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上,出现过哪些奇葩的武器?

矛盾!

有了矛就有了盾,互相不服气,一个拼命进攻,一个死命防御,真的欢喜冤家……矛盾!!




大清名将杨芳大摆“阴门阵”,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用妇女使过的马桶来对付英国的坚船利炮,所谓“以邪破邪”之法。

鲁迅先生在《阿长和山海经》一文中,回忆起长妈妈对他讲过太平天国运动的情景:“城外有兵来攻的时候,长毛就叫我们脱下裤子,一排一排地站在城墙上,外面的大炮就放不出来;再要放,就炸了!”

在中国古人眼中,女人是至阴的,面对发出炮弹的至阳大炮,用女人的下体可以破除,这就是所谓的“阴门阵”了。

这样的说法是大字不识的中国农民相信的也就罢了,万万没想到,大清王朝战功赫赫的沙场老将也相信这种说法,还用这招对付船坚炮利的英国军队。

1840年6月,大英帝国排遣4000多名士兵喝40多艘船舰开往中国广东海面,用大炮轰开了中国国门。

如摧枯拉朽般,英国海军迅速攻占了浙江定海,一路攻城略地,直指北方要地,很快抵达了天津大沽口,吓得道光皇帝与英国人和谈。

英军南下后,道光皇帝派侄子奕山为靖逆将军,派户部尚书隆文、湖南提督杨芳为参赞大臣,并从各地调集了1万多人赶赴广东。

在靖逆将军奕山到达广州之前,杨芳已经率领大批人马抵达,并以参赞大臣的身份暂时主持了广州军务。

说起这个杨芳,经历不可谓不丰富,镇压湘黔苗民起义,清剿白莲教起义,镇压河南李文成起义,平定张格尔,以寒门身份晋封一等果勇侯,战功赫赫,威名远扬。

当他来到广州时,广州军民一下子找到了靠山,所到之处百姓欢呼不绝,连林则徐也出面为他迎风洗尘。

就在老百姓等着杨芳回击英军,以待扬眉吐气时,哪想到杨芳“不问苍生问鬼神”,到处搭祭坛,扎草人,买马桶。

《粤东纪事》记载:“杨侯初来,实无经济,惟知购买马桶御炮,纸扎草人,建道场,祷鬼神,然尚添造炮位、军器、木排等事。”

这位杨芳杨大将军是怎么想的呢?《夷氛闻记》披露,杨芳看到英国舰队上的大炮总能打中清方,清朝军队的大炮却打不中英国舰队,认为有着蹊跷。

而且,他想到我方的大炮在不动的陆地上,英国的大炮在风波摇荡的海面上,天时地利都利于我方,为何还被英国军队打得落花流水?

杨芳动了动脑筋,推测英国船舰上一定有邪人使用了邪术,要打败英国舰队,必须先破了他们的邪术。

于是他下令在广州城收集妇女使用的马桶,最好其中还有着屎尿,用这样“至阴污秽”的东西来破除洋人邪术。

到了战争打响,杨芳派副将撑着木筏子,带着装满屎尿的马桶,且马桶口朝向英国船舰,就这样当了先锋。

毫无疑问,英国舰队打得杨芳落花流水,所谓的“阴门阵”失效了。

杨芳到了广州,只想着旁门左道,一次胜仗都没打过,“鬼子之毛,未拔一根”。

广州人对他又气又恨,编排了一首诗耻笑他:“杨枝无力爱南风,参赞如何用此公。粪桶尚言施妙计,秽声长播粤城中。芳名果勇愧封侯,捏奏欺君竟不羞。试看凤凰冈上战,一声炮响走回头。”

等靖逆将军奕山到达广州,战绩也是了了,气得广州人编了一首诗吐槽这些清朝大将:“琦侯爷痛哭龙牌,杨参赞广收马桶,奕将军潜师赴敌,祁宫保出示安民。”

真是可笑至极啊!

