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一种刑罚根本不痛,受刑之人却倍感耻辱,而现在男士却经常做

刑罚是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障法律权威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历史漫漫,刑罚也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究其实质也可以将其当作是中国社会发展和进步的缩影。

在不同的时代,刑罚自然也有不同的特点,确切地说,这种特点是带着很强烈的时代感,即便是同样的时代,当权者不一样的时候,刑罚的特点自然也不一样。

如果要对刑罚进行溯源,似乎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早在原始社会的舜禹时期,就已经有刑罚的一些记录。

比如说《尚书·尧典》就这般记载:

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扑作教刑,金作赎刑。眚灾肆赦,怙终贼刑。钦哉! 钦哉!惟刑之恤哉。

到了夏朝时,已经逐步确定了五刑制度,分别是:墨、劓、剕、宫、大辟,在此之后,刑罚制度逐步走向了完善,但也更加具有严酷性,尤其到了秦朝之后,则确定了笞、杖、徒、流放、肉、死、羞辱、经济、株连八大类。

在此之后的封建制度下,刑罚的种类也走向了多样化,但相关的制度也走向了完善,而当我们细细研究这些刑罚时,便能发现大多数的刑罚都是很残酷的,是对身体极大的摧残,好让触犯法律的人受到惩罚,以警示其他人。

自古以来,刑罚的种类是令人眼花缭乱的,有些甚至是令人不可思议的,比如说古代有一种刑罚根本不会对身体产生任何痛感,但受刑之人却倍感耻辱,有些人甚至宁愿身体遭受痛苦的刑罚,也不愿意遭受这种侮辱。

可是现如今,男士们却经常这样做,有些人甚至每天都会做一次,根本不觉得这是一种侮辱。

那么这种刑罚究竟是什么?

上古五刑之髡刑

五刑,又被称为正刑,是指中国古代官府对犯罪者所用的五种主要刑罚的统称,五刑之外还有从刑。

我们上文提到的墨、劓、剕、宫、大辟便是五刑制度下最早刑罚种类,自隋律起,又形成了笞、杖、徒、流、死的新五刑体系,这种体系稳定下来,一直延续到清末,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实除了我们上面所说的几种刑罚外,上古五刑中还有一种令人意想不到的刑罚——髡刑,这种刑罚便是我们今天要重点说的刑罚制度。

髡刑,这种刑罚制度说起来并不是对人身体上的一种惩罚,因为它根本让人无法感受到痛苦,它的主要刑罚内容是剃光一个人的头发和胡须。

这种刑罚制度起源于周朝,一度在王宫中颇为流行。

当时宫中有些权贵触犯了法律制度,要对他们进行五刑中宫刑的处罚,那么这将会是一件非常严重的事情。

为了避免宫刑的处罚,而又能起到警示他们作用,便引进了髡刑这种惩罚,这便是历史中所称的“以髡代宫”当然,这种刑罚更多地是为了警示和侮辱,毕竟头发这事是显露在外的,很容易被别人看到。

不过值得一说的是,当时只是将长发剪为短发,还不是剪成光头,到了魏晋南北朝的时候,佛教开始流行,由于那些和尚是剃着光头的,他们不结婚、不生子,在当时人的眼中是非常不孝的,所以便将他们称为“髡人”,而这种刑罚也开始变成了剃光头发和剃光胡须。

髡刑的侮辱性

无论是剃光头发还是剃光胡须,这点在现在人看来,根本是一件无可厚非的事情,也是现在男人经常要做的事情。

尤其是那些讲究体面的上班族,几乎每天早晨都要剃下胡须才行,好像不剃胡须这就是一种很不体面的邋遢行为,很显然,这种行为虽然是古人所讲的一种惩罚,但是现在早已经不以为然。

那么古人为何就那么在意自己身上的毛发?

其实,古人不光是在意自己的毛发,只要是身体上的任何一部分,他们都很在意,这也是为何髡刑能替代宫刑的原因所在。

古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也,孝之始也!

毛发也是属于身体的一部分,自己轻易毁掉,那么也就意味着是对孝道不重视,古人还常说,百行孝为先,一旦一个人被定义为了不孝,那么也就意味着失去了未来。

这也就是说,身体的完整性是古人对自己的基本要求,比如说三国时期的夏侯惇,敌人的箭射中了他左眼,他直接将剑拔出,没成想还带出了眼球。

按照我们现在人的思维,直接将箭扔在地上就行了,可是夏侯惇是怎么做的呢,他直接将左眼球吞进了自己的肚子里。

在夏侯惇看来,如果真要将眼球丢在了地下,那么身体可就不完整了,但是吞进肚子里就不一样,虽然眼睛看不见了,但身体还算是完整的,这也就是说对得起自己的父母,没有违背孝道。

髡刑的实际应用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一个人一旦受了宫刑,那么也就意味着失去了传宗接代的能力,而髡刑作为宫刑的替代,自然也是一种很大的侮辱,以至于不少人宁愿被处于流放,也不愿意遭受髡刑的处罚。

有那么一次,曹操率军出征,曾对属下下令,所有的人不得损坏农民的庄稼,违者就会被处斩首。

可是当他刚下令没多久之后,自己的马却践踏了麦田。

曹操是一位军纪要求很严格的人,素来讲究一视同仁,如果这次他对自己不加以处罚,自然无法向下面的人交代,这对他的治军自然也是有影响的。

面对这种情况,曹操自然不可能真的自裁,但是样子还是得做做的,于是他拿出随身的佩剑,作势要自裁。

身边的大臣一看,这事可不行,立即跑上去劝阻,并且从曹操手中抢下了佩剑,要丞相三思。

曹操看着既然有人来给他台阶下了,那么他也得做出表示才行,于是他重新拿出佩剑,割去了自己头上的一些头发,并将其传示三军。

这件事便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割发代首”的故事。

很显然,这里面曹操所利用的就是髡刑的侮辱性,这也是他的手下士兵能接受曹操割发代首的内在原因,毕竟曹操本可以什么都不做,但他却选择了自我羞辱,这足以令三军震撼不已。

由此可见,古代的这种髡刑刑罚根本不痛,但受刑之人却倍感耻辱,只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人早已经不在乎了,这便是时代的变迁。

参考文献:《三国志》、《尚书》等。

(图网,侵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2

标签:刑罚   宫刑   侮辱性   佩剑   头发   胡须   毛发   不孝   耻辱   夏侯   古人   侮辱   男士   古代   事情   身体   自然   制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