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国有六卿,为何是三家分晋?

华夏文明看春秋,春秋大义看晋国。

晋国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浓缩的春秋史,作为春秋时期首屈一指的强国,晋国称霸的时间最长,国力最强,作为周天子的兄弟之国,晋国的地位一直很高,但春秋的礼乐崩坏却是从晋国开始的。

晋国之所以会三家分晋,是其独特的历史发展造成,前人种因,后人得果,真要追溯起来,三家分晋真正的源头是曲沃代翼

周朝建立后,制定了一系列的礼乐制度,简称周礼,成为约束天下人道德规范的制度,其中之一就是嫡长子继承制,规定了整个天下的继承制度是由嫡长子继承的,无嫡子则由长子继承,但是晋国却发生了曲沃代翼事件。

曲沃代翼

事件源于一次分封,晋昭侯把晋国最为肥沃富庶的曲沃封给了自己的叔叔姬成师,姬成师就是曲沃桓叔,他得到曲沃之后,实力逐渐强大,变得比晋国国君的实力还要强,实力一强,野心也就大了,于是分封在曲沃的姬成师及其子孙三代用了67年的时间,成功了实行了曲沃代翼。

所谓曲沃代翼指的就是身为小宗的晋国公族取代了大宗的晋国宗室成为诸侯,大宗就是国君的嫡系一脉,小宗就是国君的旁支一脉,曲沃是晋国公族武公的封地,翼城是晋国国君的都城,曲沃代翼就是公族攻陷了晋国都城,夺取了国君之位。

曲沃代翼其实就是晋国为了争夺国君之位同宗相残的血案,这事在春秋时期绝对是大逆不道,是违背周礼的,但当时的周天子不仅没有管这事,而且还默认了曲沃代翼事件的发生,这样就造成了一个严重后果,礼乐崩坏的序幕被拉开。

小宗与大宗争夺国君之位

曲沃代翼成功后,出身曲沃的晋武公成功成为晋国国君,晋武公去世后,他的儿子晋献公成为国君,时刻担心自己的国君之位会被同族夺走,同时也因为曲沃代翼事件的成功,所以晋献公拼了命地残杀翼城的同宗,以此来防止小宗再次取代大宗事件的发生。

晋献公姬诡诸不仅残杀同宗,而且连自己的亲生儿子也不放过,在骊姬的蛊惑下,晋献公又干了一件破坏礼制的事,这就是废嫡立庶,晋献公准备废除自己的嫡子申生的太子之位,立骊姬的儿子奚齐为太子,逼得申生自杀而死。

晋献公的另两个儿子重耳与夷吾因此而逃走,晋献公派兵讨伐自己的两个儿子,重耳与夷吾因此流亡在外,晋献公因此又创造了一个晋国传统,也就是国君的儿子不得在京城居住,而是要流放在外。

晋献公残杀同宗、迫害儿子

晋献帝病逝后,晋国开始发生内乱,晋国大臣里克杀死了骊姬的儿子奚齐,迎夷吾为国君, 是为晋惠公,晋惠公去世之后,秦穆公迎公子重耳为晋国国君,是为晋文公。

晋国由于发生了曲沃代翼和骊姬乱晋事件,导致晋国公族不被国君所用,晋献公时期还废除了公族担任大夫的制度,公族在晋国不受待见成为晋国的传统,但是国君治国还得依靠大夫,既然公族不被信任,那么国君就只能信任并且重用外姓贵族来治国,于是三军六卿制在晋国诞生。

晋文公执政期间,晋国军队扩充为三军,这是晋国大国实力的象征,为了方便统帅军队,晋文公设置了六卿来管理军队与执政,三军是上军、中军、下军,每支军队都有一名正统帅和一名副统帅,合在一起就是六个人,这六个人被称为六卿,合起来就是三军六卿制。

晋文公姬重耳

三军六卿制是把晋国公族排除在外的,分别由晋国有功的卿大夫和贵族来担任,而且是世袭的,可以一代一代把官职与爵位传承下去,晋国国君开启了不信任公族却信任外姓贵族的传统,埋下了三家分晋的伏笔。

