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张居正?

是著名的改革家,使明王朝得以中兴。可惜,没有培养事业的接班人,人亡政息。




公元1584年,当抄家的官员推开张府的大门时,张家十七口人早已被活活饿死,而张居正的儿子因不堪受辱,自缢身亡。

抄家的官员从张府抄出十万两白银,珠宝玉器不计其数,自此,张居正的贪官之名盖棺定论,一代贤臣从此背负上了骂名。

殊不知,张居正登阁拜相之时,隆庆帝刚刚驾崩,年仅十岁的万历被推上皇位,此时的大明王朝早已败象尽显,风雨飘摇。在这个帝国的权力中心,一场场权力游戏不断上演。

也正是他,在大明帝国病入膏肓之际,施以猛药,才让大明王朝起死回生。有人说,明朝最后的76年,都有赖于张居正才得以续命。但是,也有人说,他工于心计,独断专权

那么,历史上的张居正究竟是个怎样的人,在明朝中后期,那个充斥着尔虞我诈,同时也满载着救世理想的复杂官场上,张居正是如何成为左右国运的一代名相的呢?

这一切,都要从张居正的首辅之路说起。(万字预警,阅读时间十五分钟)

01

入主内阁

公元1572年,农历五月的一天深夜,时年36岁的隆庆帝在乾清宫突然中风,生命垂危。时任内阁首辅的高拱与次辅张居正等人被紧急召入宫中。

病榻上的隆庆帝早已奄奄一息,见到榻前的高拱等人,隆庆帝挣扎起身,断断续续地说道:“朕……朕突患恶疾,恐命不久矣,有负……有负先皇嘱托,然太子年幼,今后,这天下大事就拜托先生了。”

话音刚落,隆庆帝便一头栽倒在榻上,气绝身亡。高拱见状,跪地前行至隆庆帝榻前,大声呼唤着皇上,可是,此时的隆庆帝再也没有了回应。

遥想当年,隆庆帝还是他的学生,他教他读书写字,教他处理朝政的场景历历在目,而今,登基才六年,便已驾鹤西去,高拱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悲愤,痛哭道:“皇上,太子年幼,刚满十岁,这天下可怎么治啊!”

闻得此言,众人纷纷侧目,心思各异。

为避免横生枝节,传旨太监随即起身,朗声道:“先皇遗诏,请大学士高拱、张居正、高仪三位内阁大臣接旨。”

“东宫幼小,朕今付之卿等三臣,同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协心辅助,遵守祖制,保固皇图,卿等功在社稷,万世不泯,钦此。”

听罢遗诏,高拱一阵惊诧,他登时站了起来,大声质问道:“司礼监掌印太监不是孟冲吗?何时变成你了?”

冯保沉默半晌,恭敬地回道:“高大人,原掌印太监孟冲因办事不力,被革职查办了,如今,这掌印太监一职,暂时由老奴接任。”

“司礼监掌印太监的任用,先帝向来都会与老臣商议,如今怎会在遗诏中改用他人?”高拱不信,仍然追问。

见此,冯保也一改恭敬之色,厉声说道:“高大人,先帝遗诏在此,你有何不信?难道,皇上刚刚驾崩,你就要抗旨不遵吗?”

眼见两人争执愈演愈烈,张居正当起了和事老,劝道:“冯公公切不可这样说,你在司礼监任秉笔十几年,难道还不清楚高阁老的为人,皇上驾崩,他难免心急悲痛,还请冯公公不要误会。”

冯保见张居正出面维护,也不好再起争执,便道:“张大人所言极是。先帝遗诏托孤,咱们这些做臣子奴才的,理应忠心辅佐才是,但是,若有人想要欺东宫年幼,惑乱君心,朝纲法度也定不会容。”

其实,冯保与高拱素有积怨,冯保担任秉笔太监十几年,只因高拱出出阻挠,提拔自己的亲信太监,他才迟迟不能升任掌印太监。

而这次,冯保借着皇帝驾崩,凭遗诏上位,自然惹得高拱不满,但是,碍于遗诏,高拱也无法阻止,只能接受这一事实,但是,他显然从未想过要放过冯保。

在高拱眼里,冯保一介阉人,不过是凭着太子伴读的身份,为人嚣张跋扈,处处恃宠而骄,任秉笔太监之时,就屡屡干预朝政,如果让他升任掌印太监,更是后患无穷。

高拱的担心,其实也不无道理。

众所周知,明朝政治黑暗,其最主要的一个原因,便是宦官干政。明朝初年,太祖皇帝明令禁止太监识字,可是到了明宣宗时期,后宫不光为太监设置了学堂,还大加鼓励太监认字。

自此之后,凡是皇帝的口令皆由秉笔太监用朱笔记录过后,再交由内阁撰写诏书。至于奏折,皇帝甚至连看都不看,直接让内阁给出处理结果,再交由司礼监批红盖章。

起初,皇帝只是想用司礼监牵制内阁的权力,相互制衡。但是久而久之,司礼监的职权越来越大,甚至凌驾于之上,司礼监的掌印太监,更是有“内相”之称。

可见,这司礼监的头把交椅定是地位显赫,百官臣服。

如今,冯保成为司礼监掌印太监,企图与身为首辅的高拱分庭抗礼,自然不为高拱所容,他发誓,定要将当日所受之辱全部讨回,二人的权力之争也是一触即发。

一日,冯保像往常一样正在批阅奏章,突然,一份高拱奏请皇上收回司礼监批红盖章职权的奏章赫然入目。看完奏章后,冯保不禁怒火中烧,司礼监批红盖章之权乃是祖宗法度,岂是一介首辅说收回就收回的。

于是,他大笔一挥,在奏章上写下六个大字:“知道了,遵祖制”,驳回了高拱的奏请。冯保看似轻飘飘地处理了此事,但是,他惊惧的内心早已起了波澜。

为了保住自己的好不容易得来的权力,他决定,先下手为强。

当夜,冯保乔装前往张府,拜见了次辅张居正,张居正见冯保来访,虽然心里疑惑,但还是将他迎进了府中。

刚一坐下,冯保便道明了来意,从怀中掏出一物,正是日间高拱上书的奏请,冯保将奏章递给张居正后,严肃地说道:“张大人,高拱此举可是要违背祖宗法制啊!”

张居正细细地看完了奏章的内容后,略一沉思,回道:“冯公公,依我看,高阁老只是想为皇上分忧解难,您说此话,过于严重了!”

此时的冯保不打算与张居正绕圈子,他直言道:“张大人,您是聪明人,怎会看不出高拱的真实意图。表面上,他是针对我司礼监,实则,他是想独揽朝政,架空皇上,如若不阻止,那我大明朝岂不是又要多一个严嵩!”

张居正闻言,反驳道:“高阁老虽有点独断专制,但他为人正派,绝不是那奸相严嵩可比的!”

冯保听罢,冷哼一声道:“那高拱之所以能够登阁入相,全凭着自己是先帝老师的身份。如今,圣上年幼,根基不稳,您身为皇上的老师,难道他高拱不会忌惮您?依我之见,不如你我联手,将他赶出内阁,您来做这个首辅,如何?”

面对冯保的拉拢,张居正并未正面回应,他说:“冯公公,我张居正只想尽心辅政,报效朝廷,无意与谁争锋,还请公公莫要再为难我。”

但是冯保依然不死心,竭力劝道:“张大人的为人,冯某深知。可如今皇上幼年登基,根基不稳,正需要像张大人这样尽心辅佐之人,而非高拱那般独断之人,难道您能眼睁睁地看着皇权旁落,皇上成为高拱的傀儡吗?还请张大人三思啊!”

冯保的一番话说得是言辞恳切,张居正的内心也是游移不定。然而,浸淫官场多年,他见惯了朝堂上的争权夺利,相互倾轧。

想当年,张居正刚入翰林院时,曾亲眼目睹了夏言与严嵩的首辅之争权倾一时的首辅夏言最终被奸臣严嵩谋害,取而代之,结局可谓是惨烈。

朝堂上从来不缺斗争,大家你来我往,如命运轮回般,不曾停止。如夏言、严嵩、徐阶,这些人也曾煊赫一时,大权在握,但结局也大都相同,或死或离

张居正早已看清了一切,他深知,想要在朝堂上明哲保生,只能是“内抱不群,外欲浑迹”。于内要洞察时局,伺机而动,于外要保持中庸,顺势而为。

所以,张居正不想这么快就战队,更不会贸然与谁为敌。因此,对于冯保的这番游说,他不动声色,想要再进一步观察,再做决定。

翌日,冯保将批复好的奏章交由内阁,高拱见到了奏章的朱批气愤不已,他忿忿不平道:“就是因为遵守了司礼监掌印的祖制,才导致了如今宦官专政的局面,这个冯保,不除之不足以正朝纲。”

话音刚落,只见张居正前来拜访,高拱随即就将手中的奏章递给了张居正,言辞犀利地说道:“你看看这冯保,居然敢越权干政,我必须要向皇上联名弹劾他。”

张居正看完奏章后,回道:“冯保刚刚上任掌印,何时有干政之举?”

