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农民起义都以失败告终,为什么朱元璋领导的起义能够胜利?

我们知道,朱元璋出身低微,早年的时候帮地主家放过牛,当过和尚、乞丐。可就是这样一个身份如此“卑微”的人,竟然能在元朝末年社会大动荡和群雄竞争激烈的角逐中,出类拔萃,一举推翻元朝的统治,建立起了大一统王朝——明朝。这其中究竟是何原因呢?结合前人的研究,笔者得出以下四个原因;

明太祖朱元璋画像

一、依附龙凤政权

朱元璋起兵之后以应天为中心,这一地理位置严格来说并没有那么好,因为西面有陈友谅、东面有张士诚、北面有韩林儿,不过也正是这样的地理位置,使得朱元璋很好的避开了元朝的主力。要知道,当时承担起与元朝主力部队作战的是韩林儿,也就是所谓的“龙凤政权”。虽然韩林儿最终兵败,不过他却耗尽了元朝的元气,这也才使得朱元璋在北伐的时候能够做到长驱直入,势如破竹。就像査继佐就曾说道:

“嗟乎!当日孤壁太平,以宋呼吸故坚,人知之矣。乃宋之疲元力,而预为明地者,人未之知也。不然,以毛贵、田丰、关先生、李武等大小数百战,一一而明身试之,即太祖自饶胜略,顾宁不百难且后时哉!”

通过査继佐所言我们不难得出,朱元璋在自己弱小之时依附龙凤政权实乃明智之举,此外,依附韩林儿的龙凤政权还有利于自己壮大自身实力的作用。因为在朱元璋攻打徽州的时候,徽州大儒朱升就给他提出了九字方针,即:“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也正是奉行这一九字方针,才使得朱元璋缩小了自己的目标,在群雄在称王最晚,避免自己成为众矢之的。

二、注重军队建设

朱元璋从南略定远开始,就不断收编地方武装力量,随着势力的不断壮大,朱元璋军队成员也变得越来越复杂。不过朱元璋和其他军阀不同的是,朱元璋每收编一支队伍之后,就会对其严加整顿,加强训练。朱元璋治军对纪律要求非常严格,其言道:

“尔众初非不多,一且为我所有,何也?盖将无纪律,士不素练故尔。今练习尔等,欲令知纪律也。宜共戮力,以建功业”。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朱元璋的军队并非是一群乌合之众,而是一支真正有纪律,有战斗力的正规军。这与元朝军队和各地割据武装力量相比,的确算是一支名副其实的正牌军队。当然了,朱元璋的部下也同样有很多人不识字,没有什么文化,但是他们对军队纪律却是了然于心的,就像胡大海就曾说过:“吾武人不知书,惟知三事而已:不杀人,不掠妇女,不焚毁庐舍”。所以由此可见,朱元璋对其军队的建设是非常之严格的。当然,这也是朱元璋的军队得到民众支持的原因所在。

三、非凡的军事才能和个人魅力

首先来说,所谓的军事才能主要表现在善于运用战争动员之手段。在每次开展战争之前,朱元璋都会对领兵的将领进行动员工作,其主要的事项就是要其明确目标、交代任务、说明步骤、鼓舞士气和声明纪律。当然,他也会解答将领们所提出的问题,统一认识。而这其中,发布檄文是朱元璋战争动员的另外一种方式。例如我们熟悉的讨伐张士诚所发布的《平周榜》,进攻元大都的时候发布的《谕中原檄》,用王天有先生的话来说就是,这些檄文都是“大手笔”。

檄文的发布往往具有一种先声夺人的气势,这不仅可以壮大自己队伍的士气,还可以促使敌军士气下沉。例如在《三国演义》里官渡之战前夕,袁绍命陈琳撰写《讨贼檄文》,所想达到的也正是这样的效果。而檄文本身就是要宣示战争的动因,以此表明自己是吊民伐罪的正义之师,从而获得更多的民众支持。其次便是战略思想上的独特之处。传统的兵法中所强调的是所谓的“远交近攻,攻弱避强”。但是朱元璋在对待劲敌张士诚和陈友谅的时候,则是从两人的实际出发,先战远处之敌,后攻弱小之师,结果就是,朱元璋在鄱阳湖大败陈友谅,后来又战胜了张士诚。

