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为什么要给鳌拜平反?

乾隆皇帝出了名的爱平反,可谓“平反专业户”。在乾隆晚年时期,他接连为诸多皇室宗亲、满清贵族,甚至是前朝将臣进行了翻案平反。乾隆的“平反清单”中包含了许多“似奸非忠”之辈,康熙时期的权臣鳌拜赫然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那么,乾隆皇帝为什么要给鳌拜平反呢?

第一、乾隆拥有前人不具备的翻案平反基础和前提条件。

康熙、雍正在位期间虽然偶然也有一些翻案平反,但跟乾隆皇帝一比简直就是天差地别。乾隆之所以可以如此肆无忌惮的去搞平反,主要还是得益于清朝入关百年来多代人的共同努力。到了乾隆时期,大清已然立国百年,根基扎实稳固,皇权史无前例的高度集中,从而让乾隆没有“后顾之忧”,拥有了翻案平反的基础和前提条件。皇权跌宕起伏、不稳定,皇帝哪有心思去搞其他,只有皇权稳固后的皇帝才能放开手脚、为所欲为。从女真部落联盟到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标志着权力由部落联盟转化为爱新觉罗家族内部权力。从皇太极的登基称帝到顺治继位,再到多尔衮摄政专权,大清最高权力始终保持在宗族内部流转。直到顺治给康熙安排四位非宗室辅政大臣,再到康熙亲政后,皇权才渐渐掌控在皇帝手中。然而在经历了康熙晚年“九子夺嫡”,雍正发明了“秘密立储制度”,到了乾隆继位,大清皇帝才真正完全掌控了大清最高权力。这个时候标志着大清皇权经历了百余年后,最终终于集中到了皇帝手中。

乾隆皇帝无疑是第一个完全自由掌控皇权的大清皇帝,这也是他能够“随心所欲”翻案平反的最大倚仗和前提条件。

第二、乾隆皇帝的翻案平反有着极为浓重的政治目的。

乾隆皇帝为何乐衷于翻案平反?乾隆并不是真的闲着没事喜欢去翻案平反,在这些平反背后蕴藏着极为重要的政治目的。包括他为八叔、九叔平反,为多尔衮、阿济格等人平反,除了这些皇室宗亲生前本身有着极大的功勋以及没有触及诸如谋反等底线,根本原因在于其示好、拉拢皇室宗亲,稳固皇权和维持朝廷政治局面的稳定。

除此之外,满清入关后由上而下的迅速汉化也是推动乾隆屡次翻案平反的原因。从顺治到康熙,再到雍正和乾隆,入关后的大清皇帝一个比一个精通汉学。尤其是乾隆皇帝,在诗词、书画等方面更是格外的沉迷和喜爱,对于汉族思想以及儒家文化的接受程度和认同感达到了最顶峰。在儒家思想体系中,对于一个王朝来说,“忠君爱国”自然是对于人臣最根本、最重要的要求。因此,乾隆除了为皇室宗亲平反,还为一些“忠君爱国”的人臣也进行了平反。以这些被平反的“忠臣”为典型和榜样,宣扬“忠君爱国”的思想,进一步拉拢人心、稳固统治地位。

第三、鳌拜虽是权臣,更是忠臣。“智擒鳌拜”的故事可谓耳熟能详、深入人心,充分体现了少年康熙的智慧,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明君形象,同时也让鳌拜彻底成为了一个“反派角色”。那么,历史上的鳌拜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

先来简单罗列一下鳌拜的生平。

鳌拜出身满洲镶黄旗,瓜尔佳氏,是后金五大臣之一、开国元勋费英东的侄子。出身将门的他跟随皇太极四处征战,在攻克皮岛、松锦之战、平定农民起义等等战役中立下赫赫战功,由此也换来了荣耀、爵位以及皇帝的信任。

叙功,进三等昂邦章京,赉赐甚厚。……顺治元年,随大兵定燕京。世祖考诸臣功绩,以鼇拜忠勤戮力,进一等。除了战场上的战功,鳌拜对于顺治皇帝的继位有着拥立之功。皇太极死后没有留下遗诏,引发了多尔衮和豪格之间对于皇位的激烈争夺。镶黄旗出身的鳌拜作为皇太极嫡系,坚定不移的支持由皇太极子嗣继位的立场。正是因为有着以鳌拜等将领为首的坚决对抗,才迫使多尔衮最终妥协,不得不接受由顺治继位的建议。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鳌拜等人始终如一的坚定拥护,才令大清皇位得以在顺治一脉传递。作为顺治皇帝的后代,乾隆皇帝无疑也是受益者。

