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抢了宁王8万精锐兵马,承诺事成平分天下,最后宁王下场如何?

“燕王善战,宁王善谋”,这是著名历史学家蔡东藩对燕王朱棣及宁王朱权的评价,燕王朱棣在历史上的成就和地位不言而喻,而宁王朱权能与之相提并论,可见当时他的厉害。


然而,靖难之役期间,被赞“善谋”的宁王朱权却被“善战”的朱棣胁迫,上演了一场相爱相杀的大戏,先是设计抢走了大宁8万精锐兵马,然后说好了兄弟俩一起举兵干大事,承诺事成则平分天下,可最终只是一纸空头支票。而在永乐年间,为了不被朱棣猜忌,原本掌握重兵、镇守北疆的一代名王—宁王,晚年又不得不明哲保身以求自保,这是为何?


接下来围炉观史,就为你详细讲述宁王朱权跌宕起伏而又平淡无波的一生:


宁王朱权,生于1378年,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七子,自幼聪颖好学,颇为伶俐,因此深得朱元璋的喜爱,早在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就封他(14岁)为宁王,封地在大宁。


两年后,1393年年仅16岁的宁王朱权正式就藩大宁国。大宁地处喜峰口外,属古会州之地,东连辽左,西接宣府,是明朝初期抵御蒙古的一大重镇,而宁王朱权就是当时的九大塞王之一。


大宁国所辖之地疆域广阔,有九十城之多,身为宁王的朱权带有甲兵八万,战车六千,更重要的是所属的朵颜三卫骑兵骁勇善战,战力惊人,是当时明军中最精锐的骑兵之一。因此在边塞诸王中宁王虽然年纪最小,但拥有的军队数量和实力却是最雄厚的,仅次于秦、晋及燕三大地位显赫的藩王兄长。


宁王朱权之所以能就藩大宁且掌握重兵,一方面是大宁地处险要,直面东部蒙古的敌人,是防御蒙古骑兵入侵幽燕及辽东的前沿重镇;另一方面是宁王从小聪明伶俐,长大后沉稳有智谋,因此受到朱元璋的格外器重,委以重任执掌大宁这样的巨镇。


自从宁王朱权就藩大宁后,上马治军下马治民,几年间将大宁治理得井井有条,受到大宁国军民的一致爱戴,威望日重。


到了每年的秋季,边塞诸王就会汇合起来联军出塞攻打胡虏,肃清漠南蒙古人的入侵威胁。当时的宁王朱权多次会合诸王出塞作战,以善于谋略著称,再加上大宁的封地在燕国的北方,与燕王朱棣的封地北平最近,因此众兄弟之中他们俩人的关系最为要好,日常联系紧密,于是就有了对两人“燕王善战,宁王善谋”的评价。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驾崩,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是为建文帝。刚即位不久的建文帝还未巩固自己的皇位,就磨刀霍霍开始对自己的叔父们进行了削藩行动。


八月,先是燕王的同母弟周王朱橚被朝廷判定有罪,废为庶人流放云南;到了建文元年(1399年),湘王朱柏、齐王朱榑、代王朱桂及岷王朱楩也因罪被废为庶人。其中,湘王朱柏无以自明,又不甘愿受辱,于是自焚而死,死状惨烈,为朱允炆的削藩之举蒙上了一层阴影。


而被朱允炆视为削藩最大威胁及敌人的燕王朱棣,此前早已被削夺了大部分兵权,且整个北平和燕王府都在朝廷官员的严密监控之下。也是在这一年(1399年),经过一系列准备的燕王朱棣终于发动了长达四年的“靖难之役”。


靖难之初,燕军虽少却数次打败南军,尤其是在真定之战中大败耿炳文所率领的30万大军,朱允炆见朝廷军队大败,于是以勋戚李景隆代替老将耿炳文。很快,李景隆就合兵五十万,进军至河间扎营,同时江阴侯吴高则带领辽东兵马围困永平,打算东、南两面夹攻北平。


燕王朱棣听说是没经验且眼高手低的李景隆统兵,反而放松了警惕,但考虑到与朝廷的战争肯定旷日持久,光燕地一隅的兵力很难打出去,最终只会被朝廷拖死困死,因此争取到宁王朱权及其军队很重要,尤其是得到骁勇善战而闻名于天下的朵颜三卫骑兵。


对于大宁军队的实力,朱棣曾与诸将商议时说道:“以往我巡察塞上时,见大宁诸军十分剽悍。如果我能获得大宁,截断辽东,采用边骑助战,便大事可成啊。”


然而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燕王朱棣能想到拉拢宁王朱权为助力,朝廷自然也不会忘记实力强大的大宁藩。还未等朱棣这边有所行动,建文帝因害怕宁王朱权先投向朱棣,于是派人召宁王回京,宁王则担心此时回京会被朝廷扣留,就没有及时动身,恰在此时被朝廷削三护卫的旨意却已到达。


建文元年(1399年)九月,江阴侯吴高从辽东进攻永平,燕王朱棣前往营救,吴高不敌退兵。朱棣趁机绕过松亭关从刘家口抄小路直趋大宁,向宁王诈称因朝廷逼得紧走投无路而来求救的。


