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晚年为何会沉迷歌舞?

晚年的白居易过着半官半隐居的生活,经历了官场上的起起落落,往昔的政治抱负早已烟消云散,于是过起了纸醉金迷的生活。 白居易蓄养了很多家妓,据说有上千人。其中樊素善歌,小蛮善舞。政治仕途上的郁郁不得志,使得白居易晚年沉迷于歌舞,致使诗歌贡献上无比光芒灿烂的一代名流,晚节不保。


白居易(772年2月28日~846年9月8日),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 ,生于河南新郑 。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从小白居易便在文学上展现出自己和其他人不一样的地方,幼年便非常好学,四五岁就可作诗了,八九岁便熟悉了声韵,天赋异禀,再加上聪颖好学,很快他便在诗坛上崭露头角。为了有更好的发展,他选择外出拜师。于是到长安城拜访顾况,顾况一看来的人是一个年轻的小伙便说到“长安的米价贵得很啊。”这就是说长安不好混,你在这饭都吃不上。


然而白居易并没有气馁,拿出自己写的诗请他点评。看过白居易诗后,顾况大吃一惊,仔细打量了一番眼前这位年轻人,说“相信你在长安一定能出人头地”。后来白居易果然在长安城诗界混得风生水起。他的诗歌在长安城的街头巷尾都非常流行,人们竞相传颂。


每一个诗人都有一个梦想,那就是入朝为官,利用自己的才华为国为民出谋划策,比如李商隐、苏轼,白居易亦是如此。斩落头角的白居易正是意气风发,渴望建功立业,于是白居易选择了入朝为官。但初入官场的白居易,不懂政治,自己的很多建议都损害了其他官员的利益。一次他劝谏皇帝,应当精简后宫,皇帝开始对他这种口直心快的大臣失去了耐心。后来在一次宰相被刺杀的案件中,他力主追捕主谋,有人向皇帝禀报说他越权,于是被贬到了江州。后来他又重返了京城,此时他懂得了明哲保身。看到在朝廷无法施展拳脚的白居易,失望至极,过了一段时间便申请去外地做官。


晚年,他过着非常悠闲的日子,虽然年龄大了,却非常懂得享受,家中养了大量的歌姬,纵情声色。没事在家就宴请许多的诗人来家中饮酒赋诗,刘禹锡就是他晚年的酒友之一。十年内他换了三批歌姬,理由是歌姬年龄大了,不水灵了,可见白居易是一个喜新厌旧之人。

一个人没有了工作热情,失去了斗志,随波逐流,精神滑坡,腐化堕落就是必然的结果!白居易的诗歌贡献虽光芒灿烂,但晚节不保,是很可惜的。




白居易最喜欢15岁的小女孩,姬妾养到18岁就要换一批。直到‬70岁时‬,折腾不动了,还有‬樊素和小蛮相伴‬左右。

最‬最重要的是,那一日的‬浔阳江畔,白居易遇到了自己的初恋,那是他一生都想‬‬娶回家‬‬的姑娘‬。

有人说,白居易是个“渣男”啊!他撩起妹来简直是炉火纯青,挥洒自如!不论是浔阳江头还是鄂州河畔,他总能遇到落单的少女,然后撩一句,姑娘,我这里有酒,你有故事吗?

他一生养姬妾无数,万般轻狂,从15岁到18岁,三年就要换一批新颜色,天下人唾弃他太过风流,可他的背后其实藏着别人不知道的深情。

那一年,白居易写出《长恨歌》名动长安,世人皆以为他写的是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可只有他自己知道,他在悼念那场早已失去的,烂俗且虐心的初恋。


01

初恋湘灵

白居易,公元772年出生于河南新郑,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中国现实主义诗人。彼时,离世人眼中的盛唐已经过去了20年之久,白居易出生没多久,家乡就发生了战乱。

2岁时,白居易的父亲白季庚一直在外任职,二人鲜少见面,白居易的童年是与母亲陈氏相伴度过的。直到长大些,白居易才跟随母亲,投奔了在徐州任职的父亲。

虽然世道艰难,但是陈氏对白居易是寄予厚望,从小悉心教导。年幼的白居易从小就聪颖过人,展露出了文学天赋。

三岁会认字,五岁学作诗,九岁通声韵。

凭着天赋与后天的努力,白居易10岁就开始写诗,并且很快在同龄人中崭露头角。但是,相比于做个文人,白居易似乎更想要入朝为官。

在大唐璀璨如星河的诗坛中,如“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都曾对那个繁华的长安眷恋不舍。如今,少年的心中,也悄然埋下了一个“长安梦”。


11岁时,徐州发生战乱,为了躲避战乱,白季庚将家人送去了宿州符离安顿。自白居易记事起,他总是跟随父亲到处奔波,如今到了符离,有了难得的安稳。

母亲陈氏对白居易非常严格,她每日都教导白居易要好好念书,不要与农家的孩子一样,日日只知道玩耍,也不要和他们过多的接触。

母亲的期望与自己的梦想重合,少年心中,入仕,成为了他人生中最大的目标。

12岁,在符离读书。

13岁,在符离读书。

14岁,在符离读书。

15岁,在符离读书。

公元788年,16岁的白居易,带着他的梦想,第一次踏入了长安。

当时的长安,虽不如盛唐时那般繁华,但是文人墨客也是汇集于此。想要一朝成名,入仕为官,没有名家的提携,绝非易事。

于是,白居易寻找机会,结识了宰相好友顾况,希望能得到他的举荐。


那一日,白居易带着他的诗集拜访了顾况。当时,顾况在诗坛颇具盛名,生性高傲的他对眼前的这个愣头前丝毫没放在眼里,他瞥了一眼诗集上的名字,白居易!

