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乾隆打准噶尔耗时70年,为什么左宗棠收复新疆只用了一年半?

康熙爷三,耗时70年!左宗棠,只用一年半收复新疆,背后其实是有3大原因的。

1、阿古柏的实力,无法和准噶尔汗国的实力相提并论


(1)准噶尔汗国的实力

准噶尔汗国,早期是卫拉特蒙古的一支,也不是汗国。1635年,卫拉特蒙古的首领归顺了后金,成为了后金的仆从部落联盟,首领叫“台吉”。

那时候的卫拉特蒙古就像断了线的珍珠,各自为政。

十七世纪七十年代,一个人的出现,开始统一了卫拉特蒙古诸多部落,此人名字叫“噶尔丹”,大家都很熟悉。

电视里频频出镜的噶尔丹,就像一个猛张飞,好像智慧不高。

其实,大家错了,这个噶尔丹还是很牛的,他是卫拉特蒙古里知识比较广博的,特别是佛教造诣非常高,俨然是一个藏传佛教的得道高僧。

据说,他被誉为活佛转世,这个真实性不知道有几多。

但此人很牛是真的,而且长期在西藏,和五世达赖喇嘛关系非常熟。

1670年,他担任台吉的弟弟被杀,噶尔丹就此还俗。很快,他统一了卫拉特蒙古。再没有比他威信更高的了。

1678年,噶尔丹被五世达赖喇嘛授予“噶尔丹博硕克图汗”,就此,噶尔丹成为了大汗,部落联盟升级成为了“汗国”,都城在如今的新疆塔城地区的和布克赛尔自治县。

噶尔丹是准噶尔汗国的绝对领袖,他带领着麾下,征战四方,攻克了南疆的叶尔羌汗国,什么黑山派、白山派,统统被拿下。

在噶尔丹的南征北战之下,汗国版图渐渐扩大,并且攻克了哈萨克汗国。

此时的准噶尔汗国,已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国了,实力雄厚,非一般小国所能比。

膨胀之后的噶尔丹,将目光投向了喀尔喀蒙古,开始进攻喀尔喀蒙古。

喀尔喀蒙古向康熙求救,于是,大清和准噶尔汗国的战争开始了。

即使,强大如康熙,也是三次征讨噶尔丹(1690--1696年间),每一次都是数倍于噶尔丹的兵力,才获得一定优势,最后,在准噶尔汗国发生分裂、侄子背叛的情况下,噶尔丹服毒自杀。

此后,双方偃旗息鼓了20年,

后来的准噶尔汗国,由背叛了噶尔丹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侄孙噶尔丹策零先后掌控。

这两人执政时期,准噶尔汗国处于鼎盛时期,版图很大,包括如今的新疆全境、中亚一部分、西藏和青海的大部分。

在1745年之后,还是接班人出了问题,乾隆在1755年派人征讨准噶尔汗国,在1757年,完全平定了。

(2)阿古柏建立的哲德沙尔汗国实力实在不值一提


阿古柏,本来就是一个乌兹别克人,出生在塔什干,父亲是个医生加巫师。

父母离异后,年幼的阿古柏一度流浪街头,后来成为了中亚浩罕国的军官。

比起大清时期的噶尔丹,阿古柏的出身差得实在太远。

后来,阿古柏被派出去攻打喀什葛尔(喀什)。很幸运,他成功攻占了喀什葛尔,并建立了哲德沙尔汗国。从这一刻起,阿古柏算是事业有成了。

英国人开始扶持阿古柏了,俄国人也是暗送秋波,至于以前的浩罕汗国,早已抛之脑后了。

浩罕汗国被沙俄支持的布哈拉汗国击败后,浩罕汗国的余众前来投奔阿古柏,至此,阿古柏的实力大增。

阿古柏实力增强之后,开始了征伐之大计划,经过十年的耕耘和努力,南疆都被阿古柏控制了,东疆和北疆的迪化一带,也被阿古柏占了。至此,阿古柏占了大半个新疆。

即使如此,阿古柏的势力比起噶尔丹的实力,差距还很远,毕竟人家几乎占了整个新疆,而且占了中亚的一部分,妥妥的中亚强国。

阿古柏看似攻占了一些土地,但有几个软肋,一是烧杀抢掠成性,群众的支持度并不高,何况,他还是一个乌兹别克人;二是,阿古柏建立的国家,独立性并不高,大英帝国和俄国都能影响它的发展,不像准噶尔汗国,人家是个独立的国家,背后并没有太多的“爹”。当然,爹多了可能资源多,但也会大概率的“腰膝酸软”,打不了硬仗。

从噶尔丹几代领导的准噶尔汗国对比阿古柏领导的哲德沙尔汗国,差距明显,这也就造就了:收拾准噶尔汗国,需要康熙三代人的努力,收拾阿古柏,左宗棠只需一年半。

2、准噶尔汗国面临的将领,比起阿古柏面对的将领,还是有差距


(1)康雍乾时期征讨准噶尔汗国的将军们

康熙时期,四次征伐准噶尔汗国,前三次比较近。

第一次的大将有福全这个抚远大将军,还有安北大将军常宁;

第二次征伐,有抚远大将军费扬古、振武将军孙思克前去征讨,后来又派出了平北大将军马思喀;

第三次和第二次只隔一年,将军基本没变。

第四次的大将军是十四阿哥,征讨是在1720年,小胜。

雍正两征准噶尔汗国,第二次派出的是大将军傅尔丹。

傅尔丹和强悍的准格尔部死磕,但是大败。为此,本人请罪,雍正将其打入牢狱。

1735年,雍正和准噶尔汗国划定了边界。这算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妥协吧!

