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死于斧声烛影,赵光义到底是不是凶手?

“斧声烛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悬案,一千多年来对于赵匡胤的死因,一直众说纷纭,尤其是赵匡胤到底是怎么死的,以及他弟弟宋太宗赵光义是不是下手害死赵匡胤,都成了一个谜团。

其实对于赵匡胤的死在北宋就已经有了争论。而且各种猜测层出不穷,最后形成了众多版本。

对于斧声烛影发生一般记录就是:

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十月壬午夜,赵匡胤召赵光义进宫,兄弟两个让所有的下人出去,然后兄弟二人一起喝酒。

当时天色已黑,并且下大雪,在烛光照耀下人们只看见赵光义频繁起身似乎在推辞什么。然后就见赵匡胤醉醺醺的拿着一个玉斧出来铲雪,嘴里说着:好做。

之后赵匡胤就寝,再之后就死了。

至于赵光义在这次宴会后行动记载不一。一种说法是赵光义留在宫中,赵匡胤死后他就直接当了皇帝。

第二种说法是他回府了,可是赵匡胤死了后,宋皇后让太监王继恩找赵德芳,结果王继恩直接去了赵光义府邸,在门口看到了赵光义的心腹御医程德玄。

然后赵光义被带进皇宫随后继位。并且不按照惯例在第二年改元,在开宝六年还剩下两个月的情况下,非要改元太平兴国元年,而这种不逾年改元的行为被视为非法得位强行给自己正名的。

赵光义在继位六年后,在宰相赵普的“提醒”下公布了金匮之盟,表示自己是依照太后旨意合法继位的。可是在他最需要的时候他却无法拿出来。

不管从哪种说法看赵匡胤的死都和赵光义有关系,而且他在赵匡胤死后抢夺了皇位。

在赵匡胤死的那一晚,赵光义似乎明白他哥的死亡,所以很顺利的就进入宫中没有任何人反对就当了皇帝。

而赵匡胤在死前一年就已经和赵光义有了矛盾,赵匡胤曾经想要迁都,从开封搬走,而开封的最高行政长官就是赵光义,也就是说赵匡胤已经感受到了赵光义的威胁,想要通过迁都的方式摆脱赵光义的势力,可惜没有成功。

而这次迁都也让赵光义心惊胆战,最后在一年后赵匡胤就死了,从这里不难看出赵光义感到了自己地位的不稳。

总之赵匡胤的死不可能是赵光义亲手杀死的,但是和赵光义脱离不了关系。。




公元976年,十月十九日夜晚,身染小疾已在家歇息了几天的赵匡胤忽然觉得有些无趣,于是他便命人召赵光义入宫饮酒。兄弟俩也不知聊的啥,守候在殿外的宫女侍卫,深夜竟听到屋内传出了玉斧搓地和“好做!好做!”的声音。当时大家虽觉得奇怪,但没有陛下召见的命令,谁也不敢进去打扰陛下的雅兴。

1、

那一夜,汴梁城大雪纷飞,殿门外的积雪已有数寸厚,宫女侍卫们在殿外冷得直哆嗦,却没人敢抱怨一声,大家只盼着这一夜早些过去。

不知何时起,屋内突然安静了下来,宫女侍卫们当时以为赵匡胤兄弟二人是喝醉歇息了,他们打心里松了一口气。

更让他们欣喜的是,报更的鼓声终于敲到了第四鼓,这意味着天就快亮了,他们也可以拖着疲惫的身体好好休息一下了。

但命运,却偏偏给他们开了一个很大的玩笑:第二天天亮的时候,大家发现,在赵光义和赵匡胤安静下来的这段时间内,赵匡胤竟然离奇驾崩了,而屋内只有赵光义一人而已,这就是赫赫有名的“斧声烛影”事件。

如果说,赵匡胤突然驾崩,让“斧声烛影”披上了一层神秘色彩,那么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就更加让人不可思议了,恐怕连小说都不敢这么写

在得知赵匡胤去世的消息后,朝堂上的各方势力最关心的事情并不是为赵匡胤办葬礼,而是立刻围绕着谁做赵匡胤继位一事站队,“一朝天子一朝臣”,他们唯恐自己立场选择错误,便会失去如今的荣华富贵。