面对气势汹汹、咄咄逼人的多尔衮兄弟,手握兵权但“人微言轻”的鳌拜能够坚定立场,不低头不畏缩,这是对于皇太极的绝对忠诚,对于大清的绝对忠诚。为此,在多尔衮摄政专权期间,鳌拜多次被多尔衮迫害,险些丧命,这些都是证明鳌拜“忠诚”的直接证据。鳌拜对于大清、对于皇太极和顺治的忠诚是毋庸置疑,也是无法磨灭的。不可否认的是,在被顺治认命为四大辅政大臣之后,尤其是索尼老死、遏必隆无主见,迫害死苏克萨哈后,在面对年幼的康熙时,权力带来的欲望让鳌拜迷失了自我,走上了权臣专权的道路。但即便如此,在被康熙“智擒”后,鳌拜也始终没有过丝毫谋逆造反的举动。

念鳌拜,累朝效力年久,且皇考曾经倚任,朕不忍加诛。姑从宽免死,革职,籍没,仍行拘禁。从康熙对鳌拜的处置结果来看,康熙也不曾将鳌拜认定为谋逆,并且肯定了鳌拜对于大清的功绩以及对于顺治皇帝的忠诚。因此,鳌拜是一位权臣不假,但他更是一位立下过大功的忠臣。正是鳌拜的“忠臣”标签,让乾隆皇帝为其翻案平反,成为了乾隆皇帝宣扬“忠君爱国”思想的正面教材。乾隆皇帝之所以为鳌拜平反,看重的就是鳌拜对于大清、对于大清皇帝的那份忠诚。




不光乾隆要给鳌拜翻案,就连雍正也已经恢复了鳌拜子孙的爵位,甚至连康熙到了晚年,都觉得鳌拜有点儿冤枉。

康熙八年,鳌拜就被康熙囚禁致死了。可是到了康熙五十二年,康熙还是没能忘记鳌拜,甚至想起了鳌拜昔日的功劳,追赠他为一等梅勒章京。

雍正登基以后,恢复了鳌拜家族一等公的爵位,世袭罔替,并且允许祭葬鳌拜。

到了乾隆年间,就彻底给鳌拜平反了。不过有功有过,乾隆老爷子都给列举了出来,因此撤销了他们家一等公的爵位,只保留了一等男爵,依旧世袭罔替。

由此可见,康雍乾三代帝王,对鳌拜这个人的功绩都表示了充分的认可,尤其是雍正对鳌拜的认可是最高的,这是为什么呢?


一、鳌拜有迎立之功。

毫不夸张地说,没有鳌拜,就没有康雍乾这三位帝王。为啥?鳌拜是镶黄旗人,正儿八经的皇太极嫡系。

皇太极猝死后,没有安排谁来继位。这个时候手握大权的多尔衮和皇太极的儿子豪格争夺皇位。按道理这事儿轮不到鳌拜插嘴,人家都是亲王级别的人在研究这事儿,你一个镶黄旗护军统领有什么资格插嘴?

你别说,鳌拜对皇太极是真的好,他联合上了索尼、谭泰等8人一起到豪格家里发誓,一定会拥护豪格做皇帝。鳌拜级别不高,可手握重兵,所以他倒向谁非常重要。

所以在选皇帝的时候,鳌拜虽然没资格入殿,可他带着两黄旗大臣一起在大清门盟誓,这是赤裸裸地威胁有没有?


与此同时鳌拜安排了两黄旗的精锐护军将崇政殿团团围住,啥意思?只要接班人没选好,那么对不起,那就只能火并了!

多尔衮虽然级别高,可人家手里有兵啊,要真的火并了,你看谁吃亏。所以说在这种情况下多尔衮只好做出了让步,既然你要选皇太极的儿子,那么就选个年纪小点的好了,就这样6岁的顺治皇帝便登基了。

所以说没有鳌拜这种火并的准备,顺治还真的未必能坐上皇位,没有顺治,又怎么会有康雍乾三位皇帝呢?

