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第一懒人:5岁下地走路、12岁吃饭靠喂,23岁“懒”死在家中

当今社会,竞争无处不在,在这样的环境影响下,年轻人难就业,更难就好业。于是,一场“内卷”风暴悄无声息的降临。这一场风暴里,年轻人们铆足了劲去追寻自己的梦想,去努力地过好自己的人生。

但是,在河南省信阳市,出现了这么一个人。他是最符合人们口中“反内卷”形象的代言人。

5岁第一次下地走路、7岁还要母亲喂饭,23岁因为“懒惰”,竟然饿死在家中。可谓是把懒惰刻进了骨子里。

人们不由得会想,这么严重的“懒惰”,是真实存在的吗?更有甚者还说他是“懒神”转世。

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个人如此“懒惰”呢?难道真的如大家猜测的那般,他是“懒神”转世吗?

故事,还要从1986年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县朱堂乡说起。

寄予厚望的“宝贝”

1986年,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县朱堂乡,一户普通老农的家中,迎来了这辈子最大的喜讯。在老农夫妻俩的殷切期盼下,属于他们的儿子,终于来到了这个世界上。

那时的朱堂乡,还是一个思想较为落后的小乡村,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在那里尤为盛行。老农夫妻俩期盼了多年的孩子,又是一个儿子,这让老农夫妻二人欣喜若狂。

好不容易盼来这么一个“金疙瘩”,夫妻二人是怎么也不忍心让他从身边离开,于是,就给孩子起名“杨锁”,寓意是将孩子永远锁在身边。可是,此时的老农夫妻俩怎么也想不到,这个名字,不仅锁住了他们与孩子的距离,还锁住了他的人生。

刚出生的杨锁,白白胖胖,从模样上看,就是宗族孩子里最好的。本就疼爱孩子的杨父杨母见此,对于杨锁的疼爱更上一层楼。尤其是杨母,对杨锁已经到了爱不释手的地步。

在杨锁一两岁时,这样的情况依旧没有改变。宗族里年纪相仿的孩子已经下地学走路、跑步,只有杨锁依旧被母亲抱在怀里。

街坊邻居们纷纷劝诫杨母,孩子到了合适的年龄,就应该放下来,跑跑跳跳,才是童年。但杨母是个油盐不进的人,对于街坊邻居的话,杨母表示,我家杨锁是我们家的宝贝疙瘩,以后可是要赚大钱的大人物,怎么能和你们家那些泥小子一样。

吃了闭门羹的街坊们不再劝诫杨母,她依旧是每天都将杨锁抱在身上。年幼的小杨锁看见同龄的小伙伴们快乐地奔跑嬉笑,对那样的生活也产生了一丝向往。他望着跑走的小伙伴,好奇地问妈妈:“妈,走,走?”

对于杨锁的疑问,杨母很是耐心地答道:“宝贝呀,下地走路,万一磕着碰着可怎么办?”时间长了,杨锁也没再要求下地走路。

这样的生活一直持续到杨锁三四岁。自从杨锁出生,杨父就一直努力耕种,闲暇时间还会做点私活,挣点外快,杨家的经济条件逐渐好了起来。

经济条件一好,杨父杨母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杨锁。原本,小杨锁和父母一样,一日三餐,粗茶淡饭,自从经济条件好了,杨父杨母便想着给杨锁加餐,变着花样的给杨锁买肉吃。

很快,杨锁找到了自己最喜欢的肉菜——鸡腿。杨锁对鸡腿的热爱非同一般,在杨锁的要求下,鸡腿,成为了杨家饭桌上的必备菜品。由于被父母一直好吃好喝地养着,当时的杨锁还看不上村里制作的鸡腿。为了满足杨锁的愿望,乡里的菜市场,成了杨父每天都会去的地方。

就这样,三四岁的杨锁的体重上涨飞快,已经不是杨母能够抱得动的了,正当街坊邻居们想着,终于能看见杨锁走路时,杨母的一番操作,将他们吓了一跳。

在杨母看来,儿子就是家里的“金疙瘩”,尽管抱不动了她也不愿意儿子下地走路。正当杨母一筹莫展时,她看见了角落里的竹筐和竹竿。

对了!没办法抱着,还可以挑着!

