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去病身为人臣为什么敢登狼居胥山封禅祭天?

公元前118年,汉武帝正在打猎,突然,21岁的霍去病弯弓搭箭,对着李广的儿子李敢射去,众人惊愕不已,还没来得及阻止,关内侯李敢就倒在了血泊之中!

谁知,汉武帝得知此事后,不仅免了霍去病的处罚,还公然为他开脱道:“关内侯是打猎的时候,自己不小心被鹿角撞死的。”


霍去病的一生,就是个神话。他17岁率800人远征漠南,歼敌2000;19岁率1万铁骑征战河西,歼敌4万;21岁率5万大军远征漠北,歼敌7万,随后饮马瀚海、封狼居胥!翻遍整部华夏历史,有此成就者,唯有霍去病一人!


他先后六次率军出征、转战数千里,每次都是以少敌多、大胜而还,在整个汉武帝甚至西汉时期,霍去病是年龄最小、歼敌数量最多、战果最为辉煌、也最有前途的帝国将领


然而,在人生的高光时刻,23岁的霍去病突然暴毙身亡,他的死,给世人留下了一个永久的谜团和无尽的遗憾。


人们常说,胜败乃兵家常事,但为何霍去病年纪轻轻又从未学过兵法,却能屡战屡胜?


他生于微贱、长于绮罗,身为臣子为何敢代天子行封禅之事?


作为一代战将,霍去病无疑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一个极为特别的存在。




冠军侯霍去病的传奇一生


1 、长于绮罗,少年得志


公元前141年,平阳公主府的一个女奴卫少儿与平阳县的小吏霍仲孺有了私情,一年后,卫少儿偷偷生下了一个男孩,这个男孩就是霍去病


作为一个私生子和仆人之后,霍去病的出身实在算不上光彩,然而,备受欺凌的日子仅仅过了两年,霍去病的命运就因一个女人的得宠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这个女人,就是霍去病的小姨卫子夫


后来,卫子夫被汉武帝立为皇后,卫氏作为外戚也跟着显赫起来,其幼弟卫青和外甥霍去病也得以入宫,成了汉武帝的近臣侍中。



一跃而成为特权阶层的霍去病,并没有倚仗权势成为游手好闲的纨绔子弟,而是在很小的时候便立下壮志,发誓要攻打匈奴


说起生活在北方草原上的匈奴,那简直就是大汉帝国的一个噩梦。


公元前200年,汉高祖刘邦亲率大军迎击匈奴,谁知却被冒顿单于围困于白登山长达七天七夜,若不是陈平成功贿赂了单于的阏氏,刚打下来的大汉江山险些就此葬送。


自此之后,汉朝四代君主只能被迫对匈奴采取屈辱的“和亲”政策,试图以年轻貌美的汉家公主和大量的财物,换取边境上的短暂和平。


然而,无数的事实证明,在双方实力不对等的时候,和平是求不来的


汉朝的步步退让,只会让匈奴得寸进尺,而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匈奴之患。


公元前141年,年仅16岁的汉武帝刘彻即位,经过“文景之治”的多年积累,西汉国力蒸蒸日上, 野心勃勃的汉武帝毅然决定放弃和亲,以武力反击匈奴,从此,汉匈之间拉开了长达数十年的大战序幕。




霍去病的舅舅卫青,就因为多次反击匈奴有功,被封为长平侯


14岁的霍去病大受鼓舞,他多次央求汉武帝,请求上阵杀敌,但考虑到他的年龄,汉武帝拒绝了。


一日,汉武帝实在推脱不过,就劝诫霍去病说:“朕希望你在上战场之前,能熟读些兵法,如此才能像你舅舅一样用兵如神、大破匈奴。”


霍去病略一拱手,随即朗声答道:“微臣以为,行军打仗,能熟读兵法固然是好,可战场上形势万变,相机而动才是王道,怎么能拘泥于古人的兵法呢?”


天子尝欲教之孙吴兵法,对曰:“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汉武帝面露赞许之色,他怎么也想不到从未上过战场的霍去病,对战争竟有如此独到的见识。


公元前123年,匈奴伊稚斜单于又一次出兵入侵汉境,汉武帝迅速调集兵马,并钦点卫青为大将军,大军临行前夕,霍去病再次请命:“陛下,微臣恳请随大将军出征!”


没想到,这次汉武帝不仅欣然应允,还任命霍去病为嫖姚校尉,统领八百轻骑。


这一年,霍去病年仅17岁。


北逐匈奴、边关望月,是他一直以来的梦想,如今梦想就要实现了!



2、 一战成名,勇冠三军


为了寻歼匈奴主力,刚出定襄,卫青便将十万大军分成左、中、右、前、后诸军,见此机会,霍去病立即向卫青请命,希望能带八百轻骑先行,自觅战机。


卫青沉吟片刻,随即点头答应:“战争不是儿戏,你首次出征,万事多加小心!”


霍去病立即翻身上马,带领轻骑扬长而去,他生怕略一耽搁,舅舅就会收回成命。


草原上,风吹旗展、战马嘶鸣,匈奴人即便对汉军了如指掌,却怎么也想不到,他们将会遇上一个多么可怕的对手。


这天,听闻卫青的主力尚在百里之外,伊稚斜单于的叔父罗姑比便放心地指挥部下安营修整,谁知,大军刚卸下兵甲,霍去病就率军长途奔袭而来,紧随少年之后,800轻骑立即呐喊着冲入营地,匈奴人甚至来不及弯弓搭箭,便被汉军斩落马下。


这一战,霍去病独辟蹊径,不仅将闪击战长途奔袭进行了完美融合,还出人意料地深入敌军腹地,他以区区八百部下,就生擒了单于的叔父罗姑比、斩杀了匈奴2028人,其中不乏像籍若侯、相国、当户一样的王室贵族。


“剽姚校尉去病斩首虏二千二十八级,及相国、当户,斩单于大父行籍若侯产,生捕季父罗姑比”。——《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而与此同时,卫青率领的主力进军却并不顺利,在与匈奴激战时,右将军苏建手下的3000精骑全军覆没,前将军赵信投降匈奴。


一胜一负,更显得霍去病少年英武。


漠南之战后,大军班师还朝,汉武帝论功行赏,大将军卫青只被赐赏千金,而霍去病勇冠三军,被特封为“冠军侯”。


或许觉得如此封赏还不够,汉武帝又提出要为霍去病建造一座豪华的府邸,谁知霍去病想也没想便拒绝了,面对汉武帝的不解,霍去病英气勃发,说出了毕生所愿:“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上为治第,令视之,对曰:“匈奴不灭,无以家为也!”由此上益重爱之。——《汉书》


一将终成万骨枯,古往今来,但凡兵家名将,必将经过多年的战争磨炼和战火洗礼,才能建功立业、功成名就。


可霍去病17岁初登战场,便一战成名,如此神武,真不愧为“少年战神”!