总之,雍正时期,征讨不利。

乾隆时期准噶尔汗国的领导人到了第四代了,水平不太行,内部也很混乱,于是,乾隆在1755年派出大军平乱,两年三征伐,准噶尔汗国灭亡。

又过了一年,南疆的大小和卓叛乱也被平息。

就此,清朝最大的疆域确定了下来。

我们如果仔细看康雍乾三代的情况,会发现,当时的大将很一般,皇帝很强势,对准噶尔汗国的灭国之战进行了七八十年,足足三代。

(2)收拾阿古柏的将领左宗棠实在太强


左宗棠是大清一朝最为出众的将领,没有之一,所谓的年羹尧、岳钟琪、傅尔丹、福全等,完全不能相提并论。

最强的左宗棠,碰上了实力一般的阿古柏,结局早早就注定了。

早年间,左宗棠和李鸿章因为“海防”和“塞防”之争,让很多人关注。左宗棠主张“海塞并举,塞防为先”,而李鸿章甚至有“放弃塞防,注重海防”的观点。从现在的眼光看,左宗棠确实高出很多。

左宗棠在攻打阿古柏前,制定了完美的策略,他选择了“先北后南、缓进急攻” 的策略。

具体来说,先解决迪化(乌鲁木齐)附近的阿古柏北疆的军马,然后向南疆进发。在准备工作上,要尽可能地充分,进攻时,要尽可能地快速。

事实证明,这战略没毛病,前后一年半,基本平定阿古柏了。阿古柏早早死在了巴州的焉耆县。

不过,这是大家看到的表像,人们看不见的是背后的工作。

一是关于钱的问题

左宗棠脑洞大开,在朝廷和地方只能凑500万两白银的情况下,向胡雪岩等商人借了846万两白银,向外资银行借款1375万两白银。

如此,钱的问题完全解决了。

要知道,康雍乾攻打准噶尔汗国时,钱粮问题也是一个大问题。

二是关于粮食的问题。

左宗棠更是操纵的灵活,主要来自五个方面:一是从甘肃调粮过去;二是在哈密直接屯垦种粮,让老弱分流出来;三是向天山北坡一带的乌鲁木齐、阜康、吉木萨、奇台,以及哈密等地购粮;四是从蒙古地区购粮;最绝的是第五个,是从控制了伊犁的沙俄人手里够粮。这个数量还不小。

总之,粮食的问题解决的妥妥的,

三是关于兵器的问题。

左宗棠设立了西安机器局和兰州制造局(亦称“甘肃制造局”),这两个单位专门制造洋枪洋炮。

这个靠谱吗吗?靠谱,模仿德国人造的枪、抬炮等武器,质量还可以,这给打仗的士兵解决了一个大问题。

战略出众,粮食、钱、兵器统统解决了,左宗棠不打胜仗都难。阿古柏在左宗棠这里,就是弱鸡。

而伊犁地区,最后是通过和沙俄的谈判,收回一部分。

3、阿古柏和准噶尔汗国的群众基础不太一样


阿古柏的治国方式,就是凶狠地杀戮,采取血腥统治,百姓生活苦不堪言。

如此, 造就了阿古柏的群众基础一般,这很致命。因为一旦遇到难处,就会成为过街老鼠。

后来,果然如此,左宗棠收复阿古柏占领的北疆区域,只花了三个多月时间。1877年四月,大军又开始向南进发了,5月,阿古柏在各种担心中病逝了。接下来,又过了8个月,左宗棠的队伍完全控制了南疆地区。

左宗棠的军马能够快速推进,这和阿古柏的群众基础差有关系的,阿无法召集更多的战士,无法阻挡大清的铁骑。

相对来说,准噶尔汗国的群众基础好于阿古柏,无论是噶尔丹,还是背叛他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或是策妄阿拉布坦的儿子噶尔丹策零,群众基础都好于后面的阿古柏。

当然,准噶尔汗国时期,西域的民众对大清没啥什么向心力,毕竟,宋朝、明朝、清朝前期,对西域地区没有控制过,因此,民众对大清没啥印象。

但是,阿古柏时期就不一样了,至少,清朝统治了一百多年了,民众对大清政权有了深刻的印象,比起阿古柏,大清更有吸引力和向心力。

群众基础差,是阿古柏兵败如山倒的重要原因。


总而言之,阿古柏建立的哲德沙尔汗国和准噶尔汗国相比,实力差得很远;灭了阿古柏势力的左宗棠是百年难遇的将才;阿古柏的群众基础,非常不好。

这一切,导致了阿古柏势力的快速消亡。




用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灭准噶尔与左宗棠收复新疆做对比,其实是不公平的。因为准噶尔汗国和阿古柏建立的哲德沙尔汗国,完全不是一回事,后者要弱的多。另外清朝方面,康雍乾三代和左宗棠对于收复新疆的思路,也是不一样的。

在历史教科书上,用“平定准噶尔”在形容清朝与准噶尔的战争,仿佛准噶尔就是一伙叛军,清军只是去平叛。但其实康雍乾三代与准噶尔的战争,是一场灭国级的战争,难度极大。首先说说清朝前期的形势。在很多人的印象里面,清朝的领土是这样的→

但其实在康熙前期,清朝领土是这样的→




在康熙前期,西藏和外蒙是半独立状态,关内也是年年战争。噶尔丹起兵之前,康熙刚刚打完三藩之乱。还没消停几年,又跟沙俄在雅克萨打了一仗。无论是内政还是外患的压力都不小。

而当时的准噶尔汗国,属于上升期,势力非常大,控制了将近四百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并且准噶尔士兵的素质也是异常彪悍!他们春秋季节在外游猎,夏冬两季则进行军事训练,等于一年四季都在锻炼军事技能。而且准噶尔还得到了沙俄的武装支持,在武器装备方面比清军要先进。

乌兰布通大战之前,清军曾经派出过一支两万人的轻装步骑兵迎战准噶尔,结果两万清军被两万准噶尔军打的全军覆灭。两个统帅一个被杀,一个落荒而逃。消息传回北京后,满朝文武都劝康熙,不要跟噶尔丹开战了,应该休书求和……

其后康熙皇帝力排众议,顶着压力,集结了十万人马,其中辅兵和后勤军队占一半,真正的战斗士兵约五万。这五万清军在乌兰布通与噶尔丹的三万人马进行会战。双方先是用火炮互轰,后来又用火枪对射,战至最后,直接拔刀互砍。三万准噶尔士兵跟五万清军硬是打了一整天,最终以准噶尔军弹药耗尽,噶尔丹撤退告终,打了一个平手

