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为什么不传位给老三?

九子夺嫡中,有人是陪跑的,有人纯粹就是凑数的,而三阿哥胤祉,完全属于后者。

康熙选储君,并不是唯年龄论的,他的选储心态,经历了唯嫡子论、唯利益论、唯形势论,但唯独没有以皇子的年龄大小作为一种标准,如果康熙是要挑年纪大的,那么大阿哥胤禔就是再合适不过了,而且大阿哥手段果决,完全不缺乏一个君主所需要的人格条件。

可大阿哥胤禔、二阿哥胤礽反而是康熙最早“踢”出局的两个儿子,康熙还在世时就已经开始囚禁了,所以年龄大,在康熙这里不是什么优势,反而是劣势。

所以三阿哥胤祉,并不存在这种年龄上的优势,而且也并不符合这三种“选储”论的某一种。

唯嫡子论,是每一个年轻皇帝都会有的心态,没有一个皇帝是不喜欢嫡子的,康熙二十岁的时候,拥有了胤礽这个嫡子,因为此前已经有嫡长子承祜早夭了,所以康熙对他很是小心翼翼,直到胤礽长到了一岁多的时候才册封为太子。

培养胤礽,花费了康熙大量的精力,胤礽三十多年太子生涯,在古代历史上绝无仅有,可父子最终还是因为权力反目,不得不让人唏嘘。

唯利益论,是康熙四十七年废太子之后的选储心态,这个时候的康熙和历史上的汉武帝很像,儿子很多,妃嫔更是不少,各种言语的干扰让康熙对胤礽开始不满,后来为了保证自己皇权的稳固,废掉了胤礽,这也是九子夺嫡的开端。

在康熙四十七年一直到康熙驾崩的康熙六十一年,康熙利用“储君”作为诱惑,让几个皇子互相争斗,暗中周旋,他想要的,只是一个共赢的局面。

唯形势论,这是康熙皇帝生涯尽头的一次顿悟。

六十一年皇帝,康熙带着大清百废具兴,又由盛转衰,消灭了三番,稳定了北部边境,抵挡了西北准噶尔,这些功绩都是伟大,却又因为六下江南造成官场内部奢靡的风气,大清内部腐朽不堪,康熙急需一个适合的人挽救大局。

这个形势,唯有四阿哥胤禛最适合,胤禛无党无派,心思缜密,行动孤独,正适合当一个昏聩世道的振聋发聩者,所以康熙最后的传位,既是出乎了守旧集团的意料,也是印证了治国安邦派的想法,选了老四。

后来的结果也证明,雍正能给大清续命。

之所以说老三是凑数的,完全是从这三个角度来看的。

胤祉的生母是康熙的荣妃马佳氏,但荣妃是康熙二十年才册封的,在康熙十六年以前,马佳氏连嫔都不是。

她的出身并不高,比起胤禩的生母良妃可以说是半斤八两,最重要的是,马佳氏的嫔位,也是在生出了胤祉几个月后才被册封的。

可在康熙的后宫中,马佳氏是个特殊的存在,因为她非常能生,在康熙六年到十六年的这十年时间里,几乎达到了一年一胎的频率,本来胤祉也不是荣妃的长子,可其他的儿子都早夭了,荣妃属于是命很不好。

所以荣妃地位确实不高,但却很受康熙的宠爱。

在大清,生母的地位就决定了皇子的地位,以前只有嫡子庶子有着明确的地位差距,但在大清,就算是妃和嫔的差距,相应皇子的资源和宠爱都不一样,如果地位更低一些,生母连嫔都不是,那么皇帝相应的资源都根本不会倾斜给他,努尔哈赤、皇太极对待自己的儿子们就是如此的。

因此胤祉和胤礽没得比,但胤祉也是幸运的,他刚好处在一个康熙大量丧子的人生阶段,胤祉本来是康熙的第十子,可排在他前面的兄长全部早夭了,可见这早夭率高得可怕,儿子的成活率低自然就会引起康熙的重视,所以康熙对胤祉的培养,也很上心。

除了不教胤祉怎么当皇帝,康熙交给胤礽的东西,胤祉也有一份。

胤礽七岁的时候能射虎,胤祉也不差,一样能够敏捷地打猎,深受康熙的宠爱,但胤祉的天赋并不在骑射和武学上,而是对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他自幼就看很多书,对汉人老师无比恭敬,严格来说,胤祉是康熙诸子中,最有学者底蕴的一个。

都说一个老师的言行举止、社会地位会对学生产生根本性的影响,胤祉的老师陈梦雷、杨文言就是这样,他们很有学识,但却没有什么权力和高官之位,比如陈梦雷,他是康熙九年的进士,按理说他这么早的进士肯定能在康熙朝成为大官,但陈梦雷却一直是在翰林院修书,文学底蕴十足,政治经验几乎为零。

这样的老师教导,胤祉也成为了一个“书呆子”人物。

说胤祉是一个完全的书呆子,那肯定是不合适的,毕竟他是康熙的儿子,有很多为人处世的东西不可能模仿陈梦雷,作为皇子,不聊政治那也是一条绝路,但胤祉在政治上的敏感性,确实很低。

