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朱元璋的童年都经历过什么,你怎么看?

在元朝末年,社会状况极度糟糕,老百姓连饭都吃不上,已经四十七岁的朱五四基本对生育丧失了兴趣,被生活折磨的像个糟老头子的他,已经和他老婆陈二娘有了三男两女五个孩子。在这个年级,如果再生孩子,是要被笑话的,村头村尾都会说三道四,说他们整天想的都是那些事,瘾头太大。

可一不小心,朱重八还是出生了,我们的大明皇帝,就这么草率的来到了这个世界。

朱重八也许天生和佛祖有缘,他的出生也是在一个破庙里。当时正秋忙,刚喂完鸡的陈二娘急忙往地里赶,刚走到村东头的破庙旁,朱重八就迫不及待的出来了。

“重八”这个名字是按照亲兄弟加堂兄弟的出生顺序排下来的,按照当时他们家的情况,孩子起名的事根本不用怎么费心,往下数数就行。虽然出生后的朱重八接受不到什么正经的教育和培养,但和当时所有的孩子一样,小猫小狗似的活着,一天天地长大了。

从小到大,朱重八最直观的最深刻的感受就是饥饿,他从没有吃饱饭的感觉,家里的那口破锅也基本上从不见荤腥。

像所有的元末农民一样,朱重八也许永远也不会离开生养他的土地,在吃不饱饭的情况下终日劳作,娶妻生子,然后再四十岁左右死去,周而复始。

他从记事起就开始务农,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十岁给地主放牛,一直到十六岁。

饥饿让他看不到食物以外的东西,从小到大,他都像动物一样被最原始的欲望所禁锢,但这些却没有限制他的成长。虽然吃不饱,他依然长得人高马大,丑是丑点,长了一张奇怪的长脸,但这并不影响他仗着身体魁梧,成为村里的孩子王。

儿童时期的朱元璋

年少的朱元璋最喜欢玩的游戏就是当皇帝,说书先生讲的隋唐演义和杨家将让他对权利萌起了最初的火焰。

他让一帮孩子排成两排跪在他面前,他在土堆上一坐,心安理得的接受他们的三叩九拜,谁敢不玩,上去就是一顿拳脚。

童年的朱重八虽然贫穷饥饿,但也算无忧无虑,可在他十六岁那年,命运开始给他增加了人生难度。

在十几天内,朱重八的爸爸妈妈,大哥以及侄子相继去世,家里只剩下了他和二哥。

“兄为我哭,我为兄伤,皇天白日,泣断心肠。”这是朱元璋在他的《皇陵碑》中对当时场景的回忆,他和二哥没有选择,只能逃难了。

亲人相继去世

二哥逃向了南方,而朱重八第二次和佛祖结缘,去当了和尚,一个木鱼,一只破碗,整天化缘度日。

寺庙被元军烧毁后,朱重八成为了一名流浪的和尚,三年的流浪生涯让他在社会大学里摸爬滚打,练就了一身本领。他和乞丐打过架,和野狗抢过食,甚至挖坟盗墓。只要能让他生存下来,他是没有底线的。

后来当了皇帝的朱元璋为什么要大兴黄册,为百姓落实户口身份,严查流民,应该就是因为他深知流民的厉害,人只要没有了牵挂,就会迸发出无穷的力量。他能从流民夺取皇权,自然也怕自己的一切被流民夺走。

三年行走于江湖,让朱重八对社会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对人性有了更全面的了解,江湖让他从一个农民,变成了一头狡黠的野兽。

这个流民化的过程,是他的一次蜕变,这次蜕变,让他为今后的道路,打下了坚实的生存基础。




天历元年(1328年),朱元璋出生在濠州钟离孤庄村的一户贫苦农家,家里排行第四,家族兄弟排行第八,按照那时穷苦人家的习惯,家里人给他取了朱重八这个名字。

朱重八刚生下来的时候,三四天不会吃奶,肚子胀得圆鼓鼓的,险些没活下来了。

他爹朱五四做了一个梦,梦中觉得孩子不济事了,怕是命硬,也许只有佛菩萨救得下,索性舍给庙里吧。可是抱着孩子进了一个小寺庙,寺庙里一个和尚也没有,接不上头,只好又抱回来。