高拱眯着眼睛,死死地盯着张居正道:“你看这奏章上的朱批,如果不是冯保,难道还会是那个10岁的孩子干的?”

高拱的话让张居正的心里一惊,“10岁的孩子”,这就是高拱对当今皇上的称呼。张居正合上奏章,正色道:“高阁老,依我看,弹劾之事不宜操之过急,先帝遗诏,冯保也未托孤大臣。况且,他又是皇帝的伴读,要弹劾他,恐怕会惊扰圣心,还是从长计议的好。”

高拱闻言,脸色微微一沉,不假辞色道:“当今圣上就是被这些狗奴才给惯坏了,他已是天下之主,如何还能由着性子胡来。依我看,正好借着弹劾之事,让他涨些教训。张大人,你身为皇上的老师,可要秉承先帝的嘱托,严加管教。”

张居正虽然表面仍显恭敬,但是内心却不大认同。

小万历的身上早就展现了少年天子应有的才能和气度,他从不荒废学业,总是废寝忘食,即便是日日学习到深夜,第二日也决不耽误早朝,这样的皇上会是个被惯坏了的孩子呢?

高拱对皇上表现出的轻蔑和不敬,让张居正的内心开始摇摆,他担心,冯保说的会成为现实。如果有一天,小万历真的成为高拱手中的提线木偶,大明王朝将中兴无望。

经过几番权衡,张居正做出了最后的抉择。

当晚,他给冯保写去了一封密信,将高拱准备联合内阁弹劾冯保的决定和盘托出。而另一边,冯保接到了张居正的密信后,也是一阵心惊。

他想,高拱,真的不可再留了!

恰逢一日,李太后召见冯保,向他询问小万历的学习情况,冯保随即为张居正美言了几句,而后又话锋一转,将高拱斥责万历是个被惯坏了的小孩的话,一字不落地说给了李太后。

此话一出,李太后顿时大怒,直言:“何时轮到他来说皇上了?”

冯保见太后已然生气,便吞吞吐吐地继续说道:“先皇驾崩当日,高大人还说,皇上只有十岁,治不了天下。”

太后听罢,怒气直冲脑门,她怒吼道:“反了,反了,皇上刚刚登基,他就说出如此大不敬的话来,哀家岂能再容他。”

为了自保,也为了趁机拔除心腹大患,冯保说尽谗言。可高拱的那句“太子年幼,刚满十岁,这天下可怎么治啊”却是发自肺腑的忧心之言。

当时的民王朝早已是千疮百孔,民不聊生,国家财政更是入不敷出,经济濒临崩溃。身为首辅的高拱十分清楚此刻的国情,他忧心不已,才发出这样的感叹。

可是,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这句话到了冯保的嘴里,却成了高拱意图独揽朝政的证据,也让高拱的政治生涯走到了终点。

另一边,高拱对目前的情况一无所知,他正在积极地联络朝臣,一手策划着联合百官弹劾冯保的计划,并决定,在6月16日的朝会上,一举实施弹劾计划,击败冯保。

可是,令他没有想到的是,就在他信心满满走上朝堂的时候,等待他的却是削官的旨意。

那日,满朝文武大臣早已位列大殿之上,可等了许久也不见皇上前来,就在众人窃窃私语之时,冯保带着李太后的懿旨,立在了大殿中央。

他大声说道:“皇上今日不早朝了,命老奴前来宣旨,请诸位大臣听旨。”

见群臣跪下,冯保清了清嗓子,朗声道:“告尔内阁五府、六部诸臣,大学士高拱揽权擅政,夺威福自专,通不许皇帝主管,我母子日夕惊惧。便令回籍闲住,不许停留,内阁首辅一职由次辅张居正接任,钦此。”

听完旨意的高拱内心一片惊涛骇浪,起身时只觉一阵眩晕,差点没栽倒在地,好在张居正一个健步上去一把扶住了他,高拱看了一眼张居正,只留下一声叹息,慢慢走出了朝堂。

对于张居正与冯保联手驱逐高拱的这件事,世人众说纷纭,有人说,张居正勾结宦官,谋夺高位,是其一生不能抹灭的污点。也有人说,张居正的所作所为,权利更迭的必然性,是他拥有政治智慧的结果。

对于这些流言蜚语,张居正毫不在意,他也从未想过辩解。他不在乎别人是如何看待他登上首辅之位的,他只想将这百病丛生,危机四伏的大明王朝从崩溃的边缘挽救回来。

02

一代贤相

公元1572年,47岁的张居正终于登上了首辅之位。20年来的官场沉浮,他早已看清了结局。所以,一直以来,他都是兢兢业业,尽量掩藏锋芒,这一次,他终于登上了顶峰。

然而,面对突然拥有的权力,张居正却显得有些迷茫。

此时的明朝虽然看似强大,却早已是强弩之末,国库亏空,财政赤字高达三百万两,连官员的俸禄都发不出来,底下早已是怨声载道。

面对这样一个外强中干的王朝,张居正想要凭借一己之力挽救,可谓是难如登天,但是,他辅世救国的理想不容许他放弃,他想,唯一的方法就是,变革!

可是,古往今来,推行变革者有很多,例如秦国的商鞅宋代的王安石,虽然都得到皇帝的支持,可最终的结果无外乎身败名裂。

但是,张居正不在乎,他要改变,他要救国,他要大明中兴。思前想后,他将改革的第一记重锤砸向了官僚体系。

公元1572年,太和殿朝堂之上,张居正正在向万历皇帝上书奏请。

皇上,如今官场积重难返,皆因官员无考核体系,长此以往,政事荒废,祸患无穷,故臣想请皇上颁布《考成法》

高坐在龙椅上的万历皇帝听罢,疑惑地问道:“先生,何为《考成法》?”

张居正回道:“今后凡六部官员所上奏之事,皆由六科进行考核后交给内阁,内阁每年按照考核的结果来判断官员的去留。”

原来,自明太祖朱元璋开始,为了考察官员,特别成立了六科,六科可将朝廷所有官员的违法行为直接报告给皇帝,这也导致了明朝的党争往往从六科开始。

而张居正的《考成法》则是将六科纳入了内阁之中,大大削弱了六科的权力,但是,这一举措也改变了明朝承袭两百年的官员体制。

听完了张居正的陈述,万历急急地问道:“先生可是要变法,可是朕初登皇位,根基还未稳,此时变法,只怕会重蹈宋代王安石变法之覆辙啊!”

虽然万历皇帝一开口就是拒绝,但张居正还是耐心地解释道:“臣所提的《考成法》并没有违背纲常,而是依照祖制,《考成法》的依据来自于《大明会典》,这也是当年太祖皇帝定下的规矩。”

在张居正的一番解释下,万历皇帝终于同意实施变法,这让张居正欣喜不已。

事情的发展也正如张居正所料,因为借用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大明会典》中的先例,作为《考成法》实施的依据,新法推出后几乎没有受到什么阻力。

但是,早已懒散惯了的官员们却对新法大有怨言,只是大家碍于张居正的权势,敢怒而不敢言。

可是新法实施后,官员们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这让朝廷的运作逐渐变得通畅,中央及地方的冗官被裁撤一空,朝堂上呈现出一派清明景象。

在《考成法》日益见效的同时,张居正又将目光投向了明朝的经济问题。

自隆庆帝登基以来,国库连年亏空。张居正发现,问题的根结在于,大量的土地被地主偷偷吞并,为了逃避赋税,这些地主与贪官勾结,瞒报手中的土地,导致税收锐减。

为此,张居正强烈推行清丈田亩,对全国的土地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核查,一旦上报的土地数量与事实不符,土地将被朝廷没收。

而张居正的这一改革措施,严重触动了官僚地主的核心利益,各地的官员纷纷坐不住了,开始将矛头指向了张居正。

弹劾的声音如狂浪般袭来,起初,张居正并不在意,直到一封来自辽东的弹劾奏章,让张居正心生失望。

这封弹劾奏章出自辽东巡抚刘台之手,他是张居正的学生,明朝开国两百年来,学生弹劾老师,这是第一遭,张居正自觉无颜面对百官,于是决定向万历皇帝请辞。

万历皇帝接到了张居正的辞呈后,直言道:“先生,您能看着学生身处困境,大明朝身处困境而撒手不管吗?先生如此看重师生之情,可知朕也是您的学生啊!”