于是,从那天起,朱堂乡出现了一道奇怪的“风景线”。每当大家出门准备下地时,总能看见杨家夫妻挑着自己的儿子向田地走去。

此时的杨锁还保留些许对新鲜事物的好奇以及对父母的关心。不止一次有街坊邻居看见,在杨家夫妻务农的田边,那个坐在田埂上的小男孩经常跳下去想要帮助父母,但是都被他们拦下了。

用杨父杨母的话来说,就是杨锁是家里的宝贝疙瘩,怎么能下地干活呢?此时,杨家夫妻对于儿子的疼爱已经变质,这不再是疼爱,而是无规则的溺爱。

在这样的溺爱下,到了杨锁五六岁时,那个曾经白白胖胖,人见人爱的小男孩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自命不凡,唯我独尊的自私鬼。

曾经的杨锁白胖可爱,在村子里也有着三俩好友。杨父杨母观察发现,杨锁在与朋友玩耍时,聪明伶俐,反应快速。这更加坚定了养父杨母认为自家儿子以后有大造化的想法,开始向儿子灌输“你是天才”、“你是贵人”等荒谬的想法。

渐渐地,在这样的潜移默化下,开始明事理的杨锁认为,自己就是父母所说的有大造化之人,看不起与他一同长大的孩子们。

一次,杨父杨母给杨锁买了一个猪油馍。他们将猪油馍掰碎,让不远处正在和小朋友们玩耍的杨锁来吃。

猪油馍的主要成分就是猪油和面粉,在那个普通人家难得吃肉的年代,在孩子们眼里是十分奢侈的零食。但是杨锁不一样,吃惯了鸡腿的杨锁并不喜欢猪油的油腻,他将父母喂进嘴里的猪油馍吐了出来。

正当杨锁想要转头与小朋友们玩耍时,看见小伙伴们目不转睛地盯着自己不喜欢的那个猪油馍,一股得意从杨锁心里升起,他不仅没有将不要的猪油馍和小伙伴们分享,还将那个小伙伴们梦寐以求的猪油馍狠狠地踩进地里,全然不顾父母对猪油馍的心疼。

从那以后,村子里的小孩子们再也不和杨锁来往了。

进入人生新阶段,不合群初显

很快,杨锁就到了上学的年纪,杨父杨母兴高采烈地将杨锁送进当地的一所小学。在他们脑海里,依然清晰地记得,那个在一众小朋友之中聪明伶俐,分外突出的杨锁。杨父杨母坚信,进了学校,杨锁一定还是最聪慧的那个!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尽管杨锁确实是聪明伶俐,但是他不肯学习,上课从来不听、随心所欲地在课堂上影响其他的孩子、并且从不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老师们也曾劝过杨锁,知识是要学的,哪怕再聪明的人,不学习,也是没用的。但是,杨锁根本听不进老师说的话,在他的心中,他就是天才、贵人,是有大造化的存在!无奈之下,老师们只好联系了杨锁的父母,告知他们杨锁在学校的表现情况,希望能将杨锁纠正过来。

但是,杨父杨母的回答让老师们目瞪口呆,他们说,杨锁天生聪明,交给学校就是学校的责任,杨锁那么聪明,写作业累坏了怎么办?

老师们终于找到了杨锁随所欲为的原因,再也不给杨锁布置作业了。没有作业,是杨锁父母的选择,但是在杨锁看来,这何尝不是因为老师们害怕他?

杨锁沾沾自喜的同时,更加无法无天的在课堂上胡闹。一位老师实在忍无可忍骂了杨锁一句,他便在课堂里撒泼打滚地哭闹,好不容易安慰下杨锁,第二天,那位老师就遭到了杨父杨母的上门投诉。

自此,再也没有老师愿意管教杨锁。学校将杨锁安排在了教室的小角落,得知此事的杨父杨母也并不在意,在他们看来,自家儿子足够聪明,坐在哪里,都是一样的。不仅如此,杨父杨母还替杨锁准备了一个大大的书包,只是这个书包里装着的,不是学习用品,而是各种各样的零食。

