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构享年81岁,为什么56岁就退位把皇位传给赵匡胤一脉呢?

简单来说,赵构之所以五十六岁(虚岁,实岁五十五)就禅位,主要原因在于两点:

第一,心态崩了,没脸再继续当皇帝了;第二,儿子没了,没有奋斗目标了。

而赵构之所以将皇位让给太祖一脉,也就是太祖一脉,主要原因是赵光义一脉,也就是太宗一脉没人了。



先说第一点。

我们都知道,赵构是宋徽宗的第九子,母亲是韦贤妃,一个并不受宠的妃子。

宋徽宗一生子女众多,赵构不显山也不露水,当皇帝这种事,压根就跟他没什么关系,但他的运气特别好。

那是在靖康元年(1126年)的时候,金军第一次进攻开封,宋徽宗有意媾和,当时作为康王的赵构主动请缨,表示愿意去找金军谈判。

因为这件事,宋徽宗十分高兴,赵构的母亲韦氏也由一个低级别嫔妃,升级成为龙德宫贤妃,也就是韦贤妃。

不过,赵构在去金军大营的半路上,被宗泽给劝住了,就没有去成,而是留在了河北。

同年十一月,金军再次攻打开封,宋徽宗就任命赵构为河北兵马大元帅,让他率军救援河北。

但是,赵构还没去开封救援,而是迟疑了一下,结果开封就被金军攻克了,包括宋徽宗和宋钦宗在内的的数千皇室成员,都被俘虏到金国去了,北宋就此灭亡。



由于宋徽宗的儿子几乎全军覆没,只剩下赵构一人,他便在众臣的拥护下,于1127年四月在应天府登基称帝,建立了南宋政权。

事实上,自从开封沦陷之后,赵构就一直被金军追着打,他一路从河北跑到应天,但金军依压根没有打算放过他,他被吓得不得了,根本不敢跟金军交战。

那时候,李纲、宗泽等大臣主战,这让赵构十分为难,他明面上重用李纲和宗泽,但又安插主和派的黄潜善和汪伯彦掌握军权,并从应天逃走,一路逃到南方,美其名曰“巡幸东南”。

因为这件事,宗泽气不打一处来,他多次请求赵构到洛阳前线,但赵构害怕金人,一直待在扬州不走,结果宗泽在黄河边三呼“过河”后含恨而卒。

从1127年七月开始,赵构就不再装出一副要收复中原的样子了,而是罢免了李纲,任命黄潜善为左相、汪伯彦为右相,开始一门心思地与金军媾和。

但是,赵构的求和之路并不是顺利,首先是金国那边,认为消灭南宋不是什么难事,便多次拒绝了赵构的议和请求;其次是南宋国内,臣民当中主战的声音占据优势,他们为了反对赵构的媾和之举,还发起了几次兵变,将赵构吓得不轻。



无奈之下,赵构只得转变态度,开始重用主战派的韩世忠、岳飞等人,让他们与金军交战,然后再伺机寻找议和的机会(用战场上的胜利换取议和的谈判筹码)。

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奇怪的现象就产生了,南宋一方面不断跟金国交战,另一方面又从未停止与金国议和,只不过金国始终没有同意。

1130年,被金国扣押了数年的秦桧,被放了回去,在此之前他已经臣服于金国,是金国派到南宋的代言人,赵构为此感到十分高兴,竟然称赞他“朴忠过人”,还任命他为参知政事。

赵构之所以这么喜欢秦桧,是因为他知道自己想要媾和,秦桧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只不过当时金国也是主战派占据压倒性优势,所以时机还不成熟。

就这样,赵构继续与金国边打边和,一直到1138年的时候,金国国内主和派占据优势,就同意了赵构的议和请求。

当时,宋金议和的条件是,南宋向金国称臣纳贡,金国则割让河南、陕西等地,并将宋徽宗夫妇的遗体归还南宋。



1139年,赵构派遣秦桧到金国,代替自己向金熙宗跪受诏书,然而秦桧还没动身,金国国内就爆发了政变,主战派将主和派给一网打尽了,金熙宗撕毁和约,再次发起了对南宋的攻势。

这一次,岳飞拯救了南宋,他率军击败了金国的进攻,一度将金军逼到了黄河边,收复了包括东京在内的大片领土。

恰在这个时候,金国意识到南宋不是可以轻易消灭的对手,便再次转变态度,打算跟南宋议和。

赵构得知金国打算议和,就高兴得不得了,为了表达诚意,他下令岳飞班师回朝,此举导致岳飞收复的土地,再次被金军夺走。

这件事之后,金国国内在是战是和这件事上,又经历了多次反复,赵构为了坚定金国君臣议和的决心,可谓夙夜难寐,做了非常多的铺垫工作,比如剥夺岳飞、韩世忠的兵权,并许诺按照要求杀掉岳飞,再比如提出更为优厚的议和条件。

最终,在1141年十一月的时候,宋金达成了绍兴议和,并于第二年二月正式签订和约,规定南宋向金国称臣纳贡,割让淮河以北的土地。

可以说,赵构为了议和,将跪舔的艺术挥到了极致,就差到金熙宗面前跪着喊爸爸了,而他等待议和这一天到来,花了足足十五年时间。



据史书记载,赵构为了议和,长期以来精神压力很大,在议和达成之前,不到四十岁的他,竟然头发白了大半。

而议和达成之后,赵构为了稳固议和成果,杀掉了以岳飞为首的一些主战派人物,并对秦桧越发重用,让秦桧充当宋金之间的沟通桥梁。

自此之后十多年,秦桧可谓位极人臣,不但担任宰相,而且被封为公爵,赵构为了讨好他,甚至在他六十岁生日的时候,主动上门问候。

而在秦桧的操纵下,南宋国内的主战派人物也遭受了灭顶之灾,要么被剥夺军权,要么被贬职,总之全部潜伏起来了。

然而,事情在1155年出现了转折,这一年秦桧去世了,宋金之间的桥梁没有了,南宋国内的主战派开始抬头,纷纷上书弹劾秦桧。

赵构为了平息事态,下诏书说议和是他的主张,秦桧不过是执行者,还表示谁再敢说主战,将会受到严厉处罚。

赵构用皇权暂时压制住了主战派,主战派也不敢再多说什么,但在这种局面能够持续下去其实是有前提的,那就是和平可以继续下去,一旦金国再次挑起战争,那赵构可就真压不住主战派了。



