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什么非要杀魏延?如果魏延不死,蜀汉会怎样?

这看似是两个相关的问题,但事实上却并没有直接联系。诸葛亮要杀魏延,是文学作品中的创作,属于文学类问题。魏延不死,蜀汉会怎样,属于历史讨论问题,是现实问题。

对诸葛亮而言,他或许对魏延有不满,有一定的意见,但在历史上他并没有诛杀魏延之心,想让魏延死的人,自始至终只有杨仪。

至于蜀汉,这个短命的政权,并不会因为一个魏延而延续他的生命。如果魏延活着,甚至还有可能加速蜀汉的灭亡。

  •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对魏延的态度

小说中,诸葛亮第一次对魏延展现杀机是发生在魏延真正归降之后。彼时,魏延杀韩玄,献长沙,让刘备较为轻松的得到了一城。

在魏延献城之后,一向傲慢的关羽都对其有几分礼遇,至于刘备更是觉得这是大功一件。唯独另类的就是我们的诸葛孔明了:

孔明曰:“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也。吾观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故先斩之,以绝祸根。”

我们只要仔细分析一下这番话,就知道诸葛亮的话是站不住脚的。魏延在此之前已经早有追随刘备之意:

当下魏延轮刀砍死守门将士,开了城门,放下吊桥,大叫:“刘皇叔快领兵入城,共杀卖国之贼!”张飞便跃马欲入,玄德急止之曰:“休惊百姓!”魏延只管招呼玄德军马入城。

自古道,“良禽择木而栖,贤臣者主而侍”,于魏延而言,刘备是明主,韩玄不过是他的暂时跻身之地,根本算不得主公。更何况,韩玄并非贤人,他的死可以说是死有余辜:

刚推到门外,恰欲举刀,忽然一将挥刀杀入,砍死刀手,救起黄忠,大叫曰:“黄汉升乃长沙之保障,今杀汉升,是杀长沙百姓也!韩玄残暴不仁,轻贤慢士,当众共殛之”

韩玄若不起杀死黄忠之心,魏延也未必对韩玄有杀心。可以说,魏延杀韩玄是一个正义的行为,并非是背叛的行为。

至于说到献地,法正也做了献地的事情,为什么诸葛亮没有反应呢?再者说,诸葛亮制定的《隆中对》如果想顺利的实施,不管是在荆州还是益州,都需要有大量的人弃主,而他与刘备也要充当背叛者。

所以诸葛亮此时想杀魏延的道理根本说不通。诸葛亮此时对魏延其杀心,其实不是要杀人,而是要诛心。

刘备集团能够统领一方的军事主官不多,而魏延就有此能力。诸葛亮与刘备,一个唱红脸,一个唱黑脸,目的就是要让魏延诚服。此举动,与华容道后对待关羽的目的是有同工之处的。

第一次,诸葛亮的杀心很快的就过去了。但后两次的杀心,就不是那么轻易过去的了:

且说邓芝回见孔明,言魏延、陈式如此无礼。孔明笑曰:“魏延素有反相,吾知彼常有不平之意;因怜其勇而用之。久后必生患害。”

孔明唤至榻前,授与一锦囊,密嘱曰:“我死,魏延必反;待其反时,汝与临阵,方开此囊。那时自有斩魏延之人也。

这两次,第一次是因为魏延、陈式二人表现出了对诸葛亮的不满,让诸葛亮开始觉得魏延有异心。而第二次,是因为诸葛亮命不久矣,他担心自己死后,无人能挟制魏延。

诸葛亮三次对魏延起了杀心,甚至还布置了最后的杀局。而他针对魏延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魏延有反骨。可魏延真得反了么?在小说中,亦或者在历史上。

  • 魏延之反

“反”无论是对魏延来说,还是对历朝历代的人来说,这都是一个禁忌之词。轻易的没有人会去言反。

魏延若反,他会反什么,怎么反,如何定义他的反,我们姑且来做一个猜测。

魏延反蜀汉,可以投身曹魏,毕竟曹魏是当时最大的势力,可即便如此,以魏延的才干,在蜀汉的地位,他要是反蜀归魏,依然能够有很好的待遇。

但事实上,魏延对曹魏从无有过好感。他起码对刘备是忠诚的,对曹魏是敌对的。就算反,也不会归魏。魏都不会去,就更何况去吴国了。

那么魏延的反,还有一种方式就是自立。以魏延的头脑,怎么会做出这种事情来。虽然他有一定的威望和兵力,但也是那种有东西但不多的状态。

他要是真的谋反自立,岂不是很快就会被消灭。这种糊涂的事魏延是不会做的。

诸葛亮总说魏延有反心,起码在《三国演义》里是这样。那我们就先看看魏延在小说里是如何反的吧:

却说魏延烧断栈道,屯兵南谷,把住隘口,自以为得计••••••延横刀勒马而言曰:“伯约,不干你事。只教杨仪来!”