就这样,杨锁浑浑噩噩地度过了自己的小学时光。与其他的孩子不同,小学毕业的杨锁不愿意升入初中,而杨父杨母对杨锁的要求狠不下心拒绝,于是,杨锁放弃了学业,成为了一个休学在家的“无学游民”。

从那以后,杨锁便很少出现在村民眼中,正当大家以为,杨锁是因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没脸出现在大众眼前时,一次聚会,惊呆了所有的人。

那是杨氏宗族的一次家庭聚会,杨氏宗族的子弟相聚一堂,本是一件大喜事,可是,杨锁感受不到在场的杨家子弟的欢喜。在父母的溺爱下,此时的杨锁,已经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利己主义者。

于是,当宴会开席,杨锁看见桌上没有自己每餐必吃的鸡腿时,顿时不乐意了。他不顾场合地哭闹,无论父母怎么劝都不为动,欢喜的气氛被打破,尴尬弥漫在当场。正当众人以为杨父杨母要教训杨锁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杨父竟然赶去镇上买了鸡腿回来!

看见鸡腿的杨锁终于停止了哭泣,一口一口吃着杨父杨母喂的饭。

这次宴会后,朱堂乡的众人终于明白,杨锁蜗居在家,哪里是没脸见人,分明是懒得出门!一个12岁还让父母喂饭的健全孩子,不是因为懒,还能是什么呢?

突发变故,超出想象

到了杨锁13岁这年,一场悄然无息的变故,改变了杨家的命运。

1999年,杨锁13岁时,平时身体康健的杨父突然觉得腹痛难忍,到医院检查,结果显示杨父患上了肝癌,此时已经是晚期。

对于这个由杨父撑起来的小家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为了治好杨父,杨母拿出了家里所有的积蓄。但是,杨父确诊肝癌的时间内太晚了,已经是病入膏肓,投入的钱财也只换来了杨父几个月的时间。

几个月后,杨父去世了,令杨母震惊的是,他们捧在手心里长大的儿子,只在父亲下葬那天掉了几滴眼泪,之后就像往常一样,吃吃喝喝,仿佛过世的是一个陌生人!

杨母此时反应过来,第一次对自己的教育方式产生了怀疑,宠爱儿子,真的是错的吗?

但是,生活显然不允许杨母思考那么多,给杨父看病已经花光了家里的积蓄,此时的儿子又是个花钱大手大脚的,杨父刚过世,杨母就投入了高强度的工作中。

杨母白天在镇上做工,晚上回村耕地,结束一切回家后,还要伺候儿子洗漱,整理被儿子弄乱的家,休息一会,又赶去镇上工作。

循环往复,终于,杨母积劳成疾,倒在了田里。

杨母再次醒来时,已经被好心的村民送回了家,此时的杨母虚弱的躺在床上,身上的衣服沾满了泥点,没有水喝,没有饭吃,身边只有一个在玩玩具的儿子。

此时的杨锁,见母亲醒来,便让母亲给自己烧水喝、煮饭吃。这让虚弱的杨母陷入的绝望的深渊。她拖着病体烧好水,煮好饭,对着狼吞虎咽的儿子说:“儿子啊,家里的地需要你去看看,别再玩了好吗?”

令杨母没想到的是,杨锁竟然不同意!几个月的委屈、辛苦在这一刻爆发,杨母第一次骂了杨锁。却不曾想,杨锁见一直百依百顺的母亲骂了自己,竟恼羞成怒对杨母动手!

此时的杨锁已经是一个170米高的青年,杨母根本没有还手之力,很快被杨锁打趴在了地上。杨母倒在地上绝望地哭泣,杨锁这一出手,可算是打破了杨母多年来的幻想。

什么天才富贵、什么聪明过人,在此时都化作了虚无,留给杨母的,只有满肚子的悔恨。

第二天,为了生活,杨母再一次开始了之前的工作。白天打工,晚上务农,最后积劳成疾,永远地倒下了。

无可救药的懒汉

杨母的死,给杨锁带来的情感冲击和杨父一样,仅仅一天,杨锁便不再感伤。杨母死后,留下了一笔积蓄,杨锁拿着这笔积蓄,过着和从前一般的潇洒生活。可是没多久,那笔积蓄就被杨锁花光了。

