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擒获吕布时,郭嘉荀攸都在身边,为何只听刘备的意见,郭嘉等人一个都不问?

因为曹操表面上是在征求刘备意见,但实际上却是给刘备挖了一个坑。

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十二月,在曹操围困了下邳三个月之后,吕布军中上下离心,最终,吕布无奈之下,只得下城投降。

而在被五花大绑至曹操面前时,吕布试图说服曹操,让他放了自己,而对此,曹操也表示出了迟疑,犹豫究竟要不要杀掉吕布。

关键时刻,一旁的刘备说了一句话,彻底终结了吕布的性命。

太祖有疑色。刘备进曰:“明公不见布之事丁建阳及董太师乎!”---《三国志》

正是这句话,让曹操下定决心,最终将吕布缢杀于白门楼之上,然后枭首示众,同样也是因为这句话,让吕布在临刑前,气愤的骂刘备为“最叵信者”。

那么问题就来了,虽说史书中没有记载当时都谁在现场,但曹操身边必定有一帮谋士,因此对于杀不杀吕布,曹操为何不征求身边谋士的意见,反而仅凭刘备一句话就下定了决心呢?

难不成,果真是刘备的这句话,说到曹操心窝子里了吗?

当然,这个理由也不是不能成立,毕竟,吕布曾经干过的“光辉往事”,确实让曹操实在是放心不下。

早年间,吕布原为并州刺史丁原手下,担任骑都尉一职,并且,丁原待吕布不薄,不仅对他十分亲近,还升任其为主簿。

到了汉灵帝病逝,丁原受大将军何进召唤,率兵来到洛阳,与何进一起商议诛杀宦官等事宜。

但结果,何进还没动手,他便被宦官设计杀掉,之后,袁绍等人又开始大肆诛杀宦官,整个洛阳城当时是一片大乱。

在这种情况下,有兵有将的丁原,就成了一方势力,但与此同时,董卓也率兵来到洛阳,他在吞并了何进的部属之后,便有意除掉对他造成威胁的丁原。

不过,由于丁原也具备一定实力,因此董卓始终没有找到机会下手,而他在得知吕布与丁原亲近之后,便打起了吕布的主意。

最终,在董卓许以重利的情况下,吕布公然反水,将丁原杀害,而董卓也由此吞并了丁原的并州军。

之后,董卓不仅对吕布许以高官,同时还和他结为父子,且对其十分信任。

但随着董卓掌控朝政的时间一长,他各种暴虐的行为愈发引起越来越多人的不满,除了天下诸侯起兵对其讨伐外,朝堂上也在暗流涌动,部分官员试图想办法除掉董卓。

在这其中,以司徒王允表现的最为积极。

王允深知董卓爪牙密布,戒备森严,如果没有万全之策,怕是难以成功,而恰逢此时,吕布因与董卓的一名婢女私通,担心事发而心怀不安,加上董卓曾因小事而向吕布掷出手戟,这些都让吕布对董卓怀恨在心。

因此,王允意识到,想除掉董卓,吕布是关键。

于是,王允秘密召见吕布,将诛董计划和盘托出,最初吕布觉得自己是董卓义子,不便下手,但在王允的一番“父与子关系论”的劝说下,吕布最终同意这个计划。

布曰:“奈如父子何!”允曰:“君自姓吕,本非骨肉。今忧死不暇,何谓父子?”布遂许之。---《三国志》

之后,董卓被吕布诛杀,而吕布也因此加官进爵,不仅进封为温侯,还与司徒王允一起同掌朝政。

但好日子没过多久,董卓旧部李傕和郭汜又趁势作乱,王允也死在二人手中,而吕布在一番抵抗后,因战败逃出城去。

之后,吕布便开始了四处流窜的日子,先投奔袁术被拒,后又投奔袁绍,而与袁绍决裂后,又被曹操追击,无奈之下投奔刘备,并将徐州据为己有,总之是好一番闹腾,最终因曹操不断围攻,被困于下邳城内后,无奈投降。