1159年,又发生了一件大事,金国国内再次发生政变,完颜亮弑君篡位,成为了金国皇帝,他为人残暴不堪,是个好战分子,意图消灭南宋、统一华夏,所以一上台就积极为战争做准备。

那时候,宋金之间的使者来往不绝,完颜亮将要南侵的消息不断传入赵构耳中,赵构虽然感到很担心,但依然选择性忽视,因为这是他最害怕的事情。

1161年,完颜亮在做好一切准备之后,率军六十万攻打南宋,赵构得知消息后大惊。

当时,赵构已经五十四了,这年纪放到现在也快要退休了,那时候完颜亮派遣了一个使者去见赵构,当着群臣的面将赵构骂了一顿,赵构吓得躲到屏风后面,偷偷在那儿抹眼泪。

赵构为何如此呢?

其实,他倒不是怕金国使者,而是觉得自己丢人丢到家了,当初他以近乎跪舔式的方法向金国媾和,现在金国翻脸不认人,出兵攻打南宋,真可谓竹篮打水一场空,日后他怕是要沦为天下臣民的笑柄了。

可以说,这个时候的赵构真可谓心灰意冷,恰在此时前线战败的消息传来,他立马将几个宰相找来,说什么“欲散百官,浮海避敌”,说要到海上避难了,什么江山社稷,他统统不要了,只要能保命就行。



其实,赵构是太小看自身实力了,要知道那时候南宋人口数千万,大军几十万,完全可以一战。

左相陈康伯第一个站出来表示不赞同赵构的意见,还提出让赵构御驾亲征,但赵构却对他说,你怎么这么不听话,总是要违背我的想法呢?

之后,赵构又让御营宿卫使杨存中赶紧准备船只,方便他随时到海上避难,没想到杨存中也是个硬茬,不但不同意赵构的主张,还指责赵构胆小,说现在不是逃跑的时候,应该到前线劳军才对。

上谕以欲散百官、浮海避敌,左仆射陈康伯曰:“不可。”存中言:“敌空国远来,已犯淮甸,此正贤知驰骛不足之时,愿率将士北首死敌。”

赵构见大家都不听他的话,也对自己的主张感到怀疑了,大家是不是认为我这个皇帝,当得太不合格了呢?

无奈之下,赵构硬着头皮答应了陈康伯和杨存中提议,到前线督战了,但他的运气特别好,他还没抵达前线,完颜亮就后院失火了,后来完颜亮又在撤退途中死于兵变,金国暂时罢兵言和。

1162年正月,赵构以龟速抵达建康,但此时战争已经结束,他停留了十几天之后返回临安。

返回临安之后,赵构整个人就跟泄了气似的,他知道自己三十余年来一直力主媾和,换来的只是臣民的谩骂和讽刺,他没脸再在皇位上待下去了,刚好宋军“击败”了金军,时机正好合适,是时候放手了。



当年四月,赵构册封养子赵昚为皇太子,五月就禅位给赵昚,自己当起了太上皇。

试想,如果赵构不退位,万一金国再次攻打,他就是拔剑自刎,恐怕都没人拦着他,他当皇帝的尊严,那就一丁点都不会剩下了。

换个角度来说,赵构之所以退位,是因为南宋国内主战的人占绝大多数,他作为为数不多主和之人,在得不到支持的情况下,退位是避免成为众矢之的最好的选择。

再说第二点。

赵构在当康王的时候,已经有了五个女儿了,但在靖康之变的时候,他的五个女儿以及妻子邢秉懿,妃子田春罗、姜醉媚,都被金人给掳走了。

当时,邢秉懿是怀有身孕的,但在前去金国的路上,由于遭受金人的调戏,结果坠马导致流产。

赵构称帝之后,册封邢秉懿为皇后,但邢秉懿显然是不可能再为他生孩子的,因此任务就落在他其他嫔妃身上。

赵构继位之后不久,他的妃子潘贤妃为他生下了一个儿子,这是他第一个儿子,取名为赵旉。



但非常可惜的是,赵旉在出生后的第五天就夭折了,这让赵构伤心欲绝,然而更让他伤心的是事情还在后面。

1127年十月,赵构到扬州避难,他将国事委托给左相黄潜善和右相汪伯彦,自己则一头扎进后宫,与妃子们日夜厮混,试图再造一个孩子。

1128年春天,有一天赵构正在与妃子寻欢,突然听闻金军来到了扬州城外,他大惊之下仓皇而逃,自此之后失去了生育能力。

比江都宫中方有所御幸,而张浚告变者遽至,矍然惊惕,遂病痿腐,故明受殂后,后宫皆绝孕。

当然了,赵构并不知道自己失去了生育能力,所以此后数年他依然沉迷造人,但可惜后宫嫔妃的肚子一点动静都没有。

一直到1132年,赵构这才意识到,或许自己无法再有孩子了,为了确保皇位后人继承,他便让宗正赵令懬寻访宗室成员,为自己选择两个孩子作为皇位继承人的候选者。



当时,太宗一脉的子孙几乎都在北方,要么被金国掳走,要么回不到南方,而太祖一脉的子孙则大多在南方,因此赵令懬最终找到了两位太祖后裔,赵构为他们取名,一个叫赵伯浩,一个叫赵伯琮。

后来,赵构经过详细考察之后,发现赵伯浩综合素质不太好,于是只留下了赵伯琮,但两年后他又将另一位太祖后裔赵伯玖接入宫中,作为考察对象。

在很长时间里,赵构都没将这两个孩子当皇子对待,而是给他们一个皇侄的身份,并都封为郡王爵位。

赵构之所以这么做,其实还想再努力一把,万一生下一个儿子呢?

