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方面都不占优势,却创造战争奇迹,淮海战役如何险中求胜?

解放战争当中,三大战役波澜壮阔、震烁古今。其中逐鹿中原的淮海战役最令人津津乐道、荡气回肠、叹为观止,不仅仅是因为以少胜多、歼敌55万的辉煌战果,更因为此战彻底歼灭了校长的嫡系主力,在长江以北国军已无力反抗,只能退守江南。事实上,淮海战役决定了整个解放战争的胜局。

但这一胜利的取得是极其不易的。

在淮海战役发起时,虽然解放军的总兵力已超过国军,又有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援。但在淮海战场上,解放军的兵力和武器装备并不占优势。国军兵力雄厚,装备精良,并出动了数百辆坦克和近两百架飞机。战场形势复杂多变,战斗异常紧张、激烈。

华东、中原解放军以气吞山河的气慨,坚韧不拔的毅力,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经过66个昼夜的浴血奋战,终于夺取了战役的伟大胜利,成为战略决战以少胜多的范例。正如毛主席比喻的那样,淮海战役打得好,好比一锅夹生饭,还没有完全煮熟,硬被你们一口一口地吃下去了。


战役结束后,解放军乘胜南下,江淮之间广大地区迅速解放,大军锋威直逼长江北岸,国民党统治的政治、经济中心南京、上海,以及长江中游中心城市武汉等地,已处在解放军的直接威胁之下。

国军在淮海战场和东北、华北等战场的惨败,加速了已四分五裂的国民党政府的崩溃。1949年1月21日,校长被迫宣告“引退”,中国最后一个专制王朝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解放军的这一胜利,为尔后继续向蒋管区进军,彻底摧毁国民党的统治,解放全中国,造成了极为有利的形势。

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战争的伟大胜利,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伟大胜利,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是:

壹| 正确的战略指导方针

军委和教员适时扩大战役规模,及时确立了就地歼灭敌徐州集团的战略方针。

“执行有利的决战,避免不利的决战”,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解放战争前两年,由于我军兵力和装备处于先势,因此力避与敌进行战略决战,而抓住一切战机,通过战役上的胜利,分批歼敌,逐步削弱敌人,为进行战略决战创造条件。

在战略决战条件逐步形成后,军委首先在我军兵力占有较大优势的东北战场,组织了以求歼卫立煌集团为目的的辽沈战役。

在淮海战场,虽然我军兵力、装备不占优势,但是战略决战条件已经成熟。

一是辽沈战役后我军总兵力已超过敌军;

二是华野,中野主力已经靠拢,在战略上处于主动地位,部队斗志昂扬,其势不可挡;

三是敌人内部上下不一致,指挥不统一,举棋失当,主力兵团避战自保,攻击精神极差,虽众而孤,利于我各个歼灭。

据此,在徐州之敌有向南撤退的征候时,教员以其非凡的胆略,决定扩大战役规模,把以歼灭黄百韬兵团为重心的方针,发展为就地歼灭徐州刘峙集团的方针。战役进程表明,这是一个十分正确的方针,实现了战略决战的又一个大胜利。

贰| 高超的指挥艺术,正确的战役指导

(一)正确选择各阶段的主要作战目标和战役的主要突击方向,这是淮海战役在组织指挥上的成功所在。

军委确定战役第一阶段以黄百韬兵团为主要的作战目标,这不仅由于该兵团是刘峙集团中战力较弱的一个兵团,且态势突出,易为我分割围歼。胜利后,即可便山东、苏北解放区联成一片,有利于下一步作战。而攻占宿县,切断徐蚌路,就孤立了徐州,为分批歼敌,实现就地歼灭刘峙集团创造了条件。


战役第二阶段,军委和总前委决定以开击黄维兵团为作战目标。

该敌战力虽较强,但有长途跋涉,孤军冒进,兵疲粮缺,地形不利等弱点,而且还考虑到歼灭该敌后,可以使徐州之敌陷于更加孤立的境地,华野主力也能获得必要的休整补充,以便养精蓄锐,准备下一步围歼徐州之敌。

当发现杜聿明集团逃跑时,军委和总前委又不失时机地将该敌包围。当对黄维兵团和杜聿明集团的攻击处于胶着状态时,又决定集中力量首歼黄维兵团,从而在战役第三阶段从容不迫地歼灭了杜聿明集团。

军委和总前委从战役特点和战役发展着眼,正确地造择各阶段的作战目标,自始至终驾驭着战役的发展,被我军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其卓越的指挥能力和高超的指挥艺术,达到了得心应手的地步。