万历皇帝百般挽留,言辞恳切,让张居正不由得心软。他明白,变法革新已经到了必须实行的地步,除了他,这事没人敢做,也没人敢接,于是,他只能收回辞呈

为了挽回张居正的颜面,万历皇帝下令,将刘台下入大狱,杖责一百后,发配充军。此时的张居正虽然对刘台已无师生之情,但是念及往昔的情谊,还是向皇上求了情。

最终,刘台被贬为庶民,永不录用。

自刘台被罚后,朝廷上下无人再敢反对张居正,而张居正的首辅地位从此也无人可以撼动,张居正的变法也得以顺利地推行下去。

不到一年时间,大明王朝亏空了数十年的国库终于有了盈余,这也意味着,张居正的变法让岌岌可危的大明开始恢复了元气,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又会迎来一个盛世。

但是,通往光明的道路上,总是会出现那么几块绊脚石,给人沉痛的一击。

万历五年,张居正的父亲张文明突然去世,按照当时的制度,张居正必须辞去官职,回家为父亲丁忧守孝三年。

此时是张居正实行变法的第五个年头,正是最关键的时候,如果此时离开,意味着变法可能会前功尽弃,但是,如果不走,那张居正就将面对难以想象的政治舆论压力。

思前想后,张居正还是决定回家守孝,于是,他再次向万历皇帝上交了辞呈。

在接到张居正的辞呈申请后,万历皇帝也是左右为难,他还只是个15岁的少年,登基五年来,所有的政事都有赖于张居正的教导,如果张居正走了,他便无人可以依靠了。

他想,朝廷不可一日无张居正,为了留下张居正,万历皇帝只能“夺情起复”,拒绝了张居正的辞职请求,可张居正再一次坚持上交辞呈,请求离去。

无奈之下,万历皇帝只能将张居正召入宫中面谈。面对万历皇帝的苦苦请求,张居正只能谨遵圣,继续留任。

但是,万历皇帝的这次“夺情”举动,将张居正置于万劫不复之地,明王朝迎来了一场极为猛烈的弹劾风暴。

在儒家思想的引导下,古代帝王都奉行“以孝治天下”,但是张居正这次被“夺情留任”,被抱守传统理念的士大夫阶层所不容,他们认为,张居正的所作所为有悖人伦,是道德上的极大污点。

而一个有道德污点的人,如何能成为百官之首,甚至有人认为,此次夺情留任,是张居正为了一己私欲,威胁皇帝下令的。

一时间,满朝文武百官的弹劾奏章如雪片般飞入了太和殿。而此次,第一个上书弹劾的是翰林院编修吴中行,而他也正是张居正的学生。

在弹劾了张居正之后,他特意带着弹劾奏章的副本,拜见了老师张居正。

见到学生前来,张居正悲恸的心情稍微有了缓和,他以为吴中行是来宽慰他的,谁知,吴中行却将弹劾自己的奏章递给了张居正。

看过奏章的内容后,张居正嘲讽地说道:“既然你已经将奏折递上去了,还带来给我看做什么?”

吴中行回道:“正是因为递上去,我才敢带来给老师看。”

吴中行此举,无疑是在向张居正宣战,这对于正在守孝的张居正来说,又是一记沉痛的打击,但是,此刻的张居正无意与他争执,只是挥挥手,让他离开了。

吴中行之后,又有众多官员上书弹劾张居正。朝堂上,十五岁的万历皇帝早已怒不可遏了,他下了一道圣旨,凡是弹劾张居正者,一律庭杖八十,有谁敢替他们求情,一同法办。

一时间,朝堂上风声鹤唳,都怕触怒了皇上。然而,为了营救即将被行刑的同僚,时任翰林院掌院学士的王锡爵只得带着十几名同僚,前去张府请求张居正为弹劾他的官员求情。

他们清楚,此刻,能让皇上收回旨意的只有张居正了。

当他们来到张府门前时,发现张府大门紧闭,询问守门人,得到的却是张居正闭门谢客,不再见任何人的决定。王锡爵无法,趁着一个空挡,溜进了张府,见到了正在守孝的张居正。

王锡爵一开口,便是求张居正去为即将庭杖的官员求情,张居正听闻其来意后,言辞拒绝了,张居正的态度一下子惹恼了王锡爵。

他疾言厉色道:“首辅大人,您舍孝尽忠,举国皆知,此时,你却要为一己私欲,枉顾人伦,弃师生情谊不顾,就算您功在千秋,也难逃悠悠众口。”

张居正正色道:“王大人,我若求情,天下人说我挟天子治天下,我若不求,便是不仁不义之辈。如今家父去世,我只想一心守孝,至于那些同僚,全凭皇上做主,恕我无能为力。”

王锡爵没想到,张居正拒绝地如此干脆,更加怒不可遏,喊道:“如今这一切,还不是你张居正造成的。”

张居正闻言,顿时怒从胸中起,恶狠狠地说道:“好一个皆是因为我张居正。”

随即他拿起桌边的匕首,抵住自己的胸膛,说道:“王大人,如果今日一切皆因我张居正而起,若我一死,能够堵住这天下悠悠众口,那我甘愿一死。”

张居正的凛然之气让王锡爵为之一振,无奈之下,他只得离开张府,而弹劾张居正的官员,全部被施以庭杖,行刑现场惨不忍睹。

守孝49天后,张居正重新回到内阁,这一次,世人发现他变了,他不再拥有仁者之气,推行新政更加强硬和严苛。张居正的这种转变,或许是出于对弹劾声浪的一种报复。

更或者,是他意识到,唯有厉行改革,才能堵住这天下的悠悠之口,唯有手握强权,才能让百官臣服,才能毫无阻力的实行他的兴国大业。

张居正一怒,堪比帝王之怒,所到之处,官员们怨声载道,但也不敢反抗。但是,让张居正没想到的是,他的强硬手段,最终惹恼了万历皇帝。

从此,这对昔日亲密无间的君臣之间,怀疑与反叛也在潜滋暗长,并最终演变成一场惊闻天下的政治悲剧。

03

君臣之殇

曾经,张居正与万历虽是师生之命,君臣之位,但更是情同父子。从张居正成为万历的老师那一刻起,他殚精竭虑,誓要将万历培养成中兴之君

而万历皇帝也从来不称呼张居正的名字,不管是朝堂上,还是私下里,他都会恭敬地称呼一句,先生

正是因为感念先生的谆谆教诲,万历皇帝才会一力支持张居正的改革大业,这也让大明王朝从泥足深陷的困境中走出来,开始走向了久违的盛世。

但是,随着权力的不断膨胀,张居正的内心也在急剧变化,尤其是经历“夺情风波”后,张居正一改之前中庸的为官之道,对国事、对人情都变得强势严苛。

雅自负不世出,为刘台等所,志意渐恍惚,而至是始知天下之不见与,思以威权劫之,益无所顾忌。

面对不臣服的官员,他不再寄希望于以德服人,而是用更加强硬的手段镇压,行事风格更加无所顾忌。张居正的改变,让他与万历皇帝之间的相处开始有了隔阂。

公元1578年,16岁的万历皇帝大婚,曾经的幼年天子已然成年,渐渐露出了对独立行使皇权的渴望。这个曾经无比依赖张居正的小小少年,竭尽全力想要成为大明王朝真正的统治者。

成婚之后,万历不再受母亲李太后的管束,花钱渐渐开始大手大脚起来,内廷库银一年五六十万两,都不够他与皇后挥霍。

为了能继续享受皇帝应有的生活,万历皇帝下令,向户部拨取20万两白银用于内廷的开销。但是,当旨意刚刚下达到户部时,就被张居正给拦下了。

张居正面见万历皇帝,心急之下,直接质问起皇帝,内廷的库银都用到哪里去了。张居正的严厉质问,让万历心生不快,却也不好发作。

他反问张居正道:“张先生,您说朕是太平天子,那么何为太平天子?”

张居正回道:“边境清宁,国富民丰,四海升平,九夷来朝,当是太平盛世,盛世之君,即为太平天子。”

万历听罢,又问道:“既然国富民丰,朕又是太平天子,为何花几个钱都不行?”