且不说吕布离开洛阳城后的流窜日子,单是他当初杀丁原投董卓,之后又杀董卓投王允,这就让他留下了“不忠不义”之名。

所以,刘备就是用一句话,把吕布曾经的过往抖搂了出来,以便让曹操有所警醒。

因此,从人性的角度来讲,曹操听完刘备的这句话后,决心杀掉吕布,其实也是能说得过去的,毕竟吕布虽猛,但曹操更爱惜自己的生命。

他也不想有朝一日,再步丁原、董卓的后尘。

但问题就出在这里,当时和曹操一起在白门楼的肯定不止刘备一个,为何其他人不发声,偏偏是刘备说了这么一句话,难道曹操的谋士,就不知道吕布狠起来是个敢灭老板满门的主儿吗?

再者,曹操对于吕布的过往,想必不比刘备知道的少,对吕布究竟是杀是留,他心里就难道没有一点自己的主意吗?

另外,像曹操这样的人物,怎么可能会仅听刘备一人之言,就做出最终判断呢?

针对上述这些疑问,我们就不难发现,其实在白门楼之上,曹操最终缢杀吕布, 并非是表面上那么简单。

至少,在刘备说那句话之前,曹操心里是已经有确定的主意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来一一进行分析。

首先,根据史料记载,吕布在投降时,并非如演义中那样被下属绑到曹操面前的,而是眼看大势已去,主动出城投降的。

布与麾下登白门楼。兵围之急,令左右取其首诣操。左右不忍,乃下降。---《后汉书》

这一点,在陈寿的《三国志》中同样如此,直到吕布出城投降后,曹操这边才命人将其捆住,带至白门楼上。

这么一来,在曹操来到白门楼上之前,自然是有时间与自己的谋士们,开一个简短的碰头小会,而小会的主题就是,杀不杀吕布。

而这也解释了为何在白门楼上,曹操身边的谋士一言不发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和上司曹操已经在登楼之前,达成了共识,或者是已经统一了意见。

具体这个意见是曹操做主拿定主意,还是谋士建议后曹操采纳,这个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

因此,在登上白门楼之后,这些谋士并不需要说话。

那么,曹操与谋士最终商定的结果,究竟是杀还是留吕布呢?个人认为,应该更多的是杀掉吕布,而不是留下他的性命。

为何呢?我们还是从史料中找证据。

在登上白门楼后,吕布看到曹操,第一句说的就是“缚太急,小缓之”,啥意思呢?就是说,吕布觉得捆他的绳子绑的太紧了,因此希望曹操能稍微松一点,这样能让他好受些。

而曹操对此的回应则是,“缚虎不得不急(紧)也。”

试想,如果曹操真的不想杀吕布,或者说没有这种心思的话,那么他的第一反应,是应该马上叫左右给吕布松绑,然后请入上座等等。

但是他没有,反而调侃吕布是“虎”,因此必须绑紧点。

所以从这里就看出,曹操压根就没准备留吕布性命,他和手下谋士之前商定的结果,就是像吕布这种造起反来直接灭主子满门的家伙,必须杀掉。

也就是说,不管刘备有没有说那句“公不见布之事丁建阳及董太师乎”,曹操都会杀了吕布,绝不会留他性命。

毕竟,就连我们千百年后的非当事人都知道,依照吕布的秉性,以及以往的行事风格,他这种人是不可能被长期所用的,而这一点,相信作为当事人的曹操,自然更比我们清楚。

退一万步讲,就算曹操不清楚,他的手下谋士也会十分清楚吕布的德行,所以,不要认为古人没有我们现代人聪明,尤其是像曹操这种从血海尸山里一路走出来的枭雄,对于谁能用谁不能用,心里跟明镜儿似的。