(二)贯彻“攻济打援”原则

徐州敌人是个重点集团,我军不可能一口吃掉。攻济打援的原则,即用足够的兵力围歼被围之敌的同时,华中更大的兵力于阻援,打援和钳制方向上,以达到逐次歼敌。

这是“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这一作战能则在新的条件下的运用。

战役开始,敌重兵猬集徐州附近,“固守一点,四面驰援”,企图使我军“吃不掉,啃不动”。我军在围歼黄百韬兵团时,以中野主力和华野一半以上的兵力,组成强大的阻击钳制集团,有效地钳制并击退了徐州和南线各路援敌。


中野在迅速包围和歼击黄维兵团时,华野在徐州以南和蚌埠以北组成了强大阻援打援集团,保障歼灭黄维作战的胜利,并在杜聿明集团西撤时,迅速展开通猛追击,将其合围。

结果黄维兵团被歼,李延年、刘汝明兵团受创,杜聿明集团全军被围,形成了吃一个、夹一个、看一个的态势。使我军达到逐次歼敌之目的。

(三)灵活变换战法,大规模的运动战同大规模的阵地战相结合

淮海战役的三个阶段,我军都是以大规模的运动战始,以大规模的阵地战终。对付运动中之敌,我军指导思想上以“猛”为主,以穿插、分割、迂回、包围、追击、阻击等各种战法,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围歼敌人,使敌无法收缩集结而被各个歼灭。

对已转入集团固守之敌,则应以“稳”为主,进行周密侦察,在开展工程浩大的艰苦的近迫作业和步炮协同等基础上,集中优势兵力、火力,逐点夺取,逐次歼敌。这就要求前线指挥员必须周密观察和分标敌情,并依据敌情的变化,适时改变作战指导思想。

利用作战间隙休整部队,有效地组织连续作战。华东、中原野战军利用作战间隙,及时组织部队就地休整,有计划地实施轮番化战。并在伤亡大的情况下,及时进行火线整编,编并战斗单位,配齐干部缺额,补充解放战士,使部队始终保持了坚强的战斗力。

(四)把握有利时机,组织敌军起义

在淮海战役中,我军组织了敌军两次较大的起义,对战役的发展起了重大影响。

一是战役开始不久,正当我军从徐州东西两侧发起攻击,造成围攻徐州态势,力争分割合围黄百韬兵团的紧要时刻,适时组织了何基沣、张克侠两将军起义。使刘峙恐慌万状,举止失措,产生了错误的判断。我军利用刘峙的错误,迅速截断陇海路,切断黄百韬兵团西撇徐州的退路,为包围黄百韬兵团赢得了时间。

何基沣、张克侠

二是在黄维集中主力四个师为第一梯队并肩拼死突围之际,总前委及时策动敌110师师长廖运周战场起义,不仅有效地阻止了黄维兵团突围,而且起到了动摇敌军心,瓦解敌士气的作用。整个战役,争取国民党官兵起义共达28500余人。


叁| 上下一致,密切协同,发挥了整体作战威力

淮海战役是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和广大地方武装及民兵,共同进行的一次大规模的协同作战。

军委在组织指挥这次协同作战中,善于集思广益,发挥集体智慧,有关重大的决策方针都同总前委和两大野战军前委反复磋商,充分酝酿,博采众议,修正和完善已定的作战方针,原则,并充分信任下级,授以临机处置各种情况的权力,通过军事上的民主集中制形成了正确的战役指导。

而总前委本着对军委高度负责的精神,在坚决贯彻执行军委的作战方针、指示、命令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自己和前线指挥员的主观能动性,依据战场的实际情况,及时提出有真知灼见的建议,供军委考虑采纳。从而达到上下一致,统一意志,统一行动,使两大野战军的协同作战,始终保持了战略上的高度集中统一指挥。

总前委在具体组织指挥两支大军并启作战时,坚决贯彻中央政治局九月会议关于加强组织性纪律性的指示,号召参战部队坚决服从命令,树立全局观念,加强团结协作,统一对敌作战。

参加作战的不管是建制内的还是临时配属的部队,都能遵守纪律服从指挥。

担任主攻任务或执行阻援任务的部队,都勇挑重担,为了全局忍受巨大牺牲,而毫无怨言。


总前委还根据战局的变化,及时转变作战指导思想,重新调整作战部署,实现了两支大军密切协同。

战役发起前,中野一部在豫西方向牵制国民党华中“剿总”所属张淦兵团和黄维兵团,主力在郑州、开封方向吸引了峙集团西顾,策应华野方向战前的准备工作。

战役第一阶段,我野集中主力围歼黄百韬兵团,中野适时发起徐蚌作战,不仅有力地支援了华野全歼黄百韬兵团的作战,而且有效地分割了徐州,蚌埠、蒙城地区之敌。

战役第二阶段,中野知难犯险,勇担重任,克服部队挺进大别山后,原气未复的困难,决心以全力围歼黄维兵团,华野则以强大兵力北阻徐州南援之敌和蚌埠北援之敌。并在完成对西撤之杜聿明集团包围后,适时抽调一部分兵力参加围歼黄维兵团,直接配合中野完成全歼黄维兵团的任务。