为了防止卿大夫专权,三军六卿制被设置为由卿大夫轮流执政,晋国最初执政的贵族有十一个家族,分别是:狐氏、郤氏、先氏、胥氏、栾氏、范氏、中行氏、智氏、韩氏、赵氏、魏氏。

狐氏在传到第三代人时,因为与执政大臣赵盾发生矛盾,举族逃离了晋国,先氏在传到第五代人时,因为勾结犬戎,被国君驱逐出晋国,郤氏在传到第四代和第五代人时,被晋国国君和胥氏联手灭亡。

晋国

胥氏在一系列斗争中衰败下来,栾氏因为勾结齐国发动叛乱攻打晋国,结果被晋国打败并灭族,范氏与中行氏联手攻打赵氏,晋国国君出兵攻打范氏与中行氏,范氏与中行氏战败,逃出晋国。

晋阳之战时,原本是智氏联手韩氏与魏氏攻打赵氏,结果韩氏与魏氏中途反水,反而联手赵氏攻打智氏,韩、赵、魏三家联手灭亡了智氏整个家族,自此之后,晋国军政大权与土地、城邑被韩、赵、魏三家瓜分,这就是三家分晋。

三家分晋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

1、公族争夺君位,导致公族不被信任

晋国由于分封给小宗曲沃桓叔富庶的曲沃,导致桓叔生出野心来争夺国君之位,首先是分封不当,作为晋国国君,必须保证国君所控制的人口、城邑、经济、军事实力处于绝对强的地位,但是晋国这一不合理的分封,为日后公族争斗埋下了诱因。

晋国国君不信任宗族

曲沃代翼成功后,曲沃一系的晋国国君又开始担心翼城的公族发动叛乱,把国君之位夺走,于是晋献公开启了春秋历史上最为残酷血腥的宗族清洗,几乎杀掉了所有翼城的公族之后,保持了国君之位稳定。

曲沃代翼成功后还有另一个副作用,就是晋国宗室从此以后不会得到晋国国君的信任,公族不被信任,国君就只能重用异姓贵族,这是让异姓贵族坐大的历史原因。

2、国君重用异姓贵族治理军政,导致异姓贵族坐大

晋文公姬重耳设置了三军六卿制,让异姓卿大夫及贵族轮流执政,同时让卿大夫们能够相互制衡,形成一种权力的平衡,理想很丰满,现实很残酷,晋文公也想了很多办法来防止异姓坐大,但这样的想法很好,但晋国国君并非人人都是明君。

晋国执政的卿大夫无论是六家还是三家,执政的卿大夫必然控制了晋国朝政,如果晋国国君是个明君,并且很会用人,晋国倒也相安无事,韩、赵、魏也可能瓜分了晋国,正因为晋文公的行为,导致了异姓贵族的坐大。

三军六卿制

3、晋国六卿的斗争,就是一部春秋浓缩历史

春秋初期,有上千个诸侯国,到了战国晚期,就只有战国七雄了,这是因为在经历了几百的发展之后,诸侯国只能越来越少,强大的诸侯国会吞并周边弱小的诸侯国,晋国六卿的斗争同样如此。

至于为什么是三家分晋,而不是一家代晋呢?根本原因就是韩、赵、魏三家实力差不多,形成一个对内的三分天下,三方实力相当,谁也无法消灭谁,保持了一个动态的实力平衡,等到达固定的时间,三家就直接瓜分了晋国。

晋国灭亡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实现权力的动态平衡,晋国国君虽然出身小宗,但没有必要对宗族举起屠刀,即使是自己这一系的宗族也不例外,晋国国君如果能用宗族来制衡异姓卿大夫,也许晋国就不会被灭亡。




当赵襄子把智瑶的人头做成酒具,到处摆Pose拍照留念的时候,晋哀公就隐隐预感到,祖宗传了六百年的姬家江山快要改姓了。

果然,分光了智氏家产的韩、赵、魏三家把手伸向了主人,他们还算“大度”,给主人留下了绛和曲沃两块地盘养老,其余的都插上了三家的旗帜。

在苟延残喘了几十年后,赵烈侯、魏文侯和韩景侯三巨头开了个会,宣布没收老姬家的最后一块封地,晋静公被废为平民。至此,维持了657年的晋国灭亡了,这就是著名的韩赵魏“三家分晋”的故事。

晋国从晋文公开始,它的政体就逐步走向“卿室掌囯”的格局,“六卿”就是晋国军政大权的实际掌门人。那么,六卿到底是个什么样的“魔兽”?为何分晋的只有三家,另外三家呢?

