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王莽改制成功,中国历史将会成为什么样子?

如果说王莽当时真的成功了,那么中国历史将会走向什么方向,是很难预测的。因为王莽带来的改革措施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许多负面的影响。一方面,通过改革篡位,并推行土地制度改革等,他试图在当时的政治体系中实现平等、公正和稳定的目标。 另一方面,他的改革措施引起了许多官员和贵族的不满,因此导致了宏观经济和政治的混乱。

如果王莽成功地推行他的改革,可能会对中国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比如说,他推崇黄老思想,这在当时昌盛一时,这将对中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化产生影响。同时,他的改革措施对后来汉朝的一些崛起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著名的三国演义就在通过反映这段历史故事而成名的。

总的来说,王莽改制成功后,中国历史的变化将是一个极具争议性的话题。但是,我们需要记住的是,历史不是单一的、静态的事件,它是一个不断变化、复杂的过程,取决于许多因素的相互作用。




西汉和东汉之间,有一个历时十六年的新朝。代汉称帝而建立新朝的王莽,打出复古的旗号,进行所谓“改制”历史上称作“王莽改制”。

王莽改制,是西汉后期社会矛盾激化的产物。西汉后期土地兼并恶性发展,农民纷纷破产,大量沦为官私奴婢,社会冲突越来越尖锐。史载当时:“诸侯王、列侯、公主、吏二千石及豪富民,多畜奴婢、田宅亡限,与民争利”。成帝时,丞相张禹一人即占有“极膏腴”的田亩四百顷。大批农民由于失去土地而沦为流民,成为官私奴婢的主要来源。据说元帝时仅官府奴婢即达十万余人,私人蓄奴更是不计其数。

因此,劳动人民的生活日益贫困。当时曾有人列举种种现象,说明当时的农民“有七亡而无一得,有七死而无一生”。成、哀之际,山东、河南、四川、陕西等广阔地区不断发动起义。西汉王朝出现了严重的统治危机,千方百计寻求出路。有人曾提出“限田”、“限奴婢”的办法,但因积弊太深,而无法施行。

王莽,是汉元帝皇后王政君的侄子。外戚王氏家族在元帝、成帝时候长期把持朝廷大权。王莽凭借王家的声势和他的所谓“勤身博学”的虚名,广泛结交权贵。哀帝死后,王莽和王政君合谋立年仅九岁的汉平帝,王莽做了大司马,掌握了朝廷大权,并以“定国安汉家之大功”,被封为“安汉公”。随后,他便千方百计拉拢支持者,他大事封赏汉宗室和功臣后裔,扩充太学,增加博士人数,网罗大批士人,取得了很多人的支持。王莽还在元始二年上书,表示愿出钱百万,献田三十顷,赈济受灾贫民。在他指使下,一些知识分子假托符命,为王莽篡位制造舆论。平帝死后,王莽又选立了一个两岁的婴儿做皇帝,自称“摄皇帝”,为正式篡位作好最好准备。三年以后,即公元八年,王莽便踢开这个傀儡皇帝,公开登上皇帝宝座,改国号为“新”。

王莽做皇帝后,便搬出《周礼》作为根据,进行托古改制,企图摆脱政洽危机。他首先针对土地问题,宣布要实行王田制,把全国土地改叫“王田”,不许买卖。他仿照古代并田制,规定一家男子不满八口而占田超过一井的,要分余田给本族或乡邻。原来无地的,按男口每人授田一百亩。与此同时,又下令将奴婢改叫“私属”,也不准再买卖。王莽禁止买卖土地、奴婢,不过是企图冻结现状,缓和一下危机。

但土地兼并,是土地私有制的必然结果。余田分给别人的规定,地主是强烈反对的,王莽也不敢认真照办,实际是一纸空文。不久,主莽不得不收回成命,宣布取消王田私属和限制奴婢买卖的一套办法。王莽改制的主要部分,完全破产。

始建国二年,王莽还制定“五均”和“六筦”之法。当时在都城长安的东市、西市设立“市令”又在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五个大城市设立“五均司市师”各郡县则设“司市”,这些机构负责管理市场,调节物价,向贫民贷款和征收税款,这便是“五均”。“六莞”指的是官卖盐、酒、铁官府统一铸钱收取山泽产物的生产税加上“五均赊贷”,一共六项政府控制的经济事业。王莽实行“五均”、“六筦”,表面上是要运用政府权力,控制市场活动,平稳物价,限制过分盘剥。实际效果恰恰相反。