顾况露出一丝嘲讽,调侃道:“白居易?这个名字不对,长安房价如此之贵,想要在这里白居可不容易。”

白居易连忙说道:“老师,您还是先看看我的诗作吧!”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当顾况细细品读完白居易的诗,感叹道: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老夫前言戏之耳。

那一年,16岁的白居易名动长安城成为了诗坛闪耀的新星,文人们争相结识,权贵们将他奉为座上宾。但是,白居易没有获得举荐,他是清醒的,他没有留恋长安的繁华。


于是,贞元六年,19岁的白居易回到了符离。有了顾况的支持,白居易像打了鸡血一样,日日苦读,从不懈怠。

常年用功,读到口舌生疮,写到手心生茧,甚至少年白头,终换一身文采绝代。

母亲陈氏对白居易寄予厚望,她说,白居易是属于长安的,爷爷与父亲的路他也同样要走。白居易懂得母亲的良苦用心,也从来不敢违背。

但是,少年心思懵懂,偶尔也会向往窗外的自由生活。读书时,他总会偷偷望向窗外,看着同龄人在水中嬉戏,田间打闹,山间唱歌,好不快活。

直到一日,他偷偷望向窗外时,一抹身影闯入眼帘,女孩出落得亭亭玉立,巧笑倩兮,少年的心瞬间被击中了。他急忙放下书本,跨门而出,拦下了女孩。

他说:“你好,我叫白居易,我想认识你!”

那一年,少年19岁,女孩15岁,一段爱恋,终是开了花。


女孩名叫湘灵出生于贫寒的农家,既没有显赫的家世,也没有大家‬闺秀的端庄。整日在田间劳作,跑跑跳跳,天真烂漫。

湘灵性格活泼,有着皎皎月光般的明亮笑容,有着百灵鸟般婉转动听的歌声,这一切在白居易眼中尤为美好。他为湘灵做了一首诗,希望湘灵能懂他的心。

娉婷十五胜天仙,白日嫦娥旱地莲。何处闲教鹦鹉语,碧纱窗下绣床前。

湘灵是农家女,不认识字,他便用最朴素的语言,一字一句地念给她听。湘灵日日从白居易窗前经过,目光触及时,又羞涩躲开。

胆子大了一些后,湘灵便会托着脑袋,伏在窗前,看着白居易摇头晃脑地读着那些他不懂的诗。这是白居易最美好的日子,曾经只知读书的少年,如今懂得了爱情。

一日,白居易送给了湘灵一面明镜,他说:“诗人刘希夷曾给心爱的女孩写过一首诗'愿作轻罗著细腰,愿为明镜分娇面。'

还有一句没说出口的,他,想娶湘灵为妻!

湘灵羞涩地接过镜子,表明了自己的心意。从此,二人情根深种,渐渐长成了彼此缠绕的花。


爱情虽然美好,但是现实终究残酷。很快,母亲陈氏发现了白居易与湘灵的感情,于是,他们的爱情有了最烂俗的情节,棒打鸳鸯!

母亲陈氏出生于颍川陈氏,是名门望族,门第观念根深蒂固。她认为,白居易的妻子即便不是官宦世家的女子,也会是书香门第,但绝不是湘灵这样的农妇!

但是,这一次,白居易没有再听从母亲的话,他说,此生非湘灵不娶。陈氏听闻此言,勃然大怒,为了斩断白居易的情思,陈氏带着白居易再次离开了符离。

贞元九年,父亲白季庚迁任襄阳别驾,母亲陈氏带着家人一起去襄阳与父亲团聚。临别时,湘灵将明镜还给了白居易,说:“我等你回来,若想我了,就看看这面镜子。”

白居易握着手中的匣子,郑重地点了点头。车轮渐渐启动,白居易渐渐模糊了双眼,湘灵的身影也渐渐模糊,直到再也看不见。


一路上,白居易频频回眸,期待能看见湘灵的身影。他跨过高山,路过湖水,总是不经意间就想起湘灵,每次思念都是泪眼滂沱!

泪眼凌寒冻不流,每经高处即回头。

遥知别后西楼上,应凭栏干独自愁。

在襄阳的日子里,白居易又回到了苦读的状态。因着父亲官职不低,白居易的生活也渐渐富足起来。但是,他仍想起在符离的清贫日子,因为那里有他的湘灵。

夜深人静时,他总是无法入睡,寸寸相思,刻入骨髓。他相思成疾,无声哭泣。而母亲陈氏对此一无所知,她天真地认为,白居易终究会忘记的。

夜半衾裯冷,孤眠懒未能。

笼香销尽火,巾泪滴成冰。

为惜影相伴,通宵不灭灯。

白居易只想回到符离,再看一眼湘灵。


贞元十年,父亲白季庚去世,23岁的白居易扶柩回到符离,为父亲守孝三年。他再一次见到湘灵,可是这次,因为礼法,他不敢与湘灵亲近。

贞元十二年,守孝期满,白居易已经25岁了,而湘灵也已经21岁了。在古代,这个年纪已经为人父母了,但是白居易和湘灵还是单身。

白居易再一次跪倒在母亲面前,请求陈氏同意,他能够迎娶湘灵。这次,母亲陈氏仍旧决绝地拒绝了,除非她死,否则湘灵别想进门。

母亲的门第观念,让白居易痛苦,也让湘灵绝望了!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成为了白居易与湘灵无法跨越的鸿沟。白居易无法说服母亲,也没办法放弃湘灵,在深受相思之苦时,他写下了《长相思》。

妾住洛桥北,君住洛桥南。

十五即相识,今年二十三。

有如女萝草,生在松之侧。

蔓短枝苦高,萦回上不得。

人言人有愿,愿至天必成。

愿作远方兽,步步比肩行。

愿作深山木,枝枝连理生。

湘灵,我愿化作山间的乔木,与你枝枝连理;我愿成为原型的走兽,日日跟随,并肩前行。


白居易不甘心,他想,如果他能向母亲证明,不靠联姻,一样可以入朝为官,母亲兴许就能答应他娶湘灵了。他手中握住了这颗救命稻草,苦苦挣扎,却不知结局早已注定。

贞元十五年,白居易参加了乡试,第二年,他入京参加了会试。那一年,他一路高歌猛进,高中进士及第。他意气风发,挥笔写下:

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

那一年,白居易28岁,回到符离,再次请求母亲答应他与湘灵的婚事。谁知,母亲拒绝得更加彻底。

“进士算什么,你还没有做官。曾经你是布衣,湘灵配不上你,现在你是进士,她更加配不上你!”