张居正叹了口气,继续劝道:“皇上,老臣不止一次跟您说过,居安思危,居富不奢,才是太平天子之道。”

张居正一再坚持,户部的银子只能用在国事上,后宫的用度只能从内库支取。万历皇帝见张居正不愿松口,便提议,如果户部的银子不能支取,那便自己铸造铜钱使用。

没成想,万历皇帝的建议再次遭到了张居正的严词拒绝,这让皇帝的内心更加不快,他想,自己堂堂一国天子,居然连铸造一枚铜钱的权利都没有,何其可悲。

这件事后,万历皇帝越想越生气,越想越窝囊,但是,碍于张居正的身份,他也不好发作。此时,万历身边的太监张诚看出了皇上的心思,便想谄媚讨好。

张诚开始不断地给万历皇帝进谗言,痛批张居正自多情之后,越发的居功自傲,居然连天子的命令都敢驳回,这天下哪有臣子做天子主的道理。

万历皇帝虽然对张诚的话怒不可遏,直言让他滚出去,但是,他也不得不承认,张诚的话确实戳中了他的心思。

自此,万历皇帝虽然表面上,他还是表现出对张居正的尊重,事事都会询问他,但在行动上,渐渐显露出乖张难测的一面。

公元1580年的一天,万历皇帝在内廷的宴会上喝多了酒,他命两个小太监唱歌助兴,但两个小太监推说不会,一下子就惹恼了万历皇帝,竟然拔剑就要杀了二人。

经过旁人的劝阻,万历才作罢,但是他仍然坚持要割下两人的头发,以示“割发代首”。这件事传到了李太后耳中,登时勃然大怒。

李太后无论如何也想不到,曾经仁厚善良的孩子,会做出如此荒唐之事,于是,她将万历皇帝召进后宫,想要重重地惩罚他。

在慈宁宫的主殿中,万历皇帝跪在大殿中央,不断向李太后承认错误,然而李太后怒气难消,直言要将万历这个皇帝废了,吓得万历崩溃大哭。

等到张居正赶来,万历皇帝早已泣不成声,听得李太后想要废黜皇上的决定后,张居正随即跪倒在地,恳求道:“太后若是想要废黜皇帝,就请将我这个内阁首辅一并废了吧。”

张居正的话让李太后颇为感动,她这么做也无非是想吓唬一下不懂事的万历皇帝,哪会真的废了他,张居正心里也明白,就顺水推舟,配李太后演了这么一出戏。

碍于张居正的求情,李太后也不好再做惩罚,只得饶了万历皇帝,只叮嘱万历要多听张居正的教导,今后切勿再出现此等荒唐行径。

作为皇帝的母亲,李太后是一个颇具政治眼光的聪明女人。她明白,若想要匡扶社稷,中兴大明,只能依赖于眼前的张居正。

她希望张居正能帮助他们母子俩护住大明江山,她更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在张居正的庇护下,稳坐皇位,因此,李太后一直都全力支持着张居正。

不得不说,母亲的眼光比儿子万历看得更加长远,如果万历能听从母亲的告诫,平心对待张居正的劝说,大明王朝或许真的可以再延续百年。

然而,李太后虽然聪明一世,却始终忽略了万历皇帝的心理变化她对张居正的肯定与对万历的打压,激化了万历与张居正的矛盾,心中开始逐渐露出不满。

对于万历皇帝的变化,张居正也是看在眼里。他辅政已有八年,皇上也已经18岁了,或许也是时候该放手了。

张居正久经官场,他明白功高盖主的下场,也目睹过太多墙倒众人推的悲剧,为了避免重蹈前人覆辙,张居正思虑再三,决定辞官归隐

于是,他提笔写下了辞呈,交由万历皇帝。看到辞呈的万历皇帝内心忧虑,一方面,他早有亲政之心,张居正的请辞正是一次机会,另一方面,他受张居正庇护多年,担心不能独自面对波云诡谲的朝堂。

万历的担心被内侍张诚一眼看穿了,他略带讨好的进言道:“张大人为国操劳多年,也是时候休息一下了。以皇上之圣明,将来必能宏图大展,大明盛世必会到来。”

万历皇帝听了张诚的恭维,一下便自信满满,心中暗下决定,准备批准张居正辞官归隐。然而,让他没想到的是,李太后坚决驳回了张居正的请辞,还让张居正辅政到万历三十岁。

李太后的一番话,彻底击溃了万历最后的一丝尊严,也彻底断送了张居正明哲保身的机会。张居正只能重新回到内阁,兢兢业业地辅佐皇帝。

然而,此时的张居正已经年事已高,面对繁复不清的政务和阴谋算计的官场,他早已力不从心,而他的身后,万历皇帝始终带着审视和怀疑的目光看着他。

这一切,都在不断摧毁着张居正的身体和内心。

终于,在万历10年6月26日的这天,辅政十年,时年58岁的张居正溘然长逝,大明王朝的支柱轰然倒塌,举国悲痛。

然而,令所有人没想到的是,一场清算正在逼近张居正的家族。

张居正去世后,朝廷谥号“文忠公”,上柱国,一切都极尽哀荣。但是,随着张居正的逝去,反对的声音逐渐起来,其中,有张居正曾经的政敌,也有逐渐成长起来的新的政治集团,更有急于独立操控局面的万历皇帝。

为了能将权利牢牢地抓在手中,扫除张居正在朝廷中的势力,他们都不约而同地想到了同一个办法,那就是打倒张居正

张居正去世半年后,朝中大臣纷纷上书弹劾张居正当权时的罪状,监察御史杨四知更是列举了张居正的十四条罪状,上书皇帝。

皇帝看着这些弹劾张居正的奏章,内心一时难以名状,但是,他清楚的明白,只有扳倒了张居正,才能重塑皇权,才能成为帝国真正的掌权者,所以,他默认了这一切。

但是,念在张居正是托孤重臣,且有十年的辅政之功,如今也已亡故了,万历皇帝便假装大度,不再追究。

虽然皇上没有明令责罚,但是群臣们已然清楚了皇帝的态度,于是,更加毫无顾忌的弹劾张居正。两年后,万历皇帝感觉时机已经成熟,他终于按耐不住,对昔日恩师下了手。

万历十二年八月,都察院按照万历的旨意弹劾张居正,这是一份来自万历的起诉书,他为张居正几十年的官场生涯做了总结。

张居正诬蔑亲藩,侵夺王坟府第,箝制言官,蔽塞朕聪。……专权乱政,罔上负恩,谋国不忠。本当断棺戮尸,念效劳有年,姑免尽法追论。"

万历下令,褫夺张居正所有的官衔,其“文忠公”的谥号也别夺取。其儿子张简修也被革去所有官职,全族抄家流放。

生前居功至伟的张居正,死后差点被断棺戮尸,儿子自缢而亡,全族难逃厄运,真是可悲可叹!

04

最后

张居正死后,挡在万历皇帝身前的大树终于倒塌,万历皇帝终于迎来了他期盼已久的日子。在这场举朝堂之力,打倒张居正的狂欢中,大明王朝再也无可挽回地冲向了悬崖。

张居正死后,《考成法》被废,迂腐陈旧的官僚体系卷土重来,清丈田亩全面停止,富户与贪官重新勾结,张居正用十年心血建成的大明盛世,仅两年时间就被砸个稀烂。

曾经,张居正临危受命,成为托孤重臣,他如师如父,爱护年幼的皇帝,尽心竭力地辅佐他,他也曾舍孝尽忠,即便被天下人指责,他也毫无怨言。

但是,他败了,败给了曾经他最爱护的学生。

张居正的一生,后世之人无法评说,但是,他的改革为大明王朝延续了76年的寿命却是不争的事实,在大明王朝276年的历史长卷中,他不应该被抹去。

后人或许只知道,大明王朝亡于崇祯十七年,却不知道,明亡于万历乃是千秋公论。张先生,若有来世,愿您能达成所愿,一生心血不被辜负,这盛世如你所愿。




当手持抄家诏书的丘橓推开张家大门时,看到的是一幕人间地狱——地上七七八八躺着几个人,稍一靠近,刺鼻的尸臭扑面而来。进门,床上、地上到处都是死人。有的新死,有的已死去多时,还吊着一口气的,也都奄奄一息了。


1583年,陕西道御史突然上书弹劾张居正十四宗罪。如同彩排过一般,朝中曾经指天指地、发誓效忠的大臣们一拥而上,唾沫横飞,把张居正骂了个底朝天。

年轻的万历帝潜藏在心底的怒气被勾起,见群众们如此配合,自然不能后退,立刻剥夺了这位曾辅助他、教育他十余年的张老师一切职务,并撤销了他“文忠”的谥号。

活着不能杀,死了不解气,撤了还有恨,想了想,又决定抄张居正的家



01 人间惨剧

抄家不抄命,说起来也不要紧。常在官场混,今天你抄我,明天我抄你,世道无常,浮浮沉沉,抄完拉倒,习惯就好。但张居正的这次抄家,却抄出了惨无人道的人间惨剧。

抄家本来不关地方官的事。但为了争取个好表现,在抄家的锦衣卫到达之前,荆州(张居正的老家)的地方官提前封了张居正的家,禁止一切人、财转移。没有粮食,没有供给,张家上上下下几十口足足被关了一月有余。