当然了,事后多尔衮找了不少借口把鳌拜差点给整死,这就更加证明了一点,鳌拜对皇太极这一脉是忠心耿耿的。康雍乾三帝自然对鳌拜是心存感激的。


二、鳌拜是开国功臣。

鳌拜的伯父费英东,是后金开国五大臣之一,身经百战,号称万人敌。因此努尔哈赤把孙女嫁给了费英东,从此和瓜尔佳氏联姻。

鳌拜作为将门之后,一点儿也没丢瓜尔佳氏的脸。他从小苦练骑射,长大以后便投身军旅,跟着皇太极先后攻打了察哈尔、朝鲜。

第一,皮岛之战中鳌拜作战勇猛。

在皮岛之战中,鳌拜身先士卒,带着本部人马率先冲上皮岛。真的是不要命,因为那时候明军炮箭齐飞,能顶着强大火力往前冲的人,绝对是牛人。

在鳌拜的努力之下,皮岛很快就被攻克了。由于这次战功,鳌拜被皇太极晋封为三等男爵,赐号巴图鲁。

第二,松锦会战中,鳌拜五战皆胜。

当时崇祯让洪承畴带着13万大军和皇太极决战,想要早点结束辽东战事。当时鳌拜跟着济尔哈朗正在猛攻锦州,结果腹背受敌。

鳌拜的英勇睿智再次凸显了出来,他带着本部人马,在没有命令的前提下,主动拦截了明朝的骑兵,并且将其击败。此后又攻克了明军的阵地,连续五次冲锋,全都获得了胜利。

好家伙,鳌拜一口气立下如此大功,直接被晋封为一等梅勒章京。此后皇太极的援军杀来了,鳌拜再接再厉,重创明军,因此鳌拜升任护军统领。


第三,西充之战,鳌拜当居首功。

入关以后的鳌拜就更牛了,他跟着阿济格讨伐李自成,在湖北地区前后打了13场大战,将大顺军打得溃不成军。

击败李自成后,鳌拜又跟着豪格掉头进攻四川的张献忠。在西充地区鳌拜身先士卒,带领本部人马第一个往前冲锋。张献忠压根就挡不住鳌拜的强大攻势,结果张献忠本人还在乱军中被杀。鳌拜在这一战中当居首功。

你说说看,这样一个为清朝开国立下如此汗马功劳的人,怎能不被康雍乾三代帝王怀念呢?说清朝开国历史,永远都绕不开鳌拜这个人,这也是为啥鳌拜会被平反的主要原因。


三、关键鳌拜也没犯啥大罪啊!

说了那么多,如果鳌拜真的有谋反,那再多功劳和背景也是白搭。所以说鳌拜真的有谋反吗?不好意思,这还真没有。

顺治临终前,将索尼、苏克萨哈、鳌拜和遏必隆立为四大辅政大臣,让他们辅佐年仅8岁的康熙皇帝。

这里面索尼年纪大了,遏必隆是个墙头草,唯独苏克萨哈和鳌拜过不去。可苏克萨哈这个人是有黑历史的,他过去忠于多尔衮,可在多尔衮死后,他果断出卖了多尔衮集团,成了一个政治小丑。

所以鳌拜打心眼里瞧不起这个人,因此找机会把苏克萨哈搞死了。这么一来四大辅政大臣中,鳌拜可谓是一家独大了。

尤其是索尼去世以后,康熙少了一个制衡鳌拜的重量级人物,这使得鳌拜说一不二,逐渐威胁到了皇权。

可是鳌拜篡位了吗?并没有。鳌拜只是专权而已,他始终把康熙当成一个孩子,权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可惜康熙早就成熟了,他哪里肯做傀儡?