战役第三阶段,华野主力围歼杜聿明集团,中野主力则作为总预备队随时准备截歼逃敌和防止蚌埠之敌北援。

整个战役,两大野战军在总前委的统一指挥下,识大体,顾大局,同心协力,主动配合,互相支援,积极完成作战任务,充分发挥了整体作战威力。

肆| 强有力的政治工作

抓紧思想动员,不断鼓舞斗志。政治工作是解放军的生命线,是完成作战任务的重要保证,是毛泽东建军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

为保证指战员在战斗频繁、生活艰苦、部队疲劳的情况下,始终保持高昂的斗志,军委、总前委和两大野战军前委要求各级党委,在努力搞好参战部队物质保障的同时,抓紧思想教育这个中心环节。

各级领导都深入学习军委的作战方针和指示,提高认识,统一作战思想。在各级党委和政治机关的组织领导下,对部队普遍进行以准备打大仗,打恶仗为中心内容的形势教育,广泛宣传全国胜利形势和教员提出的再有一年左右就可能将国民党反动政府从根本上打倒的论断,反复宣传淮海战役的意义和作战指导思想,极大地鼓舞了全体指战员敢于打大仗的决心和信心,提高完成作战任务的自觉性,为夺取决战的胜利奠定了牢周的思想基础。


对作战部队还普遍进行了加强组织性纪律性、团结战斗的教育。

中原军区颁发秋季作战命令,要求部队做到军政两胜,既要配合友邻,团结战斗,打好仗,又要执行好政策。

华野政治部主任唐亮强调要把“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胜利”作为战时政治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广大指战员,经过教育,增强了组织纪律性和全局观念,在同兄弟部队并肩作战中,发扬了人民解放军统一意志,统一指挥,统一行动,相互支援,团结协作的优良传统。

我军的政治思想工作,不仅在战前广泛开展,而且针对战役持续时间长,战况激烈,作战方向多变,后勤一时无法跟上等特点,深入贯穿到战役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因此尤为活跃。政工人员同指挥员一道深入到主攻、阻援部队中去,深入到阵地战壕中去,做到边打边动员。

开展了立功选模、火线庆功,战地诉苦等生动有力的宣传鼓动工作,加强群众性的思想互助活动,并以共产党员带头英勇作战的模范行动和战斗英模的光荣事迹激励斗志。参战部队经过思想发动,求战心切,士气高昂,排除一切困难,完成作战任务。追歼逃敌时,发扬不顾疲劳,不怕伤亡,忍饥耐寒,连续作战的战斗作风,一夜急行军百余里。阻击援放时,发扬人在阵地在的英勇气概,击退数倍于我之敌。攻击守散时,发扬前仆后继,奋不顾身的革命精神,敢打硬仗。


整个战役,涌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评选出大批战斗英雄和功臣模范。

发动政治攻势,瓦解敌军士气。参战部队在对敌进行强大军事打击的同时,遵照军委关于“应把政治攻势当作军事进攻一样重要”的指示,把开展对敌政治攻势作为重要的战役任务。

战役第二阶段围歼部队在阵前反复播送刘伯承、陈毅司令员署名的《促黄维立即投降书》,在精神上对国民党官兵起了很大的瓦解作用。

尤其在围歼杜聿明集团时,利用敌人正处于饥寒交迫,四面楚歌的困境,各部队连续广播教员起草的《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并运用多种形式开展政治攻势,实施攻心战术,沉重打击了敌人的士气。

整个战役,我军争取国民党军营以上成建制投诚者35000余人。


重视改造俘虏,即俘即补,充实部队。

各级政治机关坚决超彻军委关于“随战随补,随补随战"的方针,认真抓好溶俘工作,做到“即俘、即查、即教、即补、即打”。

中原局下达大力争取改造巩固解放战士的指示,要求各纵队建立俘虏的收容转送训练机构。

华野设立庞大的俘虏管理处,各纵队设立相应的俘管机构。利用战斗间隙,通过谈心、诉苦、开展团结互助等活动,启发俘虏兵的阶级觉悟。许多俘虏兵经过短促教育,补入连队,立即参战。不少解放战士立了战功,有的被提为干部。