况且还有一点,曹操这种人,历来没有事到临头时,再征求他人意见的习惯。

所以言归正传,不管当时刘备说没说那句话,或者是他说杀以及不杀,都改变不了曹操心中已经决心要杀吕布的事实。

但是问题又来了,为何曹操还要表现出是听了刘备一言,才决定要杀吕布的呢?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正史中,曹操并没有征求刘备的意见,而是刘备主动“加戏”,说了那么一句话。

但不管怎么样,确实是曹操在听了这句话后,表示“颔之”(即点头,深以为然的意思),然后下令杀了吕布。

刘备进曰:“明公不见布之事丁建阳及董太师乎!”太祖颔之。---《三国志》

刘备曰:"不可。明公不见吕布事丁建阳、董太师乎!"操颔之。---《资治通鉴》

那么,曹操为何要这么做呢?实际上,这是曹操玩的一个小心机。

曹操是想杀了吕布不假,但是,他不能一上来就喊打喊杀,直接处决了吕布,因为这么做的话,对他的名声不利。

试想,当时天下群雄并起,每个有实力的诸侯都在想办法招纳人才,而曹操如果在吕布已经投降的情况下,二话不说,直接下令宰了吕布,那么传出去,就会让天下人觉得,就是投降曹操,也不会有活路。

这个结果,显然不是曹操想要的,因此他需要找一个既能杀了吕布,还不背锅的办法。

而恰好,刘备主动表态,帮助曹操解决了这个问题,当然,刘备也是“鬼精”的很,他也没有在所说的话里十分直白的说明要杀掉吕布,而是给曹操举了两个例子。

啥例子?当然是吕布的‘辉煌过往’喽。

刘备的意思很简单,我说话了不假,但我只是列举了已经发生的事实,没有说要不要杀吕布,反正吕布曾经干的两面三刀的事情我已经告诉你曹操了,至于你杀不杀,那你自己看着办。

但这句话,确实是要了吕布的命,因此这也是吕布为何在临死前,骂的是刘备而不是曹操的原因所在。

而曹操呢,有了刘备这句话,自己想要的目的就已经达成,毕竟开口提建议的是刘备,将来传出去,坏人也是刘备。

这样一来,曹操就没有了不能容人的嫌疑,同时也给吕布有了一个交代,意思就是,你(指吕布)看,就连当初救过你的刘备,都没有替你说好话,所以你可别怪我杀了你。

于是,吕布卒。

那么最后一个问题就是,刘备为何要在这个时候说那句话呢?安安静静的当一个吃瓜观众不好吗?

实际上,这个问题也很简单,刘备之所以会在这个关键时刻说那句话,就是因为他真的是想杀了吕布。

历史上的刘备,可以说是一个真性情的人。

什么叫真性情的人呢?就是我喜欢你,那是真的愿意为你掏心掏肺,但我要是恨你,可就真的是恨不得弄死你。

而对于吕布,刘备是真的想弄死他。

想当初,刘备二十多岁就参加了平定黄巾,因战功好不容易混了个安喜县县尉,结果却碰上个黑心的督邮,无奈之下,只能弃官远走天涯。

到后来,又投公孙瓒,之后又跟着青州刺史田楷对抗袁绍,继而再到徐州,因抵御曹操有功,被陶谦表奏为豫州刺史,驻兵于小沛,这才勉强算是有了自己的落脚之处。

而这一年,刘备已经有35岁。

再之后,陶谦病重,临终前将徐州托付给了刘备,起初刘备不愿接受,在陈登、孔融等人的多番劝说下,刘备这才答应,领了徐州牧。

两年后,即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表奏刘备为镇东将军,封宜城亭侯,到了这个时候,刘备才真正算是有了自己的地盘。

而这一年,刘备37岁。

漂泊半生,终于在不惑之年前夕,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地盘,而将来的事业,也充满了希望,因此,刘备在这个时候,满怀信心准备大展拳脚。