因此这是一场权力之争,并不是说鳌拜有谋反的心思,所以被康熙给灭了。康熙也是为了争夺权力而已。鳌拜之死,的确有些冤枉。


总结:鳌拜的事情告诉后人,辅政大臣未必靠得住。

多年以后,咸丰皇帝在承德避暑山庄快要咽气了,他一口气给同治皇帝找来了8位辅政大臣。这里面有满人有汉人,有皇室宗亲,也有朝中重臣。

就算是这样的组合,咸丰皇帝还是不放心,所以又给慈安和慈禧两位太后弄了一枚印章,没她们俩盖章,圣旨无效。

好家伙,直接把辅政大臣的权力给剥夺了。由此可见,鳌拜事件过后,清朝皇帝轻易不敢动用辅政大臣制度。毕竟容易产生权臣。

参考资料:《清史稿》




给鳌拜的平反,乾隆也只是锦上添花罢了,最早给鳌拜平反的,还是处理了鳌拜的康熙。

乾隆在后世人的评价中有个别致的“趣称”,是为“清平宗”,这个平,指的就是乾隆喜欢给前朝被赐罪的大臣平反,比如曾经“皇父摄政王”多尔衮,比如被他父亲雍正改名废为庶人的八叔胤禩,九叔胤禟,都被他一一平反了。

多尔衮、胤禩、胤禟,可谓是前朝极度敏感的政治人物,但乾隆都为了展现自己的“圣君圣德”,将他们平反,这比起一般的平反,意义都要深刻得多,而且在将多尔衮、胤禩、胤禟平反的两年后,乾隆四十五年,乾隆皇帝下了一道为鳌拜“彻底”平反的旨意:

追覆鳌拜功罪,命停袭公爵,仍袭一等男;并命当时为鳌拜诬害诸臣有褫夺世职者,各旗察奏,录其子孙。

这道对鳌拜平反的旨意,是最为“彻底”的,因为乾隆正式地认可了鳌拜曾经的功绩,而之所以说“彻底”,因为此前康熙皇帝、雍正皇帝都给鳌拜平反过,只不过他们两代皇帝平反得不够彻底,就乾隆的平反最彻底,也因此才说这是“锦上添花”。

康熙对鳌拜的平反:不够彻底。

鳌拜是康熙的忠臣,但后期确实太作了,不仅不听话,还想摁着康熙的头听他的话,虽然鳌拜没想过篡位当皇帝,事实上鳌拜这种大臣也不可能篡位,可在大清这种政治体系中,你不给皇帝脸面,就是死路一条。

康熙六年,鳌拜强行对政敌苏克萨哈(同为顺治安排给康熙的顾命四大臣之一)处以绞刑,连十几岁的康熙都跑来求情了,他鳌拜还非要把苏克萨哈置于死地,康熙这是第一次感受被“打脸”的感觉。

可能是鳌拜的刺激,也可能是康熙听老师给他讲道理,暗示他“君权至高无上”,于是年少的康熙下定决心,请教祖母孝庄太后,如何把鳌拜给扳倒。

孝庄觉得既好笑又欣慰。

好笑的是,一个堂堂大清的皇帝竟然想着如何使计谋处理一个奴才,未来康熙自己回想起来都可能笑自己幼稚,欣慰的是,康熙长大了,一如顺治当年,那么年少,但是心思却那么深沉。

得到指教,康熙明白,处理鳌拜并不麻烦,但或许是康熙当时还是十几岁的年纪,身边的“兄弟朋友”比较多,所以他想出了一个很“社会”的办法,那就是喊上自己那些十几岁的兄弟,“群殴鳌拜”。

其中一个,就有康熙的“发小”曹寅(曹雪芹的祖父)。

康熙八年,在一次康熙和鳌拜的会面中,康熙的“练家子”护卫们蜂拥而出,实力不够,人数来凑,纷纷扑倒鳌拜,鳌拜本身武功就强,身体强悍程度不用说,他还是“第一届满族第一勇士”,可是他不敢挥拳,生怕把皇帝的兄弟打伤了。

就这样,康熙“智擒”了鳌拜。

出于对康熙的信任,鳌拜被抓了也就被抓了,其实他也预感到自己要被“教训”一下了,毕竟自己确实僭越太多了,就差让康熙喊他做叔叔了,可他没有想到,康熙把他逮住之后,竟然想着不放他出来了,这下把他急坏了。

在鳌拜看来,明明就是一群小孩子把他缠住了,他差点就以为是过家家游戏了,谁知道康熙忽然公布他的罪行,严重到要把他处死,这种反差让鳌拜一时没反应过来,等反应过来后,鳌拜大喊自己的功劳。