但是,天不遂人愿,一直到1160年赵构五十好几岁了,他依然没有儿子,这个时候他对拥有亲儿子不再抱有任何希望了,于是将赵伯琮立为皇子,名字改为赵玮。

可以说,赵构奋斗了大半辈子,到头来却发现自己再怎么努力,也只是为他人做嫁衣,在没有亲儿子继承皇位的情况下,他还闹腾个什么劲,不如早点退休养老,还可以过几天好日子。

再加上后来金国攻打南宋,让赵构颜面扫地,没脸再面对群臣及百姓,他便干脆禅位给赵玮,也就是赵昚,自己则当起了太上皇。



赵构禅位的时候,给群臣的理由是,自己已经厌倦了,其他的啥也没说,群臣也没有一个人阻拦他禅位。

可见,赵构禅位的时间恰到好处,最大程度挽回了自己的名声,还可以远离国事纷扰,过几天无忧无虑的生活。

赵构退休之后,没有继续住在宫中,而是搬到秦桧的旧宅居住,只不过把名字改为德寿宫,从这个名字我们也可以知道,他很在意自己的名声,并且想多活几年。

不过,赵构的好运气还在继续,他退位之后生活得很惬意,居住环境特别好,而且宋孝宗赵昚对他十分孝顺,隔三差五去看望他,每个月给他的供养费就达到了十万贯,让他继续过上了钟鸣鼎食的奢华生活。

不过,赵构的退休生活也遭受过波折,那是在隆兴北伐遭遇失利的时候,赵构担心金军再次攻打南宋,便让人打包好行李,还雇佣了五百多人,让这些人拿着扁担,随时准备跑路。

后来,赵构敦促赵昚赶紧跟金国议和,最终宋金议和再次达成,赵昚成为金国皇帝完颜雍的侄子,赵构对自己跟完颜雍成为兄弟这件事,感到非常满意。



之后十数年,赵构一直想办法牵制着赵昚,让赵昚无法实施恢复中原之志,宋金议和的局面也得以维持下去。

1187年,照顾在禅位二十五年之后去世,享年八十岁,总观他的一生,就是个彻头彻底的投降派,一点骨气都没有。

而就在赵构去世后两年,由于主和派占据朝堂,赵惇也感到皇帝当不下去了,于是学习赵构,禅位给了儿子赵惇。




赵构提前退位的原因很简单。

1161年的宋金战争,让他颜面尽失,心态彻底崩了,不想干了。

众所周知,赵构当年为了议和,又是向金国称臣,又是割地赔款,又是主动杀岳飞。

可谓是把舔跪做到了极致,就差当面跪在金熙宗面前叫爸爸了。

然而赵构卑躬屈膝换来的结果,却是金国多年后的翻脸不认账。

1161年,也就是赵构与金国签署绍兴和议后的第20个年头,金主完颜亮遣使到临安,大骂了赵构一顿。

金使骂完之后,又继续恐吓赵构,金国六十万大军已经在路上,准备踏平江南!你就准备受死吧。

赵构当时54岁,搁现在,差不多快退休了。

这个年纪的人,不说德高望重吧,起码在别人眼里,也是老持稳重的前辈形象。

然而,赵构在被金使一通大骂后,竟然心态崩溃,一声不吭得躲到了身后的屏风后,像个小孩子似的,无端哭了起来。

这一幕,弄得在场的大内侍卫是一头雾水。

眼见皇帝这么哭,也不是个事。于是,一个叫刘炎的卫士就去找宰相陈康伯。

最后是陈康伯跑去找赵构,好说歹说,才化解了尴尬。

使人犹在殿中,班皆未退,带御器械刘炎告宰相陈康伯曰:“使人在廷未退,有茶酒之礼,宜奏闻免之。”康伯曰:“公自奏闻。”炎遂转屏风而入,见上哭泣,炎奏其事,上然之。——《三朝北盟会编》

赵构为什么哭?

因为金使骂他?因为金使恐吓他?

都不是。因为此时的赵构,心里产生了深深的挫败感。

前面说了,当初赵构为了议和,对金人是各种花式舔跪。可舔跪换来的结果,却只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让他沦为世人的笑柄。

这就好比,你当年有两个孩子,本来你两个都勉强养得活。但你为了所谓的精养,遗弃了一个,对另一个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结果二十年后,你精养的孩子不仅不孝顺,反而经常揍你。让你沦为街坊邻居眼中的笑柄。

这种情况下,你能忍住那把老泪?

不可能的嘛,赵构也是如此。

事后,赵构对前途感到了担忧。再加上他又颜面尽失。

于是他索性破罐子破摔,决定重操旧业。

一面吩咐太监收拾细软,随他下海跑路。

一面让陈康伯发下圣旨,让各级官员也提前跑路。

“如更一日虏骑未退,且令放散百官”

皇位不要了,政权也不要了。不玩了!

听说皇帝要跑路,陈康伯感觉莫名其妙。

大宋五千万人口,几十万大军。这仗打不打得过,另说。直接跑路,算什么回事?

所以,他就没按赵构的意思办,而是连夜进宫劝阻。

(陈康伯)闻有劝陛下幸越及闽者,诚用其言,大事去矣。

但是,赵构不仅不听劝,反而恬不知耻的埋怨陈康伯:你为啥不按朕的意思办?

他是一面骂,一面派人去找太尉杨沂中。准备让杨沂中直接给他找百条航海大船,送他到海上避难。

杨沂中一开始不知道赵构要跑的消息。因此他进宫见到赵构后,也和陈康伯一样,大义凛然的劝赵构留下:金兵还远,陛下你现在逃,是不是为时过早了?而且,您是皇帝啊!您要亲自去前线督战才对啊。

听了杨沂中的话,赵构瞬间吓尿。

当年他就是害怕战争,所以才舔跪,所以才弄死了岳飞,缴了韩世忠等人的兵权。

现如今,陈康伯、杨沂中却让他去前线督战玩命,他怎么可能不怕?


当然,我们知道。赵构最后在满朝文武的劝说下,还是壮着胆子去前线督战了。

并且宋军在虞允文的指挥下,也打赢了采石矶之战,赢得了1161年的这场大战的胜利。

但是由于赵构在这起事件过程中,被金人吓破了胆子。

所以事后不久,他立即就退了位,把皇位传给了太子赵眘。

至于退位的原因,就是本文开头说的。

他颜面尽失,心态彻底崩了,哪怕是皇帝这种职业,他也没兴趣做了。

毕竟如果赵构继续当这个皇帝,他就不能随便跑路。

只要打仗,他就要御驾亲征。他不去,满朝文武就逼他去。还美其名曰“君王死社稷”。

而如果赵构退位,那情况就不一样了。

到时候再需要御驾亲征,就是赵眘的事了。

跟赵构没关系,他已经是太上皇了。他该跑路就跑路,没人能管得着他。

哪朝哪代有太上皇御驾亲征的?

