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初期,1年扩充100万能打仗的野战部队,解放军如何做到?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全面内战爆发时,国民党军的总兵力约430万人,其中正规军陆军86个整编师(军)248个旅(师)约200万人,特种兵36万人,空军16万人,海军3万人,后方机关和军事院校等101万人,非正规军(保安旅、团及收编的伪军)74万人。


中国共产党面临的形势极为严峻,在国共双方的整体力量对比上处于明显的劣势。

当时,人民军队的总兵力约127万人,其中野战军61万人,不及国民党陆军正规军的1/3,没有空军和海军。


1、如何迅速扩大军队规模?


为了粉碎国民党军对解放区的进攻,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在全面内战爆发后,发出一系列指示,提出要大力加强人民军队建设的任务。其中首要任务就是要不断扩大军队的建设规模,特别是扩大野战军的建设规模,加强特种兵建设。

1946年8月7日,中央军委在扩军的指示中明确要求:

“各战略区必须有计划的动员新兵,组成多数补充团加以训练,以便随时补充前线。”

10月1日,中共中央在《三个月总结》的党内指示中进一步指出:

“为应付长期战争(各地应处处从长期战争着眼),今后必须有计划地扩兵,保证主力军经常满员,并大量训练军事干部。”

各战略区遵照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关于扩充兵员的指示,广泛地开展了扩兵运动。


(一)动员翻身农民参军


解放区的翻身农民,政治觉悟高,是人民解放军最雄厚和最可靠的兵源。

为了广泛地动员翻身农民参军,各战略区采取了许多措施:

制订扩兵计划,规定各地的扩兵员额和完成时间;进行充分的政治动员,提高农民的阶级觉悟,使他们自觉地参加人民解放军;召开积极分子会议,树立典型,表扬参军英雄和扩兵模范;做好拥军优属工作,对军属除在政治上给予优待外,在物质上也给予一定的奖励。

如晋冀鲁豫区规定,参加野战军的家属每人分好地5亩,地方军家属每人分好地4亩。这一措施增强了军属的荣誉感,调动了广大农民参军的积极性。

在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解放区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参军运动。由于土地改革的进行,千百万翻身农民获得了土地,真正成了土地的主人,阶级觉悟空前提高,在保卫家乡、保卫胜利果实的口号下,自觉踊跃地参军参战。


1946年7~10月,各解放区有30万青壮年加入到人民解放军的行列。

其中,陕甘宁边区有6200名青壮年参军,晋察冀解放区有8万余人参军,华中解放区1946年秋冬有5万新兵补入部队,山东解放区7~11月参军人数达到11万余人,晋冀鲁豫解放区10月间有10余万农民加入人民解放军。

在参军的人员中,不少地区中共党员占到10%~20%,民兵占25%60%,贫农占70%~80%,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

随着战争规模的不断扩大,扩兵任务也更加繁重。为应付长期战争,各战略区把动员翻身农民参军作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部分地区还规定每年2月和8月为征集新兵的时间。

同时,考虑到有些老解放区参军人数较多,适宜参军的青壮年逐步减少的情况,为不影响解放区的经济建设,各战略区开始有计划地从新解放区和敌我争夺区扩兵。

经过党政军民的共同努力,解放战争第一年,有56万农民加入人民解放军。


(二)争取教育被俘的国民党军官兵


参加人民解放军国民党军的广大士兵,大部分出身于劳动人民,是被国民党欺骗或抓丁而当兵的。

同时,国民党军广大士兵和一些中下级军官对国民党蒋介石继续坚持内战的反动政策也十分不满。这是争取被俘的国民党军官兵加入人民解放军的有利条件。

全面内战爆发后,中共中央于1946年11月14日发出《对俘虏工作的指示》,提出了对被俘国民党军的各级军官及士兵的处理意见:

团以下各级军宫,经教育训练后,争取部分为我所用,其余给予一定的任务后释放回去做瓦解工作,士兵除老弱病残及兵痞给资释放外,其余一律争取补充部队。

据此,各战略区相继作出了有关规定。


晋察冀野战军规定:

一般俘虏士兵进行训练审查和诉苦教育后补入部队;有特种技术的俘虏人员送交有关技术部门,进行审查后使用;俘虏的班排长,交各纵队随营学校,经教育后可充当教员。

中共中央华东局规定:

应争取大量补充俘虏兵加入人民解放军,但在补充时,俘虏成分不能超过部队总员额的40%~60%,因此应注意各部队间俘虏成分与参军新战士成分的相互调剂。

晋冀鲁豫军区确定,各军区设解放军官教导团,在大军区的统一计划下,负责对国民党军尉级以上俘虏军官的审查、派遣、释放等工作;各旅或军分区成立解放大队,负责对士兵俘虏的收容、审查、甄别、教育、训练,然后补充部队。

晋察冀军区规定,在各纵队或下属军区设立解放战士教导旅(团),专事教育训练俘虏士兵补充部队工作。

华东野战军规定,除野战军政治部设俘管处外,各纵队设解放官兵管理处,负责对俘虏官兵的教育训练。这些规定和条例,使人民解放军对俘虏的管理、训练和补充逐步制度化。

全面内战爆发后,人民解放军在给予进犯解放区的国民党军坚决军事打击的同时,开展了大规模的政治攻势,大力瓦解国民党军,促使大批国民党军官兵在战场上放下武器,投向人民解放军。

在战争的第一年,即1946年7月~1947年6月,人民解放军共俘虏国民党军官兵67.7万人,其中争取了34万余人补充部队。

至1947年底,由于不断补充解放区翻身农民和俘虏的国民党军士兵,人民解放军由战争开始时的127万人,迅速扩大到223.7万人,战斗实力明显增强。


2、扩充野战军


在“三结合”的人民武装力量体制中,野战军是骨干力量,是主力军,担负着歼灭敌军有生力量的主要任务。


没有强大的野战军,就不能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军事进攻,也就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全面内战爆发后,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更加重视野战军的建设,为扩充和发展野战军,采取了许多措施。

全面内战爆发初期,人民解放军的野战部队不仅数量少,而且各纵队编制也很不统一,有的纵队辖有3个旅(师)9个团,有的仅有2个旅(师)6个团或4个团,每团的人数少者不足千人,多者也不过1500人左右,严重影响了野战军遂行大规模运动战的能力。

为此,中央军委再三指示各战略区,应大力扩充野战军,在充实现有野战纵队的同时,适时组建新的野战纵队,每团至少充实到2000~2500人,每连应补足120人,并经常保持满员,改善装备,补充弹药。

遵照中央军委的指示,各战略区一般采取两种方式扩充野战军。

一是地方部队升级,即将各二、三级军区的独立师、旅或警备旅、保安旅,军分区的独立团成建制地补入野战纵队,或组建新的野战纵队。

这些地方部队一般均经过战斗锻炼,指战员的政治觉悟比较高,组织纪律性比较强,军事素质比较好,升入野战军后,能很快形成较强的战斗力。

据不完全统计,从1946年10月~1947年8月,各战略区有相当于200余个团约35万人的地方部队升入野战军。

二是将翻身农民参军入伍的新战士和解放战士经过补充团教育训练后,再补入野战军。

各战略区在二、三级军区和军分区及一些野战纵队和师中分别建立了数个人数在2000~2500人的补充团,负责新战士及解放战士的教育训练,并将他们适时分拆补入野战军。


如晋冀鲁豫军区在全面内战爆发后,成立了10个补充团,并从1946年8月开始,陆续将经过训练的9个团补入野战军;中共中央华东局于1946年11月成立了新兵训练处,统一领导全区部队的新兵训练和分配补充工作,并以军分区或县为单位,分别成立1000~2000人的支队,专门负责新兵和解放战士的教育训练工作。

实践证明,新兵和解放战士经补充团训练后,具备了一定的政治军事素质,到部队后很快能在老战士的带领下参加战斗。


3、组建新的野战纵队


在扩编野战军过程中,各战略区普遍成立了野战军指挥机构,扩编和新组建了野战纵队。


(一)西北野战军的成立及组建扩建野战纵队


晋绥地区。

全面内战爆发后,为遂行晋北战役,晋绥军区组建了晋北野战军,司令员周士第。

1946年11月10日,为反击国民党军对陕北解放区的进攻,集中兵力歼灭敌人,中央军委决定撤销晋绥野战军、晋北野战军番号,将部队统一整编为第1、第2、第3纵队,归晋绥军区直接领导指挥。

第1纵队,司令员张宗逊,政治委员廖汉生,下辖独立第1旅、第358旅。

第2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王震,下辖独立第4旅、第359旅。

第3纵队,司令员许光达,政治委员孙志远,下辖独立第2、第3、第5旅。其中,独立第5旅由晋绥军区独立团、独立第3、第19团合编组成。随后,第1纵队调至陕甘宁解放区。