“俺鳌拜跟过太祖皇帝努尔哈赤”。

“俺鳌拜还为太宗皇帝流过血,受过伤”。

“就算是顺治皇帝,都是俺鳌拜保护长大的”。

监牢里的典狱每天都把鳌拜的呐喊汇报给康熙,康熙一阵头疼,这个天不怕地不怕的鳌拜,竟然也玩起了诉苦,而且鳌拜说的确实是事实,没有他大胡子鳌拜,顺治这皇位,还真的保不住,所以康熙难做了。

最后,或许是康熙一夜顿悟,决定还是不能放过鳌拜,假如踏上伟大的皇帝这条路必须要有腥风血雨,那么他就拿鳌拜祭旗。

“对不起,鳌拜”

康熙如是想,那一年,他还有点善良。

可善良走不长远,康熙收起了意气情绪,不过也改了对鳌拜的处置,不砍头了,让他在牢里活完这悲哀的人生吧,不久之后,心灰意冷的鳌拜死于狱中,而鳌拜之死,让康熙的“君威”浩荡朝堂,康熙就这样走上了皇帝的通天大道。

对于鳌拜,其实康熙这么多年来根本没什么恨,他无非就是厌恶鳌拜以前不给他面子,可比起鳌拜的付出和功绩,鳌拜确实罪不至死,所以当康熙老了的时候,他想着自己是不是应该对鳌拜好一点。

如果是普通人,对一个逝去的人好一点,这简直就是虚伪的忏悔,可是康熙是皇帝,他可以给予鳌拜的“身后名声”弄得好看一点,于是康熙五十二年,康熙下令追赐鳌拜“一等男爵”(一等阿思哈尼哈番),理由是感怀鳌拜以往的功劳。

不过康熙没有傻到自己给鳌拜“平反”,因为当年给鳌拜定的罪,是康熙给出去的,现在又推翻此前自己的旨意,这种事情做起来太丢脸了,所以康熙用一种折中的办法来表达了他对鳌拜的态度。

这既是平反,也不是平反,原因就是康熙不可能认错。

雍正给鳌拜的平反:条件好一点,但还是不彻底。

康熙做的事情,对于朝堂来说是一种共识,这是康熙在自己的统治晚年,对自己一生所做的“总结”。

鳌拜是康熙不可回避的一个人,他毕竟为爱新觉罗家族付出那么多,如果康熙没有给予鳌拜好名声,朝堂上的人也不敢太卖命,不过朝堂也不可能要求康熙完全平反鳌拜,那不现实,所以给一个态度就行了,起码众人对康熙的要求就是这么个水平。

而鳌拜,也让新登基的雍正看到了一点可以“运作”的空间。

雍正需要运作什么?

自然也是名声。

对一个大臣的身后事处置如何如何,这很直接影响这个皇帝身后名声的定义,所以反贪皇帝,也需要借着鳌拜来刷新一下他的存在意义,因为雍正得罪的人实在太多了,他再不做点让大臣们看起来顺眼的事,他也怕他驾崩后名声不好。

所以雍正也开始了对鳌拜的一次“追赐”,他给出的待遇比康熙要高得多,那就是追封鳌拜为“一等公”,而且还是“世袭罔替”,这就意味着鳌拜的后人,以后继承一等公的爵位,都不需要降低档次,一直都是一等公。

世袭罔替若是在多罗郡王、和硕亲王的身上,那就叫“铁帽子王”,放在鳌拜的身上,暂且可以称之为“铁帽子公”。

雍正给鳌拜追封一等公,其实本质上是在恢复鳌拜以前最“巅峰”时期的爵位,因为在康熙六年,鳌拜就从二等公升为一等公,这也说明了鳌拜曾经也是一等公,所以雍正的追封,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平反。

只是雍正对鳌拜的善良也仅此而已了,他仍旧不能够对鳌拜当年被囚禁的“三十大罪”做出什么清除行为,因为那是他父亲康熙定的罪,如果他做过头了,效果反而适得其反,还会落得一个不孝的名声,所以雍正恢复了鳌拜的部分身份,却还是不够彻底。

