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荣就没有留下一些心腹忠臣吗?为什么赵匡胤如此轻易就得手了?

因为柴荣糊涂,他居然把赵匡胤当做了最大号的心腹忠臣。

赵匡胤能通过“陈桥兵变”,顺利夺取后周政权,其实在很大程度上,还得“感谢”周世宗柴荣,毫不夸张的说,正是柴荣“主动”帮他扫清了障碍。

为什么这么说呢?很简单,但凡柴荣能多信任自己亲戚一些,也不至于让赵匡胤得势。

比如柴荣的姐夫张永德,就是一个十分典型的例子。

当初后周太祖郭威,刚在后汉政权混出点模样出来时,就与张永德的父亲张颖关系极好,算得上是结义兄弟那种。

因此,郭威就把自己的女儿(第四女,即后来的晋国长公主),许配了张永德,由此,郭威便成了张永德的老丈人。

到了后来,后汉高祖刘知远病逝,郭威带头拥立刘知远的儿子刘承佑登基,因此被封为枢密使,掌管全国的兵权。

老丈人升了官,自然要提携自己的女婿一把,于是,在郭威的举荐下,张永德出任奉官押班一职。

原本,翁婿二人会在后汉政权里一直打工下去,但不曾想,后汉隐帝刘承佑想独揽大权,因此就对手底下的文臣武将十分猜忌,而郭威也在被猜忌的名单内。

并且,刘承佑还决定,把包括郭威在内的一帮老臣,统统秘密杀掉。

刚开始,刘承佑确实成功秘密杀了不少老臣,但俗话说没有不透风的墙,就在他准备向郭威动手的时候,有人提前把告诉了郭威。

因此,郭威起兵,而刘承佑也十分干脆,直接将郭威留在京城的所有家人全部给杀了。

其中就包括郭威的两个尚在襁褓中的儿子,以及他另外两个女儿,而这么一来,郭威就仅剩嫁给张永德的那个女儿,以及女婿张永德这两个血缘最近的亲人还活着了。

之后,郭威击败刘承佑派出的后汉军,并打进京城,迫使刘承佑逃亡,并在逃亡路上被部下所杀,至此,后汉的军政大权,基本上落到了郭威手里。

再之后,就是郭威找了个机会,发动了历史上第一次“黄袍加身”,最终在广顺元年 (公元951年)正式登基称帝,定国号为“周”,史称后周,而郭威,便是后周太祖。

有道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这老丈人当了皇帝,做女婿的自然要被升官加爵,况且当时郭威而子女中,也就剩张永德的女儿还活着,俗话说一个女婿半个儿,这个时候的张永德,基本上也和郭威的儿子是一模一样。

因此,在郭威登基的同时,张永德被封为左卫将军、加驸马都尉、领和州刺史等职务,到了次年,再获升迁,最终被升为殿前都指挥使。

说到这里,有必要说一下这个所谓的“殿前都指挥使”,这是个什么职位呢?用简单点的话来说,就相当于首都卫戍部队的最高长官,负责掌管皇城禁军。

这就意味着,郭威是十分信任和看重女婿张永德的,不然也不会把这么重要的职务交给他,毕竟这涉及到自己的身家性命。

而这个时候的张永德,才不过二十四五岁。

甚至毫不夸张的说,当时的郭威,极有可能还考虑过将来把皇位传给张永德,毕竟他已经没了儿子,而张永德则是他的女婿。

但我们都知道,最终郭威是把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内侄,也就是柴荣,即后来的周世宗。

而为了让张永德安心辅佐柴荣,不因此造成内讧,郭威还在临终之前,要求张永德对天发誓,一定会效忠于柴荣。

其实这对于张永德来说,倒也没什么,史料记载他相当淡泊名利,并不是那种喜好政权之人,因此,既然岳父安排了,那就听话照做就是了。

于是,柴荣登基,而张永德则开始全力辅佐柴荣,比如在显德元年(公元954年)的高平之战中,正是张永德身先士卒且奋勇杀敌,才扭转了当时极其危急的局势,最终大获全胜,为后周政权的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所以从这一点来看,张永德是对后周以及柴荣,都是有功劳的。