此外,朱元璋还善于利用矛盾,各个击破。比如朱元璋在征讨张士诚的时候,最担心的一点便是元朝军队南下,致使自己腹背受敌。为此,朱元璋不断利用元朝内部矛盾与扩廓帖木儿通好,从而致使张士诚处于孤立无援之境地,最后以失败告终。但这些都是军事才能的表现,对于朱元璋来说,最为重要的一点还是他的个人领导魅力的体现。

历史上依靠马上打天下的君主,其身边往往都会聚集一大批的能人异士,例如汉高祖刘邦就是如此。而朱元璋的成功自然也少不了这些人的帮助。但问题是,在元朝末年众多割据势力中,这些能人异士为何偏偏就会选择朱元璋呢?出身农民的朱元璋到底有什么过人的素质,能够吸引众多人才前来投靠呢?

在《明史》中记载了李善长的一段话说得很明确:

“秦乱,汉高起布衣,豁达大度,知人善任,不嗜杀人,五载成帝业。今元纲既紊,天下土崩瓦解。公濠产,距沛不远。山川王气,公当受之。法其所为,天下不足定也。”“

我们将朱元璋与刘邦进行简单的比较后,不难发现,这两位开国皇帝具有很多的相似之处。首先来说,这两人都出生于社会下层,且都没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平时也都是和一些三教九流打交道,不过这两人最终都能够招贤纳士,成就一番伟业。如果简单的从表面来看的话,李善长一直以来都标榜所谓山川帝王气之说,但是他也明确了刘邦在性格上的过人之处,并将其和朱元璋相提并论。

刘邦虽然有很多地痞习气,但为人却很大度,任人唯贤,赏罚分明,朱元璋与刘邦具有很多相似的性格特点。并且,朱元璋能够很好的做到知人善任,其手下都是一群有着真才实学之人。而相比之下同为起义军统帅的张士诚则不然,他虽然一直打着“招纳四方贤俊”的旗号,但真正使用的却是一些徒有虚名,贪图富贵之人。那些真正有着真才实学的人却只能是望而却步,最后只能投靠在朱元璋麾下。

所以这样说来,朱元璋之所以能够招揽如此多的贤才来为自己效忠,这与其自身的素质和人才政策是分不开的。

第四、重视经济建设

元朝末年的战争使得社会经济遭到了极其严重的破坏,致使农村劳动力大量缺乏,而这就直接导致了粮食供应严重不足,加上水利失修,破败景象随处可见。而各个割据势力之间的军事较量,实际上到最后也反映在了经济实力的较量之上。在一开始的时候,朱元璋率领大军出征时,军士概不支配粮饷,而是进入敌境之后从当地进行“捎粮”。这里我们解释一下,所谓“捎粮”,也叫“寨粮”,实际上就是由当地的百姓来缴纳粮草。

但这种筹集粮草的办法就是害民的,最关键的是不能支持长久的战争。在后来攻下集庆之后,朱元璋便推行了朱升的“广积粮”政策。到了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朱元璋便设立了营田司,除了负责修筑堤防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带领各地的戍守将士开荒屯田。同时,朱元璋还鼓励农民回到本乡,进行耕种。这些一系列的措施到后来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因此在至正二十年的时候,朱元璋就下令废除了“寨粮”。