中国古人打仗时用这样稀奇古怪的武器很常见,好多都是用女性的污秽、月经布,甚至是女性裸体。

鲁迅先生的长妈妈在太平天国运动中的经历,百年前的王伦起义中,起义军领袖王伦也用过类似的“阴门阵”。

清朝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白莲教支派清水教教主王伦在山东发动起义,攻占临清县城时,与守军的大炮相持不下。

王伦下令让队伍中的女性脱下裤子,用下体朝着临清县城的城墙,摆起了所谓的“阴门阵”。

临清守军见状,不堪示弱,拔下了自己的下体毛发放在大炮中,朝起义军轰去。

王伦看“阴门阵”不起作用,又下令让队伍中的男性扒光衣服,赤身裸体地战斗,再摆“阳门阵”。

守军赶紧朝城墙上撒上狗血、鸡血与粪水,并让城中的老妓女脱下裤子,站在城墙上迎敌,即所谓的“老阴克少阳”。

这一番交手,王伦率领的起义军大败,临清城之围解开,高兴得大学士舒赫德给乾隆皇帝上奏折,提到了撒狗血的经过。


我们现代人看来,清朝将士的操作真的是愚昧至极,充满了迷信,也充满了对女性的偏见与歧视。

这些男人们要女性保持贞洁,又认为女性是肮脏的,是忌讳的,甚至拿着女性的小便、经血去驱鬼降妖。

直到如今,还有男人持着这样的想法,真是让人羞愧!




提名一个,三尖两刃刀。



三尖两刃刀,也称二郎刀,相传为二郎神所使用之兵器。按百科解释:此械的前端有三叉刀形,刀身两面有刃,构成其法门独特,随一般大刀之使用法门外,其前端三叉刀可作锁、铲之用,加上配合各种步法、身法演舞,构成一套完整的套路。现今香港有少数家派演练此械,资料所得精武少林拳及山东螳螂拳现在还有传习此械。

有观点认为,三尖两刃刀原型就是唐代陌刀。其实不对,直到明朝军械中才有长杆刀,即所谓掩月刀(偃月刀);之前的朴刀可能类似早年柴刀或者砍山刀(大刀片不便隐藏携带,不适合冲州撞府),必要时加上长柄,为了降低危险性以避免官府追究,没有前刃不能刺杀,有些时候甚至刀身也不开刃,使用时半砍半砸。

《唐六典·卷十六·卫尉宗正寺》记载:刀之制有四:一曰仪刀,二曰鄣刀,三曰横刀,四曰陌刀。(《释名》曰:……陌刀,长刀也,步兵所持,盖古之断马剑)。

按上述记载,陌刀就是斩马剑,跟欧洲的双手巨剑大致相似,延长剑柄利于双手握持,但并不是一根长杆。由于陌刀主要作用是对抗骑兵,碰撞非常剧烈,为避免刀体折断,不会处理得特别锋利,而是加强刀身(剑脊?)甚至只有一面开锋——也没人规定叫剑的东西就非得双面开刃。

所以三尖两刃刀从来不是真实军械,大概率是民间说唱艺人想当然的产物(然后有好事者做成实物,就如方天画戟),但只能是大玩具。

有劳动经验的朋友想想就该明白:用斧头砍树双手握持,肯定是强手(一般是右手,左撇子相反)在前才好发力;而在用草叉给牲口喂饲料则相反,强手在后才有利于前推。砍杀和刺杀用力方式相反,怎么能融为一体?

有人会说:可以换手啊,也没多难吧?

难确实不难,但两军阵前拼杀,争的就是电光石火的那一刹那,哪有时间让你玩花活?

正所谓“武器越怪死得越快”。




内河战列舰———1906年,刚在日俄战争中失败的俄国人提出了一揽子建舰方案,其中为了加强远东的力量,准备在阿穆尔河(黑龙江)部署重炮艇,这种重炮艇拥有重炮和装甲指挥塔,被俄国人定义为“内河战列舰”,这就是鲜为人知的Groza级超级重炮艇。

设计指标

急于求成的俄国海军部明确提出要求装备“战列舰炮塔”和“战列舰装甲指挥塔”,超越世界上所有的内河炮艇!