魏延一没有自立,二没有投魏,只是烧毁栈道。这种行为真的能构成实质性的谋反么?怕是不能。而且,我们也可以看得出来,魏延其实是在负气,他只是针对杨仪,毕竟他与杨仪素来不睦。

历史上的现实也同此情景几乎相仿。魏延没有谋反,只是杨仪说他谋反了。魏、杨二人的不睦才是真正让魏延不满的实际原因。

至于谋反,演义与现实,也都没有实质性行为。怕是连罗贯中对魏延也不好做出谋反的具体描述吧,毕竟罗贯中有愧于魏延。

  • 罗贯中的愧疚

《三国演义》中,绝大多数的将领都是符合历史原本形象的,即便有所改动也不过是性格上进行了微调,如周瑜、鲁肃。

可颠覆历史本来形象,把一个忠心耿耿的重要将领,直接改变了他的立场、道德底线的,只有魏延一个人。

历史上的魏延是诸葛亮北伐最坚定的支持者之一。在整个蜀汉,有如此重要地位,又如此支持北伐的人不多。其他的支持诸葛亮北伐的,不是诸葛亮的幕僚,就是他的门人。

独立于诸葛亮存在,有独立个人意志的,其实不过魏延、赵云二人。仅此一点,魏延就足以称得上忠义了。

改变魏延的人物形象与性格,罗贯中所对标的目的其实不是魏延的本体,而是对标的诸葛亮。

用鲁迅的话来说,诸葛亮“多智而近妖”,既能于生前料敌于先,也能在死后设计出“死诸葛吓跑活仲达”的妙招。

然而,诸葛亮的针对于司马懿的设计属于“攘外”。一个智者的标准,不仅能够对抗外敌,还能够平定“内乱”,魏延就是罗贯中要让诸葛亮能够在死后平定内乱而“谋反”的。

除此之外,诸葛亮的死,是罗贯中心中耿耿于怀的地方,他自是不希望诸葛亮死得。所以他诸葛亮借命了。

但历史的事实自然不能让诸葛亮借命成功,可诸葛亮的死,还不像关羽之死,有一个复仇的对象。也就是说,在罗贯中看来,诸葛亮的死是“白死”了。

这一点,罗贯中是看不下的,所以罗贯中给诸葛亮的死,凭空设计出了一个凶手,即魏延:

忽听得寨外呐喊,方欲令人出问,魏延飞步入告曰:“魏兵至矣!”延脚步急,竟将主灯扑灭。孔明弃剑而叹曰!“死生有命,不可得而禳也!”•••••••孔明止之曰:“此吾命当绝,非文长之过也。”

魏延是间接杀死诸葛亮的凶手。而诸葛亮并没有埋怨魏延,这是拔高了诸葛亮,也为日后魏延之死,让作者有了一个心理补偿,作者或许会这么想,魏延既然害死了丞相,那他的死就是应该的。

小说在服从历史大脉络的原则下,让魏延成为了一个尴尬的人物。也就是说,魏延死亡前的行为,魏延死亡的时间,等等一系列的条件,都让魏延成为了那个证明诸葛亮智慧,为诸葛亮之死埋单的无辜人。

换句话说,如果魏、杨之争的失败者变成了杨仪,那么杨仪就会成为文学作品中那个谋反的,那个扑灭主灯的人。

我们反观《三国演义》关于魏延的描述:

城中忽有一将,引数百人径上城楼,大喝:“蔡瑁、张允卖国之贼!刘使君乃仁德之人,今为救民而来投,何得相拒!”众视其人,身长八尺,面如重枣;乃义阳人也,姓魏,名延,字文长。

如此形象,毫无投机者的形象,就是一个义士的形象。若非诸葛亮反复提及,谁能觉得此人有反骨。

罗贯中在全文中,对魏延的能力,甚至说品德,几乎全部是以正面的形象描述的。所有的负面,基本上都是诸葛亮给出的。

如此的一种鲜明描述,明确对立,其实就是为了提高诸葛亮而在某些方面贬低魏延。但作者也实在不认真去丑化魏延,所以除了所谓的谋反、扑灭主灯的两件行为外,魏延此人并没有什么负面。

甚至读者都没有因为他谋反而心生厌恶,或许唯独有的厌恶,就是因为魏延是害死诸葛的间接凶手。

  • 回到历史中

正史之上,诸葛亮在死之前,身边的人的确没有魏延:

秋,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

从这里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出,诸葛亮对魏延没有杀心,只有担心。他担心的是魏延不愿退军。事实上,也证明他的担心并不多余:

延曰:“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

诸葛亮活着的时候,魏延自然服从于诸葛亮。但诸葛亮死后,没有人约束魏延,而论资历、能力,此时的蜀汉也的确没有人能让魏延服从。

再加之,魏延从来就是自恃能力超群的人。所以,他不愿意因为诸葛亮的死而停止北伐。由此也足可以看出,魏延北伐之心坚定。

于是,新的问题产生了,诸葛亮死前为什么没有专门嘱咐魏延呢?