值得一提的是。赵构此举,不是他的原创。

他也是师从于他爹,宋徽宗。

当年金兵南下,徽宗直接就跑了,跑之前还把皇位给了宋钦宗。

在徽宗看来,自己是皇帝,就得留下君王死社稷。而传给钦宗,他变成太上皇,那死社稷的就是钦宗了。

单从这一点来看,赵构和徽宗是真爷俩。

遇事就自己赶紧跑路,把问题丢给儿子。

至于说赵构为什么要把皇位传给赵眘,也就是宋太祖的后裔。

原因也很简单:因为赵眘好控制。他不是皇族大宗出身,家族势力很弱。赵构就是看中他的这个特质,才选择了他

说到这里,要澄清一个错误印象。相信之前也有很多人已经澄清过了。

那就是认为赵构把皇位传给太祖后裔,是由于太宗后裔在靖康之变中被金军一锅端,导致赵构别无选择,只能选择太祖后裔。

为什么说这个印象是错的呢?

因为靖康之变中,只是在开封的太宗后裔被一锅端了。散居在洛阳等地的太宗后裔,很多都逃到了江南。

比如宋英宗的哥哥,濮王赵宗晟的后裔。也就是齐安郡王一脉。在靖康之变期间,就跑到了江南。并且还支持了赵构继位。

可以说,赵构能稳坐皇位,与当时的齐安郡王赵士㒟对他的鼎力支持分不开关系。

所以,赵构不选太宗后裔继位,不是因为太宗后裔没人了。

他立赵眘为太子,单纯就是他不想从皇族大宗中挑选继承人。

注意。这里说的“皇族大宗”,也包括了当时的太祖后裔。

因为赵匡胤的后裔在南宋初年,也不是都混的不好。比如安定郡王一脉(宋神宗专门为太祖后裔设置的世袭爵位),在南宋初年也是混的风生水起。

当时的安定郡王叫赵令畤,也是有钱有势的大爷。

赵构直接跳过了安定郡王一脉。理由和他不选太宗后裔,是一样的。

毕竟,皇族大宗都是有权有势。那些大爷能支持他赵构坐皇位,当然也能支持别人了。

若是皇储的位置让这些人控制,赵构能不能善终都难说。

而相比于这些有钱有势的大爷,赵眘的家族衰败了。

赵眘的亲爷爷赵令譮在北宋是国公,当时也算是门庭显赫了。但受靖康之变影响,赵眘生父赵子偁没能获得爵位,其在南宋初年仅是一个区区八品小官。家里不仅无权无势,而且还穷。

像是这样家庭背景长大的小孩,大概率会懂得感恩,懂得孝顺养父。

所以赵构才选了赵眘继位。后来也事实证明,赵眘担得起他的庙号“宋孝宗”。

他是非常的孝顺。

他继位后,虽然贵为皇帝,可他对赵构这个太上皇,那一直是格外敬重。

南宋的最高权柄,也一直在赵构手上。直到赵构去世后,孝宗才获得完全权力。




赵构想当皇帝,却又觉得当皇帝很累,主要是金兵总来找麻烦,于是及早传位给赵昚,自己当了太上皇,既有权力又可以无尽的享乐。

这个问题可以分两步回答,一是赵构退位后还活了25岁,为何这么早就退位了?二是为何要把皇位退还给赵匡胤一脉?


第一个问题,56岁的赵构身体还很健朗,为何急于退位给赵昚?

赵构生于1107年,是宋徽宗的第九子,宋钦宗的弟弟。由于1127年,金兵南侵,制造了“靖康事件”,把宋徽宗和宋钦宗父子俩以及宫中男女共5000多人,浩浩荡荡押到了金国去,北宋就此灭亡。而赵构由于当时出差在外,侥幸躲过了这一劫。

于是赵构带着余下的众臣跑到南京去当皇帝,是为宋高宗,史称南宋。因此赵构是南宋开国皇帝,也是宋朝的第十位皇帝。他从1127年到1162年,在位36年。

可是,1129年,守卫皇宫的苗傅和刘正彦发动了兵变。苗傅对宋高宗说:“陛下总是听信奸臣的话,干脆您这皇帝不要当了,免得害国害民,让您的儿子赵敷来当吧。”随即逼迫宋高宗退位,让三岁的赵敷(宋高宗的独子)继位,由隆佑太后听政。


可惜,由于苗、刘二人没有采取进一步的措施 ,导致兵变失败。本来就体质虚弱的赵敷,在此次事件中抱来抱去,只坐了26天皇位后就受惊吓而夭亡了,哭得赵构死去活来,比失去其他任何亲戚都要悲痛,因为他就只有这个儿子。

此后,赵构就没能再生了。主要是有一次,宋高宗由于在金兵的追杀下,好久没有与嫔妃取乐过了,这天好不容易来了兴致,正跟其爱妃干那事,却忽听得来人急报金兵已从北门攻入,惊慌得赵构从此得了阳痿症,无论宋高宗叫太医用什么方法都恢复不了了。

看来赵家被金兵害得真惨!

得知自己确实失去了生育能力后,1132年,宋高宗从赵匡胤那一脉的子孙后代中,选择了6岁的赵伯琮(后改名赵昚shèn),将他收为养子。


宋高宗对赵昚精心培养,不停地给他加官进爵。1135年,封8岁的赵昚为保庆军节度使和建国公;1142年,加封赵昚为检校少保和普安郡王;1147年6月,封他为常德军节度使。

1160年,赵昚被立为皇子,并且被授为宁国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进封为建王。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5月28日,赵昚被立为皇太子。同年6月,为了试探即位后的赵昚对自己的态度,把皇位禅让给了赵昚,看看赵昚当上皇帝后对自己是否忠孝,忠孝则更好,否则的话,就可以趁早废了他,再选其他的继位人。

因为宋高宗也深深地知道,早在宋仁宗时,出现过“濮议事件”,就是宋仁宗也是由于没有子嗣,后来收养赵曙为养子,以继承自己的皇位。谁知赵曙即位后,也就是宋英宗,当了几年皇帝后,竟然不认宋仁宗为皇考(生父),而只认宋仁宗为皇伯。


赵昚即位后,是为宋孝宗。

当然了,赵构他有自己的说辞!