在之后,康熙采用远交近攻的办法,先拉拢噶尔丹的侄子策妄阿拉赞布坦,助他抄了噶尔丹的老巢,导致噶尔丹回不了准噶尔。后来在昭莫多大战后,噶尔丹兵败自杀。清朝与准噶尔的纠葛告一段落。

在当时,康熙还没有灭准噶尔的打算。一方面是因为新疆太远了,清廷的后勤补给能力还不行;另一方面,策妄阿拉赞布坦跟康熙一同灭噶尔丹,双方关系还不错;第三,噶尔丹的三万人马在没有后勤的前提下,能跟清军十万人硬钢,战斗力太彪悍了,康熙也没有把握能够灭准噶尔。所以收复准噶尔的计划,就因此搁置了一段时间。

从噶尔丹死后,清朝与准噶尔维持了二十年的和平。一直到康熙晚年,策妄阿拉赞布坦入侵西藏,双方才再次开战。这一次,清军又是被当头一棒。在西藏那曲,一万多清军和七八万民夫被准噶尔全歼。后来康熙委任十四阿哥胤禵为大将军王,才驱逐了准噶尔军。当时胤禵有进攻准噶尔的计划,并且呈报给了康熙,只不过介于国力,康熙没有批准



雍正继位之后,清朝才第一次有了灭掉准噶尔的计划。

当时清军的计划是,修城,慢慢蚕食准噶尔的领土。直到蚕食到准噶尔腹地后,再发动灭国级的战争,一举灭掉准噶尔。这个计划,最初执行的都还不错,但是当时担任北路清军统帅的傅尔丹轻敌冒进,导致一万多精锐八旗兵在和通泊被准噶尔歼灭。蚕食计划被搁浅,灭掉准噶尔的计划也无限推迟。

后来清军反杀了一次准噶尔,双方议和。当时雍正认为,灭准噶尔还不是时候,于是灭准噶尔的计划又延迟了二十多年

乾隆二十年之后,准噶尔内部为了争夺大汗之位,爆发了内讧。乾隆皇帝乘此机会,以五万大军直攻伊犁,灭掉了准噶尔。但是乾隆灭准噶尔,也是建立在康熙和雍正替他打好的基础之上的

在乾隆出兵之前,清军按照既定的计划,已经蚕食到了新疆腹地,并且控制了北疆,可以从东面和北面对准噶尔两面夹击。这个战略上的优势,是从康熙时期开始构筑的。



因此可以这么说,清朝灭准噶尔,不亚于元朝灭南宋,不仅对军事实力是考验,对清朝的财政也是巨大的压力。准噶尔汗国作为当时中亚最大的势力,清朝花费了六十多年才灭掉,是很正常的。沙俄吞并哈萨克汗国也花了几十年时间,能说沙俄不强么?只能说当时的准噶尔和哈萨克的国力犹存,不是那么容易就能灭掉的。

至于阿古柏建立的哲德沙尔汗国,跟准噶尔汗国在实力上,完全不是一个量级。

首先,阿古柏是外来政权,当年到新疆的时候身边才五十个侍卫,他是凭借新疆当时动荡不安,利用宗教因素和英俄的支持,才占据了大半个新疆。因此阿古柏其实就是个暴发户,而准噶尔的首领绰罗斯家族,则来自蒙古汗国的斡亦剌惕部,根基深厚。并且阿古柏在新疆的统治很残暴,当地的维族人和蒙古人都十分恨他。这一点跟准噶尔人誓死效忠部落大汗,与清军死战到底,是不太一样的。



其次,阿古柏的实力不如准噶尔。哲德沙尔汗国的疆域,最大的时候也没有完全占领新疆地区。而准噶尔汗国则是称霸中亚!势力还延伸到了外蒙和西藏。左宗棠当年收复新疆时,态势和乾隆灭准噶尔是一样的。简单点说,康熙当年是从内蒙古一步一步的反攻,中间加上雍正的努力,到了乾隆时期才蚕食到了新疆,并乘准噶尔内乱之际,灭了准噶尔。左宗棠则是直接出兵新疆,直接从北疆进攻阿古柏,难度小很多。

第三、左宗棠的部队装备精良。左宗棠的七万楚军,全部都是精锐之师。沙俄曾经派过一支考察队在兰州摸左宗棠的底。结果亲眼见到左宗棠麾下西征军的主力后,连沙俄也大吃一惊了:这支清军拥有大量欧洲最先进的火器及国内的仿造品。其中最精锐的刘锦棠所部,拥有的各种欧洲新式来复枪比士兵还多,根本不用考虑武器的问题。而康雍乾三代的清军,在装备上,无论是火炮还是火枪,就一直落后于准噶尔。

第四、左宗棠解决了后勤问题。这一点,是困扰康熙、雍正、乾隆爷孙三代的一大痛点。当年十四阿哥主张进军新疆,就是因为后勤压力才放弃的。后来乾隆为了解决后勤压力,派绿营兵在新疆屯田,解决了一部分粮草压力。再后来乾隆出兵时,仍然有人以后勤压力为借口阻挠出兵,满朝文武只有傅恒支持乾隆灭准噶尔的决议。最后是乾隆力排众议出兵,这才得以收复新疆。




那么左宗棠是怎么解决后勤压力的呢?其实就是“后勤外包”。

左宗棠在出兵之前,大概的算过,他率领的七万大军,每年需要饷银约六百万两,外加出关运粮的经费,实际开销在八百万两左右。而且这个数字还只是正常的开支,其他诸如整编军队、汰弱留强所需要的补偿费,士兵回到原籍的路费等等,都还没有算。而当时清政府的财政极为紊乱,国库空虚。只能给左宗棠拨付五百万两的军费

为了收复新疆,左宗棠委托胡雪岩向欧洲列强借款。这在当时是奇闻,堂堂天朝大国还要靠跟洋人借钱才能打仗,丢死人了。不过左宗棠不在乎,他认定这和西征收复失地相比,还是收复新疆更重要,面子什么的,是靠实力争取来的。不借钱倒是有面子了,但是160万平方公里的新疆也丢了。

