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徐向前元帅逝世,留下三个遗愿,中央商议后只同意了第三条

读者朋友们,在阅读文章之前,辛苦您动动小手点击一下“关注”,我们将持续更新历史故事,既方便您后续的阅读,又可以与志同道合的读友进行讨论,感谢您的支持。

1990年9月21日,在北京一家医院的病床上,一位老人阖上了自己的双眼。这位老人不是别人,正是令人钦佩的“布衣元帅”徐向前。

在徐帅离世之后,他的儿子向党中央提出了三个请求,而这也是徐帅在临终前留下来的遗言。

可没想到,在这三个请求之中,最后获得批准的居然只有一条。

那么,徐帅留下的这三个请求究竟是什么?为什么最终只有一条获得批准了呢?

弃文从武,报考军校

徐向前是山西五台县人,由于家境贫寒,年少时过的都是苦日子。

1924年1月,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里,徐向前拜别父母,独自赶往省城太原,打算在那里找一份工作养家糊口。

可要知道,在那个兵荒马乱的时代,别说找工作了,能够保命就已经很不错了。因此,徐向前在太原待了一段日子,每日却只能在街头徘徊。

好在,徐向前的哥哥在这里还有些人脉,通过四处奔走,才为徐向前谋得了一个小学教师的空缺。

没想到,就在徐向前赴任之前,他的好友带来了一个消息:

“现如今军阀当道,广大百姓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如你我一般的青年就该挺身而出。听闻广州的国民政府要创办军校,即将在上海开始招生,这正是我们报效祖国的大好机会啊。”

自从听了好友的话之后,徐向前那颗报国之心便燃了起来。虽然这份工作能够自己不再饿肚子,可千千万万中国老百姓还要在战乱的困境中挣扎。

无家可归的百姓

正巧徐向前的哥哥也认识一位军官,能够保举他前去应试。就这样,徐向前毅然决然地打算弃笔投戎,拉上了自己的几个同乡去往上海的招生点报名。

上海之行带给徐向前的冲击是巨大的,这里既有着上海滩的灯火通明,又有着面黄肌瘦的灾民。如此悬殊的贫富差距,仿佛在富人与穷人之间形成了天壤之别。

而更令徐向前焦急的是黄埔军校招生的严苛,其中考试的条件与手续也十分严格。不仅要求政治思想、学历,甚至连身体状况都严格要求。至于考试,还分为笔试与口试。

因此,在考试之前,徐向前在同乡家中来了个突击辅导,才终于顺利通过初试。紧接着,招生办便给他们这批进入复试的十来个人发了一些路费,让他们去广州考试。

从火车上下来之后,徐向前便感受到了这里与上海截然不同的气氛。

当时,广州属于中国革命的中心,大街小巷的革命标语看得徐向前眼花缭乱,就连报纸上,大部分版面也都是革命活动的消息以及宣传三民主义的文章。

当时,孙中山经常会在广州的学校内宣传革命思想,而在这里准备复试的徐向前等人每次都会自发地前去聆听。

在孙中山的介绍下,徐向前逐渐了解了什么是三民主义?为什么要以俄为师?

其实,早在太原读书的时候,徐向前就听说过在俄国爆发的那场十月革命,也了解了一些列宁的思想。这样一来,徐向前愈发钦佩这位革命领袖,也让他坚定了要进入黄埔军校学习的决心。

只不过,对于徐向前而言,复试并没有多大把握。政治以及作文都还勉强能够过关,唯独数学,因为基础不好,他几乎是将交了白卷。

考试结束后,他们一行人忐忑不安地在旅馆里等着消息。等待的过程中,这些考生们探讨着日后的出路。有人问:“假如落榜了,之后应该干什么呢?”

有人回他:“现在正是革命救国的时候,需要我们年青人多出力。”

也有人回道:“要是考不上的话,广州正有好多人打算出国当苦力。我们何不也一起去国外闯一闯,到时候还可以半工半读,说不定还另有一番天地呢!”

