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造反,能否成功?

没有任何胜算,天下都平定了,他怎么造反。

韩信不可否认的是他的军事才能确实好,但是有个大问题,他从头到尾都没有过造反的资格,这一点韩信看得很清楚。成功不了,当时韩信手里只有一支军队,灭龙且的时候刘邦主力也去了,之后才算真正平的齐。然后才有刘邦召韩信围攻项羽。这最重要的是,蒯彻跟韩信说完后,韩信琢磨了好几天,才决定不自立。你总不能说韩信是脑子有问题,琢磨了好几天琢磨不明白。蒯彻说的只是他在眼中的天下大势,但在韩信眼里看的并非如此,他要看能控制多少人,看真要自立能不能行得通,所以他琢磨了很多天,发现自立不了。当领导的说这事干不了,当然得找个冠冕堂皇的理由,说刘邦对我好,我不能背叛他,他总不能说:现在自立就全家火葬场了。他要说汉王对我好,我不忍背叛,当时就说了,用不着琢磨好几天。

你说韩信脑子不好使,我估计他脑子比你正常。你要说韩信没胆子,最后刘邦出征也联系陈豨造反了,不过被杀了,所以韩信有智商,有胆子,只不过他从头到尾没机会而已。因为楚汉历史记载太少了,主要靠史记,班固写个汉书都要抄史记,没办法。史记淮阴侯韩信功勋排21,前面一堆比他功勋高的。很明显,司马迁是很同情韩信的,所以各种小故事吹嘘韩信,就像吹李广一样,各种小故事一顿上。但从整个史记里的故事来说,刘邦收拾韩信跟玩一样。

第一、加入汉军阵营的时间太晚,没有人事权

在汉军阵营的时候,韩信刚加入汉军的时候,已经是公元前206年,这个时候刘邦掌控这支起义军已经三年,随着刘邦被封为汉王,所有的汉军将领只认一个主公,那就是刘邦。因为整个汉军的组织人事权在刘邦手上,刘邦要谁当大将军,谁就是大将军。

这就是韩信无法造反的第一个原因,就是加入汉军的时间太晚,他没有彻底属于自己的亲信,组织人事权在刘邦的手上。

有两件非常典型的事情可以证明韩信没有掌握人事权。

1、刘邦有一次被项羽的军队包围在成皋,大热天的时候刘邦逃出了成皋,向东渡过黄河,带着人马自称是汉王的使臣,骑马奔入韩信军队的营垒。韩信当时还没有起床,刘邦就在他们的卧室里夺取了他的印信和兵符,用军旗召集众将,更换了他的职务。

2、韩信在攻克魏国,干掉代国之后,刘邦因为战事吃紧,就派人调走韩信的精锐部队,开往荥阳去抵御项羽。

这两件事充分证明,人事权、调兵权都完全掌握在韩信手里。

第二、刘邦对于韩信有知遇之恩

这要从韩信的人生经历来说,早年韩信是没有任何尊严的,以前穷的时候,韩信寄宿在别人家里,吃别人家里的饭,被南昌亭长的老婆嫌弃。在河边钓鱼的时候,老婆婆看他没吃饭,给他带饭,韩信说要感谢人家,结果老婆婆说我是可怜你,才给你饭吃,难道我还指望你报答?

淮阴县屠夫羞辱韩信的时候,韩信是真的从人家胯下爬过去的,为了自己的志向,韩信忍辱负重真的爬了,其实这种时候,换了任何一个稍微强硬点的人,说不定就把这屠夫给砍了。

可以说早年的辛酸,让韩信渴望得到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韩信来到项梁阵营,各种提意见,可惜,项羽不敢大胆任用,让他当个郎中。韩信投靠了刘邦,一开始也是当个小官,还差点被杀了,因为韩信相貌堂堂,又豪言壮语,所以才被放过,汉王引以为奇,所以让他当治粟都尉。