3、 出其不意,屡战屡胜


公元前121年春,为了打通西域,彻底斩断匈奴右臂,汉武帝命霍去病为骠骑将军,率领一万精兵,出兵河西以南的匈奴大军。


兵贵神速,这恰恰是霍去病的强项。


大军刚出陇西,霍去病就下令全军留下辎重,全部轻装上阵,剑锋直指千里之外、素有“甘凉咽喉”之称的焉支山(今甘肃张掖市山丹县大黄山)。



焉支山地处险要,素来是匈奴的重兵把守之地,此山前是匈奴折兰王、卢胡王所在,山后由浑邪王和休屠王镇守。


霍去病率军长途奔袭六日,一路势如破竹,接连灭掉了五个匈奴部落,在翻越焉支山后,霍去病犹如天降,突然下令向浑邪王和休屠王的侧背发动袭击,匈奴人做梦也没有想到,汉军会奔袭至此,措手不及的匈奴士兵根本无法组织起有效抵抗,浑邪王和休屠王战败逃走,浑邪王子及相国、都尉、祭天金人等8900多人被擒。


在回军途中,霍去病又顺手斩了匈奴折兰王、卢侯王,灭了二部。


听闻首次河西大捷,汉武帝大喜过望,当即加封霍去病二千户。


“骠骑将军……转战六日,过焉支山千有馀里,合短兵,杀折兰王,斩卢胡王,诛全甲,执浑邪王子及相国、都尉,首虏八千馀级,收休屠祭天金人,益封去病二千户。”——《汉书》



当年夏季,为了巩固战果,汉武帝再次下令,命霍去病公孙敖张骞、李广等人各率一支兵马,进军河西。


按照作战计划,霍去病负责从北侧迂回包抄敌后,公孙敖则负责正面进攻吸引敌军的注意力,然而,当霍去病率军到达约定地点,公孙敖却在半道上迷路了。


这也就意味着,霍去病如果继续按计划行事,将会陷入孤立无援甚至全军覆没的境地。


怎么办?是退还是进?


将士们忧心不已,霍去病见状,当机立断质问道:“我等奉命出征,岂能逢难而退?”


面对茫茫草原,霍去病拔出佩剑,对身后的将士大喊道:“兄弟们,剑出鞘,刀出匣,随我踏平祁连山!”


在霍去病的感召下,将士们一扫颓色,个个变得英勇无比,大军沿着黑河继续南下,正在修整的匈奴浑邪王、休屠王浑然不觉,就被汉军杀了个人仰马翻。


面对斗志全无的匈奴军队,汉军如秋风扫落叶般,斩杀了30200人,眼见大势已去,浑邪王、休屠王再一次趁乱逃走,单桓王、酋涂王等率部2500人向霍去病投降。


“逾居延,攻祁连山,得酋涂王,以众降者二千五百人,斩首虏三万二百级。”——《汉书》


不久,浑邪王、休屠王被形势所逼,也向朝廷上表,请求降汉。


为防止有诈,汉武帝命霍去病亲率一万精骑,前往黄河受降。


霍去病接到浑邪王密报,在得知休屠王和其所部只是诈降后,他立即横刀跃马,直扑休屠王大营而来,转眼之间,叛乱的八千匈奴士兵便人头落地。


浑邪王率四万部众顺利归汉后,被汉武帝封为漯阴侯,匈奴上下大为震动,这之后,又有32位匈奴王投降大汉。




一年之内,霍去病接连三次出征河西,他在闪击战之上,又创造性地加入了长途奔袭大迂回战法,这种快、准、狠的天才作战方式,不仅为大汉重新夺得了河西走廊的控制权,还彻底打破了匈奴人的心理防线,世居于河西之地的匈奴人只得越过祁连山、引马北去。


从此,远遁的匈奴人留下了一首战争悲歌:


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

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


霍去病以一己之力,解决了困扰汉边境近一个世纪的民族危机!


这一年,骠骑将军霍去病年仅19岁



4 、封狼居胥,谁与争锋


公元前119年,经过两年的财力、物力、军力的精心准备,汉武帝决定向退守在漠北的伊稚斜单于发起总攻。


他命霍去病和卫青各带五万兵马,发起“漠北大战”,试图一举歼灭匈奴。


面对汉军的“来势汹汹”,伊稚斜单于不屑一顾,他认为汉军长途跋涉,即便侥幸进入漠北,也只是疲劳之师,到时,匈奴铁骑只需诱敌深入,必能将汉军一网打尽。


后来的事实证明,伊稚斜单于到底小瞧了卫青、霍去病这对“汉家双璧”的威力,在战神霍去病快、准、狠的猛烈攻势下,善于骑射的匈奴人压根就不是对手。



年纪轻轻的霍去病不仅敢深入敌境,而且善于迂回包抄,在深入漠北寻找匈奴主力的时候,霍去病命令所部只带三日军粮,沿途“以战养战”,大军奔袭千余里,一路来去如风,所到之处,匈奴丢盔弃甲、溃不成军。


不久,匈奴左贤王部几乎被消灭殆尽,匈奴屯头王、韩王等三位王爷被俘,相国、将军、当户等83人被擒,70443匈奴精锐被斩杀,而霍去病所部只损伤了一万兵力。


随后,霍去病继续向西北进军,来到了匈奴人心中的“圣地”——狼居胥山


清晨,望着辽阔的漠北旷野和漫漫戈壁,霍去病以剑指山,高声说道:“ 我大汉天威到此,今日我要在狼居胥山上祭天封礼!”



“敌可摧,旄头灭, 履胡之肠涉胡血。


悬胡青天上, 埋胡紫塞旁。


胡无人,汉道昌, 陛下之寿三千霜。


但歌大风云飞扬,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


1000年后,盛唐诗人李白忆起这段历史,依然热血不已,霍去病饮马黄河,一路所向披靡,北临瀚海而还,又以“封狼居胥”之举,成就了大汉不可复制的传奇!