正是因为有功,加上当时柴荣有心整顿军务,因此便在成立了一支精英部队“殿前军”后,任命姐夫张永德为殿前都点检。

这个殿前都点检,要比之前张永德担任过的殿前都指挥使权力更大,其不仅负责皇城安危,同时还掌握着中央的直属部队,总之就是位高权重,只有皇帝极为信任的人才能担任。

而柴荣将这个职位交给了姐夫张永德,也说明了当时他对张永德还是相当信任的。

但不幸的是,在两年后,也就是公元958年,因为一件莫名其妙的事情,柴荣开始怀疑张永德,甚至还因此解除了他的兵权。

什么事呢?当年夏天,恰逢契丹入侵,因此柴荣便亲自率兵北伐,其中张永德也随行,刚开始,柴荣打的极其顺手,契丹军接连溃败而逃,并且柴荣所到之地,州县无不望风而降。

要是照这么下去的话,柴荣能改写今后一千年的历史。

但在柴荣打下幽州,行至河北一带时,当地百姓前来持酒进献,高兴之余,柴荣就问此地叫什么名字,结果百姓们说,这个地方,叫做“病龙台”。

听完这话,柴荣当即沉默,而在当天晚上,柴荣开始生病,且病情愈加严重,到了最后不得已,只得班师回朝。

而在回去的路上,柴荣捡到了一块木牌子。

这块木牌子,上面写着“点检做天子”几个大字,这意思再明显不过了,而当时担任殿前都点检的,前文也提过,正是张永德。

在这种情况下,柴荣自然开始怀疑起张永德,不仅如此,据记载,当时在柴荣病重时,张永德还曾在夜里进入柴荣大帐,说是查看柴荣病情,这更让柴荣怀疑张永德有非分之心。

所以,在返回京城后,柴荣第一时间,就解除了张永德的兵权。

这么一来,殿前都点检的职位就空了出来,因此自然就需要找人来代替,最终思前想后,柴荣就把这个职位交给了当时颇有功勋的赵匡胤。

之所以选择赵匡胤,是因为他在高平之战中,同样表现出色,并且,在柴荣整顿军务期间,赵匡胤负责筛选工作,同样表现良好,因此,也成为了柴荣的亲信之一。

到了显德二年(955年),柴荣又发动了征讨南唐之战,而在此战中,赵匡胤又率兵击败南唐齐王李景达,斩杀一万多人,立下了赫赫战功,为此,极为高兴的柴荣,直接升赵匡胤为殿前都指挥使。

这么一来,赵匡胤就成了柴荣的心腹忠臣。

正是因为赵匡胤历来表现不错,加上其颇有战功,因此柴荣对他的信任愈加增多,在这种情况下,考虑殿前都点检一职的人选时,柴荣自然就想到了赵匡胤。

同时,柴荣心里多少还是有点对张永德的忌惮,毕竟当时所处的五代十国时代,被亲戚夺了权的事情比比皆是,因此,在姐夫张永德和小弟赵匡胤这两人之间,柴荣选择相信了赵匡胤。

由此,赵匡胤便成为了后周权力最大的人之一,甚至用“军界第一人”来形容都不为过,在此之后,周世宗柴荣去世,其年仅七岁的儿子柴宗训登基,在此期间,赵匡胤利用自己的权势,将禁军系统内基本上都调换称自己人,基本上整个后周都由他说了算。

一切准备完毕后,赵匡胤效仿当年的郭威,也来了一招“黄袍加身”,迫使柴宗训禅位,自己登基称帝,建立宋朝,史称宋太祖。

从这里其实就能看出,如果当初柴荣不那么怀疑姐夫张永德,那么赵匡胤是没有太大机会的,至少他不敢在柴荣死后就马上夺权,但可惜的是,柴荣的怀疑,导致张永德被解除兵权,同时他又亲手把大权交到赵匡胤手里,算是给赵匡胤制造了良好的夺权条件。

所以,柴荣就不要怪赵匡胤后来的“黄袍加身”了,毕竟,这都是他给赵匡胤创造的机会。

当然,除了张永德之外,柴荣活着的时候,还有其他几个心腹忠臣,只不过,这几个心腹忠臣的表现,却大相径庭。

其中,最忠心于后周的,莫过于马步军副都指挥使韩通。

在赵匡胤“黄袍加身”,并带兵返回京城时,惊闻消息的韩通,第一时间是要阻止赵匡胤入城,因此他从内廷飞马而出,准备号令兵士守住城门。

但结果,就在他骑着马走到半路时,被将领王彦升发现,而王彦升历来与赵匡胤关系极好,并且他还参与了如何拥立赵匡胤的密谋会议。

之所以王彦升会恰好赶上韩通呢?说起来也是凑巧了,起先王彦升本来跟随赵匡胤在陈桥,在“黄袍加身”后,赵匡胤命他先带人返回京城打探消息,因此,王彦升便提前一步回到了京城。

就在他刚进入京城,就撞上了飞奔而来的韩通,并且一眼看出韩通想要干什么,所以,干脆趁机拦住韩通,并趁其不备将他击杀。

而韩通,也成为了在赵匡胤夺取后周政权期间,唯一一个为后周战死的大将。

除了韩通之外,其他原本是后周的重臣,且深受柴荣信任和重用的人,则在关键时刻,主动站到了赵匡胤这一边。

比如前文提到的王彦升,他曾先后效力于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并且在后周时期,被周世宗柴荣看重,封为散员都指挥使。

也就是说,王彦升也算是深受柴荣赏识的人,但却最终站在了赵匡胤这边。

还有,在陈桥兵变后,赵匡胤返回京城开封时,接应他,并为他打开城门的二人,即石守信和王审琦,这二人,一个是后周的义成军节度使,一个是后周的殿前都虞候,总之都是被柴荣信任且看重之人,并也担任后周重要官职。