一来,诸葛亮知道,魏延所慑者,只有诸葛亮一人。他不管是否嘱咐魏延做事,只要他一死,魏延就会自行处置。毕竟,魏延所忠者只有刘备与北伐。

二来,诸葛亮也深知魏延北伐之执念,就算他劝说魏延暂缓北伐,魏延也不会听从。这样一来,还有可能会更早的激化矛盾,甚至导致蜀汉退兵都无法完成。这样对蜀汉而言就更为不利了。

三者,魏延与诸葛亮的关系,同杨仪、费祎、姜维等人是不同的。这些人是诸葛亮的弟子、幕僚,此种下属关系与魏延这种下属关系是不同的。人死之前,总是更为信任心腹。

可不管如何,诸葛亮从来没有表示过诛杀魏延之心,也从未担忧过魏延会反。如果诸葛亮真得担心魏延会反,那诸葛亮势必会有所嘱托,不会不提。

而且,魏延之死,从历史上看,就是杨仪、魏延二人政治斗争的结果。魏延之死,完全是因为杨仪的私冤:

延大怒,(才)仪未发,率所领径先南归,所过烧绝阁道。延、仪各相表叛逆,一日之中,羽檄交至。后主以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琬、允咸保仪疑延。仪等槎山通道,昼夜兼行,亦继延后。延先至,据南谷口,遣兵逆击仪等,仪等令何平在前御延。平叱延先登曰:“公亡,身尚未寒,汝辈何敢乃尔!”延士众知曲在延,莫为用命,军皆散。延独与其子数人逃亡,奔汉中。仪遣马岱追斩之,致首於仪,仪起自踏之,曰:“庸奴!复能作恶不?”遂夷延三族。初,蒋琬率宿卫诸营赴难北行,行数十里,延死问至,乃旋。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平日诸将素不同,冀时论必当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

从魏延兵败到死亡都发生的极其之快。以魏延此时手中所控制的兵力,既然已经占据了要道,如果真要同杨仪等人发生大规模战斗是完全可以的。

既然如此,我们不禁要问一句,魏延的主力此时在哪里呢?我姑且做一个大胆猜测,魏延此时把主力还放在北伐线上。他只是带了一支亲军来阻止杨仪等人撤回,或者是想以此亲军诛杀杨仪。但绝无开战之心,但可惜的是魏延失败了。

毕竟,他所面对的,姜维、马岱、杨仪,那都是同门。他们当时是一条心的。怎么会帮助魏延诛杀杨仪呢?

如果魏延不死蜀汉又会怎么样呢?在我看来,只有两个字,危矣!

自诸葛亮死后,至蜀汉灭亡,总共持续了20年。其中蒋琬、费祎以防御为主,姜维主力进攻。

事实上,诸葛亮虽然矢志北伐,心有不甘,但他死时就知道,北伐大业已经难成,或者在他前几次北伐之后就明白了这天下大势。

所以,诸葛亮死前要做得,就是保护蜀汉的有生力量,让蜀汉生存下来。等到时机真正成熟时,有了的确可以完成北伐之人时,再去完成北伐大业。但这个人绝非魏延,也不会是姜维。

而诸葛亮这么做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即便北伐不成,蜀汉依然存在,“汉”的旗帜,即便是名存实亡,起码天下依然有这么一杆旗子。

诸葛亮终其一生,都在保汉。功成,他要恢复汉家,便是不成,也不愿让天下彻底没了汉家。

然而,如果魏延不死。他势必要继续开动北伐战场。可魏延其人,好大喜功,不能与同僚处理好关系。再加之他的确也有资历,有能力。

这样一来,蜀汉内部必然会开启了内部争斗的模式。甚至,以魏延的性格还会对自己的反对派进行大清洗。

本就势力不济,凭借山川天险以维持的蜀汉,是经历不起魏延这么折腾的。




事实上,诸葛亮曾三次对魏延动杀心,而他之所以非要杀魏延,除了他一开始就不看好魏延,北伐时期魏延公开和他唱反调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魏延坏了诸葛亮的大计,这一系列的行为综合在一起,促成了诸葛亮安排马岱诛杀魏延的计划!

诸葛亮第一次对魏延显露杀机

魏延原本是刘表的手下,他非常仰慕刘备的仁义,所以当刘备从新野撤退,路经襄阳时,魏延曾主动打开襄阳城门,准备迎接刘备。只不过当时的文聘率军阻拦了魏延,且刘备念着刘表的一份情,不愿意在刘表尸骨未寒之际,就出兵攻打刘琮,所以刘备直接撤退了。站在刘备阵营的角度来看,魏延的行为其实是非常不错的,毕竟人家主动打开城门迎接刘备,这就是队友啊!不过诸葛亮看待问题的方式不一样,他认为魏延此举,乃是不忠的行为,并在刘备接受魏延的投靠后,将这个看法表示了出来。

当时关羽攻打长沙郡,遭到黄忠的反击,由于黄忠念及关羽饶了他一命,所以也没有放箭射死关羽,只是射中了关羽的头盔。黄忠箭法超群,他的这种行为在长沙太守韩玄看来,就是通敌,于是韩玄决定将黄忠羁押处死,幸亏魏延及时出现,斩杀了韩玄,成功的救下了黄忠!魏延在救下黄忠后,又立即打开了城门,帮助关羽攻下了长沙,成就了关羽的美名。见魏延如此懂事,关羽便将魏延引荐给了刘备,听闻魏延的所作所为,刘备觉得这个小伙子有前途,准备重用魏延,结果诸葛亮却主张立即杀掉魏延!