1583年4月底,当手持诏书的司法部副部长丘橓推开张家大门时,看到的是一幕人间地狱——地上七七八八躺着几个人,稍一靠近,刺鼻的尸臭扑面而来。进门,床上、地上到处都是死人。有的新死,有的已死去多时。还吊着一口气的,也都奄奄一息了。

没关系,饿不死的,整也能整死你。

丘橓的指示下,张居正的儿子们被抄家的士兵们严刑逼供,活着的女眷被逐一搜身,搜着搜着“至揣及亵衣脐腹以下”,连张居正80多岁的老母亲都未能幸免。

张居正的长子张敬修悲愤交加,自缢身亡,次子张嗣修数次自杀未遂,大儿媳不堪受辱,用茶匕戳瞎眼睛……整个张家死伤遍地、鬼哭狼嚎

事情闹到这个地步,已经不是简单的经济问题了。

张居正画像




张居正的长子张敬修在自缢之前,发觉了隐藏在幕后的黑手,在遗书中控诉:

“告知山西蒲州相公张凤盘,今张家事已完结,愿他辅佐圣明天子亿万年也!”

张凤盘,即内阁首辅张四维。圣明天子即万历帝。大家都听出来了,这是句骂人的话。

抄家抄出了数条人命,张居正的儿子还捅破了天,实在不像话。恰逢张四维死了亲爹,回家守孝去了。顺势上位的申时行算得上是个正派人物,立即叫停了抄家工作,下令严查此事。

此时,距离张居正去世还不到两年。

02 百年一遇

如果神童也分级别的话,那幼年张居正绝对是神童中的神童,天才中的天才。

一岁说话,五岁上学,过目不忘,下笔成文。上了几年学,给教书先生上得连连称奇。一天,教书先生按捺不住了,拉着张居正对他的父亲说:“这孩子我教不了啦,你带他去考县学吧!”

考县学,也就是所谓的考秀才。在明代,考学没有严格的年龄限制,只要报了名,长相不是一眼看上去让人倒胃口的,基本上都允许你参加考试。于是,年仅12岁的张居正走进了县学的考场,并在不久之后扬名整个荆州。

这一年,县学的主考官是荆州知府李士翱,十分爱才,看到张居正的试卷后不禁拍案叫绝,当即不顾众人反对,将这个12岁的孩子排名第一

这件事轰动了整个荆州。

考完试,李知府私下约见了这对父子,预测了张居正不可限量的前途,还免费给他改了名(在此之前,张居正一直叫“张白圭”)。

一年后,13岁的张居正破格参加举人考试。这一次,如果不是有人刻意从中阻挠,他将再次一举中第

小小年纪就这么牛逼的人,掰着指头往前数数,也就一个闹腾三朝、权倾天下的内阁首辅杨廷和。而这,已经是65年前的事了。



从中作梗的这个人,是当时湖广的头一号人物顾璘。考试之前,13岁的张居正就被这位大人约谈了。跟荆州知府李士翱一样,顾大人也预见了张居正光芒万丈的前途,激动之余,还解下自己的犀牛腰带赠送给了这位天才少年。

但不幸的是,这位顾大人送完礼就翻脸不认人,一溜烟跑到主考官那里,再三叮嘱,不准张居正中第。

张居正意料之中的落榜了。

许多年后,再次见到顾璘,张居正才知晓了其中秘密,一时间竟感动得痛哭流涕。

原来,顾璘担心身负绝学的张居正少年成名后得意忘形,不思进取,聪明绝顶却在庸庸碌碌中度过一生,不忍心一个这样的天才儿童葬送大好前途,这才狠心嘱咐当年的主考官。好人啊!

三年之后(嘉靖十九年),16岁的张居正考中举人。

七年之后(嘉靖二十六年),23岁的张居正考中进士,被选为庶吉士,正式成为大明朝的国家级公务员。

张居正画像



03 天赋型选手

成为庶吉士后,张居正接触的第一个领导,是庶吉士培训班的班主任、吏部侍郎兼翰林院掌院学士的徐阶。眼光毒辣的徐阶很快看中了张居正,想拉到门下壮大自家队伍。但张居正对过分热情的班主任十分警惕,始终不冷不热。

实际上,张居正的意中人另有其人,那就是——严嵩。

很长一段时间里,张居正都把这个一大把年纪,还兴致勃勃奋斗在一线的老头严嵩当作偶像,隔三差五写点文章,逢年过节搞点贺词,十分迷弟。

直到“庚戌之变”爆发,蒙古人侵犯大明边界,杀人放火,张居正眼看着偶像严嵩没事儿人似的吃了又睡,睡了又吃。愤怒之下,转头倒向徐阶。

然而,很快他就又失望了。

激进的张居正时常在徐阶面前喊打喊杀,一副和严嵩不共戴天之势,但老谋深算的徐阶每每总是笑而不语,不发一言。除了对严嵩百般顺从外,毫无举动。终于,这个温和的小个子老师也把张居正惹恼了。

一张假条递上去,老子不干了

嘉靖三十三年,张居正告假回家。

回家之后,张居正开启了旅游生活,遍历祖国山川河流、名胜古迹。从南走到北,从东走到西,感受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也看见了黎民苍生的饥寒交迫。

原来,这世间,有那么多人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原来,人为了活下去,可以买儿卖女卖自己,吃老鼠,吃土,吃树皮;人还可以躺在大街上死去,无人收尸,任狗啃食;人也可以坐在金碧辉煌的屋子里饮酒作乐,醉生梦死。而他们,居然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

一墙之内是天堂,一墙之外是地狱。 这就是明朝嘉靖年间真实的景象,看来,海瑞上疏大骂嘉靖“嘉靖家净,家家净也!”,也着实没冤枉了他。

这太可怕了。

见了太多黑暗和绝望,愤懑中的张居正开始变得清醒。可以说,正是这段经历唤醒了张居正,他开始明白心中所想,也逐渐找到了脚下之路。

三年之后,嘉靖三十六年,张居正结束旅游生活,重新回到工作岗位上。

但他接下来的表现让所有人大吃一惊。

当时,徐阶和严嵩一派已经公开对立,斗争日渐趋于白热化,尖锐的矛盾几乎一触即发。朝堂上,没人敢和徐阶公开接触。徐阶的几个死党也只敢趁着月黑风高,四下无人,偷偷与徐大人幽会。唯有张居正,大白天坐着官轿,一路招摇地到徐阶府上,还要高声通报。朝堂上,众目睽睽之下,也敢和徐阶交头接耳,聊得火热。

徐阶画像

让人奇怪的是,严嵩一派居然不把张居正当做对手,因为张居正和他们也来往频繁。这种说不上多好,也绝算不上坏的关系真是让人欲罢不能,浮想联翩。严嵩一党始终认为,拉拢张居正只是早晚的事。精得脑袋冒烟的严嵩也认为,此人光明磊落,坦坦荡荡,就算大家穿不了一条裤子,也能当个中立派。

在相当漫长的时间里,张居正都扮演着这种“两面派”角色,并且左右逢源。无论朝堂上多么水深火热,大家杀得你死我活,他始终屹立不倒,稳如泰山,该吃吃,该喝喝。

实际上,张居正是个不折不扣的徐党,还是最为激进的一个。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别人看不穿。

后来,隐忍多年的徐阶扳倒了严嵩父子。

徐阶一朝大权在握。

作为徐阶最心爱的宝贝,最满意的接班人,此后的几年,张居正从到右春坊右中允兼国子监司业,到右春坊右谕德(裕王讲师),再到礼部尚书,一路升至内阁。

值得一提的是,在担任裕王讲师的那段时间里,张居正又发挥了他搞关系的巨大天赋,不仅裕王府上上下下都喜欢他,连高拱这种眼睛都要窜出头顶的人,都打心眼里视其为盟友、朋友,扬言“满朝文武,除张太岳(张居正,字太岳)外,皆为无能之辈!”,还向其坦露了自己的政治野心。

直到高拱在神奇太监陈洪的帮助下重新回到内阁,挤走排在前面的陈以勤、赵贞吉等人,直到高拱和太监冯宝矛盾公开化,张居正和冯宝在高拱眼皮子底下偷偷完成了数次握手活动,并最终联手清算了高拱,高拱都保持了对张居正充足的信任