卿,你可以简单理解成“宰相班子”,只是春秋战国是军政一体化的管理方式,所以卿既是宰相,还是国防部长兼军区司令,权力大得吓死人。

西周对军队的规模有严格规定,天子六军,诸侯大国三军,中国二军,小国一军。晋国是大国,所以可以有三军(上、中、下),每军又设军将和军佐,分别由六位卿室担任,这就是所谓的三军六卿建制。

当然,这个建制也不是一成不变,期间晋国曾经有过四军八卿,五军十卿,六军十二卿,但大多时间还是三军六卿。

晋国先后有十一个家族出任过六卿,因此六卿绝不是指“六个家族”。因为卿室是世袭的,因此这十一个家族垄断了晋国的政治资源,成长为晋国的“魔兽”,并逐步把国君压缩到犄角旮旯里。

这11个家族分别是:胥氏、赵氏、智氏、范氏、郤氏、韩氏、魏氏、先氏、中行氏、栾氏、狐氏。

这些家族之间争权夺利,200多年间上演了无数惨绝人寰的悲剧,比如大家所熟知的“赵氏孤儿案”、赵穿弑君案等。到晋平公六年,十一家卿室中的五家相继被灭族离场,仅剩下智氏、韩氏、赵氏、魏氏、中行氏和范氏六家。

这六个家族站在了半决赛的赛场。

晋定公十五年,晋国正卿赵简子(赵鞅)伐卫,夺取了卫国500户建立邯郸邑,并且把这地方交给族兄弟赵午管理。后来赵鞅又决定将这些人口迁徙到晋阳,赵午却抗命拒不执行,赵鞅一怒之下杀了赵午。

这事儿本来是老赵家的家事,别人无权干涉,但中行寅和范吉设二人却跳出来要为赵午报仇。这两人为何要跟赵鞅作对呢?因为赵午跟他们是亲戚,中行寅是赵午的舅舅。

中行寅和范吉设二人原本就是无才无德的残次品,依仗父祖的功勋吃现成饭的蛀虫而已,偏偏他们又极度贪婪,早就不自量力地瞄上了赵鞅的正卿之位和地盘。

于是二人借口为赵午报仇,发动了“铁丘之战”。这场仗打得很惨烈,赵鞅联合韩、魏、智三家,中行、范又勾连郑国、齐国和卫国。为了打赢此战,赵鞅亲自上阵,在身负重伤的情况下他奋起还击,打败了中行氏和范氏联军。

这一战,赵鞅以少胜多,中行寅和范吉设输光了家底,被迫逃亡到齐国,从此这两个家族退出了晋国的历史舞台。

决赛场上还剩下智氏、韩氏、赵氏和魏氏四家。

打败中行氏和范氏后,赵鞅就病逝了,按照轮替的规则,赵鞅正卿的位置由智瑶接替。智瑶又称智伯、智襄子,是个勇猛无比,屡立战功的大将,赵家新掌门赵毋恤只能望其项背。

智伯这个人除了勇猛外,还极度自信和无比贪婪。在瓜分中行氏和范氏领地时,智伯占了大份,三家得小份,至于晋出公居然一寸地也没得到。

这下晋出公怒了:我好歹还是你们的主人嘛,有好处就把我一脚踢开,太欺负人了!于是他一怒之下派人联系齐国和鲁国,请求两国出兵干掉四卿。

四家同舟共济,他们抢先下手反攻晋出公,晋出公兵败逃跑,病死在流亡齐国的路上。于是智伯立新君晋哀公,自己总揽一切军政大权。

这时候的智伯飘上了天,韩赵魏三家加起来也比不上智氏一家,野心勃勃的智伯决定逐步蚕食掉他们。

韩魏两家胆小,只好屈从于智伯,唯独赵毋恤脾气大,跟智伯翻了脸。于是智伯率领韩魏两家兵围晋阳,准备瓜分掉赵氏。结果就是大家所熟知的,赵毋恤在危急关头策反了韩魏两家,三家联合打了智伯一个措手不及。

