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之役后,建文帝后代有没有留下血脉?

有的,大明神秘的“建庶人”一脉,就是建文帝的后裔。

靖难之役是整个大明最残酷、最悲情的内乱。

因为这是一场“藩君颠倒”的战役,也是“同室操戈”的悲剧,当朱棣打到了南京,攻入皇宫的时候,他的侄子建文帝只能仓促出逃,给世人留下了模糊的传说,是死是活都不可知晓,而跟着建文帝一同消失的,还有建文的太子朱文奎。

可建文跑的时候匆忙,根本带不了什么人和东西,而太子朱文奎肯定是有专门的人伺候着掩护出逃,所以这就注定建文会“漏掉”一些重要的人。

比如他那个年仅两岁的儿子,朱文圭。

毫不夸张地说,朱文奎就是在“坐牢”中长大的人。

朱文圭是朱允炆嫡次子,他与大哥朱文奎都是建文帝的马皇后所生,因为朱允炆登基的时候还在青年,连三十岁都不到,所以他的儿子尚没有多少,从这个角度来说,朱文圭即便不是太子,地位都很高,毕竟人和物一样,都是以稀为贵,可想而知,朱文圭这位“王爷”,未来的待遇肯定不差。

但很多时候,一个人的从天堂掉到地狱不需要太复杂的过程,只要犯一个错就行了。

在靖难之役中,朱允炆多次下令“不要伤害四叔”,这导致大明比起朱棣多上数倍的官军,在跟朱棣战斗的时候竟然屡战屡败,而朱棣数次陷入生死危机,却是一次次化险为夷。

一边是朱允炆不认真的平叛,一边是朱棣用命在造反,所以朱棣最终还是打到了南京并且打入了皇宫,朱文炆也只能服下自己栽种的苦果,自此以后,朱文圭的“王爷未来”就和他无缘了,大明不会再多一个至高无上的王爷,只有一个阶下囚。

南京城破后,朱允炆在皇宫中绝望地放了一把火,他让自己的皇后与皇宫殉葬,却没来得及处理小儿子朱文圭,当朱棣进了皇宫后,才发现自己的这个“小侄孙”,虽然朱文圭还要比朱棣百般疼爱的长孙朱瞻基小几岁,可朱棣却没有对这个孩子有任何怜悯。

在得到了朱文圭后,朱棣对其几乎是缄口不言,因为该怎么处理这个孩子,是个大难题。

要是杀了这个孩子,那恐怕会被人说残忍无度、性情冷血,但要是放过这个孩子,那么等他长大之后,说不定就会纠集建文的旧臣,再给朱棣来一次造反,要知道的是,朱文圭也是嫡子,如今建文、太子失踪,朱文圭就是唯一的正统继位者,这个身份虽然唬不到朱棣,但足以让朱棣侧夜难眠。

所以为了避免隐患发生,朱棣决定先血洗忠诚于建文帝的大臣们,以方孝孺为首的建文忠臣纷纷受到了残酷的镇压,如此一来,朱文圭想要“翻身”就失去了很多力量。

其次,朱棣开始策划“迁都”,因为南京说到底都是朱元璋、朱允炆经营的,而北京才是朱棣和姚广孝常年经营的,朱棣在南京当皇帝,他未免会有些草木皆兵,只要迁都北京,建文帝的“痕迹”就会渐渐被淡去。

但迁都是个大工程,朱棣一时半会还做不到,因此对于朱文圭,朱棣决定“永久囚禁”。

囚禁朱文圭的地方,既不在北京,也不在南京,而是在大明“中都”:安徽凤阳

朱元璋当年虽然没将大明首都立在凤阳,但凤阳却也获得一个“中都”的地位,而朱元璋在凤阳建立皇宫,每年都会将大量的皇子皇孙安排惠凤阳居住,既是为了怀念先祖所在的这片土地,也是让皇子皇孙们“历练忆苦”,所以朱棣在南京登基后,也将朱文圭“软禁”到凤阳。

在整个永乐朝,朱文圭都是一个“禁忌”词,没人敢提起,而朱文圭浅浅也失去了自己的名姓,朱棣将他称为“建庶人”,所以其他人也跟着喊建庶人,因此建庶人的称呼,就是大明朱允炆这一脉的统称。

朱文圭十分可怜,朱棣在位二十多年,他被囚禁。

被誉为“仁宗”的朱高炽放过了很多靖难旧臣,帮他们平反,但也没有放过自己的这个侄子,继续让他软禁,而后的明宣宗朱瞻基同样对朱文圭视若无睹,朱文圭被好吃好喝地供着,但这一生还未曾离开过凤阳的城墙,就连自己所在宫院的大门,都没有离开过。