《大决战之淮海战役》丁小二剧照

解放军兵员的补充,除主要是动员翻身农民参军和地方武装升级编入野战军外,还把经过教育改造的大量俘虏兵补入连队。

由于补充兵员及时,人民解放军愈打愈壮大。据华野不完全统计,战役开始时总兵力42万人,战役结束前已增至46万余人。

伍| 依靠人民群众,坚实的后勤保障

淮海战役是在经济落后,交通不便的农村进行的。战役规模空前,作战时间久,战区广,战况变化快,物资供应量和伤员转送量都很大。因此,组织好后勤保障,成为夺取战役胜利的关键一环。

在军委的领导下,华东局、中原局和华北局紧紧依靠人民,广泛深入地发动群众,使我军的后勤保障建立在广大人民全力支援的坚实基础之上。后勒支前工作在总前委的统筹指挥和精心筹划下,组织严密,机构健全,动作协调,反映灵敏,形成强有力的保障系统,对战役的胜利起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军委高度重视,周密部署后勤支前工作。战役发起前,军委明确指出:淮海战役比济南战役规模要大,包括后勤了作在内的作战所需的各个方面,一定要充分准备好,才能行动。

军委还委派总后勤部长杨立三参加华野召开的曲阜会议,筹划战役后勤事宜。


中野供给部长刘岱峰、华野后勒部长刘瑞龙分别负责野战军的后勤工作。

当战役规模扩大后,军委指示华东、华北、中原三方面,应用全力保证我军的供给。根据战役形势的变化,又指示总前委:必须会同战区地方党委统筹解决全部军队及民伕三至五个月的粮草、弹药,十万至二十万伤员的医治。

1948年12月26日,总前委在徐州召开了华东、华中、中原、冀鲁豫四方面参加的联合支前会议,对于协调各地区的支前工作,圆满完成支前任务,以及支援部队尔后的南下作战都起了重要作用。

各级党政机关建立强有力的后勤支前领导机构,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军委、总前委关于后勤支前的指示,落实支前任务。中原局由邓子恢、张际春、李达负责中原区的后勒支前工作,成立了中原运输司令部、豫皖苏后勒司令部和豫西军区支前司令部。

华东局建立了以傅秋涛为主任委员的华东支前委员会,以及华中支前司令部和鲁中南、渤海支前委员会。华北局成立了以冀鲁豫军区司令员刘致运、政治委员韩哲一、副司令员袁子扬为领导的冀鲁豫战勤总指挥部等支前领导机构。各级支前领导机关制定了工作计划和各项措施,展开了紧张的组织动员工作,积极调动人力、物力、财力,全力以赴支援前线。

周密计划,严密组织,科学调度支前大军。各级支前机构根据物资需要量大,战线移动迅速,运输线长,民工众多等特点,对物资的运送、伤员的转运、民工的组织都作了周密计划安排。在方圆数千公里广阔的区域内,开辟了十余条水陆运输干线和许多条运输支线,设立了百余处粮站、民站、兵站,以及数十处伤员转运站和后方医院,从后方到前方形成了严密的运输网络。并在物资的管理、调拨等各个环节上,做到环环相扣,提高了运输效能。地方支前机构和军队后勤部门紧密配合,保证了繁重的支响任务顺利完成。

广泛深入动员,调动广大群众的支前热情。在“一切为了前线胜利”的号召下,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认真执行了“耕战互助”,“人力合理负担”等正确的方针政策,解放区和临近战区的广大群众以极大的革命热情,不惜“倾家荡产”,历尽艰辛,从人力、物力、财力上支援自己的子弟兵。

来自苏、鲁、豫、皖、冀五省的广大民工云集战场,冒着枪林弹雨,忍着风雪饥寒,翻山越岭,破冰渡河,日夜兼程,长途跋涉,支援子弟兵作战。运输线上,人如潮涌,车轮滚滚,车队、人流,日以继夜,川流不息。人们背杠、肩挑、车推、船载、担架抬、毛驴驮、牛车拉,组成一支亘古罕见、气势磅礴的支前大军。后方群众不分男女老幼,积极参加冬耕生产,昼夜突击碾米磨面,加工军粮,赶做军鞋、军衣,筹集粮草,照料伤员。

整个战役,动员了支前民工,包括随军常备民工、二线转运常备民工和后方临时民工共543万人(不包括后方碾米、磨面、做军鞋等广大群众),为参战部队的9倍。动用了担架二十万六千副,大小车辆八十八万余辆,挑子三十五万五千副,船只八千五百余艘,汽车二百五十七辆。向前线共运送了一千四百六十多万斤弹药,九亿六千万斤粮食等大量军需物资,并向后方转送了十一万名伤员,出色地完成了艰巨的运输任务。广大群众一心一意支援前线,不仅在物质上,而且在精神上给子弟兵以极大的支持与鼓舞。