赵构的说法是,当了这么多年的皇帝,已经颇感“倦勤”,很想早早退休在家休养了 ,而实际上宋高宗当时的身体还很健朗。正如宋孝宗在1175年所说:

“太上年将七十,步履饮食如壮年,每侍太上行苑囿,登降皆不假扶掖。”

而且,宋高宗说是退休了,其实他还是暗中掌控着最高决策权。有一次,赵构要求宋孝宗将一个因贪赃枉法而被免职的地方官恢复原职,但是宋孝宗经过多方调查,这个地方官确实不是个好官,因此没有恢复其官职。赵构这个太上皇得知后,大发雷霆,说宋孝宗不孝。

宋孝宗于是只好听从赵构的命令。


再来说说宋高宗为何要把皇位传给赵匡胤一脉?

赵昚是宋太祖赵匡胤的第七世孙,按照家族史来讲,两人的亲属关系已经是很疏了。

赵构能够当上皇帝,可以说是天上掉下的馅饼,让他走了狗屎运。赵构本来是宋徽宗的庶妃所生,在皇子中又是排行第九,所以如果不发生“靖康之耻”,宋徽宗和宋钦宗不被押往金国的话,皇位是轮不到赵构的。

而赵构当上皇帝后,又很害怕失去皇位。当他得知在金国扣押的父皇和皇兄还活着时,很害怕他们又再次回来,从而让他交出皇位。因此当赵构听说岳飞要打到金国首都去,将宋徽宗和宋钦宗父子俩迎回来,他便恨透了岳飞,也因此暗中授意秦桧将岳飞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

如果宋高宗将皇位传给赵光义一脉,那即位后的皇帝,肯定会以宋高宗对宋徽宗和宋钦宗不孝为由,进行对赵构的报复和清算。

但是,如今把皇位传给赵匡胤一脉,一来可以避免自己被报复的可能性,二来可以让自己因为把皇位退还给了赵匡胤一脉,从而获得天下人的赞同。


个人见解。有想说的,请留言。敬请关注,特此感谢!




赵构提前退位,和现代人辞职一样,说简单点就是不想干了。

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二月,宋高宗赵构闹着非要退位,而他给出的理由是,自己“老且病,久欲闲退”。

但在当年,赵构才刚满56岁,远远还达不到“老且病”的标准。

并且,在他退位之后,又足足活了近三十年,更加说明,所谓的“老且病”,只不过是赵构的一句托词而已。

当了36年的皇帝,却心甘情愿主动退了下来,很显然,这个皇帝之位,赵构是真的不想干了,所以才选择了“辞职”。

那么问题就来了,是什么原因,导致赵构连皇帝都不想干了呢?其实这背后的原因并不复杂,要细说起来,都是赵构打的如意算盘。

首先,当皇帝不可以说跑就跑,但退位当太上皇就可以。

想当初,赵构费尽千辛万苦,又是杀岳飞,又是对金国百般讨好,其目的是为了什么?就是为了能够议和。

因此,在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年)的绍兴和议达成后,赵构着实松了一口气,他认为,自己终于能偏安一隅,高枕无忧了。

但可惜的是,宋金之间的和平,仅维持了二十年。

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金国派出使者来到南宋,一方面是通知南宋,派出使者前往汴京,祝贺金国迁都,另一方面,则是提出,要和南宋以长江为界。

并且,金国使者在临走前,还“恶狠狠”的威胁说,如果南宋不答应,那么在当年秋天,就会大军南侵。

果然,在当年九月,金国皇帝完颜亮亲率六十万大军直奔临安,并且在当年十月,就攻陷了扬州。

消息传来,赵构慌了。

他召来百官商议,居然提出“欲散百官,浮海避敌”的想法,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他准备就此跑路,撂挑子不干了。

之所以会有这种想法,也是因为他着实是心力交瘁。

曾几何时,为了议和,赵构一而再再而三的突破底线,顶着朝臣的非议,干出了不少卑躬屈膝的事情,原以为,付出巨大代价而达成的绍兴和议,能让他安安稳稳的度过晚年。

但结果,金国却翻脸不认人,说打就打,说入侵就入侵,这如何不让赵构心力交瘁?

所以,一向追求苟安的赵构自然就有了跑路的想法,但问题是,他想跑,他手下的大臣却不答应。

当时,时任右相的陈康伯,以及太傅杨存中就极力反对赵构的提议,其中尤其是陈康伯,为了安抚赵构之心,亲自进宫与赵构“解衣置酒”,总之是好说歹说,这才让赵构勉强同意暂留临安,观望形势。

但谁知道,刚过了没几天,赵构依然觉得不跑不行,因此还对百官下诏书称,“如敌未退,散百官”。

也就是说,赵构想撂挑子不干的心思,压根儿就一直没熄灭过。

在这种情况下,一门心思就想着跑路的赵构,对皇位自然就不在乎,只要能不和金国人正面对抗,大不了不当皇帝就是了。

但在当时,由于他受皇帝这个身份的限制,所以,想跑路就跑路,基本是不可能的,毕竟大臣们可不愿意。

不仅不愿意,并且,当时陈康伯等人,还联名上书,请求赵构御驾亲征,以提高和鼓舞大宋官军的士气。

而这,那可真是要了赵构的老命。

本身他就是因为不敢和金国人正面对抗,所以才会一直想找机会跑路,如今大臣们阻止他跑不说,还让他上前线,这不是要他老命是什么?

所以,到了这个时候,赵构就意识到,阻碍自己“自由翱翔”的最大原因,不是别的,正是皇帝这个身份。

而意识到了这一点,那么赵构自然要想办法脱离这个身份,于是乎,他想到了自己的父亲宋徽宗,当年不就是在金国人大举入侵时,赶紧把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哥哥赵桓,然后当太上皇去了吗?

