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对甲午海战的理解有哪些误区?

谢头邀请。不单是“甲午战争”,晚清之所以被世界列强打败,最终成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原因很多,有人认为是穷,有人为是大清国民不主动,有人认为是卖国求荣,等等。这些问题虽然有关,但最根本的问题是执政者已腐败透顶!

战争胜负的根本,取决于国家正义感,民族家园感,生存责任感,前途希望感。否则,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其国民会关心吗?即使普通人关了也能解决根本问题?如果不是大清之外的有识之士,舍生忘死的高屋建瓴,重新唤醒民族希望,中国的存不存在,还事在两可呢!




甲午战争是中日战争,是在1894年日本发动的侵略朝鲜和中国的战争。1894年是旧历甲午年,所以叫“甲午战争”。

1894年,朝鲜东学党起义,日本帝国主义乘机出兵朝鲜。同年8月,日本海军突然袭击黄海的中国海军,对我国发动了侵略战争。中国广大士兵和一部分军官英勇抗日,如陆军左宝贵坚守平壤,中炮牺性;海军“致远”、“经远”两舰管带邓世昌、林永升及其舰上官兵奋战到底,坚持到最后壮烈殉国。

我最大的理解是:在甲午战争期间,主要的是卖国贼李鸿章把持下的清政府,一味“保船避战”,妥协求和,使我们中国失败。清政府腐朽无能,经营了16年耗银数千万两的北洋舰队全军覆灭。

然后,在1895年4日,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中日马关条约》。签订以后,中国的大片领土沦为日本的殖民地。并且在条约规定的巨额赔款,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加快了日本帝国主义化的过程。在历史上,甲午战争的理解不是误区,而是日本帝主义的利用我国廉价原料和劳动力,残酷地剥削中国人民,直接掠夺了中国人民的财富,阻碍了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利用各种手段迫使中国重新走向半殖民地化进一步加深。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甲午海战日本之所以能够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打败中国,除了有政治制度占优势的原因外,日本的动员体制比中国先进得多,是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


北洋水师纪念馆

而清朝政府在开战后拥有两支舰队——北洋水师和南洋水师,南洋水师眼看着北洋水师落败,也没有调集一兵一卒前往支援。日本历史学家升味准之辅在《日本政治史》一书中总结说,即使李鸿章指挥得当,奋勇还击,北洋水师因为中国人的动员能力太差,也会落败。“李鸿章在对日开战时所能直接动员的,只是他的北洋军而已。日清战争实际上成了日本与直隶省的战争。而且,北洋军是在传统的腐败习惯和乡党关系中成长起来的。

另据历史学家唐德刚先生考证,在甲午海战中,日本海军的头号功臣是战舰“吉野号”,此舰为英国造,原来是为清朝政府定做的,后来慈禧太后要办六十大寿,海军衙门就把这笔预算转为了礼金。而日本政府打听到这个消息后,决定倾全国之财力购买此舰。皇太后捐出了自己的首饰,日本商人和民间发起了“‘吉野号’募捐会”,后来募集到的银两可以买三艘“吉野号”。为了一举战胜清朝人,日本人进行了全国总动员,日本天皇御驾亲征,将大本营从东京迁到广岛,为了节约开支,支援前线,天皇每天只吃一顿饭,举国的财力物力和人力就这样全部压到了前线。




谢谢邀请!

在日本政府蓄谋已久,清政府仓促应战的背景下!甲午海战中出现日本获胜、清政府失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这样的结局是必然的!

这是因为清朝末期的清政府已经是腐朽溃烂了!现代人对甲午海战的理解有哪些误区?我对此没有关注。很抱歉!




对甲午之战,很多人有个很大的误区,就是认为中国的国力军力不如日本。

从战争爆发前中日两国的实力比较上来看:

经济上,日本的重工业还比较薄弱,轻工业中也只有纺织业比较发达。钢铁、煤、铜、煤油、机器制造的产量都比中国低得多。

当时日本共有工业资本7000万元,银行资本9000万元,年进口额1.7亿元,年出口额9000万元,年财政收入8000万元,这些指标除了进口量与中国相当外,其它都低于中国。

军事上,日本海军拥有军舰55艘,排水量6.1万吨,与中国海军主力北洋舰队相当,但中国还有广东、福建水师。日本常备陆军22万人,总兵力不到中国的一半,武器装备也相差不大。

很明显,中日军事力量对比,并不像鸦片战争时中国大刀长矛对英国坚船利炮那样悬殊,有的方面如海陆军总量中国还略占优势。

也就是说,甲午战争中国之败,并不是败在经济、军事实力上。

有人认为,日本胜利是因为日本有了宪政体制,这就更是不着边际了。这又是另一个误区。

日本明治维新后建立的体制实际上是一种军部以天皇的名义独裁的体制,这种体制,并不比当时清廷的皇权专制体制更先进。况且,如果宪政体制能够保证打胜仗的话,那何以解释二战初期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惨败于德国?

日本获胜,最为关键的原因,在于日本先于中国接受了来自西方的近代民族主义。

明治维新后,日本高涨的民族主义思潮推动了两大国家战略的形成:一是与西方尽快解除不平等条约;二是向东方尽快争取更大的生存空间。

正是在民族主义思潮的强力动员下,远比大清贫困的日本才会出现天皇每天减一餐,纯洁少女出卖自己的童贞,举国上下一致捐钱买军舰的动人场景在日本的联合舰队中,上至司令官伊东祐亨,下至普通水兵,都把“消灭北洋水师”作为自己的首要目标。

反观同一时期的中国,由于近代民族主义的缺位,并没有形成如日本那样的国家认同感。没有近代民族主义,中国就难以有效地动员起自己的战争潜力。对普通百姓来说,战争是朝廷的事,跟自己没关系。对普通士兵来说,“吃粮当兵,保命要紧”,并没有为保卫国家而献身的精神准备。

1894年10月25日,日军未经战斗,就轻取东北重镇九连城,驻守此处的清军,尽管有着毫不逊色的武器装备,却早已望风而逃。根据日本官方的《日清战争实记》记载,九连城居然出现了当地居民箪食壶浆迎我王师,携来鸡和猪献给我军的荒诞场面,日本随军记者因此感慨:“‘东西旦夕相望,庶民子来’,古人之言,不欺我也。”

民间和底层的精神状态是这样,上层精英的精神状态也好不哪里去。

比如,李鸿章并没有把北洋水师视为国家民族的军队,而只是把它看成是支撑自己个人权位的私人武装,因此不仅没有把消灭日本联合舰队,夺取制海权作为首要目标,反而一味的“避战保船”,消极挨打,终于导致全军覆没。

负责防守平壤的清军将领叶志超,更是在态势占优的情况下弃城逃跑,结果自己人马自相践踏所导致的死亡远远超过了战斗的伤亡。

甲午战争由此海陆战皆败。

(“兵说”专家:独立评论员郭松民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0

标签:甲午   海战   明治维新   甲午战争   北洋   水师   民族主义   日本   舰队   中国   中日   误区   动员   清政府   体制   战争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