梦做到这里,朱五四忽然让孩子的哭声叫醒,睁眼一看,朱重八居然开始吃奶了,几天后,肚胀的毛病也好了。

但活下来的朱重八身体依旧不好,总是病不离身,心焦之下,朱五四想起了当年做得那个梦,才真的到寺庙里许了愿,给朱重八舍了身。

小时候的朱重八,过得是贫苦农家的日子,早早就开始干农活,大一点就开始给地主刘德放牛,一年四季最大的感受就是饿,无穷无尽的饿。

过去的帝王降生,多伴随有异象、祥瑞,但朱重八的境遇贫寒艰难到了极点,连一点编造异象、祥瑞的余地也没有。

关于朱重八与众不同的说法,流传下来的只有一个,十来岁和周德兴、汤和、徐达等一些穷苦孩子一起放牛时,因为太想吃肉,朱重八胆大妄为,领着这几个孩子将地主家的一头小牛给宰杀吃掉了。

吃完牛,朱重八把剩下的一条牛尾巴插在山上石头缝里,向地主谎称小牛钻进山洞,寻不见了。

结果自然是遭到了一阵毒打。

朱重八真正的人生灾难发生在元至正四年(1344年)。

那一年,淮河流域爆发了罕见的旱灾、蝗灾、还有瘟疫。

当时,朱重八还不到十六岁。

四月初六日,他的父亲,六十四岁的朱五四死在了这场灾祸中;初九日,他的大哥朱重四也死了;之后大哥的长子又死了;最后,二十二日,他那五十九岁的老母亲陈氏也死了。

转眼间,人丁兴旺的朱家九口人死了四口。在这次大灾祸之前,他的二嫂、三嫂都已先后病死,二哥的独子也夭折了。到他老母亲死后,朱家只剩下了他和二哥重六,以及大嫂王氏和她的一双小儿女。

埋葬死去的父母是压在朱重八和他二哥重六心头的首要大事。大难之际,赤贫之家想找到一块坟地,实在是太难了。

走投无路下,兄弟俩狠起心厚着脸皮去求地主刘德。谁知道,地主刘德不但没有一丝怜悯,反而“呼叱昂昂”,把兄弟俩痛骂了一顿赶了出来。

朱元璋后来回忆说:“田主(刘)德不我顾,呼叱昂昂,既不与地,邻里惆怅。”

刘德的一位远方本家刘继祖是村中另一大户,看到此情此景,起了怜悯心,叫儿子刘英把朱重八兄弟俩叫到家里,给他们吃了一顿热饭,然后送了村东一块地给他们做坟。

因为赤贫,朱重八亡父母,没有寿衣,没有棺材,是穿着千疮百孔的破烂衣裳,卷在破芦席中入土的,更悲惨的是,朱重八两兄弟饿得已经脱了相,没有力气给亡父母挖深墓穴,只能草草地埋了。

朱元璋后来回忆当时的情景说:“殡无棺椁,被体恶裳,浮掩三尺,奠何肴浆。”

为了活命,朱重六、朱重八两兄弟之后只好各奔东西。分别时,两兄弟抱头痛哭,多年后,朱元璋在《皇陵碑》中这样描述当时的惨景——

“兄为我哭,我为兄伤,皇天白日,泣断心肠!”

隔壁汪大娘听到两兄弟哭声悲恸,过来安慰两兄弟。汪大娘说,二哥重六一个人出去还行,重八年龄太小,一个人出去难活!不如到村头皇觉寺里当个和尚吧!

然而,那时候想当和尚也不那么容易,得送礼。

汪大娘可怜重八,掏出了压箱底的活命钱,替重八买了香烛礼品,让儿子陪重八到了皇觉寺。

朱重八成为朱元璋,当上皇帝后,刘继祖、汪大娘的后人被视为大明朝的救命恩人,享尽了荣华富贵。

地主刘德也是“命好”,朱元璋没有冤冤相报,而是选择了以德报怨。

朱重八在皇觉寺只当了五十天的和尚,寺庙就断粮了,之后朱重八便开始了三年的流浪乞讨,足迹遍布许多地方。

朱元璋在《皇陵碑》中曾这样描述自己三年的流浪乞讨生活——

“居未两月,寺主封仓,众各为计,云水飘扬。我何作为,百无所长。依亲自辱,仰天茫茫。既非可倚,侣影相将。突朝烟而急进,暮投古寺以趋跄。仰穹崖崔嵬而倚碧,听猿啼夜月而凄凉。魂悠悠而觅父母无有,志落魄而佒佯。西风鹤唳,俄淅沥以飞霜。身如蓬逐风而不止,心滚滚乎沸汤。一浮云乎三载,年方二十而强。”