王莽又多次变动币制。先是在居摄二年铸造错刀、契刀、大钱三种新币,与原来的汉五铢钱并行。后又废除错刀、契刀,下令收禁五铢钱,另铸一种小钱,与保留的大钱一起行用。最后,王莽又发行多种贷币,分为金银、龟、贝、钱、布等共六类二十八品,种类杂乱,换算繁琐,比值也极不合理。每次变换,都是以劣顶优,币面值不变,实际价值大减。王莽借此掠取了大量财富,而引起物价飞涨,币值狂跌,民众纷纷破产。同时,币质粗恶,使民间盗铸群起,因此而罚作官奴婢的达十万人以上,仍然禁不胜禁。《汉书》所载,当时每一易钱,“民用破产,而大陷刑”。可以看出,王莽“改制”的目的,纯粹是为了掠夺。因而其结果必然是“农商失业,食货俱废”。

在此形势下,他为转移人民注意力,利用民族矛盾掩盖和缓冲社会矛盾,肆意挑起了和周边各族的斗争。王莽收换汉朝授予匈奴单于的玺即,改称“匈奴”为“降奴”,“单于”为“服于”,封王降为封侯,有意侮慢,挑起了对匈奴的战争。这些战争给人民带来极大灾难,以致到王莽死前,“天下户口减半矣”。地皇四年,绿林军攻入宫中杀死王莽,结束了的新莽王朝,也宣告了王莽改制的破产。

王莽改革,是顺应历史时代要求,但是他的改革却因为无法实行而失败,我们无法假设他的改革能够成功,因为成功的改革必然是解决了历史存在的问题,而王莽的改革显然无法解决当时的时代矛盾,必然会失败。




思想穿越者的悲情和向往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下士时。假使当年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

这首白居易的《放言五首》其实已经一语道破了后人对王莽这个儒家皇帝的评价。

王莽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另类,他的一生贯穿与两汉交替这个历史时刻,以外戚之身份,权倾天下,以高尚的节操,获得政权,以改革之名成就穿越者的名声,又因为改革不得人心,最后在农民起义的风波荡漾中尘归尘土归土。

因为一生太过离奇,而评价分化严重。

从东汉班固起,王莽一直是封建史学家咒骂讥讽对象。

这漫天讨伐声中其实也有微弱的几个声音,想从公允的角度去重新认识乇莽,但由于缺乏足够论证,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世人对王莽的看法。

但从历史和经济角度看,王莽真是“伪君子”或者“空想主义改革家”?

王莽,西汉孝元皇后王政君侄儿,标准外戚出生,中国历史上新朝建立者,生活在社会矛盾空前激化的西汉末年,进入仕途之后的他,以谦恭俭让,礼贤下土,被当时朝野视为拯救天下的不二人选。

有人说他是“周公再世”美誉度不可谓不高。

可是这样一个人,却在公元9年,做出僭越之举,那就是“代汉建新”,建国称帝,不仅如此他还推行新政,史称“王莽改制”。

因为这僭越之举,加上王莽改制的政策改革,不久之后天下大乱,他也死于乱军之中,新朝灭亡。

关于王莽的评价,其实有二种主要意见。

第一种:认为王莽是一个彻底的伪君子。

所谓改革家不过是政治需要,政治野心家才是真面目。篡位前所做所为都是为了当皇帝做准备。登基后所进行的改制活动,并不是场具有社会意义的改革,而是西汉外戚政治的一个变种产物。

其本质不过是大地主贵族集团代言人,生活在西汉末年的王莽凭借外戚出生和皇太后庇护,勾结部分大商人大地主结成衆强集团,同时骗取中小地主和人民同情,获得政权,建立新朝。王莽在统治新朝十五年间,推行一系列改制活动,企图改变腐败局面。