陕甘宁地区。

1947年2月,为粉碎国民党军进攻延安的企图,中央军委决定以晋绥军区第1纵队和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新编第4旅、教导旅、警备第1、第3旅共19个团,组成陕甘宁野战集团军,司令员张宗逊,政治委员习仲勋,副司令员王世泰,副政治委员廖汉生,参谋长阎揆要,政治部主任徐立清。


3月中旬,晋绥军区第2纵队调至陕甘宁边区。16日,为粉碎国民党军向陕北的重点进攻,中央军委决定边区所有部队归中央军委副主席兼总参谋长、解放军副总司令彭德怀和中共中央西北局书记习仲勋指挥。

20日,成立了指挥机构,司令部参谋长张文舟,政治部主任徐立清。4月,刘景范任后勤司令员。

7月,华东军区之渤海军区教导旅调归第2纵队建制,改称独立第6旅。此时,西北野战军辖第1、第2纵队和教导旅、新编第4旅。同月,晋绥军区第3纵队划归西北野战军建制。9月,张宗逊任野战军副司令员,甘泗淇接替徐立清任政治部主任。

同月,陕甘宁晋绥联防军警备第1、第3旅和骑兵第6师组成第4纵队,司令员王世泰,政治委员张仲良。10月,教导旅和新编第4旅合编为第6纵队,司令员罗元发,政治委员徐立清。11月,晋绥军区之吕梁军区第51、第55、第58团组成独立第7旅,归第1纵队建制。

此时,西北野战军下辖5个纵队共7.6万余人。


(二)晋冀鲁豫野战军的成立及野战纵队的扩编


1946年7月14日,经中央军委批准,晋冀鲁豫野战军成立,司令员刘伯承,政治委员邓小平,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张际春,参谋长李达,下辖第3、第4、第6、第7纵队,随后又增编第2纵队。

其中,第2、第3、第6、第7纵队和冀鲁豫军区部队一部,担任豫东方向作战任务;第4纵队和太岳军区武装一部,担任晋南方向的作战任务,归中央军委直接指挥。12月,第1纵队由晋察冀军区返回晋冀鲁豫,归晋冀鲁豫野战军建制。

1947年3月,第1纵队与第7纵队合编为第1纵队,司令员杨勇,政治委员苏振华,下辖第1、第2、第19、第20旅。7~8月,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第1、第2、第3、第6纵队南征进入大别山后,称刘邓野战军或刘邓大军。

八九月间,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晋冀鲁豫军区相继新建了5个纵队。


第8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王新亭,下辖:第22旅,由冀鲁豫军区独立第2旅改称;第23旅,由太岳军区第23旅拨归;第24旅,由太岳军区第2军分区第40团、第3军分区第49、第56团组成。

第9纵队,司令员秦基伟,政治委员黄镇,下辖:第25、第26旅,分别由太行军区独立第1、第2旅改称;第27旅,由太行军区第1、第4、第5军分区之第36、第46、第47、第50、第53团组成。

第10纵队,司令员王宏坤,政治委员刘志坚,下辖:第28、第29旅,分别由冀南军区独立第4、第5旅改称;第30旅,由冀南军区3个独立团组成;民主建国军番号撤销,部队编入第10纵队。

第11纵队,司令员王秉璋,政治委员张霖芝,下辖第31、第32、第33旅,分别由冀鲁豫军区独立第1、第2、第3旅改称。

第12纵队,由豫鄂陕军区北渡黄河的主力编成,司令员赵基梅,政治委员文建武,下辖第34、第35旅。

上述纵队组成后,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晋冀鲁豫野战军以第4、第9纵队和西北民主联军第38军以及太岳军区第22旅组成一个作战集团,由陈赓、谢富治统一指挥挺进豫西,该作战集团亦称陈谢集团或陈谢大军。

第10、第11、第12纵队,归刘邓野战军建制,南下参加创建中原解放区的斗争。第8纵队归晋冀鲁豫军区指挥,留在内线作战。1947年11月,中原独立旅划归第12纵队指挥。此时,刘邓野战军和陈谢集团共19.8万余人。


(三)华东野战军的成立及野战纵队的组建和扩建


1946年下半年,根据战争形势的发展,新四军兼山东军区对野战纵队(师)进行了局部调整。

1947年1月下旬,华东战场作战重心转入山东解放区境内。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山东、华中野战军的统一领导与指挥,打更大规模的歼灭战,遵照中央军委的命令,山东、华中野战军合编为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陈毅,副司令员粟裕,副政治委员谭震林,参谋长陈世榘,政治部主任唐亮,副主任钟期光,副参谋长刘先胜、张元寿,下辖12个步兵纵队和1个特种兵纵队。