正是这三年的流浪生涯,让朱重八有了来日朱元璋的雏形,史书上说他:“志意廓然,人莫能测。”

一代雄主从磨难中走出来了。




朱元璋祖上几代都是农民,专门给地主家打工,文化知识也是基本不存在的。朱元璋是家里第四个儿子,他的出生带给家庭的并不是开心而是烦恼。因为这时候,朱元璋的家庭里面已有多个孩子,对于是农民的朱家父母而言,解决温饱就成了最大的问题。他们没有别的赚钱门路,不会做生意,也没有田地,只能在地主家赚点工钱,平时竭尽全力也仅仅能维持温饱。而小小的朱元璋本应该受到爱护,但是为了生存,很早就开始替地主刘德放牛了。历史中的大人物,大多从小就志向远大,但朱元璋不同。他从小唯一的愿望可能就是能够吃一口饱饭而已。

元顺帝至正四年(1344),那一年朱元璋十六岁,正是“吃长饭”的年纪。可就是这一年,让他无比深刻的感受到了饥荒和灾难。从春天开始,旱灾、蝗灾和瘟疫,就疯狂的在朱元璋的家乡濠州肆虐。当时社会吏治腐败,朝廷赈灾的物资根本没办法完整的送达地方。不到半月,朱元璋的父亲,大哥、大侄以及母亲就先后去世,家中只剩下了朱元璋和二哥。家里又没钱买棺材,甚至连块埋葬亲人的土地都没有。走投无路的朱元璋不得不去乞求地主刘德,希望刘德能够大发善心为他的亲人施舍一块小小的坟地,但刘德非但没有大发善心,还将他怒骂后赶出了家门。幸而,善良的邻居刘继祖给了他们一块坟地。兄弟二人就这样找了几件破衣服包裹好尸体,将亲人草草地安葬在了刘家的土地上。灾难的惨痛,富人的无情,穷人的慈悲,都在年少的朱元璋心里刻下了深深的烙印,导致他幼小的心灵开始变得冷酷,价值观里也深深埋下了痛恨贪官和仇视富人的种子。

后来,为了活命,朱元璋被迫和大嫂、二哥、侄子分离,开启了各自逃命的生活。朱元璋为了有口饭吃,选择去皇觉寺当了和尚。起初,朱元璋以为寺庙里的和尚都是那种普渡众生、慈悲为怀的人,然而进去以后他才发现,这些和尚和地主刘德并没又什么区别,他们都是徒有虚名,不仅不烧香不念佛,还让朱元璋干寺庙里又脏又累的杂活。为了混口饭吃的朱元璋,不得不承受着这一切。然而,饥荒实在太过严重,没过多久,寺庙里的粮食也撑不下去了。朱元璋只好出去乞讨,虽然这对朱元璋来说这是一件及其没有尊严的事情,但出于他求生的本能,他不得不拉下尊严去敲开一扇又一扇门,渴望每一扇门背后递来的都是粮食,而不是无情的冷眼与嘲讽。

朱元璋的年少生活就是在饥饿、痛苦、斥责、打骂、流离失所和煎熬中度过的。没有亲人,没有朋友,没有希望。好在苦难往往孕育着奇迹,无尽的灾难,刻骨的伤痛,残酷的现实,以及挣扎在死亡边缘求生的蹉跎岁月,都变成了磨砺宝剑的沙砾,越痛越锋利。少年时与众不同的经历,注定了朱元璋将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君主。他一手建立的朝代也成为了中国有史以来最具个性朝代——大明王朝。




元朝末年,黄河决口,“铁锅”皇帝和“脱脱”丞相商量出一个妙计,那就是“以改兼赈”。实际上当时的朝政太腐败了,根本就不适合大规模的调动民工,果然后来就出事了,聚集在黄河岸边的十几万民工,每天被逼着干活还填不饱肚子。最后被一句“石人一只眼,搅动黄河天下反”的民谣“绑架”,从此大规模的红巾军起义正式拉开帷幕。

那么,这个时候,我们的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又在做什么呢?

这就得从二十几年前谈起了……

这个朱元璋啊,小时候实在是太苦了,中国历朝历代就没见过身世这么惨的人能当上皇帝!

