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孤独有谁能懂?

从1921年的创党全国代表,然后直到1927年,再到1935年,再到1942年后,这21年中,毛主席的经历可谓极其曲折和孤独:

1、1929年,红军第七次党代会,失去领导权。

2、1932年,宁都会议,失去领导权。

3、1935年,遵义会议,要靠关键一票。

4、1935年,遵义会议后,不到两个月,鲁班场会议,投票失掉领导权。

5、1937年,洛川会议,战略主张只少数人赞同。

6、1937年,12月会议,王明声势不小,此后,也一度领导权可能不稳。

这与毛主席的“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策略有关,其中的分策略“将欲取之必先与之”,即“先失后得”的策略,因为它会造成一种信任和认可“漏斗”效果。

漏斗

这个策略,非寻常人不能使用,这个策略的漏斗效果如下:

1、先失”,这是漏斗的第一部分,这个“失去”,会让很多人失望、失却信心,在决策者没有足够权威的情况下,一开始就会被很多人不接受、不认可,从而否掉。

这里有三层比较:得到>无所得>失去

1)不用“失去”,只要“无所得”一段时间,决策者就会面临信任危机。

比如长平之战,

廉颇只是固守不出,即无所得的情况下,赵王就数次责怪廉颇。

秦人发动舆论攻势,赵王即以赵括取代了廉颇,终致赵军尽没

2)这个“失去”,比“无所得”面临更大的信任危机。

失去”的时间越长,决策者就会面临越大的风险。

比如解放战争,陈毅举了一个例子

汉奸郝鹏举。他叛变前几天来找我。他说:“延安报纸说消灭这么多敌人,俘虏这么多军长、师长和旅长,我认为是战役、战斗上的胜利;他们已占领我们二百多座城市,这是战略上的胜利。”意思是我们不行,他们靠得住。

第一年是失去的一年,陈毅举例子

第一年人心动摇,第二年人心巩固,第三年人心欢喜!

毛主席的历史不是顺利的,是受过挫折的,有时为一些人不信任。张家口、两淮失守后,波动大,大家乱骂;临沂、延安失守后,波动就小了;一年后的今天,把从前骂娘的也纠正了。

这第一年,会出无数的“赵王”,像廉颇这样的名将都顶不住,没有一元化领导(自己是赵王的地位),没有整*风,想顶住是不可想象的。

甚至,当我党丢了很多城市,苏联甚至已经判断我党失败了,那可是慈父这样的人物啊。


2、在“先失”和“后得”之间,还有一段时间和过渡,即失去了,并不是马上拿回来,这段空窗期,就会产生能不能拿回来的疑问和不信任?又必然会流失一部分人的认可和信仰,这是漏斗的第二部分

这里有五层比较:得回更多>得回>打赢>打平>不打>打输

在这一步,决策者的风险随着时间先升后降,接着转化为信任。

比如李牧破匈奴,

让大批牲畜到处放牧,放牧的人民满山遍野。匈奴小股人马入侵,李牧就假装失败,故意把几千人丢弃给匈奴。

这是先失

单于听到这种情况,就率领大批人马入侵。李牧布下许多奇兵,张开左右两翼包抄反击敌军,大败匈奴,杀死十多万人马。

这是打赢

相反,别的将则是:

此后一年多里,匈奴每次来侵犯,就出兵交战。出兵交战,屡次失利,损失伤亡很多,边境上无法耕田、放牧。

这是打平+打输,结果被赵王换掉

再说回李牧,随后,灭了襜褴,打败了东胡,收降了林胡单于逃跑。此后十多年,匈奴不敢接近赵国边境城镇。

这是得回更多

比如解放战争,有很强的相似性,陈毅举了一个例子

山东、华中的恢复,他们奇怪起来:“怎么我们走了,反而收复失地,真是首长远见,领导正确。”

去年转入进攻,毛主席讲话非常谨慎。去年八、九月中央只讲“反攻”,不讲“进攻”。反攻的意思是反到什么地方不一定,反不过去再回来(全场大笑)。毛主席讲得非常谨慎,量力而行,毫不吹牛。一到十一月,大别山的部队统统解决了棉衣问题,刘邓一个电报,棉衣可以解决,大别山巩固了。毛主席说可以叫“进攻”,不是“自卫战争”了,而是“人民解放战争”,人民革命战争的进攻。