内心无比受伤的高拱下台后心死如灰,门一关开始潜心搞学问,还由此培养出了个巨大爱好——骂张居正。不爽骂,爽了也骂,骂的新奇别致,骂的花样繁多。

04 政治家的选择

隆庆六年(1572年),张居正用一出阴谋彻底解决了内阁一把手高拱。不久,高仪也死了。

夹缝中求生存的张居正终于迎来了他人生中的高光时刻:上有皇帝支持,下有百官捧场,外有亲信把守边疆,内有冯宝批红盖章。放眼四顾,天下尽在手中

纵观中国历史,一个普通家庭出身的孩子,凭着自己本事做官做到这个地步,可谓是登峰造极了。实话说,只要张居正不作死,他能舒舒服服地过完一辈子,随便搞点政绩,也能小有名气。

然而,张居正就是张居正。

他是个有理想的人,选择了另外一条并不怎么光明的路,一条让他名垂青史,也让他遭受无数骂名的路,这条路就是——改革。

翻开历史,我们发现,古往今来,凡是起头干这事的,没几个有好下场,不是改着改着变味了,就是革着革着没命了。改革改革,难免有人被改,有人被革,你收拾了人家,人家的亲属朋友就不干了,扎你车胎,背后骂你都是小的,惹急了,扛着大刀趁天黑抹你脖子都有可能。所以改革的人常常是好处捞不着,惹得一身骚。正常人,有吃有喝的,谁动那玩意儿?

但张居正动了,明知有风险,明知可能万劫不复。

万恶的封建社会害死人,到了明代著名懒人嘉靖这里,自然好不到哪里去。百姓们辛辛苦苦干一年,大多干了个寂寞。不但大部分的劳动成果得上交,遇到政府有个大型基建什么的,还得免费当劳工。当了劳工不要紧,最怕是劳工也当了个寂寞。

上交粮食,这叫交田税,当免费劳工,这叫交徭役。在明代,田税怎么交呢?简单来说,就是有什么交什么,种土豆的交土豆,种蘑菇的交蘑菇,打鱼的交鱼干,种类多了不要紧,政府有仓库,收起来码整齐。

这制度听起来简单,实施起来简直就是漏洞百出,到处都是捞钱的空子。地方官吏可以随意挑三拣四,动不动就给你打折,100斤的土豆算60,见你不爽还能让你原样拉回家。

徭役更乱。判定徭役是否完成的是地方官。遇到有良心的,能照实记载,遇到心黑手狠的,收不到好处,就大手一挥,一撇一捺,一个大叉叉。得,白干一场!你能咋地?

官府征收粮食也是诸多麻烦,京城不需要,边疆够不着,运过去吧,一核算,运费比粮食都贵,调配非常不方便。遇到朝廷财务紧张了,朝廷就拿去给官员发工资,你发几十斤花椒,我发几袋棉花,大家各自拿到市场上换钱花。

张居正看到了税收的种种弊端,下定决心进行改善。这位天才经过一番思考和研讨,推出了一条鞭法。鞭法内容很多,但简单来说,就是以后大家不用交东西了,统一交钱,粮食、水果、蔬菜、丝绸、药材统统折算成银两上缴。由朝廷制定统一折算标准,地方适当调控。

这么一个简单的改变,却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可谓是税收制度史上的巨大飞跃。张居正这一招,让交税的百姓们不再过分受制于地方官,也给官吏们留下了适当调控的自由。一句话说完,就是少折腾点百姓,适当照顾点地方官。

你好我也好,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一条鞭法让张居正就此名垂青史。

此外,张居正还发明了用于督促官吏作为的考成法,也卓有成效。

在他的努力下,官员们勤勤恳恳,努力工作,百姓们安安稳稳,鲜少闹事,边疆稳定,国库充盈,已经混了200多年的大明王朝竟然重新焕发出了勃勃生机。

着实不易啊!

05 缺陷与恩怨

万历九年,病床上的张居正疯狂地给万历递请假条:臣下部热症,吃了很多寒凉的药,搞得脾胃也不行了,求皇上放我走吧,我要死在家乡。

“下部热症”常常被后人作为张居正私生活糜烂的重要证据进行大肆渲染。冤枉啊!天地良心,这里的“下部热症”,其实是因为张居正手术拔了自己十几年的老痔疮



那时候还没有抗生素,这样的手术算得上生死由命的大手术了,搞不好就得归西。就当时的条件看,痔友张居正完全可以选择中草药保守治疗,但他显然不想每天承受拉玻璃渣子的痛苦,决心一次性、彻底地解决。手术后,张居正开始血流不止,一年后,58岁的张居正死在了病床上。

从这件事上看得出来,张居正是个猛人。

对自己猛,对别人更猛。

打击自己的老战友、老朋友高拱,先躲在暗处打黑枪,抢了人家首辅的位置,高拱下台后不解恨,又抓了个人充当刺客,嫁祸高拱,打算一整到死(好在最后关头及时收手);打击弹劾自己的学生,先装大度饶人一命,再君子报仇几年不晚,忽然翻出人家某年某月贪污犯罪的证据,依法充军;打击一批不服管教的书院,不批评,不教育,一夜之间全部关闭,老师统统下岗,学生统统回家。

谁骂了他,谁不服气,谁挡路找事,干掉。

谁得罪了他,谁阴阳怪气他,谁看他不顺眼,干掉。

万历八年至万历十年,张居正进入了一种近乎癫狂的状态,他没日没夜地工作,贯彻鞭法,安抚百姓,惩办官吏,强化边疆,只要能干的他都干了。繁重的工作经常压得他喘不过来气,晕倒了爬起来,吐血了休息会接着干。摇摇晃晃的大明朝在他的治理下得以延续,重新焕发出生机,一切都向着好的方向发展起来。

这是张居正最后的两年,这两年里他拯救了无数百姓,也树立了无数仇人,为自己日后被清算埋下了祸根。

06 仇恨

张居正如果泉下有知,棺材盖都能踩烂个七回八回的。

清算他的张四维,是他一手提拔的,万历帝更别说了,这小子穿开裆裤撅着屁股拉屎的样子,张居正都见过。

那又如何呢?

这是个人性、权利、利益、欲望交织的地方。

在张四维还在为首辅位置默默耕耘的时候,张居正提拔了他,想卖给张四维一个大大的人情,日后给自己留个指望。这是官场中常见的套路了,今天我提拔你,明天你得罩着我,这是规矩。

张居正并不是第一个犯错的人。十年前,他的老师徐阶提拔高拱时,也是这么想的。

事实证明,这种“投机”的做法能不能“取巧”,完全取决于受施者的感受和……人品。张居正认为张四维欠了他人情,张四维认为没有。首辅位置早该是我的了,还轮得到你让给我?

说起来,现任首辅搞前任首辅,在大明朝实在算不上新鲜事:徐阶搞得严嵩父子住进黑暗小单间,高拱搞得徐阶一家发配的发配,流亡的流亡,张居正整的高拱铺盖都来不及卷,狼狈滚出京城,张四维又搞得张居正一家血流遍地、家破人亡……

历史是个逃不脱的宿命。

明代官员画像


所以,张四维的复仇故事也没创新到哪里去。张居正没有摸清的是——自始至终,张四维都是高拱的亲信,一个极为听话的亲信。

有意思的是,张四维守孝期满,准备回京之时,突然暴毙身亡。大家都说,这是干了不厚道的事,被张居正索了命。

张居正的事情就此告一段落。他死了,他的儿子也死了,家也抄了,万历帝解气了,张四维的仇也报了,自己也死了。

都结束吧!

权利和欲望,仇恨与痛苦。

07 战士与苍蝇

张居正是个怎样的人?

他是个天才,百年难遇的天才,一介草民终成大器,混迹二十多年走上权利之巅;

他情商很高,常年扮演多面间谍的角色,从不塌方,多角关系玩得太溜,始终屹立不倒;

他敢于创新,追求实效,一条鞭法拯救万千百姓于水火之中,续了大明朝的寿命;

他有理想,能干事,已经权倾天下,也要披荆斩棘,为了那些虚无缥缈的概念和素昧平生的普通人,打破官场规则,破坏无数人的利益,不怕威胁,矢志不渝;

他很猛,做事就要一做到底。他独断专行,待人不善,拉帮结派,打击异己,生活奢侈,表里不一。他有着正常人有的欲望和各种小算盘,有过贪婪和污点。

他就像一把火,照亮过,也毁灭过。

张居正是个真实的人,一些伟人才具备的特点里夹杂着平凡人的缺陷。

鲁迅曾说过: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究不过是苍蝇。

这样的人,我愿意称之为——英雄。




张居正死后,万历帝下令抄家。张居正家人被锁进空房,严禁饮食。半个月后,房门打开时,十几个人活活饿死。抄家官员喊道:“挖!找金子!”