而朱文圭得以“重见天日”,还是靠的明英宗。

景泰八年(1457年),明英宗趁着明代宗病重发动夺门之变,再次复辟成为皇帝,而这场夺门之变,引起了朝堂的反弹,明英宗杀了很多人才镇压下来,比如大明的救星于谦,就被明英宗立威所杀。

既缔造了“土木堡之变”导致大明由盛转衰,又杀大明的救国之臣,明英宗知道自己的名声差到了极点,因此,他便想在其他事情上做一些弥补,让自己后世的名声好听一些,废除人殉制度这是其一,为了彰显自己的“尧舜之心”而释放朱文圭,这是其二。

没错,到了明英宗复辟的时候,朱文圭都还活着,可见朱文圭的命很够硬。

英宗复辟,怜庶人无罪久系,欲释之,左右或以为不可。

然而明英宗的决定让他身边的大臣们都大吃一惊,因为这个建庶人,就是建文的嫡子,根据明英宗这种“倒霉”的命运,说不定放出来就翻车了,对于很多人来说,朱文圭的能力不重要,他的身份、血脉才重要。

可别人越是反对,明英宗就越是要放,因为风险和回报是正相关的,风险越大回报就越大,大家都知道释放朱文圭出来有隐患,但这不正说明了明英宗宽容的心理,于是明英宗以“有天命者,任自为之”为理由让大臣们闭嘴了,明英宗这话的意思就是,如果朱文圭真的有天命,那就让他当皇帝。

这话听起来就很潇洒,但事实上,此时的朱文圭已经五十七岁了,身体其实很差了,明英宗也是“调查”得清清楚楚才敢做这个决定,说白了,明英宗就是拿朱文圭来陪他演一场“贤君”的戏。

既然都是演戏,朝堂上的大臣们眼力见都要到位才行了,比如知道这背后实情的大学士李贤,他就趁机夸了明英宗一句,称他有“尧舜之心”。

陛下此一念,天地鬼神实临之,太祖在天之灵实临之,尧、舜存心不过如此。——《天顺日录》

李贤拍马屁的功力也是让人望之兴叹的,什么惊天地泣鬼神都用了出来,还将明英宗比喻成太祖高皇帝的灵魂“亲临”,这句话可把明英宗抬到了一个很高的位置,要知道尧舜可是上古帝王,犯了那么大错都还能比拟尧舜,明英宗做梦都能笑醒。

但事实就是,这一切都是场面话,正所谓人越缺啥就想要啥,这不证明了明英宗就是缺尧舜之心吗。

当朱文圭得知自己“恢复自由”后,他也没有什么开心的,因为在他的世界里,没有自由的这个概念,正如《明史》里对他的描述:

文圭孩提被幽,至是年五十七矣。未几卒。

朱文圭从“孩提”时候就被幽禁了,从两岁算起,到他五十七岁被放出来,这等于是蹲了五十五年的“大牢”,即便是软禁,说句难听的,自古以来坐几十年牢的人并不多,超过半百的更是寥寥无几,朱文圭却是其中之一,可以想象,朱文圭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都是在凤阳的城墙里头构成的,这么一个“人”,他还是正常人吗?

因此,明英宗的“慈悲”只是给自己,给世人看的,对于朱文圭来说,这并不慈悲,而明英宗觉得这个堂叔很可怜,又跑到了孙太后那里请求派遣两个太监伺候着,孙太后自然是同意了,所以太监牛玉,就成为了朱文圭的贴身太监:

遂请于太后,命内臣牛玉往出之。听居凤阳,婚娶出入使自便。与阍者二十人,婢妾十余人,给使令。

牛玉就相当于朱文圭的传话筒,也同样是“监视者”,明英宗让朱文圭想娶妻就娶妻,想纳妾就纳妾,一切自便,不需要向朝廷申请。

可闹笑话的时候来了,朱文圭两岁“蹲牢”,一生见过的东西不多,当他走出了皇宫后,在路上看到了牛和羊都吓了一跳,因为朱文圭从没见过牛和羊,这件事传回朝廷让众人一阵好笑,可事实上,这背后体现的就是权力斗争的残忍。

朱文圭从未离开过自己生活的宫院,如果年迈才走出家门,其实这对他来说风险很高,所以朱文圭在不久之后离世了,具体怎么去世的,史书没有交代,但如果他没有走出凤阳的皇宫,或许他都还能多活几年。

那么朱文圭死了,朱允炆的血脉是不是就断了呢?