“骠骑将军去病率师……获屯头王、韩王等三人,将军、相国、当户、都尉八十三人,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登临翰海。”——《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经此一战,“匈奴远遁,漠南无王庭”匈奴铁骑从此变成传说


汉朝边境终于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和平。


汉武帝大为振奋,他大手一挥,对全体有功将士赏赐50万金,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加封大司马,光霍去病的手下就有六人封侯、两人封为将军


此时的霍去病名扬四海,得到了历代兵家所追求的至高荣耀,这一年,他年仅21岁



5 、天妒英才、盛名而逝


可惜,仅仅一年后,霍去病这位在军事上不世出的天才,就在公元前117年突然病逝,年仅23岁。


汉武帝悲痛异常,当即为霍去病下了三道恩旨:


第一、加封霍去病为“景桓侯”,霍去病年仅四岁的儿子霍嬗承袭冠军侯爵位;


第二、特许霍去病陪葬茂陵,并将他的坟墓修成祁连山的模样;


第三、命令边境五郡铁骑,全部着黑衣铁甲,披挂白绫,从长安列阵至茂陵,为霍去病祭奠。


“骠骑将军自四年军后三年,元狩六年而卒。天子悼之,发属国玄甲军,陈自长安至茂陵,为冢象祁连山。”——《史记》




霍去病犹如一颗一闪而逝的流星,如此短暂,又如此灿烂。


他仿佛为大汉的战事而生,因匈奴叩边而崭露头角,又因匈奴的倾覆而归于永寂。


霍去病在短短的23年时间里,完成了无数人一辈子也达不到的成就和梦想,特别是他的封狼居胥之举,更成了后世无法启及的高峰。


按照古人的说法,封禅是帝王才有资格做的事,而且只有受命于天的帝王,才有资格封禅,在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历史中,有资格封禅的皇帝只有72位,霍去病身为人臣,为什么敢封狼居胥呢?



霍去病身为人臣却敢封狼居胥的原因


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四点原因:


首先,汉武帝对霍去病的绝对信任。


霍去病从小就跟在汉武帝身边,经过多年的相处,他们的关系不止是君臣、亲戚,更是好友兼知己。


霍去病懂汉武帝的雄才大略,汉武帝也相信霍去病异于常人的军事才能。


汉武帝对霍去病的偏爱和绝对信任,从两件事上就能看出来。


公元前118年,霍去病跟随汉武帝在甘泉宫打猎。突然,他弯弓搭箭,一箭射穿了关内侯李敢的喉咙,只因为李敢曾打伤了霍去病的舅舅卫青。


当着皇帝的面,射杀当朝大员,这是多恶劣的事件啊!


可事后,汉武帝不仅没有处罚霍去病,还为霍去病开罪说:李敢是因为打猎时不小心,被鹿角撞死的。


除此之外,每逢霍去病带军出征,汉武帝拨给他的士兵和战马都是最精良的、最能打的。


被偏爱的人总是有恃无恐,霍去病有汉武帝的绝对信任,才让他有胆量封狼居胥山。



其次,为了震慑匈奴的残余势力。


狼居胥山是什么地方?那是匈奴人的腹地,人人敬仰的圣山啊!


据史书记载,每年的正月、五月,匈奴人都要前往狼居胥山,祭拜天地、日月。


然而,漠北之战中,霍去病不仅全歼了匈奴人的主力部队,还在他们的圣地举行了封禅大典,这,就是典型的“杀人诛心”啊!


残余的匈奴势力,从此不敢南下一步。


对汉朝人来说,霍去病此举不仅彰显了我大汉的国威,狠狠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还捞到了实在的好处,这样一件长脸的事,何乐而不为呢?!


第三,霍去病的“封狼居胥”与汉武帝的泰山封禅有本质区别。


公元前119年,21岁的霍去病封狼居胥山。


九年后,37岁的汉武帝在泰山封禅。


这二者看似都是“行天子事”,然而,本质上却大有不同。


前者封禅的目的,是为了告知天地、子民,此块土地、此座大山为大汉所有,意在宣示主权;


而后者封禅,则是为了彰显自己君权神授,拥有皇位的神性和合法性。



第四、霍去病本人的性格所致。


霍去病虽和舅舅卫青一样同为私生子,但他比卫青要幸运得多,他几乎没受过生活的困苦,在权势和富贵中长大的霍去病,自然养成了潇洒恣意 、不拘泥成法、敢想敢干的性格。


《汉书》中对霍去病就有这样的记载:“去病为人少言不泄,有气敢任”


但凡他想做的事,任何人也阻拦不了。


霍去病在草原上纵横千里,兴之所至,就要登临狼居胥山,祭拜天地,这样的行事做派,很符合霍去病一贯的作风。


也许只有这样不拘一格的霍去病,才能谱写出一个又一个战无不克的神话故事吧!



总结: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年轻勇猛的霍去病,无疑是这句话最好的注解。


17岁率八百轻骑深入匈奴腹地,旗开得胜,一战封侯;


19岁为大军统帅 、三征河西,兵锋直指焉支山、祁连山;


21岁远征漠北,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登临翰海!


霍去病威名远扬之时,一个国力空前强盛、疆域空前辽阔、威德遍于四海的大汉帝国也就此崛起!


古人常说,盛极必衰、物极必反


霍去病超乎寻常的才能,似乎透支了与他同气连枝的卫氏家族所有的好运。


他死后,卫氏家族也开始走向了没落。


1年后,卫青的长子卫伉被夺爵;

4年后,卫青的次子卫不疑与三子卫登被夺爵;

7年后,霍去病的独子霍嬗夭折,冠军侯后继无人,被夺爵除国;

12年后,长平侯卫青病逝;

26年后,巫蛊之祸爆发,皇后卫子夫、太子刘据、丞相公孙贺等人被冤死,卫氏满门被灭。


此时,距离卫子夫承宠入宫,才不足50年的时间!

世事时移变化,实在让人感慨万千!


如果霍去病还活着 ,卫氏家族的命运会不会改写呢?