但是,吕布来了。

吕布来投奔刘备之初,可以说是如丧家之犬,为了能让刘备收留,吕布在态度上表现的十分恭敬,不仅口称“贤弟”,并且还让刘备坐上座,同时命妻妾向刘备行礼。

总之,吕布当时的表现,要多尊敬就有多尊敬。

在这种情况下,刘备决定,还是收留吕布吧,毕竟在当时来说,也只有他和吕布,出身都比较低,所以,理应相互团结,相互扶持才对。

但是,吕布却算计了刘备。

先是偷袭了下邳城,之后又将刘备妻儿俘虏,恰逢刘备被袁术所败,只能向吕布求和,就这样,徐州便落在了吕布手中。

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刘备辛苦半生才开始起步的事业,转眼间被吕布全毁了。

要知道,人生有几个三四十岁?而在这个年纪,刘备几乎是一切归于零,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说当时的吕布毁了刘备一辈子,都不为过。

试想,这样的一个人,换谁谁能不恨他?

更惨的是,在刘备还没缓过神来,吕布又率兵来攻,致使刘备大败,只能带着残兵败将,仓皇离去,投奔了曹操。

而在前去投奔曹操的路上,看着自己越来越少的一帮部下,再想想如今的处境以及渺茫的前途,你能说刘备心中毫无波澜吗?

所以,再次在白门楼上,看到这个毁了自己大半生心血的人,同时也是导致自己部下战死的人,换做我们是刘备,最大的想法是什么?

弄死他,一定要弄死他,哪怕知道曹操这是给他挖坑。

这就是刘备为何在当时,非要说出那句话的根本原因,没别的,他就是不想曹操放过吕布,因此,才在适当时刻,助力了一把。

套用一句经典台词就是,没有你,对我很重要,这便是当时刘备在面对吕布时的真实想法。

总而言之,在曹操擒获吕布时,之所以没有问身边的谋士,是因为他对于杀不杀吕布,已经拿定了主意,因此就不需要再问,而看似曹操当时是听取了刘备的意见,但实际上只不过是曹操把恶名甩锅给了刘备,不过这对于刘备来说无所谓,只要吕布能死,一切都值得。




这就是曹操的自负之处,这次自负让曹操自己都悔青了肠子。

一,曹操是想要吕布的,因为吕布的能力超强

曹操一向说不拘一格发举人才的。人才在任何时期,都是宝贵的财富。尤其是在战争年代,谁拥有人才,谁就可以得到胜利。曹操深刻地体会到了这一点。

吕布在三国时期是一员猛将。他的经历跟三国里面大多数武将的遭遇差不多。吕布的出道,开始是有“主公”的,他在丁建阳,董卓手下干过。他杀了前者,落下骂名,但是他杀了后者,却没有人认为是对的。所以,比吕布更不堪的不知道还有多少。但是,人家就是没有落下骂名。后来,吕布没有了“主公”他就单干,他手下的将军也非常厉害,张辽,高览等等但是数得上名号的。三国里面的人和后来的人,似乎看重吕布的“行”,而没有看到吕布的”能”。但是,这战乱时期,“能”比“行”更容易解决问题。曹操看重的,就是能力,他要能人。看看在他手下干的人,投降过来,有点本事的,都不会到处跑。

二,刘备不希望曹操吕布连手,替自己多个强大的对手

吕布缺乏智谋,如果有人提拔,使用,会成大功的

吕布的遭遇,说明他处在东汉末年,群雄角逐的时期,是他的机会。在曹操刘备袁绍吕布孙权等等争霸的时期,差不多就只剩下他们几个了。这些人都是非常有才能的人。占据的地方也显示出他们是前几名的竞争对手。所以,都在暗中计算对方,使自己从中获得利益。

刘备与曹操,吕布打的交道不少。他吃过曹操和吕布的亏不少。刘备心里巴不得曹操吕布早点死。刘备想,如果他是刘邦,曹操就说项羽,那么吕布就是韩信了。而楚汉时期的故事,说明了韩信在刘邦这一边,刘邦就打败了项羽。这个故事,刘备,曹操都知道。

所以,曹操一问刘备,刘备就落井下石了。曹操为了脸上有光,标榜自己是个正派人物,附和了刘备的意思,把吕布杀了。

三,曹操为什么要问刘备而不问傍边的自己人郭嘉和荀攸

吕布是被自己的部下捉拿的,而且是在吕布疲惫不堪毫无准备的时候搞的偷袭。看得出吕布的能力是如何当怕人。

吕布一是楼,看到了刘备,心头松了一口气。以为刘备会念旧情,会替他说话。曹操是佩服吕布的勇猛的。曹操在想,如果他与吕布连手,一定会爆发出巨大的能量,天下还怕平定不了吗?

