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灭门惨案几乎都发生在农村?

1. 农村社会结构较为简单,人们之间的关系较为密切,容易形成一种“恐怖”的氛围,从而使犯罪者更容易实施灭门惨案。

2. 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社会治安状况较差,犯罪者更容易藏匿,从而使灭门惨案更容易发生。

3. 农村社会文化水平较低,人们缺乏法制观念,犯罪者更容易肆意妄为,从而使灭门惨案更容易发生。










因为有些农村人都是欺软怕硬的人,他们见到老实人好欺负、他们就欺负人家、占人家的便宜,最后把老实人逼急了、逼的没有退路了、才把他们杀死,甚至给他家灭门,这都是把老实人欺负到没有活路的结果。

所以做人一定要善良一些,对老实人也要尊重一些,千万不要去欺负老实人,因为老实人一旦发起火来,你连跪地求饶的机会都没有。

现实生活中有些农村人真的是很可恶,他们不但欺软怕硬,而且还气人有、笑人无,看到比他们过的好的、他就嫉妒人家,背地里说人家的坏话。当他们看到比他们穷的人、他们就嘲笑人家、贬低人家。这种气人有、笑人无的小人,就是典型的势利眼的人,也是人品极差的人。而且这种人很喜欢欺负比他们弱小的人、欺负老实人、占老实人的便宜,最后把老实人逼急了,把他们杀了,甚至给他们灭门了,这也是这种小人的报应。

所以做人一定要善良,不要去欺负老实人,对比自己弱小的人也要尊重,这是做人的美德,也是给自己留后路。毕竟任何人都有活着的尊严,你无限的去欺负别人,就是给自己挖坟墓、给自己的家人挖坟墓。所以,在农村被老实人灭门的人、他们绝对不是善良之辈,多数都是恶人或者是小人,都是自己找死的人、该杀的人。

朋友们,认为说的对,请点赞,并点击关注我。




1、因为底层恶人更多。

2、因为农村穷,人与人之间竞争、矛盾更多,激烈冲突也更多。

3、农村,都互相熟悉和了解,人和人离的更近,人性的恶展现的更多。

4、农村烂人烂事更多,很多人没有法治观念,只有情绪。

5、农村,情绪、精神问题的人更多,而且不受重视,没有治疗。

6、农村,更有家族观念,群体冲突更多。

7、农村,地广人稀,路灯、监视探头少,有利于作案和逃脱。

8、农村很多家庭门窗简陋,安全性、安全意识不到位。

9、偏远农村,人欺负人的现象更多,更像动物世界。

10、很多农村,一到晚上路静人稀,黑乎乎一片。

11、越穷的地方,案件越多,凶悍的亡命徒越多。

12、穷的地方、脑子一根筋的人多,凡事想不开、不考虑后果,就容易出事。

13、所以,农村愿意生儿子,男人越多,越有安全感。

14、所以,很多人要离开农村,因为穷山恶水出刁民。




农村人在城里有房回答这个问题!跟素质与道德无关,跟地理与风俗民风有关,不接受反驳!

本人在城里买了房,农村城里两头住!说说灭门惨案农村发生率比城里高的根本原因。

城里人首先大部分都有工作,朝九晚五又或者说更长(加班),没多少时间折腾。城里物权清晰。左邻右舍基本都是四面八方的人买的房子,都对对方的人际关系,背景了解不多,不存在族群联系,就是吵架,基本就是双方互怼。左邻右舍绝大部分都是拉架。所以很难发生灭门的事情。

反观农村就不一样,左邻右舍,族群关系。多少代人千丝万缕,大家知根知底,物权不清晰,特别是土地,宅基地界限不明确。真正发生大事的是那种仗着家里富裕又或者说家族人多势众,故意侵占别人,特别特别老实的人的土地,宅基地。一次两次,弱势或者老实的那一方几乎都是忍。而那些作死的强势一方得寸进尺欺负老实人。当老实人忍无可忍的时候,就是鱼死网破的时候。出手医院是不用去了就是新闻。

还是那句话,有势不要欺负老实人,能相处就应该和谐相处。互帮互助,相互理解包容才是平安的保障!




原因很简单,农民背景过于清白,遇上事了,没有人送上一句公道,千苦万冤没有人会听。而灵活者多会拿这些老实人开刀立威,吸血榨骨。但有一句话世人没去仔细想想,那就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人一心情,一心一天地,有些人心中是风调雨顺,而有些人心中是荒野千年,一水尚不复绿,更何况是催心之火。操刀者最基本的生存希望破灭,望天雪雨冰冷,哭地祖宗不灵,此时此刻若家无至亲牵挂,周围非但无一人宽解心中不平,而更多言语讥讽,那么还有什么道义,还顾什么后名,一屠小人贼子,也算做一天硬骨,也让奸恶不善人汗惊梦醒。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2

标签:惨案   犯罪者   发生   宅基地   欺软怕硬   气人   老实人   左邻右舍   族群   小人   城里   善良   心中   农村   更多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