宁王朱权和燕王的关系一向很好,但自己又是朝廷的藩王,虽然被削了三护卫,却不敢反叛朝廷,为了自身的安全着想,只得暂时选择中立,朝廷和燕王他两不相帮,等熬过这段时间后再作打算。


因此对于燕王朱棣突然来到大宁,朱权刚开始是既警惕又谨慎的,最终只邀请朱棣一人骑马入城,其他随从人员及军队一律不准进城,只能在城外驻扎。


朱权说什么,朱棣当然照做,而且一进城就握住朱权的手大哭,诉说自己是不得已才起兵的,求他代为起草奏章谢罪。面对曾经英雄无匹、纵横大漠的燕王四哥,如今落得这般模样,宁王朱权也是唏嘘感叹不已,连忙说一定会替他向朝廷求情、请罪。


朱棣在大宁一待就是好几天,期间朱权都是诚恳相待,毫无防备之心。而朱棣却趁机将北平的精锐军队埋伏在城外,同时化整为零分批派人偷偷入城,暗中收买及勾结大宁三卫的军官及诸守城军队,朱棣见布置已安排妥当,于是准备告辞离去。


在朱棣离开大宁的这一天,宁王朱权显得特别伤感,也不知道此次一别,下次还能不能见到四哥,因此一向深居简出的朱权还特意到郊外为其饯行。正当兄弟俩手拉手依依惜别之时,朱棣突然抓住朱权的手不放,而城外的伏兵也趁机而起,簇拥着朱棣和朱权前行,此时的宁王朱权才发现自己被敬爱的燕王四哥给挟持了,想反抗却为时已晚。


而前面已被收买了的大宁三卫及守城军队,见宁王随燕王而去,于是云集响应也纷纷归顺了燕军,只有守将朱鉴不愿归顺,最终抵挡不住力战而死。


为了断绝宁王的念想,朱棣在挟持宁王之时,另一支燕军已抄了后路,将宁王府的妃妾世子全部送往了北平,整个大宁一时间成了一座空城。朱权见大势已去,现在就算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于是默认了同朱棣一起造反反叛朝廷的事实,朱棣得到了朱权及其8万精锐军队,尤其是其中还有朵颜三卫骑兵的支持,实力大增,于是马上安慰他并向其许诺:“事成之后,平分天下”


宁王朱权是何许人也,人精中的人精,怎么会相信胁迫之下的许诺,所谓平分天下也只是说说而已,所以并没有放在心上。


加入燕军阵营的朱权表现得非常低调,靖难之役打了四年,他都只是帮着出谋划策和草拟一些檄文。在朱权看来,燕军和朝廷之间胜负难料,如果燕军胜了,凭着大宁8万军队及朵颜三卫骑兵,自己的功劳少不了;如果是朝廷胜了,自己就是被燕军挟持的,到时候朝廷也不会把自己怎么样,顶多就是软禁而已。


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攻破南京即位称帝。已称帝的的朱棣和宁王朱权都心知肚明,谁也没有提“平分天下”的事情,而朱权的军队早已被朝廷吞并,且朱棣也没有让朱权返回大宁的意思,只是把他当作大功臣强留在京城供养起来,相当于被软禁了。


事实上对于如何安置宁王朱权,朱棣也没有想好,他既是靖难的功臣又是皇弟,杀又杀不得,封到地方又不放心,对这个足智多谋的十七弟,朱棣在喜爱的同时又非常忌惮。


而朱权呢,深知大宁封地是回不去了,京城则更非久恋之地,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可老虎总是要吃人的,还是找一块封地远离京城比较靠谱。


一天,朱权趁朱棣心情大好,于是提出请求想要改封南方,当他要求苏州时,朱棣回答道:“苏州属于畿内。”意思是苏州靠近京城,按祖制是不能封给藩王的。于是朱权又要求钱塘,朱棣则又说:“太祖原先将它赐封给了周王朱橚,最后却不了了之,后来建文帝又将钱塘封给了其弟,也未能享受就被除国,所以钱塘还是不封为好。建宁、重庆、荆州、东昌都是好地方,你随意选择吧。”


很明显这四个地方都受到了朝廷的严密监控,不是宁王想要的,于是宁王退而求其次,说想要去南昌,朱棣已经连续两次否决了他的要求,不好意思再次拒绝他,就答应了宁王的请求。


事实上,宁王的最终目的地就是南昌,那他为什么不一开始就提出南昌呢?因为宁王知道朱棣一直对他有忌惮之心,如果先提出自己的想法,朱棣必定不同意,于是故意提出两个朱棣不会同意的地方:苏州和钱塘,等第三次再提出南昌时,就比较容易了,最终宁王得偿所愿就藩南昌。


宁王离开京城时,朱棣不但亲自写诗送行,而且以原布政司衙门扩建为王府,可见对他的看重。宁王到南昌不久,就有人告发宁王朱权用巫术害人,并且诽谤他人,明成祖朱棣闻之,马上命人秘密查访,可始终也没有找到什么证据,于是停止了追查此事。虽然这件事最后不了了之,但却给朱权敲响了警钟,那就是朱棣仍然没有放松对他的忌惮和防范之心,自己平时处事还得谨慎再谨慎。