别看后世武将个个喊着要封狼居胥,真要有这机会,他们八成怂了。

事实上,霍去病封狼居胥,看似风光,实则危机四伏,一不小心就会祸及满门。

所谓封狼居胥,其实就是在狼居胥山举行封禅大典。

在古代,封禅大典不是随随便便就能举行的。

它需要满足两个条件:其一,只有天子有资格举行。其二,需要是真正的盛世。

霍去病以一介臣子的身份封狼居胥,逾越了礼制,做了只有皇帝才能做的事情,是要灭九族的。

他敢这么做,倒不是他有把握汉武帝不会杀他,而是他压根就没有考虑这事。

纵观霍去病的一生,我们可以发现,他做事凭借的是一腔热血。只要认为是正确的事情,就会不计后果地去做。

霍去病是卫青的外甥,他从小就是听着卫青的英勇事迹长大的。

汉朝自建立起,就一直受到匈奴的困扰。

虽然采取了和亲的方式来稳住匈奴,然而匈奴只是稍微收敛了些,依然时不时犯边劫掠。

而当时汉朝因为种种原因,只能采取守势,拿匈奴没办法。

直到卫青的出现,这一切才开始出现转机。

公元前130年,匈奴挥师南下,直指上谷郡。

汉武帝派遣四路大军,分别由卫青、公孙敖、公孙贺和李广率领,前去迎击匈奴。

这是卫青第一次上战场。

结果另外三路大军皆无功而返,唯独卫青大败匈奴大军,并直捣黄龙,毁掉了匈奴祭祀的圣地“龙城”。

卫青一战成名,这一战是汉朝面对匈奴的第一次大捷。汉朝被匈奴欺负了几十年,总算出了一口恶气。

此后,卫青又多次率领汉军出征匈奴,皆大胜而归。

这么热血的故事,这么勇猛的英雄,哪个少年不喜欢呢?

因此,霍去病将自己的舅舅卫青视作偶像,希望能成为像他一样的大英雄,驱逐匈奴,为大汉扬威。

为此,霍去病从小就学习弓马功夫,以“善骑射”为汉武帝所知。

汉武帝特意将其留在身边担任侍中,希望好好培养他。

而霍去病也没有辜负汉武帝的期望。

公元前123年,年仅17岁的霍去病第一次踏上了战场。

当时,汉朝发动了定襄北之战。由大将军卫青率领大军出征匈奴,而霍去病也身在军中,担任小将。

汉军与匈奴单于的大军交战,汉军士气高涨,匈奴军队根本不是对手,匈奴单于大败而逃。

当战斗结束后,卫青却收到手下报告:霍去病不见了。

这下卫青可急了,霍去病可是汉武帝特意交给他,让他好好提携下的,现在人丢了,他回去如何向汉武帝报告,又有何颜面见自己的姐姐呢?

好在,没过多久霍去病便回来了。

而他带回来的,还有大量战利品。

原来,他见正面战场没有立功的机会,于是带着手下人马出去找功劳了。

恰好遇到一支数千人的匈奴军队,霍去病也不考虑什么敌众我寡之类的事情,带着手下就冲上去。

正所谓狭路相逢勇者胜,霍去病只有一个念头,消灭敌人,而匈奴军队则顾虑重重,担心这是汉朝的计策。

最终,这支匈奴军队被霍去病的800人马击败,光斩首就有2028级,其中包括匈奴单于的祖父。

同时还俘获了不少人,其中不乏匈奴高官和贵族。

相比卫青第一次上战场,霍去病的表现更加令人惊艳。

汉武帝也不废话,论功行赏,直接封霍去病为冠军侯,取勇冠三军之意。

要知道,当时霍去病才17岁,他的人生还长着呢,前途必然不可限量。

公元前121年,汉朝发动了河西作战,企图将河西地区的匈奴势力一扫而光。

这一次,霍去病直接担任主帅,年仅19岁的主帅,估计历史上也找不出几个了。

因为没有人节制,霍去病打得更加大胆。

他率领一万人马,只带少量干粮,跋山涉水,六天行径千里,打了匈奴人一个措手不及

汉军一举消灭了匈奴的五个大部族,而那些小部族见状,纷纷放弃抵抗,归降了汉军。

这还没完,扫平了这些大小部族后,霍去病率领汉军接连翻越焉支山和皋兰山,直逼匈奴主力。

匈奴人根本没想到汉军会从山路过来,根本没有提防,等他们发现汉军的时候,已经晚了。

虽然汉军人数处于劣势,但是个个士气高涨、悍不畏死,加上又是偷袭,最终大败匈奴大军。

匈奴折兰王和卢侯王战死沙场,浑邪王兵败,乘乱败逃。

这一战,汉军大获全胜,重创了匈奴在河西地区的势力,且俘获众多。

当初汉武帝想要亲自教授霍去病兵法,结果霍去病看不上那些兵法,不愿意学。

现在看来,霍去病的战术(可以称作霍氏闪电战)确实更加高明,但是同时,其风险也大了许多。

轻骑奔袭、翻山越岭,都是为了出其不意、重创敌人。

然而,这么做的风险也是巨大的。

首先,轻装上阵,粮草容易得不到补充,需要因粮于敌,万一迷路,粮草耗尽,所有人都要完蛋了。

其次,汉军深入匈奴腹地,孤立无援,一旦战事陷入焦灼状态,连撤退都没地方去。

此外,还可能发生一些其他未知意外,都可能导致汉军的败亡。

很显然,这些问题霍去病心里有数,但是他并不在意。

何谓英雄?勇猛果断、意志坚定、无所畏惧、一往无前者,而霍去病正是这样的人。

也正是因此,同样的策略,霍去病能成功,换个人很可能就要失败了,不是策略不行,是人不行。

当河西地区的匈奴势力被清扫得差不多后,接下来该收拾匈奴单于的主力部队了。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发动举国之力,由卫青、霍去病二人各率领五万人马征讨匈奴。