这真是个疯狂透顶的设计要求——要知道,即便是在英国这样老牌海洋强国,装备装甲指挥塔也只是战列舰和极少数重巡洋舰才能享受的“待遇”,而俄国人却要在内河炮艇上实现它。由于海军部官员的虚荣心(他们认为海军部决定了的事情就一定要实现),内河战列舰的建造计划在一片反对声中得到批准,而且一下订购了8艘。


俄国海军部的具体要求如下:

一、吃水在10英尺以内,因为黑龙江本身地形就很复杂、江内岛屿众多、河道狭窄、水深较浅,在这样的水域内本舰要吃水浅才能航行自如。同时,吃水浅‬,可以尽可能接近敌岸,实施近距离火力支援,或者尽可能近岸对内陆地区实施炮击。最后,如果遭遇敌方主力舰的阻截,也可以驶入浅滩得以摆脱战斗。


二、搭载巨炮,而且是要比世界‬上‬任何内河炮艇都要巨大的火炮,为此,俄海军部选中了战列舰“塞瓦斯托波尔”级的305毫米主炮。


三、要做到炮塔和司令塔有足的装甲防护。


四、必须在一年之完成设计。


建造和改装

一开始,俄国人打算直接把“塞瓦斯托波尔”级的305毫米主炮用上去,但无奈这个设想太过疯狂,305毫米炮巨大的自重和后座力,使其上艇就是在图纸上也毫无可能。

于是俄国海军部考虑退而求其次,在设计要求中改为这种小艇要安装巡洋舰火力火炮,而装甲防护力不改,他们仍然模糊地提出“相当于战列舰”的防护。波罗的海船厂在毫无先例地情况下开始了军舰的研制工作,经过一年的努力,船厂拿出了图纸并得到了海军部的通过。

在建造的过程中,船厂广泛采用了当时尚不普及的焊接工艺,后来由于强度不够又进行了部分返工,总的来说“内河战列舰”的建造还算顺利。

1911年这批“内河战列舰”建造完成并被如期部署在波罗的海和远东。

Groza级的排水量不足千吨,却安装了两门152毫米重炮和4门120毫米炮,装甲指挥塔的装甲厚度为14毫米,152毫米炮塔的装甲厚度达到惊人的450毫米,堪称有史以来世界上最强大和火力最猛的内河炮艇———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可惜世界上最强大的内河炮艇却生不逢时,8艘Groza级从1911年开始就在各自的停泊地处于闲置状态,直到苏联成立,政府才重新想它们,开始对它们进行改装和修复。

首先是换装了更先进的柴油机。拆掉了老式的蒸汽锅炉,有的炮艇原先的双联装120毫米炮被替换为了更为先进的单装120毫米速射炮,其它的几艘则被替换为双联130毫米炮。


152毫米主炮都被保留,舰桥也进行了重新设计,老式单桅被装备有观瞄器材的三脚桅所代替。


152毫米主炮的火控指挥仪也加装在了装甲指挥塔。


另外,还加装了若干防空武器(3门37毫米炮、4挺127米机枪),经过一番整修,上个世纪30年代,“内河战列舰”又涣然一新了,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内河重炮艇,有意思的是,苏联政府为了表达对中国的友好情谊,他们把其中一艘命名为“孙逸仙”号,改装后的部分Groza级被调到了第聂伯军区。


实战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内河战列舰在实战中的表现:1939年9月1日,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1939年9月17日拂晓,第聂伯军区舰队派出三艘“内河战列舰”组成支队,在几艘快艇协同下,缓缓驶过苏波边境,向宾斯克方向进发。


它们逆流而上,首先抵达普里毕亚蒂,由于对苏联强大重炮艇毫无准备,波兰边防军慌乱中首先开了火,但零星的火力很快被舰队的重火力压制了下去,其间波兰军的一门77毫米山炮发射的炮弹击中过其中一艘的装甲指挥塔,结果114毫米厚的装甲把波兰的炮弹弹开了。

此后,这支小舰队与受德军进攻向东撤退的波兰部队有过几次交火,波军的抵抗是没有组织的,十分软弱,如果不算几个轻伤的话,这支“内河战列舰”支队几乎没有损失地就到达宾斯克。