第1纵队,由山东野战军第1纵队改称,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叶飞,下辖第1、第2、第3师,分别由第1、第2、第3旅改称,另将华中野战军第13旅改称独立师,归第1纵队指挥。

第2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韦国清,下辖:第4师,由山东野战军第2纵队第4旅改称;第5师,由华中野战军第9纵队第73、第75、第79团组成;第6师,由山东野战军第2纵队第9旅改称。


第3纵队,司令员何以祥,政治委员丁秋生,下辖:第8师,由山东野战军第8师改称;第9师,由滨海军区警备旅改称;1947年3月,鲁南军区第10师拨归该纵建制,改称第7师。

第4纵队,由华中野战军第1师改称,司令员陶勇,政治委员王集成,下辖第10、第11、第12师,分别由第1、第2、第3旅改称。

第6纵队,由华中野战军第6师改称,司令员王必成,政治委员江渭清,下辖第16、第17、第18师,分别由第16、第17、第18旅改称。

第7纵队,由华中野战军第7师改称,司令员成钧,政治委员赵启民,下辖第19、第20师,分别由第19、第5旅改称;3月,以第20师第59团和鲁中军区独立第4、第6团合编组成第21师;第19师第57团拨归第20师建制,改称第59团;纵队特务团拨归第19师,改称第57团。

第8纵队,王建安兼司令员,向明兼政治委员,下辖第22、第23师,分别由鲁中军区第4、第9师改称;第24师,由鲁中军区警备第3、第7团和新四军兼山东军区特务团合编组成。

第9纵队,司令员许世友,政治委员林浩,下辖第25、第26、第27师,分别由胶东军区第5、第6师和警备第3旅改称。

第10纵队,司令员宋时轮,政治委员景晓村,下辖第28、第29师,分别由渤海军区第7、第11师改称。

第11纵队,由华中野战军第7纵队改编,并兼苏中军区,司令员管文蔚,政治委员吉洛(姬鹏飞),下辖第31旅和特务团;5月,以原华中野战军第10纵队第87、第89团和纵队特务团组成第32旅。

第12纵队,由华中野战军第10纵队改编,并兼苏北军区,司令员陈庆先,政治委员曹荻秋,下辖第6、第10、第30旅;5月,这3个旅分别改称第34、第35、第36旅。东江纵队番号不变。

1947年8月,第13纵队成立,司令员周志坚,政治委员廖海光,下辖第37、第38、第39师,分别由胶东军区新编成的第5、第6、第7师改称。东江纵队改称两广纵队,司令员曾生,政治委员雷经天。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把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的战略方针,华东野战军于1947年8月组成西线兵团(亦称外线兵团或陈粟大军)和东线兵团(亦称内线兵团或许谭兵团)。

西线兵团领率机构和领导人由华东野战军领率机构和领导人兼任,指挥第1、第3、第4、第6、第8、第10、两广纵队和特种兵纵队,以及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1纵队,转入外线作战,挺进豫皖苏边;东线兵团司令员许世友,谭震林兼政治委员,参谋长刘少卿,政治部主任谢有法,指挥第2、第7、第9、第13纵队,留在山东内线作战,继续粉碎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

同时,以第11、第12纵队在苏北、苏中地区坚持敌后斗争,策应刘邓、陈粟、陈谢三路大军和山东内线作战。至11月,华东野战军已发展到37万余人。


(四)东北民主联军扩建野战纵队


1946年6月,东北民主联军调整部分领导人。

调整后,总司令兼政治委员林彪,副总司令周保中、吕正操、萧劲光,副政治委员彭真、罗荣桓、高岗、陈云,萧劲光兼第一参谋长,第二参谋长伍修权,参谋长聂鹤亭,政治部主任谭政、副主任周桓,后勤部部长叶季壮、政治委员杨至成。

8月,组建第1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万毅,下辖:第1、第2师,分别由山东第1、第2师改称;第3师,由第7纵队组成。

9月,组建第2纵队,司令员刘震,政治委员吴法宪,下辖第4、第5、第6师,分别由新四军第3师第8、第10旅和独立旅改称。

10月,组建第6纵队,司令员陈光,下辖第16、第17、第18师,分别由新四军第3师第7旅和第7师第20、第21旅改称。

经过这次整编,连同原有的第3、第4纵队,东北民主联军共辖5个野战纵队。


1947年5月,组建辽吉纵队,司令员邓华,政治委员陶铸,下辖独立第1、第2、第3师,分别由西满独立师和辽吉军区保安第1、第2旅改称。辽南独立师、辽宁独立师和安东独立师分别改称为南满独立第1、第2、第3师。成立骑兵第1、第2师。

