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男人,最烧钱的爱好或兴趣是什么?

1、穷玩车富玩表;

2、摄影穷三代,单反毁一生;

3、闲怕钓鱼无暇吃,忙时赶紧撒一网;

4、提笼架鸟斗蛐蛐,熬鹰放狗打秋围;

5、吃喝嫖赌抽,坑蒙拐骗偷;

6、打骂犟顶横,馋懒奸滑蹭;

7、一入文玩深似海,从此钱包是路人;

8、游戏、追星加打怪,管你钱包有没有;

9、手办、乐高加球鞋,钱包管你叫大爷;

10、

我把男人可能有的坏毛病总结一下,无非就上面几种。

要说最烧钱:吸毒、赌博、泡妞、炒股、打牌、喝酒、抽烟……

如果你上面的全占,恭喜你没白活一回。

排第一的,如果碰到吸毒的,赶紧跟他划清界限,这人废了。都不是钱的问题,主观意识根本控制不了,要命呀!

除了这个其他都有回旋余地,花多少钱就看瘾多大了。

第二要命的是赌:一掷千金浑是胆.家无四壁不知贫。如果你碰到好赌的人,能散尽快。这毛病改不了。

第三是酒瘾:我不知道你们见过酒精中毒的人吗,血管里流淌的都是酒。整天晕晕乎乎的,离了酒活不了。不到中毒的状态没什么大事。

其他的爱好都没什么大不了的了。




在以前人们都说,假如一个男人在“吃、喝、嫖、赌”方面,染上一个就足以败家,现在看来,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吃、喝方面已经花不了多少钱,但嫖和赌却是一个无底洞,如果男人沾上一项,就足以使其倾家荡产,下面我给大家讲两个真实的事例:

一个是,在很早以前我认识的一个朋友,当年他是从做铁矿石生意开始,后又扩展到物资贸易、工程施工和餐饮,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时,他每个月就能赚到十几万块钱。随着事业的迅速扩展和应酬的增多,他渐渐染上了嫖的习惯,起初是在应酬时找陪酒小姐,后来是专门打听到哪里有漂亮的女人就去哪里嫖。当时这个朋友三十二三岁,孩子已经上小学了,老婆在他的餐饮店里做管理,对他这些毛病也曾苦口婆心地劝导过,但他只是做为耳旁风,老婆也没有时间盯着他,只好由他去作。

到后来他从找小姐到追有“品位”的女人,碰到称心的还会包养一段时间。他不仅风流成性,而且出手大方,深受风尘女子的青睐,有时候身边会有十几个女人围着他转。俗话说,玩物丧志,他沉迷女色,生意过问的越来越少,大好的生意越来越不景气,他的媳妇开始觉得事态严重,请自家的族人、长辈劝说他,让自己的兄弟监督他,结果到了一九九九年的时候,这个老伙计把公司的所有钱归拢到自己的银行卡上,带着一个漂亮的女人走了……。

他在南方的一个城市混了十几年,打过工、做过买卖、当过包工头,但一直没有闯出像样的路子,到了第五个年头,那个漂亮的女人又攀上了新的高枝,毫不留情地弃他而去,他手头的余钱越来越少,又无脸回来,只好打工度日……。到了二零一四年的时候,他得了一场大病,实在熬不住了,给他的弟弟打了一个电话,家里人才把他接了回来……。在去年的时候我还见过他一面,现在已经快六十岁的人了,在一家企业做保安守夜,媳妇已经离开了他,儿子也不认他,现在由他一个人靠着微薄的收入艰难度日……。

再说一个赌的例子。我的一个远房表亲家住城郊,一九八五年的时候,承包了村里三百多亩地种苗木,到了第八年的时候每年都能有十几万的收入,虽然忙碌,日子一直过得不错,到了二零一二年,城市建设征地占了他的苗圃,得到补偿款八百多万元,从此过上了有钱有闲的快活日子。

这位表亲有个儿子,年龄三十多岁,开出租车维生,有事没事好与朋友们打个牌、吹个牛,时间长了就开始耍钱,起初是几块、几十块和朋友耍,家里有钱了,就去茶馆、棋牌室去耍,钱数也从几十到几百、几千、上万,最多的一晚输了十几万。