但结果呢?二人中的石守信,成了赵匡胤的生死弟兄,而王审琦,则帮助石守信为赵匡胤打开城门,也正是如此,后周的灭亡,二人均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正如前文所说,在赵匡胤执掌后周禁军期间,他通过各种方式,就已经将禁军系统中的绝大多数人,拉到了自己这一边,其中不乏有周世宗柴荣曾经十分信任的心腹忠臣。

这么一来,在绝大多数人都愿意帮助赵匡胤的情况下,自然就会让其轻易得手。

并且,当时除了上文提到的韩通被王彦升所杀外,赵匡胤所执行的尽量不动武政策,也是柴荣心腹忠臣倒戈的一个主要原因。

比如前文提到的张永德,也就是郭威的女婿,柴荣的姐夫,在赵匡胤夺权时,就选择了默不出声,因此,等到赵匡胤登基,对待张永德也属实不错,授予其为武胜军节度使,另外加官侍中等,同时还赵匡胤还多次召其入宫饮酒叙旧,总之就是对张永德十分不错。

而除了张永德,其他后周的旧臣,也就是赵匡胤之前的同僚,只要愿意真心跟着赵匡胤混的,大多都高官得坐、骏马得骑,反正就是荣华富贵没断。

在这么一个情况下,即便有一部分人曾经是柴荣的心腹忠臣,但有道是人往高处走,该怎么做和怎么选择,自然就不言而喻了。

当然,也不是没有反抗赵匡胤的,比如郭威的外甥李重进(郭威姐姐福庆长公主郭氏之子),就在北宋建立后,依旧举起了反对赵匡胤的大旗,准备光复后周。

但可惜的是,孤掌难鸣,加上赵匡胤已经尽收众人之心,所以,李重进的“复国”计划最终失败,而他眼见无望,则选择了自尽,临死前长叹,自己“有愧于周太祖之恩”。

由此,后周最后的反抗力量彻底消失殆尽,而赵匡胤也坐稳了皇位,中原大地也进入了大宋朝时代。

所以,不是柴荣没有留下心腹忠臣,而是他曾亲手把自己的姐夫张永德解除了兵权,并且把赵匡胤视为最值得信任的人,因为从侧面给赵匡胤创造了夺权的机会,同时,柴荣曾经信任的忠臣,一个个被赵匡胤收买,最终都站到了赵匡胤这一边,这么一来,自然就更有利于赵匡胤得手,所以说,赵匡胤最终登基称帝,也算是一个必然的结果。




柴荣留下的第一心腹忠臣,就是赵匡胤。

柴荣对赵匡胤有多信任,我们只需要知道一件事,在柴荣晚年时,本来禁军的最高统帅是张永德,这位张永德是郭威的女婿,而柴荣是郭威的养子,两人有着亲戚关系。

柴荣登基后,张永德跟随他征北汉、战南唐,尤其是在高平之战中,在七十多个高级将领临阵脱逃的情况下,张永德和与赵匡胤一起帮助柴荣力挽狂澜,最终打败北汉军,立下大功。

事后,赵匡胤被任命为殿前都指挥使,张永德被任命为殿前都点检。

大家知道,当时禁军最重要的三个职务,分别是殿前都指挥使、马军都指挥使、步军都指挥使。而在这三个职位之上,就是殿前都点检,相当于禁军的最高统帅。

从这层意义上说,在柴荣生前,张永德所拥有的权力和地位一直都在赵匡胤之上。但是,等到柴荣晚年时,尤其是临死前的那段时间,柴荣看着自己年幼的儿子,便开始对张永德非常不放心。因为,张永德作为太祖郭威的女婿,又是禁军最高统帅,如果将来有人威胁柴荣儿子的皇位,那这个人绝对是张永德。

在这种背景下,柴荣就下令解除了张永德的兵权,同时让自己的第一心腹亲信赵匡胤接替了张永德的殿前都点检职位。由此,赵匡胤终于成为后周军界第一人,这才有了他后来的“黄袍加身”。试想,如果张永德没有被解除兵权,“黄袍加身”的恐怕就是张永德。

柴荣留下的第二心腹忠臣,叫做石守信。

石守信早年跟随郭威,只是一个中级军官,后来柴荣继位后,他跟随柴荣征讨北汉,也是在高平之战中,在七十多个高级将领临阵脱逃的情况下,他选择站在柴荣这边,从而被柴荣破格提拔,后来一路升迁,最终成为柴荣身边,仅次于赵匡胤的心腹忠臣。

从某种意义上说,柴荣就是石守信的伯乐,而石守信能够发迹,完全是柴荣一手提拔的结果。并且,在柴荣晚年时,他在让赵匡胤接替张永德任殿前都点检的同时,又让石守信接替了赵匡胤任殿前都指挥使的职位,由此他也成为后周军界第二人。

