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棍棒底下出孝子”这句话由来以久,据说最早是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提出来的,什么“孝子不生慈父之家”“强家无恶奴”“慈母有败子”。
“棍棒出孝子”虽然流传甚广,但讽刺的是没人去探询说这句话的依据是啥,这句话的语境是啥,说这话的人践行并受益于这句话了吗,如果啥啥不清楚,那听风就是雨岂不是盲听轻信吗?
去年我家队友因事回了趟老家,见到了联系甚少的亲姑姑,姑姑年龄60+,表弟年龄40+,母子在一间逼仄小房子里相依为命,队友说表弟木讷寡言,看样子已经不打算恋爱结婚了,就这么过一天算一天。
我问队友咋回事,队友说更多他也不清楚,只知道表弟从小被姑姑严厉管教,因为家族里有作奸犯科坐牢的亲戚,姑姑担心儿子跟着学坏,于是奉行“棍棒教育”,如姑姑所愿,表弟确实没学坏。
队友表弟的经历对应上了韩非子的理论,韩非子是“性本恶”的支持者,法家主张乱世用重典,韩非子的思想主张跟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密不可分,用现代话说,他生于乱世,主张公平秩序刑狱也是情理中事。
但修身齐家治天下复杂得多,不是一个固定模式全能搞定的,不管韩非子名气多大,他说的话也只能辩证地看,父母养孩子的初衷是啥,在家做孝子?还是做人有价值?父母啥都想要,棍棒教育能达成目的不?
人性是复杂多变的,“本善”或“本恶”的初始定义本身就很偏执,真正有益的教育始于接纳孩子本身,尊重孩子个性,引导孩子向上生长,把特性当缺陷施以打压,是为了方便控制,和教育没半毛钱关系。
教育是有门槛的,只有通过学习相关知识才能入门,最好的教育莫过于唤醒,唤醒孩子自我成长的力量,别说现代了,即便是古代和近代,哪个有成就的人是棍棒教育的结果,韩非子就那么一说,还是战国时期说的,随便听听得了,当成金科玉律还是别了,现代教育理念重视亲子关系,和孩子亲情深厚难道不香么。
对于我的孩子,我是舍不得打的,可能是女人本性的弱点吧。我认为孩子不能打,主要因为:时代不同了,以前一家有六七个孩子,现在都是独生子女或二孩,棍棒教育不适应于当代了;人们的观念发生变化了,以前是养儿防老,现在是孩子幸福就好;现在的社会压力比以前要大,孩子从小到达面临学业压力、升学压力、高考压力、就业压力、结婚压力、养娃压力,这一代的压力太大了,孩子健康平安就好。
“棍棒之下出孝子”这句话在今天早已不适应于现代教育的理念,因为经常对孩子打骂会对孩子心里产生巨大的阴影,造成孩子心理创伤,甚至让孩子颠覆自己的人生观,形成只有暴力才能解决问题的倾向,对一个孩子来说这是非常危险的认知,所以做为孩子的家长要理性科学的对孩子进行教育,不能莽撞使用暴力,让孩子感觉不到家庭的温暖,失去家庭的凝聚力。
作为真正的教育,体罚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如果某些人喜欢望文生义,甚至是断章取义……那就是另外一个故事了!总之就是,具体事件具体判断、分析。然后,再做出自己认可的“合理”选择或者抉择,才是理性的行为……[比心][作揖]
有人对暴力罪犯做过研究和调查,这些罪犯在1到10岁时均遭受过来自家庭的暴力体罚。
在对一组被判断为较易出现犯罪行为的孩子进行的持续性研究中发现:母亲慈爱,而父亲会体罚孩子,孩子犯罪的概率为36%;如果母亲暴力体罚孩子,父亲慈爱,孩子犯罪的概率为46%;如果父母双方都会暴力体罚孩子,那孩子犯罪的概率为70%。
对有过失行为的青少年的研究表明,无论男女,他们的家庭往往都使用过暴力体罚的管教方式。
虽然说,在“棍棒”下长大的孩子,不一定不“孝”,但一定不“敬重”父母。因为,给父母吃饱穿暖,这是标配,不值一提。但是对父母有没有耐心,对父母说话是不是和颜悦色,会不会尊重父母的想法,能不能够让父母安心,信不信任父母,心里在有没有父母,对父母有没有爱,这是另外一回事了,这个需要良好的亲子关系做支撑的。
但是体罚下长大的孩子,都没有体会过这些,如何让他给予给自己的父母呢?体罚本身也是导致亲子关系破裂的原因之一。
最让人难过的是,体罚下长大的孩子,会把他人对他的欺凌当作理所应当。
有一个男孩,他父母对他的教育方式就是一个字“打”。有一天,他在学校,被同学欺负,家人问他:“你怎么不还手呀?”这个男孩子说:“我爸爸妈妈都能打我,为什么我同学就不能打我?”如果你是这个孩子的父母,你听到这句话,心里不会难过吗?
孩子不听话,不是孩子的问题,是你们的关系出了问题。纠正行为前,先处理好关系。
看见孩子、看见自己,给孩子一个更好的原生家庭!
更新时间:2024-09-2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