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孩子发脾气的时候,家长的第一句话很重要?

孩子发脾气,家长第一句话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说第一句话的语气和语调。


孩子发脾气本质来说,是一次育儿机会,家长能引导得好,孩子就能很快平息情绪,下次可以更好的表达情绪。


反之如果家长采取吼骂,命令的方式,后果则两败俱伤,家长生气,孩子受伤。


比如同样说“安静一点”,如果家长是平和的语气说,孩子也容易平静。


如果是命令式,那孩子则可能变本加厉,或者因为害怕权威而选择停止发脾气。


经常控制不住脾气吼叫孩子的家长,会形成行为依赖,因为宣泄情绪是人的本能,不需要思考的潜意识的反应,长久就会伤害亲子关系。


所以作为家长,我们要且行且反思,活到老学到老,争取做一个60分的父母。




孩子哭闹发脾气的时候,父母的第一句话通常是:“安静,不许哭。”父母不愿意看到孩子哭,一方面,是不想看到孩子伤心难过;另一方面,父母觉得哭泣是软弱无能的表现。



人有积极情绪和负面情绪,情绪没有好坏之分,都是我们的内心感受。哭和笑都是情绪表达的一种方式,哭泣是一直很健康的行为。从孩子出生到整个人生中,哭都起着积极的作用。

· 婴儿哭泣,是他们与父母唯一的沟通语言

· 幼儿哭泣,是他们还没掌握足够的语言与父母沟通

· 儿童哭泣,是宣泄情绪最快的一种方式



孩子哭泣之后,理智脑才会接替情绪脑,和父母沟通寻求帮助。所以孩子哭闹发脾气的时候,父母的第一句话很重要,我们应该让孩子知道,哭泣是一种正常的情绪表达行为,他们的情绪我们已经感受到了,并且会给他们支持和帮助。


孩子哭泣的时候,父母要仔细观察孩子此时的感受。如果父母第一句话,就能说出孩子此时的感受,即使父母没有帮助孩子,解决任何问题,孩子知道自己被父母理解,自己的情绪被父母认同,孩子内心的不好体验,就会变淡许多。



比如“气球飞走,你很伤心对吗?”仅仅是描述孩子心情的话,和妈妈的一个拥抱。对于手中气球飞走的孩子,也能很快释怀,开心地跑去和其他小朋友玩,而不会倒地大哭,缠着妈妈把飞走的气球追回来。


2岁前的宝宝,还不能用语言表达,在生气哭闹的时候,父母能够采用情绪引导法,第一句话就描述孩子的心情,效果会更好。


当一个2岁前的宝宝,因为刚才叠高的积木倒了,孩子会生气,但还不会用语言向父母表达。孩子可能就会哭闹发脾气,拍打自己的脑袋,抓起积木扔掉。因为孩子还不知道,除了这些本能的行为,他还能用什么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



一、仔细观察孩子情绪

孩子的内心感受,会毫不掩饰地表现在行为上,父母细心观察很容易判断,孩子所处的情绪状态。


只观察不阻止,允许孩子有负面情绪。孩子的好情绪和负面情绪,如同打包出售的商品,无法让父母挑选自己喜欢的,父母不要因为孩子的负面情绪,而激动生气。



二、描述孩子情绪

用准确表示情绪的词汇,描述孩子的情绪。“你叠得积木倒了,你现在很生气,对吗?”经常用情绪词汇,描述孩子的情绪状态,可以帮助孩子,把他的情绪感受,与具体的词汇建立对应关系,孩子能更容易学习情绪词汇。


允许孩子哭泣,哭泣是孩子生气、伤心等负面情绪,本能表达的方式,有助于孩子的情绪恢复。父母只需要让孩子知道,除了用本能的方式表达情绪,用语言表达情绪是更好的方式。



三、共情孩子情绪

语言描述完孩子的情绪感受,不要阻止孩子的情绪表达。语言温柔地回应孩子,就是要让孩子明白,他的情绪感受,父母已经明白了,而且理解他的情绪。“如果我的积木倒了,我也会很生气的。”


共情孩子的情绪,让孩子知道,父母同样有负面情绪,并且知道那是一种什么感受。倾听(允许孩子哭泣)是对孩子最好的安慰,倾听让父母与孩子之前的关系更加亲密,给孩子安全感,让孩子明白任何时候,父母这里都能得到支持与帮助。



四、引导孩子用语言表达情绪

情绪没有好坏之分,但情绪引起的行为有好有坏。不允许孩子哭闹,是堵住孩子情绪表达的通道,孩子可能屈服父母权威停止哭泣,或者反抗哭闹更厉害。


鼓励孩子用语言,或者其他更好的方式表达情绪,比起阻止孩子,更容易让孩子朝着父母希望的方向发展。比如“你生气的时候,可以对妈妈说,妈妈会帮助你的。”


我们应该引导孩子,用更好的方式,表达出自己的情绪感受。等孩子自己能说“妈妈,积木倒了,我很生气。”孩子的负面情绪,能用语言表达出来,并且寻求父母的帮助。孩子的情绪很快就会趋于平静,父母及时地回应孩子,并给予帮助。孩子挂着泪痕的脸蛋上,很快就有笑容。




大家好,我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我现在正在看孙女,孙女发脾气,哭闹,我看着她笑,告诉她哭沒用,虽便哭,不理她,她在哭我就走了。正管用,她看我真不理她,自然就不哭了。现在她想干啥不让她干,她就生气,她爸爸说她,你哭呀,她说,我奶奶说了,哭不管用,小孩要听话。真是这样,不知道我这个做法对不对,我的孙女真的听我的话,我就是不惯着她,让她知道对错。