其实没有,因为朱文圭也有子孙,最重要的是,他这个“建庶人”的称号,继续传了下去,这也说明了朱文圭的子孙们,根本没有名字在历史中传世,唯有“建庶人”代称之。

大明除了“建庶人”这支特殊存在以外,其实还有一支“吴庶人”,而吴庶人,就是朱标的三子朱运熥。

朱棣给朱允熥、朱文圭起“庶人”的名号其实是有他的讲究的,因为朱允熥、朱文圭都是储君以及皇帝的“嫡子”,他们都有最直接的继承资格,比如朱允熥,他本就是朱标严格意义上的嫡次子,地位比起朱允炆其实都要高,只不过后来朱标的嫡妻去世后,在朱元璋的安排下,朱允炆的生母被扶正成为继妻,他才成为嫡子罢了。

所以朱允熥也是一个“大隐患”,为了解决朱允熥,朱棣也是实行软禁的政策。

朱文圭更不用说了,他是建文的嫡子,只要有人得到他,那就可以直接造反了。

因此为了废掉两个人的“正统性”,朱棣直接将他们废为庶人,其实这种做法是有些多此一举的,毕竟废为庶人只是按照朱棣的礼法,如果真的有人有心造反,一样能将朱允熥、朱文圭扶正,所以废为庶人,只是朱棣为了自己的心安才做的举动。

建庶人、吴庶人两脉都是大明最顶级的贵族,最后落魄也是因为权力斗争,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这两支特殊的血脉,那是让朱棣的子孙“好生招待”,比如有了明英宗的放开优待政策之后,建庶人和吴庶人能够自由婚配了,到了明宪宗朱见深时期,朱见深还下令每个月给这两脉“补贴”:

每月令所司支与食米二十五石、柴三十斤、木炭三百斤。

虽然说不上是大富大贵,但起码是丰衣足食了,这也说明了,建庶人、吴庶人都是有后人传世的,朱允炆明面上的血脉没有断绝,在大明一直传承了下去,区别只是在于,建庶人和吴庶人两脉都不算皇族,明明身上流着最高贵的血,却没有皇族的身份,既辉煌又卑微着。

时间一直到大明灭亡,南明建立后,朱文圭的身份才被正视,南明将他追封为“润怀王”,这也算是给予他皇子身份一个该有的回应了,但朱文圭此时已经去世多年了,王爷的名号他是有了,王爷的待遇,他在活着的时间是一天都没有享受过。

按照朱棣登基后的行为来看,朱棣对于大哥朱标这一脉都很残酷,虽然朱标还在世的时候,朱棣表现得很敬佩大哥,后来的行为却是在秀自己的下限,不断打压朱标一脉,还将建文帝、朱标等人追责,以此来否定他们的正统性,但正统的东西,更多是在人心的说服力上,而非是道德文章上。

这是最残酷的政治斗争,即便是亲族卷入,都难以避免悲惨的结局,要说朱文圭可悲,换个角度来想,他作为皇子享受了该有的荣华,也该承担相应的责任,只不过他享受的时间太短,担责的时间太长显得可怜罢了。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有,就是建文帝次子朱文圭,被关了整整五十多年,重获自由后,竟然牛马不分,很快便去世了,好在,这位可怜的建庶人,凭自己努力仍为懿文太子、建文帝一系留下了血脉。




建文帝朱允炆,懿文太子朱标次子,生母吕氏(大臣吕本之女),朱允炆原本无缘成为皇太孙,因为懿文太子朱标嫡长子朱英雄早早去世(开平王常遇春之女太子妃常氏所生),朱允炆生母吕氏在太子妃常氏去世后晋位为太子妃,使得朱允炆成为事实上的嫡皇长孙。朱元璋原本在确立储君问题上考虑很多,直到他去世前几年,才确立朱允炆为大明王朝的皇位继承人。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十八岁的皇太孙朱允炆迎娶光禄少卿马全之女马氏为太孙妃,建文元年(1399年)被册封为皇后。马氏一共为建文帝生下二子,长子朱文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出生,建文元年被立为太子。次子朱文圭,出生于建文三年(1401年),在他出生的这一年,建文帝因为削藩之事,早已与皇叔燕王朱棣撕破脸皮,南军与燕军也已经厮杀的难分难解。