一番搜查和挖地撬石后,只搜出黄金一万余两,白银十万余两。这只是万历帝期望值的十分之一,钱哪里去了?

“打!”随着一声令下,张居正的嫡子张敬修被套上黑色头套,大刑伺候,血肉模糊。

随后,幸存下来的张氏家人们被一一隔离,分别拷打审问,逼问巨额财物的下落。

张敬修不堪忍受残酷折磨,趁人不备,悬梁自尽。

一个忧国忧民的臣子,遇到一个心里无国无民的皇帝会是什么结果?看看张居正家人的悲惨下场就知道了。

张居正生前料事如神,眼光长远,他想到自己的家人会遭受这样的厄运吗?

答案是肯定的。

张居正太聪明,又摸透了官场运作的模式,对于人性,他也看得通透。

临死前一年,张居正给已经退休的前首辅徐阶写信,信中这样说:“正膺重任九年于兹,恒恐不得保首领以辱国家。乞不肖之身,归伏陇亩,以明进退之节。自是羁绁愈坚,忧危愈重矣!”

在给河漕按院林之源的信中,他同样忧虑不已:“孤数年以来,所结怨于天下者不少矣!憸夫恶党,显排阴嗾,何尝一日忘于孤哉!”

既然张居正已经料到终有一日自己会遭到“憸夫恶党”的反攻倒算,以他的智慧和权势,为张氏家族安排一条退路应该并不太难。

为何他不及早脱身?为何最后会走到如此山穷水尽的地步呢?

一、心路历程

张居正是个极其复杂的人物,他的优点明显,缺点也非常突出。

他有时像个圣人,廉洁奉公、赏罚分明、公正无私。有时又极其恶劣,独断专行、奢侈无度、表里不一。

他的上司(包括三任皇帝)、他的朋友、他的对手都对他又爱又恨,难以自拔。

无论对于张居正的看法有多么矛盾,谁都无法否认,他才智过人,能力极强。

张居正从小就是个神童,2岁认字,5岁入学读书,10岁通六经正义。在还不流行鸡娃的年代,张居正可谓是天资极其聪颖。

13岁的时候,张居正差一点就中了举人。

不中的原因只是因为湖广巡抚顾璘对张居正太过赏识,担心他年纪太小中了举人容易自满,特地吩咐监试不让张居正中举。

虽然没让张居正中举,顾璘却难掩自己对张居正的欣赏之心,常常跟人夸赞张居正志向远大,是将相之才。

因为太爱你,所以不忍心让你如意,这样的爱有点奇怪。

三年后,16岁的张居正毫无疑问地中举了。

此后的六年,张居正青春叛逆,四处游山玩水。

在“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年纪,难免学着别人附庸风雅。

直到22岁,张居正才又开始发奋读书,天才依旧是天才,这一用功就考中了进士,选庶吉士。

明朝处理国家事务,采用的是内阁和司礼监共同批示奏折的制度

内阁由一批学识渊博的大学士组成,群臣所上的章奏,在送给皇帝审批之前,先由内阁学士阅看后写上应该批示的意见,进呈皇帝批准。

皇帝觉得内阁的意见可取,就用红笔批示,表示可以按照内阁的建议执行。

皇帝不愿意批示时,就由司礼监代劳,司礼监的成员都是与皇帝最亲近的太监。

内阁就是国家领导集团,重要性不言而喻。

内阁大臣几乎都是从庶吉士中选拔出来的。庶吉士就是内阁的人才候补团

张居正22岁就做了庶吉士,足以笑傲江湖了。

别看张居正年纪小,却没有一般少年的冲动热血,反而像一个在官场中浸润了多年的老油条,老谋深算,城府颇深。

张居正在人才候补团努力学习的时候,内阁中正在进行着一场激烈的老大争夺战。

内阁大学士夏言、严嵩在争夺首辅的位置,谁坐上这个位置,谁就是内阁的老大。

这场争夺战进行得如火如荼,夏言先夺到了首辅位置。几年后,严嵩扳倒夏言,将首辅据为己有。

不少人难免会选边站,张居正却冷眼旁观。他发现这一切都是嘉靖帝背后操纵的结果,夏言和严嵩不过是嘉靖帝的两枚棋子,谁能胜出都在嘉靖帝的一念之间。

张居正恍然大悟,帝王心术果然厉害!

嘉靖帝采用制衡术,挑动臣子们互斗,以免形成一人独大的局面,进而保持自己对内阁的牢固控制权。

张居正认清了到底谁是老大后,对依附斗争中任何一方都失去了兴趣。

他有自己的是非观,可是他更清楚,在君权至上的年代,依靠任何一个权臣都不靠谱。

如今的自己,人微言轻,抓紧时间修炼自己最为重要。于是,他拜徐阶为师,跟着徐阶学习着治国理政。

与此同时,尽管张居正对严嵩的擅宠害政、飞扬跋扈颇有微词,却发挥了左右逢源的社牛本质。严嵩还很赏识他,称呼他为“小友”。

为了引起嘉靖帝的注意,张居正还写了一系列《贺灵雨表》、《贺瑞雪表》、《贺冬至表》、《贺元旦表》等拍马屁的文章。

在保留底线的前提下,张居正尽显自己为人处事的圆滑。

这个世界本就不是非黑即白,而是千姿百态的。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适应这个世界,应对形形色色的人是不必避免的。

像北宋丞相寇准那样宁折不弯、铁骨铮铮的硬骨头固然值得敬佩。可是是否人人都更想要一个像张居正这样让人如沐春风的同事呢?

同流而不合污,岂不是人际交往的最高境界?

徐阶在人际交往方面显然不如自己的学生张居正,起初徐阶很看不惯严嵩的专权。于是严嵩经常在皇帝面前说徐阶的坏话,徐阶意识到自己处境危险后,就处处顺着严嵩,从不与他争执。

为了得到他的信任,还把自己的孙女嫁给严嵩的孙子。

张居正一直低调地观察着,如饥似渴地学习着,顺应时势地斡旋着,可是他的内心并不如外表一样平静无波。

特别是张居正的同年沈鍊、杨继盛接连冒死上书状告严嵩,却不幸都被严嵩所杀后,张居正受到了深深的刺激。

他的愤懑达到了顶点,却又不能流露出不满。空有一身才华却只能写一些歌功颂德的马屁文章,让他郁闷到了极点。

连自己的老师都不得不在权力的威压下低头求生,30岁的张居正感到前途无望,萌生退意,称病请假离开京师,游山玩水以排解忧虑的心情。

三年的四处游历中,张居正亲眼看到了民间疾苦。百姓贫病交加,富豪花天酒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张居正在《荆州府题名记》中说:“田赋不均,贫民失业,民苦于兼并。”

张居正不由得对国家的未来和自己的前途深深地思考了起来。

他很清楚,自己不会满足于小富即安的生活,独善其身也不是自己的人生理想。改变现状,让国家富强,让人民富裕才是自己的使命和责任!

迷茫的张居正终于明确了自己的目标,他也知道,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做天底下最大的官,而且要做,就要做到让皇帝都得乖乖地听话!

凤凰涅槃,1557年,张居正带着不一样的心情重新回到了京师。

这一次,他耐心地蛰伏了起来,一步步向着心中的目标靠近。

二、心忧天下

五年后,严嵩倒台,徐阶登上了内阁首辅的高位。

作为徐阶最得意的学生,张居正此后官路一帆风顺,进入内阁,成为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

在朝政上有了话语权后,张居正终于可以有机会实现自己的心中所想。

嘉靖帝去世后,张居正和徐阶共同起草遗诏,纠正了嘉靖时期的修斋建醮、大兴土木的举动,并为一些因为冤案而获罪的朝臣们平反。

尽管这只是他远大理想中极其细小的一部分,也足以让张居正认识到权力的力量。

徐阶年迈退休后,刚刚继位的隆庆帝的老师高拱控制了内阁大权。

高拱与张居正相识已久,以往没有什么利害冲突,感情融洽。两人曾经约定共同辅佐帝王,匡扶社稷。

可是,理想总是很丰满,现实却相当骨感。

如今两人都在内阁中,同为数一数二的人物,高拱强势,张居正也不遑多让。各自在为理想奋斗的路上,不免会产生分歧。

在多年的权力斗争中,张居正学会了隐忍。可是一旦有了独揽大权的机会,张居正也绝不会错过。

隆庆帝纵情声色,继位后的第五年,突然驾崩。临死前,隆庆帝将幼子托孤给内阁高拱、张居正和司礼太监冯保。

新继位的小皇帝万历只有十岁,谁不在心里嘀咕,这么小的孩子,如何担负起国家大任?