后来,柴荣的儿子继位后,有消息说契丹和北汉联兵南下,于是赵匡胤率军北上,此时石守信更成为留京的最高军事长官。结果呢,赵匡胤在陈桥驿“黄袍加身”,随后带兵返回京城时,石守信果断打开城门接应,并立马站在赵匡胤这边,并逼迫皇帝退位。

柴荣留下的第三心腹忠臣,是王溥和范质。

王溥历任后周太祖、周世宗、周恭帝三朝宰相,相当于是后周文臣第一人;范质是唯一入宫接受柴荣临终遗命的托孤大臣,官至参知枢密院事,开府仪同三司,封萧国公,几乎是后周帝国文臣第二人。

可结果呢,柴荣刚去世,王溥就和赵匡胤勾结在一起,并联手谎报消息,说契丹和北汉联兵南下,逼得朝廷不得不派赵匡胤率军出去。

至于范质,当赵匡胤杀回京城时,他本想说几句撑门面的话,结果看到赵匡胤小的小弟已拔出刀大声高呼万岁,范质便也跟着高呼万岁。

柴荣留下的第四心腹忠臣,是李继勋。

李继勋的经历,几乎和石守信一模一样,他在郭威时代也只是一个中级将领,但在高平之战中,因为全力支持柴荣,被柴荣当作心腹破格提拔。

此后,柴荣便相当于是他的伯乐,一路提拔他,最后官至步军都指挥使,为后周军界第三人,仅次于赵匡胤和石守信。

在赵匡胤发动陈桥兵败时,他因为在邢州,没有直接参与兵变,问题是,但当他得知赵匡胤称帝的消息后,立马就选择高呼万岁,转而投到赵匡胤的门下。

柴荣留下的第五心腹忠臣,是韩通、李重进、李筠。

韩通是郭威时期的名将重臣,也是郭威的心腹;李重进是郭威的外甥,在郭威时代就已经是殿前都指挥使,而且年纪比柴荣还要大,以至于郭威临死前,都得闲特意让他叩拜柴荣,总而言之,君臣名份已定,你可千万不要有非份之想了。

至于李筠,他在郭威时代,就已经是昭义军节度使,管辖泽、潞、邢、洺、磁五州。

这三个人,原本在军界的资历和地位都要远远高于赵匡胤、石守信和李继勋。问题是,他们都是郭威时代的重臣,柴荣虽然敬重他们,但显然不会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心腹来培养。所以在柴荣时代,他们都是位高而权低。

比如,韩通、李筠和李重进的头衔,都是检校太尉,这种职务大约是后周军人最高的荣誉头衔,问题是,李筠和李重进都被排挤出中央,被赶到地方任职;而韩通虽然留在中央,却只是马步军副都指挥使,排在赵匡胤、石守信和李继勋之下。

最后,赵匡胤黄袍加身杀回京城时,韩通本想组织军队抵抗,结果当场被他的手下砍死,随后赵匡胤的小弟更是直接灭了他的满门。

韩通作为一个三朝元老,而且是中央政府的大哥级人物,结果就因为刚做出反抗,就被灭了满门,帝国都城之内自然没人再敢说什么。

至于地方上的李筠和李重进,赵匡胤为了安抚他们,不仅赐他们丹书铁券,而且都给他们加官进爵,最后他们在左右的劝说下,都勉强接受了。

但后来,他们又觉得不甘心,于是选择起兵造反。

问题是,此时已经错过了最好的时机,因为赵匡胤的皇位已经坐稳;而且他们与赵匡胤相比最大的劣势,就是他们都坐镇地方,而赵匡胤坐镇中央;在中央集权越来越强大的背景下,他的劣势那是非常明显,于是两人很快战败。

最后,李筠选择自焚而死,李重进在临死前叹道“我有愧于周太祖之恩也”,言毕也举家自焚而死。自此,自然再也没有人敢反抗赵匡胤了!




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这件事,其实本质上就有些“讽刺”。

后周世宗柴荣不是没有留下心腹,而真正能阻碍赵匡胤登基的人,反而被柴荣防了一手。

再说透点,那就是御前都点检赵匡胤,他本身才是柴荣留下辅佐柴宗训的心腹,可谁知道,就是这个不设防的心腹,篡夺了他的江山。

为什么柴荣会让一个“外人”赵匡胤掌控禁军,而自己的亲戚却被排除在外呢?