建文四年(1402年),燕王朱棣兵临南京城下,曹国公李景隆与谷王穗打开金川门投降,朱棣率军入城,结束了历时三年的靖难之役。而建文帝朱允炆和太子朱文奎,则在燕军入宫后不知所踪,马皇后自焚而死。朱文奎和其父朱允炆一样,去向成谜,有人说死于宫中大火,但并未找到他的尸骨,因此,朱允炆朱文奎父子的结局,至今都是个谜,连《明史》都只能以“燕师入,(太子)七岁矣,莫知所踪。”草草带过。

燕军因为曹国公李景隆和谷王穗打开金川门投降,而兵不血刃的进入南京,以至于建文帝毫无准备,甚至都来不及送两个儿子出城。结果是,马皇后在宫中自焚,建文帝与太子朱文奎不知所踪。而朱文圭,据说当时因为年幼,被安置在其他妃嫔的宫殿当中,燕军入宫后,到处搜寻,最终只寻得建文帝次子朱文圭。

对于这个年仅两岁的侄孙,朱棣的处理方式还算人道,至少要比唐太宗李世民强的多,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后,将太子李建成的五个儿子和齐王李元吉的五个儿子全部诛杀,给自己的一生留下了污点。朱棣原本可以轻松处死这个襁褓小儿,以绝后患,但毕竟是以非常手段推翻侄儿的皇位,再开杀戮,恐怕会引起天下人的反感,更何况彼时的朱文圭才不过两岁的婴孩,对自己的皇权根本够不成威胁。




(将建庶人从高墙之内释放的是明英宗)

于是,朱棣便决定派人把朱文圭送往中都凤阳广安宫,由守陵太监严加看管,号为建庶人。可怜年仅两岁的朱文圭被送到凤阳后,便长期过着圈禁生活,尽管因为特殊的身份被严格限制了人身自由,活动范围仅限于广安宫,日常衣食起居都有专人照顾,但毕竟是处于监禁,形同罪人,身边连个说的上话的人都没有,与外界隔绝,缺乏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建庶人朱文圭就是在这样的高墙生活下,整整度过了55年。

直到英宗复辟,这个长期被幽禁于高墙之内的皇室贵胄才被记起,英宗准备下旨,怜庶人无罪久系,欲释之。左右却以建庶人大罪之身不可轻释,英宗坚持已见,下旨释放建庶人,当时的大学士李贤大赞英宗之举是:“此尧、舜之心也。”

获得自由的建庶人朱文圭,因为在广安宫圈禁实在太久了,从一个襁褓孩儿,变成如今的皓首白发皓首,五十多年的高墙生活,彻底毁掉了这个皇室贵胄。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派内臣牛玉持圣旨到中都凤阳,解除建庶人圈禁,准许这位苦难的皇伯祖在凤阳城定居,婚娶自由,并特赐阍者二十人、婢妾十余人,以照料其饮食起居。




可怜的建庶人朱文圭,虽在圈禁五十多年后获得自由,但是高墙内的禁锢生活早已毁了他,以至于获得自由后,竟然不懂男女之事,甚至连牛马不分,没过几个月,建庶人便去世了,享年五十七岁。

好在,这位一生苦难的皇室贵胄,终究是艰难的给自己留下了后代,根据《明英宗实录》、《明宪宗实录》等史料的记载,在建庶人死后,上述实录都提到过建庶人,如天顺三年十月(1459年),淮扬巡抚都御史滕昭奏请将建庶人、吴庶人重新送到有军队的城中看守,被英宗驳回,而建庶人早在天顺元年(1457年)便已经去世,此处所指之建庶人,当是朱文圭之子。而吴庶人,则是建庶人的叔父,建文帝的异母弟朱允熥的后代,建庶人与吴庶人同年被废为庶人并送往凤阳禁锢。

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追谥朱文圭为润怀王。而朱文圭之后代,因为其庶人之身份,在史籍并无记载,但是可以确定的是,建文帝一系,是留下了血脉的。