自此之后,朱权选择了韬光养晦,不问政事,同时建造了一间书斋,每天弹琴读书自娱自乐,好不快活,朱棣见朱权如此,也逐渐放松了对他的监控,因此,整个永乐朝年间,宁王朱权与朝廷相安无事,没有遭遇什么祸患。


到了明仁宗时期,法禁稍有缓解,朝廷对地方藩王的态度也没有太祖、成祖两朝那么严厉,于是宁王朱权仗着自己皇叔长辈的身份,上书皇帝说南昌不是他的封国,请求回归大宁封地。明仁宗回信说道:“南昌,叔父从先皇那里受封已达二十余年了,不是封国,那又是什么呢。”一句话让宁王理屈词穷,放弃了自己不切实际的想法。


又过了几年,即宣德三年(1428年),此时宁王朱权50岁,请求明宣宗将靠近南昌城的灌城乡田地赐给他,宣德四年,又私自发表议论说宗室不应确定品级。对于宁王一而再再而三的不合理要求和干预国政的行为,明宣宗十分生气,下旨对朱权进行了严厉指责,朱权见事不妙,恐有不测祸患,于是便上书谢罪,明宣宗对这个祖父辈也没有进行过多深究。


经过前面几次的波澜,朱权深感前途无望,晚年的他似乎认命了,不想再折腾了,开始醉心于道教、文学、艺术及茶道等,整日与文学士互相往来,以寄托自己远大的志向。


宁王朱权多才多艺,一生著述颇丰,其中,道学修养极高,著有《天皇至道太清玉册》八卷,喜好戏曲、历史,著有《汉唐秘史》等书数十种;他还善古琴,编有古琴曲集《神奇秘谱》及《太和正音谱》,知悉茶道,将饮茶经验和体会写成了《茶谱》一书。可以说,晚年的宁王朱权过得十分丰富多彩,且在诸多领域都有重要的贡献。


正统十三年(1448年),71岁的宁王朱权去世,谥号为“献”,世称宁献王。他的一生历经太祖、建文、成祖、仁宗、宣宗、正统六朝,在朱元璋的二十六个儿子中是最长寿的。年轻的时候虽然被迫卷入了“靖难之变”中,后半生却安安稳稳做了50年的太平王爷,最后寿终正寝,享尽了荣华富贵。


然而,宁王朱权虽有大智慧,知道凡事不可强求,也不能与命相争,在清楚大志难伸时,就韬光养晦,寄情于文学、艺术,甚至道教、茶道等,活出了明朝藩王中独有的烟火气。


但宁王的子孙,却对朱棣许诺的“事成则平分天下”的誓言始终耿耿于怀,认为朱棣一系的大明江山有宁王的一半,而到了宁王朱权的第四代即曾孙朱宸濠时,经过精心准备终于发动了叛乱,史称“宁王之乱”。


正德十四年(1519年),宁王朱宸濠起兵十万造反,没想到两个月不到就被一代圣人王阳明给平定了,宁王朱宸濠被生擒后论罪伏诛,而传承了四代的宁王爵位和封国也被废除。真是子孙不孝,可惜了第一代宁王朱权韬光养晦好不容易保住并传下来的宁王爵位,最终只传了四代就彻底‬消失在历史当中。




宁王朱权并没有相信朱棣“平分天下”的鬼话,在朱棣没有攻入南京时,他就已经为自己的未来做好了打算。

宁王朱权,是朱元璋的第十七子。身为朱元璋的儿子,与生俱来的使命就是屏藩帝室。

从小朱权就与一众兄弟们学习文韬武略,为将来就藩做准备。受父亲朱元璋的影响,手足兄弟共同守卫大明江山的思想,在朱权的脑海里扎下了根。

天资聪慧的朱权很快就在一众兄弟中脱颖而出,引起朱元璋的注意和青睐。于是,14岁时,朱元璋为朱权选择了大宁这块封地。

大宁是比北平,比长城还要再往北的地方,直抵蒙元边境,是抵御蒙元入侵的最前沿。这无疑是对朱权最好的肯定。

青春的荷尔蒙是按捺不住的,16岁的朱权迫不及待的前往封地就藩了,是当时边塞藩王中年龄最小的一个。

朱元璋也非常厚爱这个儿子,为朱权配备的军事力量也是塞王中最好的,号称“带甲八万,革车六千”,连同骁勇善战的朵颜三卫骑兵也同属朱权麾下。

就藩这几年,朱权时常联合四哥朱棣共同展开军事行动,与四哥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22岁这年,侄子朱允炆继位后,迅速连削五藩,全面反对朱元璋制定的封藩制度,接下来的矛头直指燕藩朱棣。这一系列举动使宁王朱权对这个侄子的好感全无,对周、岷、齐、代、湘五王的下场感到心寒。