后周变成北宋这件事,根本原因,还得从柴荣登基前后的时期说起。

要知道,后周存在的历史并不漫长,但后周太祖郭威和后周世宗柴荣都是古代历史上难得的“中兴之主”。

柴荣乃是郭威的义子,在后汉隐帝“杀害”了郭威以及柴荣留在汴京城的家人后,郭威就没有了亲子嗣,再到后来他当了皇帝,这也代表着他没有儿子可以立为储君。

要说柴荣这个“义子”行,那么郭威的女婿张永德,郭威的外甥李重进也是有着这个资格的。

事实上,在后周建立后,朝堂上关于“储君”一事,的确在这三个人里面存在着争议,就连郭威自己都在斟酌,虽然柴荣是明面上的储君,但是这皇帝之位,也未必稳。

直到柴荣数年的奋斗出了成果,而郭威的身体越来越差,这才下定决心,把皇位传给自己的义子柴荣。

公元954年,郭威病重驾崩,在驾崩之前,郭威召开了当时的“晋王”柴荣(郭荣),还有张永德以及李重进二人,郭威临终嘱咐了一切从简之后,让张永德和李重进跪倒在柴荣面前,承认柴荣的“君主之位”。

二人知道,即将要驾崩的郭威就是想留下“余威”,保住柴荣登基。

张永德本来就是随和之人,没有太过反对,而李重进心气高傲,可面对现实,也只能屈从。

其实即将驾崩的郭威也好,还是即将登基的柴荣也好,他俩都知道,这俩“亲戚”,并不是省油的灯。

在柴荣登基后,他将张永德和李重进分别安排到了“禁军”的位置上。

在唐末以及五代时,禁军已经是可以征战天下的超强军队,张永德成为了殿前都指挥使,而李重进则是成为了侍卫亲军的首领,二人所在的位置极高,是后周非常重要的两个军事职位。

但在本质上,柴荣根本就是不放心他们两个人。

所以柴荣在位的时间里,他有意“打压”张永德以及李重进的地位。

这两个人很特殊,曾经还有希望成为储君,又是郭威的亲人,要说他俩不危险,那肯定是骗人的。

在五代时期,“篡位”乃是家常便饭,所以柴荣的大部分精力,其实就是用来了防“亲人”。

时间过得很快,后周在柴荣的手上更加地强大,当时的北汉政权以及契丹就想要在柴荣登基不久后入侵“权力交替”的后周,这便是后周史上著名的“高平之战”。

高平之战,可以说是赵匡胤的崛起之战,此前跟随着郭威的小小禁军赵匡胤,在这一场战争中“崭露头角”。

在高平之战中,后周的将领樊爱能率众投降,除了他以外,很多后周以往有能力的将领,这一场战争忽然发挥失常,怯战的怯战,投降的投降。

柴荣失望无比,也是这个时候,赵匡胤在战场中奋力拼杀,和赵匡胤在一起的,还有他的禁军兄弟们。

而张永德和李重进二人,也在这场战争中用尽全力,最终换来了高平之战的胜利,后周击溃了北汉和契丹的联军。

这一战后,张永德被任命为“殿前都点检”,是为禁军的最高职位。

但是这场战争,最大的人生赢家是赵匡胤,因为他已经被柴荣确定作为“心腹”,此前禁军中被淘汰的人数,都由赵匡胤来“安排”补充。

就是这个阶段,赵匡胤在禁军中安排了大量自己的人,这些人,真正后来赵匡胤“黄袍加身”的政治基础。

后周世宗柴荣的确是个明君,在位的时间不长,但是国家的经济、文教已经开始恢复,连科举都重新开科并且加大了规模。

柴荣自己立下了“三十年”恢复中原的誓言,但谁知道,就是雄心壮志,眼见就要把中原拉出“五代泥潭”的柴荣,忽然英年早逝了。

柴荣在位期间,连续征战“十国”中的残余势力,都获得了巨大的成果,甚至一度要打下“燕云十六州”,恢复中原的屏障。

可是在最后一次归来的途中,柴荣心里开始不安,还在路上听到了“点检做天子”的谶言,柴荣心里非常不满意,回来之后,便解除了张永德的“殿前都点检”的位置。

他又立即把儿子柴宗训立为“梁王”,其实柴荣的“操作”很明显了,那就是在为储君登基做准备了。

虽然李重进和张永德在数年的战争中都对柴荣忠心耿耿,忘我地搏杀,但是柴荣还是不敢赌人性,于是在最后关头,柴荣进行了一场“豪赌”:把赵匡胤扶持到禁军首领的位置。

坦白地说,柴荣让赵匡胤成为禁军头领,这件事不可能是天衣无缝的,风险必然存在。

但也总好过上一代有力的“储君”争夺人选张永德、李重进二人。所以就是在这个关头,柴荣无条件地信任了赵匡胤,公元959年六月,柴荣正式驾崩,年仅三十九岁。

可惜后来的事实证明,柴荣赌输了。

或许连柴荣自己都没想到,赵匡胤竟然在他驾崩后不久就开始密谋江山了。

因为此前赵匡胤将禁军的重要职位都安排了自己的人,所以整个禁军的构成,都是赵匡胤一手打造的,虽然后周的军事体系中,需要“枢密使”批准调兵才可以发动战争,可是赵匡胤“自导自演”,获得了兵权。

要说有没有人能阻止赵匡胤?