1402年,朱棣攻入南京后,皇宫竟燃起熊熊大火,朱棣只找到朱允炆2岁的次子朱文圭,而朱允炆和他的长子朱文奎却不知所踪。

朱棣一边让人灭火,一边吩咐手下,全力搜捕朱允炆和他的长子朱文奎,可手下差不多把南京城都翻遍了,也没有找到这对父子。

等大火彻底熄灭后,人们在灰烬中发现了多具烧焦的人体残骸,但这些残骸别说其生前主人的身份,就连性别都无法分辨出来。

朱棣就把宫中的太监们找过来,问他们知不知道,这些残骸是谁,这时候有一个太监站出来说,这是朱允炆、马皇后和太子朱文奎的遗骸。

朱棣显然不相信这个太监的话,不过他也找不出其中的破绽,只能暗自命人继续寻找朱允炆、朱文奎等人,可让朱棣没想到的是,这一找就是一辈子,朱允炆的下落永远成了谜。

当然了,这是后话,对于当时的朱棣来讲,除了稳定皇位外,就是如何处理2岁的朱文圭,按辈分来讲,朱文圭是朱棣的侄孙。

虽然朱棣为了皇位不会在乎血脉亲情,而且朱棣也先后诛杀了所有忠于朱允炆的臣子,但如果对一个2岁的孩子下手,朱棣却害怕被指责。

而且,朱允炆只有2个儿子,长子朱文奎,也就是之前的太子,早就失踪了,现在2岁的朱文圭是朱允炆唯一的血脉,或许朱棣也对朱标和朱允炆心存愧疚,最终并没有选择杀了朱文圭。

可如果不杀朱文圭的话,朱棣又必须面临一个选择,如何对待这个2岁的孩子,因为稍有不慎,等朱文圭长大成人后,就容易引发更严重的祸端。

朱棣经过深思熟虑,决定将朱文圭废为“建庶人”,永远圈禁起来,虽然一直好吃好喝的供着朱文圭,却严格限制他的人身自由,而且不允许照顾他的人与之交流,更不允许任何人传授他知识。

同时,朱棣还派重兵把守在朱文圭居住的凤阳广安宫周围,完全阻隔了朱文圭与外界沟通交流的途径。

就这样,朱文圭在这种残酷圈禁下,孤独地度过了55年,由于朱文圭被圈禁时刚刚2岁,所以朱文圭从记事起就没见过外面的世界,据说连牲畜都分辨不出来。

而且,由于没有与人沟通交流,也没有任何学习机会,朱文圭长大后的智力也基本维持在孩童水平,甚至还有人说他已经变得痴呆了。

可以说,朱棣的这个做法,某种程度上比直接杀了朱文圭还残忍,不过好的一方面是,朱文圭从没体会过自由的滋味,或许他在被圈禁时也感受不到痛苦。

由于朱棣是通过“靖难之役”夺得的皇位,所以在朱棣时期,朱允炆、朱文奎、朱文圭等人的名字成了禁忌,没人敢提这几个名字,甚至连史官的记载都是寥寥数语。

而等朱棣死后,明仁宗朱高炽、明宣宗朱瞻基、明英宗朱祁镇、明代宗朱祁钰同样视朱文圭为威胁,也直接选择了忽视朱文圭。

不过,最终放朱文圭出来的却是明英宗朱祁镇,朱祁镇在即位之初并没有打算放朱文圭出来,可后来因为听信了宦官王振的谗言,率领大军亲征蒙古瓦剌部时兵败被俘。

随后,他的弟弟朱祁钰就登基为明代宗,而等到朱祁镇被瓦剌放回来后,就被弟弟朱祁钰圈禁起来,过了7年与世隔绝的凄惨生活。

后来,朱祁镇在1457年发动了“夺门之变”,又重新成了皇帝,重新登基为帝后,朱祁镇对朱文圭的遭遇非常同情,毕竟他属于感同身受,于是朱祁镇就决定把朱文圭放出来。

这时候,很多大臣就进言,说绝对不能放朱文圭出来,认为这是放虎归山,后患无穷,不过朱祁镇却非常自信,他对群臣说,如果朱文圭能把我的皇位夺过去,那就是天命所归,我无话可说。

听了朱祁镇的话后,当时的吏部右侍郎兼翰林学士李贤,立即赞美朱祁镇有尧舜之心,群臣见此也不好找说什么,只能同意放朱文圭出来,对此《明史》是这样记载的:

“左右或以为不可。帝曰:‘有天命者,任自为之。’大学士李贤赞曰:‘此尧、舜之心也。’”

其实,群臣的想法根本就是多余的,因为朱文圭被放出来时,已经57岁了,这在古代基本是风烛残年的阶段。

而且,他从2岁开始就被圈禁,什么都不懂,也没有任何号召力,还能掀起什么风浪?唯一的可能就是有人拿他做文章,打着他的旗号干一些事,可当时哪还有建文时期的旧臣了?