智伯兵败身死,三家又瓜分了智氏的领地,于是最终形成了三家分晋的格局。

从晋文公建立三军六卿制度,晋国诞生了十一卿轮流执政的格局,到三家分晋,跨度257年,从此历史上留下了一个名词——三晋大地。




晋国设立“六卿”是由“郦姬之乱”引起的,“六卿”火拼、相互倾轧变成了“四卿”,最后“四卿”决一死战变成了“三卿”,最终“三卿”瓜分了晋国 ,这就是历史上的“三家分晋”。具体过程如下:




春秋时期的晋国是春秋五霸之首,春秋五霸是指:秦穆公、宋襄公、晋文公、楚庄王、和齐桓公。晋国的晋文公是春秋老大,国家最强盛。

然而好景不长,一个女人的出现,晋国开始走下坡路,逐渐走向了衰败,最后晋国国君被“奴仆”干掉,晋国被“三大家奴”瓜分,晋国灭亡,从此历史改变了轨迹,由“春秋五霸”变成了“战国七雄”,由春秋时期进入了战国年代。

“三家分晋”发生在春秋末年,是春秋五霸之首的晋国,被养肥的赵,魏,韩三大家奴瓜分家产的故事。

在周朝时,王室沿习重用王公贵族子孙后代的传统,说白了就是肥水不流外人田,老子打下了天下,儿孙享福。

然而到了晋献公当政时,一个名叫骊姬女人的出现,改变了以往的传统,改变了晋献公的思维和国策。晋国开始疏远王室贵胄子孙,重用大夫公卿,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骊姬是骊戎首领的女儿,被晋献公掳掠过来成了自己的爱妃,之后骊姬为献公生了一个儿子,有了儿子,丽姬就想把儿子立为太子,于是她就千方百计迫害献公和别的女人生的儿子,尤其是当时的太子,以至于造成了父子之间相互残杀,这就是历史上的“骊姬之乱”。

骊姬造成了晋国大乱,其危害绵延数十年。



转眼到了晋文公当政期间,晋文公吸取爷爷的教训,不让儿孙们掌握军政大权,怕他们起内讧,重用大夫公卿,于是在军中设立了六卿。

说白了就是让6个“大家奴”掌握军政大权。晋文公的儿孙们终于安生了,但六卿趁机做大做强。

到了晋平公时(也就是晋文公的曾孙),“六卿”形成了架空国君的六股势力。“六卿”分别指:韩、赵、魏、智、范、中行氏这六位姓氏大家族,可以理解成是晋国的“六大家族”。

随着权力的分配和抢占资源,六大家族开始了火拼和倾轧,完全不把国君放在眼里。

当时晋平公要制止6大家族的内乱,想动用军队,发现军政大权没掌握在自己子孙手中,只好向其他诸侯国借兵。



内乱终于平息了,内乱的结果是:6大家族消灭了两大家族,还剩下4家。

这4家分别是:韩、赵、魏、智。晋平公真是个傻蛋,忙乎了半天,土地和财产没增加一点,耗费倒不少。原来其他四大家族瓜分了被灭的那两家土地和财产,这等于说强大了“四大家族”。

剩下的这4家也不消停,谁都想吞并其他几家,自己当老大。当时四大家族中以智氏最强大。

这时候智氏提议献出一部分土地给主人,智氏家族不是出于好心眼,他家土地多,献出上百亩无足轻重,当时弱小的赵国不同意,土地本来就不多,献出去自己就更弱了。其他两家不敢反对,赵氏表示:我凭什么听你的?智氏早就想吞并赵氏,终于找到了借口,于是联合韩、魏进攻赵氏。