与此同时,调拨了十几万民夫,来为大军运送粮草辎重。

卫青那边,遭遇了匈奴单于的主力,虽然击败了匈奴单于的军队,可惜还是让匈奴单于逃掉了。

而霍去病这边更厉害。

匈奴在漠北地区最大的两股势力分别是匈奴单于和匈奴左贤王了。

匈奴单于已经被卫青击败,而霍去病则盯上了匈奴左贤王。

这次,霍去病继续施展他的霍氏闪电战。

五万大军甩开辎重部队,全部轻装,只带少量干粮,就这么出发了。

霍去病的大军向北进发两千里,深入大漠,直达匈奴人的大后方。而匈奴左贤王的大军就驻扎于此。

由于此处属于匈奴人的腹地,远离前线,且有匈奴单于在前面设计埋伏汉军,因此这里的匈奴人毫无警惕感。

甚至连斥候都没派出去几个,整个营地的人都很散漫。

霍去病率领汉军慢慢接近匈奴人,寻找机会。

等到时机一到,汉军四面出击,对匈奴军队突然发起猛攻,匈奴营地一片混乱。

匈奴左贤王也试图组织反抗。

可惜,无论是士气、还是斗志、还有武器装备方面,匈奴人都不如汉军。

经过一番交锋后,匈奴左贤王手中精锐尽失,其他匈奴各部更是死伤惨重。

匈奴左贤王见势不妙,率领亲信侍从乘乱逃跑。

此战,以汉军大获全胜而告终。

汉军本就以少打多,却以一万人的损失,歼敌七万多人,俘获无数,其中光匈奴高官、权贵就有83人,得到的粮草辎重更是数不胜数。

不过霍去病对此还不满意,他此次出兵,为的就是扫尽匈奴,扬大汉国威,还天下一个太平盛世。

因此,在简单清点战场后,留下一部分军队处理后续事宜,自己则率领主力部队继续追击匈奴左贤王。

一直追到狼居胥山才停下来,毕竟汉军粮草有限,继续深入下去,可能要出事的。

这狼居胥山是匈奴人祭天的圣地,霍去病没追上匈奴左贤王,干脆在狼居胥山举行了封禅大典。

表示此处已经是大汉的势力范围。

很显然,霍去病封狼居胥是临时起意,要不是追击匈奴左贤王至此,他也不会有这想法。

而从他一贯做事不考虑具体后果的作风来看,霍去病此举凭的是一腔热血,根本就没考虑封禅这事情,是不是他这个臣子该做的事情。

至于这么做的后果,更是没有考虑。

如果他有好好考虑此事,断然没有胆子封狼居胥的。

按理说,霍去病这么做,犯了皇帝的忌讳,回去之后至少也是功过相抵,训斥一番。

然而汉武帝压根没有提此事,不仅没有怪罪霍去病,还对其大加封赏。

只能说,这一切冥冥之中自有天意,让霍去病遇到了汉武帝这么一个皇帝。换成其他人当皇帝,八成不会对霍去病这么宽容。

汉武帝之所以会放过霍去病,主要有三点原因:

其一,汉武帝自己也想封禅,但是不确定是否可行,刚好让霍去病试探下人们的反应。

汉武帝此人是出了名的好大喜功,封禅这种事他自然不会放过。

然而封禅不是随便哪个皇帝都可以做的。

据《史记》记载,周朝之前,封禅过的君主,基本都是三皇五帝、尧舜禹这样的明君,以贤德闻名天下的人。

周朝只有周成王有资格。

而到了春秋时期,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恒公,觉得齐国当时兵锋所向无人可敌,又曾三次会盟于诸侯,这样的功业足以举行封禅大典。

很明显,齐恒公的德行不足,功绩也不足,于是出现了反对的声音。

他的大臣管仲就极力劝说齐桓公放弃这想法,然而齐恒公不听。

无奈之下,管仲只得给齐桓公找麻烦,他列出一份古代封禅用品清单,上面的东西很多已经找不到了。

齐桓公一看,这些东西凑不齐,只得放弃了封禅的想法。

后来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也想去泰山封禅。

然而对于如何封禅,当时的儒生众说纷纭、争吵不休。

秦始皇对他们厌烦了,把他们全都留在泰山脚下,自己上山按他自己的想法来举行封禅大典。

结果在中途遇到大雨,儒生们都讥笑秦始皇,认为他根本不够资格封禅。

到了汉武帝这里,虽然他觉得自己的功绩不差了,但是最近几百年来,只有两个封禅的反面教材,他不得不担心,自己是否有资格封禅。

封禅失败是小,丢人是大。


想要成功封禅,既要顺应天意,又要符合民心。

而霍去病封狼居胥,刚好可以帮汉武帝试探天意和民心。

如果没有出现异象,举国上下也没人指责,那么汉武帝就可以安心举行自己的封禅大典了。

反正狼居胥山是匈奴人的山,又不是大汉的山,霍去病要封禅就封禅好了。

就当年轻人不懂事,没必要计较,更没必要治他得罪。

正是因为看到天意和民心都没反对封狼居胥,时隔多年后,汉武帝终于跑去泰山,举行了封禅大典,而且大典举办的很顺利。

其二,霍去病封狼居胥宣扬了大汉威严,是在为汉人长脸,汉武帝没法治霍去病的罪。

霍去病打匈奴,那是凭着一腔热血,没有太多功利算计。

他一心想要驱逐匈奴,让百姓不再受匈奴欺凌,不用再为匈奴人担惊受怕。

他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这个目的,封狼居胥也不例外,就是要扬大汉军威,让其他国家不敢轻视。

而他的行为,也让那些饱受匈奴之患几十年的汉朝百姓,觉得非常解气。

人们都为霍去病封狼居胥感到骄傲。

此时如果汉武帝因为此事将霍去病治罪,实在不妥,会有损其名声。这是好大喜功的汉武帝不愿看到的。

其三,汉武帝对权利之外的事情很大度。

汉武帝此生,最在乎的是名声和权力。

尤其是权力,他特别看重。晚年他出巫蛊之祸,除掉太子刘据和卫氏一族,就是因为他感到自己的权力受到了冒犯。

但是对这些之外的事情,汉武帝则十分大度。

臣子举行封禅大典,虽说逾越了礼制,但是那又如何?

难道霍去病封禅一次,就能当上皇帝?