幸运的是,当时的国民党政府正打算建一支革命军队,急需招收大批如徐向前这般的热血青年,再加上孙中山要向北推行国民革命。

因此,只要是北方的学生,能录取的一般都会录取。

就这样,徐向前以及同乡踏上了黄埔岛,开启了自己的军校生涯。

弃暗投明,加入共产党

在黄埔军校学习期间,由于学校内部也有大批先进的共产党人,因此徐向前也接触到了不少共产主义。

当时,学校也有明确规定,凡是校内关于社会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的书籍,全校学生皆可阅读。

另外,在周恩来的组织领导下,黄埔军校内的一些进步学生还专门成立了一个“青年军人联合会”,来宣传共产主义。

而负责人蒋先云与徐向前是一个宿舍的室友,两人经常在一起畅谈革命理想。在蒋先云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徐向前对共产主义有了新的认识和了解。

1924年,为了讨伐陈炯明,国民党发起了第一次东征。在这次战斗中,徐向前总是身先士卒,很快就被提拔为排长。

第一次东征

战争结束后,徐向前奉命来到河南进入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在这里,徐向前结识了不少共产党员,并和他们一起深入到群众中去宣扬工人阶级的解放。

而社会上日益高涨的革命热情,促使徐向前的思想也发生了转变。

1926年11月,徐向前前往武汉任职,这时的武汉三镇,处处都是革命的气息,而他也被分配到了武汉军校。

当时,这所学校内也有不少如恽代英、肖楚女等共产党员。可以说,这里的进步力量占据了很大的比例。

闲来无事的时候,大家都会凑在一起讨论革命的未来。有一次,徐向前和同事们在一起争论的时候,聊到了究竟是三民主义好?还是共产主义能带领老百姓走向胜利?

就在这时,有同事直接向徐向前询问道:“我知道有不少人都成为了共产党员,你考虑加入吗?”

徐向前考虑了一下,老老实实地回答道:“我还没有考虑好。”

当追问他为何不愿意加入共产党时,徐向前只说:“我不想做一个跨党分子。”

其实,徐向前并非是盲从于某种党派或者主义之人。

在加入国民党之初,徐向前是信仰于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的,但是在黄埔军校与共产党员接触的过程中,徐向前也逐渐产生了思考,那就是究竟是哪种主义才能带领中国百姓走向更好的生活?

离开学校之后,徐向前在外经历了几年颠沛流离的生活。他也曾亲眼目睹,军阀混战的地方百姓民不聊生,而国民党内部的官员却只顾着往自己的口袋中敛财。

在这样的环境下,徐向前不禁思考,这样的国民党真的能实现革命吗?

在武汉期间,徐向前的身边有着一大批的共产党员,当他们聚在一起讨论中国革命的出路时,徐向前就在一旁静静聆听。

为了能够更好地了解共产主义,徐向前开始大量阅读共产主义书籍及报刊,这些思想深深地吸引了他。

经过几个月的比较,徐向前对共产主义已经有了深刻的理解。他也逐渐明白了,共产主义才是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而他也决定,将自己奉献给共产主义这一伟大的事业。

到了1927年,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撕开了虚伪的面具,大肆迫害共产党人,导致国共合作濒临破裂。徐向前也面临一个严峻的考验:是留在国民党助纣为虐还是弃暗投明,选择共产党?

在慎重思考之后,徐向前毅然决定,跟着共产党继续干革命。就这样,1927年3月,徐向前成为了共产党的一员,并为此奋斗终身。

人如其名,越是硬仗越向前

徐向前本名为徐象谦,参加了共产党没多久,他就向自己的名字改为了“向前”,以示自己对革命忠贞不二,断不回头的决心。

1927年12月,徐向前奉命来到广州指挥工人队伍,并与前来镇压的国民党军队展开了浴血奋战。直到最后一刻,徐向前才率众撤出了广州城。

1929年,徐向前被派往鄂东北,担任红三十一师副师长一职。要知道,当徐向前刚到的时候,原来的师长已经牺牲,部队也只剩下了3000多名战士,而这些人中,大部分都还是在黄麻起义中参加革命的农民战士,毫无战斗经验,不少人连枪都没摸过。