借到钱后,左宗棠没有采用传统的后勤供应模式,也就是靠关内运粮食。他再次创造性的通过俄罗斯商人采粮,即将清军的后勤采购和军粮运输的艰巨任务承包给了俄罗斯商人(实际是沙俄陆军的一名上尉)。而这个俄罗斯商人也确实帮助左宗棠解决了运粮问题,前后共采购和运输1500万斤粮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清军粮食转运的困难。

最终在解决了粮食问题后,清军很快就消灭了阿古柏的割据势力,收复了大部分的失地。又通过谈判,从沙俄手中要回了伊犁河谷。基本收复了新疆。

总的来说,康雍乾爷孙三代打准噶尔,是在砸硬核桃,难度极大。左宗棠收复新疆,虽然也很难,但是阿古柏远不如准噶尔实力强。并且左宗棠善于变通,克服了很多的难题,最终维护了祖国的领土完整。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准噶尔清朝用了祖孙三代人才把人家灭了,这是因为对方是一个国家,这相当于是一场灭国级的战争。

那新疆所谓的阿古柏号称哲德沙尔汗国,听着是一国,其实压根就是一流串犯,外来户,瞅着清朝自顾不暇跑新疆这里划拉一块地盘,这就想要当皇帝的家伙。说的不好听一点这就是一帮子土匪,占的地盘大了一点。

那么咱分析一下,大家伙感觉感觉。

准噶尔全称叫准噶尔汉国,一开始的时候他是卫拉特下边的一个部落。

估计大家伙对卫拉特不是很了解,说的明白一点,这卫拉特其实就是当年在土木堡之变敲了明英宗一记闷棍的瓦剌。

后来这准噶尔在首领噶尔丹的带领下这不就强大起来了吗?回头就把这卫拉特的盟主给揍趴下了。

游牧民族向来是以强者为尊,这首领噶尔丹就把这卫拉特给控制了起来,逐步的将这种联盟体制改成了集权体制。

后来这脑壳也大了,脖子也粗了,感觉差不多的时候,这首领噶尔丹把自己台吉的身份,升了升这就称汗王了。

打这里开始准噶尔汗国也就正式的成立了。

从这里咱不难发现,这准噶尔汉国其实是土生土长出来的这么一个国家。

那么为什么清朝说这准噶尔是叛乱呢?原因是早在1646年的时候,卫拉特在盟主的带领下联名归顺了清朝,也就是说卫拉特和清朝是主仆关系。

你这所谓的准噶尔汉国,说到根子上他也是以卫拉特的身子骨建立起来的。

所以他这就属于叛乱,一说叛乱,大家伙感觉这就是一个割据武装整事,其实不是。

就这准噶尔汗国后头可是有沙皇俄国支持的,用的武器一水都是新式武器,而且他这属于刚弄的一个国家,这首领噶尔丹还是有一套本事的,所以国力是属于上升期的。

他这兵员素质本来就不错,毕竟都是大草原的孩子,不是在骑马就是在骑马的路上,这噶尔丹还搞军事训练。

所以这准噶尔汗国的军队俩字——彪悍。

您回头瞅瞅清朝,康熙刚刚灭了三藩,这气还没喘匀乎呢?这事就来了。

而且康熙那会使用的武器他也落后,还用的什么抬枪,鸟枪的,八旗兵也打不动了,都成了一些个老爷兵。

当年的噶尔丹其实也看到了这一点,认为清军就是个外强中干的国家,所以人家带着两万人进攻蒙古草原,打算把蒙古草原收入囊中,尝尝草原霸主的味道。

你都想不到就这一波把整个蒙古草原给凿穿了,回头就去撩清军。

这是主动进攻啊!

结果清军的两万步骑兵迎战,直接让人家打了个全军覆没,俩领头的就跑回去一个,太狼狈了。

就这清朝领军的大将让他找失败的原因,回头说啥对方火器众多,他没有太多火器啥的,哎!

这肯定要把场子找回来,康熙生平就是要弄死这准噶尔汉国的,回头集结十万人马这就要打回去。

顺道还威胁了给噶尔丹提供武器的沙皇,让一笔三千支滑膛枪的交易中断。

康熙这人马还没有集结完毕,噶尔丹带着人马已经打到了锡林浩特,这离这紫禁城不足千里,就这紫禁城里头的米价都涨了。

咱接着说

等集结好十万大军,这就开拔,咋说呢?说是十万吧,其实战兵也就五万而已,其他都是辎重兵。

在乌兰布通这块就开打了,说真格的清军的火器实在是太差劲了,就是数量多,双方对射老半天,又对砍了老半天,这一天可就没了,而噶尔丹这弹药就所剩无几了。

噶尔丹使诈求和,把清军带头的稳住,自己带着人就跑了。

说真格的就这一战,清军死的人可比噶尔丹死的人多,国舅爷都让给杀了,很多将官都死里头了。

回头这噶尔丹也倒霉,路上爆发瘟疫死了几千人,就这还比清军打死的都多。

这还不是最惨的,这噶尔丹的侄子趁着噶尔丹不在,偷袭了他的老窝,给洗劫了一遍。

“回不去了!”这噶尔丹就想来个绝地求生,搁昭莫多这嘎达和清军来了一次大战,结果噶尔丹兵败自杀。

那么准噶尔和清朝之间的战事这才有了个中场休息。

二十年之内双方没有冲突,到了康熙晚年的时候这多少有了些小规模的冲突。

到了雍正时期,双方还在断断续续的打过。

那么这事到了乾隆时期,清朝其实一直都有想灭掉准噶尔汗国的打算,但这补给线就不说了,而且双方交战清军也没掏到多少便宜,所以这事一直是搞搞摩擦,这么搁着。

到了准噶尔汉国内部为了争夺大汗的位置,这家伙给内讧了,而且他们上台之后还都是搞享受,压根就不琢磨进去,这不卫拉特的下层老百姓遭殃了,这实力就受损。

最简单的说开始他们可以把哈萨克汗国呼来喝去的,毕竟是属国吗?到这时间点上,准噶尔汗国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还得借助这哈萨克汗国来完成。

那么内讧的结果就是有人投降了清军,于是在清军和这投降人之间的夹击下,准噶尔汗国这才覆灭的。

所以灭亡准噶尔汉国是这么回事,毕竟这也是一个国家,军事实力还是不错的,使用的都是先进武器。

那么左公暴揍新疆呢?