刘备好歹还是处了力的,他帮助曹操把吕布打下来了。而且,刘备这时是客。曹操看到吕布被押上来了。心头得意,所以一时忘了形。兴奋的态度让刘备很不舒服。我想曹操在这个时候,一定是得意洋洋,随便问问客人刘备的。他一定不知道刘备会如此说话,把吕布置于死地。吕布已经对曹操说了,他诚心诚意地在丞相手头干,再不乱来了。吕布强调如果是这样,天下必然平定。

刘备听了,你们平定了,我怎么办,我还有一帮人,跟别人当奴仆,我刘备不干,如果要找个“主公”靠,我刘备早就跟着曹操了。现在没有跟,是想自己干。

刘备旁敲侧击地说了丁建阳和董卓的陈芝麻烂谷子这档子事情,曹操如梦初醒,他知道落入刘备的圈套里面去了。他不在意刘备的提醒,而是恼怒自己笨得上了刘备的当。

刘备不是说吕布“狗改不了吃屎”的恶行吗,吕布今后会杀我曹操吗?

曹操此时是找不到合适的理由来反对刘备,心头上窝火,但是,刘备说的又似乎是对的。

如果曹操问郭嘉和荀攸,我想他们会建议主公自己拿主意,因为如果吕布今后有个什么惹恼了主公的事,他们是要受牵连的。所以,他们沉默是金,巴不得曹操把皮球踢给刘备。

他们是一个比一个更奸滑,结果,刘备借曹操的手杀了吕布。




三国第一猛将吕布,世人称“人中吕布,马中赤兔”,被称为单挑王,刘关张三英战吕布,吕布毫发无伤退下阵,曹操派了许褚、典韦、夏侯惇、夏侯渊、李典、乐进六员大将围攻吕布,吕布依然毫发无损退下阵,吕布虽勇猛可惜人品不行,被曹操亲率大军攻打徐州后,吕布退缩下邳城,最后被手下绑了出城投降,这时候曹操对于这位天下第一猛将是收是杀选择题上,不是问谋士郭嘉,而是问座上客刘备“何如?”其实这是曹操和刘备的又一次对决。

吕布是反复无常的小人,刘备好心收留却被出卖。

吕布这个人被张飞骂为“三姓家奴”,先是当了丁原的义子,后来被董卓收买杀了丁原成了董卓的义子,深得董卓的喜爱和信任,把吕布当作贴身侍卫,负责保护董卓,吕布和董卓的爱妾私通,害怕董卓发现会报复,王允找到他并成功策反了他,吕布于是一戟将董卓杀死,大胖子董卓还被点了天灯烧了几天。

吕布杀了董卓后,董卓的属下李傕和郭汜等本想着解散部队回家种田了,好死不死贾诩爱表现,给他们出计反杀入长安又引发了一场大乱,吕布被打败后只带了百余骑出逃,随后投奔各方,先是跑到袁术那里,被袁术拒绝,然后跑到袁绍那里去,立了点军功就开始提条件,遭到袁绍的疑恨,吕布又跑去投奔张杨,没呆多久被张邈迎接去当了兖州牧,曹操知道后带着部队就去开干,双方多次交战相持了一百多天,最后吕布在钜野被打败,投奔占据徐州的刘备。