原文:云长引魏延,亦言其功,玄德敬之。孔明勃然曰:“韩玄与汝无仇,杀之乃大不义也!人人效此,必怀异心。”喝令刀斧手推下斩之,簇下魏延。

诸葛亮之所以对魏延表露杀机,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魏延诛杀了长沙太守韩玄,而且在此之前,他也曾打开襄阳城门,这两次背主行为,使诸葛亮觉得魏延就是一个不义之人,担心他将来也这样对待刘备,所以主张把魏延给杀了。不过刘备对此却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魏延两次主动投靠自己,乃是真心投靠自己的人,杀了魏延会寒了天下人的心,所以不愿杀魏延,最终,诸葛亮妥协,魏延被刘备救了下来,并受到了刘备的重用!

诸葛亮第二次对魏延表露杀机

魏延得到刘备的庇佑,从诸葛亮手中死里逃生,随即又被刘备带着一起攻打益州,屡立战功,再后来,魏延在汉中之战表现优异,还射掉了曹操的门牙,被刘备破格提拔,力压张飞,成为了汉中太守,令众人震惊!

从刘备对魏延的提拔来看,他是非常看重魏延的军事才能的,完全是把魏延当作了心腹,非常信任,也正是因为刘备在从中斡旋,所以诸葛亮和魏延一直和平相处。诸葛亮主内政,魏延主汉中防务,双方互不隶属,所以一直相安无事,但这种情况随着刘备去世,诸葛亮开启北伐,发生了大变。

刘备死后,诸葛亮掌控了蜀汉大权,开启了北伐,而蜀汉北伐,基本是走汉中这个出口,于是魏延这个汉中太守便纳入了诸葛亮麾下,开始跟着诸葛亮作战。原本蜀汉人才凋零,魏延军事才能又不错,诸葛亮是对魏延抱有希望的,但他们两人的作战风格完全不同,最终引发了剧烈的矛盾!

首先是子午谷奇谋。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魏延觉得蜀汉兵少国弱,所以想要兵行险招,走子午谷突袭曹军,但是诸葛亮用兵比较谨慎,拒绝了魏延的这个提议,并率军杀入了陇右,准备攻占陇右全境,以此提升蜀汉国力,一步一步的蚕食曹魏。说白了,魏延是认为蜀汉国力远弱于曹魏,除非出奇制胜,不然根本玩不过曹魏,但是诸葛亮不敢像魏延这样兵行险着,因为他后面的摊子更大,他怕万一失败,蜀汉才建国几年就灭亡了,对不起刘备!

诸葛亮乃是丞相,蜀军的最高长官,所以大家都听诸葛亮的,成功的打进了陇右,但是在街亭防守战中,诸葛亮力排众议,派马谡去守卫街亭,导致街亭失守,蜀军全面撤退。这一失败令魏延颇有微词,他认为诸葛亮不会用兵,要是听自己的,哪里会有如此大败?自此,诸葛亮和魏延二人,开始有小矛盾了,不过真正促使两人矛盾爆发的原因,乃是魏延公开反对诸葛亮!

诸葛亮第三次兵出祁山时,准备用诈败之计引诱司马懿追击,然后让一个大将从中截击,将司马懿的追兵一分两截。这个策略的重点是截击的大将,必须武力高强,军事能力强悍,而整个蜀军阵营,就数魏延最适合了,但是当诸葛亮对魏延以目示意时,魏延却装作没看见,拒绝了诸葛亮,令诸葛亮非常难堪!

原文:是夜,孔明唤众将商议口:“今魏兵来追,必然死战……若懿至,伏兵正在当中,须要大战。此两枝兵,若非大将,不可当也。”孔明言罢,以目视魏延,延低头不语。

诸葛亮以目视魏延,其实就是暗示魏延主动报名,但是魏延低头不语,这就让诸葛亮很难堪了。王平看出了诸葛亮的难堪,主动解围,接着其他武将都踊跃报名,可自始至终,魏延都一言不发,拒不参战,导致整常作战中,都没有魏延的身影。说白了,魏延此时对诸葛亮已经有意见了,在跟诸葛亮闹别扭。而诸葛亮呢,也并没有和魏延把话说开,而是任由这种情况发生。

诸葛亮第四次并出祁山,让魏延、张嶷、杜琼、陈式等人率领军两万出箕谷,然而等魏延他们走到半路时,诸葛亮又派人来传令,让他们小心司马懿的伏兵,不要轻进。陈式觉得诸葛亮担心太多了,出言抱怨。魏延将这些情况看在眼里,非但没有阻止陈式,反而煽风点火,刺激陈式,最终陈式引兵轻进,中了魏军的埋伏,导致大败。

原文:”魏延想起孔明向日退军之时,教他守武都、阴平全无功次,亦笑曰:“丞相若听吾言,径出子午谷,此时休说长安,连洛阳皆得矣!今执定要出祁山。有何益也?……魏延欲与孔明争气,将言语激着陈式……

魏延作为一个军事经验极其丰富的名将,不可能不知道此次用兵的冒险之处,然而他却仍然撺掇陈式进兵,可见他这是在公开跟诸葛亮唱反调!而事实上,诸葛亮也知道魏延的这个心思,所以他对魏延又泛起了杀机!