比如他就不懂看别人眼色,不知道在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

康熙三十八年,胤祉在敏妃章佳氏(胤祥生母)去世还没满一百天的时候竟然做出了“剃发”之举,在满族的文化中,头发是很敏感的东西,胤祉这种行为可以说是非常叛逆的,所以康熙十分愤怒,将胤祉的郡王爵位降为贝勒,胤祉这可是一点都不冤。

三十八年,敏妃之丧未百日,允祉薙发,坐降贝勒,王府长史以下谴黜有差。——《清史稿》

这件事导致整个诚郡王府的“降格”,可见牵连极大。

之所以说是诚郡王府,是因为胤祉此时本来已经是“诚郡王”了,在康熙三十五年,康熙亲征噶尔丹的时候,他让胤祉掌管镶红旗大营,胤祉做得不错,因此在康熙三十七年,康熙给胤祉册封郡王,要知道这个时候康熙根本没有几个儿子有爵位,可见康熙对胤祉的看好。

但要说康熙这个时候有意推胤祉当皇帝,那也是天方夜谭,归根结底,还是胤祉的生母地位太低了。

所以从胤祉“剃发事件”不难看出,胤祉这个人的城府不深,甚至有一些学者的“不羁放纵”,毕竟大多数学者年轻时都是有些不拘小节的,但有些他们眼中的“小节”,却是共识的“大节”。

也是这一件事后,康熙清楚地知道这个儿子是个什么人格,对于胤祉的定位也开始清晰了。

康熙有意把胤祉往“学者”的方向培养,正如唐太宗的嫡次子李泰,当年也编著出了《括地志》,康熙作为众皇子的父亲,自然希望每一个儿子未来都前途无量,有所归属,但皇位只有一个,不可能每个儿子都当皇帝,也有儿子需要在别的道路走出新的前途。

康熙四十七年,在康熙带着一众皇子巡幸塞外时,“废太子”事件爆发,因为胤禔对太子胤礽“失德”的弹劾,康熙决定废除胤礽的太子之位,此时的胤礽已经当了三十多年太子,得知被废后心态崩溃,而胤禔则是“趁胜追击”,找人私底下“魇镇”胤礽。

魇镇之事等同于以往的“巫蛊之术”、“诅咒之法”,胤禔的手段狠辣,本来此事康熙并不知道,但胤祉却知道胤禔的行为,私下告诉了康熙,康熙得知胤禔对手足做出如此残忍之举后,立即下令囚禁了胤禔,并将有关的皇子全部囚禁起来。

就这样,胤禔被提前结束了夺嫡资格,而胤祉也因为这次“举报”被卷入了九子夺嫡的漩涡中,其实胤祉除了举报给胤禔添堵以外,并没有太多的夺嫡心思,也或许胤祉一开始有这种想法,但这种想法更像是凑热闹的想法,他的出发点和胤禔、胤禩等人不同。

这就造成了胤祉在九子夺嫡中是一个很另类的存在。

比如胤禩、胤禵等人无时不刻都在想办法夺嫡,胤禩先是为自己而争,在“毙鹰事件”后被康熙踢出了局后,又把自己的“八爷党”转为支持胤禵的“十四爷党”,总而言之,从康熙四十七年废太子事件之后,一直到康熙六十一年康熙驾崩,这十几年的时间里,九子中的所有人,都在想方设法夺嫡,有的为兄弟,有的为自己。

但胤祉不同,他不为自己,也不为兄弟,说白了,他就是挂名“九子夺嫡”,可夺嫡之事做的极少,胤祥尚且是因为足疾睡在病榻,无法参与,可胤祉却不同,他可是有着很充分的时间和自由,他都不去夺嫡。

那么他去做什么了呢?

他居然写书去了,做一个纯粹的文人学者,而这件事,还和康熙有关。

在世人的眼里,康熙是一个为了自己皇位玩弄帝王心术的皇帝,但事实上,康熙的心中也有“学者梦”。

明末时期,利玛窦将西方数学传入中国,而这种西方数学和“天文”仅仅挂钩,反而成为了朝廷的“禁学”,而康熙自幼学习了这种数学,在他的晚年,他感念于这种算数方式的便捷,唯恐失传,于是亲自教会了梅钰成很多西方数学的基础、进阶知识。

除此之外,康熙还设立了“算术馆”,把大清最有数学天赋的这群进士召来学数学,不久后,康熙下令让算术馆的众人编修一本关于天文和数学的“集大成之作”,此作后来命名为《律历渊源》,而主导编修这本书的人,不是别人,正是康熙的三子胤祉。

别看大家都在夺嫡,胤祉反而被打发来修书,其实胤祉是康熙的“另类传承”,最重要的是,康熙只给三个儿子封了亲王之爵,一个是胤祉,另外两个就是四子胤禛(雍正)、五子胤祺,可见胤祉的地位很高。

这本《律历渊源》成于康熙五十三年,胤祉因为此书成为了学者级的人物,要知道读书学习知识是会有快感的,胤祉自此便更加无心于政治权斗了,所以胤祉根本不可能再被康熙选中当皇帝。

康熙六十一年,康熙驾崩,胤禛即位,是为雍正皇帝,雍正即位后,对三哥的态度很不友好,刚登基就将三哥打发到康熙的景陵守墓,虽然没有削去胤祉的爵位,但是雍正确实是变相“软禁”了胤祉,要知道胤祉可是第一个向雍正磕头称皇上的兄弟,雍正何故这样对待胤祉。