白居易想,是不是只要做官了,母亲就不会反对了。于是,他重返长安。贞元二十年,白居易通过了吏部的考试,被授予了校书郎的职位,定居长安。

这一年,白居易32岁,湘灵也已经28岁了。他们想用彼此的坚持,撼动母亲心中那座门第的大山,但是,母亲仍然不愿松口。


这次,白居易真的绝望了,他不再挣扎,他对湘灵说:“我要去长安了,以后不会再回来了。”

湘灵无话,只是将手中的鞋子送给了白居易,她等了这些年,这就是答案。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一段年少时的懵懂情感,在白居易32岁时,终于画上了句号。

有人说,《长相思》有《长恨歌》的影子,连理枝、比翼鸟,是白居易源源不断的爱意,最后却化成了绵绵无绝期的恨意。

白居易恨吗?他是恨的,他恨自己的懦弱,也恨母亲将自己的人生观,爱情观强加在自己的身上。父亲造就了母亲的不幸,而母亲想要强留白居易一起承担起不幸。

白居易的母亲陈氏与父亲白季庚相差26岁母亲其实是父亲的外甥女,有了这一层的关系,陈氏的婚姻注定是不会幸福的。

陈氏15岁嫁给白季庚生下白居易,此后,二人两地分居,陈氏一直过着丧偶式的生活,她的心也在日渐的磨砺中,变得坚硬无比。

这样的母亲,白居易不忍心伤害她,但是,心中的恨却无法消减。从此,白居易的人生仿佛是颠倒了一般,从温柔浪漫的少年郎,变成了现实主义的中年人。


02

现实青年

元和元年,34岁的白居易终日和元稹饮酒作乐,在一次酒醒后,白居易仿佛参悟般,辞去了校书郎的职位,请求调任盩庢县(今西安周至县)县尉。

他逃离了长安,成为了一名亲近百姓的父母官。他想,长安的浪漫终究是粉饰太平,他想要了解普通百姓的生活,想要更加贴近现实。

这一年,是白居易开挂的一年。

这一年,白居易去仙游寺游览,写下了《长恨歌》,他批判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写着写着,白居易想起了远在符离的湘灵,旁人都道他写的是唐玄宗与杨贵妃,唯有他自己明白,这其中只有他与湘灵漫漫无绝期的恨,是为《长恨歌》


这一年,白居易和好兄弟元稹终于搞起来大动作,轰轰烈烈的新乐府运动吹响号角。这是民生凋敝的中唐,盛唐早已远去,李白的浪漫也早就不适合当下了。

他眼中的大唐民生凋敝,但是上位者眼中的大唐却繁华如旧,这一切都是粉饰中的大唐,他要将这虚假的盛世砸个粉碎。

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元和二年,一日,烈日当空,白居易来到田间,想要向农夫们收税。话还未出口,他就看到一个衣衫褴褛的妇人怀里抱着瘦弱的孩子,另外一只手抓着几根麦穗。

见众人都看着她,她急忙解释道:“我不是来偷麦穗的,只是来捡一些给孩子吃。这些年官府收税,家里承担不起,只能把地卖了。”

众人听着,纷纷叹气,拿了一个馍馍给妇人道:“这个给孩子吃,我们这些麦穗收了,也不知道够不够,也许也要卖地了。”

白居易听着,心里生出无限的愧疚。想他不用劳作,一年就能获得300石粮食,而这些辛辛苦苦耕种的农夫们,却没有粮食吃,收税的话怎么也说不出口,只能颓然离去。


回到家中,他心里的沉闷感久久不能消散,于是挥毫泼墨,写下了《观刈麦》。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白居易将底层百姓挣扎的生活牢牢记在心里,他愧疚不已,他想,这民间的疾苦,必须要让上位者看见。

这一年,白居易因为《长恨歌》被唐宪宗赏识,调回京城,任职左拾遗。根据《新唐书·百官志二》记载:

门下省有左拾遗六人,从八品上,掌供奉讽谏,大事廷议,小则上封事。

上任后,白居易一直秉持着“有阕必规,有违必谏”的原则,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他畅所欲言,将百姓的苦难化成诗篇,献给唐宪宗,希望他能看到当下社会的现状。


他不顾世俗的眼光,猛烈地抨击朝廷,抨击不作为的官员,他将新乐府运动推向了高潮,也将他的快意恩仇展现得淋漓尽致。

谁家起甲第,朱门大道边?丰屋中栉比,高墙外回环。累累六七堂,栋宇相连延。一堂费百万,郁郁起青烟。……主人此中坐,十载为大官。厨有臭败肉,库有贯朽钱。——《伤大宅》

谁谁谁,贪污腐败,为官十载却坐拥数间百万房产,家里有吃不完的肉,花不完的钱!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卖炭翁》

皇宫里的太监和他的手下,只给了人家半匹红纱一丈绫,就将老人的千余斤炭买走了,完全看不到老人家衣不蔽体的惨状,实在是丧心病狂!

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喻。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买花》

民间物价飞涨,老百姓连一束花都买不起,这花的价格有多高,竟然比得上十户中等人家的税收,简直就是天价!