成为治粟都尉的韩信,屡次跟萧何提意见,然后,这个时候刘邦也不任用,韩信只好跑路,却被萧何追回来,在萧何的建议下,韩信最终直接跨过层层筛选,当上了大将军。对于刘邦给予的信任,他不想辜负。这个证据就是淮阴侯列传里面韩信说的一段话【韩信: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画不用,故倍楚而归汉。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于此。夫人深亲信我,我倍之不祥,虽死不易。幸为信谢项王】
译文:我侍奉项王,官不过郎中,职位不过是个持戟的卫士,言不听,计不用,所以我背楚归汉。汉王授予我上将军的印信,给我几万人马,脱下他身上的衣服给我穿,把好食物让给我吃,言听计用,所以我才能够到今天这个样子。人家对我亲近、信赖,我背叛他不吉祥,即使到死也不变心。希望您替我辞谢项王的盛情!

最后说一下结论,韩信如果需要造反,需要哪些条件

人事任免权就是任用属下的权利,可以看出韩信基本上只有部分人事权。韩信带着大部队搞事的时候,刘邦也在带着一堆将领跟项羽死磕。说把韩信的军队调走,就把韩信的军队调走。

造反是一个很复杂的事情,并不是一个人就绝对能够完成的,可以说韩信加入汉军的时间太晚,自己的势力不够,对于刘邦的很多亲信,他都争取不过来。他平定三秦、破赵灭代、平定魏国、说降燕国、夺攻齐地速度太快了,根本不足以建立自己的地盘,也就根本没有机会建立自己的人事权,这就等于无法建立自己的势力。跟着大部队造反的时候,韩信只是郎中、都尉这样的官,虽然四年时间,韩信风卷残云迅速搞定关中、中原、华北,但是人们只是见识到了韩信好像挺会打仗,但是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到底能有多大的成就,天下没有多少人知道。

名望这个东西就是一个特别奇怪的东西,它是无形的,可以让人才自动凝聚到你的身边,让人们为之臣服。反观刘邦,他就拥有这样的名望,首先进入关中,然后跟关中的老百姓约法三章,可以说把自己的名望刷足了。翻开淮阴侯列传,我是最少看到了两次韩信军队被刘邦调走的事件,这充分说明韩信缺乏属于自己的精锐。项羽败退的时候,江东子弟死死地跟着他,这些江东子弟兵,是项羽的本钱。汉末刘备到处流浪的时候,关羽和张飞以及简雍等人死死的跟着刘备。以及刘邦的沛县功臣集团、朱元璋的淮西功臣集团,这些围绕在自己身边不离不弃的人,才算得上精锐。但是很遗憾韩信就缺乏这样的精锐。

众所周知,如果没有韩信,刘邦是没有可能战胜项羽的。韩信一生“战必胜,攻必取”、“功不世出,略不再见”,为刘邦打下了大半壁江山,单从军事上来说,无人能与其匹敌。尤其是平定齐国后,韩信的实力已与刘邦、项羽形成三足鼎立之势。项羽就看到了这一点,派使者武涉劝韩信脱离刘邦自立,韩信的谋士蒯通也劝他甩掉雇主刘邦,自己当老板。但是,韩信出于对刘邦的感激,先后拒绝了武涉和蒯通。

那么,现在不妨假设一下:如果韩信听从了武涉和蒯通的建议,自立为王,他真的能跟刘邦、项羽三分天下吗?这个假设很有意思,但答案却是冰冷如铁:可能性几乎为零!