后世有的人说,因为胤祉举报胤禔“魇镇”胤礽的时候,添油加醋把十三阿哥也说了进去,十三阿哥在康熙晚年的沉寂和病痛,都是胤祉引起的,而雍正这么做,是为了给胤祥出口气,只不过这种说法只能是猜测,雍正根本没有承认过软禁胤祉的原因。

而胤祉的儿子弘晟又并不省心,弘晟很喜欢仗着世子的身份向别人收受贿赂,这让雍正对弘晟十分厌恶,因为对弘晟的厌恶归结为胤祉的管教不严,雍正就把这些事情都算到了胤祉的头上,雍正六年,雍正将胤祉降格为郡王,将弘晟囚禁在宗人府,这个惩罚可以说是很严重了。

但这还不是最致命的,最致命的事情发生在雍正八年,胤祥去世的时候。

因为胤祥是雍正的大功臣,为了雍正的江山而死,所以雍正对胤祥的葬礼很看重,朝廷一度传出在胤祥葬礼上悲哀者加官,不悲哀者贬官的说法,而胤祉却自己“作死”,他在弟弟的葬礼上毫无悲色,这个行为彻底激怒了雍正,本来当年胤祉牵连胤祥就让雍正十分生气,如今胤祥去世,胤祉还是这副模样,于是雍正正式囚禁胤祉。

允祉乖张不孝,暱近陈梦雷、周昌言,祈禳镇魇,……其子弘晟凶顽狂纵,助父为恶,仅予禁锢,而允祉衔恨怨懟。怡亲王忠孝性成,允祉心怀嫉忌,并不恳请持服,王府齐集,迟至早散,背理蔑伦,当削爵。——《清世宗实录》

这一次,胤祉的亲王之爵也被削掉了,并且将诚亲王府的所有人都软禁在了永安亭,过了两年,胤祉便去世了。

胤祉人生最后一次“犯错”其实是很低级的错误,严格来说,一个皇子连这种城府都没有,是很难在恶劣的政治漩涡中仰泳的,所以胤祉最后溺水了,而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康熙不选择胤祉,这个胤祉根本就不是混迹高级政治圈子的料,康熙对他在学术上的培养,其实是没有错的。

所以,胤祉继承了康熙的某些意志,但一定不会是康熙心仪的皇位继承人,而胤祉就是九子夺嫡中一个“配角”,一个比起九阿哥、十阿哥更没有戏份的配角罢了。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康熙去世时第四子胤禛也就是雍正皇帝并不算是最好的选择和唯一的选择,就像康熙第三子胤祉文武双全,且还比雍正年长。最关键的是胤祉的身体素质还比雍正要好,雍正自幼文弱,体弱多病,胤祉却身体健康且骑射能力俱佳,那么为何在老大胤禔和老二胤礽被圈禁之后,康熙会忽略了最年长的胤祉而选择了雍正呢?

其实归根到底还是胤祉自己的问题,雍正继位之后曾给胤祉亲笔写过一封书信,在书信中雍正一句话就点透了胤祉在康熙晚年诸子争位中的手段,所以雍正最后才会狠心把三哥胤祉圈禁至死。

善于伪装的套路男胤祉

胤祉的生母是康熙的荣妃马佳氏,是康熙早期后宫四大妃之一,荣妃很受康熙喜爱,包括胤祉在内,荣妃给康熙生育了五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她是康熙后宫中生育子女数量最多的妃嫔,由此可见康熙对荣妃的喜爱。

而胤祉自幼也十分聪慧,他不仅智商高情商也很高,他自幼就很会来事,会讨好康熙和二哥胤礽,与胤礽关系极为亲密,加上他的生母荣妃很受康熙喜爱,因此胤祉自幼就深得皇帝老爹康熙和太子二哥胤礽的宠爱。

胤祉的才能也很全面,弓马骑射,文学书画样样精通,他也是康熙所有儿子中最为全能的儿子,在文化方面胤祉著书立作,帮助康熙组织编撰《律历渊源》和《古今图书集成》;在武功方面,胤祉精于骑射,还曾跟随康熙出征蒙古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

相较于文武双全的能力而言,胤祉其实更善于伪装隐藏自己,他的套路非常深。

胤祉这个人是既聪明情商又高,他知道自己既是庶子又非长子的身份很难继承皇位,因此他收敛了自己对皇位的野心,表面上与已经有了太子名位的胤礽走动频繁,关系亲密。

但是胤礽仰仗康熙的宠爱,日益骄狂无礼,多有不法的行为。胤祉聪明的地方就在于他虽然与胤礽关系保持亲密,可是暗中却又与胤礽保持一定界线。

胤祉这就属于两面押宝,如果康熙当时没了,胤礽继位,他与胤礽的关系也能获得器重。但如果胤礽不收敛继续骄狂不法,早晚有一天会被废,也不会牵连到胤祉。

后来在康熙一废太子时,康熙想起胤祉与胤礽关系亲近,他就猜测胤祉会不会也参与胤礽的不法行为。于是康熙单独召胤祉问话,由于是康熙单独召见,父子二人的对话史料中没有留下任何记载,只是记载康熙对外称“允祉与允礽虽暱,然未怂恿其为恶,故不罪也。”