杨锁花光了母亲留下来的钱后,一度过上了乞丐般的乞讨生活,直到他身无分文的状态被他的堂哥们知晓。

杨氏宗族是一个大家族,杨氏子弟很多,杨锁这一支,除了他以外,还有8个兄弟。知道杨锁的情况后,8个堂兄先后收留了杨锁,但是,杨锁身上的陋习太多了,喂饭、目中无人、自私,于是一段时间过后,没有人再敢收留杨锁。

这时,一位名叫杨德玉的堂兄站了出来。这名堂兄是8个堂兄中过得最好的,是一个包工头,他给杨锁留下了最后一条路,那就是——在工地上打工。

杨德玉想,毕竟是兄弟,哪怕他再偷奸耍滑,只要他肯干活,自己就会给他一口饭吃。但是,杨锁的所作所为让杨德玉大跌眼镜。

杨锁一到工地,就找了一个阴凉的地方睡下,从不理会杨德玉安排的任何工作。不仅如此,他还会在阴凉地叫苦叫累,引起了众怒。杨德玉力排众议,保下了好吃懒做的杨锁,但是令杨德玉没想到的是,第二天,杨锁竟然偷偷地跑回家了。

对此,杨德玉真正认识到这个堂弟的无可救药,终于放弃了杨锁。

回到村里的杨锁依旧是无所事事,为了保证村里的风貌,好心的村干部为杨锁安排了一个看大门的工作。但是,好吃懒做的杨锁很快就被辞退了。

这次辞退之后,杨锁的名声在这一片传开,没有任何人愿意聘用杨锁,而杨锁也自暴自弃的开启了自己的乞丐生涯。

他开始在村子里挨家挨户的要饭,可这终究不是长久之计。日子一长,没有村民愿意搭理杨锁,于是,他开始对自己的家下手。

先是锅碗瓢盆、再到家具电视,最后是床铺,只要是能卖的,杨锁通通卖掉了。换来的钱,全部被杨锁用于吃喝玩乐,直到花光了变卖家具的所有钱,杨锁才发现,此时的自己,真的什么也没有了。

即便如此,杨锁也没有生出要自己努力赚钱的想法,反而是蜗居在家中,混吃等死。时间一长,当人们再次见到杨锁时,那时的杨锁,用乞丐来形容,都会有点过。

长时间不洗澡,让杨锁身上充满了臭气,虱子在他的头上安家,在他睡觉的角落的旁边,就是他用手挖出来的简易茅坑。苍蝇、蚊子、虱子、蟑螂成为了杨锁的邻居,即便是这样,他还是没有迈出房门一步,仿佛是被钉在那个角落一般,一动不动。

自食恶果的懒汉

2009年冬天,正在家里举办宴会的杨德玉突然想起了自己的那个堂弟,出于同情,他打上一些热乎的饭菜,打算送给杨锁。

不曾想,打开杨锁家的门,一股臭气铺面而来,杨德玉朝里望去,此时杨锁的家,可以用空壳来形容。

杨锁在不远处躺着,他的身前是用屋子里的横梁烧起来的篝火,杨德玉喊了几声,发现杨锁没有动静,走近一看才发现,此时的杨锁,早已经死去。

根据法医的检验报告显示,杨锁,是在长期饥饿、寒冷的状态下饿死的。

杨锁的死讯在朱堂乡传开,但是没有任何人为此感到悲伤,就如同杨锁对自己父母的死亡一般,仅仅一天,就被众人忘记。

杨锁给我们的教训

结合杨锁的事情,我们不难发现,像杨锁一样被宠坏的孩子是层出不穷,并且在这些熊孩子的身后,一般都有无理取闹的家长撑腰。

对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疼爱孩子可以,但是溺爱孩子是万万不能的。孩子们本是一张白纸,在好的引导下,有成为绝世名画的可能;但是在坏的引导下,连成为一副画,都不是易事。

杨锁就是一个最大的警钟,惟愿这第一懒汉,是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

参考资料:

【1】百度百科 杨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8

标签:信阳市   老农   鸡腿   花光   堂兄   宗族   猪油   河南   街坊   溺爱   懒人   积蓄   家中   家里   儿子   母亲   父母   孩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