再往前走,河水太浅,只能使用小型快艇了,“内河战列舰”支队在波兰的任务算是胜利结束了。

在波罗的海,部分Groza级参加了对被围困的列宁格勒运兵和输送物资的行动,它们经常冒着被德国轰炸机攻击的危险穿行于炮烟弹雨中,幸运的是,没有一艘“内河战列舰”战沉。

部署在远东的 Groza级在1945年参加了对日作战,但在整个作战过程中没有开一炮。

Groza级一直使用到1949年底,它们在1950年相继退役并被拆毁。


结语

Groza级是以世界第一的超级重炮艇为目标设计的,它的设计建造是当时绝对的秘密。它的破坏力据说可以让任何国家的任何炮艇相形见绌。但在实战中,这种貌似强大的“内河战列舰”并没有发挥多么大的效能,它承担更多的是运输而不是交战任务。

形成这样局面的原因有很多,但最主要的原因是:俄国人在设计建造之初并没有仔细考虑这种重炮艇的用途,似乎它仅仅是作为一种在黑龙江上对日本人的“威慑”存在的,强大的武装并没有在后期的实战中有什么用武之地。

相反其近千吨的排水量和较浅的吃水,让Groza级成为了良好的“武装运兵船”,这可能是当时雄心万丈的设计者和建造者们,所万万想不到的。




在印度的古代历史上,脑洞极大的印度就曾发明过许多奇葩的武器。比如近期比较火的“印度蜥蜴事件”,被四名印度男子伤害的蜥蜴,在历史上就曾被印度人当做攻城武器来使用。

在冷兵器时代,为了攻打拥有坚固城墙的城堡,人们发明了许多用来攻打城池的攻城器械,比如阿拉伯人常用的投石机,便是冷兵器时代比较知名的攻城利器。

而古代的印度居民,并不热衷修建城堡和要塞等防御工事,因此他们也没有发明出什么拿得出手的攻城武器。

直到十二世纪开始,随着来自中亚的民族开始不断入侵印度,修建工事也开始在印度流行起来。有市场就有需求,随着大量城堡和要塞的建立,使印度居民开始发明攻城用的武器。

不过脑洞大开的印度人并没有发明像投石机或者大炮那样的攻城利器,而是将目光转向了在印度比较常见的蜥蜴。

根据莫卧儿帝国史书的记载,生活在印度的拉杰普特人,为了攻打莫卧儿帝国的城堡,便开始训练蜥蜴来进行攻城。

拉杰普特人的方法也很简单,他们在蜥蜴的身上绑上绳索,然后让蜥蜴去爬敌军的城墙。在攀爬过程中,蜥蜴遇到缝隙便会钻进去,然后攻城的士兵就可以顺着绳索爬上城墙。

不过这种方法在实战中并没有太大的效果,因为经常出现蜥蜴找不到缝隙,或者缝隙太小导致蜥蜴钻不进去的情况。

而且就算蜥蜴能钻进缝隙,也会出现蜥蜴因为无法承受攻城者的重量而从缝隙中被拽出的情况。后来当火炮开始流行后,印度人的这种奇葩攻城方法便逐渐被放弃。

除此之外,印度人还发明国一种近战利器,这种利器被称为“鞭刃”,顾名思义,就是像鞭子一样柔软的长剑。


鞭刃的发明据说起源于孔雀王朝时期,在现在的印度南部一些地区,鞭刃仍然是当地的传统武术,经常会弘扬鞭刃武术的表演赛。

鞭刃是用锐利的薄钢条制成的,由于剑身比较柔软,因此可以像鞭子一样对敌人进行抽打。如果想熟练的使用鞭刃,没有几年的刻苦训练是不能发挥出真正实力的。

不够鞭刃在战场上的实战性并不高,因为鞭刃过于柔软,挥舞时很容易误伤友军。而且面对穿着铠甲的敌军士兵,鞭刃的攻击根本没有太大效果。

参考资料:《莫卧儿帝国》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2

标签:阴门   指挥塔   俄国   炮艇   波兰   战列舰   内河   印度   蜥蜴   奇葩   英国   大炮   装甲   舰队   广州   城墙   武器   财经   世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