首先,韩信没有自己的团队。任何一个成功的政权,都不可能是皇帝或首领一个人单打独斗打下江山的,身边必然有重量级的文臣、武将辅佐,比如刘备有诸葛亮、关羽、张飞,李世民有长孙无忌、房玄龄、李靖、秦琼,朱元璋有李善长、刘伯温、徐达、常遇春。

这一点,韩信完全无法和刘邦相比。刘邦的创业团队牛人太多了,后勤有萧何,智囊有张良、陈平,武将有曹参、周勃、樊哙,放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顶级配置。刘邦平定天下之后,论功行赏,萧何功居第一,这固然有刘邦故意打压武将的政治考量,但萧何的功劳之大,也是不可抹杀的。战争打的是什么?是后援,是战争支撑能力。汉军东征后,是萧何在巴蜀筹集军资、粮草,供应前线浩大的军需开支。韩信在前线风光无限,但如果没有萧何提供的后勤保障,韩信这仗根本没法打下去。

韩信要与汉并立,他身边有萧何吗?没有。再说张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堪称中国历史上神级的人物,刘邦几次重要的决策,都离不开张良的谋划。众所周知,创业时期,方向对了,事半功倍,方向错了,越忙越乱,而张良,就是一位指路大师,甚至让人怀疑他是穿越回去的。韩信身边有张良吗?没有,他能指望蒯通跟张良抗衡吗?别逗了,完全不是一个量级的!

别忘了还有陈平,也是一位治大国若烹小鲜的宰相级人物,虽然有时候不择手段,但确实是有实效。如果韩信真听了蒯通的话,都不用张良出手,陈平就能把蒯通完全搞定,蒯通死都不知道是怎么死的。韩信身边没有萧何为其供应粮草,也没有张良为其指明方向,怎么可能会是刘邦的对手?

其次,刘邦和项羽都是有根据地的,而韩信却没有。项羽的根据地在江东,这是他的楚国发家之地,有深厚的楚国人脉根基。刘邦是徐州人,但他在巴蜀期间,各项举措深得巴蜀人心,而且,刘邦在当沛公时就仁名遍及四海,关中人都以刘邦没有做关中王为恨,政治形象相当正面,能够最大程度地收拢各地人心。而韩信呢?他是楚人,虽然在汉中被拜为大将,但他和巴蜀之民没有任何政治上的联系。他之后征服的关中、河内、河北、山东等地,和这些地方也没有任何的政治联系。毕竟,韩信只是大将,他没有资格,也没有能力对这些地区的百姓进行政治上的联系。

比如韩信新占的齐国,田氏在齐立国二百多年,根基深厚,田氏子孙在齐国的人脉,是韩信根本无法相比的,即使韩信以齐国之主的身份收拢齐人之心,没有三五年也是做不到的,无论是刘邦还是项羽,都不可能给他这么长的时间来收买齐人之心。

战争打的是钱粮,韩信自立后,必然要与刘邦发生战争,必然要从齐国搜刮战争资源以供浩大的军需开支,而齐国已经被之前的秦始皇搜刮了一遍,哪立还经得起韩信的第二次搜刮?韩信真要这么做,必然成为齐人公敌,政治形象在齐国就彻底臭了。如此一来,刘邦的强项就有了用武之地,甚至都不用张良、萧何出手,只要派郦食其、陆贾、隋何去,就足以把韩信在齐国搅得声名狼藉。说到底,韩信只是一个武将,他的才能主要在军事上,相当于一个业务高手,但是你也知道,玩业务的永远斗不过玩政治的。

刘邦是什么人?那是从官僚体系最底层一路摸爬滚打练出来的,人精中的人精,对人情世故参的极透。而韩信和项羽都是眼高于顶的人,孤傲不合群,收拢人心的能力远在刘邦之下。以韩信的这种个性,在刘邦无孔不入的政治攻势下,他根本没有取胜的可能。

第三,韩信还有一个巨大的劣势——跟他百战百胜的军队,多是刘邦的人马。还是那个政治角度,韩信与这些将士并没有政治上的联系,他们之间只是纯粹的军事合作关系。有一件事足以说明这个问题,刘邦在汞阳与项羽对峙时,因为兵马不多,打算收回韩信的部队,刘邦就一个人蹿到韩信军中,趁韩信睡觉时,夺走了韩信的帅印,召集诸将。请注意,这些大将没有任何反对意见,都认为是理所应当的。试想:韩信如果真的跟刘邦翻脸,他手下这帮大将会听韩信的吗?可能性实在不大。