原文:孔明笑曰:“魏延素有反相,吾知彼常有不平之意;因怜其勇烈而重之。吾昔与先帝言,久后必生患害。今已显露,可以除之。”

诸葛亮第二次表露杀机,其实这里面魏延的问题更大,公开跟诸葛亮唱反调,撺掇同僚反抗诸葛亮,导致蜀军大败,损兵折将,这确实该杀!


诸葛亮第三次表露杀机

诸葛亮第三次对魏延表露杀机,发生在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时期。当时诸葛亮自知大限将至,准备用祈禳之法,为自己增加寿元,这个祈禳之法其实就是在帐篷中放置七星灯,若七天内主灯不灭,则诸葛亮可以增加寿元,若是主灯灭了,则诸葛亮必死!

诸葛亮施展祈禳之法,前六天安然无恙,但是等到第七天时,魏延却突然冲了进来,将主灯扑灭,导致诸葛亮功亏一篑!

原文:姜维入帐,正见孔明披发仗剑,踏罡步斗,压镇将星。忽听得寨外呐喊,欲令人问时,魏延入帐报曰:“魏兵至矣!”延脚步走急,将主灯扑灭。

七星灯灭,寓意着诸葛亮求寿元不成,必死,于是诸葛亮再一次对魏延显露了杀机!

原文:又唤长史杨仪入帐,授与一锦囊,便分付曰:“久后魏延必反,若反时方开之,那时自有斩延之将也。”

魏延扑灭了诸葛亮的主灯,断绝了诸葛亮活下去的希望,坏了诸葛亮继续北伐的大计,所以遭到诸葛亮的记恨,于是诸葛亮对魏延显露了杀机,而这一次,诸葛亮安排斩杀魏延之人,乃是马岱!最终,一切都如诸葛亮所料,他死以后,魏延去抢夺蜀军大权,两军阵前,魏延被早已埋伏在身边的马岱偷袭斩杀!


总的说来,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曾三次对魏延动过杀机,第一次是诸葛亮的问题,而第二次,第三次都是魏延的问题,说白了,这两人从一开始就不对付,两人的性格都有问题,要是两人能够好好的坐在一起,把问题说开了,哪里还会有这么多弯弯绕绕?魏延怎么可能会遭到诛杀?

那么如果魏延未死,蜀汉又会怎样呢?实际上,若是魏延不死,蜀汉必定会陷入两个极端的情况!

第一种极端是好的情况,那就是魏延用奇兵击败了魏军,成功的打进了中原,灭亡了曹魏!魏延深知蜀汉和曹魏的国力不对等,他知道两国长期发展下去,差距会越来越大,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他当年才会提出子午谷奇谋,因为面对强大的曹魏,只能兵行险招,如果老老实实的和曹魏死磕,那么蜀汉必败!

第二种极端是坏的情况,那就是魏延玩不过司马懿,被司马懿击败了!司马懿也是非常擅长用兵的,若魏延玩不过司马懿,蜀军遭到毁灭性打击,那么蜀汉距离灭亡也就不远了!魏延一旦兵败,魏军趁机进攻蜀汉,那么蜀汉很可能提前二十年灭亡!

结语

综合来看,诸葛亮之所以非要杀魏延,其实一开始是他个人的问题,魏延并没有错。不过后来北伐时期,魏延公开和诸葛亮唱反调,还撺掇同僚对抗诸葛亮,这就是魏延的问题了,到了最后,魏延踢灭七星灯,断绝了诸葛亮的续命的希望,毁掉了诸葛亮的北伐大计,这更是魏延的问题了,所以说,魏延之死,诸葛亮有责任,但更大的责任,其实还是在魏延自身!至于说魏延死后蜀汉会怎样,其实本文更加倾向于魏延玩不过司马懿,最终蜀汉在他手中快速灭亡!

对此,你是怎么看待的呢?欢迎留言讨论哦!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演义》)




魏延在历史上是很有争议的人物,他留给后世的悬念很多。也正因为没有足够的史料作为佐证,许多都是出于猜测。

就魏延的几个故事,豹眼说一下自己的看法。

魏延(?-234年),字文长,义阳(今河南桐柏)人,深受刘备器重。

01

魏延有反骨

魏延是刘表的部将,后以部曲的身份跟从刘备入蜀作战。

这里就有个问题,魏延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如何跟随刘备的。

刘表带甲数十万、疆域数千里,但是刘表并没有经过多少大战,手下也没有多少出名的大将。如黄忠、魏延、文聘、甘宁等人都是刘表病逝后,才出人头地的。

甘宁投靠孙吴较早,在刘表活着的时候就已经离开。

黄忠是刘表的中郎将,跟从刘表侄子刘磐驻军长沙攸县。刘琮举荆州投降曹操以后,曹操任命黄忠为代理裨将军,仍驻守长沙,归属长沙太守韩玄统属。刘备占据荆州南四郡,黄忠跟随韩玄投降刘备。

文聘在刘琮投降曹操后,也就跟随投降了曹操。曹操鉴于文聘的忠义,继续任命文聘驻守江夏。

唯独这个跟随刘备后出尽风头的魏延,这段时期没有史料记载。

据《三国演义》的说法,第四十一回,刘备败退襄阳,刘琮听信蔡瑁之言不让刘备入城。魏延挺身而出,打开城门招刘备军队入城。刘备怕惊扰百姓决定不进城,魏延与文聘交战后,力孤投靠了长沙太守韩玄。

