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备考之分主题阅读

青年之精神成长经典阅读篇目

文章靠思维、逻辑组织,而逻辑清晰的前提是考生有理可讲、有话可说。这直接决定了文章得分的高低,高分作文必定是言之有物,持之有据的,用足够的、高质量的材料彰显考生的思想深度,是新高考提出的基本要求。考生的思想认识从哪里来?比如新高考一卷作文“三手”,就让很多平时不思考的考生无从下手,随着考场时间的流逝,只能匆忙应付为文,得42分左右的分数。

鉴于此,平时的阅读课,是不是可以调整一下。一是每次阅读课进行一个主题的专题阅读,精选群文交给学生自由阅读,然后就该话题进行微写作,再利用晚自习或周末进行交流。这样既避免的漫无目的的阅读,又能督促学生每次针对一个角度进行思考,形成级的见解,从而有序、全面的建立自己的“思想”体系,这样面对前千变万化的高考作文题就会游刃有余。

上一学期,笔者选择了五篇文章,让学生进行“青年之精神成长”专题阅读,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应从哪些方面调高自己的精神境界。课后的写作和交流证明,阅读效果还是不错的。

具体来说,精心选择五篇文章,如下(篇幅有限,先奉上三篇)


高考典范之精神成长1

人生因阅读而气象万千

陈凌

每到世界读书日,这样一张照片所定格下的历史瞬间总会被人提起:1940年10月22日,英国遭受空袭,位于伦敦的荷兰屋图书馆也难以幸免,几乎被炸成废墟,墙壁倾颓,砖石满地,但有3名男子竟不顾敌机刚刚离去,又在尚未倒塌的书架前翻捡书籍。战火的残酷与读书所展现的不屈意志,两相对比,不仅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更给人以持久的感动。

或许,也会有人不解:战火纷飞,还不忘阅读,为的是什么?

“很多人被生活的艰难折磨得心灵枯萎,但有书香滋润的灵魂不会。”不久前,在一家书店里看到的一则读者留言,或许可以作为解答。对于那3名男子而言,阅读绝非是暂时忘记战乱的“镇定剂”,而是勇敢面对现实,让精神再次振奋、让意志战胜泪水的方法和途径。

阅读何以有这样的伟力?一位作家曾指出,阅读实际上会给人以两种收获,一种是通过读书,知道自己原来不知道的东西;另一种是通过读书触发反思,知道自己本来就有的东西,并激活它。前者是知识,后者是智慧。

越是走在人生的“三岔口”,越是面临困难和选择之时,阅读的力量就越能显示出来。一个人的努力往往会让自己有更多的选择,知识让我们理解每一项选择的意义,而智慧还能进一步让人知道,自己的选择是符合内心的,从而坚定前行的意志。

人生如果远离了阅读,就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户。曾国藩一生饱览群书,文章笔力雄厚,就连梁启超都称赞他“可以入文苑传”。然而,即便有如此深厚的功底,他依然认为自己有“三耻”,居第一位的,就是对天文和算学“毫无所知”。一物不知,便深以为耻,曾国藩们之所以会有如此的认识,就因为他们深刻地知道,读书“能养人精神”。

书籍并非是装点门面的饰品,而是精神的营养品。不能与书籍独处,只会让人生之路走向狭隘,甚至禁锢心灵;浸润书香,才能让我们驶向无限广阔的海洋,让人生气象万千。

读书或许并不必然导向外在的成功,但它必然指向内在的丰沛。这些年,两季《中国诗词大会》的冠军,惊艳了无数人,一位是第二季的武亦姝,另一位是第三季的雷海为。令人动容的,并不仅仅是武亦姝2000多首诗词记忆量的才情,也不全是雷海为以外卖小哥身份成功逆袭的不凡,更是因为他们身上散发的那种“闲看花开花落,漫随云卷云舒”的从容淡定。这样一份独特的气质,正源于阅读的滋养。

有句话说得好,“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有人以为,读书太多,容易脱离生活。其实不然,读书并不是要逃离这个世界,而是要让人拥有平视世界的眼睛,阅读本身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

正如哲人所言,“一个人和书籍接触得愈亲密,他便愈加深刻地感到生活的统一,因为他的人格复化了,他不仅用他自己的眼睛观察,而且运用着无数心灵的眼睛。”

既塑造丰盈的内心,又给人以丰富的生活,这恐怕便是阅读之于人生的独特意义。

使用提示:

18岁之前,相貌是父母决定的;18岁之后,相貌是自己决定的。所谓的相由心生,就是讲心灵的修养会影响人的气质气度和神情。阅读有字之书容易,阅读无字之书很难,阅读心灵之书,那是难上加难。但青春和人生因阅读而气象万千。本典范适合阅读、精神发育,思想成长,修身养性等为关键词的作文材料和作文题目。


高考典范之精神成长2

为精神“赋能”

何冠军

面对困难与挑战,不畏惧、不消沉,而是积极转换思维,将之视为难得的生活体验。这种乐观,堪称一种人生智慧。

在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中,主人公汤姆因为调皮,被姨妈惩罚在周六给篱笆墙刷漆。对于这份苦工,他并没有沮丧,反而干得津津有味,激发了围观小伙伴的兴趣。“有哪个男孩子每天都有机会粉刷篱笆墙呢?”他的态度,吸引大家纷纷加入刷墙行动。莎士比亚说:“没有什么事情是好的或坏的,但思想却使其中有所不同。”人生难免遇到难题,与其在抱怨中被动应对,莫如转变视角、改变心态,用主动作为去化解困境。