组织广大群众和民兵参军参战,支援主力部队。人民群众热烈响应党和政府“到前线去,到主力去”的号召,掀起了参军热潮。战役前后,仅山东省就动员十六万八千名青壮年入伍,强大的后备兵团源源开赴前线。广大民兵,担负了保卫生产、护送物资、保护交通、清剿土匪、维持治安、捕捉散兵、看押俘虏、打扫战场等繁重的战勤任务,积极配合解放军作战。战役中,有四十万地方武装直接或间接地配合主力作战,成为支援主力部队作战的一支强大力量。

“以战养战”,动员新区的人力物力支援前线。参战部队坚决执行“我军人力物力的来源主要在前线”的原则和一切缴获要归公的纪律,有计划地使用缴获的物资,注意节约,爱惜民力,减多人民负担。此外还充分利用新解放城市的人力、物力和运输力支援前线。广大工人在“加强建设,支援战争”口号的鼓舞下,加紧恢复民用和军工生产,奋力抢修公路、铁路、桥梁,使津浦、陆海、平汉、胶济铁路设段提前通车。及时修复电话、邮政线路,保证了前后方的运输和通讯联络。

华东、中原、华北解放区党政军民共同谱写的淮海战役胜利的光辉篇章,展现了人民战争波澜壮阔的宏伟场面,生动体现了战争的伟力存在于民众之中,有力证明了人民是革命战争胜利的源泉。


结语

得民心者得天下

解放战争是国共两种路线,两种主义,两种体系的全面对抗,最后的胜利是全方位的胜利,是人心向背、是历史选择。

淮海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史上一座光彩夺目的丰碑。它记载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的丰功伟绩;记载着为战役的胜利前仆后继、英勇作战的指战员的英雄史绩;记载着为战役作出巨大的贡献的华东、中原、华北广大地区千百万民众的历史功绩。淮海决战的伟大实践,充分反映了人民革命战争走向胜利的客观规律,它发展了我党革命斗争的历史经验,丰富了马列主义、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宝库。


学习淮海战役决战决胜的宝贵经验,对于重温历史,对于教育后代,以及研究指导未来反侵略战争,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淮海战役中许多中国人民的优秀儿女和革命先辈,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建立了不朽的功勋,烈士们的光辉业绩载入史册,彪炳千秋,永远鼓舞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保卫祖国和保卫和平的神圣事业中奋斗不懈!永远激励我们在壮丽事业中奋勇前进!




1,党中央,正确指挥。2,粟裕运筹的好,能集中兵力,形成局部优势,逐个歼灭取胜。3,解放军将士战斗力强,素质远胜国军,4,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援。




战争的胜负不在于占优势,而决定在于人民支持,淮海战役的胜利,重在于毛主席共产党领导下,军事指挥员战斗员的团结一心和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援的结果。所以,信仰很重要,民心很重要,这个信仰用金钱买不到的,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









家父是中野二纵的老八路,他老人家打过淮海战役。他老人家讲,淮海战役国民党最厉害的是飞机一来就是3至9架B25轰炸机贴着地面投炸弹,一个轰炸批次一过整连、营的建制部队找不到了。淮海战役支前队和支前民兵队比解放军多。野战军和地方部队把国民党围得里外几层,地方部队和民兵,破公路断水道让国民党兵粮水都得不到!饿得国民党兵整排整连地向解放军投诚!淮海战役是一场人民战争,民众的力量决定了战役的胜负!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连云港),西至商丘,北起临城(今枣庄市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战略性进攻战役。

1948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克济南。蒋介石为扭转战争败局,下决心改变战略,集中兵力确保华中,拱卫南京、上海。集中邱清泉、李弥、黄百韬、黄维、孙元良、刘汝明、李延年等7个机动兵团和冯治安绥靖区部队,共28个军,86个师的兵力,采用固守一点,四面驰援的战法,准备在南线主要战场徐(州)蚌(埠)地区同人民解放军决战。

这些部队包括蒋介石“五大主力”中的第5军和第18军,还有蒋纬国指挥的战车部队,都是美械装备,经过美国军事顾问的训练,是南线国民党军的精锐主力,也是蒋介石赖以发动和坚持内战的本钱。