就这阿古柏他是乌兹别克人,来的时候就带了五十个人,当时新疆这块也乱,暴动频发,再加上清朝末期,列强都想在咱身上割点肉占点便宜,所以是乱中加乱的局面,这阿古柏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逐渐壮大起来的。

所以这就是个外来户,之所以能占住脚,完全是利用的当时的乱局,以及沙皇和英国人的支持。

再加上这阿古柏也不是啥好东西,脑门上长了疙瘩就以为自己牛了,他统治一方水土的时候,那叫个残暴,中亚屠夫就是这货的外号。

所以当地人恨他恨的牙痒痒。

那么只要把阿古柏背后的势力的手砍断,这阿古柏就好办了。

人家左公是啥眼光啊,看的也准,所以就来了一主意。

当时清朝自己没有钱,就给了左公五百万两,其余的毛毛钱让左公借钱去揍揍阿古柏。

那么借钱的时候,左公还就找利息高的列强借,回头还把后勤那粮草通过俄罗斯的商人(其实就是沙皇陆军里头的一个上尉而已)进行购买,这粮食就买了一千五百万斤。

这就是左公的高明之处,英国人和俄国人很高兴,于是他们这手就短了。而且还把后勤问题给解决了,当年清军打噶尔丹的时候,有一个原因就是后勤不好解决,比较十万人有五万是辎重兵。

那就打吧!左公可不要啥抬枪鸟枪的,他老人家的思想一直都是推崇先建立陆防然后建立海防,所以购买的枪械一水都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枪械。

就这,一支精锐的楚军就出现在了世人的面前。您回头瞅瞅康熙乾隆他们军队里头的武器那都是明朝末期生产的或者明朝末期的技术,跟时代都脱节的。

这不,在一套良好的战术布局之下,把阿古柏揍的找不到了北。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很简单,因为两者面对的对手,根本就不在一个重量级上。

首先,准噶尔并不是很多人概念中的小势力,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帝国,并且,还是十分庞大的那种。

庞大的什么程度呢?这么说吧,在准噶尔最巅峰时期,其国土超过了四百万平方公里,相当于现在两个半新疆的面积。

而其人口,在最高峰的时候,也达到了三百万之多,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游牧帝国。

这样一个帝国,其实力有多强悍可想而知,而在最初,准噶尔只不过是一个不起眼的蒙古部落而已。

之所以能从一个不起眼的蒙古部落,扩张成一个庞大的游牧帝国,和一个人有关,这个人,便是噶尔丹。

而其崛起的过程,得从明末清初说起。

早在16世纪中期,曾经是明朝劲敌的瓦剌,分裂成了四大部,其中,实力最强的为和硕特部,剩余的三部,分别为土尔扈特部、杜尔伯特部,以及准噶尔部。

这四部,在当时被被合称为“卫拉特蒙古”,也叫漠西蒙古。

四部中,和硕特部为首,也就是盟主,因此其首领被尊称为“卫拉特汗”,而当时的准噶尔,论实力,还处于四部的中下游。

原本按照这个局势发展,准噶尔撑死也不可能成为帝国,但造化弄人,在17世纪初,发生了两件事,改变了准噶尔的命运。

第一件事,是四部之一的土尔扈特部西迁。

之所以要西迁,也是迫不得已,当时正值崇祯末年,包括陕西、河南等地都发生了严重的旱灾,而此时的蒙古,同样也遭受了灾情。

在这种情况下,蒙古草原上的草场不断退化,而这就造成了蒙古各部“无处放牧”的情况。

因此,卫拉特蒙古的四个部落,不得不开始采取行动,去寻找更适合放牧和生存的地方,而最先采取行动的,便是在四部中,地处最北的杜尔伯特部。

杜尔伯特部的计划是一直往北,以开辟新的生存之地,但不幸的是,他们还没往北走多久,就碰上了正在东扩的沙俄。

由于实力不济,杜尔伯特部无法击败沙俄,因此只能掉头返回。

而返回是返回了,无处放牧的情况仍待解决,思来想去,杜尔伯特部最终决定,先拿自己的亲戚下手。

他们把目光,瞄向了距离自己不远的土尔扈特部。

因此,双方大打出手,而当时的准噶尔部,由于和杜尔伯特部属同宗(两者均为绰罗斯氏),因此,毫不犹豫的站在了杜尔伯特部这一边,两相夹击之下,土尔扈特部大败。

大败之后,无奈的土尔扈特部只得西迁,最终来到了伏尔加河畔,并向沙皇称臣纳贡,最终在这里定居下来。

而土尔扈特部离开之后,其部落,以及不愿走的民众,便被杜尔伯特部和准噶尔部瓜分,由此,准噶尔的实力便壮大了几分。

之后没过多久,杜尔伯特部内部发生动乱,在其首领去世时,首领的哥哥与首领的儿子,为了争夺地盘大打出手,最终导致杜尔伯特部四分五裂。

分裂之后的杜尔伯特部,一小部分人,跑到了伏尔加河畔,加入了定居在那里的土尔扈特部,而剩下的一大部分人,则选择了依附准噶尔部。

这么一来,准噶尔部的实力再次壮大,一跃坐上卫拉特蒙古的第二把交椅。

除了这件事之外,当时卫拉特蒙古的盟主和硕特部,也发生了一件事,这件事直接导致准噶尔成为卫拉特蒙古的“老大”。

什么事呢?简单来说,就是和硕特部在首领固始汗的带领下,离开卫拉特,去了青藏高原。

和硕特部之所以去青藏高原,一来是准噶尔逐渐势大,作为盟主的和硕特部,逐渐无法对其约束。

二来,当时和硕特部的首领固始汗,与西藏的五世达赖交情极好,而当时西藏的藏巴政权,却压根不把五世达赖放在眼里,因此,五世达赖便有心联合固始汗,一同起兵,推翻藏巴政权。