最后,韩信在形象上也有一个致命的弱点。

众所周知,韩信最初是在项羽的军中,当了个执戟郎,也就是看门的,不受重用,非常郁闷,直到投奔到刘邦的帐下,刘邦对他非常重用,这才有了韩信的辉煌。对这一点,韩信也承认,说:“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于此。”因此,从政治形象上来说,刘邦是韩信的恩人,对他有知遇之恩,如果韩信公然反叛刘邦,那就是忘恩负义,在政治形象上严重失分,天下没有几个人会说他好,这对于一个立志于称王的人来说,可是一个致命的问题!因此,韩信在各个方面都是远远不如刘邦的,他所能倚仗的,只是他那不世出的军事天才,但是您也知道,打天下从来都不是只靠军事就能取胜的。

如果韩信真的自立为王,基本上会被刘邦用各种手段碾压,别说三足鼎立了,他有很大的可能会死在项羽的前面。

只能怪韩信自己确实太能打了,四年不到的时间,就搞定了大半个天下,以至于韩信没有时间建立属于自己的精锐、拿到全部的人事权、巩固自己的地盘。四年的楚汉战争,实在不足以诞生一个新的枭雄,只能怪韩信一开始就是寒门,没有较早的抓住独立领兵的机会。

我们看韩信推平关中、中原、河北的时候,我们就能发现韩信几乎没有担心过粮草,什么叫润物无声,管理后勤工作的萧何就是润物无声,在韩信攻城略地的传记之中,你几乎感受不到文字间有萧何提供粮草的记录,但是不可否认,韩信军队的粮草绝对有萧何的功劳,如果韩信想造反,谁给他提供粮草、管理后勤呢?

刘邦有萧何、刘备有诸葛亮、曹操有荀彧,但是韩信没有后勤的合适人选。

经过秦国十几年的瞎搞,再加上四年的楚汉争霸,我相信大家都累了,都渴望天下安定。所谓人心也就是天下大势,这个时候天下刚刚平定,韩信如果选择逆天而为,胜算已经可以无限接近于零。

所以当四年楚汉战争结束的时候,天下平定的时候,韩信真的没有任何造反的胜算,这一点韩信自己也是清楚的,或许在他当齐王的时候动摇过,但是仅仅只是动摇过。




韩信造反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其造反的时间。所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机会稍纵即逝,关键就在于他能否当机立断。

1.如果答应了项羽的三分天下,那么成功几率很大

从刘邦项羽的交战记录来看,除了最后一次垓下一役,每次刘邦都一败涂地,落荒而逃。所以,如果此时,百战百胜的项羽与新秀韩信强强联手,刘邦即便有张良、陈平等谋士,也将毫无胜算。

其实,项羽并非斩尽杀绝之人,从他屡次放过刘邦就可看的出来,除此之外,有军功之人大部分被封侯,所以项羽、韩信联手之后,大汉可能不存,而项羽、韩信将分享天下。

2.项羽死后,韩信立刻造反,还有一点机会

为什么要强调“立刻”两字,因为自从韩信一路高歌,开拓北方战场,刘邦笑在脸上,忧在心头。刘邦自打与韩信秉烛深谈后,对韩信建议的战略大为赞许,再加上剧情完全按着计划发展,国士无双,萧何对韩信的评价绝非戏言。这么厉害的人物如果动了其他想法,刘邦自己都不知道该如何收场。

于是,项羽死后,刘邦违背垓下之役前许下的诺言,不但立刻夺走韩信的兵权,也没有兑现当初的承诺。

如果韩信立刻造反,旁边的彭越也可能马上响应。那么刘邦也未必能对付得过来,所以说那时韩信还有一点机会。

3.刘邦登基后,韩信造反成功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刘邦登基后,封赏功臣。那些跟着刘邦打天下的将士本就为了利而来,刘邦坐拥天下,有的是土地和金银财宝。所谓说,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刘邦一摇钱袋子,那么去斩杀韩信的人将冠盖相望。