吕布看到刘备很开心,请刘备到自己营帐中喝酒,还让自己的妻妾来见刘备,跟家人介绍说这是我弟,刘备虽然心里不满却没说出来。吕布投奔刘备没多久,袁术率军攻打刘备,刘备带着部队去迎战,吕布就开始不老实了,袁术写了一封信给他,在袁术的勾引下偷袭了下邳,此时张飞和曹豹相争,城内大乱,吕布得到下邳打败张飞,俘虏了刘备的家室。

刘备被吕布阴了,跟袁术打了败战,逃亡海西,穷途末路下只好向吕布投降,吕布因为袁术答应的条件没做到恼火,就让刘备驻守小沛,吕布自己当了徐州牧,后来袁术又派了纪灵来攻打刘备,吕布也害怕失去刘备的屏障,于是出兵帮助,表演了一出辕门射戟,解了刘备的围。

后来刘备在小沛招集旧部,重新纠集一万多人,引起了吕布不满,亲自带兵攻打刘备,刘备大败,只好跑到许都去依附曹操,谋士程昱建议杀了刘备,以绝后患,郭嘉却说杀了刘备的话,会有杀害贤士的恶名,以后那些智者、将士就会怀疑曹操求贤若渴的真心,曹操深以为然,不过郭嘉提出要软禁刘备,曹操却没有接纳,为了让刘备心服于自己,还厚待刘备。

吕布被曹操打败后,只好投降,对于这员盖世骁勇的猛将曹操很想留为己用,却又犹豫不决,于是问刘备如何处置吕布。

建安三年(198年),吕布再次反叛朝廷,曹操亲率大军来征讨吕布,吕布在彭城、徐州相继被攻陷后,躲到了下邳城中,本来吕布的谋士陈宫出计,让吕布出兵迎战的,吕布的妻子却怕他出战有危险,哭求他不要出战,吕布没有办法,只能在城里和妻妾们饮酒,这样一来军心大乱,上下离心,在被曹操大军围困数月后,知道大势已去的吕布主动出城投降。

吕布被捆到曹操面前,深知曹操爱才,于是跟曹操说:“曹公若得吕布,吕布任公驱驰,明公带步兵,吕布带骑兵,何愁天下不定。”曹操颇为心动,吕布帐下有高顺、张辽、陈宫等人,如果能收降吕布,这些人也都能纳入麾下,如果杀了吕布,他的部下很可能就会拒绝投降了。

杀还是收,曹操犹豫不决,此时身边有郭嘉等一众谋士,曹操却不问他们,而是问座上客刘备:“你看怎么处置?”刘备立马回道:“公不见丁原、董卓之事乎?”曹操想想对啊,吕布留不得,杀了吧!

曹操将这么重要的事情不去问自己的谋士郭嘉而是去问客人刘备,这其中有几点:

一、试探刘备,后人都看的出来吕布是个祸害,曹操这个枭雄怎么可能会不明白,他心里就没想着留吕布的命,曹操和刘备煮酒论英雄的时候,曹操问刘备天下谁是英雄,刘备绕着弯说了一大堆人物,最后还是曹操说了一句:“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尔。”可见曹操心里刘备的份量可不轻,是一个可以和自己争雄的人物,对于这样的人,曹操是想杀了,只不过刘备有仁义之名,无故杀了的话对自己名声不好,如果刘备说留下吕布,那么曹操就会说你这人有野心啊,让我留着吕布是想坑我吗?就能找个理由把刘备杀了!

二、毁刘备的仁义之名,刘备说把吕布杀了,难免会落人口舌,在别人心中留下不好的印象,而且把这个包甩给刘备,也可以转移吕布的仇恨,吕布的手下恨的人就会是刘备,曹操收降他们的时候就会少了顾虑,所以吕布会气的大骂:“大耳贼最不讲信用。

三、以示对刘备的亲近,曹操此举也是向刘备表示,你看看我手下这么多人在这里,能臣这么多,我都不问,就问你一个人,你看我多重视你,你可要好好的跟着我啊

刘备道行也不浅,看出了曹操就没想要留吕布这个狼子野心诚难久养的人,只不过也不能明着说杀了吕布,那样太小人了,所以打了个太极,说你看看吕布对他的义父们做了什么,我只是提个醒,留或杀还是看你自己啊,巧妙的把皮球踢了回去。吕布成了他们俩个斗法的皮球,可怜吕布这个三国第一猛将在他们眼里就是一工具啊!