白居易不仅怼同僚,怼下属,怼太监,连皇上犯了错,也毫不客气地怼上去。气得唐宪宗直说:白居易小子,是朕拔擢致名位,而无礼于朕,朕实难奈。

元和三年,37岁的白居易结婚了,娶得是同事杨虞卿的妹妹杨氏出生名门,母亲陈氏很是满意,但是白居易却不开心。

妻子端庄持重,孝顺父母,友爱弟妹,但是唯独不是白居易心里的那个人。他又想起符离那个活泼灵动的湘灵。夜深人静时,他拿出湘灵还给他的那面镜子,回忆往昔。

美人与我别,留镜在匣中。自从花颜去,秋水无芙蓉。

经年不开匣,红埃覆青铜。今朝一拂拭,自照憔悴容。

元和六年,母亲陈氏坠井身亡,白居易给母亲丁忧守孝。此时,横亘在他与湘灵之间的障碍没有了,但是,白居易明白,已经回不去了。

但是,对湘灵的思念与日俱增,在某个独居的夜晚,他写下了《夜雨》。

我有所念人,隔在远远乡。

我有所感事,结在深深肠。

乡远去不得,无日不瞻望。

肠深解不得,无夕不思量。

况此残灯夜,独宿在空堂。

秋天殊未晓,风雨正苍苍。

不学头陀法,前心安可忘。


得不到的爱人,让白居易更加投身于火热的事业中。工作中,他更加卖力地抨击着这黑暗的官场,吃人的社会。闲暇时,他与元稹饮酒同醉,醉后,他便借着酒劲抨击得更猛。

白居易做官太真实,太正直,他的为官作风,让他在官场上得罪了许多权贵。他们都想看着白居易跌入尘埃。

元和十年,一日清晨,长安城内一片肃杀。长安街头,大唐宰相武元衡竟被当街暗杀,其他人都明白要明哲保身,但是白居易却直接上书唐宪宗,要严查凶手。

然而,唐宪宗却勃然大怒,指责白居易越级上报。曾经的政敌们纷纷开始落井下石,说白居易的母亲是因为看花坠井身亡的,他却写了赏花诗和新井诗,简直是人神共愤。

这一年,白居易43岁,他被贬出京,成为了江州司马,他的内心是憋屈的。大概是,经历过繁华的人,很难再甘于平凡。


这一年秋天,白居易在浔阳江头送别客人,杯酒间,忽然听见一阵断断续续的琵琶声。他邀请琵琶女上船同游,听她低低地诉说着自己的故事。

一曲《琵琶行》,诉说平生事,郁郁不得志,天涯沦落人!

曾经名动长安的白居易,被贬出长安后,长久以来压抑在心里的那份孤独感与不被理解的感觉,终于在琵琶女这里得到了共鸣,大概是经历过繁华的人,很难再甘于平凡。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终于,白居易豁然开朗。他想,这官场,这社会,他怒过骂过,但是他无力改变,也许归隐田园是他最终的结局,这样也好。

胸中十年内,消尽浩然气。

自从返田亩,顿觉无忧愧。

蟠木用难施,浮云心易遂。

悠悠身与世,从此两相弃。

从此,白居易放下了手中的“剑”,将目光转移到了自己的生活中。他的诗也从暗喻讽刺的官场社会变成了轻快悠然的生活小事。

有人说,白居易是向命运低下了头,怨他没有坚持初心。不是的,白居易只是选择了一条“穷则独善其身”的道路,他明白如果将一颗真心用在了错的地方,终将没有价值。


03

游乐人间

那一年,在被贬去江州的路上,白居易遇到了故人,湘灵!彼时,白居易44岁,湘灵也已经40岁了。这些年,湘灵没有嫁人,一直跟随父亲四处漂泊。

十几年未见,湘灵已经无法和记忆中的少女重合,彼此都有了岁月的痕迹,他们抱头痛哭。

我梳白发添新恨,君扫青蛾减旧容。

应被傍人怪惆怅,少年离别老相逢。

隔了25年的岁月,再见时,只能感叹年少的情谊,物是人非,最后两人依依惜别。


在经历了官场的排挤,爱情的求而不得,曾经那个热血向上的少年再也不见了。白居易从执拗走向了圆融,他开始注重享乐,学着做起了一名隐者,寄情山水,游乐人间。

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似出复似处,非忙亦非闲。

然而,讽刺的是,就在白居易放下了执拗,不再寻求改变,想要与世界同流合污时,他却被重新启用了。

元和十五年,一度实现“元和中兴”的唐宪宗,因一心追求长生不老,长期服用丹药,暴病而亡。李恒登基称帝,史称唐穆宗。

唐穆宗因喜爱白居易的才华,将他召回长安,升为朝散大夫,官居五品。此后,白居易在官场一直顺风顺水,先后出任苏州、杭州刺史,最终做到刑部尚书退休,官居二品。


长庆四年50岁的白居易卸任杭州刺史,回京途中,路过符离,他又见到了思念无比的湘灵,湘灵还是守着未嫁的诺言。

这次见面后,白居易离开了符离,而湘灵遁入了空门。

53岁时,白居易卸任苏州刺史,回洛阳途中再次路过符离,这次他没有见到湘灵。在符离,他见到了一个酷似湘灵的少女,不觉想起他初遇湘灵的场景。

欲入中门泪满巾,庭花无主两回春。

轩窗帘幕皆依旧,只是堂前欠一人。

他想起湘灵曾笑着说:“如果你不娶我,我就出家当尼姑去。”湘灵的容颜在他脑海里慢慢变得模糊,而这场35年的爱情也随着湘灵的出家落下帷幕。


仿佛是岁月打通了任督二脉,白居易的生活开始变得放浪形骸。他开始整日饮酒作乐,风流韵事不断,日日沉静在温柔场中。

不得当年有,犹胜到老无。

白居易的家中妻妾成群,美女环绕。按照唐朝官制,白居易的官职最多只能养三个家伎,但是白居易却不管那么多,他一人就养了三十多个。

他尤其喜欢15岁左右的少女,等到她们年纪大了,就再换上一批。

十载春啼变莺舌,三嫌老丑换蛾眉。——《追欢偶作》

他放荡不羁,成为了世人眼中的浪荡子,好色之人,可是他不在乎。


他年岁大了,体力不支,常遭好友同事嘲笑,羞愤之余,他写道:

花丛便不入,犹自未甘心。

公然开车,完全不在乎别人的看法。

白居易的家伎中,最出名的莫过于擅长唱歌的樊素与擅于跳舞的小蛮。他曾为两人写道:

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

有人说,这首诗暴露了白居易的好色,晚节不保。但是,我认为,这就是白居易的真实,他对待自己的欲望无比坦诚。

爱财也好,好色也罢,他都坦坦荡荡地写进了自己的诗中,他拥有极度的欲望,却又极度诚实,这也不失为一种魅力。


这样快活的日子也没过多久,70岁的白居易便散尽家财,病痛缠身。他再也养不起这些女孩了,于是他将樊素、小蛮都放了出去。

离别前夜,他与樊素低语话别,哭一阵笑一阵,到了明日,陪伴他五年的樊素就要离去了,此后这皎皎月光,绵绵春风还有何情趣。

白居易是一个多情的人,从江州到杭州再到苏州,最后到洛阳,在不同的时期里都有不同的女子陪伴,都是他挂念和放心不下的人。他为她们写诗,来纪念曾经风月无边的日子。

他爱湘灵吗?肯定是爱的,但他后来也爱上了樊素,爱上了小蛮,爱上了春草,爱过许许多多温暖他人生的女子,他的诗里还说着风流,可到最后究竟又是谁,负了风流啊!


04

最后

他将深情尽数给了湘灵,所以这世间谁都不可以,因为都不如你,然而,好像又谁都可以,因为反正都不是你。

别来老大苦修道,炼得离心成死灰。

平生忆念消磨尽,昨夜因何入梦来?

也许,这就是他不会娶琵琶女的真相!

花甲之年,他也曾回到符离找过湘灵,想与她共赴白首,可是湘灵拒绝了。符离犹在,红鲤嬉游的濉水,恬静安然的朱陈村都在,只是没了再也没了年少时的白居易和湘灵。

公元846年8月,白居易病逝于洛阳,葬于香山,享年75岁。

白居易是不枉此生的,湘灵为他终身未嫁,元稹、刘禹锡视他为知己,樊素小蛮忠心不二,就连天子也为他写赞歌。

他生在中唐,却像活在盛唐。这就是大唐,成就了李白的桀骜不驯,承载了杜甫的忧国忧民,亦能包容白居易的放荡不羁。




谢邀!

活色生香皆常态,春风底事能重来。

按现代人的标准,白乐天一直“风流成性”,并且“处处留情”,在他流传至今的诗歌中,占比最多的就是“思念女友”,这里的“女友”大多是歌妓。在长安时,他和挚友元稹没少去风月之地。之后到了苏杭一带,更是整天和元稹到烟花之地翻云覆雨。

史载,白居易半年就换一批女人!这里的女人有时是小妾,有时是歌妓。

究其原因,一是生活富足,二就是他在洛阳有一所BIG HOUSE,三,也就是最为重要的一点,当时的官场风气就是如此。

不仅是白居易,所有四品以上官员都在家里蓄养歌妓,他之前的唐玄宗还特意将这个意思变成圣旨。之后的几任皇帝也是照章办事,不管不顾。又不是花自己的钱,管得那么宽做什么?何况皇帝到大臣家,也得有人伺侯不是?

我明白题主之意,作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人,作为中唐时期赫赫有名的批判主义现实诗人,他在无数诗歌中抨击了统治阶级的腐化与堕落,怎么可以“晚节不保”,参加享乐主义的大军。

题主不应当以现代人的标准去衡量古代人的伦理。

“节操”这个词在古代,只能和“忠”、“义”、“信”、“仁”等挂钩,与女色没有任何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只有强奸通奸才算是罪过,才能和个人品德挂钩,至于纳了多少妾,外面有多少情人,包养了多少小三,真的无所谓。

按现代人标准,杜牧不仅嫖宿未成年少女,还抛弃了人家。

按现代人标准,李商隐不仅常玩三P,还动辄勾他人小妾。

按现代人标准,李白第一个婚姻末期,就已经和刘氏同居。

按现代人标准,东坡和欧阳修去玩哪一次不找三四个小姐?

妻是人!

妾不是人!

歌妓连东西都算不上!

辛弃疾的母亲(还是妻子我忘了),找一个医生看病,结果那个医生看着辛弃疾的小妾颇为心动,辛弃疾大手一挥,只要治好病,小妾送你!

东坡在被贬之时,将小妾全送人了(当时朝云还小)!

唯美到不要不要的《章台柳》的主人公柳娘,实际上原本就是韩翃一位姓李的朋友的小妾,看到他喜欢,便成人之美了。

破境重圆的女主人公乐昌公主,曾经也不是被掳到杨素府中做一个侍妾么?还有夜奔的红拂女不是么?

只不过白乐天把自己对女人的喜欢和享乐写进了诗里罢了!

遍数中国古代诗人,命运通达,财色兼收的白乐天算一个,袁枚算一个,除了像杜甫那样穷到揭不开锅,随便拿出一个诗人来,都不缺情人,更不缺歌妓床上伺侯。

对于古人的婚姻而言,这不叫不忠!

古代诗人的老婆从来懒得管丈夫在外面花天酒地,从来不把情人和小妾以及歌妓放在眼里。韦丛不理会,李清照不理会,连小说里的林黛玉对宝玉和袭人滚床单也不在乎!