哦,那时候的朱元璋还不叫朱元璋,他是后来参加起义军之后,才改名叫朱元璋,那时候他叫朱八十八,也就是朱重八。

这个元朝统治下的汉人啊,命运实在是凄惨,作为三、四等公民,除非是考取了功名或者是读书人,其他的老百姓很多连个名字都没有。当然,并不是元朝有规定,汉人必须用数字起名,实际上很多人文化水平有限,甚至连温饱问题都很难解决,也就不在乎名字好坏了。

那时候的父母给孩子起名字,往往有这么几种方式:

第一种是把夫妻俩的年龄相加,再冠上一个姓,就是名字,比如朱元璋的曾祖叫朱四九,朱四九的哥哥叫朱四五。据杨角风考证,这哥俩岁数应该相差两岁,起名规则就是父母年龄相加后加一个姓氏。

第二种就是根据出生年月来命名的,比如朱元璋的祖父,叫朱初一,极有可能就是某年某月初一出生。定了老大的名字后,后面的就按照初二、初三往下排了。有人说朱重八是因为八月初八出生,才叫朱重八的。实际不然,查了一下朱元璋的生平,他其实是九月十八出生的,他起这个名字实际上是排名老八所致,因为他的哥哥们叫朱重一、朱重二、朱重三……

第三种原因我认为是最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很多姓名不是老百姓自己起的,是上户籍的人给起的。比如很多村子涉及一个宗族,一个姓氏的,你家生了一个孩子,排到了新生儿第57位,于是起名某五七,你哥哥家随后也生了一个儿子,起名叫某五八,依次排下去。

不仅仅是朱重八如此,从小跟着他玩到大的汤和啊、徐达啊,他们家也是这种情况。比如汤和,他曾祖父叫汤五一,祖父叫汤六一,爹叫汤七一,按理说他应该叫汤八一,整个家庭把劳动节、儿童节、建党节都起完了。甚至后来跟朱元璋争夺天下的陈友谅、张士诚,其实也是后来起的名字,原名一个叫陈九四,一个叫张九四,看来“尾号”是四的人,跟朱元璋天生死对头啊。

我们看明史,很多人不能理解,为什么朱元璋后来变成那个样子?其实这跟他小时候的经历关系很大,可以说是那时候留下的病根,按照明史记载,朱重八一家是外来户:

“世家沛,徙句容,再徙泗州。”

最早的时候,他的祖父是淘金者,其实跟军户啊,工户啊,农户啊,意思差不多,就是他家是负责淘金的,按月上缴黄金,后来交不上了,变卖家产买黄金,最后逃荒到了盱眙县,朱元璋就是在这里出生的。

毕竟是逃荒来的,家庭贫穷,没有土地,靠给地主种地和放牛为生,主业是要饭。可以说这个家庭虽然贫穷,但是也不至于活不下去,朱重八就是在给地主放牛中长大,跟他一起长大的还有一群同样贫穷的小伙伴。

在放牛过程中,朱重八实际上是小伙伴们的头,他们也玩“过家家”,不同于传统“过家家”,他们玩的是扮演皇帝的游戏。朱重八往往扮演的就是皇帝,曾经幻想着某一天让自己的这些小伙伴都能吃上大饼,吃上馍。

某一天,小伙伴们又饿的不行,朱重八一拍胸膛,保证大家都吃上肉,于是把地主刘德家的牛犊给宰了一个。完事后,还把牛尾巴插进了石头缝里,嘱咐大家要说牛犊进了石头缝不出来了,可想而知,刘德又不是傻子,赶走了朱重八。

到了朱重八十六岁的时候,他们家团聚了,父亲虽说是地主家的佃户,实际上主业还是要饭,这一年,他们经历了短暂的团聚,可是随之而来的就是灾难。

这一年,安徽、河南一带闹旱灾、蝗灾,同时伴有瘟疫出现。蒙古人,四方征战,曾经把整个地中海都囊括了进去,但是伴随而来的还有一个恶魔,那就是黑死病。有很多学者认为,元朝实际上是亡于瘟疫,也就是黑死病,至于朱重八的老家当时爆发的是不是黑死病,无从得知。

元朝治理瘟疫还是比较“科学”的,他们选择了隔离的方式防止瘟疫蔓延,正是由于这项措施,导致了最悲惨的一幕。那就是朱重八家,叫花子都失业在家出不去了,天底下有这样的事吗?

朝廷应该也有赈灾粮,可惜他们知道瘟疫的厉害,不可能像现在一样发放到每个人手里,这样自然就存在吃拿卡扣,分到朱重八家,啥也没有了。半个月内,朱重八的父亲饿死,大哥饿死,母亲饿死,就剩下朱重八和二哥了,怎么办?