他始终觉得父亲朱元璋制定的屏藩帝室的策略是对的。正是基于这样的想法,当四哥朱棣造反,朝廷担心周边藩王支持朱棣,明旨令辽王朱植、宁王朱权返京时,朱权决定抗旨不从。

此举算是明确表达了反对朝廷削藩。正是这样的态度,让朱棣有了拉朱权入伙的想法。

朱棣起兵后,很快就解决了朝廷派出的第一任平叛主帅耿炳文,得知朝廷派出的第二任主帅是纸上谈兵的李景隆时,朱棣觉得可以放心大胆的去会会这个十七弟了。

从北平到大宁必须要经过易守难攻的松亭关,攻打松亭关费时费力不算,还会惊动大宁守军。于是,朱棣果断决定从小路绕过松亭关,直接袭取大宁。

大宁的守军哪能想到,本该在北平应付朝廷征缴的朱棣会突然出现在大宁,全部被擒。

朱棣迅速控制了大宁局势,并派人通知松亭关守将陈亨等人,陈亨等人的家眷亲属都在大宁,得知大宁被袭,且又都曾经是朱棣老部下,便决定率部归降了。

料理完这些,朱棣马上去见了朱权。朱权自从抗旨拒绝进京后,就被朝廷削了护卫,对大宁已经失去了控制权。在局势如此紧张的情况下,朱权免不了被朝廷监视,日子也不会好过。

朱棣的到来,算是解救了朱权。朱棣本以为朱权会跟他一起走,但是朱权拒绝了。他做藩王的使命是守护大明江山,不是一家人手足相残。他既不想协助朝廷,也不愿对抗朝廷,他只想把大明边境守护好。

朱棣的如意算盘没成自然是不甘心的,大宁的兵将虽然与自己也有同袍之情,但毕竟一直追随着朱权,如果朱权不同意一起走,那么这八万兵马也不可能全部带走。

既然直接劝说没用,只能智取了。接下来几天,朱棣绝口不提靖难之事,只拉着朱权叙说兄弟情谊,暗地里派人接触大宁军士,许诺拉拢。

一切准备就绪,向朱权辞行。朱权很是惆怅,一直送到城外,四哥此去与朝廷作对,前途未卜,再见不知何时。哪知朱棣一把抓住朱权,要求朱权同行,朱权想要挣扎,就看到大宁城中火起。朱棣为了断了朱权的后路,烧了宁王府,把朱权的家眷全部带出来了。

事到如今,朱权才知道上了朱棣的当,别无选择。朱棣软硬兼施,当即许诺,事成之后,你我兄弟平分天下。

被劫持下的许诺如何能当真!不过朱棣的表面工作做得很到位,军中一直与朱权平起平坐,礼遇备至。

但是朱权也是很有个性的。他只是身不由己,不代表他就要积极参与造反。他要保持中立的态度,谁也不帮!

靖难四年,大大小小诸多战役中,并没有朱权的身影,朱权在军中只负责一些文书工作,似乎并不关心战争结果。

对于未来朱权想得很明白,这场战争如果是朝廷胜了,那么他是被四哥劫持的,可能会免于一死,应该会被圈禁在某个地方。如果是朱棣赢了,以朱棣的野心和手段,也不会放心自己重掌兵权。左右大宁是回不去了,保卫大明江山的使命也结束了。

好在朱权从小兴趣爱好及其广泛,以后的日子可以寄情山水,逍遥似神仙了。

在朱棣军中,朱权闲着没事便开始写书。一本是关于历史方面的书,叫做《汉唐秘史》,是父亲朱元璋在世时交给他的任务。还有一本叫《原始秘书》,是关于宋元时期人们日常生活的科普介绍。

这两本书早就开笔了,只是就藩期间忙于边境军事防御任务,一直无暇顾及。现在终于可以完成了。

这只能算是朱权下半生生活主旋律的前奏。朱棣登基后,将朱权改封到了南昌。于是,朱权在南昌开启丰富多彩的新生活。

著书立说、习医制药、鼓琴弄笛、书法绘画、DIY香炉瓦砚、赏歌听曲、栽花品茗、游艺骑射、养鹤饲龟,集所有文人雅士爱好于一身,并在多个领域取得了不错的成就。

朱权虽然有家国天下的大志向,但也一直谨慎本分,进退有度。朝廷需要他时他义不容辞,朝廷不需要他时,他也能韬光养晦,成就小志。亦不负此生。

正统十三年,朱权善终,享年71岁,加谥号为宁献王。




宁王朱权,朱元璋第十七子。十三岁时,被朱元璋封为宁王,封地大宁(今内蒙古宁城),国号“宁”。

因朱元璋将朱权封在大宁,其目的是为了防范北元军队的入侵,所以朱权的宁国实力非常强悍,带甲之士八万,战车六千,其麾下的朵颜三卫骑兵的战斗力更是天下闻名。



不过纵容朱权拥有如此强大的实力,他对于帝位始终无任何觊觎之心,而且也始终坚持着为人臣子者的本分。即使是在建文帝登基后,开始实行削藩之时,朱权也依然没有任何的反叛之心。

可是朱权虽无反志,但他的实力却让他不能置身于事外。1399年,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在朱棣与建文帝相互争斗的过程中,宁王这支强大的武装力量成为了双方都要争取的存在。



朱棣一方,朱棣在起兵时就曾言“以往我巡察塞上时,见大宁诸军十分剽悍。如果我能获得大宁,截断辽东,采用边骑助战,便大事可成啊!”,因此朱棣对朱权可谓是虎视眈眈。

而建文帝一方,建文也因害怕朱权会投向朱棣一方,所以对其也是严加防范,靖难之役发生时,建文就把他召他入京,可还未到时,就先下旨削了他三护卫。



当然,就朱权本身而言,他从始至终都未想过要背叛朝廷,要背叛建文帝。无论建文帝如何对待于他,朱权都是忠心于中央的,他也从未想过要投向朱棣。

只是,朱权没有想过要跟随朱棣,不代表朱棣不想拉拢这股强大的势力。当时,朱棣眼见主权没有投靠他的意思,可朱棣却是急需朱权麾下势力的加入,借此才能更有把握的抵挡住建文军队的进攻。于是明着没有机会,朱棣就想暗着来。