第一次带领部队作战的时候,一部分战士都被敌人的机枪吓得连头都不敢抬。就在这时,徐向前站在队伍的最前方同敌人战斗,任凭炮弹落在不远处的地方,他也岿然不动。

这一仗,让徐向前在部队中的威信树立了起来。从此以后,每次在战斗最激烈的地方,都可以看到徐向前拿着驳壳枪的身影。

在徐向前的影响下,他率领的红四军更是以擅长打硬仗、恶仗闻名。

1948年,徐向前奉命攻打临汾,他的对手乃是同为五台老乡的阎锡山。在抗日战争的时候,他们俩还联手对抗过日本侵略者。

可在抗战结束后,阎锡山却变了一副面孔,不仅站在了人民的对立面,还在蒋介石的支持下残害共产党人士。于是,阎锡山这个为非作歹的“土皇帝”势必要被铲除。

当时,阎锡山自恃兵力强盛,而山西更是易守难攻,压根不将解放军放在眼里。

阎锡山

没想到,徐向前来到山西战场后,首战攻打运城就取得了胜利。

1948年3月,徐向前接到任务,攻打阎锡山的重要据点临汾。

当时,临汾城墙坚固,更是在日本顾问的建议下修建了大批的现代防御工事。在阎锡山口中,临汾固若金汤,任何企图攻打临汾的行为都会沦落到和李自成同样的下场。

当年,李自成攻打临汾的时候久攻不下,反而损兵折将,致使自己元气大伤。

可阎锡山没有想到,徐向前并非李自成,解放军也不是李自成那支没有经过训练的队伍。

只是,不得不承认,阎锡山有一点还是说对了的,那就是临汾城坚难摧,而且当时解放军的炮火也不强,面对临汾这种防御能力极强的地方,实在是束手无策。

然而,徐向前的狠劲在这种战役中更能表现出来。

针对临汾这种状况,深思熟虑之后,徐向前决定,用传统的“土行孙战法”。即通过人力将坑道挖到城墙下,然后再实施爆破来进行战斗。

不过,解放军战士们一共挖了爆破坑道15条,仅掩护坑道就挖了40多条,在敌人的破坏下,最终通到城墙下的就剩下了三条坑道。

并且,由于敌人近乎疯狂的轰炸,给解放军部队造成了很大的伤亡。

在这关键的时刻,徐向前号召战士们:“再坚持最后几分钟,哪怕是胡子都变白了,也得把临汾给我打下来。”

很快,随着徐向前的一声令下,两个坑道中将近两万斤的炸药被同时点燃,巨大的威力将厚厚的城墙两侧炸开了50多米的口子。

见此情景,八纵23旅的战士们率先冲了出来,通过缺口攻入城内。在战后,23旅也被命名为“临汾旅”,而这场坑道爆破攻城战,也成为了解放战争中该战术的典型。

1948年10月5日,太原战役的序幕被拉开,而这也成为了阎锡山在山西的最后防线。在徐向前的指挥下,解放军向太原发起了猛烈的进攻,阎锡山也在这样的压力下选择逃走,再也没有回到过山西。

阎锡山精心构建了40余年的“独立王国”终于分崩离析,山西终于在徐向前的努力下迎来了解放,重新回到了山西百姓的手中。

徐向前在汇报晋中战役的情况时,毛主席忍不住赞叹道:“在一个月的时间里,用不到六万人搞掉阎锡山十万人,光是他的正规军就被消灭了八个整旅。你给大家讲一讲,你们这一仗是怎么打得这么好?”

家风淳朴,绝不给党和国家添麻烦

在新中国首次授衔的时候,徐向前因为突出贡献被授予元帅军衔。虽然位高权重,可他在生活中却跟普通百姓并无差别。

毛主席给徐向前授衔

由于在战争年代落下的旧伤,徐向前的身体总是不太好。当时,国家每个月都会给受伤的干部们拨发几十元的补助,可徐向前却拒绝了,并且坚决不要这笔钱。

在家的时候,徐向前穿的一身衣服已经有不少年头了,可他却舍不得换。只要自己能做到的事情,他就不会让别人代劳。

徐向前家中的餐桌上,也是一贯的勤俭节约。当时,他们家的餐桌上出现最多的就是小米粥,窝窝头。

每次,他都会语重心长地告诉自己的子女以及工作人员:“人呐,多吃点野菜总是不错的。一来可以强身健体,二来也可以让你们懂得革命的艰辛,牢记不忘本。”