果然,虽然朱文圭被放了出来,朱祁镇甚至还赐给他二十余个侍从,十余个婢妾,可朱文圭没过几天就去世了:

“文圭孩提被幽,至是年五十七矣。未几卒。”

至此,朱文圭可怜的一生终于结束了,朱祁镇按照庶人的标准安葬了他。那问题来了,朱文圭有没有子嗣呢?正史中并没有明确说这件事情,但我们从相关史料中,可以看出他还是有后人的:

天顺三年(1459年)十月,淮扬巡抚都御史滕昭奏请将建庶人、吴庶人重新圈禁,明英宗不许。成化三年(1467年)九月,南京司礼太监覃包上奏宪宗,说建庶人衣料短缺,明宪宗闻奏命工部予以供给。

我们注意看一下这两个时间,一个是1459年,另一个是1467年,因为朱文圭是这1457年去世的,所以史料中还能提到“建庶人”,应该指的就是朱文圭的后人。

而且,除此之外,在后来的弘治年间,也就是明孝宗朱佑樘时期(1487年-1505年),还有一则关于朱文圭后人的明确记载:

“平民缪恭上书孝宗请求封朱文圭后人为藩王,以奉祀朱标,触怒通政司,下狱,后被孝宗赦免。”

因此,我们可以确定,朱文圭是有后人的,只不过由于明朝那些皇帝比较忌讳提这件事情,史料中记载的才非常少。

有人认为,朱文圭恢复自由时,已经57岁了,并且很快就去世了,怎么可能有后人呢?其实,在朱文圭被圈禁的55年期间,并没有史料证明,朱棣、朱高炽等人禁止他娶妻生子。

所以我们不能确定,他在被圈禁期间,就没有结过婚。至于有人说他被圈禁得痴呆了,啥也不懂,怎么可能有孩子呢?我觉得见识少,不代表就不能生孩子,这个质疑同样站不住脚。

综上所述,结合史料记载,我认为朱文圭是有后人的,大家觉得呢?欢迎留言讨论,如果喜欢,别忘了点赞关注我,您的支持是我码字的最佳动力,谢谢大家!

文/学史知今




2010年7月,在南京举行了一场“明建文帝国际学术研究会议”,其中与会专家有50多人,还有多达一百余种有关建文帝踪迹的地方志和家谱。可惜这些材料基本都是民国以后搞的,真正明清时代的证据几乎为零。

建文帝朱允炆究竟有没有死在当年奉天殿的那场大火之中,似乎已经没有人在乎。毕竟根据民间传说,这位把皇帝这份职业做得一塌糊涂的“丧家之犬”,出逃之后足迹几乎遍布了全国乃至全世界。既然如此,这位建文皇帝有没有留下血脉呢?无论是正史还是民间传说,都是有的。

朱允炆大和尚剧照

正史记载

  • 长子朱文奎

根据《明实录》和《明史》,朱允炆有据可查的子嗣共有两人,分别是皇太子朱文奎和建庶人朱文圭。

朱文奎,生于洪武二十九年(公元1396年)十月三十日,生母为皇太孙妃马氏。他是明朝历史上空前绝后的一位老皇帝在世时出生的皇曾孙。据说朱元璋竟然对曾长孙出生还很不感冒,认为晦气,这个只怕是朱棣篡位后修改《太祖实录》,为了恶心大哥朱标才这样说的吧。

甲寅,皇曾孙文奎生,皇太孙允炆长子也。上曰:“十月,数之终,又生于晦日。”命内庭勿贺。—《明太祖实录卷二百四十六》

所谓的“晦日”是指中国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即大月的三十日,小月的二十九日。但是从已知资料来看,似乎也查不到“晦日”到底有什么不好的意义。所以朱元璋的这段话,大概率是造假。

朱允炆即位后,于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二月册封朱文奎为皇太子。南京城破的当天,年仅七岁的皇太子朱文奎下落不明。

燕师入,七岁矣,莫知所终。—《明史卷一百十八·列传第六》

  • 次子朱文圭

朱文圭,生于建文三年(公元1401年)十二月,生母为已经由皇太孙妃进封皇后的马氏。南京城破之后,年仅两岁的朱文圭被留在了皇宫内,如何处置这个幼童,成了困扰朱棣的难题。最终朱棣将其送到老家凤阳,幽禁于广安宫中,称为“建庶人”。

年二岁,成祖入,幽之中都广安宫,号为建庶人。—《明史卷一百十八·列传第六》

朱棣剧照

建庶人的命运极为凄惨,以他南京城破时两岁的年纪来看,对于其父皇和母后应该是毫无记忆的。而在此后的55年时间里,他的人生就一直在那座小小的广安宫中度过,这一方天地,竟然就是全部。

景泰八年(公元1457年)正月十七日凌晨,“大明第一战神”、太上皇帝朱祁镇(即明英宗)从紫禁城外的南宫中发动政变,将皇位从弟弟朱祁钰手中重新夺了回来。复辟之后的明英宗杀害景泰朝大臣、著名的民族英雄于谦,废弟弟仍为郕王,改景泰八年为天顺元年,并在弟弟死后赐恶谥“戾”。