他想用复古的井田制度来解决天下土地问题,用不准买卖人口来解决奴隶问题,用轻换重的钱币改革来解决经济问题。

看上去初心都不错,可是结果都很恶劣,并不能改变人民被严重剥削的事实。这一切非但不能给人民带来安定的生活,反而使人民陷人更严重的灾难。

第二种:王莽是不成功的改革家,因为改革思想太超前。

其实王莽代表的是新兴的中小地主阶级和民众利益。而王莽改制,与其说是改革不如说是改良运动。

西汉末年的问题,最大来自三点。

第一土地兼并,引发的流民问题及起义问题。

第二奴隶问题,引发的人权问题和社会问题。

第三货币垄断,引发的经济问题和地主阶级矛盾问题

而王莽改制的三点,恰恰是有针对性的改变这三大重点问题。

当时的中下层地主阶级,对于大官僚地主阶级代表者,汉王朝其实已经失去信心,他们期望出现一个自己的利益代言人,来挽回这种局面。因此,改良主义和改良运动便应运而生。

土地兼并严重情况下,中小地主阶级和人民群众深受其苦,大地主豪强奴隶无数,中小地主无人种地,劳动力缺失。货币垄断下利益也得不到保证。

而中小地主和民众的就是王莽改制运动的支持者。

所以王莽其实是时代发展下被推出来的历史人物,而他的出生又让他更容易进入统治阶级核心。身为外戚的有利条件,让他能更快进入权力中心。再加上王莽由于幼年孤贫和儒家的说教,深知当时政治问题所在及一般中下层阶级需求,所以有针对性的提出,改变土地兼并、奴隶盛行、商人资本发达三个严重社会问题的办法,进而获得中小地主和部分民众支持。

看到这里,其实按照实际情况来说,王莽算是一个真正的改革家。因为他的改革代表了多数人的利益。那么为何还会被口诛笔伐。

原因不过是因为封建礼教而已。

一个窃权夺位的伪君子、篡窃者,备受谴责和辱骂,不是应该的吗?无论王莽为改革做了多大贡献,为民生尽多大努力,他都是个篡权者。无论他多有才能,他只能效仿周公,尽辅臣责任,不该自立为王。

这就是中国传统政治环境下,家天下制度的延续而已,无论对错,只问出生正不正。

腐朽而又迂腐,却成为主流。

其实个人很欣赏王莽,虽然他是历史的失败者,可他却是当时少有的明白人,能看清西汉问题所在,并站在中下地主和农民利益进行制度改革,而不是维护大地主利益,者真是需要极大勇气。最终失败,也不过是豪强大地主的反扑而已,胡适先生曾经说过,王莽是一个社会主义者,这就是他的悲剧,因为他将“社会主义制度”提前了1900年。

如果有假设的可能,王莽最终成功了,也许我们国家的历史进程又会是另一种不同的样子也说不定,可惜了,可惜了,一个超越时代的穿越者,如果他的改制成功,或者部分触动大地主阶级利益,进而产生新的市民阶级,和中小地主阶级,也许历史的走向会截然不同!




在篡汉自立后,王莽推行了历史上有名的综合性改革,史称“王莽改制”。其中的许多政策与现代理念不谋而合,如实行国家专卖制度、禁止买卖奴隶、反对土地无限制兼并、推行均田制、实施民生福利政策等等,因此,他也被人戏称为“穿越者”。

这不禁让人脑洞大开:如果改制成功,这些看似超前的政策得以落实,中国历史会不会大不同?

可惜的是,王莽改制是压根不可能成功的:就算放在那个时代,这些措施也不新鲜,其中一些甚至是对汉武帝在位期间政策的借鉴;它们的本质,是封建帝国自身无法克服的痼疾。即使雄才大略的君主都无法解决,至于王莽就更没戏了:他把事情想的太简单、改革的方式太儿戏,以至于脱离了人性,甚至违背了社会运行体系。



所谓的封建社会,从广义上讲指的是“以地主阶级剥削农民为经济基础的社会形态”,土地自然是最为重要的社会资源,是封建统治的根本与生命线。

而对于强大的西汉王朝而言,围绕土地产生的经济与社会问题一直与其如影相随,并最终导致了它的崩溃。

众所周知,在西汉初年吕后直至文景时期,统治者采取了黄老之道治国。所谓的“无为”,并不是啥都不干,而是在政治上延续秦朝严刑峻法的同时,在经济上采取了任由民间“野蛮生长”的放任主义。除了全面开放山川水泽等自然资源外,还免除了名目众多的商业税,甚至还允许私人铸币。

纯粹的利益驱动,带来的生产力发展成果不可估量,最经典的描述,就是那句我们熟悉的“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然而,我们大部分人没注意到另一面。