其实若是李重进和张永德还在禁军内部,赵匡胤必然不可能得逞。

因为前两者都是禁军中的实权人物,其中张永德还是“前”禁军首领,所以这件事情就是可惜在,柴荣自己的安排,就是一场“赌博”,只是在他看来,五代遗风下,李重进和张永德篡位的难度更小,于是选择了赵匡胤。

公元960年,掌握了整个禁军的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了“政变”,他模仿了郭威当年的“黄袍加身”,在回京城的路上,安排了百姓“歌颂”他的登基,回到了汴京后,当时的摄政太后“符太后”知道大势已去,无法抵抗。

而后周恭帝柴宗训更是年幼,对此也没有办法。

其实赵匡胤篡位的本质,和五代以来的“武将”篡位习惯是一样的。

赵匡胤即位后,李重进奋起反抗,最终失败,而张永德则是“识时务者”,他本来就和赵匡胤交好,因此他还“支持”赵匡胤登基,北宋时期,张永德受到了赵匡胤的厚待。

这也是为什么赵匡胤登基之后,要立即实行“杯酒释兵权”这样的事情,因为他自己深深知道,武将的问题依旧存在,北宋其实就是后周,北宋所继承的,是郭威和柴荣打下的良好局面。

而柴荣当年,其实都有在着手“卸下”武将巨大的权力的工作,赵匡胤只是在柴荣的基础上,和赵普研究出了“重文抑武”的国策罢了。

回顾历史,总会为柴荣感到遗憾,也会为柴荣选择赵匡胤作为最后的防守而为之叹息。

可事实上,赵匡胤已经是柴荣赢面最大的底牌了,柴荣赌的正是赵匡胤的“忠诚”,可后来却赌输了。

不论最后夺得天下的是“赵匡胤”还是什么其他人,柴荣驾崩后的中原,必将掀起一场新的动荡。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959年五月初二,意气风发的柴荣在军事会议上批判了见好就收的小富即贵心理,下令继续进军,准备一举收复幽云十六州。

会刚开完,当天,柴荣就病了。

六月十九,39岁的柴荣去世。

从突然染病到去世,不过1个多月时间。

仓促之间,柴荣精心打造了一套系统,希望能保住后周江山。

不过,柴荣想不到:这个系统的BUG被赵匡胤找到了。

柴荣心中的心腹忠臣是谁?

柴荣病重期间,做了如下人事调整。

1、强化魏仁浦、范质、王溥等人地位,以他们把持枢密院。

2、以韩通为侍卫亲军副都指挥使,又以赵匡胤取代张永德为殿前都点检。

从这样的人事调整,能看出柴荣心目中的心腹忠臣。

首先,最信赖的,是范质等老文官们。

不要小看这些文官。

五代后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枢密院的权力已经非常大,虽不领军,但有调兵、任免权。

当初,柴荣以养子身份即位时,威望也不够。郭威给他留下的辅政集团,就是这帮文官。

这帮文官既没有篡位之可能,又能把持中枢,压制将领,是政权顺利过渡的中流砥柱。

其次,韩通、赵匡胤等禁军“新领导”。

当初,郭威给柴荣留下的禁军班底是:外甥李重进、女婿张永德。

当时,为了让李重进没有非分之想,郭威特意让李重进跪拜柴荣,定下君臣名分。

或许是为了压制李重进,柴荣在位时期,削弱了侍卫亲军,强化了殿前军。这样,殿前都点检张永德的威胁又超过了李重进。

所以,两位威望过高的禁军元勋是必须被削弱的。

柴荣通过对韩通、赵匡胤的提拔,削夺了张永德军职,压制了李重进。

最后,心腹节度使——符彦卿、李筠。

柴荣的调整中,没有涉及到藩镇。

这是因为:郭威留给柴荣的心腹节度使班底,仍在发挥作用。

天雄军,与五代时期的帝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后唐的李存勖、李从厚;后晋石敬塘、石重贵;后汉刘知远;后周郭威,都曾经担任过天雄军节度使!

郭威除掉了实力派王殷后,让柴荣的岳父符彦卿做了天雄军节度使。

此外,在对北汉前线的李筠,也是郭威、柴荣都信任的心腹节度使。

柴荣留下的系统

通过调整,柴荣留下了一个看起来很稳定的系统。

1、相互制衡的四股力量。

枢密院、侍卫亲军、殿前军、藩镇军,四股力量相互制衡。

枢密院掌调兵权,却不领兵。

军队将领们领兵,却没有调集兵马的权力。

侍卫亲军、殿前军同属禁军,中枢可借此压制强藩。

而侍卫亲军、殿前军彼此两个系统,相互制衡,又可防止出现有人独掌禁军。

一旦禁军中有人图谋不轨,另外一支禁军可以与外藩一起灭了他!