在这种情况下,本就对自己部落前途极为担忧的固始汗,当即拍板同意,因此就在公元1634年,亲自率兵进藏,帮助五世达赖推翻了藏巴政权,并杀死了藏巴汗。

事后,经五世达赖同意,固始汗得以在青藏高原建立一个世俗政权,即和硕特汗国,他负责管理俗务,五世达赖则负责宗教,二人共同对西藏进行管理。

既然和硕特部已经成立汗国,这就相当于找到了新家,因此,原本留在卫拉特蒙古的族众,也抓紧离开,转移到了青藏高原,这么一来,整个卫拉特,基本成了准噶尔的天下。

到了公元1635年,随着准噶尔部的新首领巴图尔晖台吉接班,准噶尔便走上了快速发展之路。

这个巴图尔晖台吉,称得上是准噶尔的中兴之主,在他的带领下,不仅与沙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同时他大力发展手工业,极大改良了准噶尔的军队装备,另外,也是在他的倡议下,卫拉特蒙古一改以往的松散组织,成为一个紧密团结的大联盟。

这样的举措,不仅保证了卫拉特蒙古的向心力,也让他们能一致对外。

而巴特尔晖台吉死后,其儿子僧格继位,僧格的政策与父亲基本相近,也是在稳中求发展,因此,准噶尔部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壮大。

当然,仅凭巴特尔晖台吉和僧格父子二人,准噶尔就算再怎么发展,无非就是是一个大型的蒙古部落而已,而真正将准噶尔带至巅峰的,则是噶尔丹。

噶尔丹是巴特尔晖台吉的第六子,也是僧格的弟弟,当初,原本巴特尔晖台吉是准备将汗位传给他的,但噶尔丹却以自己哥哥尚在,因此拒绝了汗位,选择了前往西藏,拜在了五世达赖门下。

在此期间,他深得五世达赖喜爱,因此师徒二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而这一点,对他日后壮大准噶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到了1670年,正在西藏修行的噶尔丹,接到了一个消息,他的哥哥僧格被杀了。

杀僧格之人,是其异母兄弟车臣台吉,由于僧格被杀,因此直接导致准噶尔内部陷于混乱,因此,在接到消息的第一时间,噶尔丹辞别老师,迅速回到了准噶尔。

之后,他安抚准噶尔内部的多个势力,同时对卫拉特蒙古的实力派也加以联络,待到内部得到稳定之后,噶尔丹便亲自率兵,将杀死他哥哥的凶手车臣台吉击杀,最终平定了准噶尔的混乱。

此战的胜利,奠定了噶尔丹在准噶尔的地位,而在战后,他利用这种影响,又迅速控制了准噶尔部,同时在1677年,噶尔丹对仍居住在卫拉特蒙古的残存和硕特部发动了袭击,由于事发突然,和硕特部仓促应战下惨败,最终,其部众和地盘,全部被噶尔丹占据。

至此,准噶尔在真正意义上,统一了卫拉特蒙古。

到了这个地步,噶尔丹的野心不仅没有熄灭,反而愈加膨胀,因此在随后的1678年、1679年以及1680年,其先后又出兵西藏、新疆以及南疆等地,除了出兵西藏因路途遥远未能取得太大战果外,出兵新疆占据了哈密,出兵南疆则降伏了叶尔羌汗国。

随后,在噶尔丹的不断高强度军事行动下,整个新疆彻底被其收入囊中,也正是因为取得了如此战果,经五世达赖的册封,噶尔丹升级为“博硕克图汗”,而准噶尔部,也由此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游牧帝国。

但即便如此,噶尔丹的扩张依旧没有停止,他又分别在1683年和1684年,西征了哈萨克汗国,并最终将哈萨克降服,占据了此地。

至此,准噶尔汗国的领土面积,便达到了上述提到的超过400万平方公里,其中除了囊括整个新疆之外,还包括阿尔泰地区、七河流域以及叶塞河上游等地,而人口,除了卫拉特蒙古的一百多万人之外,也包括其他各族人口,合计超过300万人。

所以,说准噶尔是个庞大的游牧帝国,丝毫都不为过。

而在成为如此一庞然大物之后,噶尔丹自然而然的就把目光瞄准了他东边的邻居,也就是大清帝国,更准确的说,是瞄向了当时清朝的忠实拥趸喀尔喀蒙古。

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正当喀尔喀蒙古奋力抵抗沙俄入侵之际,噶尔丹率兵翻越杭爱山,出现在喀尔喀蒙古背后,并大举展开进攻。

由于噶尔丹的突然出现,直接导致蒙古喀尔喀部腹背受敌,最终只能撤走,并且,噶尔丹此举,也间接帮助沙俄解了围。

这还不算完,两年后,噶尔丹又以追击为由,大举入侵喀尔喀,明目张胆的俘掠人口,抢劫牲畜。

如此嚣张的举动,丝毫不把喀尔喀蒙古放在眼里,而更过分的是,他当时放出话给康熙皇帝,说什么“圣上君南方,我长北方”,妄图把北方纳于其统治之下。

而对于噶尔丹的嚣张气焰,康熙皇帝自然忍不了,因此,贯穿康熙一生的“三征准噶尔”,便由此拉开了序幕。

第一次,是在康熙二十九年,即公元1690年,由康熙皇帝亲自指挥参与的“乌兰布通之战”,此战,清朝对外宣称动用十万大军,实际上刨除辎重、后勤等人马后,实际战斗兵力,只有五万余人。

而准噶尔这边,则仅有三万兵力,但就是这三万兵力,硬是将清军打得几乎顶不住,期间,国舅佟国纲还战死在乱军之中,而康熙的哥哥福全,也是被打的焦头烂额。

最后,还是噶尔丹后勤不济,加上清军后援即将到来,因此这才假意投降,结果,趁着清军放松警惕的机会,噶尔丹率军突围,继而成功逃出生天。

因此,此战的结果,实际上是双方打了个平手,而要是按照战损比来看的话,清军死伤要比准噶尔严重的多,加上国舅佟国纲战死,所以,说清军失败也不算为过。

只不过,“好面儿”的康熙,在事后对外宣称是清军胜利。

当然,噶尔丹在此战中也没捞到什么便宜,虽说战损比要低于清军,但在回去的路上,赶上了瘟疫,导致死伤无数,另外,他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僧格之子),已经宣布与清朝合作,因此就趁机偷袭了噶尔丹的领地,史料记载,“尽收噶尔丹之妻子人民而去”。