智氏用计谋水淹了赵氏,眼看赵氏就要灭亡。面对此情此景,智氏很得意的对韩、魏说:“看见了吧,我用水就能淹死赵氏,不用我动手他早晚出来投降”。

韩、魏两大家族头领一听吓出了一身冷汗,因为韩、魏封地的都城都被水环绕。

韩、魏领头人一合计:“如果以后智氏用水淹我们,我们也跑不掉。现在智氏如此强大,早晚我们也会有赵氏的下场,何不趁现在就把智氏灭掉”!

机不可失,失不再来,说干就干,于是韩、魏联手赵氏,发动突然袭击灭掉了智氏。

如此一来,就剩下了“赵、魏、韩”这三家。



这三大家族都不如智氏强大,实力都差不多,谁也灭不了谁,一时之间保持了平衡,

此时的周天子一看晋国乱成了一锅粥,国君晋哀公就是摆设,心说晋国也别丢人现眼,别给其他诸侯国当反面教材了,于是宣布取消晋国的封地,封地被赵、魏、韩三大家族瓜分,晋国就算灭亡了,这就是历史上的“三家分晋”。

赵、魏、韩分别成为了赵国、魏国和韩国三个诸侯国,历史由春秋进入了战国时代。

文/秉烛读春秋




春秋时期的晋国,的确有六卿。

但是六卿并不是具体的6个家族,而是11个家族。他们分别是:

狐氏、先氏、郤氏、胥氏、栾氏、范氏、中行氏、智氏、韩氏、赵氏、魏氏。

这11个家族,大家轮着来,年长的挂了,年轻的顶上来。当年晋文公重耳流浪在外多年,回来继承大位以后,感念这些年不少人跟着他吃了苦,所以六卿便是由这帮好哥们以及晋国的老贵族们共同出任。

那么后来为何只剩下赵魏韩三家了呢?这个是要分步骤来看的。


一、互相兼并,只剩下了4家。

六卿拢共就6个人位置,可是却有11个家族在排队争抢,你说这事儿能安宁吗?所以说晋文公看似给晋国铺平了道路,实际上还是在道路上挖了一个不小的坑。

晋文公活着的时候,他们还能按照秩序来,可晋文公没了以后,一切就都变了。大家为了争夺六卿中的席位大打出手。

第一,狐氏的消失,赵盾所赐。

早年晋文公重耳流亡在外的时候,狐偃紧紧跟随,保卫着他的安全。因此等到晋文公登上大位以后,便将狐氏一门列为六卿候选人之一。

狐偃去世以后,他儿子狐射姑承袭爵位。晋文公去世以后,便将大位传给了儿子晋襄公,这事儿本来也没啥,可晋文公不止晋襄公这一个儿子,当时候选人还有雍、乐、黑臀等人。

因此当晋襄公去世以后,狐射姑便和当时的执政大臣赵盾发生了争执。赵盾主张立晋襄公的儿子姬夷皋,而狐射姑偏偏要跟他作对,想要立公子乐。

双方闹得不可开交,结果赵盾大怒,派人截杀了公子乐。同时对狐射姑下手,迫使狐射姑离开了晋国,开始逃难生活,最终在潞国去世。狐氏也就这么失去了六卿之位。


第二,先氏的消失,纯粹是自己作的。

先轸是积极支持晋文公夺取大位的,因此也带领先氏进入六卿候选人的序列。等传到了他的曾孙先榖时,先氏的实力也在不断增强。

先榖虽然年幼,但由于和执政者赵盾关系很不错,所以早早就成为了六卿之一。等到赵盾去世以后,先榖失去了保护伞,个人张狂的个性就展现出来了。

在晋国和楚国交战的时候,大家都觉得应该撤军,先榖为了出风头,居然主动渡河出击,结果带着毫无准备的晋国大军进入战场,最终晋国惨败。

回去以后,不少人通过关系保住了先榖。可他却不知道反思,害怕秋后算账,居然主动带着鲜虞、戎狄的部队来偷袭晋国,结果惨败。晋景公差点没气炸了,果断诛杀了先榖,顺便灭了他们一族。


第三,郤氏的消失,树大招风。

郤氏在晋国是相当牛逼的存在。这个家族4代人里,一共出了八卿。好家伙,平均一代人出两卿,让其他家族简直整天流哈喇子有没有?