别看霍去病手握大军,这些军队是忠于皇帝的,不是忠于他霍去病。

霍去病要是真有反意,他手下那些将领第一个反对,然后把他抓起来送到汉武帝面前。

说白了,军权其实是掌握在汉武帝手里,他根本不用担心霍去病有反意。

既然如此,仅仅因为霍去病封狼居胥就将他治罪,也就完全没必要了。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霍去病以臣子的身份封狼居胥后,没被治罪,纯属运气好,遇到汉武帝这么个好皇帝。

要知道,当时霍去病刚刚二十出头,他要是能看透汉武帝的想法,根本就是胡扯,看不懂才正常。

霍去病以臣子的身份封狼居胥,就是临时起意,因为一时激动,或者说因为那一腔热血,就做了这事。

作为大汉的忠臣,汉朝的大英雄,老天也没亏待他,给他安排了汉武帝这么个好皇帝。

汉武帝给他加官进爵,使得其与大将军卫青平起平坐,才二十出头就位极人臣,由此也可以看出汉武帝的不凡。

可惜好景不长,也许是因为霍去病的存在太过逆天,在匈奴问题还未彻底解决的情况下,霍去病便英年早逝了。

这位名震天下、威震草原的大英雄就这么去世了,

九年之后,随着另一位英雄,大将军卫青的离世,宣告了一个时代的结束。

此后匈奴掘土重来,然而已经不复当年之盛,再也不能对汉朝造成真正的威胁了。而这都是霍去病和卫青的功劳,他们值得被后人记住。




霍去病“封狼居胥,禅于姑衍”之事,确实让人费解。要知道,封禅在那个年代是非常郑重的大事情,只有帝王才有权力封禅,只有在泰山和梁父举行的仪式才敢叫封禅,只有出现了祥瑞才适合封禅。霍去病一介臣子,而且当年他才21岁,虽说斩获匈奴7万人,远追匈奴2000里,但是毕竟没有什么祥瑞出现,他有什么资格封禅?又怎么在狼居胥山和姑衍封禅呢?

(霍去病"封狼居胥")

先说封禅在那时候为什么是非常郑重的大事。

《史记》专门用了一整章的篇幅,来记载封禅之事,可见这事多么重要。

我们来看看之前有哪些人封禅过。《史记·封禅书》记载,古代封禅过的帝王,有七十二位,不过都是尧舜汤武这样的人。像孔甲桀纣这样的,是没有资格封禅的。

后来齐桓公觉得自己的功业巨大,想封禅,管仲反对他,说古代只有受命于天的帝王,才有资格封禅。齐桓公还要坚持,于是管仲就给他列举了封禅所需要的很多东西,这些东西都是世上没有过的“祥瑞”。管仲说,只有这些东西齐备了,才能封禅。齐桓公一看这么复杂,也就算了。

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郑重其事地要封禅。召集了许多儒生研究如何封禅。结果那些儒生各说一套。秦始皇生气了,不听儒生的,自己上泰山、下梁父去封禅。在封禅过程中,遇到下雨,秦始皇跑到树下去躲雨,当时儒生还嘲笑他。

《史记》写秦始皇这样做,其实隐含着他德行不够,没有资格封禅的意思。

(霍去病前往狼居胥山)

既然《史记》认为,齐桓公、秦始皇都没有资格封禅,霍去病怎么会有资格封禅呢?

我觉得,这件事,应该是霍去病事先请示过汉武帝,汉武帝授意他这么干的。

汉武帝之所以授权霍去病干这件事,应该有以下一些考虑。

一是路途太远,汉武帝想去无实现法。汉武帝当然想亲自前去封禅,但一来路太远,去不了;二来天子出行,阵仗太大,不现实;三来霍去病虽然驱逐了匈奴,但是狼居胥山那些地方还不太平,汉武帝也不敢去。

二是汉武帝要找一种办法宣扬自己的功绩。对匈奴取得了如此大胜,不能就这样算了,总得要有个仪式吧。显然,汉武帝能想到的最重要的仪式就是封禅。用最重要的仪式来纪念,也说明汉武帝对自己的功业很得意。

三是封禅之事虽然郑重,但是并没有明确的礼仪说明。比如说在泰山梁父封禅,那是在战国后期,齐国的儒生为了夸耀齐国搞出来的,古代的帝王封禅并不在泰山梁父。而且封禅需要什么礼仪,历史上也没有记载。孔子在研究“六艺”的时候,就老老实实说过,封禅的礼仪他搞不清楚。秦始皇封禅,诸儒生各说各的,也说明大家都说不出个所以然。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可以安排霍去病在狼居胥山封禅呢?

(汉武帝封禅)

四是霍去病深受汉武帝的宠爱。霍去病与汉武帝是亲戚,少小年纪,就能建立莫大的功业,帮助汉武帝实现远逐匈奴的梦想。所以,汉武帝把这个光荣的任务交给他。再说了,他也不担心霍去病造反。霍去病如果在那些不毛之地造反,也没住的地方,而且会受到汉朝和匈奴的两方夹击。得不偿失,所以他绝对不会这么干。

五是霍去病“封狼居胥,禅于姑衍”与帝王的封禅意义是不一样的。霍去病这样做,只是为了告知天地,这一块土地被汉朝拿下来了,同时也是为了震慑匈奴,让匈奴从此不敢再南犯,没有“君权神授”这样一个意思在中间。

六是汉武帝自己会重新到泰山以及梁父封禅一次,以正视听。霍去病的封禅在公元前119年,汉武帝的封禅在公元前110年。这也说明,汉武帝要通过自己亲自搞一次封禅,来抹去霍去病的历史影响。

(参考资料:《汉书》《史记·封禅书》)




霍去病的此种祭天与帝王在泰山举行的封禅大典是有本质区别的,他的这种做法与其说是一种仪式倒不如说是表达了霍去病的决心,设坛祭拜天地,并立碑纪念,以此告祭那些为国征战而失去生命的将士们,你们的付出没有白费,从此这块土地就是我大汉的疆域了。至今想想在敌人的圣地上举行如此祭拜仪式是多么的涨士气,彰显大汉的威武霸气,一扫多年的憋屈不甘。

想当年匈奴欺我汉朝刚建国,势力不如匈奴,故经常犯边骚扰,如今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到汉武帝时期汉朝早已不是当初刚建国的汉朝。之后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发动了对匈奴的三次大决战,此次霍去病的封狼居胥就发生于三次大决战之一的漠北之战。

这一役霍去病率兵突入匈奴腹地2000余里,与匈奴左贤王遭遇,而后霍去病歼敌七万多人,乘此胜势霍继续挥师北进,直到狼居胥山,然后举行祭祀拜天仪式。如此胜果让汉武帝很是高兴,下令犒赏三军,封霍去病为冠军侯。从此封狼居胥成为武将追求的最高荣誉之一。