后来,关羽进攻长沙,与黄忠大战。韩玄认为黄忠作战不力要把黄忠杀掉,魏延一方面因韩玄不重用他,不得志而积怨,另方面激于义愤,便率众杀了韩玄,投降了刘备。

由此,诸葛亮判断出魏延有反骨,是不忠之人,要把他处决,幸得刘备求情方才作罢。刘备入蜀,魏延就跟从随行。

演义的说法不能作为史料,但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第一,魏延如果是刘琦的部属,刘琦归附刘备,魏延跟随,这是一个情形。

第二,类似于黄忠,被刘表任命驻守南四郡,刘琮投降,接受曹操分封。但职阶太低,没有进入曹操的法眼。

第三,如演义所说,魏延不想跟随刘琮投降,另寻出路。

第四,刘备善于挖墙脚,曾经因为在新野动静太大就引起了刘表的疑忌。刘备在刘琮投降曹操之前,就接触了魏延,暗通款曲,眉来眼去。

豹眼认为最后一种可能最大,刘备投靠公孙瓒发现了赵云,把赵云忽悠走了;投奔刘表发现了魏延,也就把魏延再忽悠走。

之所以刘备入蜀,不带关羽、张飞、赵云,只带魏延,而且得到汉中之后,委以汉中太守的重任。其中必有缘由,不是没有故事,只是不得而知罢了。

罗先生之所以安排魏延有反骨,诸葛亮要将其斩首一个桥段,是为了在诸葛亮病逝五丈原时杀魏延做铺垫。

02

诸葛亮并没有直接安排杀魏延。

从相关史料来看,234年秋天,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由于病情加重,秘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商议退军之事。令魏延断后,如果魏延不听从命令,就随他的便。

杨仪派遣费祎前往揣摩魏延意图,魏延回答道:“丞相虽然身亡,但还有我呢?怎能因为一个人的死而荒废天下大事呢?再说,我魏延是何人,怎能受杨仪摆布,做断后的将领呢?”

从这里看出,魏延也不是忠义之人。

魏延只感恩刘备一人,对刘备应该没有异心。但对诸葛亮压根里就不服气,但慑于丞相的权威,不敢有过度的想法。其实诸葛亮也清楚得很。

第一次北伐,魏延就提出了“子午谷奇谋”,尽管存有疑义,但至少说明魏延并没有真心服从诸葛亮。

诸葛亮对于蜀汉,居功至伟,他的病逝是整个蜀汉最悲痛的事情。但魏延居然说:“岂能因一人之死而废国家之事”,可见其人多么绝情。

《魏略》记载,魏延与杨仪一向有矛盾,二人势同水火,甚至有魏延数次拿刀要杀杨仪的事情;诸葛亮爱惜二人的才能,费祎也为二人时常调解,才得以勉强相处。诸葛亮一死,没有人能控制了二人。

这时候,诸葛亮安排杨仪主持撤军,明显就是要激起魏延的怨恨,杨仪忌恨魏延,也会利用这个机会除掉魏延。

尽管诸葛亮没有明确安排杀死魏延,但其意图很明确,就是要除掉二人。

杨仪杀掉魏延,带兵回到成都,不久被削职流放,最后因为诽谤朝廷被下狱处死。

这是典型的一石二鸟之计。

如果诸葛亮不想杀魏延、杨仪,他已经确定蒋琬、费祎、姜维等为接班人,直接安排费祎、姜维撤军就是,就不会安排杨仪故意激怒魏延。

诸葛亮的确是高人,没人玩的过他。

虽然诸葛亮没有明说,实际上魏延已经是非杀不可。诸葛亮一死,没有人能控制得了他。特别是在北伐战略上,魏延与诸葛亮存在根本的分歧。

魏延不死,按照他的战略,蜀汉很快就彻底玩完。

诸葛亮之所以把衣钵传授给姜维,就是因为姜维听话,坚定地遵循诸葛亮北伐的战略。不要期望能够消灭曹魏,那就是一个幌子,保持对曹魏的压力,尽力减缓蜀汉灭亡的进程,等待奇迹的出现。

而魏延却不服气,想要跟曹魏决战,岂不是找死,其结果,蜀汉灭亡的更快,没有之二。




诸葛亮并无心杀魏延,魏延是被杨仪所杀,若魏延不死,蜀汉不过继续内斗,最终被魏所灭的大方向不会改变。

一、魏延之死不过是蜀汉内部势力的一场角逐

我们先说说魏延这个人,当年随刘备入川立下汗马功劳,地位仅次于关、张和诸葛。蜀汉政权建立之后,被封为镇远将军、汉中太守,是个难得的将才。但是他生性孤傲,目中无人,言辞多有偏激,刘备死后,除了诸葛亮能镇得住他,朝中没有几个人能跟他合得来。诸葛亮出师北伐的时候,魏延曾建议自己单独领一路大军北上,仿照当年韩信,最后和北伐大军一起会师潼关。但是诸葛亮是个相对保守的人,北伐的决定我是为了打压西川本土势力,争夺权利。魏军的数量四倍于蜀汉军队,取胜的可能性非常小。但魏延是一介武夫,没太多政治上的心眼儿。诸葛亮没有答应,魏延非常不满意。