当然,还得老调重弹一下

对不起,题主

你所读的百分之九十的爱情诗词中的女主角,不是老婆,都是歌妓!





白居易晚年沉迷歌舞?

这让很多没有深入了解过他的朋友会有点意外。


白居易为官正直敢于谏言而多次遭贬谪,做学问勤勉精进,其诗作大多针砭时弊、心系百姓。所以白居易在很多人心中既是一个清廉耿直的官员,亦是忧国忧民、洁身自好的君子。



让人很难将这样的白居易跟那些纵欲于歌舞的酒色之徒联系起来,但现实却是:白居易确实是谦谦君子,而他晚年过着声色犬马的生活也是事实。


晚年沉迷歌舞


白居易晚年沉迷歌舞的事实体现在他的一些诗作中,比如他写的一首叫《追欢偶作》的七言律诗。


诗中有句“乐天一过难知分,犹自咨嗟两鬓丝”,其中“乐天”指他自己,因为我们都知道白居易字乐天,而“犹自咨嗟两鬓丝”是说他为自己两鬓斑白的发丝嗟叹不已,由此可见写这首诗时,白居易已步入晚年。



此外诗里面还提到白居易欣赏歌舞的场面,即“石楼月下吹芦管,金谷风前舞柳枝”,其中“吹芦管”和“舞柳枝”分别代表美妙的管弦乐和舞姬们婀娜的舞姿,尽显一片莺歌燕舞的热闹场景。


白居易还在这首诗中刻画了舞姬的人物形象,即“十听春啼变莺舌,三嫌老丑换蛾眉”。关于这一诗句的理解,历来争议比较大。


有人说这句诗是在说白居易厌弃了自己家养的舞姬,嫌她们历经岁月洗礼后嗓音不再美妙,容颜不再年轻,所以十年中换了三批舞姬。


也有人说白居易并非喜新厌旧,只是对舞姬们容颜日益衰老,却强行装嫩画上年轻人的峨眉这一行为感到厌烦,也是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不管是哪种解释,都反映了白居易晚年确实过着纵情歌舞的生活,家里养着很多歌姬舞姬,她们的芳名在白居易其他诗作中亦有体现。


比如《小庭亦有月》中有这么一句:“菱角报笙簧,谷儿抹琵琶。红绡信手舞,紫绡随意歌。”然后在这句诗后特意注解了“菱、谷、紫、红皆小臧获名也。”这是说吹笙簧的菱,弹琵琶的谷,跳舞的红,唱歌的紫,都是我家奴婢的名字。


当然白居易养的歌姬舞姬远远不止她们四个,其中最为有名的莫过于“樊素樱桃口,杨柳小蛮腰”里的樊素和小蛮了。



晚年为什么沉迷于歌舞


主观原因在于:白居易本来就很喜欢歌舞,所以沉醉于此是很自然的事。


白居易喜欢歌舞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他是一位名垂青史的诗人。对现代人来讲喜欢诗词与喜欢歌舞似乎没什么必然关系,但在古代但凡在诗词方面有造诣的人基本上都很喜欢歌舞。


这是由于在古代诗词、音乐、舞蹈往往融为一个整体,诗词之所以讲究格律就是因为它们需要被唱出来。因此我们看到古代很多诗词除了内容讲究格律,它们本身其实是曲谱名或者歌词。


比如《诗经》就是一部配有音乐的诗歌总集,确切地说它们是本该被唱出来的歌词,其中“颂”部分除了配有音乐还配有舞蹈;而汉魏六朝的诗叫乐府诗,也是因为呈现这些诗本身还需要配以乐府机关的乐工演奏乐曲。



再者,宋词的名字比如《水调歌头》《如梦令》等,它们并非词人自己随便起的个性化标题,这些名字本质上是词牌名或词调名,相当于有一定音律和节奏的乐谱。宋人作词是根据词牌名、词调名这些乐谱的音律和节奏进行创作的。


鉴于诗词与音乐、歌舞密不可分的关系,白居易作为一个著名诗人沉醉于歌舞就没什么大惊小怪的了。反过来看,白居易有很多杰出的诗作皆源自音乐带给他的灵感。


比如那首脍炙人口的《琵琶行》就是白居易听到琵琶女演奏后的观后感;再如杨贵妃善舞唐代宫廷音乐《霓裳羽衣曲》闻名于世,而白居易据此创作了《长恨歌》《霓裳羽衣舞歌》等一系列诗作……



像此类根据音乐创作的诗作在白居易那里还有很多,所以白居易的这些诗词有的是歌词,有的实质上是乐评。难怪有人说李白是斗酒诗百篇,而白居易是闻乐诗百篇。


白居易喜欢乐舞并非外行看热闹,他通音律懂音乐,那些指法复杂、技巧高深的古琴曲谱可以被他轻松弹奏,无论是居家还是出游,一把古琴是他必不离身的伴侣。


除了乐舞是兴趣爱好之外,晚年的失意、苦闷心情是导致白居易沉醉于歌舞的另一个主观原因。


白居易一生历经宦海浮沉,初入仕途的他也是怀着一腔热血,试图施展“兼济天下”的抱负。但当他真的践行心中夙愿时,却得罪了大批权贵而屡遭贬谪。



经过起起落落,白居易早年的“兼济天下”的斗志逐渐被消磨殆尽,到了晚年只求“独善其身”,对此白居易在被贬为江州司马后,就曾自嘲自己内心这种转变:“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


人在失意的时候总是会做出些恣情纵欲的事。而白居易宦海失意的愁苦若写在诗作里,只能招来权贵的憎恨及毁谤,无奈白居易只好借音乐和歌舞来缓解内心的疲惫。


他在《好听琴》一诗中就曾提到过乐舞对人精神的治愈作用,“一声来耳里,万事离心中”,纵有万千烦恼,只要韶乐一响起都会消散,这一神奇功效堪比治疗心病的灵丹妙药,即“清畅堪销疾,恬和好养蒙”。