乾隆的“平反瘾”:鳌拜彻底平反。

对于平反这件事,乾隆肯定有很深的见解,因为他这种事情,做得并不少。

乾隆在晚年追求“十全之功”,自称“十全老人”,其实十全,这只是一个大方面的具体追求,但背后的细节中,乾隆也不放过任何一个能增加自己“圣君形象”的机会,比如在关于大臣的关系处理中,乾隆就是如此。

乾隆四十三年,乾隆对“三位”禁忌人物进行平反,第一位是大清禁忌中的禁忌,曾经逼得乾隆的曾祖父顺治皇帝喊“皇父摄政王”的多尔衮,乾隆很勇敢地迈出这一步,平反了多尔衮的功绩,恢复了他和硕睿亲王的爵位。

平反多尔衮,当时的争议还是很大的,因为多尔衮犯的错,好像也没有那么值得被原谅,但是乾隆还是坚持自己觉得多尔衮有不世之功的观点,最终多尔衮平反。

除了多尔衮之外,他的八叔、九叔也相继被他平反。

当年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因为在九子夺嫡中和雍正产生的矛盾太深,加上在雍正登基后,胤禩还去找雍正的麻烦,所以雍正一气之下,将两人废除宗籍,废为庶人,并且连名字都改了,一个叫阿其那,一个叫塞斯黑,所以这两人,在雍正朝和乾隆朝,都是顶级禁忌。

但大伙没想到,乾隆说给俩叔叔平反就平反。

其实对他们二人的平反,乾隆做的也是不彻底的,因为他也只是恢复了二人的宗室身份和原名,却没有对雍正当年对他们宣判的罪行有太多干涉,至于理由,这就和雍正没有彻底平反鳌拜的原因一样,面子工程可以做,但要有度,否则过犹不及。

在处理了这三人的身后名声后,乾隆就开始处理鳌拜的身后名声了。

关于处理思路,乾隆是有计划的,既然他想做十全老人,那么这种事情一定要做得有分寸,不能一个劲表彰鳌拜,不然朝堂的大臣就会乱来,但也不能像康熙和雍正一样蜻蜓点水,恢复身份,不恢复功绩,所以要做就要到位,找到合适的尺度。

首先,乾隆先点明从康熙朝到雍正朝,两位皇帝和臣子们对鳌拜的一贯态度:

“鳌拜当日自恃政柄在握,辄敢擅权骫法,邀结党羽,残害大臣,罪迹多端,难以枚举。”

在乾隆的语境里,鳌拜是因为“专政”才获罪的,而且鳌拜广设党羽,并打击政敌,这个是主要的大罪,除此之外,其他的罪行就不详细说出来了,因此便说“罪迹多端,难以枚举”,这就是“罪名不够,多端来凑”。

但乾隆不会把话说死,因为他要做的不是继续处罚鳌拜,而是给鳌拜平反。

因此乾隆又给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做法,那就是“追覆”鳌拜的“功过”,所谓“追覆”,可以拆分成两个词语来理解,一个是“追溯”,一个是“覆盖”。

所谓追溯,那就是乾隆做以前康熙和雍正都没做的事情,将鳌拜以前的功劳重新公之于众,而不仅仅是轻飘飘的一句“感念”,皇帝感念什么一个鳌拜什么,大家不知道的话,那么只会让人觉得鳌拜并不配得到这些东西,所以乾隆要把鳌拜的功劳再次谱写出来。

那么鳌拜有什么功劳?

鳌拜的功劳才是厉害了,从努尔哈赤再到顺治,鳌拜的功远远大于过,特别是在顺治时期,孝庄太后有一回生病,鳌拜日夜跪在宫前等待伺候,只要里面的人需要什么,鳌拜立马安排,几日几夜不休不眠,这份心让孝庄都不太好意思动他了。

这些事迹一出,不了解鳌拜的都对鳌拜有了清醒的认知,越来这个大胡子,一开始也没那么坏。

说了功劳,乾隆再次拿捏尺度,他不能打自己爷爷康熙的脸,比如鳌拜的确做错的事情,比如康熙给鳌拜“放大”的罪名,乾隆也一一陈述,这就等同于乾隆彻底给出大伙解释,一个如此劳苦功高的鳌拜,为何落得这幅天地。