儿子耍钱肯定是不会告诉家里人的,一开始有输有赢,到后来越输越多,就开始到处借钱翻本,结果是窟窿越捅越大,车和房子也押了出去,当欠到人家二百多万的时候,再也没有人肯借钱给他了,要帐的也涌上门来。这时候,他的家里人才知道他欠了这么多的钱。他爹本来已经看好了一套别墅,首付百十万,算计着五百多万能住进去,剩余的钱自己养老也勉强够了。知道儿子捅了这么大的窟窿,只好把别墅转了出去,为儿子还完帐、赎回房子和车子,自己勉强买了一套百十多平的楼房养老。这件事让他伤透了心,在亲戚和族人的见证下,和儿子彻底理清了关系:除了那辆出租车归儿子外,其他财产与儿子没有任何关系,老两口也不用儿子赡养。现在他的儿子还在开他的出租车,儿媳没有固定工作,带着一儿一女,一家四口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人们说:嫖是无底洞,赌是博小命。以上两个例子,只不过是现实生活中嫖、赌事例中的小打小闹,历史上狂嫖滥赌的例子比比皆是,有皇帝好色丢掉江山的,有草民嗜赌丢掉性命的,所以,嫖和赌是男人最耗财、最败家的不良嗜好,劝大家切记戒之!




本人女,我先生没其他爱好,就喜欢跑步。因为他解释为从小身体不好,一方面为了锻炼身体健康,才能更好地更好,另一方面工作压力太大,总要去调节自己。撸铁什么的他也尝试过,但是可能觉得相比练得块头大来说,有个健康内在身体更为重要。他是四五年前接触到跑步这个运动,但是如果你觉得的他仅仅就是自己跑跑那就错了,有个全民运动叫做马拉松,所有的参赛选手都要根据报名然后抽签决定能不能去跑步,所以对于他们跑马的人来说,时间有多重要。之前的我曾给他算过一笔账目,他跑步每年跑鞋就要其他三四双,才能跟上他的跑量,因为一双鞋是有寿命,有的鞋三百公里就到头了,有的六百公里也就没有价值了。稍微好点的跑鞋一千左右,一年的耗费就是四千。其余的跑步装备夏天的衣服短裤,冬天的衣服短裤手套帽子,这就已经算不过来了,林林总总加上买装备的费用几乎都要小一万。如果马拉松中签那么来回的费用以及吃喝住行都要自己去花费的,一场外地的马拉松费用三千到两万多不等,为什么还有两万的,因为国外也会有马拉松比赛,对于他们来说被邀请去那是一种荣幸,当然没人会拒绝这么好的一次锻炼机会。所以在我们家基本会出现的情况就是,我会质问他,为什么又要买鞋买衣服。当然跟抽烟喝酒比起来,这个爱好自然是好的。跟喜欢车表比起来这也不算什么大事。但是只能说我头一次知道健康的运动,也是会有高消费的产生。




钓鱼!钓鱼!钓鱼!舟钓路亚,必须说三遍才解气啊。

我老公十几岁就迷上钓鱼了,在他钓鱼的圈子里可算得上是名副其实的老前辈,怎么说呢?他钓鱼的水平不怎么样,当“空军”是家常便饭,但每逢周末肯定是早早的出门钓鱼去了,最可气的是有时候大年初一只能在河边才能找到他。

老家伙没退休之前还比较收敛,从来不会因为自己的爱好耽误工作,那时候钓鱼的成本不高,鱼杆是自己亲手做的,有事没事就到挖蚯蚓,记得自打换了玻璃钢鱼竿以后,他就开始捣鼓装备了,89年花一万多买了一辆本田CG125摩托车,从此算是和那个凤凰28自行车拜拜喽!那会我们还年轻,周末一家三口骑着摩托车郊游、走亲戚还挺拉风,家里永远都有吃不完的鱼,隔三差五地还给孩子外公送鱼送虾,我常常这么想,男人总得有些自己的爱好,他不抽烟不喝酒不打麻将,总比那些成天泡在舞厅,通宵达旦的打麻将要强多了。花小钱添置一些装备咱们家也能承受,用他的话来讲这些年吃鱼都吃回来了。

2010他单位的效益不好,老公也基本上步入了半退休状态,这下可有了大把的时间,他也就是从那一年开始玩路亚的,这下一发而不可收拾,直到半年后我才知道,玩路亚钓鱼只图玩,讲究的是钓鱼技术和保护生态,吃的喝的满满带去,深更半夜空着手回来,没有鱼获,就算钓着鱼了也不带回家,美其名曰“放流”。