朝局基本稳定之后,朱祁镇想起来要改善一下自己本就颇为不堪的口碑,想来想去,这位曾经的俘虏皇帝想起了“同为天涯沦落人”的朱文圭。释放早已不足为患的建文帝之子,无疑是个一本万利的好方法。

上复位之后,因思建庶人辈无辜淹禁将五、六十年,意欲宽之。一日,谓贤曰:"亲亲之意,实所不忍。"贤即对曰:"陛下此一念,天地鬼神实临之,太祖在天之灵实临之,尧、舜存心不过如此。"上遂决。即日白太后,许之。左右或以为不可,上曰:"有天命者,任自为之。"左右闻之,皆愧服不能止。—《天顺日录》

凤阳古城

这里稍作解释,引文中的“贤”,即《天顺日录》的作者李贤。英宗复辟后,李贤是内阁大学士,他和皇帝之间的对话记录,可信度极高。最终建庶人离开广安宫这一方小小的天地,居住到了凤阳城中。朝廷每月提供“廪饩(即粮食之类生活物资)”,并且允许朱文圭“于军民之家自择婚配”,目的是“以续其后”

《明史》上说朱文圭在被释放后“未几卒”,这个是明显的扯淡。“未几”这个词语,意思就是泛指没有多久。打个比方,朱文圭是天顺元年十月被释放,如果他当年或者隔年去世,那么用“未几卒”是比较准确的。但事实上这位建庶人在获得自由之后,至少还活了十年。

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有官员向当时的皇帝宪宗朱见深提出将朱文圭移送至有军卫的城池,或者凤阳旧中书省居住,这样便于看管。最终宪宗以“安置已定”的理由否决了这项提案,但至少说明在被释放十年之后,朱文圭依然在世。

庚戌,巡抚淮扬、右副都御史胜昭言:建庶人、吴庶人等俱置凤阳城中,官军巡护警拆,声闻陵寝,恐或未安。况城池不修,或有不逞之徒一时事出不测,猝难防御。…建、吴二庶人送置有军卫城池处,或凤阳旧中书省,严加防范。庶亲亲之意不失,而防守之虑亦严。—《明宪宗实录卷四十七》

至于以57岁高龄才得以婚配的建庶人有没有子嗣呢?从此后的实录记载来看,没有一个字提到,想来是没有的。按照正常结论,建文帝的血脉至此而绝。

民间传说

  • 后裔在日本

据说有人在日本发现《曾我萧白画册》中,记载了日本画家曾我萧白的世族宗谱。曾我萧白出生于日本中御门天皇享保十五年(公元1730年),是一位特异且叛逆的日本画家。根据该宗谱所记,曾我萧白的家族世系是这样的:

明太祖—懿文皇帝—秀文(画家)—蛇足—宗文—绍先—宗誉—绍详—直庵—二直庵—玉翁—绍兴—绍叔—曾我萧白

如果我们找一张曾我萧白的画作来看,可以发现其中的题款均为:“明太祖皇帝十四世玄孙”。看来曾我萧白对自己是大明皇室后裔非常自信。按这种说法,宗谱中的秀文应该就是朱允炆本人,蛇足应该就是皇太子朱文奎。

曾我萧白画作

  • 后裔在贵州

2006年的时候,来自贵州安顺镇宁自治县的一位苗族老农朱永斌,出示了一枚被疑为与建文帝有关的神秘大印,声称自己是朱元璋以及建文帝朱允炆的后人。据朱永斌老人所说,其家族世代流传一个传说:

当年南京城破之后,建文皇帝带着皇太子一起出逃,最终落脚安顺西秀区、镇宁、紫云三地的交界处,躲藏在苗族聚居的深山老林中。后来朱文奎就与当地苗族姑娘成婚,子孙后代绵延至今。

至于那枚神秘的大印,上铸辟邪神兽,卧镇印台之上,而印文为九叠文篆书体。大印上的9个字为:“大仃国王都行省之印”。中国历史上自然没有所谓的“大仃国”,但“仃”在《辞海》之中指的是孤苦零丁的意思。“大仃国”即指国家发生大难,皇帝孤苦伶仃流离失所。

大仃国王都行省之印

结语:历史就是如此有趣,按照正史,建文帝应该是没有血脉留存了。但根据民间传说,朱允炆的子孙却有千千万。但无论如何,朱允炆为自己政治上的不成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即使他真的逃出南京,真的还有后代,他们原本应该享受的生活,却也是再也回不去了。




