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死后叛乱四起,为何诸葛亮时隔2年才平叛?皆因此人尚未去世

公元223年,刘备在白帝城病逝,将蜀汉未来的命运,全部托付给了诸葛亮。刘备一死,蜀中便叛乱四起。

如果刘备没有一意孤行去攻东吴,不知道他能不能多撑几年,也许他多活几年,这些叛乱便不会发生。可惜,这世上没有“如果”这味后悔药。

南中之乱

刘备死后,南中便发生叛乱。南中是今天的云贵和四川的西南地区,三国时期南中有七郡,因为少数民族众多,又被称为南蛮或夷越之地。

东汉末年,这片的少数民族,就多次起义反抗剥削和压迫,但是每次都被镇压。

诸葛亮在隆中对时,对南中这片区域就提出了,联合多民族和睦共存的方针,当时,这西南地区就被诸葛亮作为刘备的大后方。

诸葛亮派去南中的行政长官很好地落实了诸葛亮和平、安抚的政策,减少了压迫,还节制了地方官从前霸道、作威作福的行为,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民族矛盾,南中的各族人民对刘备的统治,还是挺拥戴的。

但是再好的政策,总有一些居心叵测的分裂分子,不愿意臣服蜀汉,随时都在寻找机会叛乱。刘备一死,这些人就瞅准了机会,发动大规模的反抗蜀汉统治武装暴动。

当时蜀汉刚经历一场失败的夷陵之战,刘备带上了蜀军主力亲自去和孙权拼命,想夺回荆州,结果溃不成军,还帮陆逊在东吴的功劳簿上添了漂亮的一笔。

然而面对南中的叛乱,诸葛亮却没有立刻去平定,而是等了两年才对南中的叛军动手。有就算诸葛亮再想采取和平政策,也不至于对那么大规模的叛乱手软。乱不平,视而不见,这是为何?

有人阻拦

不是诸葛亮不想打这场仗,而是因为蜀汉朝中有个资历深厚的重臣拦了诸葛亮一下。可蜀汉的军政不都是诸葛亮说了算吗,这个人的意见有那么重要,能动摇诸葛亮征战的决心吗?

真有。这个人叫王连,是南阳郡人,他知人善用,经他一手提拔起来的人,后来都身居要职。

王连似乎在三国中没什么存在感,无论什么重要的大事记中都没有他的影子,但他却能让诸葛亮规矩地听他的意见,不出兵伐南中。

王连最早是在刘璋的手下干活,当个小小的梓潼县令,刘备在梓潼时曾劝过他归顺,但王连官不大志气却不小。

面对刘备的劝说,他坚决地表示自己不会背叛刘璋,这也给刘备留下了深刻且良好的印象

后来刘璋投降,思虑一阵之后,王连还是决定归顺刘备。这么一个优秀的人加入,刘备笑的合不拢嘴,封了王连为蜀汉的司盐校尉。

这司盐校尉看起来没有兵权,也不涉及朝政,好像不算个大官,但这个职位却关系一国的财政。

盐这个东西历来就是国家非常看重的,绝对不准在盐商谋私的,刘备把关系国家命脉的岗位交给王连,是对他相当信任了

王连也没让刘备失望,一直兢兢业业地管理着蜀汉的财政。蜀汉局势稳定后,鉴于王连的出色表现,刘备封了他为平阳亭侯。王连在朝中举足轻重,所以诸葛亮也很尊重他。

先休养后打仗

南中的叛乱就是王连劝诸葛亮不要着急,等两年再说。王连不是贪生怕死,也不是刻意拖沓,他这么做是有道理的,诸葛亮也认同。

那时刘禅刚登基,朝政不稳,且跟随刘备的几个大将都死了,诸葛亮一时没有信任之人可用,打算亲自出征南中平叛。王连见诸葛亮冒险便拦住了他,他的理由有二:

首先,蜀国现在只能依靠诸葛亮,他亲自征讨有生命危险,一旦诸葛亮遇难,蜀国将陷入万劫不复。

其次,刚经历大战,蜀国国力衰弱,不适合马上再战,应休养生息,恢复生产和经济。

诸葛亮认为有理,但眼见这南中的叛党肆虐,心中着急。每次他一提这事,王连就从旁劝阻,晓之以理。诸葛亮那颗着急的心终于平和了下来。

可惜王连不久也病逝了,好在诸葛亮心绪已稳,他先去与东吴重修旧好,确定没有外患之忧,然后积极补充兵力,做战前准备,将平叛之事提上日程。到了225年,他觉得时机差不多了,才亲自率军出征

3月,诸葛亮大军出动,5月就攻入了益州郡,到秋天的时候,蜀军已经大获全胜,分兵平定了滇池四周的各族部落,宣告战役结束,大军于12月顺利回到成都。

不得不说王连有先见之明,拦住诸葛亮两年,却换来蜀汉的安稳。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1

标签:南中   叛乱   梓潼   蜀汉   西南地区   东吴   校尉   蜀国   朝政   着急   诸葛亮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