可是不管怎么想,没有人将心里话说出来。高拱却因为悲伤过度,竟然喊了一嗓子:“十岁太子,如何治天下!”

此话被冯保得知,内阁和司礼监的争权由来已久。高拱早就想干掉冯保,将司礼监的权力也控制在自己手里。

如今天赐良机,冯保意识到这是一个扳倒对手的机会。

他立即跑到李太后和万历帝面前告状,说高拱斥责皇帝幼小,不配管理天下。

李太后一听,这还得了?高拱有不轨之心。

于是,她立即联合了张居正和冯保,在他们的支持下发出了圣旨。

告尔内阁、五府、六部诸臣:大行皇帝宾天先一日,召内阁三臣御榻前,同我母子三人,亲受遗嘱曰,“东宫年少,赖尔辅导。”大学士拱揽权擅政,夺威福自专,通不许皇帝主管,我母子日夕惊惧。便令回籍闲住,不许停留。尔等大臣受国厚恩,如何阿附权臣,蔑视幼主!自今宜洗涤忠报,有蹈往辙,典刑处之。

高拱听到圣旨,瘫软在地。

扳倒高拱到底有没有张居正的参与?众说纷纭。

有人说是张居正给冯保通风报信,冯保恐怕危及自身,这才做出告状一举。

高拱倒台后,张居正登上内阁首辅之位,是最大的受益者。而且高拱后半辈子一直怨恨张居正,似乎坐实了这一说法。

无论如何,张居正扫清了所有实现理想之路上的障碍,又向着自己的理想迈出了一大步。

此时的大明王朝,日薄西山,暮色沉沉。国库空虚,人才凋零。

国家大权掌握在李太后、张居正、冯保三人的手里。

李太后将大明王朝振兴的希望寄托在张居正身上,张居正真正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物。

此后,张居正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变法运动。

变法运动以“考成法”为考核条件,以增加财政收入为目的,推行清点土地、合并税赋、加强边疆防守力量等政策。

“考成法”就是为各级官员制定政绩考核标准,层层考试,合格者奖赏,不合格者处罚。

“考成法”实行九年,就有1300多名官员因为办事不力而被撤职。

为了能够通过考核,各级官员不得不积极推进新法。

新法中,重新清点丈量土地是个很不容易的事。

上一次的土地清点还是在朱元璋建国时。在漫长的两百多年的时间里,土地不断开垦、兼并。

大量的土地并没有记录在册,豪强侵占土地也无据可查。

重新丈量和记录土地,不仅让土地归属清晰,还大大增加了税收。

在变法前,明朝的税怎么收,谁也搞不清楚。

仅田赋一项,一个农民就要交多达十几种田赋,有的要交粮食,有的要交绸缎,有的要交银钱......

还有各种差役要服,比如劳力、兵丁、驿传等等,五花八门,名目繁多。

大小官员可以从中薅羊毛的漏洞也非常多,百姓苦不堪言。

著名的“一条鞭法”实际上就是将各种名目繁多的税赋和徭役合并在一起,按照土地面积,由官府统一征收白银。

可想而知,按照实际土地的面积收取税赋,占有大量土地的地主、官僚的利益势必会受到影响,他们怎能不怀恨在心?

在新法中,张居正还不忘削减宫中的费用,御膳费、服装费、花灯费、建房费等等,一切无益之费都被停止。

仅此一项变法,就大大地得罪了万历帝。

为了达到令行禁止的效果,张居正采用了铁腕手段进行治理。

凡是反对张居正变法的,轻则廷杖,重则处死。他用“杀以止杀,刑期无刑”这样可怕的言论来震慑反对者。

种种措施下,新法生效了,好处显而易见。官员效率大有提升,边疆稳定,财政收入大大增加。

万历六年,明朝财政收入亏空32万两白银。仅仅是六年后的万历十二年,国库里结余的白银就可以维持国家两年正常开销,粮仓里的粮食可以用七年。

可是,作为官僚阶级的叛逆者,张居正几乎遭受到了朝廷内外从上到下的反对。

张居正对此心知肚明,他感受着万历帝对他态度的变化,忍受着世人的不理解和唾骂,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勇往直前,一切只因为他心中有信仰。

这个信仰就是心怀天下,殚精竭虑为国,寝食难安为民。

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年,还在全力推行“一条鞭法”,仿佛是在和时间赛跑。

张居正是真正的挽救大明王朝,为大明王朝续命之人。

可惜他没有遇到一个好皇帝,以至于他为大明江山过劳死后,在利益集团的反扑之下,家族遭受了灭顶之灾。

三、人无完人

鲁迅先生说过: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再完美的苍蝇也终究不过是苍蝇。

张居正的许多行为为人所诟病,可是他终究是个英勇的战士。

1】奢侈

明朝晚期的风气极其奢靡,张居正也并不例外,他对享乐主义情有独钟。

美食、美色都是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他有七个夫人,数不胜数的小妾。为了保持精力旺盛,他每日都要吃各种补品。

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张居正定制了一顶极其奢华的大轿,轿子中有客厅、卧室、卫生间、厨房,需要32个人才能抬起。

他回乡的路上,带着几组人,轮流抬着大轿子,一路招摇过市,何其风光!

张居正死后,万历帝之所以急冲冲地抄了他的家。一方面是对这位多次告诫自己要节俭,却过着奢侈生活的老师极为不满,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外界谣传的张家有百万家财。

谁知道搜遍了张家,也不过区区十几万两白银,与所传甚远。

2】无情

变法进行到关键时期,张居正的父亲突然去世了。

在以孝道治国的大明王朝,父母去世,官员必须回家守孝三年,否则将是大不孝。

张居正原本也是打算回家丁忧的,可是,还没等他动身,就发现有人来给他的副手道贺,恭喜副手要登上首辅之位。

张居正立即想到,如果自己回家守孝三年,变法将很可能半途而废,自己所谋划的一切都付诸东流。

于是,他果断停下了回家的脚步,继续留在朝廷任职。

他的这一举动,在朝廷引起了轩然大波,唾骂声不绝于耳。

忠孝不能两全时,张居正选择了“忠”,心系百姓和家国,却抛弃了自己的名声。

3】专权

张居正生前贪恋权力,没有及时培养出自己的接班人。

导致他死后被反对者清算,惨遭灭族。

而更让他九泉之下难以瞑目的是,他的很多变法内容都被废止。

短暂的万历中兴半途而废,整个国家开始加速向着深渊坠落。而百姓又一次不得不承受了朝代更迭的巨大痛苦和灾难。

对于张居正这样有争议的人物,你怎么看呢?




张居正是一个很有争议的人物,无论他在世的时候还是他的身后。

隆庆年间,高拱和张居正都在内阁,两人都是勇于任事的人,而且权力欲都非常强,也有着差不多的政治理念,刚开始的时候还配合的比较默契。但是后来渐生嫌隙。张居正与公里的太监冯保来往密切,两人里外串通,高拱担心权力旁落,准备联络内阁大臣一举扳倒冯保,没想到却遭到张居正告密,将此事提前知会了冯保,让他做好了准备。两人联手反而将高拱扳倒了。

对此高拱在他的《病榻遗言》当中大骂张居正。这是张居正在世的时候,他受到同时代人诟病的一个典型例子。

另一个引起很大争议风波的事情是“夺情事件”。万历初年,张居正正在全力推动他的变法主张。但是这个时候,他的父亲去世了。按照古时候的礼制,张居正需要替父亲守孝。而且一般是要守三年的孝。

可是这个时候万历皇帝还是一个年纪幼小的皇帝,朝廷事务都由张居正主持,他怎么走的开呢?最主要的是他不想因为守孝而耽搁了变法的推行。于是他就在私下加紧活动。准备让皇帝批准他以“夺情”的方式继续任职。

可是这个时候很多言官都弹劾他。认为“夺情”并不是出自小皇帝的意思,而是张居正的自导自演。进而有些人开始攻击张居正的各种不端行为。这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风波。

张居正在位的时候,万历皇帝年纪还很小。“一条鞭法”在张居正的强力推动下,实施的还算顺利。国家财政因此变得殷实,老百姓负担因此减轻,国力有所增强。这是张居正在历史上受到正面肯定的最主要原因。

但是张居正死后,万历皇帝开始亲政,他很快就清算了张居正,抄没了他的家财。他当政时期的一些专横霸道的作风也被很多人批评。总之,比较客观的来说,就是张居正公事办的很不错,但是私德有点遭。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2

标签:先帝   大明   成法   明朝   奏章   王朝   嘉靖   内阁   太后   朝廷   万历   皇上   太监   官员   皇帝   评价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