所以这么一来的话,噶尔丹也是元气大伤。

但不管怎么说,以三万兵力,将清军打的差一点没有招架之力,足以说明准噶尔的实力强胜,也远远不是那种“一击即倒”的小流寇。

而在乌兰布通之战的五年后,也就是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贼心不死的噶尔丹经过数年的休养生息,再次恢复了一定实力,因此率兵进攻喀尔喀蒙古车臣汗部。

并且,在发起进攻之后,噶尔丹还对外宣称,自己将会在明年,也就是1696年,获得来自沙俄的援助,届时将有数万鸟枪兵来助他洗劫喀尔喀蒙古。

在这种情况下,康熙自然不能坐视不理,于是在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年初,再一次调集兵力,发动了二征准噶尔,即昭莫多之战。

昭莫多之战,是康熙三征准噶尔中最为关键的一战,此战清军吸取了上次战役失败的教训,不仅在武器装备,还是在排兵布阵上,都有了很大改观,并且,康熙这次同样御驾亲征,更鼓舞了清军的士气。

因此,此战最终的结果,是清军大获全胜,而噶尔丹仅率数十人仓皇而逃。

与此同时,噶尔丹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趁着叔叔在前方与清军交战之际,再次出兵,占据了哈密等地,算是彻底抄了噶尔丹的后路,因此,兵败之后,噶尔丹几乎是无路可去,最终,在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7),其在绝望中自尽。

这么一来的话,准噶尔暂时平定了下来,但也只是暂时,因为策妄阿拉布坦上位,成为新的准噶尔大汗,而随着他对准噶尔的掌控,其与清朝的矛盾日渐加剧,最终,策妄阿拉布坦勾结沙俄,悍然入侵哈密等地,同时还窜扰西藏,这就给清朝的边境,造成了极大威胁。

因此,在康熙五十七年(公元1718年),康熙皇帝不得不再次对准噶尔发兵,这便是他人生中的第三次征讨准噶尔。

此战,康熙并未御驾亲征,而是派自己的十四子胤禵为抚远大将军,全权负责此战,而胤禵也着实是一个打仗的好手,在他各种计策之下,最终于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大败准噶尔军。

原本,康熙皇帝是计划一鼓作气彻底消灭准噶尔,但可惜的是,仅仅两年后,也就是康熙六十一年,康熙去世,而消灭准噶尔的重任,自然就落到了继任的雍正皇帝身上。

雍正在位期间,策妄阿拉布坦病逝,其子噶尔丹策零继位,而继位之后,从雍正七年开始,一直到雍正十一年,双方共进行了四次战役,分别是科舍图之战、和通泊之战、鄂登楚勒之战和光显寺之战。

而在这四次战役中,科舍图之战双方打了个平手,和通泊之战清军惨败,甚至当时京城八旗“家家戴孝”,至于鄂登楚勒之战,清军则是小胜。

也惟有最后一场光显寺之战(又称额尔德尼昭之战),清军才算真正意义上的胜利,并且也正是通过此战,迫使准噶尔主动提出议和。

而此战不久,雍正去世,乾隆登基,对付准噶尔的任务,则移交到了乾隆身上。

当然,也是在乾隆期间,准噶尔被彻底平定,但能完成此举,一来是经过康熙、雍正两代人的不断打击,准噶尔已经今非昔比,二来,乾隆在位时,准噶尔内部发生了严重的内讧,加上部落瘟疫横行,以至于人马牲畜死伤无数,这更削弱了其整体实力。

所以最终,乾隆抓住机会,彻底将准噶尔平定,算是完成了爷爷、父亲未能完成的夙愿。

从康熙时代,到雍正时代,再到乾隆时代,清朝用了三代人,以及七十余年的时间,方才平定准噶尔。

之所以耗时这么久,其实从上述记载中就能看出,主要是因为准噶尔的实力极其强横,并且经历数次打击后,仍能很快恢复元气,因此这才让清朝耗费了大量的时间,以及人力、物力、财力,终将其平定。

用一句话说就是,清朝征讨准噶尔,实际上进行的是一场“灭国级”战争,所以,花费三代人七十余年的时间,也是十分正常的事情。

而相比之下,左宗棠收复新疆,不管是面对的对手,亦或者是战争的规模,与康、雍、乾消灭准噶尔对比的话,那基本上可以用“小巫见大巫”来形容。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先来看当时左宗棠面对的对手是谁。

左宗棠之所以要收复新疆,是因为当时有个来自中亚浩罕国的军官阿古柏,在南疆建立了一个所谓的哲德沙尔汗国,并且其在英国、俄国的支持下,最终建立了一个基本盘踞全疆的政权,名为“洪福汗国”。

从该记载中就能看出,这个阿古柏属于是外来户,而他之所以能在新疆建立政权,一个很大的原因,是当时的新疆处于一种极为混乱的局势。

史料记载,在1864年前后,新疆地区爆发了多个起义,其中包括喀什、吐鲁番等地,先后建立了数个地方割据政权,这些政权与清军时常交战,因此导致当时的新疆局势一片混乱。

在这种情况下,阿古柏乘虚而入,先后击败多个地方政权,最终才建立了所谓的哲德沙尔汗国。

但即便是到了之后,有了英国和俄国的支持,阿古柏也没有能真正意义上的占据整个新疆,这一点,就和当初的噶尔丹完全不一样。

并且,作为外来户,阿古柏依靠的手段,是残忍嗜杀,总之就是残暴统治,这就导致当时大部分新疆的民众,对其极为怨恨。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在1867年,当时和田地区的军民,自发组织起来对付阿古柏的侵略军,甚至男女老幼一齐上阵,即便死伤也在所不惜,誓要将阿古柏的侵略军拒之于城外。

由此可见,阿古柏在新疆,根本毫无群众基础可言,属于是人人得而诛之的存在。

而当初的噶尔丹,本身就是蒙古部落出身,加上他的能力和地位,让他得以在蒙古、新疆等地的影响力极大,号召力自然也极强。

因此这一对比,就知道谁厉害谁一般。

再者,与康雍乾时代相比,左宗棠时期的武器,进步的不是一星半点,据记载,当时左宗棠的部队,已经大量装备上了欧洲先进的火器,甚至当时新式的来复枪,在其部队中也有装备。