以上这些,就是先失而后得的全过程了。


先失而后得,还有两个副作用

1、“后得”,这个“得”,容易被当事人误以为是自己的得,归功于自己,不归功于“先失”,或自己认为是自己能耐强,或被别人认为是当事人能耐强,分薄了信任和认可,这就造成了漏斗的第三部分

这正如

1)毛主席指挥下,十大大将,十大元帅。

2)在李德指挥下,将星不星,帅星不显。


2、“失”和“得”之间的因果关系,会被很多人认识不到,甚至造成当事人自大的错觉(造成不服、错误继续和强化),再次分薄了信任和认可,这就造成了漏斗的第四部分。

比如廉颇和蔺相如,廉颇就居功不服。

比如吴起和田文,吴起就居功不服。

(1)田文说:“国王年少,国人心中疑惑,大臣也没有归附,普通百姓不信任国家,在这个时候,你能胜任呢?还是我能胜任呢?”

(2)吴起沉默良久说:“你能胜任。”田文说:“这就是我之所以位居你上的原因。”

(3)吴起于是自愧不如田文。

如果不是廉颇和吴起这么厉害的人,其他人可能就会引起争斗了。


3、这个“后得”分为两种,

1)一种是在这里失,在他处得

2)一种是在现在失,在以后得

3)这两种“后得”也不容易被人分辨清楚。

在当地一定会被一些人不理解,这就造成了漏斗的第五部分。

在当时一定会被一些人不理解,这就造成了漏斗的第六部分。

4)由于“后得”的时间差和空间差,又和第三部、第四部交织,这就造成了漏斗的第七部分

最后,漏斗残留下的信任和认可就所剩无几了,非要时间足够长,教训次数足够多才可,那时信任和认可就变得浓烈而难以消除,而且迅速大范围扩散。

这是信任和认可本身的先失后得。

综上,当毛主席采取这个策略的时候,在漏斗作用下,就容易处于少数派地位,或者说毛主席的历史正是反应了这个策略作用的。

这种情况下,就只能是通过教育、大失败的教训来克服,还有一种就是通过个人的绝对权威来克服。

先失而后得的原理是

1)造出或转化出包袱。

2)通过放弃,扔出包袱,让对手去背这个包袱,而且对手还不背不可。

像上面李牧的例子,“大批牲畜到处放牧,放牧的人民满山遍野。”这些都是扔出的包袱,是单于的战利品,不背不可的,这一背,行动就笨拙了,这就为后得创造了条件。

而我军解放战争中,丢出去的大量小城市和解放区,就是扔出的包袱,是国民党的战利品,不背不可的,这一背,就使军队分散了,这就为后得创造了条件。

3)使对手背了包袱,自己才能轻装上阵,打垮背了包袱的敌人。

当然这个包袱在一定情况下,会转化成不是包袱, 这里就取决于操盘者的前期铺垫和全局功力了。

正如毛主席说的

战争是一个皮球,他踢过来,我踢过去,最后踢到他头上。战略上如果不考虑战争消耗,不考虑几百万人的吃饭穿衣,就不是战略家。


再说说“先得”

“先得”策略的后遗症,很大:

1)“先得”很容易让对方下一步或全力以赴或激发出力量,从而 使自己的困难 加大,而这个困难没有办法解决,或者难以解决;

(比如抗日战争,日本就先得地,然后使我国激发出力量来)

2)“先得”使自己认为自己的能耐好,接着就是轻敌,随之就是灭顶之灾。而处于掌握之内的“先失而后得”,不可挡,是敌人一定要受到灭顶之灾。

3)“先得”者,非要走完这个得失完整的时期后,才能明了自己的那个法子是不够的。

所以,“先得”而不考虑拿不住的情况,是危险的。


先得”在以下三种情况下是有意义的:

1)也即“先得”是一分力,除了持有,还仍然保持有十分力的时候,这种“先得”是有意义的,管它是诱饵还是什么别的,先吃下去再说。

2)当这个“先得”是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战略性的,这个“先得”就转化成了先发制人,否则便需要谨防“先得”只是个诱饵了。

3)能消化掉,能转化成自己的力量,这种“先得”,增加了自己的力量,并且着实减少了对手的力量,这种“先得”是有意义的。如果无助于对手力量的减弱,那么这种“先得”容易再次变回诱饵,是潜藏危险的。

正所谓利亏同源,因之开国,也因之曲折。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6

标签:遵义会议   解放战争   人马   领导权   漏斗   匈奴   决策者   包袱   孤独   策略   力量   毛泽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