在明朝发生过的两三件大事,除了满清入关,崇祯帝自尽,以及后来南明小朝廷的灭亡之外,最惨烈的要属永乐皇帝篡位,建文帝朱允炆被烧死的事件了。

但对于这一切《明史》似乎避讳不已,对于建文帝除了“起火”、“不知所踪”的字样,没有过多浪费笔墨,唯一可以确定的是,朱棣在建文帝消失后三年即位,当时国家依然被建文帝的阴影干预着,他的旧臣、故吏、儒生,那些没死光的,依然有着深厚的影响力,大明表面上是换了新主人,实际上政令依然按照旧主人的进行。为了改变这一切,朱棣做出了几个决定,第一,迁都,第二,郑和下西洋,他需要制造点自己的存在感了。

对于礼法森严,道德观严格的古代,礼法的束缚实际上是远超皇权的,朱棣未尝心惊胆战,他不知道建文帝到底死了没有?即使死了,这个人也阴魂不散地充斥着朝廷每一个角落,所以朱棣疯狂地想要借郑和下西洋的幌子找到建文帝,也许只有亲眼看着他死,朱棣才不会在每个深夜辗转反侧,备受煎熬。

对于建文帝的下落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他“出家”当和尚的传闻是最多的,据说,朱允炆带着太子朱文奎,经过三年的流亡生活,最终选择了湖南宁远的大观堡梅木塘建院隐居。

那么问题来了,时隔六百年之后,建文帝朱允炆这一系后代是否还有血脉传承呢?

建文帝朱允炆有两个儿子,长子朱文奎,次子朱文圭,太子跟他一起消失了,而次子朱文圭则被朱棣幽禁起来,被称“建庶人”,事情发生时他才两岁,幽禁50多年放生后,朱文圭已经57岁了。当时是明英宗掌权,他因为自己被囚禁过,格外同情建庶人,不但送了大量美女去服侍他,还给拨了几次款赡养他,建庶人后来下落不明,也不知道是否有生育。不过57岁要生育也并非全无可能,所以这一支很可能有后代的。

而对于太子朱文奎的说法就更多了,他跟建文帝一样神秘,所以对他的研究和推测也是很多的,根据建文帝的下落,人们很容易得出结论,朱文奎继承了建文帝的大观堡,成了“堡主”,也是个和尚,而且是个隐居的和尚。

更多的专家认为,朱文奎根本没做和尚,他后来在苗族聚居之地,跟一个苗族姑娘结婚了,还留下了很多后人。这种说法是2006年,逐渐清晰起来的,当时一个苗族老人,拿出一个刻着九个字的大印,坚称:我就是建文帝朱允炆默太子朱文奎的后代!引起一片哗然。朱允炆还有嫡系后人?这9个大字是什么?

据老人说,当年建文帝出逃后,带着7岁的朱文奎,经历千辛万苦,来到安顺西秀区、镇宁、紫云三地的交界处,躲藏在深山里,后来,朱文奎跟当地的苗族姑娘结婚生子,而老人朱永斌就是他们的后代。

这枚印的质地有些像黄铜,上铸辟邪神兽,卧镇印台之上,而印文为九叠文篆书体,大印上的9个字为:“大仃国王都行省之印”。

“大仃国”是中国境内的一个国家吗?不,中国并无这个国家。专家经过对各省县志的查阅和对历史资料的搜索,发现“大仃国”并非是国家名,而是说了一个历史事件。

“仃”字,《辞海》之中指的是孤苦零丁,国家发生灾难。皇族流离失所,帝王依然有权威但却没有执行命令的朝廷,所以,“王都行省”作为随王护驾的外从官员冠之的署事官名位了,用这个大印给予官员一个“名分”,让他们明确自己的职责所在。

“九叠文篆字”到底是不是明朝的产物呢?其实这个字体是元末明初皇族喜欢用的字体,那么这枚印章是真的出自皇帝之手吗?专家认为。这种可能性很大。

如果是真的话,它就是价值连城的文物了,而消失在历史尘埃里的建文帝——明朝正宗的皇帝,他的失踪之谜或者,都能在某一天解开,对历史研究者而言,是一个宝贵的财富。

综上所述,建文帝朱允炆留有后代的可能性很大,这也让在皇位斗争中惨遭失败的建文帝,在九泉之下获得稍许安慰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7

标签:血脉   凤阳   广安   苗族   大明   庶人   明史   天顺   皇位   次子   南京   皇宫   后代   太子   后人   皇帝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