对于白居易来讲,乐舞虽有如此神奇功效,但沉迷于此需要相应的物质条件来匹配,比如请乐师、买乐器、养舞姬都需要真金白银。



而这些开销对白居易来说并非难事,所以稳定富足的经济条件是支持白居易晚年沉迷歌舞的客观原因。


白居易在29岁中进士后步入仕途,在任秘书省校书郎时作诗《常乐里闲居偶题十六韵兼寄刘十五公》晒自己收入“俸钱万六千,月给亦有余”,元和年间任左拾遗时收入更是高达“月惭谏纸二千张,岁愧俸钱三十万”。


虽然白居易数遭贬谪,但基本上没缺过银子,即便遭遇人生低谷被贬为江州司马时,在《与元九书》中提到依然有“月俸四五万”的收入,晚年赋闲在家,也拿着可观的俸禄“寿及七十五,俸沾五十千。”(出自诗作《自咏老身示诸家属》)


综上,白居易晚年沉迷于歌舞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本身通音律、爱好歌舞,宦海失意等主观原因,亦有收入不菲、家底殷实等客观原因。



作者:高远

高远码字实为不易,请您高抬贵指转发本文,您的鼓励是我们努力创作的巨大动力~~~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很简单,仕途上的失意,政治上的心灰意冷,使得白居易后半生在痛苦中度过,为了减轻痛苦,只能是纵情声色来麻痹自己。一个人一旦所信奉的东西破灭后,带来的只能是自暴自弃的昏昏度日,这样的人历史上大有人在。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白居易坎坷起伏的一生:

说到唐代诗人,若首选二人,必提“李、杜”;若以三人行,当加一白居易。可“李、杜”分别有“诗仙”、“诗圣”的尊号扬于海内,可白居易却没有。其实,白居易有尊号,非但有,且一人同时占了两个:“诗仙”与“诗魔”。

此据白居易给元稹的自传性的信函:“知我者以为诗仙,不知我者以为诗魔。何则?劳心灵,役声气,连朝接夕,不自知其苦,非魔而何?偶同人当美景,或花时宴罢,或月夜酒酣,一咏吟,不觉老之将至,虽骖鸾鹤、游蓬莱者之适,无以加于此焉,又非仙而何?

理解白居易的人认为他是“诗仙”,不理解白居易的人认为他是“诗魔”,然“诗仙”为李白所得,白居易又不愿当“诗魔”,故而他没了尊号

一、春风得意的白居易

白居易,字乐天,祖籍太原(今属山西),中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北)。祖上世代为官。白居易是个“神童”,人称他幼年时“聪慧绝人,襟怀宏放”。十五六岁时,自作一篇文章,去见当时雄踞文坛的才子顾况。



顾况为人自负,眼睛长到了头顶上,对后起之秀的文章,一直不屑顾。然当他看到白居易的文章后,竟亲自到门口去迎接,并盛赞道:“我以为文章道统将断绝,不料今得了继承人。”

初出茅庐的白居易,可谓是春风得意,经顾况的推奖,在文坛上崭露头角,又于唐德宗贞元十四年(公元798年)考进士中了金榜,被授为秘书省校书郎。至元和元年(公元806年),通过了唐宪宗亲自主持的制举,被任命为今陕西周至县尉。

到任之后,他以优美富艳的文笔,作了诗歌百余篇,篇篇皆切中时弊,从而得以广为流传。流传到了宫中,正发奋图强的唐宪宗见了欢喜,将他召来做了翰林学士,不久,又让他当了谏官左拾遗。

白居易是个血性男子,不仅有着深厚的报国报民观念,且有着强烈的知恩图报的风格,在得到唐宪宗破格提拔后,他要把他所有的忠诚、才学、触力,全部贡献给这个让他感激涕零的君主。



因他是个谏官,由此他不断地上谏:减免江淮租税让民得利;出宫人以降低宫廷开支;禁止地方官员搜刮地皮进贡以邀君恩;杜绝岭南、黔中、福建掠卖良人为奴婢的风俗。对这些谏言,唐宪宗不但接纳了,还对白居易进行了奖励,鼓励他继续进言。

一边作诗,一边进言,诗名大了,谏名大了,两名如双翼齐飞,将白居易托成了大名人。

成了大名人的白居易,依然是书生本色,继续在知无不言地谏。

元和四年(公元809年),成德节度使王承宗背叛朝廷,唐宪宗委任宦官左神策中尉吐突承璀,为左、右神策以及河中等四道行营兵马使、招讨处置使,领军前去征剿。

白居易对用宦官为领军将领提出了异议,他说:“国家征伐,当责成将帅,自古以来,没用宦官为统领的。今用吐突承璀,恐被天下看轻,被外夷耻笑。陛下是否要开让子孙们用宦官为统领的先例?再说,用宦官为统领,将领们必不用力,这征伐势必将难以成功。若陛下念吐突承璀勤劳忠诚,可使他贵,可使他富,然决不可因此坏了国家、朝廷、祖宗的规矩,为子孙们所笑!”

