如华野?

1947年5月20日,毛泽东给林彪和高岗发了一封电报,对他们主持的东北军政工作做了相当高的评价,电报这样说:

东北在你们领导之下 改革了土地,发动了群众,建立了一支强有力的军队,在全国各区中就经济论你们占第一位,就军力论你们已占第二位。

印象中,解放战争中实力最强的战略大区就是以林彪为军事主官的东北战区,难道还有哪个战区比东北更具实力吗?

答案是有的。

就在这封电报之后的整整两个月,即1947年7月21日,中央前委在陕西靖边小河村召开扩大会议(即小河会议),时任军委副主席的周恩来为解放战争一年来全国六大战区的战绩排了个队,第一名华东,最后一名晋察冀:

华东战区、晋冀鲁豫战区、东北战区、晋绥战区、陕甘宁战区和晋察冀战区。

在这份战绩清单上,华东第一名,而东北战区是第三名。

很多军迷朋友不了解为什么会有这种排法,因为从部队发展数量来说,东北野战军(那时叫东北民主联军)的人数远超其它战区,高达40万(截止到夏季攻势时),而华东战区部队人数只有区区27万人,比东野足足差了13万人!

但为什么毛泽东和周恩来都认为华东的战力超过东北战区?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能孤立地看两大战区的部队数量,而是要看更为硬核的数字:歼敌数量。

实际上,歼敌数量往往决定于敌军的数量、战场的优劣对比和部队的意志品质,在这几方面,在解放战争的第一年,华野显然走在了东野的前面。

就歼敌数量来看,解放战争头一年,华东战区歼敌共计43.4万人,是自身的1.6倍;而东野歼敌共计17.5万人,是自身的0.44倍。

从这组数字可以量化东北和华东这两大战区的战力,很明显,华东战区的表现更好一些。

当然,华东战区的良好表现也是经过了一系列的调整才取得的成就,事实上解放战争开头那几个月,整个华东的局面异常被动。

当时华东战区还没有完全整合完毕,分成山东战区和华中战区,陈毅和宋时轮指挥的山东野战军非常艰难,六战一胜,特别是在泗县大战中,陈毅以绝对优势兵力围攻桂军驻守的泗县,在瓢泼大雨中重武器运不上来,炸药包被雨水浸湿无法炸响,桂军野蛮凶悍,最终陈毅铩羽而归。

而南面的粟裕也很被动,尽管有过苏中“七战七捷”,但最终华中根据地的首府淮安和淮阴还是丢了,根据地整个丧失,不得以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才合二为一。两淮的丢失是致命的,因为毛泽东还曾经设想把中央所在地从延安搬到两淮来。

华东被动局面之所以很快改善,是因为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的双剑合璧。

在没有正式合并之前,两军就联合打了经典一仗,1946年12月宿北战役中,解放军以伤亡8000人的代价消灭国民党军队3个整旅外加一个团,共计2.1万人,整编69师长戴之奇自杀。

随后两军于1947年1月正式合并为华东野战军,合并之后,陈毅坐镇,粟裕主管军事指挥,从此华野进入砍瓜切菜模式,鲁南大捷、莱芜大捷和孟良崮大捷,一次比一次迅猛,一次比一次痛快,特别是孟良崮战役,粟裕硬是在国民党军队的密集阵型中把国军精锐整编74师挖而歼之,陈毅称之为“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成为军事史上的经典战例。

从上述事实看,解放战争第一年华东战区取得最佳战绩是名副其实的。

而东北战区,从一穷二白到欣欣向荣,经济上已经是各大区之冠,战绩当然也非常出色,但比起华东来还是略有逊色,首先是歼敌人数不如华野,其次是从面临的敌军质量和数量来看,似乎也不如华野的强悍。

毛泽东曾这样评价华野的强敌:共32个整编师(其实是军的规模)、85个旅,至此歼灭整编74师,才使敌进攻发生困难,再歼敌两、三个师,即可转入全面反攻

还有一点东野不如华野的是,两支军队都有过低谷,但华野的转折很快,从泗县战斗到两军合并一共才四个月,到孟良崮全歼整编74师也才不过9个月。

而东野的转折颇费周折,四平保卫战后,林彪率军一路北撤,一直撤到松花江北,如果按陈明仁和孙立人的意思,早就把林彪赶到苏联去了。罗荣桓形容当时的境况“打得可真被动”,经过三下江南和四保临江才慢慢恢复元气,1947年春,东野才彻底缓过来,逐渐变被动为主动,掌握了东北的战略主动权。