有了这么一个范本,赵构自然是学得有模有样。

并且,虽说成功退位当了太上皇,但赵构跑路的心思依旧没熄灭,在公元1163年,宋军遭遇隆兴北伐失利后,赵构当即命人“日雇夫五百人立殿廷下,人日支一千足,各备担索”,做好了随时准备逃命的准备。

由此可见,赵构是真的不想当这个皇帝,所以在56岁时非闹着退位,也是必然举动了。

其次,赵构想留点好名声。

前文讲到,在金军攻陷扬州后,赵构一度想下海跑路,但却遭到了群臣阻止,并且群臣还上书请求赵构御驾亲征,以鼓舞士气。

虽说当时赵构怕到了极点,但奈何当时他还是皇帝,因此最终,他勉为其难的还是去到了了前线、

而在赵构抵达前线后,宋军将士打了一场大胜仗。

这便是南宋历史上的“采石矶之战”,此战,宋军大获全胜,极大挫败了金军的锐气,也成功阻止了金军想从采石矶渡江南侵的计划。

更重要的是,完颜亮也在此战中被其部下所杀。

当然,获得如此胜利,也是有原因的,首先是离不开宋军官兵的非凡勇气,以及保家卫国的决心,同时,金军方面也出现了“后院起火”等情况,其宗室完颜雍趁着完颜亮南侵的机会,在金国登基称帝,这极大打乱了完颜亮的整体步骤和计划。

但不管怎么说,此战确实是宋军取得一次重要胜利。

而由于此战的胜利,赵构也是大喜,并且于前线,对着百官和将士声称,“朕当择日进临大江,洒扫陵寝,肃清京都。”

有了“采石矶之战”胜利做基础,加上赵构这句听起来颇为豪迈的“宣言”,一时间,南宋上下,那是人心振奋,山呼万岁。

由此,赵构的声望,达到了自南宋创立以来的正面最高点。

但说归说,赵构内心知道,自己是个什么“德行”,也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更知道金人不是仅凭一次失败就不再南侵的,至于收复故土,那只是想想而已。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赵构说完宣言,必须的马上见好就收,不然时间久了,自己好不容易积攒起来的正面声望,很快就没了。

正所谓“激流勇退”,虽说这个词语放在当时赵构的身上有些不太恰当,但是也能表达出赵构的部分心思。

总之就是,赵构选择在“采石矶之战”胜利后赶紧退位,为的就是让自己在历史上留下一个好名声,至于自己退位之后,大宋朝会遭受什么和面临什么,那,就和他无关了。

还有一点,也是赵构为了自己能“安享晚年”做准备。

当初,赵构的哥哥,即宋钦宗赵桓于“靖康之变”中被金人掳走,到了北方后,遭受了多番折磨,那日子过的可谓是生不如死。

到了绍兴十二年(公元1142年),由于绍兴和议已经达成,因此宋金关系有所缓和,所以在这一年,金国方面决定放回部分宋朝宗室成员。

其中被放回的人身份最高者,自然是宋高宗赵构的生母韦氏。

而史料记载,就在韦氏准备登车离去时,宋钦宗拦住韦氏,提出希望她回去之后,向弟弟赵构转告,能让自己也回到故土,同时他还表示,自己若是能回去,甘愿做一个富贵闲人,绝不会有一丁点的非分之想。

但是,在韦氏归来后,此事不了了之,宋钦宗并未回到故土,而是死在异地。

作为赵构来讲,他不可能不知道他的哥哥曾哀求想回来这件事,但他始终没有表态,当然,他这么做自然是有他的考虑,说白了就是担心自己的统治。

但这种行为,无疑给他带来了“恶评”,尤其是宋朝宗室对他更是意见极大。

除此之外,赵构在位期间,重用秦桧、逼死岳飞等行为,也让他遭到了不少反对,所以,如果他一直不退位,保不齐会有一天,遭到宗室以及大臣们的“反攻清算”。

而到那个时候,赵构就是想体面退休,也做不到了。

但如果他早点退位,并把皇位主动交出去,那么接替者必然会对他感恩戴德,这么一来,只要接替皇位的人没有死在赵构前面,那么,都会对赵构尊重有加。

而有了继任皇帝的尊重,就算是有人想清算赵构,新皇帝必然会进行庇护,所以,就基本动不了赵构。

如此,赵构就可以安享晚年生活。

这便是赵构打的“如意算盘”,总之就是,他之所以在56岁的年纪就愿意主动让位,说白了就是为自己的未来铺路,如果局势发展好了,那他便安享晚年,如果局势发展的不好,甚至南宋面临灭顶之灾,那么他作为太上皇,完全可以没有心理压力以及各种阻碍的“提桶跑路”。

不得不说,赵构这真是“进退有度”啊。

至于说,赵构为何会把皇位传给宋太祖赵匡胤这一脉的后人,其实也算是赵构“迫不得已”的选择。

赵构没儿子,并且也没办法再生出来儿子。

史料记载,赵构最早时曾经有过一个儿子,但可惜的是,在靖康之难发生时,这个儿子受到了惊吓,最终不慎早夭。

同时据说,赵构当时也受到了惊吓,最终导致失去了生育能力。

因此,别看赵构当了皇帝,后宫也不乏有嫔妃,但始终没能再生一个儿子出来,这一点,是赵构人生最大的遗憾。

但凡是他能有一个儿子,哪怕是类似于晋惠帝司马衷那样的“低能儿”,赵构就算是顶着压力,也不至于把皇位交给外人。

不过可惜,就连司马衷这样式儿的,赵构也没有。

所以,他只能从宗室里面挑一个继承人出来,但是,为何赵构偏偏选了宋太祖赵匡胤的后人赵昚(即宋孝宗)呢?