8月,辽吉纵队改称第7纵队,其所辖的3个独立师依次改称第19、第20、第21师。

同月,还组建第8、第9纵队。

第8纵队,司令员黄永胜,政治委员刘道生,下辖第22、第23、第24师,分别由冀察热辽军区独立第13、第16、第18旅改称;

第9纵队,司令员詹才芳,政治委员李中权,下辖第25、第26、第27师,分别由冀察热辽军区独立第9、第10、第11旅改称。

10月,又组建了第10纵队,司令员梁兴初,政治委员周赤萍,下辖第28、第29、第30师,分别由独立第1、第3师与东满独立师改称;以嫩江军区第4军分区警卫第1、第2团和保安团组成独立第5师。

9月初,为了适应作战需要并加强对部队的指挥,东北民主联军总部决定,由辽东军区组织辽东军区前方指挥所,萧劲光兼司令员,萧华兼政治委员,副司令员陈伯钧,参谋长解方(解沛然),统一指挥活动于南满的第3、第4纵队及辽东军区3个独立师作战;由冀察热辽军区组织冀察热辽军区前方指挥所,程子华兼司令员,黄克诚兼政治委员,参谋长黄志勇,统一指挥第8、第9纵队和冀察热辽军区4个独立师。

至11月,东北民主联军野战部队发展至31.3万余人。


(五)晋察冀野战军的成立、撤销与恢复


1946年9月,晋察冀野战军成立,司令员萧克,政治委员罗瑞卿,参谋长耿飚,政治部主任潘自力,下辖第1、第2、第3、第4纵队。

10月,第1纵队第3旅番号撤销,所属2个团分别拨归第1、第2旅。12月,第1纵队归还晋冀鲁豫军区建制;第4纵队第11旅调归察哈尔军区建制,军区教导旅拨归第4纵队,改称第11旅。


不久,各纵队由2个旅扩充为3个旅。冀中军区独立第8旅拨归第2纵队,改称第6旅;察哈尔军区第11旅拨归第3纵队,改称第9旅;冀晋军区独立第2旅拨归第4纵队,改称第12旅。12月,晋察冀野战军番号撤销,其所辖各纵队归晋察冀军区直接指挥。

1947年6月,恢复晋察冀野战军,司令员杨得志,第一政治委员罗瑞卿、第二政治委员杨成武,参谋长耿飚,政治部主任潘自力,下辖3个纵队和1个炮兵旅。

第2纵队,司令员陈正湘,政治委员李志民;第3纵队,司令员郑维山,政治委员胡耀邦;第4纵队,司令员曾思玉,政治委员王昭。每纵队仍各辖3个旅。野战军共11.3万余人。

1947年12月,晋察冀军区宣布新组建第6、第1、第7纵队。

第6纵队,司令员文年生,政治委员向仲华,下辖第16、第17旅,分别由冀中军区独立第7、第8旅改称;第18旅,由冀晋军区第1军分区独立第13团、第4军分区独立团和察哈尔军区第6军分区独立团编成。该纵队属野战军建制。

第1纵队,司令员唐延杰,政治委员王平,下辖第1、第2、第3旅,分别由冀晋军区独立第1、第2旅和察哈尔军区独立第4旅改称。该纵队归北岳军区建制。

第7纵队,司令员孙毅,政治委员林铁,下辖:第19旅,由冀中军区独立第9旅改称;第20旅,由冀中军区第10军分区第75、第76团及第9军分区第81团组成;第21旅,由冀中军区第11军分区第72、第73团和第8军分区第64团组成。该纵队归冀中军区建制。

从全面内战爆发到1947年12月,人民解放军有了较大发展,其中野战军已由24个步兵纵队扩大到43个步兵纵队,包括特种兵在内,总人数已由61万人发展到107.2万余人。

野战军的不断发展,极大地提高了人民解放军的歼敌能力。人民解放军从一次战役歼灭国民党军几千人,逐渐发展到一次歼几万人。

据不完全统计,从全面内战爆发至1947年底,人民解放军一次歼灭国民党军1万人以上的战役就有38个,其中一次歼5万人以上的达8个。


作战规模的扩大和国民党军的大量被歼,有效地充实了人民解放军野战军的数量,改善和加强了人民解放军的武器装备。国共两党军事力量对比的差距已逐渐缩小。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0

标签:解放战争   中央军委   人民解放军   政治委员   野战军   解放区   司令员   纵队   野战   军区   国民党   解放军   初期   部队   独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