曹操一生杀人很多,但多数情况下,其杀人是不征求别人意见的。杀吕布这件事是很有意思的,不管是否曹操征求了刘备的意见,但毕竟刘备是发话了。

就按照题主这个说法,曹操是给刘备挖了个大坑,刘备也是一个枭雄,聪明的很,两害相权取其轻,主张杀掉刘备。

01

曹操主意已定

杀吕布之前,曹操是已经拿定主意啦,原因有二:

其一,吕布勇猛无比,但生性疑忌,反复无常。先杀丁原,后杀董卓。好利无义,贪得无厌。曹操久有杀吕布之心。

其二,沛相陈珪游说吕布拆散了吕布与袁术的联姻,建议吕布与曹操合作。吕布派遣陈珪的儿子陈登拜见曹操,建议曹操早日除掉吕布。曹操跟陈登说:吕布狼子野心,实在不能让他久留世上。并且当即把陈珪的年俸禄提到两千石,任命陈登为广陵太守。

杀吕布是大事,曹操不可能草率,随时起意,应该是深思熟虑的。

02

一个大坑

既然是决定了的事,曹操就没必要再征求谋士们的意见了。

如果曹操决定杀吕布是非常不合适的话,他的谋士们会提出不同建议的,特别是郭嘉等智谋之士在身旁,不可能保持沉默。

这是曹操老道之处,会做老板,保护自己的部下,不需要让他们背黑锅。

曹操跟吕布也是老朋友了,何况曹操还是个文学青年,自然跟吕布聊聊天的 , 感慨一下人生。

这个就有意思了哈。

吕布说:孟德,松一松绑呗,捆得不舒服啊。

曹操笑着说:捆绑老虎不得不紧啊!

吕布看曹操心情不错,就有了想法,本来是想让部下割了头献给曹操的。这会儿看曹操很开心,就有了生的期望。

于是,觍着脸说:曹公得到我,让我统领骑兵,您老人家带领步兵,你说咱俩还怕谁啊?!而且,斜着眼看了看刘备。

曹操一听,说:是啊,是啊,说得极是。

刘备一看,急眼了哈,就曹操一个人还不好对付,吕布归了曹操,这事就更难办了。何况素来跟吕布不对付,曹操也总想着除掉自己。

这事不能含糊,立马说:明公您忘了吕布是如何伺候丁建阳和董太师的吗?

吕布一听,我靠,你个大耳朵贼落井下石,坑爹啊!

曹操遗憾地说:奉先啊,我倒是想跟你合作,玄德不愿意啊,可你做得那些事的确让人心里不踏实哦!

于是乎,吕布就被杀掉了哈!

杀吕布是曹操自己早就确定了的事,这口黑锅不得不背着。恰巧刘备在,那就让他也背一段吧!

都是千年老狐狸,玩得就是聊斋哦!




曹操处死吕布时,去问了刘备,而不问郭嘉,那是因为另有玄机。但这个玄机,并非是曹操要陷害刘备,让刘备背一个不能容人的恶名;而是刘备故意让曹操处死吕布,使曹操背了一个不纳贤才之名。同时,刘备唆使曹操处死了吕布,还让曹操至少失去了吕布、陈宫、高顺等三位顶尖人才,等于是大大减弱了曹操的实力。这对刘备而言,是最好的结果。整个事件,刘备才是大赢家,而曹操被刘备诱导了。三国人物中的曹操和刘备,因为评书、戏剧的缘故,通常会让大家觉得,曹操是一个奸诈、阴狠、无情的小人,是一个十足的大奸臣。而刘备宽厚、平和,对人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乃是一位以德服人的兄弟或长者,是一位以兴复汉室为己任的大忠臣。