1399年9月,江阴侯吴高进攻永平,朱棣率兵前往营救,后吴高退兵。此时永平虽已解围,但朱棣却没有返回北平,而是开始在秘密的筹划着一个阴谋。

他先是偷偷的率领着麾下的精兵从刘家口抄小道前往朱权的封地大宁,而后到达大宁后,他就在城下跟朱权诈称因兵败前来求救于他。而此时朱权并没有多想,毕竟是自己的哥哥,他虽忠于朝廷,但对朱棣也并无反感,眼见自己哥哥落难,自然要拉上一把。



当然朱权还是怀疑自己的这位哥哥有其他心思,所以在放朱棣入城时,他只准朱棣一人入城,其军队只能驻扎在城外。

不得不说,朱棣去演戏,他绝对是一个影帝级的人物。入城后,他立刻就拉着自己弟弟的手,泪眼汪汪的说道“自己是不得已才起兵的,请劳烦弟弟帮忙起草一份请罪奏章向陛下请罪” 。朱棣这番表演,朱权毫无保留的就相信了,他不疑有他,连忙符合道弟弟一定会帮哥哥你向陛下求情的,你就安心在这里住几天,等候陛下的旨意。



朱权绝对没想到,朱棣是铁了心要造反的,他第二名目标就是那皇帝宝座。在他诚恳相待下,朱棣暗地里却将自己的士兵偷偷调入城中,还暗地里收买了朱权手下的兵士。

之后在完成一切部署后,朱棣就借口要回封地等待建文的发落,然后将朱权诓出城外。之后到了郊外,在朱权为朱棣践行时,朱棣的伏兵就趁机一拥而上俘虏了朱权。



就这样,朱权在毫无防备下,被阴险的朱棣给俘虏了,而后他麾下的势力也尽归朱棣所有。

当然,在俘虏朱权后,朱棣为了在最快的时间招降朱权的部队,他就又向朱权撒了一个弥天大谎,就是答应朱权事成后,与他平分天下。

可笑的是,已经被骗过一次的朱权似乎又再一次相信了朱棣。之后他尽心尽力的帮助朱棣谋夺大明江山,朱棣军中大部分的招降缴文几乎全出于他之手。



当然,“平分天下”本来就是一句空话,朱棣登基称帝后,自然不会真的兑现于朱权。事后,朱权也知晓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也没有过多的去计较,毕竟现在朱棣才是皇帝,他只是臣子,自己的命完全被朱棣掌控,又哪敢有啥非分之想呢?

可是朱权却没有想到,朱棣非但没有兑现承诺 而且对他还百般打压。比如在封地一事上,朱棣不但不让他回到原来的封地,还否定了朱权关于封地的其他一切想法。朱权最开始想封到苏州,朱棣就说这是京畿之地,不能给你,后来朱棣又想封到钱塘,朱棣又说这已经分给了五弟,不能给你。



最终朱棣就只给了朱权建宁、重庆、荆州、东昌这四个地方来做选择,而后在1403年,朱权被改封于南昌。

只能说朱棣真的很“阴险”,这四个地方全在中央军队的重重包围下,一旦朱权有异心,朱棣随时可以发兵剿灭他,几乎不费吹灰之力。



不过朱棣虽对朱权百般打压,但至少还是顾及兄弟之情,即使他在防着朱权,也丝毫没有要杀掉朱权的意思。于是乎,朱权也得以在朱棣一朝平安的活着,当然这之中少了朱权自己的韬光养晦,不问政事的原因。

之后朱权一直活到了正统十三年,也就是明朝第六个皇帝朱祁镇的那个时代,享年70岁。



不得不说,朱权的结局还算是好的,以一己之力生生熬死了明朝5位皇帝,期间虽被提防,但却依然能继续享受着荣华富贵,锦衣玉食,这等结局可不是常人能享受的到的。




不得不说,朱元璋虽然总体而言确实是个好皇帝,但从某些方面来说,他也是个开历史倒车的皇帝。就比如说分封诸王这件事,历史上的教训是很惨痛的,但他却坚持分封自己的子孙为诸侯王。


当时朱元璋是这么考虑的,他认为元朝之所以灭亡,就是因为主弱臣强,皇帝得不到藩王的帮助。所以朱元璋决定分封子侄们为藩王,并让他们掌握一部分军队,或分封到边境嫡妻防范外敌,或分封到内地重要地区守卫京畿,共同为朱家皇朝的千秋永固奉献自己的力量。

朱元璋的想法是很好的,但是他忘记了人性中有个东西叫贪婪,而且他过分相信自己的儿子们不会造反,而且最后的事实也证明他想错了。

早在太子朱标去世的时候,秦王,晋王和燕王就为争夺皇位而明争暗斗,但朱元璋又做了一个贻害后代的决定,那就是立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朱元璋以为这样做可以杜绝诸王觊觎皇位,但实际上更加激发了诸王争夺皇位之心,因为没有一个人对朱允炆服气。