这意思就是说胤祉与胤礽关系虽然亲密,但胤祉没有参与其中,也没有怂恿胤礽为恶,因此康熙不追究胤祉的罪责。

这就可以看出胤祉当时两面押宝的手段有多么厉害,他与胤礽虽然亲密,但却保持界线,所以在康熙召见他的时候,他可以坦然否认没有参与胤礽的不法行为。估计胤祉很可能还在这次康熙单独召见时回答得很得体,他可能既表明了自己与胤礽无关,还能替胤礽求情,因此康熙这一次对胤祉十分满意。

最能彰显胤祉野心的就是他对胤禔的打击,一废太子之后胤禔很活跃,一心想成为太子,后来引起了康熙的反感,康熙对外宣布绝不可能册立胤禔为太子。但是胤禔依旧不死心,他又改为拥立自己生母惠妃纳兰氏的养子老八胤禩当太子。

在《清史稿》中记载:胤禔向康熙进言:“胤礽所行卑劣,失人心。术士张明德尝相于胤禩必大贵。如诛胤礽,不必父皇出手。”

这意思就是胤禔对康熙说曾有相士张明德给胤禩相面,称胤禩乃是大贵之相,可以立为太子,胤礽失去人心,不如把他杀了,如果要杀胤礽,不需要康熙动手,他就能代替康熙出手诛杀胤礽。

胤禔居然请求康熙诛杀胤礽,这让康熙震怒不已,他当场怒斥胤禔残害兄弟禽兽不如,并下旨将胤禔看管起来。

胤祉也是在这个时候觉得机会来了,老二胤礽被废,现在老大胤禔也让康熙生气了,现在是不是再给胤禔来个落井下石,把他彻底整下去,那太子之位岂不是就该轮到他老三了。

于是胤祉就暗中派人调查胤禔的事情,结果胤祉就发现胤禔勾结蒙古喇嘛巴汉格隆镇魇胤礽,他就把这件事又报告给了康熙,给胤禔来了一个落井下石。

康熙又开始对胤禔进行彻底调查,结果发现胤禔不光镇魇胤礽,还企图收买会武术的相士张明德刺杀胤礽,这一下胤禔就彻底完蛋了,康熙震怒,下旨褫夺胤禔直郡王爵位,将他终身圈禁于直郡王府。

按照古代的嫡长礼法,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现在长子老大和嫡子老二都完了,再论年纪就以老三居长,轮也该轮到老三了,所以这时候胤祉心里应该是暗自高兴的。不过胤祉并没有像老大胤禔那样得意忘形,他反而依旧沉得住气。

在胤禔镇魇和企图暗杀胤礽的罪行暴露之后,胤祉和雍正都曾在康熙面前替胤礽求情,他们俩也是皇子中仅有的敢替胤礽求情的人。

其实胤祉和雍正当时的所作所为在后来看来他们俩也是康熙儿子中最会玩套路,最会隐藏自身野心的人。

胤祉和雍正其实当时都属于揣摩到了康熙的心思,他们眼看着康熙严惩胤禔,这说明了在康熙心目中对胤礽还是很有感情的。所以胤祉和雍正采用了替胤礽求情,显示自己顾全兄弟情义来在康熙面前博好感。

事后他们俩也确实都获得了康熙的好感,康熙在二次复立胤礽为太子之后,胤祉就被加封为诚亲王,雍正也被加封为雍亲王,这也代表着康熙对他们俩的认可。

所以也能看出,胤祉对于夺取皇位的手段采用的是和雍正差不多的套路,都是以不争为之争。在康熙晚年时期,雍正对外一直表现是兢兢业业,把分内的事做好,同时还能讨好康熙,团结兄弟,但是却从不外露对皇位的野心,甚至雍正为了表示自己闲云野鹤的心态,还故意表现出崇尚道教,沉迷于丹药之中。

而胤祉则是一面著书立作,一面与读书人清谈,也表现出对储位没有任何心思,只不过胤祉却暗中拉拢读书人,获得了当时天下读书人的拥护。

相比之下在一废太子时老大胤禔争夺储位就是很直白,很活跃,甚至还想杀了胤礽,所以遭到了康熙的反感震怒,最终被圈禁;而老八胤禩善于笼络朝臣,一废太子时操之过急,表现出了对储位有明显的野心,以至于康熙让众人推举太子时居然都推举他,也使得康熙对他十分猜忌,父子关系逐渐淡化。

因此胤祉其实和雍正的手段套路很相似,二人都是表面不争,以重视兄弟情义来博取康熙好感,实际上他们俩都比较有野心。胤祉和雍正都属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一派的演技派,善于表演,城府很深,懂得隐藏自身野心,会玩套路的人。

胤祉城府太深让人琢磨不透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胤礽二次被废掉了太子之位,胤礽被废掉之后不久又发生了“毙鹰事件”,由于胤禩给康熙进献了一只死鹰,被康熙认定是他在诅咒自己,于是康熙和胤禩的父子关系彻底破裂,胤禩也被明确的排除在了皇位继承人之外。

这时候胤祉可谓是春风得意,太子胤礽二次被废也代表康熙对其失望透顶,嫡子彻底完蛋了;老大胤禔被圈禁;深得朝臣拥护的胤禩也彻底失去继承资格;只剩下胤禩转而扶持的老十四胤禵,但是相比之下胤禵年轻,经验、能力、城府方面都不如胤祉;至于雍正,当时没有人把他当成皇位竞争者。所以当时在胤祉心目中他自己就是妥妥的储位不二人选了。