一个男人,最烧钱的爱好或兴趣是什么?我认为是钓鱼,更确切一点来讲就是“舟钓路亚”。到现在为止快十年了,我老公的退休工资基本上都花在了这个爱好上。从玩路亚开始,先是把摩托车换了一台越野车,一年360天,不是在钓鱼就是在找标点的路上,刚开始总以为路亚装备是一次性投入,可经不住常常升级换代,从小的来说吧,他有三个大箱子装鱼线和路亚饵,各种尼龙线,碳线,PE线估计能绕地球小半圈,路亚饵更是数过来, 什么亮片、软饵、VIB、米诺、铅笔、小胖子,应有尽有,一个从十几块到几百块不等,只要有好的出来,就算不吃不喝也要买,路亚竿和渔轮那可是面子工程,头几年用的早就淘汰了,现在出门至少带三四套竿,便宜的一两千块钱,贵的好像都在6千块以上,可每次问他都说不贵,几十块钱买的。最近又和钓友俩人一起合伙买了一条路亚商务艇,问多少钱说是二手的,我看老家伙可能是玩疯了。

很多人常说:“台钓毁一生,路亚穷三代”, 我看一点也不假,玩路亚用在装备上钱看的见摸得着,最可恨的是有些钱用得莫名其妙,这些男人可以一年四季都在路上,用他们的话来讲就是“英雄不问出处、路亚不问标点”,当“打龟”已成常态时还是那么兴趣盎然,我们家500公里半径的水库,他有六张年票, 每年的省级、国家级路亚赛事是每场必到,运气好的年份也参赛过,最好成绩据说进了前五十名,其它都自费给别人捧场,我想说的是老家伙钓了几十年的鱼,脸皮越钓越厚,人越钓越穷了。




老家的赵先生,为了爱好不但花光了所有,最后还把命都搭上了!

老赵是以前镇上种子站站长,他的父亲是当地小有名气的草医。现在的年轻人大多不知道,除了中医和西医,其实还有一种行医的人,被老百姓称为草医。

草医最大的特点就是给人看病用的草药都是自己采来的,很少开药方,以单味药为主,配药不多。

在旧社会,草医大多没有什么文化,有些甚至大字不识一个。他们通过家传或师授,凭着长期积累的经验,给贫苦的百姓看病抓药,赚点微薄的收入用来养家糊口。

老赵从小在父亲的影响下对草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长期的耳濡目染,老赵在年轻的时候就能分辨出很多中草药,熟悉药性,掌握了许多草药的炮制工艺。更重要的是在父亲不在家的时候可以独自给上门求助的患者看病抓药了。

老赵中专毕业后一直都在种子站工作,勤勤恳恳干了一辈子。工作之余还常常帮着老父亲上山采药,晒药,制药。

在老赵的父亲去世以后还有很多周边的老百姓上门来寻医问药。都是乡邻,不好拒之门外,老赵只好抽空给人看病。由于疗效好,收费很低,时间久了,老赵逐渐把父亲的口碑继承了下来,得到了乡亲的厚爱!

以前的乡亲们把教私塾的老学究和药铺的坐堂郎中都称为先生,以表示尊重。随着年龄的增长,更是对他医术医德的肯定,乡亲也把这个称呼用在了老赵的身上,就像称他父亲一样,称之为先生。

退休后的赵先生一下子有了充足的时间,为了自己的爱好,也为了回报乡亲的支持与厚爱,先生在家专门开了个门诊,一心为乡亲服务。

因为名气大来看病的人太多,这下子热闹了。不仅是附近的村民还有外乡的,甚至有外省的人也慕名而来。一时间,通往先生家的路上人来人往,络绎不绝。

树大招风,没多长时间就有人举报了。卫生局的人来检查,先生拿不出行医资格证。没商量,直接封了,还要罚款。

其实先生不缺钱,自己有退休工资,儿女也都在城里安家落户了。先生干这个一是为了方便乡亲,二是对他行医采药一辈子的老父亲一种怀念与继承,三是喜爱,发自内心的喜爱,每每看到病人在他这里得到及时救治,祛除了病痛,先生内心的那份喜悦与满足往往是常人无法体会的!

门诊被查封以后,先生的儿女要把他接去城里,可周围的乡亲很是不舍,纷纷前来挽留先生。

没有丝毫犹豫,先生决定留下来继续为乡亲服务,而且是免费服务,不收任何费用,所有药材都是免费!

这样一来,先生给乡亲看病抓药的性质就变了。不收财物就谈不上经营,纯粹是服务百姓。

一段日子下来,乡亲得了实惠可苦了先生了,因为有些药材本地不产,只有到药铺去买。他那点退休工资常常入不敷出,有时实在没办法了,先生就会出去几日,到外地采药。

看似偶然的一次事件,经过再三考虑之后,先生做出了改变自己命运的一个决定!