实际上这个时候,朱重八的小伙伴像汤和啊,徐达啊,周德兴啊,都跑了,自谋生路去了,朱重八自然也不能坐以待毙。

他家这时候穷到什么程度了?

别说棺材了,连埋父母的地都没有,有一个邻居见他们实在可怜,给了一块坟地,后来朱元璋登基后,还把这个邻居封了侯。据说当时朱重八哥俩把父母尸体抬过去后,累得喘气,结果晴天霹雳,大雨倾盆,再看父母尸体,已经陷入了泥中。

走投无路之下,朱重八跑到了皇觉寺当了和尚,不要以为人人都能当和尚,那个年代和尚也不是随便能当的。

正所谓:

“乱世道士下山平祸,和尚禁闭庙门。盛世道士封山闭门,和尚出庙敛财。”

此时正是乱世,皇觉寺也不是随便开门的,所谓的朱重八出家当和尚,不如说是皇觉寺的和尚们雇佣了一个小工。

对于朱重八来讲,寺庙简直太好了,至少能管饭啊,虽然对待他也不公平,但总比在家里等饿死要强。实际上打杂也没有打几天,皇觉寺就断粮了,毕竟乱世之下,又有瘟疫,本来给寺庙种地的佃农也死的死,逃的逃,香火钱更是没有指望。

在这种情况下,方丈以“岁歉不足给众食”为由,打发了一部分人去化缘,说的好听点是化缘,说的难听点,就是要饭。

也正是这三四年的要饭生涯,酿就了朱重八艰苦卓越的本质,与此同时见识到了世面,学到了知识,为后来争夺天下,奠定了基础。

当时的元朝已经岌岌可危,明教、白莲教、弥勒教遍地,朱重八也就是在要饭的过程中加入了明教,其实也很好理解,毕竟加入个组织,对乞讨有利啊。

再后来的朱重八又加入了起义军,并重新起名为朱元璋,不过那已经是青年后的朱元璋了……

我是说书人杨角风,换种视角看明史,你会发现不一样的乐趣,喜欢就关注吧!




朱元璋做了皇帝这样的传说也就多了,在中国传说故事道词典中有一个故事叫黄牛成仙,主要流传在朱元璋的家乡安徽江苏一带,故事是这样。朱元璋是放牛娃,结果杀牛给他的伙伴们吃,剥了牛皮,然后又把牛尾巴放到石头缝里,露出来,东家就问起来呢他说牛钻石缝里了。东家就跟着他到山里看,还真是如此,于是拉着牛尾巴狠狠的一拽,居然还听了牛的叫声。后来东家气急了还把朱元璋打了一顿。 为什么有这个传说呢,就是说朱元璋在少年的时候也是在困境中奋发有为聪明机智,这样让许多农村长大的人们就感到亲切,从而津津乐道。

还有一个故事也是说在他少年的时候这在《朱元璋转高粱叶斩掉少年头》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是说他在放牛的时候和伙伴们玩扮皇帝的游戏,他先用石头土块,堆成一个皇帝的宝座,朱元璋就要大家轮着坐,坐上去的便是皇帝,大家一起给皇帝磕头,结果是几个孩子没有一个受得起别人磕头的。不是上去就跌起来,就是坐在上面东倒西歪。到朱元璋的时候他找来了一些胡须草编织的一起挂在嘴上算作胡须,找来一块破水车板顶在头上算皇帝的平天冠,然后他坐在上面稳稳当当瘦了所有孩子的磕头这样朱元璋就成了孩子王。

还有一个故事是说朱元璋在皇觉寺的时候,和尚们做道场,朱元璋就扯了纸幡用竹竿挑着作为旗子,与孩子们按照东西南北中五方站立,又把他们分成五队,排下阵图,朱元璋吆喝一声,那些笨头笨脑的牛们竟然井然有序的跟着孩子们手中旗子,窜来窜去,一点也不错乱,这是说什么呢朱元璋有指挥的才能,更宣扬他能指挥动物的神异表现,类似金口玉言。

这就是朱元璋,在民间,他既是少年英杰,勇敢机智,又在以后,给人们带来了苦难,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看来历史也不全是英雄创造的。人民才是历史的主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3

标签:至正   凤阳   蝗灾   黑死病   流民   坟地   元朝   大娘   瘟疫   寺庙   地主   和尚   皇帝   童年   父母   孩子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