可能有朋友会说,这事不是很简单吗,按嫡长子继承制立太子就完事了。但问题恰恰就出在这儿,跟秦始皇去世时一样:赵匡胤也没立太子

宋皇后心知一旦大权旁落,她和自己的儿子恐怕落不到好下场,于是,宋皇后第一时间便让宦官王继恩召秦王赵德芳入宫,商议皇位继承人选的事情。

但让宋皇后万万没想到的是,王继恩不仅没有去找秦王赵德芳,反而背叛她找到了赵光义。可想而知,当宋皇后在看到赵光义出现在自己面前时,该是多么绝望,史载:愕然,遽呼“官家”。

“官家”在宋朝,是对天子的称呼,赵匡胤刚死,尸骨还未凉,身为一国的皇后却在这种情况下,立刻改称赵光义为“官家”,这场皇位之争,就这样落下了帷幕。

宋皇后为保全自己母子的性命,不得不以妥协的姿态来换取生存的权利:“吾母子之命,皆托官家。

身为胜利者的赵光义顺着节奏,“哭着”接受了这到手的皇位,并许诺道:“共保富贵,无忧也。”

2、

众所周知,宋太祖赵匡胤和宋太宗赵光义是亲兄弟,而他们两人之间的皇位传承,又是封建王朝里少有的“兄终弟及”方式。后世人对“斧声烛影”浓厚的兴趣,其实源于这种比较少见的皇室权力交接。

公元960年,赵匡胤担任后周殿前督点检,检校太尉,归德军节度使等重要军职,手握兵权,实力雄厚。在后周朝廷“孤儿寡母”,主少无能的情况下,发动了陈桥驿兵变。他黄袍加身,改朝换代,开创了大宋王朝。

赵匡胤的三弟赵光义,一直跟随大哥左右,也积极支持大哥兵变夺取皇位。赵匡胤登基后后,为了稳固赵氏江山,便更加重用三弟赵光义,封他为开封府尹,中书令,兼平章政事。赵光义所担任的职务,都是朝最具实权的岗位。

那时候赵光义也成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实权派人物。随着时间推移,赵匡胤兄弟齐心,扫灭中原敌对势力,平定了江南小政权叛乱,基本统一了黄河和长江流域,建立起一个稳定的大宋王朝,赵光义也被加封为晋王。

江山逐渐稳定后,赵匡胤又利用“杯酒释兵权”的方式,解除了带兵大将手中的权力。在这种情形下,赵光义的权力愈发凸显,甚至朝中很多官员都基于“开封府尹就是未来皇位继承人”的历史传统,纷纷开始向赵光义靠拢。这样一来赵光义的实力更加强大了。

赵匡胤登基之初,他的儿子都还年幼,长子只有十岁。那时候天下很混乱,为了大宋江山社稷,他重用三弟赵光义,并且封为赵光义为“开封府尹”等重要职位,其实也是想着在战乱中,如有不测,便让三弟继承皇位,以避免“主少无能”的情况下,大宋王朝被别人推翻。当时的人们也都觉得赵匡胤将来会把皇位传给三弟。

但随着时间推移,周围的叛乱都被剿灭了。大宋江山也日趋稳固。而且赵匡胤的两个儿子也都成年了,尤其是老四赵德芳,文武兼备,能力出众。在这种情况下,赵匡胤不断重用长子,并且封赵德昭为郡王,还兼任平章政事,京兆尹等朝中重要官职。在提拔长子的同时,赵匡胤还不断给四弟加官进爵。


当时朝中一些大臣都觉得赵匡胤这些举动,其实都是在削弱赵光义的权力,主要是为将来传位给长子赵德昭做准备。赵匡胤的这些做法,也不可避免地会让兄弟二人产生嫌隙。

3、

公元976年春天,赵匡胤巡查洛阳之后,他认为洛阳的地理位置更显要,而且在历史上作为都城的影响力也更大。于是他便在朝中提出了迁都洛阳的想法。当时朝中一部分大臣觉得迁都是明智之举,有利于大宋王朝的千秋伟业。

但以赵光义为首的另外一些大臣便极力反对迁都。赵光义曾在朝堂上说:国之安定,在德不在险。并且一再劝说赵匡胤要“以德治国”。后经几次商议,赵光义都坚决反对迁都。最终赵匡胤的迁都计划也没有实现。