中央军委、毛泽东主席原定在淮海战役中消灭国民党军20个师到22个师,而华东、中原人民解放军在66天连续作战中,加倍地完成了任务,消灭了国民党军22个军,55个师,55.5万人,占其战场总兵力的81%;只剩下19%的兵力,即李延年、刘汝明两兵团主力逃到了江南。

人民解放军淮海战役的胜利,给了国民党蒋介石以致命的打击,其南线精锐主力丧失殆尽。

但在淮海战役中,我军也有二次惊险之处。

一是抓住黄百韬兵团

最初的“小淮海”设想,是粟裕于1948年9月24日提出的。10月23日,华东野战军下达《淮海战役预备命令》,全军11月3日向进攻出发阵地开进,于5日晚全线发起进攻。11月4日,华东野战军发出淮海战役攻击命令,定于11月8日晚统一发起战斗。

战前形势图

敌徐州“剿总”于11月5日召开了军事会议,决定全线收缩兵力。其中,刘峙要求黄百韬兵团放弃新安镇一带阵地,除第100军脱离第7兵团建制,向东开往海州(今连云港)海运外,其余3个军及兵团部立即向西撤往徐州。当天晚上,黄百韬就返回了新安镇。

获悉敌军将放弃新海西撤,何基沣、张克侠加紧准备起义,粟裕决定将发起战斗时间提前两天,首先扫清外围。

11月6日,国民党南京和徐州方面经过协商,认为短时间内没法向海州集结足够装运2个军及其装备物资的船只,便更改了5日的命令。不仅让第100军归还黄百韬第7兵团建制,而且还将原先驻守海州的第44军也调归黄百韬指挥。黄百韬第7兵团因奉令等海州第9绥靖区的第44军西撤,推迟至7日西开。

7日凌晨3时,黄百韬第7兵团开始浩浩荡荡地朝200公里外的徐州进发。8日黎明,黄百韬兵团主力开始西渡运河。运河上仅有铁路桥一座,木板敷设的桥面因久经车碾马踏,已经破损。第7兵团官兵连同第9绥区非战斗人员10余万人,均须通过铁桥西撤。部队与部队之间互不相让,桥面堵塞不堪,秩序大乱,行动迟缓。

8日上午10点,何基沣、张克侠率领的国民党第三绥靖区三个半师23000余人举行战场起义。8日中午,粟裕综合各条战线、各系统报来的情况分析,判断黄百韬部早已开始西逃了。于是,临时改变了战前部署,急令各部从现地出发,务必尽快撵上黄百韬兵团。

运河以西华野第7、10、13三个纵队迅速通过台儿庄和韩庄两座大桥穿越第3绥靖区,直出陇海线插向曹八集。等他们刚到曹八集,黄百韬兵团先头部队也已经到达。经过激战,华野歼灭了敌先头部队,牢牢地钉在了这里,堵死了黄百韬西撤之路。

运河以东追击的华东野战军追上了正在渡大运河的第7兵团,负责殿后的黄百韬兵团第63军、第100军第83师被迅速歼灭。

第7兵团渡过大运河后,碾庄有李弥兵团留下的坚固工事,逃入碾庄的黄百韬兵团4个军部、7个师猬集在一起。第64军军长刘镇湘建议,依靠第13兵团在碾庄留下的军事工事,与解放军大战一场。同时,国防部发来电,称可交战,如能击退敌人再走亦可,这样,第7兵团就在碾庄犹豫了一天。11日,华野部队将黄百韬第7兵团合围于碾庄地区,注定了黄百韬覆灭的命运。

战役第一阶段经过图

战后粟裕说:“只要我们在贾汪多呆四个小时,我们的战机就丢失了。”

二是第二阶段抓住杜聿明集团

淮海战役第二阶段主要是歼灭黄维兵团,同时还要看住杜聿明30万军队的逃跑路线。此时,由于黄百韬第7兵团被消灭,徐州东线已完全暴露;徐州往蚌埠之退路,亦因宿县被中原野战军占领而切断。而黄维第12兵团也被解放军合围,有被全歼之危险。国民党军在战场上已处在被动挨打的地位。

碾庄战役后,华野主力就开始在徐州南部构筑阵地,阻击徐州国军南逃,支援双堆集歼灭黄维第12兵团。粟裕判断杜聿明集团有三个可能的突围方向:

一是沿陇海路向东,经连云港海运,向南逃——这可以快速出逃,但要马上解决装载3个兵团的船只,杜聿明一时难以完成,如遭解放军尾击,他们还会陷入背海作战的境地,有被全歼危险。

二是直接往南走两淮,经苏中转向京沪——这可以避开解放军主力,但一路河川纵横,不便于大兵团、重装备行动,且两边都是老根据地,易被地方武装和民兵骚扰,也是一条难走之路。