而当初对付准噶尔的清军,火炮和枪械,还停留在明朝末期的水平,这也就是为何在康熙时期的乌兰布通之战,清军打的极为吃力的原因之一。

另外,左宗棠也侧面解决了后勤问题,他当时采取以“高息借款”的方式,向外国洋行借来了大量款项,虽说此举也有弊端,但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清军的后勤问题,让左宗棠得以自此专心打仗。

所以,综合几种因素,这才让左宗棠能在1875年入疆之后,仅到1876年年底,就收复了北疆的所有领土。

当然,这其中不能抹杀左公的功劳,但同时不可否认的是,当时的阿古柏政权,也确实远远比不上曾经的准噶尔,因此,若是左宗棠面对的是噶尔丹,那依照当时清军的战力,最终战争的结果,大概率是清军惨败。

同时,在收复整个南疆之后的次年,也就是1877年,阿古柏突然暴毙,至于死因,众说纷坛,但他的死,直接导致所谓的“洪福汗国”崩溃,因此,左宗棠彻底收复新疆,自然也成了水到渠成的结果。

还是前文提到的那句话,我们不能否认左宗棠左公的功劳,正是他当初坚持自己的立场,以及他“抬棺出征”的大无畏精神,才最终得以收复新疆,保证了国家领土的完整,但拿他收复新疆,去和当初康熙、雍正、乾隆三代人消灭准噶尔对比,本身就存在着不公平,毕竟双方面对的对手,根本不在一个重量级,因此,拿两者对比,丝毫没有可比性。




鼎盛时期的清朝消灭准噶尔汗国,用了三代皇帝、整整70年的时间才平定新疆全境。

而左宗棠收复新疆发生在晚清时期,此时的清政府处于内忧外患之下,却只用了不到两年时间就收复了新疆。

两者有本质的区别。

一、清朝与准噶尔的战争属于国战,难度更大

新疆,古称为西域或安西地区。汉朝在新疆设置了西域都护府,唐朝在新疆设置了安西都护府,这都可以证明中原王朝对古代新疆的有效管辖。不过,自从唐朝安史之乱、新疆被吐蕃攻占后,脱离中原将近千年之久。

清朝康熙年间,漠西蒙古之中的准噶尔部落的首领噶尔丹又控制了新疆地区以及今天哈萨克斯坦部分地区、俄罗斯部分地区,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准噶尔汗国。

准噶尔汗国以新疆为大本营,与沙俄帝国相互勾结,对清朝构成了很大的威胁。清朝的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均对西北用兵,耗时70年才消灭准噶尔汗国。乾隆皇帝收复了一千年之前被唐朝当年丢失的安西地区,以“故土新归”为寓意,将其命名为新疆。

比起晚清时期左宗棠面对的阿古柏政权,准噶尔汗国的实力可谓强大得多,而清朝攻取新疆的难度也要大得多。在电视剧《康熙王朝》中,康熙将自己的女儿蓝齐儿格格嫁给准噶尔汗国的君主噶尔丹,就是出于对准噶尔汗国的忌惮。

二、清朝消灭准噶尔汗国之前,新疆并不属于大清,没有群众基础和影响力

自唐朝安史之乱后,新疆一直游离在中原王朝之外将近千年之久,先后被吐蕃、喀喇汗国、高昌王国、西辽王朝、察合台汗国、亦力把里、吐鲁番汗国等地方势力统治,并不属于中原王朝的势力范围。

(17世纪初、明朝末年时,新疆已被漠西蒙古控制)

直到18世纪后期,清朝的乾隆皇帝消灭准噶尔汗国之后,才收复了千年之前被唐朝丢失的安西地区,并把它命名为新疆(故土新归)。

乾隆皇帝设置了伊犁将军统辖天山南北的广袤区域,正式确立了清朝对新疆的稳固统治。此后,清朝对新疆移民、驻军、修筑堡垒、发展农牧业,逐步将新疆地区纳入自己的体系之下。

到了晚清时期,也就是在乾隆消灭准噶尔汗国约一百年过后,一位来自中亚的军事头目阿古柏趁清朝处于内忧外患(帝国主义入侵、农民起义)的机会,才攻占了新疆大部分地区。

不过,由于阿古柏的残暴统治激起了新疆各族人民的反抗,再加上清朝过去对新疆的影响力很大,所以左宗棠带兵收复新疆时有群众基础和少数民族的支持,只用不到两年的时间就平定了阿古柏政权。阿古柏走投无路,兵败自杀。

三、清朝与沙俄的领土纠纷,导致清朝与准噶尔的战事更加持久,而左宗棠收复新疆时没有直接与沙俄交战

清朝与准噶尔汗国的战争,大致开始于康熙晚年,结束于乾隆初年,断断续续地维持了有70年时间,期间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

之所以会持续这么长,是因为清朝受到沙俄的威胁,不敢全力进攻准噶尔汗国。

(康熙与沙俄签订完《尼布楚条约》的第二年,葛尔丹就率领准噶尔汗国的军队打到了内蒙古,逼近清朝京师,朝野震动)

康熙晚年三征葛尔丹,也仅仅是挫败了准噶尔汗国东侵的势头,他至死也没能消灭准噶尔汗国。

直到后继的雍正皇帝与沙俄在1728年又签订了《恰克图条约》后,清朝方能腾出手来全力对付准噶尔汗国。此前一直受到沙俄的困扰,这也是清朝不能尽快消灭准噶尔汗国的原因之一。

为了避免清朝陷入与沙俄、准噶尔汗国两线作战,雍正皇帝在1728年签订了《恰克图条约》,将贝加尔湖以南部分地区划给沙俄帝国,此后沙俄方面暂时忙于欧洲的战事、没有再公开支持过准噶尔汗国。

清朝前期所签订的《尼布楚条约》、《恰克图条约》都对沙俄做出了巨大让步,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为了对付准噶尔汗国。

(清朝鼎盛版图)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7

标签:准噶尔   乾隆   杜尔伯特   新疆   和硕   沙俄   噶尔   达赖   南疆   雍正   康熙   蒙古   古柏   清朝   实力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