有一种说法,是说赵构做了个梦,然后良心发现,因此才这么做的。

这种说法认为,赵构的大伯母,也就是宋哲宗的皇后孟氏,深受赵构敬重,她某次做梦,梦里宋太祖赵匡胤对她说,自己创业艰难,子孙却不享帝位,这样十分不妥。

之后,孟氏将此梦告知了赵构,而赵构“幡然醒悟”,加上自己没有儿子,因此最终良心发现,将皇位交给了宋太祖的八世孙,也就是赵昚。

实际上,这种说法,并非是真正原因。

为什么呢?赵构是啥样的人就不用多说了,尚未登基还是康王时,虽担任河北兵马大元帅,但却能眼睁睁的看着开封沦陷,并任由金兵将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掳走而按兵不动。

还有,前文提到,他的哥哥宋钦宗,苦苦哀求希望能让自己返回故土,并明确表示自己不会有非分之想,但是,赵构依旧无动于衷。

这样的人,怎么可能会因为一个梦而良心发现呢?别开玩笑了。

还有一种说法,是说宋太宗赵光义这一脉,在靖康之变时,差不多被一锅端了,导致后人凋零,所以赵构只得被迫在宋太祖这一脉里挑选继承人。

这种说法,同样是极不靠谱。

首先,在宋太宗这一脉里,经历了南渡之后,尚且有不少宗室都保住了性命,比如宋英宗赵曙的本家濮王这一脉,就相对完整的保留了下来。

赵曙原本是宋仁宗赵祯堂兄濮王赵允让的第十三子,由于宋仁宗无子,因此在赵曙三岁时被接进宫,最终继承了皇位。

而赵曙的本家,仅一母同胞的亲兄弟,就有二十一个。

而这个家族,经历了繁衍生息,并且幸运的躲过了靖康之变,因此大部分族人,都得以存活了下来,并且,还有不少人在南宋朝廷中担任要职。

比如齐安郡王赵士㒟,他算起来是赵构的叔伯辈,当初在靖康之变前,就已经担任大宗正一职,也正是他和前文提到的孟太后的支持,才让赵构登基有了法理依据。

并且,他还在“苗刘之乱”时,救了赵构一命。

而在岳飞被害之前,赵士㒟还成为岳飞说话,他当时就公开表态,自己愿“以百口保飞无他”,意思就是,他愿意用百余口家人的性命做担保,证明岳飞没有异心。

而从他这句话中就能看出,他这一脉,人口还是非常多的。

这还只是赵士㒟一家,而前文也提到,宋英宗的本家兄弟就有二十一个,这么多人在繁衍生息之后,必然会更多。

并且,就算退一步讲,真的是赵构“良心发现”,想要把皇位还给宋太祖这一脉,但是他也没有选最“根红苗正”的宋太祖直系后裔。

宋太祖赵匡胤的次子赵德昭,其后裔同样也是人口众多,比如曾担任过南宋东海道都总管的赵子崧,就是赵德昭五世孙,而他的叔伯、堂兄弟以及子侄等加起来,虽说比不上宋英宗本家濮王系的人口,但也少不了多少。

总之就是,不管是赵构当时想从自己的本家近亲中选继承人,还是本着“良心发现”去选宋太祖一脉最直系的人来继承皇位,都是有大量选择余地的。

但是,纵然有这么多选择余地,但赵构偏偏就是不选。

最终他在选择继承人时,挑了两个备选人物,一个便是赵昚,而另一个则是赵璩,这两人,均为宋太祖赵匡胤的七世孙。

之所以选择这两个人,是因为他们身上有一个共同点。

什么共同点呢?很简单,就是均为小宗,并且其家族在朝中的影响力极小,甚至可以用“微乎其微”来形容。

比如赵昚的父亲赵子偁,在南宋初年仅仅是个从八品的文官,而赵璩的父亲赵子彦,也不过是个从八品的武官而已。

也就是说,赵构在挑备选继承人时,专门是找那些势力小、影响小的小宗,这么做的目的,就是因为他们便于控制。

要是他在人口众多,且在朝中担任要职的大宗挑备选继承人,如果将来,赵构万一再折腾出来一个儿子,那么到时候,就会“请神容易送神难”,就算他想传位给亲儿子,也会碍于大宗的阻力不方便行事。

就算他折腾不出来儿子,他也不愿意看到一个身后有大宗支持的人继承皇位,为什么呢?一旦他选择了大宗中人,那有了其家族势力在背后支持,一来就不会对赵构“感恩戴德”,二来说不定还会让赵构的晚年多有“坎坷”。

所以,本着最安全也最稳妥的目的,赵构只能选落魄的小宗,而小宗因为能“一飞冲天”,必然会对赵构感激涕零,因此,赵构的晚年就有了保障。

当然,赵构能按照他的想法去完成他的传位计划,也是花费了好一番心思。

他先是打出前文提到的“孟太后托梦”为借口,提出“换政于太祖之后”,这样一来,他就首先把宋太宗这一脉排除在外。

之后,他又安排时任知南外宗正事的赵令懬(音旷,系赵德昭重孙)主持挑选,同时暗地里对赵令懬授意,说清楚自己的意图,并对其许以重利,最终,在一番暗箱操作之下,赵令懬按照赵构要求,选出了两个备选人,即前文提到的赵昚和赵璩。

事后,赵令懬被赵构授予太祖一脉能继承的最高爵位,也就是安定郡王,这就是赵构为酬谢他的功劳所致。

最终,经过赵构的考察,赵昚胜出,先被立为皇太子,后于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六月登基,是为宋孝宗。

而按照事后的结果来看,赵构确实是实现了“安享晚年”这一目的,在宋孝宗赵昚登基后,对赵构真的是极为敬重,基本上万事皆听赵构安排,可谓是相当孝顺,所以,他才会有了一个“孝宗”的庙号。

最后,就是总结。

赵构之所以会在56岁时就闹着退位,其实就是为了个人利益而逃避责任的举动,而他选择宋太祖一脉的后人,同样也是出于自己晚年是否能安稳渡过的考虑,并非是“良心发现”之类,所以从这里就能看出,赵构还真是一个“自私自利”到了极致的人,在他心里,最重要的就是他自己。




平阳狐狸,回答问题。

若论风评最差的开国皇帝,莫过于南宋开国之君,宋高宗赵构了,用秦桧,杀岳飞,坏事做了一箩筐。但这位老家伙却能做到激流勇退,主动让位,心甘情愿的做起了太上皇,倒也是条汉子!