不过到朱元璋快要去世的时候,秦王和晋王早就去世了,所以朱棣就成为诸王之中最年长者。并且,那时候朱棣手上不但手握重兵,而且他的权限还大大超出了藩王“列爵不临民”的规定。

朱元璋将这一切看在眼里,但他却没有对朱棣采取措施,反而把他看作是维护朱家皇朝统治的支柱人物,对他寄予很大的希望。


皇孙朱允炆也曾向朱元璋提出,他担心藩王势力过大影响到自己的统治,朱元璋不否认朱允炆担忧的合理性,但他只是采取了一些补救措施,那就是在临死前下了一道遗诏以让朱允炆安心:

王临国,毋得至京。王国所在文武吏士,听朝廷节制。

朱元璋活着的时候,儿子们还都不敢违逆他;可当朱元璋死一死,第一个跳出来造反的就是被他认为是帝国支柱的燕王朱棣。

在当时,藩王之中势力最大的除了燕王朱棣之外,还有宁王朱权,他手下有精兵将强八万人,拥有的战车也超过六千乘,特别是其麾下的朵颜三卫骑兵,更是骁勇善战,十分彪悍。

朱棣起兵之后,他在与诸将商议对策的时候曾说过,我在巡视塞上的时候,看见宁王军队的士兵都非常彪悍,我要是能得到他的地盘和军队,让他的骑兵为我助战,何愁大事不成!


从那个时候开始,朱棣就想得到宁王朱权的帮助,那么他最后是怎么做的呢?

朱元璋去世之后朱允炆继位为帝,但他比较心急,一上台就开始削藩,先后有多个藩王被削去王爵。

在牛刀小试之后,朱允炆将矛头对准了燕王朱棣和宁王朱权。

朱允炆下令北平都指挥使司谢贵掌管控制住北平,对朱棣进行监视,还派遣都督宋忠和徐凯等人驻扎在开平到山海关一带,以防范朱棣起兵。不过朱棣很聪明,他假装自己生病了,然后待在燕王府不出门,实际上他已经派人在暗中收罗士卒并制造兵器。

就在朱棣执行缓兵之策的时候,朱允炆下令让朱权到京城述职,朱权不敢去,因此被朱允炆削减了王府守卫。

不久之后,朱棣在准备妥当之后正式起兵,他在燕国一呼百应,身边很快就聚集了数万精锐部队。朱棣先是消灭了驻扎在北平的朝廷军队,然后逐个击破北平周边守军,最后又打败了朝廷大将耿炳文率领的三十万讨伐部队。

在这种情况下,朱允炆病急乱投医,他先是任命李文忠之子李景隆为大将,率领六十万大军讨伐朱棣;然后又派遣江阴侯吴高率领大军去围攻宁王朱权,以防止他与朱棣形成呼应。

事实上朱权根本就没有想过造反,他只是不想被削藩而已,无端被朝廷攻击,他气不打一处来,十分憋屈。


在这种情况下,朱棣展示出了过人的胆识和谋略,抑或说是姚广孝给他出的主意。不管究竟如何,朱棣走了一步棋,这对他最后造反成功有很大的正面意义,那就是他果断脱离正在与李景隆对峙的大部队,亲率一队人马前去救援宁王朱权。

说是救援,朱棣其实酒翁之意不在酒,他是冲着朱权的军队去的。朱棣知道李景隆就是个酒囊饭袋,不足为虑,所以他这才敢去救援朱权。

朱棣先是率领部队击退了吴高的军队,然后派人去告诉朱权,说要去大宁救他。朱权跟朱棣的关系原本就不错,他听说朱棣要去救他,十分感动,于是将让朱棣进入大宁城。

这个时候就轮到朱棣展示自己的演技了,他握着朱权的手大哭,说自己是迫不得已才起兵的,自己已经悔过了,希望朱权代替他起草奏章谢罪。朱权以为朱棣说的是真话,所以就很诚恳地说愿意帮助朱棣,还留朱棣住在城中,完全没有防备心。

在随后几天时间里,朱棣驻扎在城外的精锐部队不断偷偷溜入城中,他们暗自收买了大宁守军,不久便将大宁城中大部分将领给策反了。

等时机差不多了,朱棣就假装要回到北平去,而朱权则去送行,朱棣埋伏在城外的手下突然起兵,快速消灭了朱权的护卫部队,将朱权一家老小全部抓获,并且还招降了朵颜三部骑兵。


朱权因此被迫跟朱棣成为一条船上的蚂蚱,为了安抚朱权,朱棣允诺朱权说,等事成之后就平分天下。朱权见事已至此,就同意了朱棣的要求,后来他就留在朱棣军中为他起草檄文或者出谋划策。

当然了,朱权知道朱棣允诺平分天下就是个空头支票,等以后朱棣真的做了皇帝,他是一点选择的权利都没有的。所以朱权也没有打算跟朱棣较真,只不过现在必须先帮助朱棣取得天下,然后在此过程中伺机而动,慢慢寻找退路。

那么,朱权最后是怎么做到全身而退的呢?