此时,韩信被迁,兵权没收,原来一手调教出来的亲信们也未必还能追随于他。所以,即使韩信有意造反,为时已晚矣。

结语:蒯通游说韩信造反之时,时间拿捏得可谓是恰到好处。

蒯通于韩信,就如范增于项羽。他曾经游说过韩信两次,韩信用其一计得齐地,已让刘邦萌生杀心,韩信未用其第二计,错失造反的最好时机,所以被刘邦反制直至见诛。一个错误的决定葬送了他的后半生,既然听用了蒯通的第一计,为何又不接受第二计呢?一个精通兵法、恣意沙场的将军,却不懂得权术,不知道君臣相处之道,韩信如此,其他悍将也如此,相反,那些长于此道的谋士张良、陈平却都得到善终。

参考资料:《史记·淮阴侯列传》、《史记·高祖本纪》

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我是“读春秋思无忌”,如果喜欢我的回答,不妨点赞,也欢迎大家关注我。谢谢!




韩信是个兵圣,是优秀军事家,但不是一个政治家,他的出道一半还得靠萧何的大力推荐,否则连崭露头角的机会都很难。因此,他还是有自知之明,可以向刘邦讨要假齐王,但不可能会造反。

就是在韩信统率一军的时候,一路高歌猛进,身边有人进言拥兵自雄,自树一帜,韩信没有采纳。一方面,他还是有知遇之恩,感激萧何和刘邦的厚遇隆恩;另一方面,他一路上过关斩将,都是除了楚霸王外的。假如都是和楚霸王对垒,双方对攻的情况下,没有绝对把握战胜项羽的。

项羽厉害的时候,刘邦打一次输一次,几乎一百战,输了九十九。项羽没有听从亚父谋士的计谋,否则,要战胜项羽是很困难的。

刘邦最后取胜,是靠着韩信、彭越、英布三大主力合围项羽,十面埋伏、四面楚歌,项羽军队形势和士气跌入最低点。

刘邦胜在善于集众人之长善将将,项羽输在狂傲地逞一介匹夫之勇。项羽同样是优秀军事家,但也是一个糟糕的政治家。继续保守分封制,任人唯亲,诸侯三心二意,军心涣散。刘邦才能最后施以致命一击。

韩信政治上不行,军事上和鼎盛之时项羽对拼的话,不一定稳操胜券。但是可能会起到搅局作用。如果出现三足鼎立,那就呈现大混战。也许刘邦没有那样大的机会完胜项羽,团灭项羽。但韩信也不一定会笑到最后。搞得不好,还是会出现三国演义,最后鹿死他手,都有可能的。

总之,韩信造反,可能史上多了一个争夺天下的匆匆而过的王,而少了一个名垂青史的兴汉三杰之兵圣。












首先要说,在历史的真实情况里,韩信没有造反,但刘邦杀韩信是应该的,韩信死的一点都不冤。如果韩信在蒯通游说下造反,能够打败刘邦的的可能性不大。韩信在秦汉两代是排名第一的大军事家。司马迁评价其为不世出,像孔子那样,几百年才出现一个这样的奇才,天下无双。但韩信绝非一个政治家。