其实仔细分析,赵光义反对迁都,也不乏怀有私心。赵光义担任开封府尹多年,他的主要势力都集结在开封周围,而要是离开都城开封,他的势力将会被大大削弱。而太祖长子赵德昭,其成年后,主要管辖洛阳地区,不论是兵马还是洛阳地区的官员,都是赵德昭的嫡系。赵匡胤的这个举动,也似乎是在扶植长子,打压赵光义。

迁都计划落空后,赵匡胤和赵光义的矛盾,似乎已经公开化,但为了江山社稷,二人也不可能公开翻脸。其实赵匡胤也想通过怀柔手段,逐步解决传位问题。

但命运似乎没有给赵匡胤太多时间,迁都计划失败后的同年冬天,便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斧声烛影”事件。赵匡胤半夜突然驾崩。而当时第一个赶到宫内的便是赵光义。随后赵光义利用手中权力,控制了皇宫和都城开封。然后就登基继位,成了大宋朝第二任皇帝。

赵光义继位以后,或许是处于亲情,或许是为了冲淡“斧声烛影”带来的影响。他并没有加封自己的儿子,而是不断给赵匡胤的两个儿子加封进爵。并且把赵匡胤的二儿子赵德昭封为亲王,兼任京兆尹。更加五代十国旧制,亲王加京兆尹,就是皇位继承人的象征。赵光义似乎也在向世人传递出,他将来要把皇位归还给太祖儿子的信息。

但事实上,在赵光义登基三年后,也就是979年,据史料记载,太祖长子赵德昭,因为带兵打仗失利,随后压力过大,选择了自杀。死时年仅二十九岁。

公元981年,也就是太祖长子离世一年半后,太祖另一个儿子赵德芳,则说是因为疾病无法医治而身亡。死的时候年仅二十二岁。史料上记载很简短就三个字:“寝疾薨”。宋太宗赵光义登基不到六年,太祖留下的两个儿子,却都在青春壮年离世,令人感到惋惜的同时,也不免令人感到诡异。

这也更让世人对“斧声烛影”产生了怀疑。后来赵光义也把皇位顺利地传给了儿子。孤立的历史事件,或许说服力有限。但结合前因后果,以及后来历史走向,或许便能看出一些端倪,人们也会对“斧声烛影”,这个事情有自己的理解。

文/ 沐圣

不知道您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讨论。

如果喜欢,欢迎点个关注支持一下,每天都将为您带来有趣的文章分享




斧声烛影,也叫烛影斧声,是指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十月壬午深夜,宋太祖赵匡胤病重,急召晋王赵光义议事(另有记载说,是召太祖信任并喜爱的四儿子赵德芳进宫商议后事,被晋王知晓后未召进宫)。席间有人遥见得烛光下赵光义时而离席,做躲避之状,又听见太祖引柱斧戳地,并大声说:“好为之”(另有记载说“好做,好做”)。之后晋王赵光义继位,史称宋太宗。对此事件后世议论不一,诞生出了“斧声烛影”这一成语,反倒成了历史上的未解之谜。

宋开宝九年十月二十日晚上,赵匡胤忽然去世,第二天,其弟赵光义就继承了皇位。对于赵匡胤的死,《宋史·太祖本纪》上只有一段简略的记载:“癸丑夕,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殡于殿西阶。”但是宋代的野史上却有一些颇为离奇的记载,文莹《续湘山野录》记载二十日那天晚上:

“上御太清阁四望气,…… 俄而阴霾四起,天气陡变,雪雹骤降。移仗下阁。急传宫钥开端门,召见封王,即太宗也。延入大寝,酌酒对饮。宦官、宫妾悉屏之,但遥见烛影下,太宗时或避席,有不可胜之状。饮讫,禁漏三鼓, 殿雪已数寸,帝引柱斧戳雪,顾太宗曰:好做!好做!遂解带就寝,鼻息如雷霆。是夕,太宗留宿禁内,将五鼓,伺庐者寂无所闻,帝已崩矣。太宗受遗诏于柩前继位。”