2、新老制衡。

禁军中,原殿前军张永德被“升职”,侍卫亲军李重进则长期驻扎淮南。

因此,禁军由新被提拔的赵匡胤、韩通分别把握。

而中枢系统中的范质、王溥等人都是元老重臣,可以压制资历、威望不足的赵匡胤、韩通等人。

如此,事权可归于中枢。

3、京城防务的平衡。

李重兼淮南节度使,防南唐;赵匡胤兼归德节度使,防开封东面;韩通兼天平节度使,防开封东北面;向拱为西京留守,防开封西面。

四个方向,四将主持防务,相互制衡。

柴荣精心打造的系统看起来是很稳定的。

后来北宋加强君权,玩的也是差不多的招数。

不过,系统的BUG很快就被赵匡胤把握住了。

失衡的中枢

中枢系统如果发挥作用,赵匡胤是没有机会的。

后来,赵匡胤称帝后,看到后周宰相王朴的画像(王朴先柴荣三个月去世),毕恭毕敬行礼:此人在,朕做不了皇帝!

可是,柴荣留下的中枢系统,却迅速失衡,成了赵匡胤的“助攻者”。

此时,冯道、王朴等人已经去世,范质、王溥虽确实是功勋老臣,但是,他们没有冯道的资历、王朴的才能。

柴荣大约也不放心,便遗命王著入相。

范质等人为了保全地位,废世宗遗命,并对人说:慎勿泄此言!

当时,殿前军主管宿卫,赵匡胤既是殿前都点检,又是禁军地位最高者,柴荣遗命他应该也知道。

“勿泄此言”,赵匡胤应当也是要保守秘密的。

这只是猜测,但不论赵匡胤是否是“勿泄此言”的参与者,枢密院从此与赵匡胤形成了某种默契,则是显而易见的!

此后,枢密院简直成了赵匡胤的“同伙”。

失衡的禁军

很快,禁军的平衡就完全被打破了。

仅仅半年时间,禁军出现了频繁的新任命。

在这些新任命中,侍卫亲军的重要岗位,换上的全部是与赵匡胤亲近的人。

由于李重进长期在淮南,因此,整个禁军的重要岗位,只剩下韩通一人!

考虑到韩通也是刚被提拔为副指挥使,可以想象:赵匡胤基本上控制了整个禁军!

禁军,失衡了!

当时,人事任免权悉数归于枢密院。

柴荣死后,枢密院做出一系列有利于赵匡胤的人事任命,令人匪夷所思!

同时,还有记载显示:已经有人上书,极力陈明赵匡胤图谋不轨。

不过,范质却压根不听。

看来:赵匡胤与枢密院之间,达成了某种默契。

调兵的BUG

调兵权,归于枢密院。

赵匡胤即便统领殿前军,如果不能调兵,那也是很难造反的。

枢密院又配合的“神助攻”了。

赵匡胤伪报:契丹来犯,请发兵抵挡!

枢密院居然稀里糊涂,没有核实调查,就让赵匡胤带兵出城了。

赵匡胤出城前,城中已经流传“点检作天子”的传言,“士民恐怖,争为逃匿计”。

可是,朝廷却似乎一无所知!

从过去的经历看,范质、王溥绝不是这种饭桶,堂堂柴荣也不可能把枢密权交给饭桶。

看来:系统已经被“黑客”劫持了!

赵匡胤没有调兵权,枢密院帮赵匡胤实现了调兵!

接下来,就是黄袍加身了!

系统崩溃

赵匡胤杀回东京时,几乎没有遇到抵抗。

韩通从宫殿跑出来,准备组织抵抗。可是,还没开始组织,就被王彦昇杀掉了!

赵匡胤控制京师,夺位!

禁军系统崩溃了,那么,柴荣留下的藩镇系统呢?

还记得天雄军节度使符彦卿吗?

他是柴荣的岳父,同时···也是赵光义的岳父。在后周时期,赵光义就作了符彦卿的女婿。

所以···

只有李筠立刻发起了叛乱,但势单力薄,很快被镇压。

最大的竞争对手,李重进,一开始还想求好,想亲自到东京见赵匡胤。

直到赵匡胤下达调令,李重进才叛乱···结果也迅速被镇压了。


柴荣留下的系统基本上是稳定的。

后世赵宋也基本是在这种相互制衡的基础上,发展、完善出中央集权的。

只是,在这个相互制衡的权力体系中,枢密院如中枢神经,是其中的核心,必须由忠诚、有才干的人来主持。

柴荣留下的中枢资历虽够,但品行、才能都难以胜任。

最终,赵匡胤抓住这个BUG,控制禁军、获取调兵机会···直到黄袍加身!

再好的系统,也要合适的人,才能运行好!