韩信“逼迫”刘邦自己当齐王的时候,蒯通希望韩信被汉三分天下,韩信肯定为自己能不能独立而思考过。如果自己独立,肯定是楚汉齐三国鼎立,但肯定是三国里最弱的一个,韩信先被楚,后背汉,反复无常的小人是做定了。三国若亡,他的齐国肯定是第一个。但韩信肯定不会反、作为一个大军事家,大战略家。韩信应该是有自知之明的,自己虽然领兵打仗天下无双。但其他行政,人脉,综合各个方面自己几乎是白板。在楚汉齐争天下的过程中,自己有可能第一个灭亡,。凭借个人实力很难胜出。兵败身死,身败名裂是肯定的。反之,无论投汉还入楚都会都是最大功劳、该集团获得天下后,他绝对是列土封王。然后就是公侯万代。然后自己就和上古时期的诸多功臣一样,有着自己的宗庙和社稷,子孙后代万世为王。韩信最终倒向刘邦。韩信默认了蒯通计划的可行性,他只是感情上无法接受而已。

首先要说的是蒯通游说韩信造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非韩信的利益,就好比韩信有一个亿,有人游说,我帮你理财,风险巨大,但回报丰厚,但韩信成功,蒯通和韩信共同获利,如果失败,损失就是韩信一个人的。韩信之所以不反,首先就是信心不足。韩信是有力背汉而无心背汉,而不是有心背汉而无力背汉,而韩信缺乏领袖气质和魅力,这不得说,刘邦就是一个极具领袖人格魅力的人。韩信半生孤苦,受尽冷眼歧视,一事无成。连漂母的一碗饭他日后千金偿还,更何况刘邦给了他施展才华的舞台,给予他的重用与厚待,简直相当于再生父母了。韩信谨守自己的道德准则。再就是作为军事家的韩信应该知道,蒯通是策略看上去很美,可行性很差,可以说是蒯通的一厢情愿,这个策略是建立在项羽不会被盟的基础上、就策略本身而言是为霸的策略,不是成天下的策略


韩信也不具备造反的条件,刘邦表面放权,实际上刘邦处处提防。曹参和灌婴当时都在韩信麾下,韩信造反这些未必会跟随韩信,中途哗变倒有肯能。刘邦比韩信大26岁。除在军事方面之外,刘邦在各个方都高于韩信。刘邦有沛县的利益集团和新兴集团的拥护,项羽有七国老贵族的支持。韩信没有利益集团拥护支持,也没有自立造反的资本。造反不是韩信一个人的事情,他是一个利益集团的集体行动。韩信从未建立起自己的嫡系班底和亲信军队,刘邦也会允许。韩信拿什么造反自立。将帅之才和帝王之能不是一个概念,韩信还是有些自知之明。

总之,韩信既无利益集团拥护,也没有嫡系部队,也缺乏领袖气质。从个人角度来说,韩信野心不大,韩信最大希望就是封妻荫子,没有当皇帝的意思,韩信野心,但是他并不愿意以背叛刘邦为代价成事。韩信的政治敏感度很低。韩信不会造反,即便造反也不会成功。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山野老人解读两汉三国,与您一起体会历史新感觉!

韩信造反,能否成功?

韩信与刘邦有一段对话:

刘邦闲下来的时候喜欢和韩信聊天。

有一天,刘邦问韩信:“像我的才能能统率多少兵马?”

韩信说:“陛下不过能统率十万。”

刘邦说:“你怎么样?”

韩信回答说:“我是越多越好。”

刘邦笑着说:“你越多越好,为什么还被我辖制?”

韩信说:“陛下不善于统领士卒而善于领导将领,这就是我被陛下辖制的原因。况且陛下是上天赐予的,不是人力能做到的。”

韩信这些话,虽然有溜须拍马之嫌,但总的来说还是合乎事实的,由此可以推测,韩信造反,很难成功!