徐向前经常告诉自己的孩子们,要想做成什么事情,就要靠自己一步一个脚印,千万别想着依靠父辈“走后门”。

当时徐向前有一个侄子徐双九在哈尔滨航校工作,可由于他身体不好,就想着能靠徐向前的关系调到北京,结果自然被拒绝了。

到了1974年,徐双九的女儿在北大荒插队,想要去航校当兵。可在那个时候,女兵的名额极其珍贵,徐双九去找自己的领导,看看能不能分出来一个名额。

领导知道他的来意后,直接告诉他:“我们这里说话也不管用,你去北京找你叔叔去。”

徐双九面露难色:“唉,我叔叔是不会开这个后门的。”

没过多久,徐双九前往北京看望生病住院的徐向前。纠结再三之后,他还是开了口,希望叔叔能够破一次例。

他的话还没说完,徐向前直接就打断了:“不行,孩子们想当兵,这是件好事。可要是想着走后门,不按正规的流程走,那就成坏事了。”

徐双九碰的两次钉子,让他明白了叔叔的磊落作风。而他的女儿,也记住了徐向前的话,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考上了大学。

徐向前对自己的孩子们要求如此严格,原因就是他的心中装着党和人民。

由于在战争年代,徐向前经常革命老区活动,因此他一直都记挂着那里的群众,总是亲自接待从大别山、太行山等地来的人,事无巨细地向他们询问革命老区如今的状况。

1981年,有几位来自于大别山领导进京出差,徐向前得知后,专门将他们请到家中询问革命老区百姓们的生活状况。

当时,由于徐向前的身体已经愈发不好了,为了不让他担忧,这几位领导便报喜不报忧。

可徐向前却摆摆手:“我不听你们那些好话,你就告诉我,有没有百姓还吃不上饭?当地最穷的人家,现在过得怎么样?”

他的话音刚落,这些领导们面面相觑,实在是不知道怎么回答。

最后,还是随行同志打破了僵局:“徐帅,不知道您还记不记得七里坪?我去那里看过,有些人家全家一人只有一条裤子,成日穿在身上不敢洗,不然就没有裤子穿。我记得有一户姓王的人家,一家七口人却只有六个碗,一家人都没法一起吃饭。”

听到这里,徐帅一下子站了起来,吃惊地说道:“什么,七口人总共只有六个碗?”

徐帅不仅记得七里坪,还对那里的印象很深。早在1931年,红四军便是在这里成立的,而他也担任红四军的总指挥。

了解到七里坪百姓的生活状况后,徐向前难过了好多天。紧接着,通过对革命老区进一步调查之后,徐向前给党中央提供了一份报告,希望国家能够重视大别山等革命老区的落后面貌,研究出改变其现状的措施。

就在不久之后便是他的82岁生日了,家人以及工作人员商量着要给他祝寿。徐向前急忙叫停了:“做什么寿啊,你们不要忘了,现在咱们国家还有人连裤子都穿不上,七口人连碗都不够呢。”

徐向前一生为了国家和人民鞠躬尽瘁,在他临终的时候,他最希望的,还是不要让自己的事情给党和国家添麻烦。

因此,在临终之前,他叮嘱自己的家人。在他死后,不能搞什么告别仪式,不能开追悼会,他的骨灰,就由孩子们洒在他走过的大别山、大巴山等地。

1990年9月21日,徐向前与世长辞。随后,徐小岩将父亲的遗愿告知了党中央。

徐向前

然而,在经过讨论之后,徐小岩被告知:“徐帅不止是他的父亲,更是我国的元帅,因此前两条实在是无法遵从。”

同时,为了满足徐帅的心愿,党中央决定在八宝山搞一场简单的仪式来送别徐帅。

而徐向前的子女们,也始终铭记父亲的教诲。当时,国家发放给他们八千多元的抚恤金,这是徐帅留给家人的最后一笔财产,可他的家人毫不犹豫地将这笔钱捐给了徐帅的秘书,因为对方家中有一个患病的孩子,急需手术费治疗。

虽然徐帅早已离我们而去,但是如徐帅一般老革命家的风采,值得我们永远学习。

参考文献:

党员文摘:徐向前元帅的家风

党史纵览:“布衣元帅”徐向前

党史文汇:徐向前:智谋武略勇向前

党史文汇:徐向前的入党之路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5

标签:黄埔军校   大别山   临汾   坑道   都会   太原   遗愿   山西   元帅   共产主义   国民党   百姓   中央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