“孩子发脾气”是困扰过很多家长的问题,跟孩子讲道理根本就不听,不理孩子的话他哭的更厉害,如果跟孩子妥协,又怕娇纵了孩子。

其实孩子发脾气很正常,这说明孩子的生理和心理都在正常发育。关键是家长的处理方式,这个很重要。

与其讲道理和压制,面对和接纳更重要

有一次和老公出去吃饭,邻桌做的是一家人,那家人有个4岁的男孩,孩子饭吃到一半的时候就不好好吃了,就想玩儿,他妈妈多说了几句,孩子就开始哭闹。

小男孩的妈妈对孩子说的第一句话是:“你这个孩子,怎么这么不讲道理。”这句话就是在告诉孩子,你是一个不讲道理的孩子,结果孩子哭的更厉害了。

然后爸爸对孩子说:“吃饭的时候就好好吃饭,吃完饭在玩儿。”孩子肯定不听啊。最后还是孩子被爸爸揍了一顿,才老实不哭了。

通过打骂的方式管孩子,当时问题是解决了,但实际上却是在孩子日后的行为埋下了隐患。

脑科学研究表明,人类的理智脑比情绪脑发育落后。6岁以前的孩子,更容易陷入情绪的绑架中,无法抽离。

在没有处理好孩子的情绪以前,他是没有能力用理智脑思考的。所以比起讲道理和压制,和孩子一起面对情绪,先接纳情绪,才是最重要的事。

“我知道”是缓解孩子发脾气的第一句

有一次去闺蜜家玩儿,她有一个5岁的女儿佳佳,我们在吃饭的时候,佳佳在茶几上堆积木,好像是积木塌了,孩子把积木一推就开始发脾气大哭。

闺蜜走过去赶紧安抚孩子的情绪,说的第一句话是:佳佳,妈妈知道你很难过,要是妈妈的积木塌了,妈妈也会跟你一样难过的。佳佳立马就止住了大哭,换成了小声委屈地抽泣。

帮助孩子确认自己的情绪,并借助同理心表示对孩子的接纳和理解。闺蜜就是用这一点安抚住了孩子。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说:“人最本质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

孩子发脾气的时候,与其说“别闹了”“别哭了”“你这样做是不对的”,不如换成“我知道你很难过”“你是不是很生气”“如果是我,也会像你一样难过的”这样的话管用。

一句“我知道”,能让孩子的潜意识浮出表面,意识到自己的情绪后,理智脑开始慢慢恢复工作。

当孩子的理智脑开始思考时,他的怒火就少了一半。这时,理性脑就和情绪脑就开始产生连接了。

“温柔的坚持”是培养孩子处理自我情绪的重要方法

孩子发脾气时,家长说的第一句话很重要:

一句“我知道”,胜过苦口婆心地讲道理;

一句“我也会”,胜过简单粗暴地压制;

一句“我懂你”,胜过千言万语地安慰。




孩子发脾气时,在非理性状态,家长第一句话很重要,是因为这句话可能让孩子的情绪和行为走向两个极端,还会影响亲子关系的走向。具体要从“同理心”和“共情”两个角度来理解。

同理心和共情是有区别的。同理心是理性的,也就是代入他人的处境,分析自己的在此场景中的感受与行为,以理解他人的行为。共情是感性的,即感受对方当下的情绪,理解与接纳对方当下的情绪表达,以及情绪背后的原因。

孩子发脾气是一种情绪的表达,表达的是愤怒与不满,这种情绪背后是某个需求未被满足。

一般来说,面对孩子的脾气,家长会有如下两种反应:

第一种情况,不接纳孩子的脾气。这种情况下,孩子的情绪是不被接纳的。也激起了家长的脾气,家长很愤怒的教训孩子“没事发什么脾气!会不会好好说话!”。

这个时候孩子可能会出现两种反应:①在权威下,孩子压抑了自己的情绪,脾气收敛了,不再做声;②孩子脾气更大,家长也更愤怒,到最后孩子还可能挨一顿打或者体罚,最后孩子妥协了,不再做声。

这种情况下,孩子的脾气看似没有了,其实只是被压抑,可能内心深处更加的愤怒。次数多了,孩子也就知道了,父母是不理解我的,我发脾气是没有用的,所以干脆不说,也拒绝交流。久而久之,可能与父母的隔阂越来越大,亲子关系变得紧张。面对孩子的各种问题,父母感觉有心无力,无法交流也无法提供帮助。

第二种情况,接纳孩子的情绪。并试着问“是因为某某原因,所以生气了对吗?”“你希望怎样呢?”,孩子的要求可能是合理也可能是不合理的。等完全理解了孩子的需求,再拒绝或者满足,但是要说明清楚原因。

这种情况下,既为孩子脾气找到了一个出口,又能借此规范孩子的行为。孩子知道父母是理解我接纳我的,我可以自由的表达我的情绪,亲子沟通会越来越顺畅,关系也会越来越好。

真实的生活场景中,会比以上两种情况更复杂。总的来说,当孩子发脾气时,恰当的方式是用“同理心”来分析与理解其情绪及背后的原因,但要用"共情"的语言来沟通。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3

标签:家长   孩子   积木   能用   负面   本能   词汇   理智   脾气   生气   情绪   父母   妈妈   语言   方式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