个别军迷朋友,单从解放战争第一年的战绩,就得出林彪不如粟裕的结论,这是幼稚而片面的。

战争的综合性很强,华东的情况和东北的情况截然不同,根本无法进行横向比较,没有可比性。如果单就歼敌数量来看,东野不如华野,所以林彪不如粟裕,这个结论太草率也太随意了。

解放战争第二年开始,各战区情况都发生了变化。

相对“慢热”的东野恢复主动之后,立即高歌猛进,经过秋季攻势和冬季攻势,早早在东北战场上树立了战略主动,从陈诚被迫引退、卫立煌上任沈阳开始,国民党在东北大溃败的种子已经埋下。

而本来顺风顺水的华野,却在孟良崮大战之后,紧接着又出现了南麻和临朐的失败,以及“七月分兵”,华野又进入了一个调整期,一直到第二年9月的大战沙土集之后才彻底缓过劲来。

从第二年的战况看,华野又不如东野。

从上述两支劲旅的发展情况看,实际也是解放军甚至是人民武装发展的一个缩影,证明了事物的发展从来都是曲折上升和波浪前进的,没有那个事物发展是直线上升、一帆风顺的。

作为两大战区来说,尽管无法进行横向比较,但巧合的是,他们的最高指挥者却都是惺惺相惜的大军事家,具备高度的相似性。

他们是解放军中最具军事才华的高级将领,也是最具有被称为“战神”的军事家。

1927年的“八一南昌起义”,林彪和粟裕都参加了,而且他们当时都很年轻,都是20岁,和贺龙、朱德和刘伯承等元帅不同,他们二人当时在军中职务很低,只是基层军官,林彪是连长,粟裕更低,是警卫班班长。

两人的军事才华都是在井冈山时期被毛泽东和朱德发现的,从此开始了他们的“战神”之路,他们的进步速度都很快,当然这段时间林彪的进步速度更是神速。到红军长征前夕,林彪已经是红军核心将领,任中央红军绝对主力红1军团军团长,而粟裕也担任红7军团参谋长要职。

抗日战争两人表现不同,林彪指挥了著名的平型关大捷,随后就因伤缺阵了大半个抗日战争;而粟裕一直是新四军重要将领,并和陈毅开始了十多年的“陈粟”组合。

解放战争是两人的高光时期,林彪先是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打赢辽沈战役,一举解放东北全境,使全国解放的节奏至少提前两年,然后率百万大军进关,29小时拿下天津,逼降强敌傅作义,又挥师南下进军中南,南线大追歼彻底消灭白崇禧的桂军——要知道,人民武装22年的战争生涯中,吃亏最大的就是李、白的桂军。

而粟裕这段时间的表现也不比林彪差,淮海战役是他策划和指挥的,一举歼敌55万的记录是他创造的,60万对80万的“夹生饭”是他吃下的,东南半壁江山是他解放的,而且,他是率军入朝的第一人选,如果不是身体跟不上的话,志愿军司令员就是粟裕而不是彭德怀。

我们就此能够说粟裕强于林彪,或林彪强于粟裕吗?显然不能!

强行比较两人谁更强是不科学的,因为没有可比性,强行比较的结果一定是没有结果,因为谁都认为自己对,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再说,两人同为解放军一流战将,同样为新中国的建立立下卓越功绩,有什么必要一定分出谁优谁劣呢?

倒是林彪和粟裕的私人关系值得提一句。

林彪对粟裕非常赞赏,这不是秘密。林彪说过一句非常有名的话:“粟裕尽打神仙仗,他能下的决心我不敢下!”这句话流传甚广,但至今为止我都没有找到出处,因此这应该只是没有史料依据的传说,但却道破了林、粟二人最兵最大的不同:

林彪以谨慎为先,用兵特别注意精打细算,用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战果,这能完美解释他为何在战锦州之前犹豫不决;而粟裕最大的特点就是敢于冒险,有7成把握就敢决战,孟良崮战役就是个典型,而这种仗林彪估计是不会打的,他要9成胜算才会出兵。

林彪和粟裕都不太长于人际交往,都是较为纯粹的军事干部,因此两人私交更为密切一些。1958年,粟裕受到批判,一时压力很大,很多人不敢再和他交往,但林彪却对粟裕表示友好,请他有需要的时候来找自己。

林彪有点社恐这是事实,他的朋友少,有也仅限于自己的旧部,但粟裕是一个例外,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两人的关系:简直、纯粹、相互敬仰而惺惺相惜。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8

标签:解放战争   泗县   华中   野战军   大捷   战区   山东   战绩   主席   数量   军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