魏延和长史杨仪本身就存在诸多矛盾。别人见魏延都避其锋芒,偏偏杨仪跟他对着干。诸葛亮活着的时候,还可以调停两人之间的矛盾,诸葛亮死后,单靠费祎等人根本压不住魏延。这些事情也早被诸葛亮料到,临死之前,聚集众将商议班师事宜,决定让魏延断后。但魏延明白,没有诸葛亮的平衡作用,他回去之后一定会被杨仪等人收拾。于是派兵拦住大军班师的路线,大有拼个你死我活的架势。杨仪、魏延二人纷纷上奏朝廷说对方谋反,朝廷之中替魏延说话的人几乎没有。这样的政治格局对魏延非常不利,魏延手下的将士知道魏延有错在先,为了自保,纷纷倒戈逃亡。最后魏延剩下了孤家寡人,杨仪派太马岱将其诛杀。

说到头,这是蜀汉政权内部的一场争斗。本身对蜀汉政权并没有伤筋动骨。

二、若魏延不死,要么继续争斗,要么魏延上位统领三军,但这都改变不了蜀汉最终灭亡的结局。

诸葛亮原本是蜀汉政权内的定海神针,他死后出现各方势力的互相角逐符合政治逻辑。如果魏延没有被杀,蜀汉政权的内讧还会持续下去。魏延在军中的威望很高,但在朝中他的人缘并不怎么好,如果魏延得不到重用,他的地位和生存就会受到威胁,最终鱼死网破,发生兵变的可能性也是有的。

就算是极端的方式,魏延接替了诸葛亮的统兵大权,恐怕还会加速蜀汉的灭亡。魏延是个将才,但不是帅才。他曾统兵镇守汉中十余年,尤若长城,拒魏军于关外不得南下。在刘备和诸葛亮的眼里,魏延是个难得的虎将,但领兵和用兵是两回事。魏延往往看事不看局,否则也不会那么轻易被杨仪干掉。如果他做了统帅,估计会倾其全国之力有第七次、第八次北伐。而蜀汉的国力根本支撑不了这样的战争。

三国时期,魏国的人口蜀汉四倍,经济至少五倍以上,综合国力对比,不是一个量级的。三国后期,魏国已变得一家独大,打破了三足鼎立的局面。蜀汉无论谁统兵都改变不了最终结果。




“荣耀历史”用心为你解答历史


诸葛亮临死之前并没有留下计谋要杀魏延,但是魏延确实是诸葛亮死了之后不久便被马岱砍了脑袋,这里面有没有诸葛亮的用意呢,我想是有的。

简述魏延被杀

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病逝在五丈原前,临终之前召集杨仪、费祎、姜维议事,要求在他死后全军撤退,让魏延断后,如果魏延不断后,就随他去。

诸葛亮病逝后,杨仪等人按令撤军回蜀地,魏延大怒,说道:“北伐这么大的事情怎么能因为诸葛亮一个人死了而中断呢?不是还有我魏延吗?”众人不听继续撤军,魏延没脾气了,同时对诸葛亮安排他断后非常不满,在他看来,他是跟随刘备打过天下而且颇受刘备重用的,资历比杨仪、姜维等人高太多,凭什么给他们断后。于是魏延率领所部先于杨仪撤军。于是就出现了杨仪、魏延两路大军往成都进发的情况,两者都给成都报信,说对方谋反。

在成都的刘禅慌神了,两路大军谁谋反他都吃不消,而且还不知道是谁真正谋反,于是他问董允、蒋琬等人,两人异口同声地说杨仪肯定不会谋反,那么结果不就显而易见了。

魏延大军先一步赶到了南谷口,列阵“迎接”杨仪大军,杨仪先锋王平大声质问魏延,“为什么诸葛丞相尸骨未寒,你就要叛乱?”并且好言相劝魏延大军,凭借诸葛亮在军队的影响力,魏延所属大军纷纷倒戈,魏延只得带着数人落荒而逃,随后被马岱追上斩杀。

这就是魏延被杀的全过程,细细一品味,魏延被杀其实是必然,也是诸葛亮一手造成的,原因有如下几点:

1、蜀国已经没有魏延的位置了

诸葛亮任丞相期间,军政大权一把抓,无论是朝政还是军政,他都做了充分的安排,保证即使他死了,蜀汉还能按照他设计的蓝图走下去,那么在这份蓝图里有魏延的位置吗?抱歉,真没有!