三是沿津浦路西侧,绕过山区南下——这一带地形开阔,道路平坦,便于大兵团、重装备行动,并且离黄维兵团近,还可以同另一路援军李延年、刘汝明两个兵团相呼应,南北对进,达到既解黄维之围,又集中兵力防守淮河的目的。这个西南方向,可以一箭双雕,但缺点是将遭到解放军两大野战军的强大打击。

11月28日,蒋介石在南京召开军事会议,不得不下令徐州驻军第2、第13、第16三个兵团放弃徐州向江南撤退。

杜聿明认为,选择从徐州西南方向撤退,既避开了华东野战军在徐州南面的顽强阻击,出解放军意料之外;又距双堆集较近,对中原野战军侧背构成威胁。如此,既安全撤出了部队,又支援了黄维兵团。会间,蒋介石、顾祝同、杜聿明等人经一番密谋,同意杜聿明的方案。

决定刘峙将徐州方面军事指挥权移交杜聿明,率“剿总”机关空运蚌埠,负责督催李延年、刘汝明两兵团再度北上。由杜聿明指挥邱清泉、李弥、孙元良3个兵团撤离徐州。第一步沿徐州、永城公路经萧县撤至永城附近,第二步撤至蒙城、涡阳地区,然后再向北攻击,解救黄维兵团。

中央军委、毛泽东和淮海前线指挥员对蒋介石要放弃徐州,是早有预见的。

11月28日,即蒋介石决定放弃徐州的当天,中央军委、毛泽东就致电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和粟裕、陈士集、张震,指出:黄维解决后,须估计到徐州之敌有向两淮或向武汉逃跑的可能。

11月30日,华东野战军前委发布《全歼当面敌人,争取战役全胜的政治动员令》指出:蒋介石放弃徐州意图已明,当徐州之敌倾巢南犯,或向西南窜犯,或图由两淮逃走时,华野全军则应不顾一切,不惜任何伤亡代价,坚决的干脆的予以全部歼灭,不让敌人逃到江南。

《动员令》要求华东野战军全体指战员,做好连续作战的思想准备和组织准备,把一切力量用于前线,争取全国胜利提早到来。

12月1日2时,中央军委致电华东、中原两野战军领导人及中共中央华东局,指出:“我们估计当黄维兵团已接近歼灭,邱李孙向南逃跑业已绝望时,其逃跑的方向以向两淮或连云港两处为最大,因此你们对于这一点必须马上有所准备”。

粟裕、陈士渠、张震接电报后随之调整部署:以第1、第3、第4、第8、第12、鲁中南纵队,位于津浦路以东徐州东南地区,第9、两广纵队位于徐州西南铁路两侧地区,第10纵队位于灵壁西北杨瞳集、唐圩子地区,第2纵队位于固镇,第1纵队位于固镇西南姚集、瓦瞳集地区。这样,徐州东南方向即成为华东野战军的主要方向,部署了6个纵队。

战役第二阶段经过图

11月30日拂晓,杜聿明集团除以一部兵力继续在徐州以南伴攻华东野战军阵地外,其主力邱清泉、李弥、孙元良3个兵团及徐州地区国民党机关和被裹胁的部分群众共约30万人撤离徐州。

杜聿明集团撤离徐州,由于事前准备不足,行动企图早已泄露,加之部队又不执行命令,撤离行动一开始即陷入一片混乱之中,实际上是仓促逃跑。

12月2日,杜聿明指挥的撤退大军好不容易“滚动”到萧县西南的红庙、袁圩、孟集、青龙集、瓦子口地区。邱清泉、李弥向杜聿明建议:部队撤退十分混乱,应当稍加停息,整理部队。

杜聿明因为与孙元良兵团未取得联系,又担心夜间行军会给解放军夜战造成战机,即决定就地休整一夜,3日白天继续向水城开进。后来杜聿明检讨说:就地休整一夜是个错误,这等于给了解放军一个晚上的追击时间。

12月1日拂晓前,华东野战军前沿部队及抵近徐州侦察的分队同时报告,邱清泉兵团主力已向徐州西南开动。山东兵团各部队不等命令即组织追击。

粟裕、陈士架、张震得到报告后,迅速下达追击徐敌的命令。鉴于杜聿明集团向徐州西南方向撤退,而华东野战军主力在徐南及东南方向,“较晚敌一天行程”。

粟裕、陈士集、张震于12月1日午时电示豫皖苏军区各地方部队,立即在砀山、夏邑、商丘、柘城、兰封线布置阻击,并控制涡河、沙河船只、渡口,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障碍,阻延杜聿明集团向西南逃窜,以待主力到达为止。