尤其是郤锜以及他的堂弟郤至、堂叔郤犨,同时进入四军八卿的行列,被称之为三郤。使得郤氏从此进入巅峰状态。

可惜树大招风,你们这么拽,还让别人活不活了?因此郤氏在掌权期间,其实把其他家族甚至连国君都给得罪光了,等待他们的只剩下了灭亡。

结果栾氏家族的栾书,向晋厉公进谗言。使得晋厉公果断派人杀入了郤家,三郤明知大难临头,却依旧选择束手就擒,最终纷纷自尽。而郤氏一族,也都被晋厉公给灭了。


第四,胥氏的消失,和他们的野心有关。

三郤权倾朝野的时候,晋厉公恨得牙痒,而胥氏家族的胥童,对郤氏家族也是恨得牙痒。因此两人开始合作,合伙灭了郤氏一族。

而胥童还不知足,打算顺道把栾氏给灭了,因此上书要求逮捕栾书。结果晋厉公又把栾书给放了,这下麻烦大了。栾书和中行偃合起伙来将晋厉公囚禁,顺便杀了胥童。自此胥氏一门淡出历史舞台。

第五,栾氏的消失,源于一个绿色的帽子。

栾氏的实力也不可小觑,尤其是在消灭了郤氏和胥氏以后。传到了栾盈这一代,其实日子还过得去,可栾盈有一位好母亲叫栾祁,她本是范宣子的女儿。

栾祁在丈夫去世以后,便与家里的管家私通,同时侵占了栾家的家产。这可把栾盈给气炸了,正打算追究的时候,结果栾祁恶人先告状,主动揭发栾盈有谋反心思。

栾盈无奈,只好四处逃窜,逃到齐国以后,居然被人家当成大礼包送回了晋国,因此栾盈被杀。栾氏一族被灭。


第六,范氏和中行氏的消失,源于他们平叛后没收住。

赵氏发生内乱以后,赵稷趁机发动了叛乱,结果范氏和中行氏合伙率先带兵平息叛乱。可他们打仗打得收不住了,居然连晋定公来了也要揍。

因此晋国臣民群情激奋,最终将范氏一门赶出了晋国,自此范氏退出了六卿的历史舞台。而中行氏也没好到哪儿去,也只能拖家带口地逃难,也退出了六卿。

这么一来,六卿中的11个家族互相火并,最终只剩下了4个家族,他们分别是智氏、赵氏、魏氏、韩氏。


二、三家分晋,顺理成章。

这么一搞,六卿11个家族中,只剩下4了智氏、赵氏、魏氏和韩氏。其中智伯瑶当家做主的时候,忽然发现晋国国君的实力太弱小了,连他们都比不上。

因此智伯瑶便主动捐出自己的土地来,并且让赵魏韩三大家族争相效法。其中魏国和韩国都服软了,偏偏赵国的赵襄子却表示:这些土地都是祖上传下来的,我们哪有资格动呢?

这可把智伯瑶给得罪光了,因此他立刻联合上了韩氏和魏氏,相约一起收拾赵襄子。可结果人家反水了!