这一点从诸葛亮的《出师表》中可以明显看出: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出师表》

朝政方面,诸葛亮举荐的接班人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军事方面举荐的是向宠,如果说姜维是因为还没有投诚没有出现在《出师表》中,那么作为刘备重视的将领,从荆州就跟随刘备,而且能力也突出,正值壮年的魏延为什么没有出现在诸葛亮的蓝图里?原因后面分析,反正就是蜀国已经没有魏延的位置了。

2、不容于诸葛亮的政治集团

反观杨仪、费祎、蒋琬、姜维等人,都是诸葛亮的心腹,他们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个政治团体,这也是刘禅询问谁造反的时候,蒋琬等人那样回复的原因了。

政治上党同伐异是天性,面对一个资格比自己都老,掌握军权的将军,而且还一直对诸葛亮,对自己这个团体不服气的魏延,除掉他是杨仪、费祎等人最好的选择,而且从诸葛亮最后的布置来看,也是默许了。他没有召集魏延来议事,而且让魏延断后,这明显将魏延排除在外,此外最后一句“随他去吧,虽然没有明言,意思就是如果他不听话,你们自己看着办,想杀就杀吧!

政治智商低得可怜的魏延哪有想那么多,凭着武人的直爽,竟然不听号令私自行军,还占据关隘不放大军入城,坐实了谋反的罪名,最后被杀。

所以综上来看,魏延不在诸葛亮的规划中,对于这样一个不利于掌控的将军,诸葛亮默许杨仪等人把他干掉。

为什么备受刘备看重,而且是蜀国后期难得的大将,魏延为什么不受诸葛亮看重呢?

1、魏延不服诸葛亮管理

不管是《三国演义》还是《三国志》中,我们都知道,刘备驾崩后,诸葛亮就掌握了蜀汉全部军政大权,蜀国上下无不信服,除了同为托孤大臣的李严以及魏延,没过多长时间李严就因为不配合诸葛亮北伐被流放。

魏延仗着自己打仗有一套,而且是先帝重臣,所以想和诸葛亮分庭抗礼,在北伐的过程中,多次提出和诸葛亮不同的意见,影响诸葛亮的权威,这些都不被诸葛亮所喜,自然就不受诸葛亮看重。

2、两人的军事理念相差甚远

诸葛亮行军打仗颇为保守,稳扎稳打,而魏延则更为激进,比如子午谷奇谋等,整体来看诸葛亮是用统帅高度的战略眼光来看北伐,魏延更多是从战役角度来思考问题。现在很多人贬低诸葛亮不会打仗,推崇魏延,如果用魏延的计谋,说不定早就拿下长安了,这些都是很片面的看法。

三国时期,蜀汉最弱,魏国最强,这代表什么?代表魏国输得起,蜀汉输不起!

魏延贡献的奇谋有当年韩信“暗度陈仓”的风韵,但是战争最大的特点就是“天有不测风云”,“胜败乃兵家常事”,如果没能打下长安,那个地方可是曹魏腹地,魏延的大军想要退回来就很难了,最坏的结果就是全军覆没,那对蜀汉的打击就太大了。有人说诸葛亮北伐不也是都失败了吗?虽然没有成功,但是诸葛亮还是把主力带回了蜀国,并没有伤及蜀国的根本。

再退一万步讲,魏延成功了拿下长安就意味着胜利了吗?曹魏都城在洛阳,长安距洛阳还有函谷关、弘农等地,长安防守薄弱,洛阳可是有曹魏大军的,所以以长安进攻洛阳并不现实。那么以长安作为前进据点长期经营呢?也不现实,因为长安守不住!

蜀军占据长安之后,将面临曹魏洛阳方向、上党方向、甘凉方向三路围攻,而长安与成都隔着千重山,后勤补给困难,没有办法得到成都平原的有效支持,所以在三路围攻下长安就会变成孤城,到时候想要撤退都不可能。

所以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压根就是武夫的肤浅计谋,反观诸葛亮,通盘考虑,不仅要拿下长安,还要拿下甘凉地区,让长安没有后顾之忧,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如果魏延没有死,那会有什么后果?这就要看两派斗争的情况了。

1、杨仪、费祎等完胜,魏延完败

其实这种情况等同于魏延被杀,杨仪等人掌握蜀军政大权,就按着历史来走。

2、双方平手,杨仪、费祎等人占优

这种结果就是魏延占优一部分兵权,但是无法主导北伐等大事,蜀国还是后诸葛亮集团来把控,整体上会按照诸葛亮生前的态势来走,但是将相不和,北伐的效果肯定大打折扣。

3、双方平手,魏延占优

此时魏延掌控了蜀国全部军事大权,主导北伐事情,那么蜀国的国运就充满了太多的不确定性,以魏延激进的军事风格,好走险招,也许会出奇制胜,取得一定战果,但是他面对的是老奸巨猾的司马懿,魏延比拼计谋能有几成胜算就不好说了。如果一次全军覆没,也许就能直接导致蜀国灭亡。

4、魏延完胜

这一点最可怕,因为魏延本身政治能力很低,并没有能力管理好蜀国,最终可能让蜀国四分五裂,甚至可能出现改朝换代的情况,如此事情参照何进、董卓等人。


总结一下,魏延就是一名一般优秀的武将,但是因为和诸葛亮不对付,所以没有进入诸葛亮的“白名单”,也是考虑自己死后万一魏延做大,对蜀国极为不利,所以诸葛亮也默许了杨仪等人杀掉魏延。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7

标签:蜀汉   魏国   太守   汉中   蜀国   洛阳   奇谋   长安   子午   丞相   长沙   大权   杀机   演义   大军   财经   诸葛亮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