另外与霍去病的封狼居胥齐名的最高荣誉就是窦宪的燕然勒石,你比如前段时间在蒙古发现的燕然石刻就是窦宪当年大破匈奴之后刻石记功的最直白表现。他俩的封狼居胥与燕然石勒成为了不世战功的代名词,之后历代武将莫不以能封狼居胥和燕然石勒作为自己的毕生追求。

在泰山举行封禅大典是帝王向上天亦或是天下宣告自己的正统性,封狼居胥与燕然石勒则是祭拜上天,彰显战功的,所以两者是不同的,自然霍去病的做法没问题。




如果站在一个黑霍去病的视角来看,那么霍去病封狼居胥山,这就是不折不扣的僭越,轻则被废,重则死罪。

而汉武帝时期,对霍去病有意见的王公大臣不少,他们都厌恶霍去病这个“关系户”,就算是司马迁,在《史记》中都毫不忌讳说霍去病乃是“因幸得功”,意思就是指霍去病是被汉武帝扶持起来才得以建立功劳的,管中窥豹,当时看霍去病不顺眼的人真不少。

可即便如此,在霍去病漠北大决战胜利后,朝堂也没有人敢拿此事来向霍去病发难,甚至可以说,整个汉朝,都没有人提过冠军候曾经的“封狼居胥”是僭越,是越天之举。

而霍去病被免于“追责”,最根本的原因有两个:

一是汉武帝并不在意,有意抬高霍去病的功绩和地位,把话口堵死了。

二是霍去病封狼居胥这件事,其实还有一点“技巧”可以修饰完美。

封禅这个话题,自古以来都是很敏感的,封禅是一个百家几乎都涵盖的一种“君王特权”,在诸子百家时期,很多学说都主张人间的王要和上天有所“联络”,比如儒家后来的“天人感应”,就是这么一个核心原理。

那么君王怎么和上天取得联系?

最简单的办法,那就是“祭祀”,所以古话说“国之大事,在祀在戎”,祭祀还更高于征伐,可见祭祀的重要性。

先秦时期的史书乃至于汉代的《史记》,对“封禅”这么一个概念是很看重的,周代时期,诸侯霸主们想要“压”过周天子一头,便要自己“封禅”,这种行为其实说起来是很好理解的,假如把周天子祭祀上天看作一种专属权力,那么诸侯们的“封禅”,就是绕开周天子,自己也成为天所认可的君王,本质也可以说是“君权神授”

所以司马迁对封禅的总结就是:

自古受命帝王,何尝不封禅?

这个“受命”,就是受命于天的意思,不过这里面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秦始皇、司马迁等人的眼中,封禅不是说随便找个地方就可以去封的,而是需要在“特定”的地方封禅,在先秦时期,“五岳”是封禅的热门之地,但汉朝建立后,儒家思想逐渐“大成”,泰山就成为了皇帝封禅的唯一选择。

泰山在中国古代的地位很高,关于泰山的传说很多,关于泰山的各种历史痕迹也很多,泰山被认为是“神山”,在这里祭祀祭天,所得到上天的回应是最“正宗”的,所以泰山封禅,这确确实实是皇帝专属,除了皇帝以外,没有人有资格主持找个仪式,只有帮忙布置和旁观的份。

所以说,假如霍去病是到泰山封禅,那么霍去病就是必死无疑,就算汉武帝心胸开阔不处理他,朝廷也不会放过霍去病,因为封禅是一种传承很古老的文化,是不可以僭越的,这甚至可以说是儒家思想的一种根基之一,但话说回来了,泰山本就是大汉国土,霍去病一个将领,根本没理由去泰山封禅。

而霍去病所“封禅”的两座山,乃是匈奴人的两座“圣山”,一座是“狼居胥山”,另一座是“姑衍山”

这两座山的存在,非常特别,因为严格来说,自华夏民族兴起以来,是没有征服过大漠深处的狼居胥山,说白了,这两座山一直都被视为异族的神山,所以它根本不可能与“五岳”有同等的地位和意义,也就是说,这两座山的“祭祀”事业,并不独属于中原的皇帝。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匈奴人自己也会进行祭祀,当年卫青出征龙城,缴获匈奴的“祭天金人”,就是在特定的日子登上狼居胥山、姑衍山等等这些匈奴神山祭祀用的,所以在霍去病封狼居胥山、姑衍山以前,它们也早就有被祭祀过的痕迹了。

那么不难想到的是,当汉武帝安排霍去病和卫青出征时,大致是交代过两人关于“封禅祭天”的事情,因为我汉武帝并不亲征,可两人打到了北方草原,占领了对方的“神山”,必须要祭祀一番告慰祖宗,所以汉武帝可以把这种特殊的“封禅权”给两人。

其实要给这些朝堂大臣们解释,也并不困难,这两座神山匈奴人都祭祀很多年了,也并不是汉武帝的专属了,那么干脆让霍去病和卫青代为祭祀也是没有问题的,反正这种打到敌人面前的祭祀,和自己在泰山的祭祀,那意义是截然不同的。

汉武帝在泰山祭祀,那是因为国泰民安、风调雨顺,正如司马迁所说的:

“每世之隆,则封禅答焉,及衰而息”。

司马迁所说的封禅,那是基于一个盛世之下的状态,他所认为的“封禅”本质是,因为上天加以庇护和眷顾,于是人间发展得十分昌盛,也就是“隆”,而作为“天子”,皇帝有义务回报上天,然后以封禅的形式来沟通,假如这种盛世一直存在,那么每隔一段时间皇帝就要到泰山封禅,直到这个盛世“衰落”为止。

那么霍去病出征打仗,占领敌人的神山后封禅,和司马迁所说的这个封禅是一样的吗?