谏言上达后,唐宪宗却拒绝了。唐宪宗的拒绝,不是拒绝白居易的一片良苦用心,而是实在有苦衷,朝廷虽大,文臣武将虽多,但竞没有他所能信用的人,不得已才用了宦官吐突承璀。



在唐宪宗拒绝后,幸得许多官员达成了共识,一致起来反对,才迫使唐宪宗将吐突承璀改为宣慰使。

白居易的谏,从外围政治逐渐谏到核心政治,从官场现象逐渐谏到官场黑幕,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此,他的谏,逐渐引起了唐宪宗的不满。然他不顾君主的不满,还是义无反顾地谏。

二、仕途坎坷的白居易

河南尹房式犯有不法事,御史元稹上表弹劾。唐宪宗不仅不治房式的罪,反而罚了元稹的俸禄。元稹回朝,途中被宦官刘士元辱骂并用马鞭打伤了脸,唐宪宗不问罪刘士元,反将元稹贬为江陵(今属湖北)士曹。

元稹是白居易的好友,也是吟唱酬答的诗友,人并称为“元、白”。为了好友,更为了伸张正义,白居易冒着触犯龙颜的危险,连续出来直言极谏,说元稹遭贬有“三不可”:从此无人再敢弹劾权贵亲党,从此无人再敢与宦官抗争,从此无人再敢揭露方镇的罪恶。可白居易的疏表被唐宪宗束之高阁。

束之高阁应该说是一种信号,表明唐宪宗已多少有些反感白居易的谏。可白居易无视这信号,仍然一如既往地谏。

吐突承璀虽被改为宣慰使,但实际上,还是成了征剿王承宗的最高统帅。仗打了好长时间,结果却是得不偿失,并启开了回纥、吐蕃窥视之门。为此,白居易又连着谏了两次,请唐宪宗停止用兵。

唐宪宗的怒火终于爆发了,他私下对翰林承旨李绛说:“白居易这小子,是因朕的提拔才得名得位的,现居然对朕很是无礼,朕实在无法忍耐了!”

李绛劝解说:“白居易能不避死亡之诛,事无巨细地谏,正是因为要报答陛下的提拔之恩。陛下欲开谏诤之路,就不该阻止白居易上言。

亏得李绛这番话,才熄灭了唐宪宗的怒火,重新信任白居易。



其实,唐宪宗对白居易的重新信任,只是做做表面文章,心中的芥蒂并没化释。不久,借着提升的理由,让他离开了谏官之职,去做东宫官员。

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宰相武元衡在京师光天化日之下被刺客所暗杀,时人怀疑是淄青节度使李师道所为。白居易首先上疏论武元衡死得冤枉,要求朝廷缉拿刺客,以雪国耻。这下他招来了大厄。

宰相们讨厌他多嘴,说他是东宫官,不该先于谏官言事。这尚是明枪,此外他的仇人又射来了暗箭,攻击他浮华无行,又牵强附会说他母亲看花落并身亡,他却作了《赏花》《新井》诗。宰相们乘机奏请将他贬为江表刺史,在唐宪宗一口答应后,又有中书舍人王涯说他不孝,不能治理地方,由是再将他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

自此以后,白居易开始了他在宦海沉浮的生涯。一会儿被调回中央,一会儿又被贬到地方,直经历了唐穆宗、唐敬宗、唐文宗、唐武宗、唐宣宗五朝。沉浮的原因,还是他要说话、要上谏,不断地得罪君主,得罪宰相,得罪同僚。

他在中央做到的最高职位是刑部尚书,在地方做得最有名的是杭州刺史。他在杭州修筑海塘,浚疏西湖,为后人留下了一条白堤。



三、自我放逐的白居易

白居易的后半生是在痛苦中度过的,为了减轻痛苦,他亲近了佛门,与和尚为伍,以释典为伴,常数月不食荤,自号“香山居士”。

60岁的白居易任河南尹时写了《秋夜雨眠》可见当时的寂寞和心灰意懒。

这首诗主要刻画了一个安适闲淡的老翁形象,但具体表达的却是白居易晚年生活的寂寞,以及政治上的心灰意懒。

事实上,白居易写这首诗时,不仅体衰多病,还有一生的挚友元稹去世所带来的痛苦,读后让人心疼。

下面我们便来具体看看白居易的这首《秋雨夜眠》:

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

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

灰宿温瓶火,香添暖被笼。

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

他不是不进取,而是昏乱的官场不让他进取。然他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为座右铭,在遭排挤的日子里,营就相当恬静的生活模式,并从中提炼了精致、隽永且又朴实的小散文。

白居易在政治上是不得意的,然这不得意,迫使他贴近了民众,贴近了生活,由此写下了数量极大的通俗诗文。尤其是诗更是为民众所喜闻乐见,流传到全国各地,流传到”乡校佛寺、逆旅行舟之中”。



如此广泛的流传,在唐代的诗人中是罕见的从而为白居易制造了盛名。可在这盛名之下,白居易依然是痛苦的,他认为那脍炙人口的《长恨歌》等作品,并非他的得意之作,而他真正的得意之作,即忧国忧民之作,反被人所不理解。

在唐朝的时候,在家里面养家妓是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所以说买到什么样的家妓,会影响到官员的名誉。所以那些贵族为了自己享受,会想尽办法的去选择漂亮,高雅的女子。你以为这些女子有地位吗?他们相当于是小妾,白天的时候要在家里跳舞或者做家务,听着别人的差遣。

晚上的时候还要陪睡,在古代他们是没有一点地位了。诗人也是很风流的,白居易晚年的时候也很喜欢享受。他也是官员,喜欢美色。在买家妓的时候是很严格的,要求必须是美貌和才艺都是一流的。白居易也是有一双会辨识女人的眼睛,选中的人在贵族里面是有品味的。白居易的家妓还是有很多的,但是他最喜欢的是小蛮和攀素。

他家里面养的家妓,每三年就是要换的。白居易嫌他们老和丑。在十年的时间里面换了三次,他的晚年生活也是很腐败的。但是他又能如何?政治上的失意,只能是自我放逐中了此残生,更不用说曾经的锐意求治了!



白居易卒于七十五岁,遗命葬于洛阳香山。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2

标签:长恨歌   晚年   盛唐   歌舞   香山   大唐   长安   宦官   诗作   宰相   官场   诗人   父亲   母亲   少年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