命令要求豫皖苏军区地方部队,除坚决阻击迟滞敌之逃窜外,应随时将敌到达位置急电报告野战军司令部,以便组织主力会歼。同时,命令野战军主力,采取尾追、平行追和迂回拦截等战法,昼夜兼程,追堵杜聿明集团。

1日申时,粟裕、陈士集、张震向中央军委和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及华东局报告了杜聿明集团撤退情况及采取的战法和追堵杜聿明集团的部署。

粟裕、陈士集、张震要求尾追部队和平行追击部队,务必沿徐敌向西的退路跟踪猛追并防敌在无法西窜时回窜徐州),以猛勇动作,由敌侧后,插入敌人行军队形,截成数段,使敌无法站稳阵势;迂回拦击部队尽最大努力以强行军速度“务必尽力赶到敌人先头,而截住其退路”,并迅速分割敌人。

按照粟裕、陈士集、张震的决心部署,华东野战军11个纵队又两个旅展开了淮海战役中最大规模的追击、堵截作战。全体指战员不顾国民党军飞机的袭扰、轰炸,不顾天寒地冻,不顾粮食及弹药供给不及和炮兵跟不上的困难,穷追猛堵。

南京国防部对杜聿明的撤退行动极为不满,指责杜聿明率领几个兵团“一意向西南逃走,消极避战”。蒋介石也于12月2日先函、后电警告杜聿明“切勿再作避战迂回之图”。

亲笔信说:“弟部本日仍向永城前进,如此行动,坐视黄兵团消灭,我们将要亡国灭种。望弟迅速令各兵团停止向永城前进,转向滩溪口攻击前进,协同由蚌埠北进之李延年兵团南北夹攻,以解黄维兵团之围”

蒋介石决定放弃徐州时,杜聿明曾明确提出,徐州3个兵团撒出后,经永城进至蒙城、涡阳、阜阳间地区,以淮河为依托,攻击解放军以救援黄维。蒋介石是同意这个计划的。

现在中途改变计划,命令杜聿明由永城转向滩溪口攻击,企图先救出黄维,再一起南撒。杜聿明明知这样行动,无异于将3个兵团送进华东解放军的合围圈,“必致全军覆没”,又不敢违抗蒋介石的命令。

杜聿明即令邱清泉兵团向滩溪口方向攻击前进,李弥兵团掩护集团左侧背,孙元良兵团掩护集团右侧背。限各部于12月3日晚按照调整后的部署到达指定位置。企图三面掩护,一面攻击,逐次跟进,能攻即攻,不能攻即守,不让解放军把部队冲乱。

12月3日午后,粟裕、陈士集、张震发觉“杜聿明拟集力向东南楔进求与黄维会师”的企图,决心集中全力对付杜聿明集团,乘其立足未稳、阵脚混乱之际,在南面实行堵击,在东、西、北三面实施猛烈突击,“压迫其向北、向西北,并先集中主力楔入其纵深,割歼其后尾一部,尔后再分批逐次各个歼灭之。”

在上报中央军委和淮海前线总前委的同时,即令谭震林、王建安指挥第1、第4、第9、两广纵队及冀鲁豫军区两个旅,由北向南向李石林方向猛烈攻击,求楔入敌之纵深;令韦国清、吉洛指挥第2、第8、第11纵队,由西南向东北攻击,并布置纵深阻击阵地,坚决阻敌南窜;令宋时轮、刘培善指挥第 3、第10、鲁中南纵队,由东南向西北攻击,并布置纵深阻击阵地,坚决阻敌南窜。至4日拂晓前,华东野战军在永城西南地区完全堵住了杜聿明集团的邱清泉、李弥、孙元良3个兵团。

12月4日拂晓,邱清泉兵团向滩溪口、马庄方向作楔形突击,李弥、孙元良两兵团坚守阵地掩护邱兵团左、右侧背。华东野战军则是“三面突击、一面堵击”,并于5日形成了战役合围。至12月6日,杜聿明集团被全部堵截在永城东北的陈官庄、青龙集、李石林地区,其会合黄维兵团的企图彻底失败,并在突击中损失2万余人。

粟裕在之后的回忆中说,打了大半辈子战,只有这个阶段最紧张,我手里只有7个纵队21万人,而杜聿明又30万人,如果他南下或者和黄维兵团合兵一处,那么情况很不妙了。粟裕连续七天七夜不曾睡觉,血压升到200。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2

标签:淮海战役   野战军   徐州   中原   作战   军委   我军   兵力   兵团   国民党   战役   解放军   主力   部队   奇迹   战争   集团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