实际情况也确实如此,胤祉文武双全,年纪较长,有阅历有能力,身体还很健康,相比之下胤禵年轻气盛,能力方面也偏重武功,文才不如胤祉,即便把雍正算在竞争对手之内,胤祉对比雍正也很有优势,雍正身体文弱,在健康程度上就不如胤祉,能力也偏于文才,也不如胤祉均衡。

因此胤祉在这个时候开始得意忘形了,他没能沉得住气,平日里以储君自居。当然他也不算没沉住气,只不过他当时是在平日里与关系亲密的文人交流时,经常以储君口吻自居,而这些文人也都捧着他说。

久而久之胤祉私下里以储君身份自居的事情肯定会传出去,这件事就曾被雍正所知道。雍正在继位后曾公开申斥胤祉早在康熙时代就图谋不轨,以储君身份自居。可以说雍正早就知道胤祉私下这种得意忘形的事了。

其实这也得说雍正也很有手段,虽然他当时表面无欲无求,实际上他暗中以粘杆处为名养了一批特务,雍正继位后还特意给这些特务设立了一个机构叫尚虞备用处。这些特务就是专职替雍正打探王公贵族私下生活和动态,所以胤祉这种私下得意忘形的事肯定逃不过雍正的眼线。

想一想当时还是王爷的雍正都能打探到胤祉这种得意忘形的动态,康熙岂有不知道之理,当然,即便康熙没有眼线,雍正也会想办法让康熙知道胤祉这种得意忘形的姿态。

所以当康熙得知胤祉是一个如此城府极深,善于隐藏自己内心的人,康熙也会觉得看不透这个儿子,看不透的人又岂能把皇位传给他。

因此胤祉就是棋差一招,或许是他之前在康熙面前表现得太淡然,太没有野心,以至于他得意忘形之后判若两人,让康熙对他起了反感,最终没能传位给他。

同样雍正继位之后也是看不透胤祉,还是因为胤祉太善于表演,善于隐藏自身想法,雍正不知道胤祉是不是真心臣服于自己,毕竟胤祉此前的野心可是很大的。

后来雍正继位之初就让胤祉和胤禵一起去给康熙守陵,名为守陵实则是软禁起来,就是因为雍正摸不准胤祉的心思。

胤祉后来在被软禁期间给雍正写了很多封悔过求饶的信,雍正亲自给胤祉回信写道:皇考在天之灵,必有明鉴。此是朕一片苦心。只是阿哥原本善于说谎哄人,容忍一切异端,朕稔知此情,怀疑憎恶是实。朕若即称相信,实为欺骗上苍,尔若执意骗朕,即是悖逆于皇考。日月长久,试目以待!阿哥果能如此,不仅多有尔主子弟弟的好日子,朕之福份也才全备。身为亲兄,宜倍加谨恪。

从雍正的回复中可以看出来,始终对胤祉不放心,一句话就直接点出胤祉善于说谎骗人,自己是看不透他。但雍正还是给了胤祉一次机会,允许他回到京城继续著书立作。

不过胤祉回来之后也一直处于雍正的暗中监视之下,雍正始终是对他不放心。后来胤祉的儿子弘晟与胤禩交往过于亲近,立刻就引起了雍正的警觉,雍正直接下旨废掉弘晟诚亲王世子的身份,将其削除宗籍贬为庶人圈禁在宗人府之中。

虽然弘晟被收拾了,可是雍正还是给了胤祉一次机会,没有过度追究他的罪责,算是给他一次敲打。

雍正八年(1730年)时,雍正最为信任和喜爱的十三弟怡亲王胤祥去世,胤祉由于在胤祥的葬礼上迟到,还嬉笑且不够悲伤,被雍正认为毫无兄弟情义,颇有幸灾乐祸之意。于是雍正以此为罪名下旨褫夺胤祉爵位将他囚禁于景山永安亭之中。

雍正十年(1732年)被囚禁了两年的胤祉抑郁去世,雍正下旨以郡王之礼安葬胤祉,但是雍正对胤祉始终耿耿于怀,他没有给胤祉上谥号。

在雍正的儿子乾隆继位之后,乾隆可能认为老爹对三伯做得有些过分了,于是乾隆给胤祉上了一个“隐”字为谥号,这个谥号在谥法中属于平谥,但暗含同情怜悯之意。这也说明乾隆都认为老爹对三伯做得过分了,所以他才给胤祉上了这么一个谥号。

胤祉也在死后得到了与弟弟李世民争夺皇位失败的太子李建成一样的“隐”字谥号,也许冥冥之中自有天意,胤祉和李建成这两个当哥哥的最终都败在了弟弟手上。

写在最后

所以康熙不传位给老三胤祉就是因为他城府太深,还得意忘形地暴露出来,再加上雍正还有一层身份要比胤祉更加重要,那就是雍正是康熙第三任皇后孝懿仁皇后佟佳氏的养子,这也就意味着雍正虽非嫡出,但作为皇后养子,他也具备嫡子身份,这也是康熙忽略了胤祉传位雍正的一个原因。

当然,主要还是在于胤祉太难让人琢磨看透了,康熙看不透胤祉,雍正也看不透胤祉,雍正的一句话就点出了胤祉失去皇位的缺陷,那就是胤祉善于说谎骗人,不够真诚。

胤祉玩的夺位套路和雍正差不多,韬光养晦,以退为进,但是胤祉缺乏了雍正身上的那股真诚。就像雍正继位之后曾对朝臣们评价胤祉为:如诚亲王其才甚属可用,而其心又不得不置而不用,以朕四十年兄弟事事无不洞晰,而用之之难尚然如此。