在放任主义下,民间资本肆意扩张,当初刘邦推崇的抑商思想荡然无存,涌现出了为数众多的巨商大贾。

他们生活奢侈:“衣必文采,食必粱肉”;

利用资本结党营私、影响政治:“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或者“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直接替代了基层政府的职能。

此外,财富的自由扩张,必然会导致土地兼并,“罔疏而民富,役财骄溢,或至兼并”;董仲舒写给汉武帝的文章里,提到了“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为我们生动呈现了文景之治后西汉王朝的巨大贫富差距。

由于失去土地,大量农民依附于地主、富商,沦为奴婢;同时,朝廷也鼓励人们用财物赎罪、免除徭役,这份福利最终沦为了富人专享。



简而言之,贫富差距悬殊、资本渗透入政治,是西汉初期无为而治的两大副产品。汉武帝即位后,为了强化皇权、以便开展自己的一系列雄才大略动作,在思想、政治、经济、社会等所有领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针对上文提到的社会隐患,他有以下几项动作:

迁徙富户。公元前129年,根据主父偃的建议,将全国家产在300万贯以上的富户强制迁徙到关中的茂陵邑,目的正是为了打击豪强地主:“天下豪桀,并兼之家,乱众之民,皆可徙茂陵”。而这些富户抛售的土地田宅,则被朝廷低价收购,其后分给了无地的农民,由朝廷直接收租;

启用商人出身的桑弘羊,实行盐铁酒类专卖,推行均输、平准法。前者将之前被民间资本垄断的资源收归国有,后者控制了物价,避免商人囤积居奇。两项政策都增加了国家财富。

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国有,形成了稳定的“五铢钱”。此外,还曾发行“皮币”,即强迫藩王们用高价买朝廷制造的白鹿皮,本质上就是割宗室的韭菜。



以上举措,是汉武帝增加朝廷财政收入、缓解社会矛盾的重要举措,在客观上也强化了皇权。

不过,对于董仲舒提出的“限制名田”的主张(即给每个人占有田地数量设置上限),汉武帝并没有完全采纳,只是有针对性地限制了商人。毕竟说到底,最大的地主就是皇帝及其身边的宗室、功臣、官员以及其他裙带关系,这些人是统治的有力支持者。

此外,对于奴婢问题,汉武帝并没有针对性的举措。西汉距离春秋战国不远,奴隶制的思维并未完全清除;同时,从汉文帝到汉武帝时期,朝廷本身也支持人们主动充当奴婢,为此提供了终生免除劳役、税赋的条件;“官奴”是中央的一项重要资源,从中受收获颇丰。

霍光执政期间,西汉朝廷再次回归休养生息的道路,多少修补了汉武帝奋战几十年带来的负面影响;而成长于民间的汉宣帝亲政后,励精图治、整顿吏治,西汉王朝达到了事业的巅峰状态,土地兼并也被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



在汉宣帝之后,西汉王朝的政治则可谓江河日下。自汉元帝起,豪强地主兼并之风再度盛行,外戚参政成风、中央集权逐渐削弱,社会危机日益加深,谏大夫鲍宣曾上书:“外亲持权,人人牵引所私以充塞朝廷,妨贤人路,浊乱天下,奢泰亡度,穷困百姓......”

不过,西汉朝廷并不缺少忧国忧民、有远见卓识之人。公元前7年,领尚书事师丹联合一些重臣向汉成帝提交了改革方案,重点就是打击土地兼并、释放奴婢、缓解贫富差距。根据他们的设想,应当限制所有人的私有田数量,不得超过三十顷;每人拥有的奴婢也不能超过三十人。

这其实是对当初董仲舒提议的继承。然而,由于外戚权贵的激烈反对,这项计划很快就胎死腹中。西汉王朝也随之“越陷越深”,朝野厌汉情绪愈演愈烈,出身外戚、却以模范儒生形象示人的王莽最终篡夺了政权。



被士大夫们视为时代救星的王莽称帝后,立即着手开展自己酝酿已久的全套改制计划,大致内容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废除土地私有制,不准买卖,恢复上古社会中的“井田制”,按人头配给田地,地主们手上超过标准的土地充公;

第二,奴婢不得买卖,普通百姓不得卖身为奴;

第三,盐、铁、酒、山川水泽等资源都收归国有,由朝廷经营;