这招很高明,既是给鳌拜平反了,也是警示众人。

所以乾隆决定,鳌拜的“一等公”爵位,还是不要给了,恢复康熙五十二年的“一等男”,这也不是在推翻雍正的决定,只是乾隆在一番解释之后,做出对鳌拜最“公正”的处置,因为他对鳌拜的平反最彻底的,所以他有这个权力这样做,不过世袭罔替依旧不变。

到了乾隆这里,鳌拜在清朝的一切就正式盖棺定论了,也因为乾隆并不是鳌拜第一个“平反”的皇帝,所以乾隆对鳌拜的平反,只能说是锦上添花,在以前不完美的基础上做到了完美,不算太过惊世骇俗,但对于他的名声,肯定有很大的正面效果。

结语:

鳌拜的一生,总体来说都在为爱新觉罗皇族服务,生前大抵如此,离世后更是如此,不过他也靠着他的忠臣换来了潇洒的几年,那时候康熙年幼,孝庄不管,鳌拜只手遮天,也算是过了一把统治者的瘾,只可惜有多疯狂就有多悲惨,鳌拜难逃被杀鸡儆猴的命运。

后来康熙也好,雍正乾隆也好,也渐渐把鳌拜视为一个“工具”,对鳌拜这个争议大,而且非常特殊的人进行身后名声的操作,这对于他们“圣明”的形象有着巨大的帮助,特别是乾隆,将这个机会发挥的淋漓尽致。

或许鳌拜也没想过,自己最后的绝望,竟然在后来还有这么多反转,早知如此,或许他在狱中就不会大喊大叫了。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史书记载,康熙八年5月26日,16岁的康熙皇帝设计将鳌拜引入宫中,然后命令身边的少年侍卫一拥而上将其打翻在地。虽然鳌拜是满洲“巴图鲁”,而且久经战阵,武功高强,但是他没料到康熙会采取突然行动,结果反应不及,当场遭到擒拿,他的党羽也随之散伙。

紧接着,大臣们议定了鳌拜的30项大罪,康熙皇帝感念鳌拜有功于国家,并且没有篡位之心,下令免除他的死罪,将他囚禁起来。鳌拜在狱中忍受不了人生大起大落的折磨,不久去世。

对于这位曾经的功臣,康熙皇帝还是本着仁德之心,充分给予宽恕。康熙五十二年,康熙皇帝追赐鳌拜一等阿思哈尼哈番;雍正即位后,恢复了鳌拜一等公的爵位,并且允许他的后代世袭罔替;乾隆四十五年,乾隆皇帝正式为鳌拜平反,但是将他的一等公爵降为一等男爵。

由此可见,康雍乾三任帝王都肯定了鳌拜的功绩,只不过出于政治上的原因,康熙皇帝不可能自己打自己的脸,雍正也不好公开违背皇父的意思,到了乾隆皇帝时期,鳌拜事件已经过去上百年,人们已经逐渐淡忘,彻底平反也不会引起骚动。

而且,乾隆认为,一个伟大的帝王应该以“仁义”为治国根本政策,给鳌拜等曾经的“罪臣”平反,正好能够体现他的仁义胸怀。除了鳌拜之外,乾隆还给多尔衮平反,要知道,多尔衮曾经被顺治皇帝挫骨扬灰,死后待遇远不如鳌拜,乾隆却公然为其平反,可见他确实有十足的胆魄。

另一方面,乾隆也是为了表示自己和雍正皇帝不同。虽然雍正和乾隆是亲父子,乾隆也一直对雍正很尊重,但在他的内心深处,其实并不是特别欣赏皇父的为政方针和处事风格。因此,乾隆即位后多次和雍正“唱反调”,其中最有名的事情就是为“八爷”允禩、“九爷”允禟平反,恢复他们的皇室宗籍,还释放了被囚禁的十阿哥允䄉和十四阿哥允禵。

总的来说,乾隆为鳌拜等人平反,一方面是为了体现自己的博大胸襟,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收买人心,这是一位高明的政治家必须具备的眼光和手段,在这方面,乾隆做得很好。