如果分时间段来看,也许有时还有一线希望。

下面山野老人从三个时间段来分析这个问题。

一,韩信占领齐国,被刘邦封为齐王的时候,反叛刘邦,还有一线成功的希望。

韩信占领齐国,被刘邦封为齐王,这个时间段内,项羽虽然没有了昔日的威风,但是仍然不失一个强劲的对手。

这个时候,刘邦根本没有能力单独挑战项羽。

如果这个时候,韩信联合项羽,反叛刘邦,也许有一线希望。

如果韩信单独挑战刘邦,毫无胜算。

因为这个时候,刘邦手下还是有一批能征善战的将军。

刘邦的亲信之中有曹参、周勃、樊哙等,这些都是刘邦的死党。

如果韩信反叛刘邦,刘邦的这些死党会不惜一切地与韩信拼命。

除此之外,刘邦还有那些招降纳叛过来的将军。如英布、彭越等,就是这些人保持中立,对韩信也是威胁。

最重要到刘邦身边还有张良、陈平等谋士,还有萧何这位管家,这些人联合起来,韩信肯定不是刘邦的对手。

当时,项羽派武涉游说韩信,韩信坚定意志,不反叛刘邦。

后来齐国人蒯通主动游说韩信,韩信也是坚持不反叛刘邦。

韩信也许就是如他所说,刘邦对他太好,不忍心反叛刘邦。

除了这个原因,作为军事家的韩信,不可能不明白当时天下的大势。

也就是说,从天下大势看,韩信预判,就是自己反叛刘邦,也没有胜算的希望,所以一口拒绝了武涉与蒯通的游说。

二,垓下之战,项羽被消灭后,韩信反叛刘邦,完全没有成功的希望。

垓下之战,项羽自刎乌江,刘邦没有了对手,如果韩信此时反叛刘邦,直接与刘邦争天下,已经没有了机会。

为什么这样说呢?

项羽消灭后,刘邦单枪匹马,闯入韩信军营,收缴了韩信的兵权。

此时,韩信反叛刘邦,手上没有一兵一卒,拿什么与刘邦对阵?

之后,刘邦又以韩信是楚国人,将韩信由齐王改封为楚王。

韩信不愿离开齐国。

刘邦对韩信说:“楚怀王是被项羽害死的。为了报答楚怀王,只好让你韩信回楚国为楚王。因为你韩信是楚国人,熟悉楚国的风土人情。让你韩信去楚国,一定会治理好楚国,这样长眠于地下的楚怀王也就没有什么遗憾了!”

刘邦之所以执意将韩信调离齐国,是因为齐国的地理位置太重要了,再加上韩信在齐国呆的时间太长,形成了自己的利益集团。

韩信也明白刘邦的用意,但是拗不过刘邦,只好忍心离开齐国,回到楚国为王。

这个时候,韩信反叛刘邦,就毫无胜算了。

韩信在齐国有利益集团,但是离开了齐国。

韩信是楚国人,但是刚刚回到楚国,也没有多少人知道韩信。

尽管这个时候,项羽的老部下钟离昧隐藏在韩信身边,怂恿韩信造反。

韩信没有把握,不敢贸然行事。

三,韩信被刘邦贬为淮阴侯后,反叛刘邦,那是等于找死。

韩信回到楚国不久,刘邦又以韩信有意造反为由,将韩信抓起来,之后将韩信贬为淮阴侯。

这个时候,韩信想造反,实在是有心无力了。

后来陈豨到代国任职,韩信怂恿陈豨反叛刘邦。

可是,刘邦没有让韩信等来机会,就御驾亲征,消灭了陈豨。

韩信在京城天天期盼陈豨派人来联络他一同造反。

韩信没有等来陈豨的消息,却被吕后联合萧何设计抓捕了。

最后被吕后害死了。

纵观韩信的一生,虽然在战场上所向披靡,但是在政治上,却远远不是刘邦的对手。

如果韩信反叛刘邦,不仅仅是战场上的拼杀,更为重要的是战场之外的政治角力。

在政治方面,可以说,韩信远远不是刘邦的对手。

所以,无论韩信军事才能多么优秀,但在政治上与刘邦相比,韩信只不过是侏儒。一旦韩信反叛刘邦,毫无胜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2

标签:汉王   楚国   关中   淮阴   项羽   史记   汉军   齐国   刘邦   胜算   自立   军队   政治   机会   财经   天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