由此联想到浅层感知和深层认知的关系。历史上,法拉第曾安排一名学生每天记录实验结果;因为无法忍受日复一日的枯燥,学生不久就走了。个人选择无可厚非,不过学生可能忽略了,科学探索与研究,需要的正是不惧失败的坚韧、孜孜不倦的守望。记下数千个“不”,最终得出一个“是”,这是科学研究的特性、规律所在。如果能认识到这一点,那么再枯燥的环节,也可以被当作触发灵感、探索创新的必要过程来对待。

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其他领域。心理学研究表明,“注意力塑造自我,也被自我塑造”。客观环境的确会影响心境,但改造环境、改变心境的“最终解释权”,还在于我们自己。“当代愚公”黄大发,一直践行“修渠、致富”的誓言,将数十年的拼搏奋斗注入修凿绝壁天渠之中;“云岭工匠”耿家盛,“30年磨就‘一把刀’”,改进了400余项零件生产工艺。为什么他们能在各自岗位上创造不凡的业绩?答案不只是耐得住寂寞、下得了苦功,关键还在于主观上对所从事工作的价值有深刻认同,对遇到的问题能辩证看待。

在某种意义上,人生就是一个自我调整、自我检修的过程。面对时常不期而至的磨难与挑战,只有善于变现实压力为前行动力,才可谓积极的生活态度。有些人总是“生活在别处”,认为现实充满苟且和琐碎,不切实际地将生活的美好寄希望于远方和未来。以倦怠的心态敷衍工作,遇到点麻烦就临阵退缩,不敢直面生活的考题……凡此种种,从表面上看是个人能力有所欠缺、态度有所懈怠,本质上则是思想的速率与容量无法匹配生活的变化。如何为精神“赋能”,多一点多向度应变思维,十分值得思考。

“凡物皆有可观”。一代文豪苏轼,当年“自钱塘移守胶西”,尽管当地灾荒不断,完全比不上杭州的富贵繁华,但他主动作为,不仅使城镇面貌大为改观,也在尽责履职的同时,领悟到“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生活的幸福,取决于行动的力度,更取决于思维的宽度。凡事多看“另一面”,不畏浮云遮望眼,那么哪怕生活再平淡,一个人也可能拥抱与众不同的精彩。


使用提示:

你是什么,看世界就是什么,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本典范适合乐观,心态,眼光,胸襟,思路,方法,自信,自豪,迎难而上,敬业奉献,工匠精神等为关键词的作文材料和作文题目。

高考典范之精神成长3

生命因理想而精彩

李树杰

这是一群为理想活着的人。抗战时期,到延安的知识分子达4万人之多。这些人大多家境殷实,初中以上学历的就达七成以上。“大家闺秀”“豪门公子”不做了,冒着危险跑到延安吃粗粮、穿粗布,甚至当农民开荒种地。

从四面八方奔向延安的动力,缘于他们“为理想活着”。因为这里“街衢清洁,植满槐桑;没有乞丐,也没有卖笑的女郎;不见烟馆,找不到赌场。百事乐业,耕者有田”,是他们心中的理想王国。

  牺牲时年仅33岁的革命家彭湃更是一个“为理想活着”的人。家中有佃户1500多个,田产多到“乌鸦都飞不过”。如果为物质和享受活着,日子肯定滋润得很。但为了改变那个不平等的世界,让穷人过上好日子,他甘作“逆子”,将家中一箱子田契铺约当着佃农的面全部烧掉。他的大哥恨得差点一枪把他打死。而无数贫苦农民跟他成了一条心。在牢狱中,他的双腿被打断,却在法庭上慷慨陈词:“为了我们的子子孙孙争得幸福的生活,就是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也是在所不惜的。”

这些为理想活着的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把理想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把追求信仰作为人生最有意义的事情。

他们超凡脱俗,行为或许一时不为世俗所理解,但目光明澈,心中笃定。失败了从头再来,打倒了还要再爬起来。

正如索尔兹伯里在《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书中所感叹的:人类的精神一旦唤起,其威力是无穷无尽的。为理想活着的人,就是这种精神被高度唤起的人。

岁月的淘洗中,坚守理想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压力面前,一些人声称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一些人甚至开始奚落崇高、嘲笑理想。在他们看来,只有为个人利益而活着才是最现实和最有意义的。还有一些人在理想与现实反差的所谓痛苦中不能自拔,迷茫和沉沦。

正因如此,那些立志“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真正为理想而活着的人,才显得格外难能可贵。他们为理想去奋斗,甚至拼命,带领人们奔向更美好的未来。历史的巨变、伟大的创举、影响人类的科学创造背后,无不闪现着他们的矫健身影。没有他们的义无反顾,没有他们的奉献牺牲,我们这个社会也许永远不会有发展和进步。

今天,在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更需要一大批为理想抱负拼搏奋斗的新人,或为百姓安危舍身而出,或为改变一个地方贫困面貌呕心沥血,或不计个人荣辱得失勇闯改革险滩。如此“为理想活着”,生命才有意义,才能奏出雄壮、优美、高亢的人生乐曲。


使用提示:

人是要有点精神的,那才叫活着。有了这点精神,长征可以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有了这点精神,地震震不跨中国人民;有了这点精神,我们的两弹一星,我们的载人航天,我们的改革开放,才能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本典范适合榜样人生、精神发育,思想成长,理想信念,使命挑战,责任担当,家国情怀,修身养性等为关键词的作文材料和作文题目。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9

标签:汤姆   延安   气象万千   典范   考生   高考作文   思维   意义   现实   理想   心灵   思想   书籍   精神   人生   主题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