到了吴元年的时候,朱元璋又下令设立了司农司,专门负责屯田事务的各项事宜。而这些也都是朱元璋比其他割据势力的高明之处。

总结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总结了朱元璋成功的四个基本原因。但其实,这不过仅仅只是简单概述而已,朱元璋成功的原因是多样的,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这里我们就不一一论述了。但是我们也必须承认,朱元璋除了以上的这些优点之外,其实他的缺点和局限性也是很多的。比如在其晚年对开国元勋的诛杀,制造的一系列惨案等等。但功过相比,朱元璋还能算得上是一代帝王的。




因为朱元璋团结了尽可能的起义力量,而且是因人而用,由以对老百姓秋亳无范。因为朱元璋知道人民就是天,天让兴必兴,天让亡必亡!只是时间长短而已。




古代农民起义而夺取天下的不是朱元璋一家,比他更早的还有汉朝的刘邦。

朱元璋的成功,是因为元朝的腐败,引发了全国性的农民起义。而朱元璋集团乘势而起,不仅军队强大,猛将如云;而且还拥用了一流谋士刘伯温等,虚心采纳朱升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战略,不急于求成,稳扎稳打。在和陈友谅、张士诚等强强对峙中,打赢了两大关键之战,最终脱颖而出,成为农民起义大赢家。最后,以"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北伐北元,实现了中国统一,建立了明朝。

朱元璋是从战场上一路打拼出来的,他善于带兵打仗,拥有一大批战将,勇不可挡。但朱元璋更重视儒士的作用,每到一地,就虚心听取当地名儒的建议,采纳好的安民措施。这些都收拢了民心,提高了威望。得民心者,得天下。

历史上好多起义军,在占据一个地方后,往往会忽视地方建设,成为一方豪强,渐渐从义军变为新贵和军阀。最后脱离百姓,高高在上。而最后不是被招安,就是被打散。

而朱元璋始终没有失去义军的本色,才能让他得到了广泛的支持,越打越强,这也是朱元璋最后取得成功的一大原因。










因为他知道弱势群体需要什么,就像伟大的毛主席一样




农民起义泛指没有指挥调度,朱元璋建立稳固领导机构实现蜕变!

第一阶段:事实上元朝末年只有“红巾军起义”是典型的农民起义,底层民众因修筑黄河在宗教的煽动下爆发起义,数百万民众没有物资储备和军事经验,甚至数十支起义军各自为政没有统一调度,起义者的目的是生存而不是有长远的目标。

元末割据

第二阶段:到朱元璋投靠郭子兴时,可以称为“起义军”但脱离农民起义的范畴,郭子兴等起义军首领从战争中汲取经验,逐步建立根据地以便长期供应军需,培养心腹将领强化对军权的掌控,起义军首领转变为想在元末乱世建立割据势力。

朱元璋

第三阶段: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等建立政权,尤其是雄才大略的陈友谅和朱元璋,旨在兼并对手扩充实力再驱逐蒙古势力完成统一,朱元璋战略上“高筑墙、广积粮”,战术上整肃军纪提升军备,麾下军队远胜蒙古较之盛唐也毫不逊色。

明朝军队

综述:朱元璋领导的明朝军队虽出自农民起义军却已经蜕变为正规军!

朱元璋出身贫苦,从1353年独立领军就确立以天下为己任的志向,构筑以朱元璋为核心、李善长、刘基、徐达、常遇春等辅佐的领导机构,至1367年攻灭割据浙东的方国珍政权止,朱元璋用14年的淬炼将农民起义军提升为正规军水平,剔除农民起义军涣散、无纪律、装备低劣等诸多痼疾,最终实现北伐胜利“驱逐鞑虏恢复中华”。

汉高祖刘邦与朱元璋经历相似,驾驭将领兼得民心,这就是胜利者的格局,像唐朝黄巢、宋朝方腊、明朝李自成等,旨在建立割据势力贪图享乐的阶段,能够短暂建立政权却注定被民众抛弃,必然走向内部分裂或被外部势力吞噬的道路,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3

标签:农民起义   至正   明朝   檄文   起义军   正规军   元朝   刘邦   将领   政权   民众   势力   军队   古代   原因   战争   领导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