第四,朝廷主管日常贸易,实施平价制度;此外还向民间提供低息贷款;

第五,征收土地荒弃税、工商所得税,无业游民也得交税,交不上的话就应征服劳役。

由上可见,王莽的改革思路,一部分与汉武帝时期的大同小异,另一部分则是落实了当初董仲舒、师丹的提议。然而,即使理想化如董、师,他们也不敢贸然主张废除土地私有、实行井田制,王莽却敢以“上古王制”的幌子强制推行。



可惜的是,王莽有汉武帝的胆色,却没有人家的能力。

当初汉武帝敢于大刀阔斧,底气在于皇室的威严、严明的制度、执行力极强的官僚集体,以及更重要的——既贴合实际,没有对统治阶层造成过大冲击;又切实保障了普通百姓的利益。

而以上优势,王莽一点没都占。他的改革思路完全是脱离现实的空中楼阁,即使土地兼并再令人痛心疾首,但大多也是真金白银买来的,人家“勤劳致富”并无过错;王莽直接下令充公、平均分配,也许他不理解啥叫“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可是当时社会的根基;

退一万步说,先不论以上改革是否合理,若想要执行,起码得依靠强有力的政府机构;然而,作为篡位而来的政权,新朝的执政基础本就薄弱,因此王莽不得不全盘使用旧有的官僚系统。而这些人中的大部分恰好是改革的对象,他们贪腐成风,对改革阳奉阴违,甚至不乏趁机盘剥百姓之人。

王莽的理想化不止于此。也许是想学习当初汉武帝发行皮币的套路,他竟然直接废除了人们习惯已久、信用良好的五铢钱,改为金、银、贝、布等全新货币。这种开历史倒车的行为,导致经济秩序崩盘,以至于“农桑失业,食货俱废”;

此外,王莽还过于务虚,因为降低匈奴、高句丽等属国统治者的爵位,无端引发了战火。



最终,王莽的所有改革都没成,甚至还进一步恶化了社会矛盾。权贵们总是强势群体,改制失败所导致的恶果,最终都由老百姓承担;同时,那些地主阶级也对王莽深恶痛绝。在这种情况下,民心来了个180度转弯,“民心厌汉”逐渐消退,变成了“民心思汉”,已经沦为小地主的汉室后裔们扎堆崛起,综合素质最高的刘秀笑到了最后。

不过,虽然志大才疏,王莽也不应被一竿子打翻。作为经典儒家思想的奉行者,他的一些思维看似可笑,但也可贵。




王莽改制一定会失败的!制度本无好坏只是适不适应当时的社会。封建主义是由奴隶制发展了很长时间而来。资本主义同样是有封建主义慢慢过度。人类的思想,科技是一步一步建立的,而不是一个大跨越。王莽的人权思想放在现在是尊重人权。但是在汉朝,人口死亡率极高,王昭君25岁已经算是年龄很大的剩女了。平均人的寿命只有40岁不到。那个时候吃人都不足为奇,何况是所谓的人权了!

王莽的均田制在今天看来很好,但是在汉朝由于炼铁技术不发达,很多人根本连农具都没有。给他们田地,由于没有耕牛和农具,根本无法耕种。在他们看来,还不如给地主服务,地主提供耕牛和农具,他们耕种完了可以获得口粮。所以说,王莽的制度根本不适应那个社会。

可以想一下,为什么中国发展了那么长时间,只有宋朝和明朝的末期出现了资本主义,出现了思想文化的高潮。那是因为国家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新的制度会自然而然的替代老旧的制度,这是历史的必然。

人首先要有足够的食物生存,有了基本的生活保障,人才会有想法去发展科技,确保生活质量的提高,在科技的发展过程中,人们需要用到各种工具,包括货币,金属等等资源。人们需要记帐而研究数学,需要建造房屋而研究物理学,为了提高食物产量需要农学和化学。当原有的知识体系到达界限,这时候才会出现技术和思想的革新。科技,思想和制度是相辅相成的,需要很长时间的积累。

所以说,现在想想连饭都吃不饱的东汉时期,统治者居然在大谈人权。在连农具都买不起的时代,国家居然要实行均田。王莽的制度一定会失败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6

标签:王莽   董仲舒   王朝   外戚   奴婢   地主阶级   汉武帝   西汉   朝廷   地主   样子   土地   思想   政治   制度   社会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