就像雍正说的,他不否认胤祉有足够的能力,是一个可堪重用的人才,但是主要就是胤祉的心他琢磨不透也看不透,才没法用胤祉。

因此胤祉败就败在了他的城府太深了,始终让人琢磨不透也看不透,康熙怎么敢把皇位传给这样自己都把握不住的人。

同样胤祉最后被雍正收拾也是如此,对胤祥之死不够悲伤只是雍正给胤祉安的罪名而已,归根到底还是雍正看不透他也琢磨不透他,既然这样不如就把他关起来,这样雍正才能安心。




1722年,69岁的康熙驾崩,老四胤禛继位,老三胤祉仅与老八胤禩密语几句后,便率先跪下向老四磕头,承认了老四这位新皇帝。

论年龄,老三是剩余夺嫡皇子中最年长的一位,论个人能力,老三不仅博学多识,而且在骑射与军事能力上也颇有造诣,可他为什么没能成为大清的第五任接班人呢,看完你就会知晓答案。

看似完美的开局,却早早埋下注定悲剧收尾的种子

1677年,爱新觉罗·胤祉出生,在康熙的一众皇子中排行老三。从小老三就表现出了极高的学习天赋,不仅精通国学,还练就了一手极为出色的书法,不仅如此,他还知天文、懂历法,筹划修建过康熙朝7个省的天文台,同时老三还擅长几何原理,以现在的话讲,那就是文理通吃,妥妥的学霸。

除了学习好,胤祉的武艺也相当出色,与电视剧《雍正王朝》里瘦弱的文人形象不同,真实的老三其实十分擅长骑射,每次围猎,他的成绩都能与以武力闻名的老大胤褆并驾齐驱。

就这样,文武双全的老三自然受到了康熙的喜爱与重视。

康熙三十二年,曲阜孔庙修建完成,年仅17岁的老三便代表皇家前去祭孔,而当时的老四与老八,只能作为胤祉的跟班前往。

康熙三十五年,20岁的老三又统领了镶红旗大营,随康熙一起御驾亲征噶尔丹,在大军交战之际,老三又展现出了他在军事方面的才能。胤祉先是在一场军事会议上否定了时任抚远大将军杨古的方案,又拟定出了自己兵贵神速、两面合围的作战方案,并且成功说服康熙,采用了他的方案。

最终这场战斗大获全胜,而在两年后,22岁的老三胤祉也因军功被封为了郡王,他也成为了与老大胤褆当时唯二封王的皇子。

然而也就是在他最意气风发的时候,却为自己亲手埋下了一颗悲剧的种子。

就在老三被封为郡王的第二年,康熙的宠妃敏妃离世了。然而身为皇子的老三,不仅没有太多悲伤,而且连最基本的丧葬礼仪都不遵守,在敏妃过世不足100天时,他居然在家把自己的头发给剃掉了。

这不仅仅是违背了丧礼的规定,更是让重视亲情和孝道的康熙勃然大怒,他不仅把老三胤祉痛斥一顿,还立即把老三的郡王降为了贝勒。

然而这些当面的惩罚还算不上什么,更为关键的是,这位敏妃,乃是日后被称为“副皇帝”的老十三胤祥的生母。对于当时年仅13岁的胤祥来说,老三的举动无异于侮辱王母,老三与老十三之间的仇恨也就此结下,这也为老三晚年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致命的缺陷,让老三根本无缘皇位

老三其实一直是一位比较坚定的太子党,直到康熙四十七年,太子第一次被废,也是老三出面指控老大收买蒙古喇嘛巴汉格隆魇镇太子,这一段剧情也在电视剧里被还原了出来。

不过其中有一段插曲,那便是这个巴汉格隆其实本来是老三的手下,后来才被老大胤褆请走。也因此老三能得知老大魇镇太子的这一秘密。至于老三指控老大是为邀功,还是为了保全太子,便不得而知了。

无论老三的动机如何,最终康熙也是为复立太子找了一个台阶,而老三与巴汉格隆的这一段关系,康熙也并没有深究,并且在第二年老三被康熙转升为了亲王。

康熙五十一年,太子再一次被废,而且这一次康熙,而且这一次康熙郑重声明不会再复立胤礽,因此此时的老三似乎成为了最有实力夺嫡的皇子:论年龄,他最为年长,而论能力他也不输剩下的这几位弟弟。