赵构虽然风评差,但风评只关乎品德,性格和行为,与头脑和能力无关。1127 年,宋徽宗,宋钦宗被金军一锅端,北宋灭亡,一时天下群龙无首,各地称王称霸者此起彼伏。赵构能够崛起,开创南宋王朝,必然是有两把刷子的。更何况,这一年赵构才 20 岁。

作为艺术家皇帝宋徽宗赵佶第九字,北宋末代皇帝宋钦宗赵桓的九弟,赵构从小聪明好学,特别是记忆力超强,博文强识,换到如今上个《最强大脑》也是没问题的,简单来说,就是赵构的脑子特别好使。想想也是,在王朝更替,天下大乱的混乱局面中,赵构能脱颖而出,没有脑子肯定是不行的。

好人不是一天就能变坏的,坏人也不是一天就能炼成的,当了皇帝后“畏金如虎”的赵构,想当年也是位“视金军如草芥”的主!1126 年,金军南下,要求北宋朝廷派宰臣和亲王前去议和, 19 岁的康王赵构荣耀入选。在金营中,赵构坦坦荡荡稳稳当当,即便见到金军主帅也面不改色,这让金军主帅十分诧异,甚至怀疑赵构的身份到底是不是真正的皇。,毕竟宋朝皇帝什么个怂样,金军是非常清楚的,最后要求撤换皇子,改派其他皇子前来。

1127 年,当金军再次南下开封,身为天下兵马大元帅的赵构这回学乖了,不再奉朝廷之命前去议和和南下救援京师,反而越跑越远。当得知开封城破,徽宗钦宗都做了俘虏,赵构随后不久便在河南商丘称帝,随后又逃至江南,开创了南宋王朝。

这位十九岁“视金军如草芥”,二十岁当了皇帝之后“畏金如虎”,各种跪舔金朝的宋高宗赵构,却在做了 35 年皇帝之后,于 1162 年主动退位,逍逍遥遥的做起了太上皇,确实令人费解!

赵构自己给出的两个理由是“老且病”和“倦勤”。“老且病”铁定是扯淡,赵构虽然做了 35 年皇帝,但退位时年 55 岁,还没到法定退休年纪,更何况皇帝这可是个终身职业!赵构退位后做了 25 年的太上皇,于 1187 年去世,享年 80 岁。能活到他这个份上的同行可不多,也就 81 岁的武则天,88 岁的乾隆等寥寥几位,这哪是有病的样子,身体棒棒的!

赵构所说的“倦勤”大白话来说就是烦了,累了,不想干了,这道是句实话。在那个风云变幻天下大乱的年代,赵构做皇帝的 35 年中,和大金国打仗就没消停过,内部主战派和主和派也吵得一塌糊涂,加之江南农民起义不断,各个抗金队伍也不怎么听赵构的话,比如赵构召岳飞回朝,用了十二道金牌,派人去接收刘光世的队伍,队伍直接哗变。在这 35 年中,赵构说实话确实不容易。

(宋徽宗赵佶)

虽然不容易,但皇位和权力毕竟是个好东西,换成旁人倒也忍了,但赵构不能忍,这就涉及到他的另一个身份。赵构和他的艺术家父亲宋徽宗一样,也是个艺术家,这点大多人容易忽略。赵构工于绘画,善于书法,写得一手好字,对书法理论也很有研究,对南宋书坛的影响非常大。在做了内外交困的 35 年皇帝之后,喜欢琴棋书画诗酒花的赵构确实是不想干了。

值得注意的是,赵构传位给宋孝宗赵赵昚,赵昚却不是赵构的亲儿子,而是养子,这又涉及到赵构的另一块心病,没有生育能力。

赵构早年有一个儿子,两三岁就夭折了,后来便再也没有儿子了,于是选了几名皇室子侄养在宫中作为备胎。这时赵构毕竟年轻,不过日复一日年复年,从 20 多岁到 50 多岁,赵构终于死心了,立养子赵昚为皇太子,并于 1162 年主动让位。

(宋太祖赵匡胤)

从血统上来讲,赵昚是赵匡胤之子赵德芳之后,而非宋太宗赵光义之后。也就是说,从公元 976 年宋太宗赵光义即位,到 1162 年宋高宗赵构退位, 186 年之后,大宋皇位终于从宋太宗一脉回归到宋太祖赵匡胤一脉。

宋太宗赵光义即位之后,兄长赵匡胤和弟弟赵廷美的后人受到打压而逐渐被排挤出首都而流落四方,赵光义一脉把持朝政并稳居中央。俗话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1127 年金军攻破开封,将宋徽宗宋钦宗等大宋皇室一锅端,太宗一脉遭受重创,而流落在外的赵匡胤及赵廷美的子孙却躲过了一劫。

当然太宗一脉也并非没有漏网之鱼,赵构本身就是漏网之鱼,但赵构的父母子侄等直系亲属几乎都被金军军军俘虏吃牢饭去了。太宗一脉的远支亲属对赵构来讲,这些人和赵匡胤的子孙没有太大区别。

如果传位给赵匡胤的后人,既能笼络流落到江南地区的赵匡胤后人巩固南宋政权的统治基础,又能为自己博得一个让贤的好名声。事实也是如此,时人以及后人对赵构让位给赵匡胤之后多有褒奖。

既然继承者非自己儿子,而是养子,那么晚让位不如早让位,加之赵构本身确实也不想当皇帝了,于是主动禅让就在情理之中。赵构的想法最终也美梦成真,宋孝宗上台之后,对自己的这位养父十分尊敬,十分孝顺,孝宗孝宗,从这个庙号我们就可以看出,赵构的太上皇生活应该是相当滋润的。当然。如果日子过得不得劲儿,他也不能活到 80 岁,做了长达 25 年的太上皇!

赵构自身的风评不咋地,但他挑选的接班人倒是有些能耐。宋孝宗上台之后,重用主战派,主动为岳飞平反,加强内部经济建设,整顿吏治,史称“乾淳之治”,宋孝宗也被史家评为南宋皇帝中最有作为的一位!

1189 年,做了 27 年皇帝,时年 62 岁的宋孝宗也学他的养父赵构,搞起了主动退位做起了太上皇。

1194 年,儿子宋光宗被迫做了太上皇,如果再加上宋徽宗为了保命主动退位和宋钦宗做了俘虏无奈做了太上皇,宋朝一连出了宋徽宗,宋钦宗,宋高宗,宋孝宗,宋光宗五位太上皇,5000 年来就此一家,别无分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7

标签:皇位   靖康   前文   主战派   太上皇   郡王   绍兴   百官   享年   太祖   大宗   南宋   后裔   前线   皇帝   儿子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