自然是不同的,而且是几乎不同。

因为不论是盛世还是乱世,霍去病出征匈奴,只要击败了匈奴,占领了匈奴的神山,那么霍去病都可以“封禅”、或者说是祭祀神山,其实这不是霍去病才开始做的事情,在先秦以前,这种类型的祭祀并不罕见,非说一定要是皇帝才能主持。

而汉武帝,对霍去病这场“漠北大决战”做了很多准备,整个汉朝境内都知道这是一场“国运之战”,所以朝堂上没人敢胡乱言语,更没人敢在这个时候挑霍去病的毛病,汉武帝一力镇压之。

在公元前120年的时候,汉武帝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那就是在来年的“春季”让大汉军队北伐正在“冬眠”状态的匈奴,而在一年前,霍去病连续拿下了河西之地的几个重要战略位置,招降了匈奴在河西走廊的几大力量,建立“河西四郡”,大汉的战斗力得以释放。

大量的西北汉军被抽调到北方驻守,而汉武帝则是看到了机会,决定进行一场“闪电战”。

首先,汉武帝要做的是保证汉军在初春草原、大漠恶劣的环境下保持强大的战斗力,所以衣物和一切保暖物资、粮食、水资源都要做好充足的准备。

其次,汉军也有骑兵,可马匹毕竟不是人类,受到气温和季节的影响很重,因此还要保证马匹的战斗力,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汉武帝把人食用的精粮拿来喂马,为的就是让马在冬天都还能保持肥膘,到时候深入草原就能发挥比草原战马更强的战斗力。

要知道一匹马想吃饱,那是人的口粮的数倍,所以在漠北大决战中,汉武帝所出动的“十万军队”,真实的消耗粮食的量却是三十万乃至是四十万步兵的标准,而那时候的汉朝,此前和匈奴也打了很多次仗了,国库基本都是空虚状态,这也是为什么叫“国运之战”。

但事实证明,只要愿意下本钱,一切计划都还是会按照最好的情况去发展,当霍去病和卫青兵分两路出击后,一路上的匈奴要不就是被打个措手不及,要不就是战斗力太弱,被汉军冲击得四分五裂,被杀死的和投降的数不胜数。

卫青很强,霍去病更强,本来卫青的战术就有些“直捣黄龙”的意味,而霍去病更是闪电战,每次战争都是直冲敌人的核心,击溃了核心一切都会不攻自溃,于是便让霍去病成功地拿下了匈奴在大漠中的核心“单于庭”(也是匈奴时期的乌兰巴托主城),而狼居胥山和姑衍山,都在单于庭附近。

霍去病当时打下了单于庭,这份功绩可以说是华夏民族头一例,要说伟大程度,那是非同一般的,加上在汉朝初期,汉朝多年落入汉匈对峙的“下风”,漠北大战的大胜,让汉人十分扬眉吐气,如此之盛事,不进行“祭祀”怎么行?

于是霍去病便安排上了“封禅”。

这次封禅,重头戏在于“狼居胥山”,因为狼居胥山的地位还是要比姑衍山高出很多的,一是狼居胥山更加雄伟,二是狼居胥山在匈奴的文化中,也相当于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五岳”地位,所以霍去病重点照顾了这座山,后世所传唱的功绩,也大多数都是“封狼居胥”,而没有“封姑衍山”。

也是在封禅的开始之时,“技巧”来了。

虽然霍去病封禅的时候,具体的步骤、方法、程序都没有具体记载,史书只是一句封禅两山、祭祀天地便带过,可事实上,封禅和祭天,有一种说法,那就是“三献”。

所谓“三献”,在史书中多见于唐朝使用,比如唐高宗派出大将李勣拿下了高句丽之后,就曾在长安的南郊“祭天”,而祭天的时候,唐高宗作为皇帝,进行了“首献”,献上了对上天的恭敬、酒肉等等仪式,在唐高宗完成这些仪式后,李勣则是被赐予了“亚献”的资格,也就是重复唐高宗这些仪式。

不过三献在古代文化中是一直存在的,比如周代的时候,天子带着诸侯卿大夫去“祭天”,不同的阶级、不同的身份祭祀所用的祭品都不一样,这本质上就是“三献”的体现:

诸侯之祭,牲牛,曰太牢。大夫之祭,牲羊,曰少牢。士之祭,牲特豕,曰馈食。

这种等级森严、顺序严谨的祭天,是礼法制度的核心特点,但这种礼法制度,也意味着除了天子以外,大臣是有资格祭天的,只是祭品用的不一样,也不能僭越天子的规格,只要符合要求了,那也是合法的。

同理,霍去病“封狼居胥”,这看似僭越,但要是霍去病灵活一些,那么一样是合法的。

事实上,历史上的霍去病的封禅肯定是有些汉武帝给予的“特权”的,只是史书粗略记载,没有提到罢了,而霍去病的“封禅”,身边肯定有汉武帝安排的“礼官”负责,毕竟这些仪式,打仗的霍去病是不会太精通的,那么既然有礼官这种类型的官员的存在,关于封狼居胥的“三献”和祭祀顺序,肯定就不会搞错。

因为汉武帝不是亲征,而且打下狼居胥山这是千古奇功,事出突然,情况特殊,霍去病代天子祭祀完成“首献”,这是合理的,包括封禅也是一样,霍去病都是可以代汉武帝进行的,毕竟这不是五岳中的泰山,霍去病这样做就不算僭越了。

祭祀完了狼居胥山后,霍去病继续前往姑衍山,继续封禅,把这两座神山都打上汉民族文化的印记,而后霍去病还没有立即班师回朝,继续北上一直到达瀚海(贝尔加湖),此举的目的是为了“震慑”北匈奴(漠北大战打的是漠南匈奴,北方地区还有匈奴),然后才从瀚海返回大汉。

这一战让霍去病的功名加身,朝中对霍去病不满的“贵族”都纷纷“祝贺”霍去病,就算对他有意见,也不可能在这个时候挑衅霍去病,而汉武帝对霍去病的态度,其实也就反映了“封狼居胥山”一事中,汉武帝并没有什么不满,这里面有可能是霍去病完全按照汉武帝安排的原因,也有可能是汉武帝不拘小节的原因,但对于运筹帷幄的汉武帝来说,前者的可能性更大。

不过自霍去病以后,儒家对封禅的概念规定得越来越“严格”,那就是封禅完全只能是皇帝的专属,其他人不能僭越,但更重要的是,自“封狼居胥”以后,也鲜有人再能做到这种征服异族“圣地”的壮举了有些皇帝可能是大度的,如果大将能把敌人的神山圣地打下来,那么代为封禅又如何。

可惜后世就是没有,而至于国家的固有领土,哪个将领敢擅自“封禅”,那就是不折不扣的造反,完全就不是功臣之举,跟冠军候封狼居胥那就不是一个概念的事情,所以封狼居胥自古以来唯独霍去病能做到,这里面既有时代的原因,也有人性和能力的原因。

不得不说,霍去病是后人无法复制的民族神话。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7

标签:单于   史记   河西   泰山   骠骑   汉军   漠北   汉武帝   汉朝   匈奴   公元前   祭祀   大汉   大军   皇帝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