不然,就会成全赵匡胤这样的“黑客”。




五代乱世,就是比拳头硬的时代。成年皇帝尚且不能保证一定能坐稳皇位,更何况是一个只有七岁的小孩皇帝?我们现在之所以对后周高看一眼,主要是因为后周世宗柴荣太过于优秀了,因为他的优秀,让很多人在下意识里忽视后周其实也是一个五代政权,忽视了后周的立国根基其实并不比五代的其他四代要强多少



那么,后周的立国根基到底有多弱呢?不客气的说,也就比后汉强一点,在五代中排倒数第二。柴宗训的皇位被赵匡胤给篡掉,属于非常正常的结果。

我这么说,理由有三:

首先,后周的国运太短,从建国到被赵匡胤篡掉,只有区区九年,根本没有时间培养效忠于柴氏的骨干。

其次,后周皇帝的皇位也是篡来的。郭威能篡位,别人就篡不得了?上梁不正,就不要指望下梁不歪了。

第三,柴荣只是郭威老婆的侄子,他的法统其实很弱。而柴宗训又是个七岁小孩子,他的统治基础更弱。

因此,由以上三点可以看出。周世宗柴荣在去世时,他能信任的忠臣几乎屈指可数,赵匡胤算是一个忠臣,柴荣也将儿子托付给了他。但是很可惜,柴荣看走眼了

那么,柴荣如果不重用赵匡胤,转而托孤给其他忠臣,就能避免柴宗训的皇位被权臣给篡了么?

不好意思,答案非常残酷,不可能!

因为,从中唐藩镇割据以后起近两百年,中原就是乱的!不知兵,不立恩信的孺子,能单靠血缘就保住地位的,根本没有成功的案例。这和大一统王朝传承是完全不同的。柴宗训在当时局面下,没有一丝能保住皇位的可能性。因为在当时除了赵匡胤之外,还有大把的人,同样对皇位蠢蠢欲动,这些人一样有可能把柴宗训取而代之

前面说过了,柴荣只是郭威老婆的侄子,他的血统并不比张永德(郭威女婿)、李重进(郭威外甥)要强多少。柴荣可以继承皇位,他们凭什么不能上位?

所以,即使没有赵匡胤,也会有钱匡胤、孙匡胤会冒出来篡位。柴宗训的皇位,天生就注定了要被篡。柴荣想通过托孤给忠臣的办法来给小儿子铺路,这是不可能的。他当时唯一可行的传位途径,只能是把皇位传给强者。最起码的,也应该是把皇位传给成年的柴氏宗亲,而不是传给自己的儿子。



可能有人会觉得,皇位不能传给儿子,只能传强者,这也太残酷了吧?但是没办法,这就是当时那个时代的悲哀。

五代之所以会被称为乱世,就是因为那个时代的人,都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哪怕是皇帝也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

三国时,孙策突然病死,他没有把江东之主传给儿子孙绍,而是传给弟弟孙权;

南北朝时,高澄临终前,他没有把位置传给自己的儿子,也是传给了弟弟高洋;

五代时,郭威的儿子被后汉隐帝刘承佑杀的干干净净。他在登基后,其实还可以考虑广纳后宫,再生几个儿子。但郭威并没有这么干,他是毫不动摇的栽培柴荣,完全不考虑把皇位传给儿子。

孙策、高澄、郭威会选择强者传位,而不是传给儿子,就是因为他们都明白,生于乱世身不由己的道理。而这个道理,其实柴荣也懂。只不过他没有看透,没有郭威那么深的觉悟。

郭荣重病前,他为了保柴宗训的皇位,费尽心思的去打压张永德、李重进,重用赵匡胤来制约他们。然而结果是,张、李二人确实被打压了。但反让和郭威毫无关系的赵匡胤轻易得了天下。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柴荣费尽心思,只是便宜了赵匡胤。这或许就是柴荣和郭威在眼光和胸襟这两方面的差距吧。



后来赵匡胤上位,他的头号培养对象也是弟弟赵光义,而不是儿子赵德昭和赵德芳,这其中的道理,也是因为赵匡胤明白儿子太小了,镇不住场子的这个道理。

当然了,赵匡胤重用弟弟也有副作用,就是后来赵光义尾大不掉,赵匡胤也拿他没有任何办法。最后赵匡胤之死,民间对此议论纷纷,都说是被赵光义给害的。

但是,不管怎么说。北宋从五代乱世中给走出来了。赵匡胤的作用居功至伟,赵光义的功劳也非常大。试想,如果当初不是这哥俩交替上位坐皇帝,稳住了局势。北宋会不会也是第二个后周呢?



总的来说,柴荣传位给儿子,而不是培养兄弟继位(柴荣有四个兄弟),这是一开始就在大方向上的错误。如果连这个大方向都搞错,那么柴荣在临终如何布置储位问题,都必然是徒劳无功。

不过,如果柴荣能多活十几年,一直活到柴宗训能顺利接掌大权,他传位给儿子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只是很可惜,柴荣的命太薄了,而他的野心又大,既想捡芝麻,又不想丢西瓜,这怎么可能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3

标签:忠臣   心腹   契丹   枢密院   黄袍加身   后周   后汉   禁军   京城   节度使   皇位   女婿   守信   儿子   财经   系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