平反锤子,鳌拜身后的待遇,在乾隆时期反而还下降了,清乾隆四十五年的时候,乾隆帝弘历忽然下令,追覆康熙时期的权臣鳌拜的功罪,下令停止世袭公爵,而改为一等男世爵。

在乾隆之前的雍正朝时期,鳌拜被追复了一等公爵位,并加封号“超武”,世袭罔替。

其实,鳌拜当年被康熙帝制服铲除之后,对于鳌拜的功劳,康熙帝并没有否定,康熙帝在晚年的时候就公开对鳌拜的功劳进行肯定,所以压根儿用不着后面的人来什么平反。



鳌拜,姓瓜尔佳氏,其伯父费英东与哥哥卓布泰,都是清朝建立时期的功臣,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之下,加上个人努力,鳌拜年少时代就展示出非凡的勇猛与武艺超凡。

后金时期,鳌拜追随着皇太极,为其鞍前马后,每每冲锋陷阵作战勇敢,立下汗马功劳。

著名的皮岛战役之中,鳌拜成为了清朝的最大功臣,被赐予三等梅勒章京与巴图鲁封号,而鳌拜的战功,还远不止于此,在松锦之战等诸多战争中,鳌拜都战绩卓越。



顺治帝登基后,多尔衮摄政,而作为皇太极旧属的鳌拜遭到了极大的打压,但他始终不肯对多尔衮低头,而清军入关初期,鳌拜依旧南征北战,成为当时的重臣。

顺治三年,鳌拜大破西南的大西军营,论功成为议政大臣与领侍卫内大臣。

多尔衮倒下之后,顺治帝亲政时代,鳌拜对这位主上也是忠心耿耿,也正因如此,顺治帝临终留下遗诏,让鳌拜与索尼、遏必隆还有苏克萨哈,共为辅政大臣匡扶社稷。



康熙初期,玄烨年幼,四大辅政大臣中,索尼年老体弱已是风烛残年,遏必隆生性怯懦,遇到事情不愿出头,而苏克萨哈与鳌拜是姻亲,却因曾是多尔衮旧属,处于孤立。

在四大臣之中,鳌拜的资历最浅地位最低,但他却得以专擅朝堂。

鳌拜擅权的时候,权势熏天,他在朝堂之上极其嚣张跋扈,但凡触动其利益的人都会被他置诸死地,甚至最后他还构陷处死了苏克萨哈,而他也根本不把年轻的小皇帝玄烨放在眼里。



康熙帝玄烨对鳌拜十分不满,但他却懂得隐忍,并没有打草惊蛇强出头,而是虚与委蛇,康熙六年先后加赐鳌拜一等公,后加太师,让鳌拜放松警惕。

但是在暗地里,康熙帝却在不停部署着对付鳌拜的相关事宜。

康熙八年,鳌拜在宫廷之内被擒获拿下,玄烨以迅雷之势定下鳌拜数十条大罪,但康熙帝顾念鳌拜的功勋,而且鳌拜没有篡弑的意思,因此并没有将其处斩,只是圈禁终生。



在很多影视作品当中,鳌拜就是个十足的坏人,可实际上的鳌拜除了跋扈之外,对于皇太极与后来的顺治帝、康熙帝都十分忠心,即便他非常嚣张,也没想过篡位。

整体来说,鳌拜并不算是忠臣,却也不是佞臣,他是完完全全的权臣。

清朝建立的时候,鳌拜战功赫赫,而他晚年的时候位极人臣,却不知道收敛,不把小皇帝放在眼里,因此犯下了大忌讳,最终自招恶果,但康熙帝对其功劳还是很肯定的。



康熙五十三年的时候,康熙帝突然当众感慨鳌拜的功劳,追封了他一等阿思哈尼哈番也就是男爵的爵位,换言之,康熙时期的鳌拜,就已经恢复了名誉,不再是罪臣。

雍正帝登基后,更是追复鳌拜的一等公爵位,并且世袭罔替,由鳌拜的子孙继承爵位。

乾隆晚年的时候,乾隆帝反而取消了鳌拜的公爵爵位,将其恢复成康熙时期的一等阿思哈尼哈番的爵位,说白了,乾隆帝并没有给鳌拜平反,而且还降低了他的身后名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8

标签:雍正   乾隆   太极   权臣   爵位   皇权   索尼   顺治   功绩   大臣   功劳   名声   康熙   皇帝   时期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