如果真的这么认为,那就跟两人实际的历史形象相悖了。

历史上真实的刘备,其腹黑程度比曹操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而且,刘备相比曹操,已经达到了腹黑的最高境界。刘备的腹黑,如果不去仔细琢磨,根本很难看出来。刘备隐藏的太深了。

曹操相对而言,是更加的胸怀宽广而坦荡。一句“宁我负人,毋人负我”,让人误解了千百年,但曹操的真实意思是“我对不起别人,难道就没人对不起我吗?”曹操对于是非对错,还是很清楚的。只是因为特殊时期,过于谨慎,徒增了误解与无奈,犯下了大错,误杀了吕伯奢一家。这句话,正好显示了曹操非常自责的心情,实非一个完全残酷无情之人。

曹操也是真正拥有以天下为己任抱负之人。他在《述志令》中言:“设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事实上,也只有曹操做到了。如果将献帝交到刘备手中,恐怕献帝危矣。刘备完全可以凭借汉室宗亲的身份继承大统,但凭刘备的实力,又不足以震慑诸侯,那时候,恐怕天下会更乱。

曹操还是三国时期,真正广纳贤才,不计前嫌之人。曹操在《短歌行》中有言:“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是曹操发自内心深处的,对人才的渴望呀。曹操甚至对于反复无常,跟自己有“杀子亡侄损将”大仇的张绣都能收为己用,并用之不疑。正因为此,曹操手下才聚集了一大批的能臣良将。

曹操连张绣都能容忍,更不要说吕布这类勇冠天下,头脑却相对简单的猛将了。吕布因为不听陈宫之言,导致大败。而张绣却能听从贾诩的计策,多次赢了曹操。很明显,曹操控制吕布,要比控制张绣更容易。那曹操为什么不收降了吕布呢?而且得了吕布,陈宫、高顺很有可能跟着就投降了,一举多得呀,岂不美哉?

但是,刘备不会让这一切发生的。因为《三国志》中清清楚楚记录下了整个事件的过程。

白门楼一役,吕布投降,被押到了曹操面前。吕布说绑的太紧了,松一松。曹操答复说,绑老虎不能不紧。吕布就向曹操说,他今天战败了,服气了,希望能够投靠曹操,带领骑兵为曹操打天下。

接下来的事情,看看《三国志》原文怎么说的:“太祖有疑色。刘备进曰:‘明公不见布之事丁建阳及董太师乎!’太祖颔之。

真相大白于天下了,划重点,曹操没问刘备,是刘备主动进言的;是刘备主动进言的,曹操没问刘备。

刘备的可怕之处就在这里,表面可以装出柔弱无助,哭起来梨花带雨的,甚至可以伸出长手臂,把刘禅放到地上,名曰掼,用以收买人心。但是关键时刻,刘备对于何去何从,盘算的非常清楚,该出手时,就出手,毫不留情。这才使得吕布因指备曰:“是儿最叵信者。”

善于识人的伯乐郭嘉,早就一眼看穿了刘备。刘备投曹之后,郭嘉对曹操说:“备有英雄志,今不早图,后必为患”,建议曹操趁早杀了刘备。

而郭嘉参与了攻打吕布的整个徐州之战,原本吕布坚守,曹军士卒疲倦,曹操都要退兵了,可是郭嘉却劝说曹操,赶快乘胜加紧攻击,必能取胜。吕布在郭嘉眼中,就是一个毫无大志,“威力不及项籍”的猛夫而已,降之可御,即使再叛也无足挂齿。如果曹操真的跟郭嘉商议过怎么处置吕布,那么郭嘉应该会建议曹操收了吕布,而曹操在吕布愿意投降时,也不会面露疑色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7

标签:建安   意见   徐州   太师   洛阳   主公   谋士   太祖   猛将   部下   手下   主意   主动   身边   建议   财经   天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