朱权其实也算是个聪明人,他不确定朱棣最终一定能够获胜,所以在四年战争期间,朱权就没有领兵打仗过,他只是在幕后做些辅助工作。

朱权这样做的好处是,如果朱棣最后失败了,他顶多是被胁迫的从犯,罪名比主动造反要轻得多;即使朱棣最终获胜了,朱权的军队也不可能再回到他身边,所以倒不如果断放权,将部下全部交给朱棣,这样他在朱棣这边也是大大的功劳。

所以说,朱权的想法就是自保,不得罪任何一方势力。

经过四年艰苦卓越的战争,由于朱允炆频频出错和太过于轻敌,最终导致朱棣率军攻克南京,朱允炆本人则不知所踪(一说是被烧死在宫中)。

朱棣登基称帝之后,就意味着大局已定,朱权便开始为自己找退路了。

朱权知道自己如果再坚持回到宁国去,朱棣肯定对他不放心,所以他就主动提出,想要到南方去当藩王,他自始至终压根就没提平分天下这件事。

朱棣自然心领神会,但朱权毕竟曾经是手握重兵的大藩王,朱棣对朱权其实还是有些不放心的,所以他不想让朱权去富庶的地方当藩王。


起初,朱权提出去苏州当藩王。但朱棣却说,苏州属于是京畿范围之内,不太好封给你做藩国。

朱权便又提出,想要去钱塘做藩王。钱塘也是富庶的地方,朱棣也不太愿意,所以就又开始找借口,他对朱权说,当属父皇将五弟朱橚封到钱塘,但最终父皇改变了主意;后来建文帝暴虐,竟然将他的弟弟朱允熥封到钱塘,但最终还未成行,他就被建文帝给废为庶人了。所以钱塘这个地方还是不要封给你,你就在建宁、重庆、荆州和东昌这几个地方选择一个作为封地吧。

不过这几个地方都不合朱权的心意,他最后提出要去南昌就封,朱棣也也不好再推辞,便答应了他的要求。

事实上,朱权一开始就看中了南昌,因为这个地方虽然不富庶,但也不太贫困,不至于让朱棣对他不放心。但朱权知道朱棣不会轻易满足他,所以就故意说了一些比较富庶的地方,结果真的被朱棣给否决了,朱权这才趁机说出南昌,最终得到了朱棣的同意。

不久之后,朱棣便下诏改封朱权到南昌,将大宁改为朝廷直属地。朱权到南昌之后并没有安下心来,他还是担心朱棣对其不利。


果不其然,永乐二年的时候,因为前大宁军队许多官兵都逃走,很多人沦为盗贼,虽然朝廷权尽力缉拿,但许多人就此消失得无影无踪。朱棣便怀疑一些大宁官兵跑到朱权那里去了,所以心中很是忐忑。

不久之后,就有人告发朱权用巫术害人,并且制造谣言陷害别人。朱棣很快就派人去南昌调查,但最后没有找到证据。

经过这件事,朱权算是确定朱棣对他真的不放心,于是开始韬光养晦,想尽各种办法让朱棣不再怀疑他。

从永乐三年开始,朱权便开始闭门谢客,整日待在家中读书写字,著书立传,研究道家学说。朱权还特意建造了一间书斋,他经常在里面与文人吟诗作画,弹琴读书,一副不问世事的样子。

时间一长,朱棣便不再怀疑朱权了,朱权因此安全着陆。在整个永乐年间,朱权一直都很老实,也因为他长期待在家中研究学问,所以他在黄老学说,书法,作画,诗文,天文地理和戏曲等等十几个领域都有很深的造诣。


那么,朱权就真的安心待在南昌吗?

答案是否定的,因为他还是对大宁念念不忘,因为他只有在那里才能有足够的实力保护自己,也只有在那里,他才能不看别人的脸色。

朱棣去世之后,明仁宗朱高炽继位。朱权作为皇叔,德高望重,于是他上书朱高炽,说南昌本不是他的封地,希望回到大宁去。

朱高炽也是个聪明人,他怎么可能放朱权去大宁呢,所以他便告诉朱权说,你在南昌已经待了二十多年呢,南昌不是你的封地,那又是什么呢?

朱权见朱高炽一点面子也不给他,也不再坚持,乖乖待在南昌不再搞事情了。

在朱权晚年的日子里,他醉心于著书立说,不再过问任何朝廷事务,也不再为自己争取什么权益。值得一提的是,朱权写的很多书,在各个方面都有很重要的价值,时至今日也都是很重要的文献,这是他对中华民族做的最大的贡献。

1448年,朱权在南昌因病去世,享年七十一岁。

不过朱权的宁王爵位只传了四代,朱权的曾孙朱宸濠在正德年间起兵十万造反,结果兵败被杀,封国被除。




朱元璋分封诸子到各地当藩王,宁王朱权和燕王朱棣一个被封在大宁,一个被封在北平,共同拱卫着明朝的北方边境。靖难起兵,燕王朱棣拉宁王朱权入伙,承诺事成之后平方天下,但朱棣夺了天下却并没有兑现诺言,宁王最后下场如何呢?