然而想要继承皇位,并不是简单地通过考试成绩就可以决定胜负的,生在帝王之家,老三却天生有着一个致命的缺陷:那便是先天性语言障碍,也就是俗称的结巴。

雍正四年时,雍正就曾“嘲讽”过老三:“王口钝,著缮文具奏。”大意就是老三说话不利索,听起来太费劲了,有事还是直接写奏折说明吧。

雍正八年时,雍正又挖苦老三,称其“年至六岁,尚不能言。”可见老三的语言表达能力确实存在问题。

所以老三虽然能力足够强,但这口吃的缺陷却注定他不是一个当皇帝的料。

估计身为父亲的康熙更加清楚这一点,所以专门给老三在畅春园开了一个叫蒙养斋馆的地方负责编书,各路文人也就此纳入了老三的门下,老三也就此有了自己的一众班底。

这看似是康熙在亲近老三,帮他培养势力,但实际上却是将老三排除在了继承人选之外,因为老三手下的这些读书人虽然多,却没有任何政治势力。

而当时真正能在朝廷里说了算的满清勋贵们,都站在了老八这边,剩下的那些能与满清勋贵较量的太子党的势力,也被老十三所接收,转投了老四。

加上老三的人际交流能力确实太差,就连他自己的手下也在选择观望,随时准备换队站。而老三的亲信,与汉人官员的代表李光地又是死对头,导致老三虽然门生众多,实际上却是一个光杆司令,毫无竞争力可言,争夺皇位也是没有任何希望了。

夺嫡失败,晚景凄凉

雍正继位以后,很快便开始了对老三的打压。雍正先是将老八、老十三封为亲王,任命此二人为总理事务大臣,这样老八与老十三的爵位与老三瞬间拉平,并且在权力上还要压老三一头。

然后老三便被雍正派去给康熙守灵,直接提出了政治中心,随后雍正便对蒙养斋馆中老三的班底进行了清洗,重新安排了老十六和一批新的官员去接管编书一事。

最后,雍正又借助一起案件,将老三长子的世子身份革除,降为了闲散人士。

雍正之所以这么做,一是因为老三的年纪比自己大,对自己构成了一定的威胁。二则是老三是老十三的死对头,为了安抚老十三的情绪,雍正也要清洗老三,给老十三一个交代。

雍正四年,老三耗尽心血编纂的《古今图书集成》终于出版,此书共有19套用棉纸印刷的“高级版”,和45套竹纸印的低级版。按理这可是老三的心血之作,可雍正却偏偏将这些精美的高级版都送与了他人,只留给老三一套低级版本,可想老三当时的心情如何憋屈。

而恰逢此时,老十七又来查老三的帐,说老三曾经勒索官员。气得老三当场将老十七破口大骂一顿。然而老三不知道的是,老十七这次前来“找茬”,正是老十三授意的。

随后老十三便参了老三一本,说他自称皇上之兄,狂肆无礼。凭雍正与老十三之间的关系,老三的下场可想而知,老三的亲王立即被降为了郡王,直到雍正八年,雍正为自证清白写了《大义觉迷录》,为了体现自己对待兄长不错,才恢复了老三的亲王爵位。

然而就在这一年,老十三病逝,雍正痛心疾首之时,老三却在丧礼上面无哀色,经常迟到早退。

这直接让雍正怒不可遏,当即召开会议,连夜给老三列下了十条大罪,夺去老三的爵位,将他圈禁在了景山反省。两年后 ,老三胤祉在景山离世,终年56岁。

老三的语言交流障碍决定了他难以成为一代帝王。以他优秀的个人能力,如果生在普通家庭或者是现代社会,那一定是一个学霸级的人物,将来也一定会成为一代文人或者国之栋梁。

然而可惜的是他生在帝王之家,一生注定要被卷入政治的旋涡难以自拔,而结局也只能是郁郁而终。




公元1722年,69岁的康熙皇帝去世。在老皇帝去世之后,第四皇子胤禛继承了皇位,胤禛的新年号为雍正,这就是历史上争议很大的雍正皇帝。请注意,雍正不是嫡子,也不是长子。虽然老大胤禔和老二胤礽已经被圈禁,但老三胤祉仍然一点事都没有。那么,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出现了,康熙皇帝为何选择了老四胤禛,而不是文采超群的老三呢?其实,老三很有心机,但是康熙皇帝并不喜欢这个儿子。

老三胤祉的地位比较尴尬,在他的上边还有两个哥哥,一个是皇长子胤禔,另一个是皇太子胤礽。老三胤祉既不是长子也不是嫡子,所以地位不是很高。随着皇子们逐步长大,出于对皇位的渴望,开始形成几个利益集团。其中,老八胤祀集团的实力最强,老九、老十和老十四都是成员。当时,老三胤祉堪称左右逢源。他和太子胤礽的关系非常好,但并不算太子集团的成员。同时,老三又尽量避免对老八发生直接的冲突。不得不说,读书最多的老三很精明。

康熙47年,因为种种问题,康熙皇帝决定废掉太子胤礽。此时,老大胤禔认为自己的机会到了,一旦胤礽垮台,自己作为皇长子的优势就出现了。胤禔怂恿康熙杀掉废太子胤礽,这引发了康熙皇帝的反感。请注意,就在这个时候,老三胤祉上演了三连击。老三胤祉举报:老大胤禔利用巫术诅咒太子胤礽,这是皇宫的大忌。老三早不说晚不说,偏偏在太子胤礽已经被废、老大胤禔也岌岌可危的时候,举报了这个惊天的消息。

很明显,老三非常的圆滑,他举报这件事就是冲着老大去的。果不其然,太子胤礽和老大胤禔先后被圈禁。胤祉成了众位皇子中最长的一位,不过胤祉完全是自作聪明。对于胤祉的小算盘,康熙皇帝不是没有察觉。虽然胤祉非常的有才,是那么多儿子中最有文采的一个。但这样的人不适合做继承人,因为当时需要处理的事情太多。老三适合做文艺青年,如果成为皇位继承人,很有可能又是一个宋徽宗或者李后主。