韩氏、魏氏和赵氏,号称晋国F4之三,关系十分铁。因此他们回过头来就把智伯瑶给灭了,顺道瓜分了他的地盘。

这么一来,三家分晋就这么顺理成章地成了3个国家一起瓜分晋国的故事了。而赵魏韩三国,也立刻得到了周天子的认可,一个庞大的晋国就这么没了。

参考资料:《晋书》




在春秋时代,晋国的制度比较特别,自晋文公始,基本上是六卿制(有一段时间为八卿制),到了晋悼公时代,六卿制基本定型,即赵、韩、魏、范、中行、知六大家族,轮流把持朝政。

公元前497年,由于赵鞅杀了族人赵午,引发晋国内战。赵午是中行寅的外甥,对赵氏心怀不满的中行寅遂联合范吉射,两大家族联手,进攻赵氏。

面对赵氏、中行氏、范氏三家的内战,知、韩、魏三大家族不可能袖手旁观,是支持赵鞅呢,还是声援中行寅与范吉射?韩不信与中行寅有矛盾,魏曼多与范吉射有矛盾,因此韩、魏选择站在赵鞅一方。晋国元帅知跞(荀跞)的态度很重要,知跞有意扶植亲信梁婴父为六卿之一,取代中行寅,故而也站在赵鞅一方。

晋国六大卿家,全部卷入内战。知跞、韩不信、韩曼多共同出兵,声讨范吉射与中行寅。中行寅、范吉射战败后落荒而逃,逃到朝歌,负隅顽抗。

晋国的内战持续八年之久,直到公元前490年,赵鞅端掉叛军最后一个据点。中行寅、范吉射不得不逃亡齐国,中行氏、范氏这两大曾在晋国显赫一时的名门望族,从此在晋国被轻轻抹去了。

这场内战使晋国的政坛发生巨变,六大家族执政的平衡局面被打破,只剩下知、赵、韩、魏四家,其中又以知、赵二氏最强,这为未来知、赵两家反目成仇埋下伏笔。

凭借着无人可及的功勋,知跞去世后,赵鞅成为新一任的晋国元帅与执政。赵鞅去世后,权柄又回到知氏家族手中,知瑶出任元帅兼执政。

知瑶是个才干非凡的领导,在他统治的时代,晋国又恢复往日的霸气。然而,他野心勃勃,想把四卿制变为独裁制。刚开始,他对赵氏家族还是颇为客气。随着专政的时日越久,他飞扬跋扈的性格就越发显露无遗,与赵无恤的矛盾越发尖锐。

知瑶执政十几年后,他的权力加上其才干,使得知氏家族的实力不仅远远超过韩氏与魏氏,也超过了赵氏。对于野心无止境的知瑶来说,这远不是结束,而仅仅只是开始罢了。

野心膨胀到一定阶段,小打小闹就满足不了无止境的欲望。到公元前455年,知瑶已经整整执政晋国二十年了,这是多么漫长的光阴,在他的铁腕领导下,晋国恢复了几分霸气,似乎又重回光荣的时代。可是,他惟一不知足的,是岁月霜白了鬓须,转眼间他也垂垂老矣,能不能在有生之年,建成知氏帝国的大厦呢?

于是乎他迫不及待要攫取更多的权力,他把自己看作猛虎,却把其余三卿视为绵羊,而绵羊向来只能成为猛虎的食物。知瑶狮子大开口,要求韩、魏、赵三家献上万家之邑。慑于知氏的淫威,韩、魏不得不忍痛割肉。然而,赵无恤却断然拒绝知瑶的无情请求,于是知氏联合韩、魏,进攻赵氏,晋国最后的内战爆发。

这次内战非常有戏剧性,战争持续三年,知氏压着赵氏打,眼看赵氏的晋阳城快顶不住了。这时,奇迹出现了。赵氏决心赌一把,暗地里与韩、魏通气,告诫两家,倘若赵氏完蛋了,韩、魏两氏迟早要被知瑶吞掉。于是韩、魏二氏突然倒戈,决河水灌向知氏兵营。

晋阳城在即将陷落的那一刻,竟然神奇般地反败为胜,而且仅仅一次反击,就将知瑶的军队一网打尽。统治晋国达二十年之久的知瑶,没能料想到事情竟然是这样的结局,最终竟输得一干二净。

于是,知氏出局,晋国由四卿制转变为三卿制,这才有了后来的三家分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3

标签:晋国   翼城   国君   曲沃   封地   齐国   军政   大权   内战   中行   贵族   春秋   儿子   实力   家族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