在朱元璋诸子中,宁王朱权与燕王朱棣虽无缘储位,但朱元璋并不厚此薄彼,四子朱棣封在北平,十七子朱权封在大宁,两人共同拱卫明朝的北方边境,在各自封国都有节制调遣兵马的权力,在各藩王里面,宁王和燕王是为数不多的手握重兵的藩王,即位之后的建文帝朱允炆自然对两位重兵在握的藩王叔叔非常忌惮。

大宁惊变,宁王被迫与朱棣合作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十三岁的朱权被封为宁王,两年后,朱权离京就藩大宁府,位于喜峰口外的大宁,是当时西北的一个大镇、重镇,这里属古会州之地,东连辽左,西接宣府,位置极为重要。朱元璋对这个儿子也是寄予厚望,宁王手下,拥有甲士八万,战车六千,在诸王中属他最豪。宁王所属的朵颜三卫骑兵以骁勇善战著称,宁王自己也是能文能武,多次会同诸王出征塞北。

面对手握重兵的藩王叔父,继承帝位的建文帝深以为忧,所以即位没多久,就与近臣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人着手削藩,但是建文帝削藩操之过急,采取敲山震虎,先易后难的削藩策略,先撤周王、湘王等较弱的五个王,这恰恰给了远在北平的燕王朱棣以应变准备的时机。

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朱棣以倾君侧的名义起兵靖难,一个藩王要对抗整个王朝,显然实力对比是悬殊的,这个时候朱棣想到了诸王之中力量最雄厚的十七弟宁王朱权,他对诸将说到:“我当年巡视塞上的时候,见大宁诸军十分彪悍,我若得大宁,截断辽东,采取边骑作战,则大事可成矣。”

燕王朱棣明确表示了要争取宁王和他走在同一阵线上,那边建文朝廷也早就对宁王不放心,派人召宁王进京,朱权人未到,三护卫已被削,建文帝打草惊蛇,朱权最终选择了在大宁观望形势。



同年九月,朱棣自刘家口抄小路直趋大宁,诈称穷蹙来求救。朱权邀请四哥朱棣单骑入城,朱棣拉着宁王的手大哭,表示四哥起兵靖难乃万不得已,求他代为起草奏章谢罪,朱棣在大宁住了数日,宁王都毫不相疑,热情以待。殊不知此时燕军早已在城外埋伏,朱棣在大宁数日早已“阴结三卫部长及诸戍卒”。至朱棣要离开大宁,宁王出城相送,埋伏城外的燕军俱一拥而上,杀死守将朱鉴,宁王朱权及王府上下俱被裹挟前往北平,至此,宁王所部兵力俱归朱棣调遣,为了安抚失意郁闷的宁王,朱棣还表示:“事成,当中分天下。”

成祖即位,宁王明哲保身



所谓的“事成,当中分天下”不过是朱棣的一句缓和之语,宁王也知话不能当真,待到燕军打过长江,谷王穗和李景隆打开金川门投降,燕王朱棣入主南京紫禁城,在四年靖难之役中起到关键作用的宁王朱权,想着皇帝四哥你来当,可大宁府我是什么都没有了,我的兵给你了,朵颜三护卫也被削了,我也没什么要求,就给我另外封一块地当我的王吧。

宁王想去南京附近的苏州,朱棣不允,说苏州属于京畿之内。又想改封钱塘,同样不允,给了建宁、重庆、东昌和荆州四个地方让宁王自己挑。

永乐二年(1403年),宁王改封南昌,朱棣亲自写诗送行。不久,有人告发朱权利用巫术害人,查无实,此事便不了了之,朱棣也未加责备。但至此以后,朱权便“自是日韬晦,购精庐一区,鼓琴读书其间,终成祖世得无患”(据《明史》),朱权懂得明哲保身,韬晦隐逸,也算是个明白人矣。

著书立说,安度晚年

宁王朱权活的比较长,哥哥成祖驾崩后,侄儿仁宗皇帝待他也不错。宣宗在位,宁王又有点耐不住了,议论宗室不应确定品级,藩王议国事有违祖制,惹得宣宗颇为生气,朱权只得上书谢罪。晚年的朱权,整日与文人学士互相往来,寄托自己的远大志向,自号月瞿仙。朱权是一个文学艺术修养很高的王爷,虽然年轻的时候英姿飒爽驰骋疆场,但晚年的宁王朱权,也不失为活出了另一个精彩的自己。



宁王朱权一生著述颇丰,他好茶饮,为此还专门写了一本叫《茶谱》的书来记录他饮茶的心得体会。朱权善古琴,编有古琴曲集《神奇秘谱》和北曲谱及评论专者《太和正音谱》,其中《太和正音谱》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杂剧音谱。另外,朱权还是道教名家,著有道教专著《天皇至道太清玉册》八卷,朱权多才多艺,涉猎广泛,其所著书文极为丰富,恕篇幅有限,无法一一列明。

朱权病逝于明英宗正统十三年(1448)年,享年71岁,历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六朝,在太祖诸子中,宁王朱权已属高寿。


遗憾的是,朱权死后一百多年,他的后代第四代宁王朱宸濠不知道哪根筋抽了竟发动起了叛乱,结果被明代大儒王阳明轻松给收拾了,宁王这个藩王也就被废除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9

标签:大宁   辽东   北平   宁国   大明   燕王   封地   南昌   天下   兵马   苏州   精锐   朝廷   骑兵   城外   下场   军队   地方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