在康熙在位的后期,清朝出现了吏治腐败、国库亏空等一系列问题。对于这些复杂的问题,必须挑选一个精明强干的继承人。康熙皇帝最后选择了老四胤禛,也就是雍正皇帝。公元1722年,康熙皇帝去世,老四胤禛继承了皇位。雍正上台以后,推行了摊丁入亩、火耗归公、乡绅交税纳粮等政策,有利于清朝的经济发展。在康熙皇帝去世时,清朝的国库里只有700万两银子。但是到了雍正皇帝去世时,国库储银超过5000万两。

最后交代一下老三胤祉,雍正皇帝对自己这个三哥非常警惕,时常会对其进行敲打。雍正皇帝对自己的兄弟们是比较狠的,在老十三胤祥的葬礼上,雍正怪罪胤祉哭的不够悲痛。以这个根本说不过去的理由,将自己的三哥圈禁。这是标准的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几年以后,老三胤祉死在了圈禁之地。直到乾隆皇帝上台以后,才对自己的叔叔伯伯们进行平反,其中也包括老三。老三胤祉确实是一个文艺青年,留下了《律历渊源》《古今图书集成》等著作。





康熙为什么不传位给老三?老三并不差劲,且年龄是剩余皇子最大?(了解更多古代史,请关注太史简)

太史简以雍正王朝来说说这个问题。

在雍正王朝中,九王夺嫡是最为精彩的部分。从势力来看,老八的势力最大,他的主要对手是雍正。

除此之外,大阿哥的对手是太子,但他没有老八玩的阴险,有时候还被老八利用。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废,幕后黑手就是老八。再者,太子卖官事件,表面上是大阿哥带领官员去见康熙,且在康熙面前添油加醋,实际上是老八让人透漏给大阿哥的。

还有在九王夺嫡中,老九、老十、老十四、老八为一个集团,称为老八集团;太子、老四、老十三为一个集团,称为太子集团。大阿哥和老三看似孤立,实则大阿哥出身高贵,背后势力大,老三文学造诣比较高,康熙也非常器重他,看似孤立,实则代表文人清流派。

随着太子第一次被废,大阿哥也被圈禁。从年龄到学识,再到康熙的宠爱,皇位继承人应该传给老三,最后竟然传给老四。

为什么康熙不传位老三胤祉?

首先,康熙需要为大清朝追讨欠款之人。康熙46年,因黄河决堤,百姓流离失所,需要赈灾时,却拿不出钱。此事让康熙痛心疾首,起初老八接下此事,不料老四接下了此事。

老四奉旨前去赈灾,老八这边开始给老四使袢子,但是老四用自己的智慧,让老八的门人乖乖拿出银子赈灾。

本来老八想整一下老四,可没有得逞,反而被老四玩了。

老四在回京的途中,老八的门人依然为难他,不过他忍气吞声的回到京城,任务完成的非常出色,得到康熙大力赞赏。

咱们再来说说老三,他主要是编书,也是康熙想要他做的。对于老三代表清流派,说白了就是一些文人。

康熙深知大清朝的诟病,也知道这些阿哥们都是些什么人,再经过一系列的试探。只有雍正才是为大清朝着想,也是只顾大清朝,不顾自己的做法,让康熙心里对他别眼相看。

其次,康熙晚年宽仁过度,需要整治吏治。由于黄河决堤,拿不出钱赈灾,最后引出国库的钱都被官员和众阿哥等人借走。

顺着这件事,康熙对众阿哥有了新的看法,也有了新的注意,更想试探一下,谁才是真正为大清朝的人。

当康熙抛出要追讨国库欠款时,众人都不愿意接这个差事,雍正在邬思道的分析下,最终接下了这个得罪人的差事。这一举动,让康熙十分欣慰,更康熙对他另眼先看,为他登上皇位打下基础。

雍正在追讨国库欠款时,尽管都是跟随康熙的老臣,还有作为阿哥的众兄弟,他依然有办法让他们归还欠款。可惜最终只收上来三成。虽然没有完成任务,可是康熙非常高兴。

对于老三来说,没有像老四那样做,康熙也知道他不愿意接下此差事。

通过追讨国库欠款之事,康熙知道老四有整治吏治的之手段,更知道他一心为大清朝。

最后,刷新吏治需要铁的手腕,以及金刚不可夺其志之人。经济是国家的命脉,对于大清朝也是一样,作为最高领导者康熙,他也深知这点。

老四在追讨国库欠款时,不管是谁,都没有讲人情的做法,可见他有铁的手腕。这点被康熙深深看在眼里,也是让康熙知道,要刷新吏治,必须得有铁的手腕。

尽管老四在追讨国库欠款时,遇到很多困难。比如老十打田文镜等事。可是他依然没有放弃,具有一定的坚持毅力,一心想将国库欠款追回。

种种事情,让康熙看到老四是皇位继承人的人选,而老三只能修书、编书而已。

【文:太史简,图:来源网络,侵权必删,本文原创,请勿转载,侵权必究,了解更多古代史,请关注太史简,您的点赞,转发,评论是太史简创作最大的动力;因本人能力有限,如有不妥之处,欢迎批评指正,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7

标签:雍正   康熙   雍正皇帝   郡王   爵位   生母   阿哥   皇位   皇子   国库   亲王   太子   皇帝   儿子   能力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