这段宋朝时的野史记录,由于这段记载语气隐隐约约,文辞闪闪烁烁,又没有第三人在场,于是便给后人留下了“烛影斧声”的千古之谜。

第一种意见是,宋太宗“弑兄夺位”。持这种说法的人是以《续湘山野录》所载为依据,认为宋太祖是在烛影斧声中忽然死去的,而宋太宗是夜又留宿禁中,次日便在灵柩前继位,实在难脱弑兄之嫌。《宋史通俗演义》和《宋宫十八朝演义》都沿袭了上述说法,并加以渲染,特别是又增添出了许多宋太宗赵光义弑兄的情节。

第二种意见认为,宋太祖的死与赵光义无关。持这种说法的人,是引用了司马光《涑水纪闻》的记载,来为宋太宗开脱。据《涑水纪闻》记载,宋太祖驾崩后,已是四鼓时分,孝章宋皇后急忙派人召太祖的四子入宫,但使者却没有去找赵德芳却去开封府找了赵光义。赵光义大惊,犹豫不敢前行,经使者一再催促,才顶风冒雪步行进宫。因此,太祖死时,太宗并不在寝殿,因而不可能弑兄。

第三种说法,虽无证据但赵光义仍有重大嫌疑。虽然肯定不了宋太宗就是弑兄的凶手,但认为他怎么也无法开脱抢占王位的嫌疑。后世研究发现,在赵光义即位的过程中确实存在一系列无法正常解释的反常现象,据《涑水纪闻》所载,宋太祖召见的是四子赵德芳,而赵光义却抢先入宫,造成既成事实。《宋史·太宗本纪》也曾提出一串疑问:赵光义即位后,为何不按照嗣统继位次年改元的惯例,而是急忙将只剩下两个月的开宝九年,改成太平兴国元年?为何赵光义登基五年后,忽然又弄出来一个“金匮之盟”?既然杜太后有了“皇位传弟”的遗诏,太宗赵光义为何要一再迫害自己的亲弟弟赵廷美,而使他郁郁而死?宋太宗继位后,太祖赵匡胤的次子赵德昭为何自杀?太宗曾加封皇嫂宋皇后为“开宝皇后”,但她死后,为何不按皇后礼仪治丧?上述迹象表明,太祖赵匡胤的死亡和赵光义继位是有很多疑点相联系在一起的,难怪自宋以后,后世提出诸多疑议。

斧声烛影是千古之谜。迄今为止,没有任何一部史书下了结论,也没有任何史学家经过研究后下了定论,真相究竟如何,还是有待于后人的进一步探求,我等“吃瓜群众”就别乱猜了。




您好!我是十月,很高兴能回答您的问题。

关于赵匡胤跟赵光义之间的事情,毕竟当时十月我也不在现场,具体情况怎么样?我也不好细说,但是我们可以来分析一下。

按照史料记载,那一天赵匡胤跟弟弟赵光义在一起吃饭喝酒,后来赵光义不知道跟他说了什么,赵匡胤的脸色就不太好。

之后,甚至还让身边的人都退下,导致房间里只有他们兄弟二人,在那些灯光的照耀下,发生了斧声烛影的由来。

后来没多久赵匡胤就驾崩了,弟弟赵光义继承了皇位。

这也是在当时让人想不通的原因,毕竟赵匡胤的两个儿子,一个已经二十六岁、一个月也已经十八岁。

太子在朝廷里面也是小有些实力,完全有能力继承大宋帝国。

而在赵光义做上皇帝之后没多久,就将自己的几个侄子,给慢慢的弄死了。

从这一点看来,赵光义就有一些得位不正的感觉。

咱们还是打个比方吧,就比如大宋朝廷是一家家族公司。

赵匡胤这个集团董事长暴毙之后,这个集团的董事长职位,按照我们一般人的想法而言,都会将自己在公司里大部分股权,转让给自己的儿子。

哪怕没有都转让给儿子,最起码有要让他占据大半股权!

而明面上赵匡胤倒好,直接把公司给了兄弟,至自己老婆孩子于不顾!导致他们之后的结局。

从这些细节看来,只能说赵匡胤黄袍加身,也没有弟弟赵光义直接取而代之来的痛快。

这是十月我的个人想法,大家如果觉得小弟,写的还可以的话,就请关注或点赞,支持一下小弟,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7

标签:烛影   京兆   府尹   官家   江山   洛阳   皇位   太祖   宋朝   长子   凶手   皇后   皇帝   说法   儿子   兄弟   财经   赵光义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