有位老太太胸闷几日,喘不过气来,找到先生。以多年的经验,先生很快就判断出了症结所在。无奈家中无药可用,只好让老太太的家人自行买药。自从免费看病以来,这也是时常发生的情况,病人也没话说。

让先生没想到的是,老太太服药几副仍无好转的迹象。先生闻听有点坐不住了,自己的名誉事小,老人的身体事大。

先生即刻动身,一个人上了龙盘山。

服下先生亲自挖来的草药,老太太没几天功夫就恢复如常,激动的拄着拐杖一步一摇颤巍巍地登门给先生道谢来了。

一样的药材,不一样的产地,药效大不相同,这样的结果让先生始料未及。后来才明白,现在药铺出售的药材有野生的,有人工栽培的,也有年数不够的,更有甚者,还有以次充好的!

先生考虑再三做出了一个决定,出去采药,采回来可用也可以在龙盘山上种植。

说干就干,先生出发了。近在皖浙赣,远到云贵川。几年来,说不清先生到过多少地方,多少高山低谷留下了这位精瘦老人的足迹。

少则几日,多则十天半个月,每一次归来都是扛着大包小包的先生总是满满的收获。

那些挖来的药材除了留给乡亲看病,有的会被先生种植在龙盘山上。按照它们的习性和特点,种在合适的位置,该朝阳的朝阳,该背阴的背阴。

那几年,附近的乡亲总能看见一个瘦的干巴巴的老人背着布袋,扛着镐头铁锹,吃力地爬山下山,这个老头就是赵先生。

站在山上,望着周围亲手栽下的各种药材,先生开心的像个孩子似的,有时还会对着空荡的山谷唱上几句小调,这时的先生是满足的,是幸福的!

一生跋山涉水无数的先生怎么也没想到,翻山越岭从来有惊无险的他会有一天倒在龙盘山下,那个从小到大爬过无数次再熟悉不过的龙盘山!

那是一个夏天的傍晚,村里有个孩子在田里割草被毒舌咬了。家人急匆匆地把孩子送到先生家里,情况危机。巧的是家里没药了,怎么办?当时的乡镇卫生院也不具备这个条件,况且路子太远!

上山!简单处理下孩子的伤口,先生拿起镐头就上了山。终究年龄不饶人,刚到山脚就气喘吁吁的先生咬牙坚持着!随行的孩子家人一把背起了先生,几个年轻人轮流背着上了山。

采了药下山,一刻都没停。快到山脚了,先生望着年轻人湿透了的后背执意要下来。马上就到平地了,应该没什么问题,年轻人把先生放了下来。

谁料想,这一放不要紧,先生一脚没站稳一个踉跄连人带药摔下了山坡。滚下去几步远的先生被一块大石头挡了下来,头部着地。

可把几个年轻人吓坏了,连滚带爬的上前抱起先生。先生慢慢地摆了摆手,微笑着:“没事,快回去,孩子在家等着呢!”

敷了药,孩子没事了。先生坚称自己没事,谢绝了孩子家人要把他送医院看看的请求。

一点征兆都没有,晚上刚上了床躺下来的先生感觉不对劲,一张嘴想喊老伴,可没等喊出来一口鲜血喷了出来!

后来卫生院的医生看着已经咽了气的先生说是脑出血,早点送来就好了!

先生走了,七十三岁,平静地走了!

乡亲们把先生安葬在龙盘山上,最高的地方,一个背风向阳的地方!

每年清明,乡亲们都会登上龙盘山,来到先生的墓地,虔诚地祭拜先生!人群中还有当年那个被先生救下的孩子!

先生为了自己的爱好花光了所有,金钱,时间和精力,甚至生命!与其说是爱好,不如说是情怀!对父老乡亲的深情厚谊,对家乡亲人的深深眷恋,对生于斯长于斯厚重土地的情怀!拳拳赤子之心的浓浓情怀!

望着漫山遍野的药材,五颜六色的身姿随风舞动,先生教给孩子们唱的采药歌又在乡亲们的耳边响起:

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六月当柴烧。

春采防风秋采蒿,独活开花质量高。

秋冬采果满山红,立夏玄胡找不到。

知母不净毛,吞下一把刀,

吞呀吞下一把刀…………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3

标签:花光   镐头   药铺   马拉松   乡亲   草药   老太太   药材   家里   儿子   父亲   兴趣   装备   孩子   时间   男人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